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比较

合集下载

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种 可靠的快速诊 断 颅 内血 管疾 病的方法 。对颅 内血 管 病变具 有很 高的临床实 用价值。
[ 关键词 】 T; T 血 管疾 病 C C A;
[ 中图分类号 ]R 3 . [ 7 42 文献标识码]B [ 论文编号 ]10 —9 12 1 ) 116—2 0 40 5 (0 0 1。3 30
[ 摘要]目的 : 究 C 研 T血 管造 影( T 及 三维 重建技 术 ( C A) VR) 颅 内血 管 病变的 临床应 用价 值。方 法 : 对 回顾性 分析临 床上 疑动脉 瘤破 裂所致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 它脑血 管 病及 支架术 后 复查 的患者 8 其 O例 , 病例 均
断价值 。
后复查 。5 动脉 瘤 中, 脉瘤直 径 为 2 2m 3例 动 ~1 m, 按其部 位 , 脑前 动脉 1 大 3例, 交通 动 脉 1 , 前 5例 后 交通动 脉 1 5例, 内动 脉海 绵 窦段 5例 , 底 动脉 颈 基 末端 2例 , 动脉 3例 。6例 A 椎 VM 中, 叶 4例 , 枕 颞 叶 AVM 合 并 动 脉 瘤 1 , 叶 1例 。VR及 MI 例 额 P 技术可 以清晰 的显 示病 变 部位 的血 管 结 构 、 围大 周 血管的关 系及 血管 的通 畅情 况 和血 管 壁 钙 化情 况 。 C T仿 真血管 内镜 显示 颅 内大血 管 内 的情 况具 有 一 定的优势 。综 合以上 几 种技 术 。 获得 更 多 的血 管 可 病 变信 息。 3 讨 论
进 行 了头 颈 部 C A 检 查 。 T 并通 过 计 算 机 软 件 处 理 和 三 维 图 像 重 建 来诊 断 血 管 病 变 。 结 果 : 维 C A 作 为 一 三 T 种新 的微 创性 的血 管造 影技术 , 能清 楚地 显示颅 内血 管 病 变的形 态 、 围及 空 间毗 邻 关 系, 可发 现血 管壁 范 并 及 瘤 颈 的 钙 化 。 结 论 : 维 C A 作 为 一 种 很 有 价 值 的 血 管造 影 技 术 . 有 操 作 简 单 、 全 、 创 性 等 特 点 , 三 T 具 安 微 是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给予三维DSA和MRI或CT进行影像融合的应用。

方法:共纳入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开始时间为2020年09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10月;采用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进行诊疗,并对其结果做详细分析。

结果: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结果良好,病灶及病灶周围供血造影清晰。

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治患者,采用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对病灶内部供血、周围组织供血状况检查结果明确。

【关键词】三维DSA;MRI;CT;影像融合技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发病表现多为自发性颅内出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一定致死概率。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及康复效果一般存在个体差异,与颅内血管的构筑条件关系较大。

针对患者不同病况,术前进行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诊断是十分必要的,融合影像技术可以更全面地检测患者病情,为相关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减少信息缺乏为手术带来的风险。

为进一步了解三维DSA与影像的技术融合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展开了试验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本科室(2020年09月~2021年10月)接收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所有患者通过DSA检查均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并知晓本次的研究。

40例患者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12例;年龄49~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2±10.23)岁;其中临床表现为疼痛不适的21例,大量出血的3例,肝脏肿大的10例,坚硬小块的4例,动脉狭窄的2例。

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并存在介入手术指征;②所有患者早期均无特异质病变;③均无认知障碍以及沟通障碍患者;④本次试验均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对比统计2组慢阻肺急性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和进展

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和进展

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和进展发表时间:2013-01-30T15:43:24.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葛东泉乔先达王浩军[导读] 该文将综述3D-CTA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相关研究进展。

葛东泉乔先达王浩军(山东省平度市第一人民医院 CT室山东平度 266700)脑动脉瘤是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发病后致死、致残率极高,亦是引起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此它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尤为重要。

随着16、64及以上多层螺旋CT的飞速发展,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angiograghy. 3D-CTA)凭借其无创、检查快速、方便、经济等优点能较好诊断脑动脉瘤,使其检出率明显增加。

日前,3D-CTA作为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在脑动脉瘤诊断方面起重要作用,已成为诊断脑动脉瘤的常用方法。

该文将综述3D-CTA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相关研究进展1 脑动脉瘤的概述脑动脉瘤的定义为--脑动脉的局部异常扩张,同时伴有管壁变薄。

以往认为其发生主要由管壁先天性缺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引起,而有学者则认为,血流动力学因素(如血流剪切力动脉压力和搏动)均参与脑动脉瘤发生过程。

脑动脉瘤首次发生破裂出血后即约有8%-32%患者死亡,1年内残死率在60%以上,2年内残死率在85%以上。

早期诊断和治疗脑动脉瘤成为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2 3D-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2. 1 3D-CTA简介CTA是经外周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通过螺旋CT连续薄层扫描,将所得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重建脑血管及其颅骨结构的三维立体影像,从而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方法。

1980年Axel等首先提出CTA,由于当时CT设备扫描速度的原因,CTA只能显示局部小范围的血管影像。

随着CT设备的发展,16层、64层及以上的螺旋CT应用于临床,使CTA技术用于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结构成为可能。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6 ・ 2
20 09年 4月第 3卷 第 8期
C i hnJM0 u o 1Ao 0 9. 1 3. . dDrgA o r2 0 Vo . No 8

螺旋 C T血 管 造 影 对 颅 内动脉 瘤 的诊 断
王 玉 良
【 摘要 】 目的 探讨螺旋 C T血管造影 ( T 对 颅 内动 脉瘤的诊断 价值 , 究颅 内动脉瘤 C A 的 C A) 研 T
动 扫 描 时 间 为 2 , 围 2 m。 5s范 0m
的特殊异常钙化 征象 应 高 度警 惕 有 动脉 瘤 存 在 的可 能。9 例临床诊断为蛛 网膜下 腔出血 , 中, T平 扫 5例 为阴性 , 其 C 4 例为蛛 网膜下腔 出血。而 C A珍 断为动脉 瘤。6例 D A证 T S 实为动脉瘤 。上述病例说 明 C A对 临床诊 断为蛛 网膜下腔 T 出血 的病例动 脉瘤 的检 出率 较高 , 于 C 对 T平 扫阴性 临床诊
脑 平 扫 : 厚 5 m 2×5扫 描 方 法 , 间 隔 , 架 角 度 0 层 m, 无 机 ,
F V 0 ,2 k 2 0 A,. 5 R tr o t nS . l rB 增 强 O 2 0 10 V,4 m 0 7/ o,e l i T ft . s uo ie
化 。由于 S D法 能够显示血管表面 的信息 . S 听以 S D法被用 S 于精确显示动脉瘤 的形态 。合理选择 C T阀值是显示 血管的 关键 , 阀值过高小血管显示率 减少 , 出现假狭 窄征 , 并 阀值 过
应 用 技 术 。方 法 2 0例 血管 病 变 行 螺 旋 C T血 管造 影 检 查 及 三 维 重 建 。 三 维 重 建 方 法 是 采 用 最 大 强 度 2 显 示 了非 常 清 晰 的 三 维 颅 内血 管 影 0例 sT 是 一 种无 创 、 用 、 显 颅 cA 实 能 投 影 ( I ) 表 面 成 象 显示 (s ) 多平 面 重建 ( P 。 结 果 MP 、 sD 和 M R)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应用的意义分析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应用的意义分析

并 连续 向三维工作站传输 ( 3 m i n内传输 完成、 5 m i n内重建 图
像) , 采 用最 大密度投 影法 、 表 面阴影成像 、 容积再现 技术 、 仿
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 , 经血流长期冲击 , 局部 血管壁 变薄 , 逐渐膨 出而产生 的, 从外 形上看就好像 动脉上长出了一 个气球样的“ 瘤子 ” , 因此得名 “ 动脉瘤 ” 。未破裂 的小动脉 瘤 通常不会导致任何症状 , 但随着病情 的发展 , 部分 增大却未 破 裂的动脉瘤可能对部分脑组 织或 临近 的神 经产生压 力 , 导致
经 验 交 流 .
三维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在 脑 动 脉 瘤 诊 断 中 应 用 的意义 分 析
顾 定平 王 军
【 摘 要】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 中应 用情况 , 为临床诊治 工作 提供参考 资料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 0 1 1 年 4月 至 2 0 1 3年 3月经临床确诊的 6 1 例脑动 脉瘤患者 的临床资料 ,
二、 结 果
脉瘤的诊治 中, 设备与技术 已相 当成熟 , 快速三维旋转 实时成 像, 实时 的减影功能 , 可动态地从不 同方 位对 血管及其 病变进 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 的观察 , 得 到临床肯 定 』 。笔者在本 研 究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 造影在脑 动脉瘤诊 断 中应 用情况 , 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资料 , 现将相关 临床资 料进行 总结
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即可 , 通过得到 的图像 了解动脉瘤 的大小 、
形态 、 部位和是否有血管解剖变异 ; 三维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 将 C臂 围绕人体头部纵 轴进行 2次旋 转采集 图像 及数 据资料 ,
注: 与二维组 比较 , ★P< 0 . 0 5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比较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比较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比较摘要目的:观察32例脑动脉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中的比较及临床价值。

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09年3月32例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病人行cta检查,同期行dsa检查及治疗。

比较cta与dsa检出动脉瘤的准确率。

结果:cta检出动脉瘤31个,对动脉瘤的准确性为96.8%,dsa检出动脉瘤30个,对动脉瘤的准确性为93.8%,两种方法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cta能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以其诊断结果为依据选择治疗方案效果好,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cta dsa 动脉瘤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89 abstractobserve:compare and clinical value of 32 cases of cerebral aneurysm patients subjected to multilayer spiral ct angiography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iagnosis.method:perform cta check on 32 cases of patients suspicious of aneurysm rupture from march 2006 to march 2009 and dsa check and therapy pare accuracy rating of aneurysm checked with cta and dsa.result:31 aneurysms are checked with cta with 96.8% accuracy on check of aneurysm.30 aneurysms are checked with dsa with 93.8% on check of aneurysm.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two methods.conclusion:cta can effectively diagnose intracranial aneurysm without hurt.it has good effect to select the treatment plan with the diagnostic result as the basis.cta can be selected as the preferred examination method of 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keywordscta;dsa;aneurysm;angiography;digital subtraction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ct脑血管造影(cta)技术也日益成熟,其对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也有一定优势[1]。

3D_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塑形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探讨

3D_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塑形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探讨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塑形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探讨李奔,付星星,叶鹏[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塑形的效果与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宿迁市中医院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n=45)采取传统栓塞术方式,观察组(n=45)采取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塑形方式。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术前准备及术中操作所用时间;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及生存质量。

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前准备及术中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预后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分为(4.52±0.18)分,高于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为(1.35±0.17)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787、43.201,P均<0.05)。

此外,观察组术后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疾病时可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塑形方式,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患者预后质量佳。

[关键词]3D打印技术;微导管塑形;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预后[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94X(2024)01-0156-05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4.10.01.43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ssisted Microcatheter Shaping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LI Ben, FU Xingxing, YE Pe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uq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qian, Jiangsu Prov⁃ince, 2238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to assist microcatheter shaping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ninety patients who received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Suq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21 to June 202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group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n=45) underwent traditional emboliz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5) underwent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ssisted microcatheter shaping. The treatment ef⁃fect, the time spent on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intraoperative opera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 and the prognosi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nd the time of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0.05). The results of prognosi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4.52±0.18) 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score [(1.35±0.17) points] was【作者单位】宿迁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宿迁 223800【作者简介】李奔(1985-),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通信作者】付星星(1983-),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外伤性颅脑损伤的外科治疗,E-mail:***************** 156世界复合医学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35.787, 43.201, both P< 0.05). In addition, the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disease, 3D printing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assist microcatheter shaping. The effect is accurate, the operation time is short,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is good.[Key words]3D printing technology; Microcatheter shaping;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Prog⁃nosis颅内动脉瘤由于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治疗难度相对较高,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动脉瘤破裂,继而出现颅内出血的症状。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评价探究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方法:从我院中抽选66例来我院接受诊断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中心,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诊断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

结果:经手术治疗检查后确证66例患者均为颅内动脉瘤,共检查出74个病灶,经过3D-CTA诊断后66例患者中共发现颅内动脉瘤体数为66个,而3D-DSA检查后共发现68个病灶处,其漏诊率分别是10.81%、8.11%,两组差异无明显区别,研究无统计学价值(P<0.05)。

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检查,选用3D-DSA的检出率略高于3D-CTA,但两种检查方式均可以作为该病的诊断筛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性参考数据。

【关键词】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各种原因所致动脉瘤发生损毁,进而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头痛、呕吐以及视力下降等。

诱发此病产生的病因与先天遗传、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因素先关,其临床死亡率较高,临床需及早诊断、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效果[1]。

针对此病临床所采取的诊断方式有CT血管造影、3D-CTA、3D-DSA等,不同的检查方式产生的检查结果不同,本文将对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行3D-CTA与3D-DSA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各自的检查效果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阶段为2017年9月~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本研究调查主体,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3D-CTA和3D-DSA进行诊断检查,接收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23~72岁,平均(49.22±3.84)岁,Hunt-Hess分级,I级17例,II级22例,III级12例,IV级10例,V级5例。

磁共振3D-TOF-MRA与DSA对照研究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与限度

磁共振3D-TOF-MRA与DSA对照研究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与限度

磁共振3D-TOF-MRA与DSA对照研究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与限度王林友;黎元;袁建军;李军苗【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08(37)1【摘要】目的通过MRA与DSA对照分析,探讨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DSA检查结果阳性病例,回顾分析3D-TOF-MR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MR表现与价值.结果 3D-TOF-MRA在检查颅内动脉瘤方面有以下特点:(1)MRA 可显示5mm以下微小动脉瘤及其发生部位.(2)MRA能清晰显示全脑或每支脑动脉的三维解剖,有利于小动脉瘤与血管曲折鉴别.(3)结合原始图像可同时显示动脉瘤内外解剖结构.结论作为一种无创技术,3D-TOF-MRA在检查颅内动脉瘤方面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 ,它可用于检查和诊断颅内动脉瘤.【总页数】3页(P113-115)【作者】王林友;黎元;袁建军;李军苗【作者单位】318000,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影像科;318000,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影像科;318000,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影像科;318000,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J], 王春霞;刘怀军;付凯亮;朱青峰;杨海庆2.1.5T 3D-TOF-MR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r研究价值对比 [J], 蓝英勇3.3D-TOF-MRA最大密度投影法与多平面重建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J], 刘献伟;黄清玲;杨小庆;刘文;肖朝勇;柴学;马清;曹季祥;曹平;许云4.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J], 郭建新; 冒平; 牛刚; 赵婷婷; 丁辉; 王茂德; 杨健5.面肌痉挛核磁共振3D-TOF-MRA成像与手术结果对照研究 [J], 宋士群; 何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D-CTA与3D-DSA对于老年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对比

3D-CTA与3D-DSA对于老年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对比

197
医学影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6月 第5卷第11期
为 98.96%,特异度为 1。两种检查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 在灵敏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97 > 0.05),特异度上 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见表 2、表 3。
表 2 3D-CTA 和 3D-DSA 对不同部位动脉瘤显示情况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认为 C T A 检查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是非常 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灵敏度高达 93.3%,可以作为动 脉 瘤 的 首 选 影 像 学 诊 断 方 法。 然 而, 对 于 瘤 体 直 径 < 3 mm 的动脉瘤,CTA 容易漏诊,灵敏度仅仅为 66.6%。因 此,对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且 C T A 阴性的患者,可 推荐进一步行 DSA 检查。
直径> 10 mm。
对于两种检测方法绘制 ROC 曲线,得到图 1。
图 1 3D-DSA 与 3D-CTA 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 ROC 曲线
3 讨论 动脉瘤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早期诊断和精确定位,
以便为神经外科医师在决定能否进行或如何进行血管内
介入或者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D S A 是临床诊断颅内 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操作,操作耗时长,技术 要求高,费用较昂贵,且具有加重血管痉挛及造成动脉 瘤再破裂的风险 [8]。C T A 是以螺旋 C T 为标准,结合计算 机进行脑三维重建得到的脑血管影像,为无创性检查, 避免了 DSA 检查导致动脉损伤及动脉瘤再破裂的可能性。 此外,C T A 检查简单、方便、快捷,费用相对较低,目 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2 结果 参照本研究颅内动脉瘤确诊标准,本研究 103 例患
者共有 97 例最终确诊为颅内动脉瘤,6 例未发现动脉瘤。 3D-CTA 发现颅内动脉瘤真阳性为 92 例,真阴性为 5 例, 假阳性为 1 例,假阴性为 5 例,灵敏度为 94.85%,特异 度为 83.33%。3D - D S A 发现颅内动脉瘤真阳性为 95 例, 真阴性为 7 例,假阳性为 0 例,假阴性为 1 例,灵敏度

三维全脑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内镜辅助在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三维全脑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内镜辅助在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三维全脑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内镜辅助在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刘翰文;温小华;张克琴;涂勇;李茂港;廖佳奇【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全脑血管造影(3D-DSA)模拟手术联合神经内镜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纳入最终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病例,且术前均已行3D-DSA检查明确动脉瘤位置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进行术前动脉瘤手术模拟.术中在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前后均用神经内镜观察动脉瘤蒂结构和穿通支,直视下证实动脉瘤夹的位置.术后复查3D-DSA,评估动脉瘤夹夹闭效果.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28例.术前3D-DSA均清晰地显示了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其与周围血管和骨结构的关系,与手术中所见基本一致,在神经内镜下可清楚观察动脉瘤周围特别是细小穿动脉的解剖走形,且内镜下可直视动脉瘤夹位于或调整后位于合适的位置,避免最终的误夹或夹闭不全.术后复查3D-DSA,均显示动脉瘤夹闭满意.结论 3D-DSA术前模拟手术有助于术中迅速找到并显露动脉瘤,术中神经内镜辅助有利于保护深部血管并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夹闭的位置,防止动脉瘤颈残留、载瘤动脉不畅或深部穿支血光损伤等并发症.3D-DSA术前模拟手术联合术中神经内镜辅助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手术成功率.【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6(051)003【总页数】4页(P195-198)【关键词】三维全脑血管造影;神经内镜;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作者】刘翰文;温小华;张克琴;涂勇;李茂港;廖佳奇【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赣州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赣州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赣州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赣州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赣州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赣州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2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不一,目前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及经锁孔入路等方法逐渐在有条件有经验的单位开展,但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动脉瘤仍为国内绝大部分单位首选的治疗方式。

CTA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CTA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CTA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脑血管CTA、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显示,符合率为96.97%;CTA误诊1例。

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K=0.9135,一致性极好,有统计学意义。

33例患者共检查血管370支,其中CTA显示异常的93支血管经DSA检查为86支,符合率92.47%;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K=0.8387,一致性极好,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TA与DSA两种检查方式均具较高的临床价值,CTA相对无创,方便快捷,可作为脑血管病筛查的首选诊断方法,DSA准确性高,可作为治疗前的诊断方法。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也可采用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经颅多普勒(TCD)、CTA、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DSA等[1],各种检查方法各具优势,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一直以DSA检查的结果为准,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2],同时DSA在诊断的同时可行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最可靠的诊断手段,但DSA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3],其检查的有创性使许多患者畏而止步,而且DSA检查时间长,费用高,因此一直得不到广泛的应用,相比之下,CTA是临床先进的影像检查工具[3],特别是CTA检查的相对无创性、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费用低等优点,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脑血管病患者分别采用CAT与DSA检查,对其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经DSA检查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33例,女33例,年龄23~79岁,平均(54.5±31.5)岁。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参考模板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参考模板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及其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 DSA)相比的优势。

方法对53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而CT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进行2D DSA和3D DSA检查,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53例患者中2D DSA诊断46例共49枚动脉瘤,占84.5%(49/58),诊断的阳性率为86.8%(46/53),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1.8%;3D DSA诊断50例共58枚动脉瘤,占100%(58/58),诊断的阳性率为94.3%(50/53),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

2D DSA检出的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23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2枚;3D DSA 组清楚显示瘤颈者58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56枚(P <0.05)。

53例患者行2D DSA检查平均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78.32±17.39) mGy和(74.57±11.95)mL,行3D DSA 检查则为(99.81±9.48)mGy和(54.15±7.05)mL(P<0.05)。

结论 3D 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并能明显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和X线辐射剂量,提高了放射防护的安全性。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成像,三维;脑血管造影术To evaluate 3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and 2D DSA in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 Both 3D DSA and 2D DSA were performed on 53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suspected as cerebra1 aneurysms by CT. Results In the 2D DSA group, the accurate rate, positive rat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respectively 84.5% (49/58), 86.8%(46/53), 92%, and 81.8%. In the 3D DSA group, the accurate rate and positive rate were 100%(58/58) and 94.3%(50/53), a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both 100%. By 2D DSA, 23 cases of neck of the aneurysm were clearly shown, and 22 cases displayed the source vessel, however, by 3D DSA, 58 cases of neck of the aneurysm and 56 cases of source vessels were clearly show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2D and 3D DSA was significant(P<0.05). The mean radiation dose and contrast medium of 2D DSA were (178.32±17.39) mGy and (74.57±11.95)mL, while those of 3D DSA were (99.81±9.48) mGy and (54.15±7.05) m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also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s The neck of the aneurysm and source vessel are clearer in 3D DSA than in 2D DSA,also the radiation and contrast medium doses are much lower in 3DDSA than in 2D DSA.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Imaging, three dimensional; Cerebral angiography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CA)破裂出血是一类凶险的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吴奇华;曾勇明【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导航技术,评价8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DSA三维导航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 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旋转DSA,在三维导航技术引导下,84例完成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2例定位失败,未完成治疗,成功率为97.67%.结论三维导航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辐射剂量,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辅助技术.%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was applied to 86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ho accepte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DSA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was evaluated. Results All 86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subjected to rotational DS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84 of them complete the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2 of them failed to location and did not complete the treatment, with the success rate of 97. 6%. Conclusion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assistive technology of intervention treatment, which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ment,shorten the treatment duration,decrease the radiation dose.【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2(041)009【总页数】3页(P890-891,894)【关键词】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颅内动脉瘤;放射摄影术,介入性【作者】吴奇华;曾勇明【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放射科,4084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400016【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医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进步,但这种疾病的总病死率仍达40%~50%[1-4]。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探讨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探讨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探讨欧阳欣;胡赞;李贵彬;康友根;章桂平;莫淑贞【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年(卷),期】2013(022)006【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诊断和后续介入或外科夹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维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48例患者52个脑动脉瘤,分别采取了手术夹闭、栓塞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三维DSA与常规脑血管造影比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也为脑动脉瘤的外科夹闭或介入治疗提供了丰富信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总页数】4页(P413-416)【作者】欧阳欣;胡赞;李贵彬;康友根;章桂平;莫淑贞【作者单位】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 411100;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411100;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 411100;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 411100;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 411100;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 4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相关文献】1.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J], 杨显存;单萍(综述);刘强(审校)2.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 [J], 中晋昌;汤雪松;张程鹏;赵慧萍;范爱云3.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虚拟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 [J], 段鸿洲;李良;张扬;伊志强;张家涌;莫大鹏;鲍圣德4.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J], 张钊勇; 萧云; 陈煜森5.低浓度对比剂全脑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于动脉瘤检查 [J], 张荣林;张巡江;刘洋;汪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 ion an giography )简称DSA,Nudelman 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

DSA是数字X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 的一个组成部分。

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主要适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检查及治疗。

应用DSA进行介入治疗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主要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是一种新的X线成像系统,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普通血管造影图像具有很多的解剖结构信息,例如骨骼、肌肉、血管及含气腔隙等等,彼此相互重叠影响,若要想单纯对某一结构或组织进行细微观察就较为困难。

DSA的成像基本原理是将受检部位没有注入造影剂和注入造影剂后的血管造影X线荧光图像,分别经影像增强器增益后,再用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管扫描,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的小方格,做成矩阵化,形成由小方格中的像素所组成的视频图像,经对数增幅和模/数转换为不同数值的数字,形成数字图像并分别存储起来,然后输入电子计算机处理并将两幅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获得的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再经对比度增强和数/模转换成普通的模拟信号,获得了去除骨骼、肌肉和其它软组织,只留下单纯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

通过DSA处理的图像,使血管的影像更为清晰,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更为安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93K1B 褚海涛077118摘要:骨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迭,血管显影不清。

不同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对比(DE-CTA、2D-DSA、3DDCE-MRA)

不同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对比(DE-CTA、2D-DSA、3DDCE-MRA)
r e s u l t s ba s e d o n t hr e e e xa mi na t i o n me t ho ds we r e ob s e r ve d R e s ul t :The di a g n os i s r a t e of a ne ur ys m ba s e d on t hr e e me t ho ds wa s n ot
不同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对比 ( D E — e T A 、 2 D — D S A、 3 D D C E — M R A )
负红雨① 刘海涛① 吴琼① 葛雷② 张翠兰⑧ 李明① 杨 少亮① 蔡 宝坡① 赵贺 亮④
摘 要 目的:研究探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2 0 一 D S A )、双能量c T 血管造影 ( D E — C T A )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 血管造影 ( 3 D D C E — M R A )三种 方式 诊断脑动脉瘤 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 取2 0 1 2 年O 1 月至2 0 1 6 年0 5 , q 于医 院住院诊治的6 O 例疑诊为
脑 动 脉 瘤 的 蛛 网 膜 下腔 出血 ( S A N ) 患 者 ,对 所 有 患者 行 D E — C T A 、3 D D C E — M R A 、2 D — D S A 检 查 , 行三 维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 3 D —
D S A )检查进行确诊 ,观察对 比分析三种不 同的检查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差异 。结果:在脑动脉瘤瘤体的短径及长径的测量方 面 ,三种检 查方式 的诊断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 ( P >O . 0 5 );在脑动脉瘤瘤颈的横径 的测量方面 ,D E — C T A 与3 D D C E — M R A 两种检 查方式之间无明显的差异 ( 尸 >0 . 0 5 ),而两者与2 D — D S A 之间表现 出显著 的差异性 ( P<0 . 0 5 );在动脉瘤 的瘤颈与邻近 载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比较李慧;王夏红;赵建民【摘要】@@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病,发生率占人群的1.0%-1.4%,单发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病死率为10.0%~15.0%,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3].但近年来,由于64排CT问世并广泛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3D-CTA-SSD)已被证明也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速、简单、无创和便捷的方法[4].作者对3D-CTA-SSD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做一对比分析.【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45)002【总页数】3页(P347-349)【关键词】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诊断【作者】李慧;王夏红;赵建民【作者单位】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新乡,453000;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新乡,453000;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新乡,453000【正文语种】中文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病,发生率占人群的1.0%~1.4%,单发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病死率为10.0%~15.0%,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3]。

但近年来,由于 64排 CT问世并广泛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3D-CTASSD)已被证明也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速、简单、无创和便捷的方法[4]。

作者对3D-CTA-SSD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做一对比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 1科确诊的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 30~76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3例。

1.2 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应证,进行3D-CTA-SSD与DSA检查,条件允许者2项全做,病情危重不能接受DSA检查者先行3D-CTA-SSD检查,治疗好转后再做DSA检查。

首次DSA检查阴性者3周后再行DSA检查。

3D-CTA-SSD检查采用荷兰菲利浦公司产 64排 CT机,扫描后行三维重建。

DSA为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分别摄正、侧位片,加拍斜位或其他特殊位置,尽量清晰显示瘤颈。

1.3 结果①动脉瘤直径1~25mm。

18例动脉瘤中,DSA首次检查确诊 17例,1例在 3周后确诊发现;3D-CTA-SSD共发现17例,1例漏诊,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②3D-CTA-SSD在显示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动脉瘤的外形和轮廓,脑血管与颅底骨结构的关系上较DSA清晰;而DSA在显示一些细小的动静脉以及血流方向上优于3D-CTA-SSD。

见图1。

图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动脉瘤的3D-CTA-SSD(A)和DSA(B)比较A 1、B1: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A 2、B2: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A3、B3: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

2 讨论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尤其是Willis环前动脉。

DSA是诊断这类疾病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显示80%的动脉瘤和几乎 100%的脑血管畸形[5]。

DSA不仅能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数目、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瘤颈的宽窄,而且可见到畸形血管团的大小,了解供应动脉及引流静脉、病变与正常血管之间的关系、血管狭窄和闭塞程度以及有无血管痉挛,可更好地解释临床症状和判断预后,还有助于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

但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还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国外文献[6]报道的 2.5%左右,国内文献[7]报道为5.0%~10.0%。

DSA检查出现假阴性的原因有:瘤体在出血后血栓形成造成隐匿性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在出血后消失,或载瘤动脉痉挛致造影不显影,隐匿性血管畸形等。

另外也有可能与检查不完全、造影的时机及各种投照位置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该实验中,有1例动脉瘤首次DSA检查未检出,3周后检出,是因早期血管痉挛所致。

3D-CTA-SSD是采用CT增强扫描,利用最大密度投影或三维重建技术显示颅内血管的一种新的检查手段。

它已被证明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速、简单、无创及可靠的方法[8-9]。

一般认为[10]3DCTA-SSD对显示直径>3 mm的动脉瘤非常准确。

而Tanabe等[11]认为,3D-CTA-SSD对显示直径>1 mm的动脉瘤与显示巨大动脉瘤一样清晰。

尤其是对Willis环附近的动脉瘤。

国内文献[12]报道,3DCTA-SSD所见和DSA及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符合率达85%~100%,3D-CTA-SSD检查可通过后处理的方法重建三维图像,可以从任意角度动态观察脑血管及其病变特征,可完整显示Willis环、前循环1~4级分支和后循环 1~2级分支[13],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准确率高,与 DSA相当[14],它可以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清楚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瘤体指向、瘤颈情况、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

另外3D-CTA-SSD能显示病变与周围骨性结构直观的三维关系,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旋转观察,为显微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详尽的信息,并可模拟手术入路,为制定手术以及治疗方案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优于其他检查方法。

3D-CTA-SSD重建图像可明确诊断动脉瘤,尤其适合于老幼体弱和急症危重患者, 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危重患者,完全能接受3DCTA-SSD并明确诊断,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该研究结果显示,3D-CTA-SSD与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各有优势。

3DCTA-SSD虽然能同时显示动脉和静脉,但不易区分动脉、静脉,不能判断血流方向,不能动态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情况;而且3D-CTA-SSD不能同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这是其不足之处。

总之,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性质各异,且患者的病情也千差万别,根据3D-CTA-SSD和DSA的各自优势,可结合患者病情相互补充,为患者提供快捷、准确的检查和治疗[15-16]。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Vega C,Kwoon JV,Lavine SD.Intracranial aneurysms: current evidence and clinical practice[J].Am Famil Physician,2002,66(4):601[2]Johnston SC,H igashida RT,Barrow DL,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n the Committee on Cerebraovascu lar imaging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J].Stroke,2002,33(10):2 536[3]李明华.神经介入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81[4]陈哲萌,黄菊明,王土兴,等.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学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 2005,7(10):1 021[5]马廉亭.介入神经外科学[J].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25[6]Rinkel GJ,Wijdicks EF,Vermeulen M,et al.The clinical course of perime sencc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Ann Neurol,1991,29(5):463[7]孙继勇,耿跃然,刘怀军.CTA、MRA、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 (2):24[8]胡锦清,沈建康,林东,等.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5,4(2):02[9]Chappell ET,Moure FC,Good parison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aneurysms:ameta-analysis[J].Neurosurgery,2003,52(3):624[10]Schwartz RB,Tice HM,Hooten SM,et al.Evaluation of cerebral aneurysmswith helical CT:correlation with conveniional angiograp and MR angiography[J].Radiology,1994,192(3):717[11]Tanabe S,Ohtaki M,Uede T,et al.Diagnosis of rup tured and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with three-dimensiona CT angiography(3D CTA)[J].No Shinkei Geka,1995,23(9):787[12]詹炯,戴建平,高培毅,等.三维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4): 235[13]Villablanca JP,Martin N,Jahan R,et al.Volume-rendered, helical com puterized angi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J Neurosurg,2000,93(2):254[14]Young N,Dorseh NW,Kingston RJ,et al.Spiral CT scanning in the detection evaluation ofaneurysms of the Circle of Willis[J].Surg Neurol,1998,50(1):50[15]陈轶,孙清荣,廖翠薇,等.CTA减影法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 (22):2 197[16]杨华,邹利光,余世勇,等.多层螺旋 CTA与超声对比在颈部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30(16):1 5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