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议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琴诗

苏轼(宋朝)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解释: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思考的问题是:琴声从何而来?

回答:任何一件事都是由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没有琴就无法听到美妙的琴声,没有手也听不到动听的琴声。

文学意义: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物理意义:

声音的音质与介质的材料不同有异.音高一般与物体的大小,粗细,厚

薄,长短,松紧有关.大,粗,厚,长,松的东西振动慢,频率低;反之频率高.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诗词注解: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

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题沈君琴:

《题沈君琴》一诗中所说的琴与声的关系,也是琴乐中象和意的问题,隐含有“得意忘言”的意思,和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有异曲同工之义。“意”是传统古琴美学中最为强调的美学范畴之一。琴乐中“意”的提出初见于《韩诗外传》卷五: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

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

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

曰:“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

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

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

有间,曰:“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

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

文中记载了孔子学习《文王操》的过程,从得其曲(曲调)到得其数(结构),再得其意(意蕴)、得其人(为人),最终达到得其类(体貌)。此处最早将“意”的美学范畴用于古琴音乐,并把获得音乐的内在意蕴作为审美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之后,“意”作为美学范畴始终贯穿于以后的琴论中,对传统古琴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宋成玉磵《琴论》中有精彩的论述,提出了“弹人不可苦意思”美学命题,认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虽寝食不忘,故操弄不过一、二曲,则其奥穷。”宋沈括赞琴僧义海琴艺高超,也有“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篇二:《琴诗》审题

2007届网上测评卷材料作文审题

读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篇三: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下)(五)

1. 夜莺正唱得欢的时候,一只鹫猛扑下来,说道:“鸣叫得这样悦耳动听的鸟儿,吃起来味道一定好极了。”

2.听说某地有一个大和尚,曾同友人一起登楼观江景。友人问:“江上的船究竟有多少?”和尚闭目答道:“只有两条,一条装着名,一条装着利。”

3.有些青年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后就心灰意冷,消极埋怨;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动辄说道:“我算看透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印度)泰戈尔“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朗根尼西“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普朗克

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3、

a、一个青年缠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了一个公式:a=x+y+z,并且告诉他:“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