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中发现故事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一、田野的魅力
民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仪式化的生活。民间仪式过程本身 对所有参与者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具体到每个人,这种 意义可能并不一样。怎么不一样,这就是故事。仪式中每个人担 任的角色不同,地位和作用都有差异,他们的感受和対仪式的认 识也有差异。发现这种差异,讲述这种差异,就是故事。为什么 是这样安排仪式中的角色,这背后同样也是故事。 我们说在田野中发现故事,绝不是去听当地人讲故事,这里 的故事不是指民间文学的故事题材,而是指要着重考察人与人之 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任何民俗事象都是许多人共同参与 完成的,这些人之间就构成了多重关系。关系也是故事。譬如, 当你看见不是夫妻的一对男女在幽会,你就会说,这两个人之间 有故事。 仪式是会结束的,故事则可以永远讲下去。当我们能够在田 野中发现故事,并且能够讲述田野中的故事,这一田野就真正成 为我们的田野,成为我们永远的田野。
赣南师范学院 二、故事的作用
其次,我们的地方民俗知识是要借助关于地方民俗的话语才 能接触到。这一点意味着,我们所说的民俗事实即生活状态的民 俗包含着事实和描述这一事实的语言:后者既是形式又是内容。 我们很难把民俗事实和表达这种事实的话语分开。固然“民俗事 象”的存在是民俗话语或民俗学存在的一个前提。一个民俗学学 者对他的材料所做的解释,或对材料的建构意味着要把一个个别 的民俗事实置于我们对一个故事所期待的那种叙述的可理解性之 中,就像克利福德· 格尔茨等诸多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那样。在这 个意义上,利科尔说,“故事是‘自我解释的’,当叙述过程被 阻塞,为了进一步‘跟随下去’,我们就插入解释。这些解释可 以被接受的程度是:它们可以嫁接到讲故事的原形上去。”([法] 保罗· 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 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我们过去评价民俗志和民间文学记录 以是否客观、忠实为标准,其实不在于记录本身,而在于如何记 录,即叙述和解释。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一、田野的魅力
作为民俗学工作者,不能只在字里行间把握和认识民俗。任何民俗事象都是 属于特定地域的,因此,需要进入田野,进行田野作业(field work)。其他学科 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也都特别强调田野调查。“轮椅人类学家”早已成 为贬义词。古典进化论学派最著名的大师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1~1917)对墨西哥偏僻山村村民,同一学派的摩尔根(Lews Henry Morgan 1818~1881)对印第安人,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里弗斯(W. H. A. Rivers 1864~1912)对印度南部的托达人和美拉尼西亚诸岛,英国功能学派鼻祖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1)对新几内亚的麦鲁岛、多布岛以及特罗布里恩德岛 民,美国文化模式论学派代表人物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Fulton Benedict 1887~1948)对印第安诸多部落,象征人类学学派的大师维克托•特纳(Victor Witter Turner 1910~1983)对赞比亚的恩第布部落,以及埃文斯· 普里查德对努 夫尔族、雷蒙德· 弗思对蒂科皮亚岛民等的调查,为人类文化研究史上田野作业的 经典。 一般认为,“田野”是先于“作业”而存在的,其实不然。“田野”需要调 查者去发现,去建构,并被赋予意义。从学术的层面讲,没有“作业”,“田野” 即不存在。“作业”是先于“田野”的。在进入田野之前,调查者就已经有了调 查的规划,并对田野作了某种选择,对田野作了某些想象。 田野需要调查者的发现和叙述,否则,田野就不存在,或者说田野便失去了 存在的意义。田野是由调查者构建起来的。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一、田野的魅力
真正地参与到当地民俗生活中是相当重要的,马林诺夫斯基曾深有感触 地描述道: 在我把自己安顿在奥马拉卡纳(Omarakana,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之后 不久,我就开始融入到村落生活之中,去企盼重大的或节日类的事件,去从闲 言碎语以及日常琐事中寻找田野成果的整理与利用,寻找个人乐趣,或多或少 像土著那样去唤醒每个清晨,度过每个白天。……当我在村落中漫步时,我能 看到家庭生活的细节,例如梳洗、做饭、进餐等;我能看到一天的工作安排, 看到人们去干他们的差事,或者一帮帮男女忙于手工制作。争吵、说笑、家庭 情景,这些通常很琐细、偶尔具有戏剧性但却总是有意义的事情,构成了我的、 也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氛围。应当记住,土著们每天频繁地看见我,便不再因我 的出现而好奇或警惕,或弄得扭捏不安,我也不再是我所研究的部落生活的一 个干扰因素,我的突然接近也不再像一个新来者对每一个蛮族社区总会发生的 那样会改变它了。 我也经常违反礼节,那些土著人由于对我足够熟悉,会毫不迟疑地指出来。 我必须学着如何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有了何谓举止好坏的“感觉”。 加之我已经能够从他们的陪伴中得到愉快并能参与他们的游戏和娱乐,我开始 感到我确实是与土著人接触上了。这当然正是田野工作得以成功的初始条件。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一、田野wk.baidu.com魅力
由于民俗具有生活属性,是在“生活 中表演”,理解和认识民俗就必须走向田 野。 民俗学工作者进入田野,用耳、用眼、用 心去接受和体味当地某种民俗事象的各种 信息,除了获得美感享受之外,还需观察 和记录民俗展开的过程,发现民俗事象和 当地人生活的关系,领会当地的民俗知识。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二、故事的作用
首先,故事就是叙述,就是叙事。民俗事 象其实是对往日的叙述,因为有了这种对往日 的叙述,民间的文化体系才能够传世。有了对 往日和往事的叙述,民间才有了自己的“历史 (故事)”。民众是通过不断重复的民俗事象 来体验时间和认识自己的历史的。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在田野中发现故事
主讲:万建中
2014年8月20日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引言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题目?民俗生活的丰富性、生动 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体现在方方面面,需要置身其中切实 加以体味,而民俗除了功能之外,还应该是有趣的,因此, 我曾经倡导过建立趣味民俗学。民俗生活是生动的、吸引 人的,可我们却把民俗生活搞得很乏味、很枯燥,缺乏可 读性。把民俗研究搞成了模式化的东西,成为学术八股。 所以,我提出了“在田野中发现故事”这一命题。 学术研究也需要“真善美”,从目前我们民俗学的学 术研究状况看,真和善都没有什么问题,或者说在学术研 究过程中大都比较注意真和善的问题了,而在“美”这一 方面,则根本没有受到重视。段宝林先生说过,民俗是美 的,提出了“民俗美”这一概念。可我们的民俗学研究反 而缺乏美感。“在田野中发现故事”,应该是增强我们民 俗学学术美感、可读性的一个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