浅谈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将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历史教学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用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课程标准》在阐释“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这样界定:“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后活动中,“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就是要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历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新课标为准绳,以教科书为凭借,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促进自主发展的互动式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经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来检验假设,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真理形成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在自主探索研究中经历了曲折,获得成功体验,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直接经验。那么,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接受型教学模式,即:教师在备课时博览全书、吃透教材,然后将自己嚼烂的东西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学生无须自己钻研教材、思考问题,学习的结果只能相当于知识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学生知识得到了累加,但能力
得不到发展。
实施探究性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一改“填鸭式”、“满堂灌”模式,采用侧重于探索的启发式教学,着重于发掘历史自身的特征和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发掘历史学科特殊的美。而且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一种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简化、理想的形式下,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在这种意义上,课本是剧本、学生是演员,教师则是导演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所选的内容应该是章、节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内容的难度要适合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历史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开始上课时,可通过:1.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学新联旧,问旧启新”,以巩固旧有知识,为新知识的掌握铺平道路。例如,在讲述近代“中国边疆新危机”的有关内容时,可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设计这样的提问:“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为什么称为新危机?”这样,能促使学生思考已学过的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我国边疆会出现新危机?新危机发生在哪些地区?”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对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起了很大作用。2.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望,而历史课堂上的情境设置要:一、真实性,历史尽管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我们创设的“情境”的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审视和认识昨天;二.生动性要想办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真实性,历史尽管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新知识的实施阶段,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力求使历史课堂成为问题迭出的“问题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也能成为主体性彰显的思想者,起码不枉学历史。教师设计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性内涵,“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及创造性。历史课堂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古今中外历史,很多历史现象不是可以用一种定论来囊括的,正是这种学科特点才赋予了历史特殊的美韵。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观察和认识历史,不要怕学生信马由缰、放纵思维,只要他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有一定的论据,就不要轻易给予其“错误”的评价。须知,课堂就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何况,教师认为错误的地方并非一定错误。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所谓心理安全,就是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对学生表达的见解,说的“真话”,只要言之有据,就应该
多加肯定,实在拿不准的,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功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掩蔽起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诱导和暗示,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寻找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过。总之,在课程实施阶段,教师应作好课堂引导,利用情境教学,科学的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课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从中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并将探究结果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学生就在学习中得以不断陶冶情操,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因为信息时代任何教师也不敢说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足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了,它应该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逐步让位于教学双方“交互主体”,从而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