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材体系
《生活与哲学》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生活与哲学》主编北京大学教授孙熙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新编的《生活与哲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本教材;第二,在较为微观的层面上,讨论教材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是就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理解和看待《生活与哲学》这门课和这本教材(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门课和这本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门课要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用其他哲学派别来冲击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当然,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
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
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材力图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通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一个哲学味道颇浓的话题。
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
通过对案例、情境和问题的思考,引出结论: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和在实践中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与人生教材的逻辑框架结构包括哪些
哲学与人生教材的逻辑框架结构包括哪些
哲学与人生教材的逻辑框架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讲述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哲学思想的重要人物和学派,以及他们的思想贡献和争议。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人类存在的意义、知识与真理、价值与道德等,并引导读者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
3. 主要哲学流派:介绍主要的哲学流派,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解释它们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以及它们对人生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4. 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帮助读者思考关于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提供不同的哲学观点和解答。
5. 伦理学与道德选择:讨论伦理学和道德选择的相关问题,包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伦理决策的指导原则,以及人生中的道德困境和选择。
6. 政治哲学与社会责任:介绍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探讨政治与个人、社会和全球责任的关系,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社会的公正与正义等问题。
7. 人类自由和人权:讨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和限制,以及人权的普遍性和保障,引导读者思考个人自由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平衡。
8. 知识与学问的追求:探讨知识的本质和获取途径,介绍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问的追求,以及学问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9.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讨论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包括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科学与哲学在人类思维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和哲学之间的互补和争议。
以上是哲学与人生教材可能采用的逻辑框架结构,具体教材会根据编写者的选择进行适当调整和组织。
高中哲学课本目录
高中哲学课本目录第一章: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1 哲学的起源与意义
1.2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3 时代精神与哲学发展的互动
第二章:百舸争流的思想
2.1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2.2 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与核心观念
2.3 东西方哲学的交流与碰撞
第三章:时代精神的精华
3.1 现代哲学的主要观点
3.2 哲学与当代社会的互动
3.3 哲学在推动时代进步中的作用
第四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4.1 世界观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4.2 科学真理的探索与验证
4.3 哲学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第五章:世界的物质性
5.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5.2 物质世界的结构与规律
5.3 物质性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6.1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6.2 规律与运动的关系
6.3 规律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把握
第七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7.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7.2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7.3 联系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8.1 发展是硬道理
8.2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及其意义
8.3 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第九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9.3 矛盾分析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十章: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0.1 创新的时代意义
10.2 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
10.3 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目录结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进行填充和展开。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教材内容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教材内容从哪几个方面分析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
1、思维方式与方法论:介绍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辩证法、形而上学、逻辑推理等,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人生观与价值观: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涉及人的自由、幸福、尊严以及道德和伦理等问题,启发学生对人生选择和行为准则的思考。
3、社会政治制度与理论:介绍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和对社会的影响。
4、文化与文明:探索不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宗教、语言、艺术、习俗等,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和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5、科学哲学:介绍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包括科学实证主义、假说验证等,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
创新体系建平台,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渗透力。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制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建设。
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统筹指导和系统规划,形成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
增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海外建立办学和研究机构,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哲学与文化》教材解读与教学总体建议
《哲学与文化》教材解读与教学总体建议《哲学与文化》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与综合性的教学研究领域,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
本文将分析《哲学与文化》教材的整体结构,理论内容和教学总体建议,以指导有关部门认识和处理文化合作问题。
《哲学与文化》教材的整体结构应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的文化学原理和哲学的基本思想。
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表现形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过程。
文化学原理需要学生了解文化和思想的内涵、认识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表达形式,以及深入探讨文化冲突和文化关系。
哲学的基本思想要求学生揭示自然观念、宗教观念和人道主义观念以及其他价值观念的本质,从而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哲学与文化》教材的理论内容应该包括社会学、文化自身特性、文化转变、文化风景、文化冲突等。
社会学理论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关注的是文化的社会性、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历史性以及文化变迁的原因和过程,重视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文化概念、文化比较与排他性文化形态等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自身特性理论重点关注的是人类文明世界的文化特性,如文化的实践性、文化的宏观性、文化的有机性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等,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在全球文化中进行客观和主观的文化探索与认识。
文化转变理论重点讨论的是文化交流的发展、文化的视觉消解以及文化的政治性改变等,用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文化变迁的影响和未来的可能性。
文化风景理论则侧重讨论文化在视觉、听觉、记忆、情感等多方面构建的审美景观,以及文化变迁中所形成的异域性、多元性和本土性景观,指导学生在“看”文化的同时,感受文化的深刻内涵。
文化冲突理论旨在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和分析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如何拓宽和改善文明的交流,以及文化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哲学与文化》教学的总体建议是要以理论研究、实践实践和跨学科交流为主体,采用更加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科概念的建构和思维技能的锻炼,以及文化风景、文明故事和文化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哲学与人生》教材的逻辑框架结构
在撰写文章之前,首先需要对《哲学与人生》教材的逻辑框架结构进行全面评估。
逻辑框架结构是指教材的主要章节、内容安排及其所呈现的逻辑关系。
在撰写文章时,我会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主题,以便您能更深入地理解。
我将根据教材的逻辑框架结构,重点呈现其深度和广度,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您指定的主题文字。
在《哲学与人生》教材中,逻辑框架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教材会首先对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介绍,可能会包括人类对哲学的渴望、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等内容。
通过分析引言部分,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主题和内容。
二、基础哲学知识教材的第一部分通常包括基础哲学知识,如哲学史、哲学思想流派、哲学名词解释等内容。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对哲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为后续深入探讨哲学与人生关系的部分打下基础。
三、哲学与伦理道德接下来,教材可能会深入探讨哲学对伦理道德的影响,包括道德哲学、伦理学流派、伦理道德理论等内容。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深入理解哲学对人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影响,为人生指导提供理论支持。
四、哲学与人生实践教材可能会探讨哲学在人生实践中的应用,如哲学与生活、哲学与幸福、哲学与人生选择等内容。
这一部分旨在让读者学会运用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总结与个人观点在深入评估《哲学与人生》教材的逻辑框架结构后,我深刻认识到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探索人生的意义,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生活品质。
我认为,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不仅是学术上的研究,更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人生的指引。
希望本次对《哲学与人生》教材的逻辑框架结构的全面评估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您在学习中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主题。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满足您的需求,若有其他要求,请随时告知。
《哲学与人生》教材的逻辑框架结构包含了引言部分、基础哲学知识、哲学与伦理道德和哲学与人生实践这四个方面。
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谈谈儿童哲学课程目标体系
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谈谈儿童哲学课程目标体系
儿童哲学课程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思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儿童哲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儿童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提供开放的讨论平台和引导式问题,鼓励儿童自主思考,学会质疑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与道德素养:儿童哲学课程旨在引导儿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素养。
通过讨论伦理问题和道德困境,让儿童思考什么是对与错、公平与不公,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
3. 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儿童哲学课程鼓励儿童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通过探讨哲学问题和思维实验,引导儿童思考各种可能性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提升儿童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儿童哲学课程注重培养儿童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他人的观点,并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
5. 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儿童哲学课程鼓励儿童从自身的经验和观察出发,思考和研究问题。
通过引导式问题和讨论,培养儿童的自我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认知水平。
总之,儿童哲学课程目标体系旨在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思维能力、道德素养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二单元
哲
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
学 的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基
的基本问题
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本
问
题
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生活》
知识架构与梳理
哲学体系
第一单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索
马 世界与把握规律 克 思 主 义 哲 第二单元 认识 学 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1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基本理论)
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
(辩证唯物论) 3.1:总特征1-联系观
证
第3课:把握世 界的规律(唯物
辩证法)
3.2:总特征2-发展观 3.3:实质与核心-矛盾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02
Part Tw o and Three
问题引领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社会科学哲学教学教材
科学大战(Science Wars)
▪ 1996年,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A. Sokal有意拼凑一篇文章 “超越边界:朝向量子引力的转换解释学” ,被文化批判先 锋期刊《社会文本》录用。随后他写了 “一个物理学家对文 化研究所做的实验”发表于《大众语言》 揭穿真相,引发 “科学大战” 。
科学理论选择不存在客观的规则或证明。科学家接受 或放弃一个理论或典范,这样的决定不能用“证明来 解决”。其选择机制在于“说服的技巧,在没有证明 情况下的论证与反论证”。因此科学理论的选择不是 纯粹客观的,而是科学家根据价值观所作的决定。
1. 精确性(accuracy)是指科学理论导出的结论应表明 同现有观察实验的结果相符;
▪ “客观性”应当用精确性、一致性等价值判准来 分析。他写道:“我的论证表明的可能不是客观 性的界限,而是客观性的意义”。
二、社会科学中的CP定律
▪ “其他情况均同”(Ceteris Paribus)在经济学中可追 溯到William Petty的《赋税论》(1662)。
▪ John Cairnes在《政治经济学若干主要原理的重新 阐释》(1874)一书中给出了典型的经济学CP定律: “其他情况相同,工资行情与劳动力的供应成反 比”。
▪ 索卡尔:对于这样的论文,任何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甚至 物理或数学专业的本科生都能发现它是胡编乱造的,但是, 《社会文本》在发表它之前居然不征询任何此领域专家的意 见,就欣然发表了这篇诈文。由此可见,所谓的后现代学者 的学术规范和鉴赏力有很有问题的。
▪ 社会学家Steve Fuller、英文专业教授Stanley Fish:索卡尔 滥用了《社会文本》编辑的信任;《社会文本》的编者回应: 该杂志只是以提供观点为目的,并不负责鉴定审查。
新旧教材对比之哲学部分(新人教版)
新旧教材对比之哲学部分(新人教版)材简介新人教版是中国教育部根据最育理念和教学要求编写的一套全材,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其中,哲学部分在材中得到了重视和改进,与旧教材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 内容更新:材对哲学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涵盖了更多的哲学思想和理论。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知识重组:材中对哲学知识进行了更加系统和合理的组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脉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改进:材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更多的案例分析、讨论和互动式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研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4. 知识拓展:材还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哲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成果。
旧教材简介旧教材是过去使用的一套教材,虽然也包含了哲学部分,但相比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内容陈旧:旧教材所包含的哲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和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
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
2. 知识碎片化:旧教材中的哲学知识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
学生很难将各个概念和理论进行有机地结合和应用。
3. 教学方法单一:旧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主要以讲授和记忆为主。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不足。
对比总结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哲学部分进行了全面改进和提升,内容更加丰富和系统,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灵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哲学知识。
与此同时,新教材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拓展和研究参考,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哲学领域。
因此,新教材在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哲学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
哲学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
哲学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如下:
知识体系。
包括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哲学、中国现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
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
哲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北大哲学系 教材
北大哲学系教材
以下是北大哲学系常用的一些教材:
1. 西方哲学史:简明西方哲学史(曼斯菲尔德)
2.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于凌波)
3. 伦理学:伦理学(尼尔伯)
4.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高尔基)
5. 哲学方法论:哲学的发现(劳森)
6. 逻辑学:形式逻辑与实用逻辑(奥伯斯坦)
7. 知识论:知识论与科学哲学(洛卡特)
8. 伦理经典:尼各马可伦理学(阿里斯多德)
9. 伦理学:伦理学:一个总体的观点(菲华斯)
10. 美学:美学:形式、感知和实在(克隆特罗)
这只是一小部分北大哲学系常用的教材,具体课程可能会根据教师和学期而有所不同。
学生可以在选课时向教务处或教师咨询有关教材的信息。
教材目录(单元—课—框—目)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知识结构
单元
课
框题
目
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新课标高二《哲学》下全册教材_04年2月_
新课标高二哲学下全册(2004.2)目录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5.1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P2§5.1-1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P2§5.1-2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P6第二节§5.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5.2-1认识的根本任务……………………P11§5.2-2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P16§5.2-3深化认识发展认识……………………P21第三节§5.3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5.3-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P26§5.3-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P30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一节§6.1社会意识与价值观§6.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40§6.1-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44§6.1-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P48第二节§6.2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6.2-1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P52§6.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P57§6.2-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P61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第一节§7.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7.1-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P72§7.1-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76§7.1-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第二节§7.2人生价值的实现§7.2-1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P84§7.2-2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P89第三节§7.3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7.3-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P94§7.3-2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P98§7.3-3在奋斗中实现理想……………………P102第八课自觉投入社会实践第一节§8.1实践及其作用§8.1-1实践的特征……………………P112§8.1-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P116§8.1-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120第二节§8.2在实践中锻炼成才§8.2-1群众是实践的主体……………………P125§8.2-2同群众实践相结合……………………P130§8.2-3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P134P1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应当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状况和发展规律,而且应当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
生活与哲学教材结构的梳理
• 背景材料: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人类思 想史上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一 种是斗争思维,即认为矛盾双方的对立、 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另一种是 和谐思维,即认为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谐 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动力。 辨题:矛盾的斗争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同一性则不是。
辨析题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 方法。 •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 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 • • • • • 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⑶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⑷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⑸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⑹矛盾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思考练习:
• 1、更要讲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用矛盾的普遍性掩 盖矛盾的特殊性。作为我们中粮来讲,无论是集 团自身,还是每一个业务单元,都必须辩证地去 分析具体问题,特别是细分自己的行业、战略、 流程,使之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问题。 (1)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什么道理?(4分) (2)中粮集团为什么强调不能用矛盾普遍性掩盖矛 盾的特殊性?(5分
参考答案:
• (1)无论是矛盾斗争性还是同一性,都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 的方面。(2分) • (2)斗争性与同一性是任何矛盾都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 成的基本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会使矛盾不成其 为矛盾。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 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 盾双方的对立、斗争与统一、和谐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 泉,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6分) • (3)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题目观点具有 片面性。(3分)
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建设之我见
《 经济师} 2 0 1》 都有 相关论 述 , 他们普遍地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的目标就是要 使人 的哲学素质与人 的全面素质普遍提 高 ,强调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对 人 的创 新 意 识 与创 新 能 力 形 成 所具 有 的决 定 意 义 。 基 于这样 的前提 ,我们在 马克思 主 义哲学教材体 系建设 中,不仅要立足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教 材 体 系建设 之 我 见 世 界 观人 生 观 的 意 义 ,更要 探 究 和解 决 目前哲学 教育和哲 学教 学活动中存在的 个 关键 性 问题 ,突 出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李 豫晋 对 人 的创 新 意识 与 创新 能 力 形 成 所 具 有 摘 要: 从 高校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 学的现状看 , 马克思 主义 的决定意义 ,解决马克思主义哲 学教育和教学对培育学生理论 哲 学教材体 系的构建 , 应进一步 紧扣哲学与人的 实践关 系, 在 完 思维能力 , 提升学生“ 哲学的求真态度 、 反思取 向、 批判精神 、 创新 善理论 自身体 系结构逻辑性 的同时,进一 步完善理论体 系与教 意识和辩证智慧”的品格和创新 能力的功能和意义如何实现的 学实践环节相统一的逻辑性 。 使外在 于人的抽 象理论 , 在人 与实 问题。 践 的关 系中 内化 为人 的本质力量,实现 全面提升 马克思主义哲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建没中 ,针对 提升学生创新 意 学理论教 学的实效性 目标。 识的品格和创新能力的功能的实效性问题 ,教材体系家安设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材体 系建设 哲学素质 理 核心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功能和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 论 教 学 实效 性 力 的养成。马克思 主义哲学教育功能 , 是指马克思 主义哲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文献标识码 : A 的宣传 、 灌输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素质的养 成路径 。 其所指向 文章编号 : 1 0 0 4 — 4 9 1 4 ( 2 0 1 3 ) 1 0 — 1 6 0 — 0 3 的是 马克思 主义哲学理论 的教 学功能 、 教学 内容 、 教学 方法 、 教 学背景和教学现状等问题 的研究与构建 ;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 时下马克思 主义哲学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并不 理想 ,不 可否 力 的养成 , 是指学生 全面素质 中“ 阐幽发微 , 示之 以人所未见 , 率 认 地存在着诸 如学生 厌学倾 向 ,学用脱节导致的理论 没有真正 先垂范 , 示 之以人所 未行 ” 的品格和“ 凡事看得深一层 , 想的透一 地 内化为人 的本 质力 量等问题 。笔者的经验 判断与经久沉 思的 成, 望得远一程” 的智慧与能力 的培育与形成机制 。其所指 向的 结论是 ,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有待在进一步的体系重构中 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 的理解和思想方法 的普遍接 完善 ,教材体系建设 应本着完善哲学 自身理论体系结构与教学 受 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功能在学生全面素质 中的 实践环节相 统一 的逻辑性 原则 , 在教学 目标 、 教学 内容等问题上 地位和作用如何实现的问题分析。 寻求更大的更为有效 的突破。 从这一核心概念 出发 ,马克思 主义哲学教材体系建设 的 目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建设 中的教学 目标重构 标指 向就应该是 , 学生无论 学什么专业 , 除掌握某个专业 的知识 分 析 和技能之外 , 最重要 的是要具有人 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从现 实对 在现行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 系中, 对教学 目标有 明确的 人 的素质要求和我 国教育 的人才培养 目标看 ,核心 的问题是哲 规定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 目标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学 素质 的养成 问题 ,是在哲学 的修养 中如何培育学生 的创新意 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 ( - q克思主义哲学》 直 “ 学习马克思 主义哲 识 与创新能力 的问题 。我们应该在教材体 系建设 中深入地探究 学,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 为建 和反思学 生哲学 素质养 成的现状 及其 改变这 一现 状的 有效机 设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 , 是时代赋予我们 的神圣 制 、 科学方法和合理途径 , 探究 和反思如何 以哲学 的理性培育学 使命” , 不管我们的教材体系是否都有如此这般的直言 , 事实上在 生的创新意识 与创新能力问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 系构建 中都凸显 出这一 目标 , 把 马克思主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 系建设 的重点 内容分析 义哲学的教学 目标主要地理解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我们并不 在《 哲 学素质的培养》 和《 哲 学通论 》 中, 都认 为哲学对人 的 是说这样的 目标有错 , 这些都本是无 可置疑。问题是在 这抽象 的 创新意识 与创新 能力的形成具有决 定性 意义 ,并指 出 了哲 学教 单一 日标取 向中,导致我们 的教学效果 与教学 目标总是若 即若 育的重要性和哲学教 育 、 教学 、 哲 学素质养成 的一些基本 方法 、 离, 哲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 , 学生潜意识 中存在 的功利性价值 途径 , 《 哲学 素质 的养成》 认为 , “ 从 以往 的哲学 中领悟哲学 , 立足 取 向影响着他们走近哲学的追求和走进哲学的沉思 。 目前我们所 实践进行思考 和反思 , 使哲学与具体科学相贯通 , ( 重视 ) 哲学 的 看 到的就是这样 的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 一方 面我们确信马克思 开放性 和学 习的探索性 ” 是实现哲学教学功能 目标 的主要途径 。 主义哲学教学的思想政治觉悟功能 , 宣传 、 灌输马克思主义哲学 , 这 当然是一个好 的建 议, 但并非是一个普遍有效 的建议。从 当前 另一 一 方面我们又难 以胜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T作 , 在我们 的教 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实际背景环境看 ,以上关 于哲 学素质养成的 学过程 中感受 的不是理论思维 的愉悦 与力量 , 在我们的艰辛努力 方法和途径是建立在假定学生具有 一定哲学兴趣 和一 定哲 学背 后感受到的不是丰收的喜悦 与成就感 。我们听到的坦言是“ 我们 景基础上的。现实的情况并非完全像假 定的一样 , 哲学教育 、 教 不能再沉迷于理论 的思考了, 我们要 回到现实中。 ” 我们所看到的 学面临 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走近哲学 ,还未进入哲学思 现实是 , 在学生的意识中我们所教授 的哲学就不是现实的反映与 维 的状态 ,有现实的和理论的 以及教材体系结构的诸多问题在 现实的先导 , 而是纸上谈兵的政治说教 。 困扰和影响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和形成哲学的理性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理论 的本 质功能并 非仅仅局限于抽象 的世 哲学教材体系建设的 目标在于 , 通过对教材体 系的重构 , 对相关 界观 、 人 生观 、 价 值观和思想政治 觉悟 的提 高上 , 从 更为广泛具 的哲学理论 内容与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进行完善 ,利用教材体 体 的要 义上看 ,马克 思主义哲 学教 学的功能是要 实现人的本质 系的理论与逻辑 的说服力量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中的诸多 力量 的升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 目标是要给人以特别 的智 干扰 因素 ,把 当前马克思 主义哲学教育 的假设性前提转化 为现 慧。 对此哲学界早有共识 , 孙正聿的《 哲学通论》 , 郭湛等的《 哲学 实前提 的可能性条件和有效途径 , 实现哲学教育功能 , 使学生能
哲学初中教材第五年级第十五章教学方案
哲学初中教材第五年级第十五章教学方案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哲学的概念和基本思想;2.认识哲学在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3.理解和运用一些常见的哲学概念和原理;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哲学思维方式以及一些常见的哲学原理和概念,包括辩证法、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哲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人类思维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哲学的概念和基本思想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对哲学的兴趣。
2. 学习哲学的定义(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介绍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思想,解释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3. 理解哲学思维方式(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和优势,并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哲学在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第二课:辩证法和唯物主义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用哲学名言,引发学生对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兴趣。
2. 学习辩证法(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辩证法的内涵。
3. 学习唯物主义(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唯物主义的概念和基本原则,通过实例讲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4. 案例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第三课:哲学概念和原理的运用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哲学概念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
2. 学习常见哲学概念(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哲学概念,如自由意志、伦理道德等,并解释其含义和运用。
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哲学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逻辑学
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逻辑学
本教材是针对21世纪哲学教育需求开发的逻辑学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和分析。
2.逻辑的推理方法和技巧,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假设法等推理方法和技巧的详细阐述。
3.逻辑的应用,包括逻辑分析、逻辑论证等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和实践。
4.逻辑的发展和未来,包括逻辑学的历史发展、现代逻辑学的发展趋势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
本教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逻辑的推理方法和技巧,理解逻辑的应用和实践,了解逻辑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人们的思维质量和创造力,为21世纪的哲学教育作出贡献。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