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
《审计专题》教学大纲
![《审计专题》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5c183778e9951e79b8927b6.png)
《审计专题》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M1110023中文课程名称:《审计专题》英文课程名称:Issues on The Audit学分和学时分配:2学分、32学时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审计发展现状,掌握审计理论与技术方法,熟悉审计的最新发展变化。
课程内容第一章审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审计理论有清楚地认识,了解审计理论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成果,研究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审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审计理论探索阶段二、审计理论奠基阶段三、审计理论确立阶段四、审计理论发展阶段五、审计理论的最新发展第二节、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从审计历史发展看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二、从现代审计的发展看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审计理论研究方法(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审计独立性问题、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问题、审计报告的作用、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进行探讨。
教学内容:第一节、西方审计理论研究一、审计独立性问题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问题三、审计报告对报告使用者决策的作用第二节、审计理论研究方法一、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二、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三、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四、实证法与规范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第三章、审计理论结构(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特征、逻辑起点、基本框架;熟悉审计动因理论、主体理论、客体理论、运行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审计理论结构基本特征、逻辑起点、基本框架一、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特征二、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三、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第二节.审计相关理论探讨一、审计产生发展动因理论二、审计主体理论三、审计客体理论四、审计运行理论第四章审计目标、本质与审计组织(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目标的历史演变、审计组织形式;掌握影响审计目标的主要因素、审计目标的内容、理论界对审计本质的不同认识、不同审计组织的关系走向教学内容:第一节.审计目标一、审计目标的历史演变二、影响审计目标的主要因素三、审计目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节、审计本质一、审计本质研究概述二、理论界对审计本质的不同认识第三节.审计组织一、审计组织形式二、审计组织之间的关系走向第五章审计假设与审计判断(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假设的研究现状、审计假设的实践意义、审计判断的重要性;掌握审计假设体系的结构、审计判断的构成要素、审计判断的模式、我国审计判断的质量改善教学内容:第一节.审计假设一、审计假设的含义及实践意义二、审计假设的研究现状第二节.审计判断研究一、审计判断成因及重要性二、审计判断的构成要素三、审计判断模式四、我国审计判断的质量改善第六章审计环境与审计风险与法律责任(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研究审计环境的意义、二十一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掌握不同审计环境对审计实践及审计质量的影响,审计风险构成要素、审计风险模型、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风险导向审计教学内容:第一节、审计环境一、研究审计环境的意义二、不同审计环境对审计实践及审计质量的影响三、二十一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第二节、审计风险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二、审计风险构成要素三、审计风险模型四、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五、风险导向审计4、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5、考核方式:课程论文6、适用专业范围:会计学7、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主编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主编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主编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著者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主编董大胜《审计技术和方法》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编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释义(第三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编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释义(第四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编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汇编》(1995-1999)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著者李凤鸣王会金《审计技术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编写单位: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编写者姓名:刘清军职称:副教授学位点审核者姓名:职称:主管研究生工作院领导签字:。
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
![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a2cacfd360cba1aa811da83.png)
《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审计理论专题》是为提高审计学专业本科生对审计专业问题的思维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以审计理论研究为内容的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审计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审计理论的研究能力,体现增值审计的思想;通过结合现实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便学成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时数本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30学时。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理论专题,因此其在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应当尽量结合案例教学法,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强调对审计理论的建立和运用,重视对审计学科发展状况的关注和思考,紧盯英美发达国家和国际业界的动向,直面和探讨审计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传输最新的审计理念。
(五)面向专业本课程适用于审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审计理论体系框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理论的概念与作用、一般审计理论体系结构,熟悉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内容,理解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原则及对不同模式的评价,掌握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其构成。
(二)教学内容审计理论的概念、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一般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特点、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三大审计理论之间的关系、特点和内容,难点是审计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构建。
第一节审计理论体系一、审计理论的含义与作用1.审计理论的含义2.审计理论的作用二、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1. 审计理论的探索阶段——片段审计理论的出现2. 审计理论的奠基阶段——《审计理论结构》的出版3. 审计理论的确立阶段——《基本审计概念说明》的出版4. 审计理论的发展阶段——《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的出版5. 审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实证审计理论的广阔研究领域四、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全局性原则3. 逻辑性原则4. 历史性和动态性原则五、对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的评价1. 莫茨和夏拉夫模式2. 尚德尔模式3. 蒙哥马利模式4. 安德森模式5. 汤姆·李和大卫·费林特模式6. 三泽一模式7. 我国学者对审计理论结构的有益探索六、构建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七、审计基本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理论结构)1. 审计动因理论——导出审计理论的定义和受托责任等基本概念。
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a7b4ff7561252d381eb6e35.png)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12020421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3课时:54开课学期:第六学期适用专业:财务管理一、课程简介《审计学》是财务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经济法》和《税法》等课程。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将审计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综合性和应用性强,主要介绍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基本实务。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能使学生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理解审计与会计以及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关系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审计分析和专业判断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了解审计的生产和发展以及审计工作的基本程序步骤;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运用到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各项业务循环的审计测试,培养学生参与审计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第一章总论主要内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概念;审计独立性;审计的目标;审计的对象;审计的职能;审计的作用。
教学要求: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对象;理解审计的概念,审计独立性;掌握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职能。
重点、难点:本知识单元重点是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职能;难点是审计的目标和审计独立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后安排学生适当练习及自主延伸阅读。
(二)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主要内容:审计的种类;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抽样的意义;抽样风险;属性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变量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审计的程序;管理层认定。
教学要求:了解审计的种类,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的程序;理解抽样风险及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管理层认定的含义,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掌握属性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变量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
河北科技大学_审计_教学大纲.doc
![河北科技大学_审计_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fdbdc413fab069dc512201b9.png)
第1章总论一、教学内容(一)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2、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二)审计的概念和属性1、审计的概念2、审计的属性(三)审计的目标和对象1、审计的目标2、审计的对象(四)审计的职能和作用1、审计的职能2、审计的作用二、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审计历史发展的六个阶段及其特征;理解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理解和熟记审计的概念和属性、审计的目标和对象、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第2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一、教学内容(_)审计的种类1、审计的基本分类2、审计的其他分类(二)审计的方法1、审计方法的选用2、审计的技术方法(三)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1、审计抽样的意义2、属性抽样3、变量抽样(四)审计程序二、教学要求了解审计按不同标志进行的多种分类;理解和掌握审计的不同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选用;掌握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以及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的程序、方法、计算和适用范围;理解审计工作的基本程序,特别是民间审计的审计程序。
第3章我国审计的组织形式一、教学内容(一)政府审计机关1、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2、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3、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二)内部审计机构1、内部审计机构及其特征2、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三)民间审计组织1、民间审计组织及人员2、民间审计的业务范围和职权(四)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1、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二、教学要求了解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以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了解内部审计机构及其特征、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了解民间审计组织及人员、民间审计的业务范围和职权;掌握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
第4章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一、教学内容(一)审计准则1、审计准则的含义和作用2、审计准则的结构内容3、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二)审计依据1、审计依据的含义、利啖、特点2、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二、教学要求切实掌握审计准则的含义和作用、审计准则的结构内容以及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掌握审计依据的含义、审计依据的种类以及审计依据的特点等内容;理解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
《审计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审计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22eea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d.png)
《审计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属性、学分、学时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程;2或3学分;32或48学时。
(二)适用对象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学生。
(三)先修课程与知识准备审计理论与实务是一门较高层次的专业课程。
学习本课程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
学习本课程,应按专业计划,循序渐进,在经济、管理、经济法律等基础课程及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之后开设本课程;同时,为加强对审计原理的理解和审计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会计专业的本科教学,可在本课程之后开设审计案例、会计报表审计等专业课程。
先修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
知识准备: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四)课程目标及内容本课程是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可作为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厚基础、宽口径、追踪前沿知识、理论指导实践”。
本课程主要讲授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审计目标与职能、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审计技术方法运用、业务循环审计、审计报告,教学难点是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审计重要性的应用和审计风险的防控、审计风险模型与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业务循环审计过程的把控、审计意见的确定和审计报告撰写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扎实的审计专业素养、全面的审计能力素养与坚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为参加实际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课程专业教学目标1.培养扎实的审计专业素养。
传授审计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对审计学科体系有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我国审计的组织形式、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与审计,理解审计独立性、目标和对象、职能和作用。
教学大纲-审计学XXXX
![教学大纲-审计学XXXX](https://img.taocdn.com/s3/m/81e317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f.png)
教学大纲-审计学XXXX一、引言•课程名称:审计学XXXX•课程代码: XXXX•学时: XX学时•学分: X学分•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 XXXX专业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审计过程和管理,提高对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合规性评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1.审计学导论• 1.1 审计学的起源和发展• 1.2 审计学的定义和特点• 1.3 审计职业和职责2.审计法律法规• 2.1 审计法律法规的概述• 2.2 公司法对审计的要求• 2.3 证券法对审计的要求• 2.4 会计法对审计的要求3.审计内控• 3.1 内部控制概述• 3.2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3.3 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4.审计程序• 4.1 审计程序的概述• 4.2 审计准备阶段• 4.3 审计调查阶段• 4.4 审计报告阶段• 4.5 审计后续工作阶段5.审计证据• 5.1 审计证据的概述• 5.2 审计证据的获取和运用• 5.3 审计证据的评价和判断6.审计报告• 6.1 审计报告的概述• 6.2 审计报告的组成和要求• 6.3 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审查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 理论授课 - 案例分析 - 讨论 - 实践操作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审计学导论》•参考书:1. 《现代审计学》 2. 《审计学原理与技术》六、教学评价•平时表现: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七、教学进度安排注:以下进度安排仅供参考,具体安排以实际教学情况为准。
课时日期教学内容1 2022/09/01 审计学导论2 2022/09/08 审计法律法规3 2022/09/15 审计内控4 2022/09/22 审计程序5 2022/09/29 审计证据6 2022/10/06 审计报告7 2022/10/13 复习与期中考试8 2022/10/20 案例分析9 2022/10/27 案例分析10 2022/11/03 案例分析11 2022/11/10 案例分析12 2022/11/17 实践操作13 2022/11/24 实践操作14 2022/12/01 实践操作15 2022/12/08 复习与期末考试八、教学资源•资源1:教学课件•资源2:案例分析资料•资源3:实践操作指导以上是《教学大纲-审计学XXXX》的详细内容,希望可以为您提供一个清晰的课程框架和学习目标。
审计教学大纲
![审计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eb8fd8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8.png)
审计教学大纲一、引言1.1 目的和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二、课程概述2.1 课程简介2.2 课程内容2.3 教学顺序三、教学大纲3.1 理论基础3.1.1 审计的定义和目标3.1.2 审计理论发展概述3.1.3 审计法规与准则3.1.4 审计职业道德3.2 审计过程3.2.1 审计程序3.2.1.1 项目启动阶段3.2.1.2 审计计划阶段3.2.1.3 审计实施阶段3.2.1.4 审计报告阶段3.2.2 审计风险与控制3.2.3 审计证据的获取与评价 3.2.4 审计调查技巧3.3 审计报告3.3.1 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3.3.2 审计报告的编写与修改 3.3.3 审计报告的传达与沟通3.4 特殊审计领域3.4.1 综合审计3.4.2 环境审计3.4.3 信息系统审计3.4.4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四、教学资源4.1 参考教材4.2 推荐阅读4.3 网上资源五、教学方法5.1 讲授5.2 案例分析5.3 讨论与演练5.4 课堂互动六、学生评估6.1 作业6.2 考试6.3 课堂表现评估七、参考文献八、附录8.1 课程日程安排8.2 课程作业要求8.3 成绩评定标准本《审计教学大纲》旨在对审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审计工作的综合能力。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与演练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审计过程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课程内容包括审计的理论基础、审计过程、审计报告以及特殊审计领域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清楚审计的定义和目标,了解审计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各项审计法规与准则;掌握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项目启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掌握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技巧,了解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在特殊审计领域方面,学生将接触到综合审计、环境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等相关内容。
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037c0dd0722192e4436f61e.png)
《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审计理论与实务》是会计专业硕士的专业必修课,是在学习了相关经济理论和会计类课程之后开设的课程。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定位于会计专业硕士,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领域较高层次的、侧重提升管理潜力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审计实际操作技能,并把这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实习运用到实际工作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去。
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学时安排,采取课堂授课、案例分析、调研等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完成相关的学习、调研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研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五、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课程考核:闭卷考试,与教学计划一致;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实行百分制,其中课上考勤占30%,依据考勤记录;作业占30%,依据交作业情况;课上讨论占40%,依据课上讨论记录。
期末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闭卷笔答,其中基础知识测试题的分值掌握在40分左右;综合能力测试题的分值掌握在60分左右.60分为及格.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七、教学具体内容和要求第一篇审计理论篇第一章审计环境一、基本要求明确对审计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影响机理。
二、授课方法讲授、研讨。
三、教学内容(一)宏观环境对审计需求的影响1。
政治环境的发展对审计需求的影响2。
经济环境的发展对审计需求的影响3。
社会环境的发展对审计需求的影响4。
技术环境的发展对审计需求的影响5.审计需求理论的国际研究成果(二)行业环境对审计供给的影响1.审计的基本属性2.审计职业发展的行业环境分析(三)审计理论研究对审计发展的影响1.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2。
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四、重点难点行业环境对审计供给的影响,行业趋势分析。
五、思考与讨论审计环境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如何?怎样通过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第二章审计目标一、基本要求理解审计目标的动态性及其制定的依据.二、授课方法讲授、研讨。
《内部审计》课程教学大纲
![《内部审计》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ea71d6ddd88d0d232d46a40.png)
《内部审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课程地位及内容:《内部审计》是非审计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介绍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和要素,内部审计的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内部审计流程与方法,并且按照审计业务要求,分别阐述风险管理审计、舞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应先学习《审计学原理》、《审计与认证业务》和《管理学》等课程。
教学目标和要求:本课程将现代科学管理知识与内部审计实践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了解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发展与研究动态,在已有的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理论体系和应用要求.二、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内部审计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内部审计的发展历史和国外知名认证资格,掌握内部审计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审计的含义、特征和作用,难点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特征独立性的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内部审计历史第二节内部审计的定义、特征和作用第三节审计关系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原则、职责和权限,熟悉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本章重点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原则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教学内容】第一节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第二节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第三节内部审计机构职责与权限第三章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掌握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基本原则和执业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与难点是掌握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基本原则和执业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第二节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第三节内部审计协会第四章内部审计流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内部审计流程的基本步骤,掌握内部审计证据的含义、类型、获取方法,掌握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
审计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审计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c29db50b9d528ea80c77933.png)
基本要求
按章、节具体列出教学内容
具体列出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了解、理解、掌握及应用等。
第一章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
第一节审计课程体系介绍
◆介绍审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审计理论框架介绍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介绍两大部分内容,同时也兼顾介绍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专题。
第二节审计环境
◆掌握审计的社会需求,了解现代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以及代理理论、信息论、保险论、行为论等对审计需求的解释。理解审计服务的属性、行业的发展及特点,以及审计理论的历史发展。
◆识别和评估经营环节风险。
第二节经营环节风险分析
◆了解内部控制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中的作用与价值。
第三节内部控制测试
◆测试内部控制设计的完善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第四节识别剩余风险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评价各经营环节的剩余风险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第八章计划财务报告认定的审计
第一节剩余风险汇总分析
◆汇总剩余风险并分析剩余风险对审计实质性测试的影响。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参考性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参考性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审计理论与实务
英文: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diting
授课对象
MPAcc学员
学分
3学分
课程描述
本课程讲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理论是对实务的理性指导,审计理论部分的教学包括审计环境的介绍,以及基于此环境的审计理论框架的介绍,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概念、审计假设、审计规范、审计基本方法、审计报告、审计法律责任等专题;实务是理论的具体应用,审计实务的教学将介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基本逻辑、如何进行经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以及以经营风险评估的结果设计审计方案;最后介绍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等专题。
《审计学》教学大纲
![《审计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e54b20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9.png)
《审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审计学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_____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审计学是一门研究审计理论与方法,审查和评价经济活动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的经济监督学科。
它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审计的定义、分类、审计准则、审计证据、审计程序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审计工作的能力,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审计报告的撰写等。
3、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审计职业道德观念,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审计概论1、审计的定义、分类与特征(1)理解审计的定义,明确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2)掌握审计的分类方法,如按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目的等进行分类。
(3)了解审计的特征,如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等。
2、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审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不同发展阶段审计的特点和主要审计方法。
3、审计的职能与作用(1)理解审计的职能,如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等。
(2)认识审计在国家经济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1、审计准则(1)掌握审计准则的含义、作用和内容。
(2)了解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审计准则的体系及主要内容。
2、审计职业道德(1)理解审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和重要性。
(2)熟悉审计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如独立性、客观性、保密性等。
(三)审计目标与审计计划1、审计目标(1)明确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2)掌握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的含义和内容。
2、审计计划(1)了解审计计划的作用和编制要求。
(2)掌握审计计划的内容,包括初步业务活动、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
(四)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1、审计证据(1)掌握审计证据的含义、种类和特性。
审计学教学大纲
![审计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12e9d0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0.png)
审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审计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财务报表准确性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认识和运用能力,为未来成为合格的审计人员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审计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论;2. 掌握审计的法律和伦理规范;3. 熟悉审计程序和技术;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进行审计时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5.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客户和同事有效地交流合作。
三、课程内容1. 审计学概述- 审计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审计的目标和职责- 审计的类型和分类2. 审计法律和伦理规范- 审计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 审计师的道德和职业准则- 审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困境和解决方法3. 审计程序和技术- 审计计划和组织- 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 取证和调查技术- 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 审计报告的编制和传达4. 财务报表审计- 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解读-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方法- 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关键审计事项5. 内部审计与公共部门审计- 内部审计的定义和职能- 公共部门审计的特点和要求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审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模拟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审计工作。
五、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2. 作业报告:要求学生按时提交课后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评价;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进行测试;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审计学原理与方法》2. 《现代审计学》3. 《审计学导论》七、扩展学习资源1. 相关学术期刊:《审计研究》、《审计学报》等;2. 专业机构和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等;3. 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edX等提供相关审计学课程的平台。
审计学教学大纲马雪玲
![审计学教学大纲马雪玲](https://img.taocdn.com/s3/m/d897deae90c69ec3d5bb75d0.png)
审计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B0209304适用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性质:必修学分:4学时: 64 其中: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32先修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一、课程地位与作用审计学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作为一门技术,是会计学科的延伸,同时,又和财务分析课程息息相关。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审计方法、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程序和审计签约、审计计划、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及评审、各业务循环审计、审计报告。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审计学的相关理论、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审计及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①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时尽可能地结合案例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同时,又训练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课题讲授采用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④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三、课程教学重点、难点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四类业务循环的审计及审计报告。
其中,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是教学中的难点。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1、教学目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概念、种类、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管理。
2、重点难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概念、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
3、教学内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概念、种类;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管理第一节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概念、种类1.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历程2. 审计概念3. 审计种类4.审计人员种类第二节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1. 注册会计师考试与注册登记2. 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3. 会计师事务所4.注册会计师协会5.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第二章、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1、教学目的:了解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掌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新版审计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doc
![新版审计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07a829e7cc1755270622083c.png)
沈阳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中文课程名称:审计理论与实务英文课程名称:Aud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课程代码:05M4I 课程类别:方向任选课学分:2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8 案例学时:8第一主讲人:李平第二主讲人: 第三主讲人:一、课程简介(包括课程描述,教学目标)《审计理论与实务》是一门会计学的专业课。
木课程立足于社会信息化、知识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环境,全面阐述审计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审计实务的具体操作技术与方法。
其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到社会后能很快参与事务操作。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研究与讨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具备完整的审计的理论知识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实务基木操作并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帮助学员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会计专业课知识,进而提高实际财务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教学、“双语”教学、实验教学等)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教学三、参考书目1.秦荣生、卢春泉编著,《审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李若山主编,《审计学》,沈阳,江宁人民学出版社,20013.张建军编,《审计学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葛长银编著,《审计经典案例评析》,北京,中国人民学出版社,20035.刘明辉主编.审计与鉴证服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徐政旦.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7.徐光武主编.审计案例与实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美)尼.A.多伯等.注册会计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9.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0.李若山.审计案例一国外审计诉讼案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1.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北京:中国世代经济出版社,200612.(美)R. K. Mautz and H. A. Sharaf.文硕译.审计理论结构.中国商业出版社、授课计划(包括课程内容、案例、习题及学时分配)专题一认识审计(2学时)专题二审计理论一(6学时)专题三审计理论二(4学时)专题四审计理论三(4学时)专题五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4学时)专题六销售预收款循环审计(4学时)专题七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2学时)专题八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2学时)专题九货币资金审计(2学时)课外作业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闭卷笔试、开卷笔试、综合口试、论文等)本课程理论部分以开卷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占总成绩的60%;案例教学部分以案例分析报告为主,占总成绩的30%;平时出勤占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审计理论专题》是为提高审计学专业本科生对审计专业问题的思维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以审计理论研究为内容的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审计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审计理论的研究能力,体现增值审计的思想;通过结合现实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便学成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时数本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30学时。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理论专题,因此其在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应当尽量结合案例教学法,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强调对审计理论的建立和运用,重视对审计学科发展状况的关注和思考,紧盯英美发达国家和国际业界的动向,直面和探讨审计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传输最新的审计理念。
(五)面向专业本课程适用于审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审计理论体系框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理论的概念与作用、一般审计理论体系结构,熟悉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内容,理解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原则及对不同模式的评价,掌握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其构成。
(二)教学内容审计理论的概念、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一般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特点、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三大审计理论之间的关系、特点和内容,难点是审计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构建。
第一节审计理论体系一、审计理论的含义与作用1.审计理论的含义2.审计理论的作用二、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1. 审计理论的探索阶段——片段审计理论的出现2. 审计理论的奠基阶段——《审计理论结构》的出版3. 审计理论的确立阶段——《基本审计概念说明》的出版4. 审计理论的发展阶段——《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的出版5. 审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实证审计理论的广阔研究领域四、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全局性原则3. 逻辑性原则4. 历史性和动态性原则五、对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的评价1. 莫茨和夏拉夫模式2. 尚德尔模式3. 蒙哥马利模式4. 安德森模式5. 汤姆·李和大卫·费林特模式6. 三泽一模式7. 我国学者对审计理论结构的有益探索六、构建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七、审计基本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理论结构)1. 审计动因理论——导出审计理论的定义和受托责任等基本概念。
2. 审计主体理论——导出独立性等概念。
3. 审计客体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
4. 审计主客关系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等概念。
5. 审计运行理论——导出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和审计结果等概念。
审计理论体系按理论研究的性质和时态,又分为三个层次,即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
第二节审计基础理论一、审计基础理论的内涵1. 概念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3. 重点解决的问题4. 审计要素。
二、审计基础理论的特点1.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2.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或目的,是揭示审计实践的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3.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功能的长远性和战略性。
4. 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应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为:1. 审计环境理论2. 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3. 审计目标理论4. 审计主客体理论5. 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6. 审计规范理论7. 审计管理理论第三节审计应用理论一、审计应用理论的内涵1. 概念2. 定位3. 目的4. 实质。
二、审计应用理论的特点1.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
2.审计应用理论研究任务或目的的针对性。
3.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具有实践性、专业性和服务性。
4.审计应用理论在研究上应博采众长,体现理论成熟过程的渐进性。
三、审计应用理论体系1. 财政财务审计应用理论2. 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3. 财经法纪审计应用理论4. 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理论5. 国家审计应用理论6. 社会审计应用理论7. 内部审计应用理论第四节审计发展理论一、审计发展理论的概念二、审计发展理论的特点1.审计发展理论的过程性、连续性。
2.审计发展理论的先进性、前瞻性。
3.审计发展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
4.审计发展理论的国际化、一体化。
三、审计发展理论的内容审计发展史理论和审计创新理论,其中审计创新理论包括:1. 审计环境创新。
2. 审计理论和观念创新。
3. 审计体制创新。
4. 审计主体素质优化。
5. 审计内容创新和审计实务拓展。
6. 审计方法(手段)创新。
7. 审计管理的创新。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6学时。
第二章审计的供求分析(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起源与发展;掌握不同的审计动因理论;理解现代审计的社会角色与责任,熟悉影响审计供求的因素以及审计期望差距。
(二)教学内容审计的动因理论和社会角色、审计供求关系与审计期望差距。
本章的重点是审计的动因理论影响审计供求的因素,难点是审计供求关系的分析。
第一节审计的动因论一、审计起源与发展的简要回顾二、审计动因的经济学分析1. 信息理论2. 代理理论3. 受托责任理论4. 保险理论5. 冲突理论第二节审计的社会角色一、审计社会角色的转变二、资本市场与现代审计三、现代审计的社会角色与责任1. 认为审计师是“信息风险降低者”2. 认为审计师是“信息风险分摊者”第三节审计供求关系与审计期望差距一、审计信息需求分析1. 审计服务的价格2. 相关服务的价格3. 审计利益集团的支付能力4. 审计利益集团的偏好二、审计信息供给分析1. 审计服务的价格2. 相关服务的价格3. 审计的技术能力4. 提供审计服务的成本三、审计供求矛盾的存在与审计期望差距(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三章审计理论研究方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及要求、我国审计理论界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理解并掌握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内容,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熟悉每一种研究方法中的典范、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选择。
(二)教学内容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内容以及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
本章的重点是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的要点与典范、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选择,难点是实证研究法及其步骤。
第一节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一、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二、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三、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紧迫性四、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1、规范法2、实证法第二节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一、哲学研究方法1. 要点2. 典范二、历史研究方法1. 要点2. 典范三、档案研究方法1. 要点2. 典范四、比较研究方法1. 要点2. 典范第三节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一、问卷调查法1. 要点2. 典范二、案例研究法1. 要点2. 典范三、实验研究法1. 要点2. 典范四、专家访谈法1. 要点2. 典范五、统计分析法1. 要点2. 典范第四节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一、规范法与实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区别1.切入点不同2.功能和发展趋势不同二、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三、我国审计理论界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四、审计理论研究方法选择的新探索1. 初级阶段的研究方法2. 高级阶段的研究方法3.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选择(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3学时。
第四章审计假设(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假设的概念与性质;熟悉不同的审计假设模式及其重要观点的评析;理解审计假设的定位与作用及其特点;掌握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假设体系。
(二)教学内容审计假设的性质、作用、内容和特点以及不同模式的审计假设体系。
本章的重点是审计假设的作用、特点和内容,难点是风险导向战略系统下的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审计假设的特点与性质一、审计假设的含义与特点二、审计假设的作用三、审计假设的性质1. 审计假设在本质上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是推导其他审计命题的基础2. 判断审计假设能否成立的唯一标准是审计实践3. 审计假设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节审计假设的研究回顾一、几种代表性的西方审计假设模式1. 莫茨和夏拉夫模式莫茨和夏洛夫在他们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八条审计假设,开创了审计假设研究的先河。
2. 汤姆·李模式汤姆·李在《企业审计》一书中将审计假设划分为三个层次共三类十三条。
3. 尚德尔模式C.W.尚德尔在《审计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五条审计假设。
4. 费林特模式大卫·费林特在《审计理论导论》一书中提出了七项审计假设。
二、西方审计假设模式的重要意义与局限性分析三、我国学者关于审计假设模式的探讨与重要观点的评析第三节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一、构建审计假设体系的原则1. 审计假设的质量特征原则2. 审计假设体系的系统性要求二、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假设体系1. 信息不对称假设2. 信息不确定假设3. 信息可验证假设4. 信息重要性假设5. 审计主体独立性假设6. 审计主体胜任性假设7. 审计主体理性假设8. 内控有效性假设9. 风险可控性假设10. 认同一贯性假设11. 证据力差别假设12. 责任明确性假设(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4学时。
第五章审计基本概念体系(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概念的作用,熟悉审计基本概念体系所包含的内容,理解与掌握各审计概念的含义,并能够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审计具体概念的内容。
第一节审计基本概念体系概述一、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含义二、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作用1. 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2. 指导审计实践的路标三、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内容1. 总体概念层2. 具体概念层第二节可信性一、独立性1. 独立性的内涵2. 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措施二、胜任能力1.胜任能力的含义2.胜任能力的基本内容三、职业道德1. 职业道德的含义与作用2. 职业道德框架3. 职业道德的执行第三节过程一、审计证据1. 审计证据的基本特征2. 审计目标、证据种类及其搜集程序二、审计判断1.两种不同的审计判断模式2.审计判断的重点环节三、重要性1. 重要性的含义与作用2. 重要性在审计各个阶段的应用四、审计风险1. 审计风险概述2. 审计风险模型第四节传输一、审计报告1. 审计报告的含义和内容2. 审计报告的类型二、真实与公允1.真实性2.公允性三、沟通1. 与社会公众的沟通2. 与被审计单位董事会的沟通3. 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沟通第五节执行一、应有的职业关注1. 应有职业关注的内涵2. 应有的职业关注与审计责任二、审计准则1.执业规范概述2.审计准则三、审计测试1. 审计测试的含义2. 控制测试3. 实质性测试(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