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构成及总体趋势

合集下载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1比2015年提高了约2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继续大幅下降,单位GDP用水量累计降低28%。

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

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废纸利用量约5490万吨;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替代62%品位铁精矿约4.1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占国内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3.5%,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为325万吨、740 1.主要资源产出率(元/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不变价)÷主要资源实物消费量(亿吨)。

主要资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钢铁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铜、铝、铅、锌、镍)、非金属资源(石灰石、磷、硫)、生物质资源(木材、谷物)。

—1—万吨、240万吨。

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一方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系统部署新一轮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加速循环经济发展布局,应对全球资源环境新挑战。

另一方面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国际资源供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对我国资源安全造成重大挑战。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创新模式——以浙江省为例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创新模式——以浙江省为例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创新模式——以浙江省为例童一宁;姚爱萍;王涛;柳国光;楼婷婷【摘要】农作物秸秆是一种珍贵的农业生物质资源.为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浙江省通过“秸秆换肥”的试点模式设计,推动了秸秆综合利用、商品有机肥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主体培育、美丽田园清洁生产和土壤污染防治5方面工作,实现了农民、涉农企业和政府3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年(卷),期】2018(008)009【总页数】3页(P37-39)【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秸秆换肥【作者】童一宁;姚爱萍;王涛;柳国光;楼婷婷【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17;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17;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17;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17;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80 引言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宝贵的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不被人们重视,农户往往将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或者一烧了之,造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加快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不但节约资源而且还能避免农业废弃物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枝条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1]。

因此,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确立符合浙江省实际情况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并推广,从而提高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秸秆资源概况生物质能源来源于人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其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是固态废弃物。

我国固态废弃物主要有农业废弃物(农业生产加工残余物、养殖场固态废弃物等)和林业废弃物(修剪后的枝条秸秆、木材加工废弃物等),总量约为21.3亿t,其中农业废弃物约为18.3亿t,林业废弃物约为3亿t[2]。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固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不被重视,导致固态废弃物资源化年均利用总量仅为2.2亿t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农业农村部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农业农村部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农业农村部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18.07.13•【文号】农科教发〔2018〕4号•【施行日期】2018.07.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农业农村部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农科教发〔2018〕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畜牧、兽医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做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农业农村生态文明。

要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正确处理“三农”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自觉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贯穿到“三农”发展全过程。

要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要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要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要深刻把握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路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给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碧水蓝天。

二、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林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与趋势,(2)

林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与趋势,(2)

摘要:通过对我国林业废弃物产出现状、生态环境危害以及目前几种 出,林业废弃物的不断积累占据了大量的耕地,农民大多实行燃烧的方式
主要的利用途径等进行综合分析,概述了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过程 来解决问题,但是燃烧会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生长,阻断农田生态系统的物
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同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进展的目标,提出林 质循环,影响农作物养分的转化和供应,造成大量有机质流失,土壤结构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林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与趋势,(2)
以前,我国农村对林业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将其作为有机肥直接 还田,这在促进物质能量循环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今农
林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与趋势
民逐步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用肥方式,使得林业废弃物相对过剩问题日益突
生物炭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也可经混配成型加工高品质能源产品。热
化,其中含有未消化的粗蛋白、消化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和矿物质 解多联产是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进一步提升林业废
等,经过热喷、发酵、枯燥等方法加工处理后掺入饲料中饲喂利用,但是, 弃物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物处理主要是依靠政府推动或科技项目支持。
上起到了改土培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作用。但是其缺点是自然分解速度慢、
我国虽已出台了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有了明确 秸秆腐熟发酵过程中有可能会损坏作物根部,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 [2]。
的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目标,但由于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缺乏或缺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利用催腐剂、速腐剂、酵素菌等生物制剂,将传统
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是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绿色进展、改善农村能源 用,导致林业废弃物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峻污染。只有让他们充分

秸秆综合利用总结

秸秆综合利用总结

秸秆综合利用总结秸秆是农作物的残余物,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农业废弃物。

然而,经过适当处理和利用,秸秆可以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实现综合利用。

本文将对秸秆综合利用进行总结,包括秸秆的种类、利用途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秸秆的种类秸秆是指农作物的茎、叶、壳等部分,不同作物的秸秆种类各异。

常见的秸秆包括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等。

每种秸秆在形态和性质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综合利用过程中需对其进行分类处理。

二、秸秆的利用途径1. 生物质能源利用: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可作为生物质能源进行利用。

通过秸秆的气化、发酵等方式,可以生产生物质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等,为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提供可能。

2. 土壤改良利用:将秸秆还田或制成秸秆堆肥,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原料利用:将秸秆进行纤维化处理,可制成纸张、纤维板等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等领域,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4. 动物饲料利用:适当处理后的秸秆可作为动物饲料,提供动物所需的纤维和能量,减少饲料成本,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三、秸秆综合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1. 技术创新:加大对秸秆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秸秆的加工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2. 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出台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

3. 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秸秆的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综上所述,秸秆作为一种农业废弃物,其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潜力。

通过不断创新技术、完善政策、发展产业,可以实现秸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绿色生态化转型。

希望未来能够更多地关注和重视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共同努力打造资源循环利用的美好未来。

中国玉米秸秆草谷比及其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玉米秸秆草谷比及其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第36卷第21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6 No.212020年11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Nov. 2020 227 中国玉米秸秆草谷比及其资源时空分布特征霍丽丽1,赵立欣1,姚宗路1※,贾吉秀1,赵亚男1,傅国浩1,丛宏斌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北京100125)摘要:针对玉米秸秆资源量及时空区域分布不清等问题,该研究分析9个典型省的玉米秸秆草谷比差异性,并基于草谷比实测值,评价近10a中国玉米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变化情况,预测玉米秸秆的资源潜力。

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草谷比实测值为(0.84±0.23),不同地区、不同品种草谷比差异显著,随着年份变化,玉米品种和种植方式在不断变化,草谷比逐年变小,从2009年1.2减小到2018年的0.84,估算2018年全国玉米秸秆理论资源量为2.16×108t,比2009年仅增加3.9%。

玉米秸秆东北和华北地区资源量最高,占50%以上,与2009年相比,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资源量有所增加,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略有下降;单位面积玉米秸秆可收集资源量4.51 t/hm2,比2009年增加23%,东北地区最高,其次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然后是华中和西南地区,华南地区最低。

预测2025年玉米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为(2.53±0.58)×108t,可收集资源量为(1.86±0.51)×108t。

研究为全国各个地区的秸秆合理规划利用提供基本参考数据。

关键词:秸秆;资源评价;谷物;草谷比;理论资源量;可收集资源量;时空变化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0.21.027中图分类号:TK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20)-21-0227-08霍丽丽,赵立欣,姚宗路,等. 中国玉米秸秆草谷比及其资源时空分布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21):227-234.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0.21.027 Huo Lili, Zhao Lixin, Yao Zonglu, et al. Difference of the ratio of maize stovers to grain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ze stovers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20, 36(21): 227-23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0.21.027 0 引 言中国秸秆资源丰富,尤其是玉米秸秆分布范围广,资源量约占总秸秆资源量的1/3[1],201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为42.1×106hm2,是2006年的1.5倍,而玉米产量为2.57×108 t,是2006年的1.7倍[2],玉米秸秆资源量随着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增加而逐年增加,但秸秆资源量的统计值差异较大[3],难以为秸秆综合利用的区划提供相对准确的数据支撑[4-5]。

智慧农业园区建设规划

智慧农业园区建设规划

智慧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第一章总体规划 (3)1.1 项目背景 (3)1.2 建设目标 (3)1.3 规划原则 (4)第二章园区布局 (4)2.1 功能区划分 (4)2.2 基础设施布局 (5)2.3 产业链布局 (5)第三章农业生产技术 (6)3.1 智能化种植技术 (6)3.1.1 技术概述 (6)3.1.2 技术内容 (6)3.2 精细化养殖技术 (6)3.2.1 技术概述 (6)3.2.2 技术内容 (6)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7)3.3.1 技术概述 (7)3.3.2 技术内容 (7)第四章农业信息化建设 (7)4.1 数据采集与管理 (7)4.2 农业物联网应用 (7)4.3 农业大数据分析 (8)第五章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 (8)5.1 研发机构建设 (8)5.1.1 机构设置 (8)5.1.2 人才队伍 (8)5.1.3 设施设备 (8)5.2 技术创新与推广 (9)5.2.1 技术创新方向 (9)5.2.2 技术推广策略 (9)5.3 国际合作与交流 (9)5.3.1 合作伙伴 (9)5.3.2 合作内容 (9)5.3.3 合作机制 (9)第六章农业品牌培育与推广 (10)6.1 品牌战略规划 (10)6.1.1 品牌定位 (10)6.1.2 品牌架构 (10)6.1.3 品牌发展规划 (10)6.2 品牌宣传与推广 (10)6.2.1 媒体宣传 (10)6.2.3 营销合作 (10)6.3 品牌保护与监管 (10)6.3.1 品牌权益保护 (10)6.3.2 质量监管 (11)6.3.3 品牌评价与反馈 (11)第七章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 (11)7.1 金融服务体系构建 (11)7.1.1 构建目标 (11)7.1.2 体系架构 (11)7.1.3 体系功能 (11)7.2 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12)7.2.1 信贷产品创新 (12)7.2.2 保险产品创新 (12)7.2.3 理财产品创新 (12)7.3 金融服务政策支持 (12)7.3.1 政策引导 (12)7.3.2 财政支持 (12)7.3.3 监管创新 (13)第八章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13)8.1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13)8.1.1 农业废弃物概述 (13)8.1.2 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 (13)8.1.3 农业废弃物利用途径 (13)8.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3)8.2.1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13)8.2.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4)8.3 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14)8.3.1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14)8.3.2 发展绿色农业 (14)8.3.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14)8.3.4 建立健全农业政策体系 (14)8.3.5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14)8.3.6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14)第九章人才培训与引进 (14)9.1 人才培养计划 (14)9.1.1 培养目标 (14)9.1.2 培养内容 (15)9.1.3 培养方式 (15)9.2 人才引进政策 (15)9.2.1 引进原则 (15)9.2.2 引进渠道 (15)9.2.3 引进条件 (15)9.3 人才激励机制 (16)9.3.2 激励措施 (16)9.3.3 激励实施 (16)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运营管理 (16)10.1 项目实施步骤 (16)10.1.1 项目前期准备 (16)10.1.2 项目设计阶段 (16)10.1.3 项目施工阶段 (17)10.1.4 项目验收阶段 (17)10.2 运营管理模式 (17)10.2.1 管理架构 (17)10.2.2 运营策略 (17)10.2.3 服务体系 (17)10.3 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17)10.3.1 政策风险 (17)10.3.2 市场风险 (18)10.3.3 技术风险 (18)10.3.4 资金风险 (18)第一章总体规划1.1 项目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盐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盐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专题论述2019.12魁W l盐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王亚杰1倪圣亚1薛民琪1陆胜龙1任彬1徐红1周霞2(1.盐城市农业环境监测站江苏盐城224002;2.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农经站江苏盐城224002#摘要:阐述了盐城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基本情况、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技术、秸秆还田与离田运行成本和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成本与效益分析等。

介绍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情况,详细分析了秸秆还田中的水耕水整还田、旱耕水整还田、犁耕水整还田,秸秆离田中的秸秆机械化离田和秸秆人工离田,秸秆多种形式利用的秸秆肥料化、秸秆燃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基料化、秸秆工业原料化,并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及对策等。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还田;离田近年来,农作物秸秆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

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总有部分的二麦、水稻、油菜等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重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殃及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

据有关统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这些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

在此情况下,盐城市秸秆用工作重,2016年在先出台了《城市农作物秸秆用条例》,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纳入制,为秸秆用了强有力的法制保。

,农作物秸秆的用,秸秆用水,农收、环境保护、源及农业可重大。

1盐城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基本情况1.1盐城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盐城市农业大市,也是秸秆资源大市。

全市农作物面2050,农作物'有大麦、水稻、、油、、、生等,其中大小麦面648.46万亩,水稻面积580.4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36.92万亩,油菜种植面积110.61,棉花种植面积5.52,豆类面54.43,生面14.1,农作物种植面积485.49万亩。

1.2盐城市2018年秸秆综合利用总体情况1.2.1盐城市农作物秸秆产量分布盐城市2018年农作物秸秆可收源总量730-,:大麦秸秆量约235.85万-,占秸秆总量32.35%;水稻秸秆量约339.33万t,占秸秆总量46.54%;秸秆量约122.5万t,占秸秆总量16.80%;油菜秸秆量约20.74万t,秸秆总量2.85%;秸秆约10.58万t,占秸秆总量1.45%。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精)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精)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刘振东1,李贵春2,杨晓梅1,尹昌斌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论述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潜力以及在资源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思路及其政策建议。

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入手,推进生物基质产业化对于进一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质化;循环利用理论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26-13068-03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Ways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 in ChinaLIU Zhen-dong et 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AAS ,Beijing ,100081Abstract The paper firslty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 and its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d the re-source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 and the constraints and technical bottlenecks in the proces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According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the concepts and suggestion were proposed on the recycling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Starting from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 ,the biological matrix industrialization was promoted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sourceshortages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idues ;Resourceutilization ;Matrix ;Recycling theory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11-B 。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解决方案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解决方案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解决方案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介绍农村环境的现状及污染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措施,为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生态环保;环境保护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现象。

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势在必行。

如何搞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农村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使农业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是关系到农业农村能否可持续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

1.当前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1.群众环保意识待提高。

1.农村环保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早期制定的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侧重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防治方面工作无法可依。

2.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欠缺。

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相当一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垃圾和污水的危害认识不足。

3.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生态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很多乡村干部虽然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面对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等实际困难,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工作上处于消极应付状态。

1.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

1.过度使用化肥、农药。

化肥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底、流失率高,不仅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下降,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甚至地下水污染。

2.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

随着设施农业的普及,农膜使用量的逐年上升,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残留在地表和土壤中,大多数不可讲解,污染了环境。

3.秸秆焚烧乱抛现象依然存在。

2024年乡本年下半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二篇)

2024年乡本年下半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二篇)

2024年乡本年下半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____年是“____”规划的第二年,是____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之年,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之年。

紧紧抓住新世纪的历史机遇,下大力气解决我乡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快____乡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本计划从____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出发,对____年下半年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____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____乡可持续发展。

(一)指导思想以____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防治m河干流环境污染和遏制人为生态破坏为重点,以强化执法监督和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目标1、总体目标。

____年,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乡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健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2、具体目标。

各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农牧民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标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有所减缓,创建一批环境优美小村庄。

(三)主要计划指标1、农村环境保护指标-农牧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____%;-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____%,粪便资源化率达到____%;-农业灌溉用水基本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提高。

-农田地膜平均残留量小于____公斤/亩。

秸秆资源的开发现状与趋势

秸秆资源的开发现状与趋势

中 图分 类 号 :8 65文 献 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 8 0 1 (0 6 4 下 )0 2 — 3 ¥1. A 10 - 4 4 20 ) ( 一 07 0 0
中表 达 的 蛋 白 ,经 免 疫 鸡 体 后 对 7种
球 虫 感 染具 有 不 同程 度 的 保 护 性 后 ,
简 称 抗 qd疫 苗 是 近 年 来 出 现 的 又 一 )
种 新 型 预 防 免疫 制 剂 ,与 传 统 的 疫 苗 和 基 因 工 程 疫 苗 的 根 本 区 别 是 : 一d 抗 I
疫 苗 不 是 天 然 的或 人 工 合 成 的 免 疫 原 本 身 。 是 这 种 免 疫 原 的 “ 拟 物 ” 简 而 模 。 单 地 讲 就 是 独 特 型(do p —d。 谓 1it e I) 所 y I ,就 是指 同 一体 内不 同 的抗 原 形 成 d 细 胞 所 产 生 的抗 体 。 I 子 V区 上 其 g分
(d t e b) 而 个 体 型 抗 体 , 于 机 Ii y A I op 。 对
4 抗 独 特 型 疫 苗
抗 独特 型 ( 个体 型 A t i o p , ni d t e — iy
Ab ta t Onteb sso x liaies tso esr w s u c s h ril sr c : a i f pottv t u fh t r o re , eatce h e a t a e t
我 国 的粮 食供 应 受 人 口多 、耕地 少 的 双 重 制 约 , 势 严 峻 。在 此 境 况 , 形 畜 牧 业 要 持久 稳 定 发 展 ,就 必须 减少
粮 食 的 供 求 矛 盾” I 秆 (t w 是 粮 。秸 Sr ) a

秸秆综合利用绩效评价报告

秸秆综合利用绩效评价报告

秸秆综合利用绩效评价报告
摘要:
一、引言
二、秸秆综合利用的背景和意义
三、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
四、秸秆综合利用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五、秸秆综合利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和分析
六、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秸秆作为一种农业废弃物,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本文对秸秆综合利用绩效进行了评价。

二、秸秆综合利用的背景和意义
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三、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利用方式、技术研发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目前,秸秆主要应用于肥料化、能源化、材料化等方面。

四、秸秆综合利用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秸秆利用量、利用效率、经济效
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对秸秆综合利用绩效进行评价。

五、秸秆综合利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和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绩效总体较好,但地区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和产业化利用秸秆的绩效较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秸秆利用仍有待提高。

2024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发布

2024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发布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过去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也是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本报告回顾了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并对2024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过去的一年,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领域成绩显著,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的势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农业经济稳中有增,农民增收速度不减。

农业经济继续呈现稳中有增态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基础牢固。

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期增长4.1%,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的7.12%。

2023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974.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3685.5亿元,牧业总产值26818.6亿元,渔业总产值10442.8亿元。

农业基本盘扎实稳固。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7%,实际增长7.6%,较GDP增速快2.4个百分点,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6个和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9,比上年同期减少0.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第二,粮食再获丰收,大豆油料扩种成果显著。

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

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

全国31个省(区、市)中,27个实现增产。

其中,新疆粮食增产61.1亿斤,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湖南等粮食增产达到或超过10亿斤。

大豆油料扩种行动稳步推进。

2023年,实现大豆播种面积1.57亿亩,比上年增加345.1万亩,增长2.2%,连续2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支持力度,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左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24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24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24年)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公布日期】2024.09.10•【分类】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正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24年9月10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开展农业法执法检查,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依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目的是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法律责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确保党中央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按照执法检查工作安排,执法检查组由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副委员长和我担任组长,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杜家毫主任委员担任副组长,检查组成员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组成人员、全国人大代表共25人组成。

4月15日,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执法检查工作,听取农业农村部等12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关于贯彻实施农业法情况的汇报。

5月至7月,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副委员长和我带队,分别赴安徽、云南、四川、重庆、新疆、江苏等6省(区、市)开展检查,检查组深入到16个地市、28个县,实地查看了72个单位和项目。

同时,委托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北等6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黑龙江等省对标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自主开展执法检查。

8月28日,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总结工作、讨论并修改完善报告。

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

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
吕 凯,等: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
资源·环境
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变化趋势 及分布特征
吕 凯,苏东涛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 摘要 ] 秸秆是一种多用途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资源化利用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循环发展。综合利用秸秆资源首先需要明确现有农作物秸秆总量及分布情况,学界对于农作物秸秆总量估算通 常根据农作物经济产量和作物秸秆系数确定,作物秸秆系数即草谷比。依托 2018 年山西统计年鉴,综合考虑山西农作 物种植实际和前人研究经验确定作物秸秆系数,估算出山西省 1979 ~ 2017 年各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及占比,分析 1979 ~ 2017 年全省秸秆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 2017 年统计数据为基准,研究山西省 11 个地市和 120 个县农作物秸秆总 量分布情况,分析秸秆资源分布特征。
情况
根据 2018 山西统计年鉴数据和秸秆资源量计算公式,可以估
算出 1978 ~ 2017 年间山西省各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并绘制
出变化趋势图(见图 1)和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占比(见图 2)。
从图 1 和图 2 可以看出,山西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居
前五位的依次为玉米、小麦、谷子、高粱和豆类,占比分别
源总量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 1978 年的 8132785t 增加到 2017 年的 14703699t,增加量为 6570914t,增幅达 80.79%,年 平均增加 164272.85t,年平均增幅 2.01%。 2.3 1978 ~ 2017 年山西省秸秆资源总量变化阶段分析
表 1 各类农作物秸秆系数(草谷比)
种 稻 小 玉 其他 豆 薯 油 棉 甜 烟

秸秆焚烧的危害及其综合利用.doc

秸秆焚烧的危害及其综合利用.doc

秸秆焚烧的危害及其综合利用阳城县芹池镇初级中学校张国兵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

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

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质素等。

木质素虽不能为猪、鸡所利用,但却能被反刍动物牛、羊等牲畜吸收和利用。

人们现在对秸秆处理方式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在田里大量焚烧,这种现象在我国东部表现得尤为突出。

每年夏收、秋收之后,田野里火光冲天,浓烟笼罩,有时滚滚浓烟几乎使人窒息,由于焚烧秸秆而造成的机场停运、高速公路封闭的情况时有发生,损失难以计数。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15亿亩耕地,农作物秸秆年产出量达6亿吨之多,其中稻草1.8亿吨,玉米2.2亿吨,小麦1.1亿吨,还有甘薯蔓、油菜秸、大豆秸、甘蔗梢、高粱秸、花生秧及壳等产出的秸秆量都超过千万吨,而每年其中80%约5亿吨的秸秆都被烧掉了,简直成了一大社会公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等国家六部委于今年四月联合发文,要求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和禁烧,如何开发利用秸秆已经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焚烧秸秆的危害①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相当于日均浓度的五级水平。

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

②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庄附近,一旦引发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③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

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焚烧过程中产生滚滚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国内水稻秸秆研究进展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水稻秸秆研究进展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水稻秸秆研究进展知识图谱分析
叶浩东;许星朋;阳鑫梓;李世迁
【期刊名称】《辽宁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4()3
【摘要】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水稻秸秆资源丰富。

文中围绕水稻秸秆循环应用情况,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检索源,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水稻秸秆相关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根据文章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领域的年发文量总体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大部分作者间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规模型研究团队,以卞新民、沈其荣、刘满强等学者为主的研究群体最为显著;另外,除了“水稻秸秆”这个主题关键词
外,“秸秆还田、生物碳、重金属”等关键词同样也是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旨在整
合和梳理CNKI数据库中水稻秸秆相关文献的核心内容,以进行更深入的数据挖掘,
有助于全面了解水稻秸秆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为未来水稻秸秆研究的方向提供指导。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叶浩东;许星朋;阳鑫梓;李世迁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0.2
【相关文献】
1.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进展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95-2015)
2.国内住区更新研究进展和热点分析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3.国内外“漂绿”研究进展比较分析(2002—2022)(上)--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4.国内外“漂绿”研究进展比较分析(2002—2022)(下)——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5.国内无人机领域算法研究进展知识图谱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4期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 31,N o 4,pp35 382010年8月 Ch i nese Journa l o f A gricultura l R esources and R eg i onal P l ann i ng A ugust ,2010农业资源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构成及总体趋势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 秸秆资源是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重要纽带,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

文章对中国秸秆资源的现实构成、系统构成、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总体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

并且,还针对我国秸秆资源现实利用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以秸秆资源的集约、循环、高效、充分利用为总体取向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中国 秸秆资源 综合利用 系统构成 总体趋势收稿日期:2009 03 10 毕于运为研究员 王亚静为助研 高春雨为助研秸秆资源上承种植业,下启养殖业,既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重要纽带,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 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现实构成秸秆主要有5个方面的用途:一作燃料,二作饲料,三作肥料,四作工业原料,五作食用菌基料,简称 五料!。

2005年,我国秸秆总产量84183万,t 其中可收集利用秸秆量68595万,t 占81 48%;秸秆田间残留量15588万,t 占18 52%。

2005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中,直接燃用量23939万,t 占34 90%;新能源开发利用量约470万,t 占0 69%;饲用量17658万,t 占25 74%;工业加工利用量约4600万,t 占近6 71%;食用菌养殖利用量约1000万,t 占1 46%;直接还田量约6730万,t 占9 81%;废弃和焚烧量14198万,t 占20 70%[1-3]。

2 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构成不同秸秆利用方式对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有着明显的区别,从此角度出发,首先可把秸秆资源利用类型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另一类是农业生产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

农业生产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无论利用效率高低,都属于单线经济的范畴。

根据秸秆资源利用与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之关系,又可将农业生产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利用,另一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

2 1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包括秸秆肥用、秸秆饲用、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养殖。

利用秸秆生产沼气,满足农村清洁能源需求的角度来看,可把其归入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秸秆资源利用的范畴。

从其可生产优质高效有机肥还田的角度来看,又可归入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的范畴。

但从其物质转换比例来看,秸秆经过常温发酵,约有25%转换为沼气,75%转换为沼肥,尤其是从其可进一步延长秸秆产业链条,有效促进秸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作用来看,应主要把其视作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

36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年秸秆资源在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利用效果可大致归结为如下3个方面。

首先,秸秆资源的系统内部应把种植业子系统和养殖业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关键连接点。

其次,秸秆资源的系统内部应用不仅是提高秸秆利用率的基本手段,更主要的是其可直接增加种植业-养殖业!系统的物资流和能量流,使种植业-养殖业!系统更加健康、稳固。

第三,秸秆资源在系统内部应用过程中,通过各级转化,可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大部分或部分营养物质最终又回归了农田,从而使农田与种植业、养殖业构成一个闭合的资源经济系统,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秸秆直接肥用自不必多言,饲用秸秆可过腹还田,秸秆养殖食用菌可生成优质有机菌肥还田,尤其是秸秆-沼气!、秸秆-牲畜-粪便-沼气!和秸秆-食用菌-菌糠-沼气!等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不仅可生产清洁能源,有效地替代秸秆资源的直接燃用,而且可生成优质有机肥还田。

2 2 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利用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利用主要是指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秸秆能源化利用,包括秸秆直接燃用和秸秆气化、秸秆固化等农村新型能源开发利用。

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既直接利用了秸秆,又替代了秸秆的直接燃用,可使农村秸秆燃用消耗总量呈下降的趋势。

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同时还可替代煤、电、三气!等商品能源的使用。

按照现实农村生活中秸秆直接燃用的热效率和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热效率来折算,平均每吨用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秸秆可替代掉2~3t左右直接燃用的秸秆。

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可促使秸秆资源系统外部利用量的减少,为秸秆资源的系统内部利用创造条件,但在现阶段也会导致秸秆剩余量的增加。

2 3 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包括秸秆工业加工、秸秆发电和秸秆液化。

对于秸秆发电和秸秆液化,毫无疑问属于秸秆新能源的范畴,而且通过秸秆交易为农民带来一定的收入,但从其生产目的来看,尤其是规模化秸秆发电,并不是为了解决农民一家一户的能源问题。

秸秆发电,把一家一户的秸秆收集起来转换为电力,再供给农民,其生产成本和能源效率远不如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固化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方式。

因此,可以把秸秆发电和秸秆液化划归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秸秆资源利用的范畴。

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利用是我国秸秆产业化主要发展途径。

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利用对提高我国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效地解决秸秆资源的废弃与焚烧问题,促进秸秆产业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无论利用效率高低,都使秸秆资源的物质和能量从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中被汲走,即使注意对草木灰!的收集利用,最终也只有少量的营养物质(以K、P为主)能够回归农田。

如果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过量,将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包括土壤肥力子系统、种植业子系统和养殖业子系统)的相互脱节,威胁到农业的循环发展。

3 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秸秆资源利用仍存在着综合利用不充分、利用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秸秆综合利用率低。

如果不考虑秸秆的直接燃用,目前我国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还不到45%。

二是秸秆废气和焚烧问题较为严重,并对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三是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利用量低于系统外部的秸秆利用量。

2005年,全国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利用量为2 5389亿,t比农业生产系统外部的秸秆利用量2 9007亿t低12 47%。

在全国已利用秸秆中,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利用量占46 67%,系统外部利用量占53 33%。

四是农业生产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仍以效率最低的秸秆直接燃用为主,用于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秸秆数量十分有限,四化一电!(秸秆气化、秸秆固化、秸秆炭化、秸秆液化和秸秆发电)利用秸秆量不到500万t。

五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量不高,秸秆产业化发展仍十分薄弱,对提高我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所起作用还十分不到位。

2005年全国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量为5051 70万,t 占全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的7 36%。

4 集约、循环、高效、充分利用秸秆资源秸秆资源现实利用既不能任其向低效率的用途转移,也不能因其利用不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更不能任其被随意焚烧和废弃。

为了早日建立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 社会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针对我国秸秆资源现实利用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以秸秆资源的集约、循环、高效、充分利用为总体取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秸秆资源,优化秸秆利用结构,既要充分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又要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竞争,优先保证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和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利用需求,兼顾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利用需求;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逐步减少秸秆的直接燃用消耗,从根本上解决秸秆废弃和焚烧的问题,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1 以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养殖食用菌为主攻方向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

从此要求出发,秸秆资源利用首要的是满足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需求。

目前,我国秸秆资源的内部利用需求严重不足,土壤肥力子系统、种植业子系统、养殖业子系统相互间脱节,由此导致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退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从土壤培肥的要求出发,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利用量应占到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的50%以上。

为此,要鼓励和扶持发展肥用、饲用和食用菌养殖等途径的秸秆资源化利用。

大力发展秸秆还田,充分利用秸秆这一有机肥资源,增加土壤养分,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重点推广秸秆还田配套机械和技术、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

在具备免少耕条件的区域,积极发展秸秆保护性耕作,并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实,重点推广秸秆覆盖免耕轻型栽培技术;在不具备免少耕条件的区域,禁止留高茬收割。

鼓励建设秸秆有机肥生产厂。

大力发展秸秆畜牧业,通过青贮、氨化、微贮、压块、揉搓丝化等处理方式,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以秸秆 换肉、换奶!,保证畜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

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

大力发展沼气,延长秸秆产业链,协调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利用与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并生产更多的沼肥还田。

4 2 加强农村秸秆新能源开发,集约、高效利用秸秆资源我国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深受农民的欢迎。

因此,对于农村秸秆新能源开发理应给予积极的倡导和大力的扶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秸秆气化、固化及炭化,使其不断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努力实现秸秆新能源对秸秆、薪柴直接燃用以及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替代。

4 3 建立以秸秆深度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秸秆资源产业化体系稳步推进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推广应用草浆清洁造纸技术,鼓励和扶持发展零排放秸秆造纸,切实解决草浆造纸的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建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替代木材,减轻植被和森林的压力,积极发展秸秆制品加工业。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秸秆资源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区,在优先保证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和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秸秆利用需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秸秆发电在解决秸秆废弃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合理布局秸秆发电厂,大、中、小秸秆直燃发电、混燃发电、气化发电等多种秸秆发电方式相结合,发展绿色能源,有效地提高秸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