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的政治制度:(1)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了监狱,还组建了强大的舟师。
(3)商朝承袭夏朝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世袭制、禁铜器和青铜器、原始瓷器、甲骨文、金文、商历、祭祀和占卜等。
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基础。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
大宗、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或优秀,也不能继承王位。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统一条件: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长期的战争使得人民渴望统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2.统一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3.秦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个郡,郡下面设县。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郡县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度。
三、汉朝政治制度1.“汉承秦制”: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鉴于汉朝的实际情况,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2.汉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大;汉武帝时期实行“内朝”制度,皇权得到加强;东汉光武帝时期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使其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机构。
3.汉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
2. 商朝: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
占卜决策:商王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 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的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 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 诸侯争霸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表现: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1)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2)地方:侯、伯。
(3)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①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1)积极作用:①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②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控制内服和外服来管理国家。
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如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还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件ppt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探究: ①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②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 呢?分给哪些人?分封者的获得的好处 (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 ③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 ④分封制有哪些局限性?
2 .宗法制
(1)含义:以父系血缘区别亲疏远近和分配权力 的制度。 (2)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 承上的矛盾。
(3)内容:A .嫡长子继承制;B.大宗和小宗的关 系。 (4)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
(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 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 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 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 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 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 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 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 的进步还是倒退?并说明理由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胸有成竹泾渭分明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误区警示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四、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不满,但管叔才干不足,周公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周公东征,杀管叔,定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正式确定;否则管叔之叛不好解释重新分封,“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事征服周公东征、制度变革分封与宗法制三者相结合,此所谓“封邦建国”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3.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和范围: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___,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②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____和朝觐述职;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③形成的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西周的封建与商有很大不同;由同姓子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新建的“殖民据点”,很像“掺沙子”;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统治中心”;有监督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人的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极大提高了周天子地位,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之共主;4.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的疆域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达大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②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文化的拓展: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张,将周边诸多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纳入周的文化圈;“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没有纳入周文化圈,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周文化不同的浪漫主义;诗经与楚辞;④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⑤消极:周王对诸侯的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诸侯权力大,独立性强,容易形成割据;误区警示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常缩写为“封建”,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五大社会形态之一的“封建社会”含义不同;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不属于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诸侯国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上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而不是像后世那样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统治,使西周的分封制仍带有松散性的特征,可视为由“方国联盟”走向“郡县制”的过渡环节,是政治体制由分权向集权转变的中间阶段;五、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上的矛盾;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即用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1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作用:保证了各级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知识图示误区警示1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封国内是大宗;2嫡长子、嫡子、庶子的不同:在古代社会中,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是“庶子”的对称,指正妻所生之子;庶子是妾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六..礼乐制度参看历史纵横1.演变:1起源于原始先民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习俗仪式;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是一种崇信鬼神的神本文化,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2西周:周公以“重德”观念作指导,将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把以神为本文化改造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治国理念:“德”,商人认为天命是不变的,遇事占卜,迷信鬼神;周人反思商周革命,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有德就是敬天、孝祖、保民,天命归于有德;人对于天命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商相比更加理性,克服了殷商天命政治的不足;以“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革除了野蛮的习俗,新创的是文明治国与国王应该接受道德制约的先进理念,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成员间行为的节制协调;周公的创制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2.内容:1礼:礼的本质是差异;周公将礼关注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亲亲”和政治等级上“尊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尊礼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2乐:乐的本质是和同;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作用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成为处理等级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体系;归纳总结商周变革“中国政治和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治国理念,敬天保民封邦建国,天下归周宗法制度,天下归宗制礼作乐,天下归心深谋远虑天圆地方精讲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及瓦解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宗亲、姻亲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实质: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3.瓦解1原因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②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分封形势图周公分封,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钱穆国史大纲导读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可知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与先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史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导读史料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史海泛舟史料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探究:指出史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答案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跟踪练习1.“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对诸侯的领土和人口有一定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政治状况,与小农经济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答案B解析题干意思是“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夏商时期礼乐文化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西周封建诸侯和分封制度的产物,故B项正确;礼乐文化始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C、D项错误;精讲主题二宗法制的特点、实质和影响1.特点1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形成等级森严、上下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和政治格局;2.实质: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3.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完善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导读史料中上下级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体现了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等特点;史料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导读史料强调同族、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史海泛舟史料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探究:史料中导致武则天改变立太子人选想法立场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答案强调血缘亲疏、血脉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及宗法观念;体现了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跟踪练习1.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知,辛之所以能继承王位,在于其嫡长子的地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题干中“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以看出商末推崇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故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题干信息“少子辛为帝”可得出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A.南向北房B.东厢房C.西厢房D.北向南房答案A解析北方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精讲主题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读史明智史料一商朝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史料二西周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史料三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史料四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特点: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古代宗法社会的显着特征——“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跟踪练习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着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答案A解析由“定天下”“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题干不仅仅强调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还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处理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不仅仅强调了巩固了奴隶主专政,更凸显对王权的巩固,故C项错误;题干不仅仅提及礼乐制度,更强调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2.有学者说:“三代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A.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B.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C.“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D.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答案D解析皇帝专制下也有世袭制度,故A项错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权力分配,不会对君主权力形成制约,故B项错误;“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故C项错误;“没有皇帝制专制”是指权力没有实现高度的集中,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享有较大的权力,君主权力容易受到诸侯贵族的限制,故D项正确;珠联璧合纲举目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B.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8.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9.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其主要目的在于A.扩展周朝的统治范围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精品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件精品ppt课件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
3.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
C.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问题探究~
1.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 史上有何地位?
快速阅读完成下表
朝代
夏
商
周
建立 时间
BC2070年 BC1600年 BC1046年
建立者 禹
汤 武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国家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夏商的政治制度
政务官: 相、卿士
中央 史 官: 卜、祝、史
武 官: 师
地方
设置: 侯、伯 职责: 定期纳贡,奉命征伐
3.影响: 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来源:
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特点:
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即嫡长子继承制
2.基本内容
三、西周的宗法制 3.结果及影响
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 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
宗法制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农 奴
返回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建立与发展
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武王开始
概况: 周公推广
诸侯在自己的封 疆内,对卿大夫 进行再分封.有设 置官员、建立武 装、征派赋役的 独立性。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内容
权利: 在封地拥有自己的特权
权利与 义务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纳贡.朝觐述职
历史必修一国家制度
历史必修一国家制度详细介绍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夏王将国家事务统归一人管理,这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开始。
(2)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西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地方官员由贵族世袭。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逐渐瓦解,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太仆、廷尉、典客、奉常、郎中、常侍、少府、治粟内史和宗正。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初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和封国制(也称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限制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王国势力。
又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吏和豪强。
(2)唐朝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各级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3)北宋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相权;派文官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握全国行政和军政大权。
行省制度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官员处理政务的效率。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初废丞相,设内阁以备皇帝顾问;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没落趋势。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其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章主要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了从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到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直至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些知识点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关键。
首先,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主。
宗法制强调家族血缘关系,而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各自的领地内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进入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带来了重大变革。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袭制,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这一制度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
清朝则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权力,设立军机处,使皇帝的决策更加集中。
此外,这一章节还涉及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如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宗法制和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再到科举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这些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度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强调血缘关系和家族地位。
2. 分封制: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国由周王分封,诸侯对周王有朝贡义务。
3. 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4. 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不再依赖家族背景,而是通过考试选拔。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1. 农业发展: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铁器的使用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 手工业与商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尤其是瓷器、丝绸等手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3.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1. 封建社会的形成:自秦朝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2.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3. 封建社会的文化特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强调忠孝、礼仪和道德。
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1.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青年和知识分子的觉醒。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3.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六、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归纳一、夏商政治制度(一)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同时还出现了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二)商朝1、政治制度: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2、神权色彩:商朝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西周的政权。
2、内容:(1)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特点:(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4、影响:(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2)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等级森严。
4、影响:(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家族观念、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
(三)礼乐制度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内容: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各级贵族必须遵循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3、影响: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中必修一历史资料总结
高中必修一历史资料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资料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君主制的确立与演变。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实行世袭制;商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政治制度,出现了宗法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格的法制。
3. 汉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既保持了中央集权,又赋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4. 隋唐:科举制度的兴起。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打破了世袭制,促进了社会流动。
5. 宋元明清:中央集权的加强。
这一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地方权力受到限制,同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1.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2. 手工业与商业: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形成了繁荣的市场和城市。
3. 科技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举世瞩目,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史记》、《资治通鉴》等。
三、近代中国的变革与抗争1. 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虽然最终失败,但对封建统治造成了冲击。
3.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来振兴中华。
4. 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但最终失败。
5.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1.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2. 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
本单元主要包括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历史地理背景。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政治制度实行的是封建制度,统治者被称为"夏"。
2.夏朝的政治权力是世袭的,世袭制及府邑制在夏朝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3.夏朝的统治者以洛邑为中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权和行政机构。
4.夏朝使用的象征物有玉璜、龙首、象提等。
二、夏商的经济特点1.夏商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人们以农耕为生,农业生产主要是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等。
2.夏朝奖励和保护了农民,开发了夏商时期大规模的农田,并且进行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3.夏商时期也有手工业的发展,如陶瓷、酒器等工艺品的制作,手工业成为了夏商时期的重要经济支柱。
三、夏商的文化特点1.夏商时期的宗教形式主要是类似于巫术的宗教。
人们相信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神灵,需要通过祭祀和巫术来祈求神灵保佑和福祉。
2.夏商时期的艺术表现主要是青铜器,夏商时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起源。
3.“甲骨文”是指商代时期卜辞、题名、铭文等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四、历史地理背景1.夏朝的疆域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市,后来迁至洛阳。
2.商朝的疆域主要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地区,商朝南方的中心城市是洛邑,北方的中心城市是安阳。
3.周朝的统治中心在鲁地。
五、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变迁1.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部落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商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中国的封建制度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
3.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历史地理背景。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进化过程,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是我们踏入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一步,涵盖了丰富且关键的知识点。
以下为您详细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逐步形成。
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则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西周管理地方的重要制度,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王履行义务,如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这一制度在初期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坐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皇帝制度凸显了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和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制下,三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郡县制则取代了分封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势力。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雅典民主政治是其重要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
雅典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但它也存在局限性,如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古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制到帝制的转变。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复习课教学课件共33张PPT
精讲阐释
夏朝
中国古代第一个实行王位世袭 制的国家
中国 早期 政治 制度
商朝 西周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 制;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实行分 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 周”,与宗法制互为 表里
实行宗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 法制 统
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特点:神权 与王权的结合; 具有严格的等级 制度;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形成了 国家的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 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二)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 (1)中央:设相、卿士等 • (2)地方:封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 4、特点:
A、三授:授土、授民、授职 B、规定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C、再分封 A、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B、周天子领导之下的封国自治
特别提示:分封制和宗法制在西周都适应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分 封制在战国时期崩溃,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延续至今。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 贵族之间,贵族与异姓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方法点拨: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首先要明确“早期”指的是夏、 商、西周时期,列表对比夏、商、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 分析归纳其基本特点。
互 分封制
为
表 里
宗法制
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紧密西周 末期逐渐瓦解,秦朝时消亡。
继承制越来越规范 延续至今,仍有所体现。
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①牢固的血缘关系 ②浓厚的专制色彩
练习
•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 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 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历史高中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被封为诸侯的主要是哪几类人?
•(同姓)王室贵族及其后代——周公 子伯禽(鲁)、武王弟召公(燕)、 成王弟叔虞(晋)
•(异姓)功臣及其后代——姜尚(齐) • 古代帝王之后或臣服的部落、方国的
首领——商后代(宋)、舜后代(陈)
分封制的特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西 周 分 封 和 等 级 制 度 示 意 图
大禹治水
王禹
西周时期影响久远的封国有
• 鲁国,都曲阜,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的封国 • 齐国,都营丘(今山东省乐昌),后迁临淄,
是功臣姜尚的封国。 • 卫国,都朝歌,是武王兄弟康叔的封国。 • 晋国,初称唐,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在山
西省晋城一带。 • 燕国,都蓟(今北京市房山一带),是召公的
封国。 • 宋国,都商丘,是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
话说,西周,某王去世,有一妻两妾共五个子女, 王位将传给谁?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嫡长子(嫡长孙……)
大宗 (宗主)
天子
诸侯
卿 大夫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嫡长子(嫡长孙…… )
小宗 大宗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
大宗
小宗 嫡长子……
大宗
士 小宗
庶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世袭制。
商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制度,形成了更为严密的宗法体系。
周朝则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分封制,通过封土授民的方式,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汉朝继承秦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所调整,如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等政策,以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而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政治制度逐渐走向多元化。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科技1. 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从夏商周的井田制到秦汉的私田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均田制,土地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 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
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商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 科技的进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如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同时,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显著的成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就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佛教与道教的传播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与道教一起,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
3. 文学艺术的繁荣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兴起,以及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发展,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多样性。
四、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 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
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首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
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
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
在吸取商朝灭亡教训的条件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产生于夏商,是保护各级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西周是宗法制度的成熟完备阶段。
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奠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条件: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2、西周的分封:○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2被封范畴:王族,元勋和古代帝王的后代○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国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年龄战国时期列国纷争○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年龄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换(直接原因:诸侯国权势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益、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固和团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以下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仅供参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禅让制: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基础,财产和权力由家族统传。
(4)分封制:周王将领土分封给亲戚和功臣,以巩固统治。
1.秦朝的政治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设立郡守、县令。
(3)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吏由皇帝任命。
1.汉朝的政治制度(1)汉承秦制: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2)察举制:地方官员推荐人才,由皇帝任命。
(3)刺史制度:地方官员监察地方,代表皇帝巡视。
1.隋唐的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地方设立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
(2)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3)藩镇制度: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的政治制度(1)民主政治:公民参与政治,轮流执政,少数服从多数。
(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3)陪审法庭:公民大会的司法机构,负责审理案件。
(4)十将军委员会:最高军事机构,负责指挥军队。
1.罗马的政治制度(1)共和制:元老院掌握决策权,公民大会选举两名执政官。
(2)元首制:军事统帅掌握大权,成为实际统治者。
(3)法律体系:《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典,奠定了罗马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胸有成竹泾渭分明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
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
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 ,(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误区警示]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
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
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四、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
“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
”《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
(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不满,但管叔才干不足,周公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
)周公东征,杀管叔,定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正式确定。
(否则管叔之叛不好解释)重新分封,“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事征服(周公东征)、制度变革(分封)与宗法制三者相结合,此所谓“封邦建国”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和范围: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___,拱卫王室。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____和朝觐述职。
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③形成的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西周的封建与商有很大不同。
由同姓子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新建的“殖民据点”,很像“掺沙子”。
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统治中心”。
有监督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人的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极大提高了周天子地位,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之共主。
4.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的疆域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达大海。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文化的拓展: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张,将周边诸多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纳入周的文化圈。
“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没有纳入周文化圈,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周文化不同的浪漫主义。
《诗经》与《楚辞》。
④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消极:周王对诸侯的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诸侯权力大,独立性强,容易形成割据。
[误区警示]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常缩写为“封建”,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五大社会形态之一的“封建社会”含义不同。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不属于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诸侯国) 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上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
而不是像后世那样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统治,使西周的分封制仍带有松散性的特征,可视为由“方国联盟”走向“郡县制”的过渡环节,是政治体制由分权向集权转变的中间阶段。
五、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上的矛盾。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即用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1)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作用:保证了各级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知识图示】[误区警示](1)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封国内是大宗。
(2)嫡长子、嫡子、庶子的不同:在古代社会中,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是“庶子”的对称,指正妻所生之子;庶子是妾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
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六..礼乐制度(参看历史纵横)1.演变:(1)起源于原始先民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习俗仪式。
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是一种崇信鬼神的神本文化,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
(2)西周:周公以“重德”观念作指导,将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
把以神为本文化改造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
治国理念:“德”,商人认为天命是不变的,遇事占卜,迷信鬼神。
周人反思商周革命,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有德就是敬天、孝祖、保民,天命归于有德。
人对于天命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商相比更加理性,克服了殷商天命政治的不足。
以“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革除了野蛮的习俗,新创的是文明治国与国王应该接受道德制约的先进理念,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成员间行为的节制协调。
周公的创制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内容:(1)礼:礼的本质是差异。
周公将礼关注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亲亲”)和政治等级上(“尊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尊礼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
(2)乐:乐的本质是和同。
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作用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
成为处理等级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体系。
【归纳总结】商周变革“ 中国政治和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治国理念,敬天保民封邦建国,天下归周宗法制度,天下归宗制礼作乐,天下归心深谋远虑天圆地方精讲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及瓦解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宗亲、姻亲)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实质: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3.瓦解(1)原因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
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
【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分封形势图周公分封,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
—钱穆《国史大纲》导读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可知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与先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
史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导读史料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史海泛舟史料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
……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探究:指出史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答案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
【跟踪练习】1.“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
”(《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答案 C解析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对诸侯的领土和人口有一定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政治状况,与小农经济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
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答案 B解析题干意思是“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