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赏析之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回乡偶书·其一》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回乡偶书·其一[唐] 贺知章少sh ǎo 小xi ǎo 离l í家ji ā老l ǎo 大d à回hu í,乡xi ān ɡ音y īn 无w ú改ɡǎi 鬓b ìn 毛m áo 衰shu āi。
儿ér 童t ón ɡ相xi ān ɡ见ji àn 不b ù相xi ān ɡ识sh í,笑xi ào 问w èn 客k è从c ón ɡ何h é处ch ù来l ái。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di āo 琢zhu ó,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xi è露l ù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y í逦l ǐ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回乡偶书二首古诗文
回乡偶书二首古诗文《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衍生注释:“少小”指年幼的时候。
“老大”表示年纪大了。
“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
“鬓毛衰”中“鬓毛”指耳边的头发,“衰”这里读“cuī”,表示稀疏、减少,形容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给人一种强烈的时间跨越感,“少小离家老大回”,简单的七个字,却道出了离乡之久。
年少时离开家乡,等到头发花白才归来,其中蕴含了多少的沧桑啊。
而“乡音无改鬓毛衰”更是妙笔,乡音是一个人对家乡最深的印记,即便岁月改变了容颜,乡音却依旧,这是对故乡的眷恋。
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儿童的视角来写,孩子们天真无邪,看到这个陌生的老人,笑着问他从哪里来,这一问,更加深了诗人的那种“故乡的陌生人”的感慨,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
三、作者介绍: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
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潇洒,很多作品都富有生活情趣。
他在当时的文坛就很有名望,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四、运用片段:我有个朋友老张,他在城市里打拼了几十年。
有一次他回到自己小时候的村子,村子变化很大。
他走在路上,遇到一群小孩子在玩耍。
那些孩子看着他这个陌生人,就像诗里写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老张当时心里一阵感慨,他虽然对这里充满感情,可是在这些孩子眼里,他就像个外来的客人。
这就像我们常常在追求梦想的路上,离自己的根越来越远,再回来的时候,竟有了一种陌生感,哎,这难道不令人心酸吗?《回乡偶书二首·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一、衍生注释:“岁月多”强调离乡时间长。
“人事”指人和事,包括亲人和故乡的各种事情。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
二、赏析:首句“离别家乡岁月多”再次点明离乡之久。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下面为大家带来《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言】《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度: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度: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度:相关推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刘建勋)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回乡偶书》原文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乡偶书》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回乡偶书》赏析这是一位老人返回故乡的感慨。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过:“*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首诗正是这样,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让人备感亲切。
贺知章三十七岁进士及第,后一直在外(在京)为官。
唐天宝三年(744)他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已经是八十六岁高龄。
这首诗就是诗人这次回乡尚未进家门的生活写照。
“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以“家”为中心,“少小离”与“老大回”句中自对,七个字就概括自己在外风雨数十年的旅程。
弹指间,离开这方热土已数十年,岁月蹉跎,年华已逝。
如今告老还乡,踏上日思夜想的故乡的土地,看着自己曾经非常熟悉又似乎已经陌生的一草一木,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真正是“返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回乡偶书·其一》古诗鉴赏_古诗大全
《回乡偶书·其一》古诗鉴赏_古诗大全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今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
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
就写下来的。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
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
“儿。
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一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的意思,回乡偶书其一赏析
回乡偶书其一引言《回乡偶书其一》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一首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见到故友时心情的喜悦。
本文将从“回乡偶书其一”的意思、作者贺知章的简介、诗歌的赏析和传世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
回乡偶书其一的意思“回乡偶书”字面意思为“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封信”,通过全诗的阐述,可以看出这封信是写给诗人的亲友,诗人在信中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见到故友时心情的喜悦。
在诗中,诗人描绘了家乡的美景和荣耀,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友的思念,整篇诗歌通过音韵和意象的运用,表现了一种富有感情和情感的状态。
诗人希望通过这封信,将自己的情感和家乡的美好传达给亲友。
贺知章简介贺知章(659年-744年),唐代著名诗人,字游夏,辽东人,世称“贺山人”。
他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贺知章的文学才华很早就被皇室看中,历任贵州长史、梓州刺史、观察使等职务。
贺知章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赋、散文和文学理论著作,他的文学成就深受当时的文人们肯定,他的诗歌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以词章工致、意境清新,讴歌山水、咏史传情、讽弹时政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歌赏析第一段:描绘家乡美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在这一段描述了自己的经历,从少年时离开家乡,到老年时回到故乡,而家乡的变化也显而易见。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叹,也坚定了诗人回家的决心。
第三句“儿童相见不相识”,表现了时间改变一切的道理。
最后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表达了当地人自然好奇心和招待客人的姿态。
第二段:与故友重聚“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人在这一段描绘了与故友的重逢,以及走进山林的情境。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有追问和询问的意味。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这里是诗人对故友的一种称赞,赞其“德高望远”。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回乡偶书》《回乡偶书》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⑵。
儿童相见不相识⑵,笑问客从何处来⑵。
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回乡偶书二首⑵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⑵。
惟有门前镜湖水⑵,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⑵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⑵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⑵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⑵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⑵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⑵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品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创作背景:编辑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介绍及赏析
《回乡偶书》介绍及赏析一、《回乡偶书》全诗及注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回乡偶书》全诗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译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都是贺知章的创作,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解】①《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衰(cuī):减少,疏落。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韵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评析】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回乡偶书·其一》评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shuāi)。(无改一作:未改/难改)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一作:未改/难改)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其一赏析
回乡偶书其一赏析哎,说起这《回乡偶书》啊,那可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老先生的一首经典之作,读来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又带着点淡淡的忧愁,就像是老家门口那棵老槐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回乡偶书其一”,看看里头藏着多少咱们都懂却又说不出的情愫。
一开篇,“少小离家老大回”,这话儿一出,立马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年纪。
你想啊,那时候咱们还是个小不点儿,背着个小布包,眼里满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向往,一转身,就踏上了离乡的路。
岁月如梭,转眼间,胡子都白了,头发也稀了,再回到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感觉,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心里头五味杂陈的。
1.1 说到这“少小离家”,那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儿。
记得村里老王头儿,年轻时为了生计,远赴他乡打工,一年到头也就春节能回来看看。
每次回来,他都要拉着我们这些小辈儿,讲那些外面的新鲜事儿,眼睛里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
可现在,他自己也成了那个“老大回”的人,再提起当年,眼里更多的是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1.2 “老大回”啊,不仅仅是身体的归来,更是心灵的归宿。
在外漂泊多年,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最终还是觉得家最温暖。
那种归属感,是任何地方都给不了的。
就像那首歌唱的,“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也是一种幸福。
接下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话简直是戳中了多少游子的心窝子。
咱们在外头混,口音可能变了点儿,但骨子里那份乡音乡情,是怎么也改不掉的。
一回到家乡,那熟悉的乡音一入耳,整个人都感觉踏实了。
可再看看自己,岁月不饶人啊,头发都白了,脸上也爬满了皱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真的老了。
2.1 乡音,那是咱们的根,是咱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的旋律。
记得小时候,村头的大喇叭一响,全村老少都跟着哼唱,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现在回来,虽然大喇叭换成了小音箱,但那份感觉还在,一听到那声音,心就定了。
2.2 “鬓毛衰”,这三个字,简单却深刻。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老大:年纪大了2、乡音:家乡的口音3、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4、衰(cuī):减少,疏落【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一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的意思,回乡偶书其一赏析
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一贺知章这篇文章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之一,为了更好的欣赏这个作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贺知章这位诗人。
贺知章(659 - 744年),字平仲,号锺陵。
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年时就受到唐玄宗的赏识,曾被册封为秘书郎。
此后多次担任官职,历任酒泉、清涟两郡、阳原县令等职,后升至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
晚年隐居在甘肃临洮,一直致力于诗歌创作。
贺知章的诗歌以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灵动、含蓄婉转、情感真挚纯良而著称。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故乡的热爱,不断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感叹,并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感悟。
回到《回乡偶书其一》这首诗,它描写的是贺知章回到家乡的感受。
回乡偶书其一的意思这首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开头的回乡背景描写、中间的故乡风情祭奠、第三段的自我表达和最后的结尾。
首先是开头的表述,作者讲述了他回到家乡之后,感受到着家乡的独特风情和气息,其中用了“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等现象描写了家乡的特有印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中强烈的归属感。
中间的部分主要是对故乡的感慨和祭奠,不断回忆着与故园相关的事情,如描写故乡景物、故友、故事。
在这里,作者情感抒发的也深入自然,清新自然,寄托了对故乡、故人的感慨,也表达出他对逝去时光的思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两句表现出了作者心中的情感和苦衷,表达了对故园、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融洽的情感。
第三段则突出表现了作者回来之后的自我心境和思考。
在敬爱的长者安慰之后,作者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与归宿,对此作者感到深深的忧虑,也表现出了对未来的热烈期盼。
最后,结尾点明了作者的信教立场和对未来的信赖,表现出对未来的虔诚追求与乐观态度。
回乡偶书其一赏析整首诗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对故乡的乡愁,对人生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那么我们来一起领略其中的真情与美好。
首先要注意的是,这首诗的意境优美,生动活泼。
《回乡偶书》诗意及赏析
《回乡偶书》诗意及赏析《回乡偶书》诗意及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回乡偶书》诗意及古诗词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言《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诗意《回乡偶书》写了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带着希望和梦想去看外面的世界。
如今,他老了又回到了他早前离开的地方。
抒发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这组诗。
原文和翻译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翻译: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二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
二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导读:本文二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篇二】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
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
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
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