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何谓明经和进士?它们都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在唐代的贡举诸科中,以明经、进士两科规模最大,最受当时社会的高度重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它一语道破了考进士科的难度大,能录取相当的不容易。意思是说,30岁的读书人能考取明经科,年龄就算是比较大了;而50岁的人考取进士,从年龄上说,还算比较年轻的。

进士之称,源于《礼记·王制》,记述上古选拔人才,由乡、里逐级推举,有修士、选士、俊士、造士等名称,而最后一级是进士。文中说:“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辩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可见“进士”一词原来就是一个美称,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到唐代初期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

进士科初设时,不过与诸科并列,其地位并不显要。当时秀才位最高,依次为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但是,不久之后,进士科声望日隆。这就清楚地表明,进士科越来越受到尊崇,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由于他本人就多才多艺,有很深的文化造诣,在用人上也特别看重文辞方面才华,好多以文辞进身的进士都受到特殊的重视。

进士科之所以能够如此受尊,《唐摭言》卷一《散序进

士》)有一段话表述得非常清楚。文云:“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张之辩说,荆聂之胆气,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筹画,宏羊之书计,方朔之诙谐,咸以此而晦之,修身慎行,虽处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可见,这一大段的描述,把文韬武略、治国经邦之才集于进士一身。尽管可能有夸大渲染之意,但它透露出进士科为什么能够当尊的一些理由。读书人一旦在进士科及第,就是一件十分荣耀风光的大喜事,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一登龙门,则身份十倍”(见李白《与韩荆州书》)。新科进士常常被形容为头上有“七尺焰光”,成了天上的文曲星了。徐夤有

一首《放榜日》诗,描绘了当时隆重热烈的场面:“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见《全唐诗》卷七O九)即便是落第学子,也

不小看进士。如著名宰相张柬之的曾孙张倬考进士落第,竟至两手捧着《登科记》戴在头上,说“这可是千佛名经啊!”

其羡慕到如此境地。

新科进士及第,以泥金贴子附家书中,用来报告登科之喜。一些亲戚朋友得知喜讯后,则以声乐相庆。以至后来又

发展到曲江宴会、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等风尚。当新科进士泛舟于曲江之上宴饮时,不仅请宫中教坊派出乐队演奏助兴,长安城男女老少都簇拥观看,而且有时候皇帝也大驾光临,站在曲江岸边的楼台上观赏。一时间,人头攒动,万人空巷,成为唐代京城难得一见的人文景观。

进士及第后,除了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之外,有时候自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作诗志贺。唐代有三位著名的诗人,在他们进士及第后,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作。如人们比较熟悉的孟郊的“及第诗”。诗云: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张籍也有一首题为《喜王起侍郎放榜》的及第诗。诗云: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紫城。

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谁家不借花园看,在处多将酒器行。

共贺春司能鉴识,今年定合有公卿。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也写了一首五言《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诗》。诗云:

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这些诗作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抒发与流露,充分地表达

了他们志得意满、无限喜悦的心情。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科目变化甚多,其端绪也不清晰。大体而言,经历了只试时务策、试策文加经书和试策文、经书加杂文的演变过程,而杂文考试又经历了诸多实用性文体与诗赋的反复,然后才逐渐成为定制。唐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进士科考试主要是考策文。《大唐新语》卷十《厘革》云:进士“古唯试策。贞观八年,加进士试经史”。《旧唐书·杨绾传》记杨绾《条奏贡举疏》亦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而且多是考时务策。从保存下来的初进士策来看,其策题大多关涉时事政务。

唐中期进士科三场考试变化较大的是贴经和杂文考试的内涵变化以及三场考试的先后各有侧重。杂文考试从开始实行时即间而有赋,后来又间而有诗,到了天宝年间则专用诗赋。如天宝十年试《豹蕮赋》、《湘灵鼓瑟诗》。钱起就是靠着这样一首试贴诗及第的。诗云: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见王翼云注《唐诗合解笺注》卷一二)这是一首五言

六韵诗,诗押题中“灵”字韵。诗中的湘灵,指的是湘水之神,传说舜二妃娥皇、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此诗为试贴诗中的名篇,也是古代试贴诗中难得之佳构,末联两句尤其为后人所称道。据《旧唐书·钱起传》记载,钱起从乡荐,尝于客舍月夜独吟,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愕然,披衣巡视,无所见。钱起以为鬼怪,而记住这十个字,应省试时,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考官嘉之,以为绝唱。

唐后期的德宗贞元末年,重经史主张终占上风。先是中书舍人高郢权知贡举,“谢绝请谒,专取行艺”,以经史入诗赋题;在取人标准上,提出首重经义。紧接着,从贞元十八年开始,连续知三届贡举的权德舆延续了高郢的做法,在重经史、倡实用方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甚至在大和八年(834)以贴经、经义与议论取代了诗赋与试策。尽管在第二年又恢复诗赋和策文的考试,但在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上经与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开始,进士科主要是向贫民出身的才士开放的,参加进士的科的考试称为“举进士”,凡参加进士科考试中第的,往往都称其为进士,或“一品白衫”,意思是说他日后可以官登一品,但今天犹着白衫,因此对及第者常有“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的美称。由于进士科在唐代备受重视,也最难考取,在一般的年份里,每年应进士和明经考者都近千人,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