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合集下载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初入暗室时看不到东西在弱刺激影响下一会就能看到东西了这时的感受性提高从暗环境进入亮处起初两眼发眩看不清东西过几秒钟才能分辨周围情况这时的感受性下降暗适应暗适应明适应明适应梯子横档间距以30厘米为宜使用时上端要扎牢下端应采取防滑措施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2、视觉的发展 3、听觉的发展 4、嗅觉 5、味觉 6、触觉
语言和直观相 结合的规律
感知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教师组织教育和 教学活动时,如果运用这些规律,可以提高活动效果, 对幼儿感知觉发展有积极作用。
思考作业
绘制教学用 图时,怎样才 能突出重要部 分,引起幼儿 思考?
在教幼儿区 别小鸡和小鸭 时,怎样运用 语言和直观相 结合的规律?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知觉
知 识 回 顾
感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如苹果引起了我们的视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
感知觉
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 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如对 苹果的整体认识(颜色+形状+ 光滑……)。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知识目标
1
能力目标
2
情感目标 3
附加类似的 线条或图形, 注意 距离或加上不同 的色彩。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 重点的内容加大音量,多重复。
不要
三、过去经验和对对象理 解的规律
启示:平时就必须从 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 经验,多组织各种实践 活动并注意通过讲解联 系幼儿己有的知识经 验。。
语言和直观相结合的规律
在幼儿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教师要作言语指导, 使语言和直观结合起来
理解适应、 对比、敏感 化的含义; 掌握各种感 知觉规律的 内涵。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受性变化规律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以理解类的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要以理解为主,适当积累相应的例子,以下是对该知识点的梳理:(1)感觉适应是指在外界刺激持续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性变化就是指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适应现象发生在所有感觉中,比如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视觉适应等,其中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①暗适应:即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开始看不见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

例如:白天去电影院看电影,从外面进入放映厅时,刚开始看不清里面的人和座椅,后来便能逐渐看清楚了,感受性发生了提高。

②明适应:即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开始觉得光线刺眼,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

例如:早上拉开窗帘的瞬间,会觉得外面的光很刺眼,过一会就习惯了,感受性发生了降低。

又如,开车从隧道出来的瞬间,也是同样的道理。

(2)感觉后效又叫感觉后像,即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其中视觉的后效非常显著,又叫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①正后像:盯着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后,闭上眼睛,还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东西,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相同。

②负后像:盯着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后,把视线转向白色背景上,则会看到一团黑色的东西,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相反,因此为负后像。

(3)感觉对比即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把一个灰色的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中,会觉得方块暗了些。

把这个方块放入黑色的背景中,会觉得方块亮了些。

方块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是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视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了变化。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第五章感觉一、感觉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二、感觉测量: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三、三种定律:(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如:视觉1/60;味觉1/3。

变化小值才能有感觉差异(2)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1860年,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基础上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logR (S是感觉强度心理量;I是刺激强度物理量;k是常数)(3)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美国心理学家用数值估计法得出,感觉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S=bIn (S为心理量即感受,I为物理量即刺激量,b和n为常数)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的不同贡献;有命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四种条件)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空间累积,空间融合;5.感觉的相互作用;6.感觉的补偿四、感觉现象(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的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明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如:进出电影院嗅觉: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听觉:工厂的机器声味觉:吃辣椒肤觉(触压觉):穿鞋,穿衣服,骑驴找驴(2)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一般规律作为教师考试中的必考知识点,考生是否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准确区分其不同,对考试的得到情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感觉的一般规律这个知识点呢,中公讲师将在此帮您进行释疑解惑。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感受性是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感受性是一种能力,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例如当一个人受到蚊虫叮咬时能立刻拍死蚊子,就说明这个人的感受性比较好,对蚊虫叮咬的痛觉感受十分灵敏,这就是一种能力。

感受性又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如上文中蚊虫叮咬的例子,就是人能够刚刚有所感觉或刚刚能够感觉到疼痛的能力或灵敏程度。

再比如,你刚刚能够感觉到饭菜里有咸味儿的能力,就是你对咸味儿的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是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如在饭菜里继续加盐,你能够刚刚感受到菜的咸度上有变化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感受能力,强调了感觉的灵敏程度;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对感受性是感觉的从无到有,而差别感受性是人对最小刺激的辨别能力。

2、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感觉的刺激范围,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因而需要注意的是,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不同,它不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而是一个量值。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例如,在饭菜里加一勺盐A就能感觉到饭菜里有咸味儿了,那么一勺盐这个量值就是A的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分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例如在已经有咸味儿的菜里继续加盐,再加半勺,A就觉得这个菜比刚才更咸了,这个半勺就是A的差别感觉阈限。

因而,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个量值,代表着个体感受性的高低;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对感觉阈限是表示个体刚刚能够有所感觉的那个临界值,而差别感觉阈限是个体刚刚能够区分刺激变化的最小刺激量。

感知觉

感知觉

感知觉一、感知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客观事物是由各种属性构成的整体,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形状、软硬、气味、声音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的是由事物的各种属性有机组成的事物的整体。

例如,面前有一个苹果,人们通过嗅觉认识苹果的香味、通过视觉认识苹果的颜色,通过味觉认识苹果的甜味,通过触觉认识苹果的软硬。

由香味、颜色、味道、软硬度等个别属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对一个苹果的整体的认识,即知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单纯地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

当我们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时,总是同时知觉到这个事物,并把事物的各个不同的属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正因为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通常把它们合称为感知觉。

二、感知觉的规律1.感受性及其变化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同一个人对同一刺激的感受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回发生变化。

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有以下几种:⑴感觉适应指同一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

从明亮的阳光下走进暗示,最初什么也看不见,过一会儿就可以看清物体了;相反,从暗处出来,往往会被外面明亮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过一会儿就比较自如了,这是视觉的适应。

适应是感觉中的普遍想象,但在各种感觉中适应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的。

⑵感觉对比指由于同时产生或前一刻产生的同类感觉的影响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对比有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例如,同样的一个灰色矩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有些暗淡,处在黑色背景上看上去更明亮些。

继时对比是指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例如,吃糖之后接着吃柑橘,会觉得柑橘酸;吃了苦的中药之后喝白开水也会觉得有甜味。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可以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指的是能力,感觉阈限指的是数值和范围;绝对是从无到有,差别指的是从有到有,但是两者之间是相对的。

例子:假设在手上放1g砝码,感觉不到有重量,加到2g,刚感觉到有重量的能力,就是绝对感受性,而2就是绝对感觉阈限;再往上加1g,加到3g,感觉2g和3g的重量是一样的,再加到4g,刚刚能感觉到2g和4g之间重量不一样的能力就是差别感受性,而引起差别感受性的数值4-2=2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2、感受像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一个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像,感受性的变化可以是上升的也可以是下降的。

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晚上刚泡脚的时候刚开始觉得烫,之后在水里呆的时间长了,就适应了,感觉不烫了,是肤觉的适应。

······注:痛觉是没有适应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视觉的适应,视觉适应可以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从明的环境中到暗的环境中。

例如:白天刚进电影院刚开始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感受性很低,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稍微能看见一些东西,感受性是在上升的;明适应是从暗的环境到明的环境中。

例如:白天在屋子里拉着窗帘睡觉,醒了之后拉开窗帘,刚开始觉得有点刺眼,感受性是很高的,后来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再觉得刺眼,感受性是有所下降的。

根据明适应和暗适应,得出:持续的弱刺激感受性在上升;持续的强刺激感受性在下降。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个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像。

根据时间的先后可以把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是同时出现的。

例如:用红笔做笔记;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

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是相继出现的。

例如:先吃药在吃糖;冬天从有暖气的屋子到外面,感觉很冷。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考点讲解】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教育心理学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它在教师招聘考试里面一般常以单选题出现。

主要是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然后让我们来选择这属于哪个规律。

下面就一一来讲解这块知识。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1)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①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应。

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②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

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2)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的适应。

(3)皮肤觉的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皮肤觉的适应。

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此外,还有听觉的适应,味觉的适应等。

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其中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月明星稀”。

再如:法国小说家左拉的小说《陪衬人》,描述了一些有钱人的小姐、太太们,专找一些长的比较丑的没什么特点的人,经常带在身边,出没于公共场合,以显示自己的美。

再如:《唐伯虎点秋香》“秋香的回眸一笑”也是利用了对比的效果。

②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

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I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 I表示刺激强度的增加量,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则有如下关系式:II这就是韦伯定律。

K是个常数,当I的大小不同时, I 的大小也会不同。

作用:感觉性和感觉阈限的研究,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联系生活实际快速区分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联系生活实际快速区分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联系生活实际快速区分感受性的变化规律_不管是在教招考试还是在教资考试中都会考查感受性变化的规律,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常以单选题、判断题等客观题的方式出现。

这部分的知识比较有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识记知识点,所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结合成语和生活识记好好分析这部分的知识点。

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

”这是由于对芝兰和鲍鱼的嗅觉适应。

味觉适应也比较明显,如厨师由于连续地品尝,到后来做出来的菜越来越咸。

例如,冬天开始的时候,刚刚穿上棉衣时,感到有些压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对这种压力的感受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这就是肤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明适应是指在连续处于较高照明水平下,眼睛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如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会觉得阳光刺眼,需要几分钟才能适应。

暗适应是指在连续处于黑暗的条件下,眼睛对光的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例如,刚进入灰暗电影院放映厅,一开始什么也看不见,随时间推移,慢慢看见放映厅的摆设。

我们要充分利用适应规律为教学服务,在教室的设计上要考虑视觉适应的特点,使光线尽可能充足,如果光照面积过小,儿童进入教室要用较长时间适应暗光,这既影响教学效果,也有损于儿童的视力。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

例如“月明星稀”指的是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加多。

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

如刚吃完甜品会觉得口里的橘子会很酸;从冷水里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感觉相互作用和对比的规律。

例如,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涂成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或图片时,教师的讲解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有大声喧嚷以免影响观察效果等。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举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举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举例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对人们的感受性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种感受性变化不仅只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事务的敏感度,还会影响到人们对内部变化的感受性。

因此,针对这种感受性变化,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它的规律性认识。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不同的人对外界信息传达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有些人则不受他人的影响。

因此,这种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普遍而言,某些特定的气质让某些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这种特定气质可以通过外在特征来表现,比如说,某种类型的性格,某种思维活动,或者某种外部形势。

其次,这种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也可以体现在对内部变化的敏感度上。

无论是身体上的变化,还是心理上的变化,都会对一个人的感受性产生影响。

有时,人们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情绪的变化,而有时,人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内心而感到不安。

因此,即使是同一种气质,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性变化。

最后,这种感受性变化有时会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

如今,许多社会因素都在发挥着深远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因素也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感受性变化。

比如说,交往圈子的不同,以及社会压力等等。

所以,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种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就必须要考虑到这些社会背景的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各种气质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对外界影响的敏感度;二是对内部变化的敏感度也会受到影响;三是社会背景也会对感受性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能够综合考虑到这三方面的因素,那么,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以上就是关于感受性变化规律的阐述,希望可以让读者从中受益。

这种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人们的心理变化,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

只有深入理解了这种变化,才能更好地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也能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感觉是刺激直接作用于某一器官引起的。

但并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必须是适宜强度的。

例如380-780纳米以外的光波是不可见的,16-20000赫兹范围以外的声波是听不见的。

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心理学上用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来说明。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关系。

(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凡是达不到最小刺激量的刺激物,其刺激强度都在阀限以下,不能引起感觉,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人们就会产生感觉。

这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以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

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就越大。

因此,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E=I/RE代表绝对感受性;I 代表标准刺激量的强度;R代表绝对感觉阀限。

(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刺激物的强度会发生变化,但并不是任何变化都能被感觉到,只有当刺激变化到一定量时,才能使我们感觉到差别。

能引起差别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阀限。

对差别感觉阀限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二者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关系。

韦伯定律为△I/I=K其中I为原刺激物,△I为刺激物的变化量,K为常数,此定律仅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四)同一感觉的变化1.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提高或者降低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如从暗处走到明处,受到阳光刺激,起初几秒钟什么也看不清,但很快就改变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嗅觉、味觉适应特别明显。

痛觉适应较难,因为通常情况疼痛是对危险的预警,以避开引起疼痛感觉的刺激物,痛觉适应会很危险。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比较常考的知识点,事例也通常是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所以在学习中需要结合生活事例进行理解。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人的各种感觉都存在适应现象。

肤觉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听觉适应:在酒吧中待一段时间也不觉得吵闹了。

味觉适应:厨师做菜越做越咸。

其中在考试中最常见的是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而在视觉适应中,存在一种现象,叫做浦肯野现象,由捷克学者浦肯野首先于1825年发现,是指在不同的适应状态下对有色光的视觉灵敏度不同的现象。

核心理论:1.在明适应条件下,红色、橙色光线看上去比蓝色、紫色的花更加鲜艳。

2.在暗适应条件下,则相反,蓝色、紫色的花看上去要比红色、橙色的花朵更加鲜艳,而红色的花朵看上去会比较暗淡。

实验应用:1.消防员使用红色眼镜能够提前进入暗适应。

2.夜间开车或者作业,带红色护目镜。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其中,同时对比中有一个马赫带现象也在考试中出现,是1868年奥地利物学家E.马赫发现的一种名都对比的视觉效应,这是一种主观的边缘对比效应----当观察两块亮度不同的区域时,边界处亮度对比加强,使轮廓表现得特别明显,亮处更亮,暗处更暗。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象。

举例:定着一个灯泡看一段时间,转而看向墙壁,墙上也有灯的影子。

(4)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①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举例:盲人的听力比较好。

如何区分四大感受性变化规律

如何区分四大感受性变化规律

如何区分四大感受性变化规律感受性的变化规律是教师招聘考试中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它在考试中多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方式是通过一段语言描述让考生选择属于哪一规律。

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一下这部分的知识。

感受性变化规律主要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感觉的补偿和相互作用,我们分别来讲解一下。

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指的是由于一个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考题中,经常考察的是视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明适应是从暗的环境来到亮的环境,开始感觉很刺眼,什么都看不清,渐渐地习惯了,感觉不那么晃眼,可以看清东西了,这一过程带来的是感受性的降低。

暗适应是从亮的环境来到暗的环境,开始什么都看不清,逐渐可以看清东西,暗适应带来的是感受性的提高。

在考试中,考生容易犯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分不清楚是两种适应,二是不能理解感受性的变化。

对于第一种问题,可以告诉学员:来到哪里就是哪种适应,到暗的地方就是暗适应,到亮的地方就是明适应。

对于第二种问题,可以结合学员从明亮的室外来到电影院的切身经历来讲解,一开始进入电影院,什么都看不清,黑乎乎的一片,渐渐地可以看清屏幕,看清台阶,看清座位,这是感受性提升的一个过程;反之,从电影院出来,来到明亮的室外,刚开始感觉阳光刺眼,渐渐地就习惯了,感觉阳光不那么晃眼睛了,这是感受性降低的一个过程。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的是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情况。

感觉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多个刺激同时作用于一个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上的变化,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月明星稀。

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带来的感受性上的变化。

例如:吃完药再吃糖,觉得糖格外的甜。

3.感觉后效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指的是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例如,抬头看太阳,然后闭上眼睛,这时会感觉眼前有一个形状和太阳相似的很明亮的像,此时,后像和强光的刺激品质相同,叫正后像;看完太阳后,将眼睛转向白墙,会看到一个比墙壁还要暗的太阳的形象,后像和强光的品质相反,这叫负后像。

感觉和知觉特性

感觉和知觉特性

知觉的特性
哪些因素会影响 我们对周围事物
的理解?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
▪影响因素
因素一:知觉的理解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因素二:词具有指导作用,可加快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因素三:个人的动机、期望、情绪与兴趣以及定势对人的
知觉理解性都有重要的影响
前后两个人是一 样的吗?为什么?
知觉的特性
▪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的特征
主观因素:
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状态
这 是 什 么?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内涵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 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地方的、什么朝代的,简直神了。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感受性的内涵
感受性就是感觉的能力。
▪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 一样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 受是有高低的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P23)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感觉 的相互作用,可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知觉的恒常性
▪内涵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
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
▪影响因素 人对知觉对象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实践作用 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和适应环境
错觉
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 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主要包括感觉适应、感觉比照、感觉后效、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适应现象发生在所有感觉中。

其中,常考的就是视觉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明适应就是适应明,从暗的环境到明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眼, 但是很快就习惯了。

暗适应就是适应暗,从明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清外界,后来逐步能看清外界环境。

嗅觉也可以产生适应,比方我们常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当花香持续作用于嗅觉器官,嗅觉器官发生了感觉适应。

皮肤觉也可以产生适应。

比方我们刚进入游泳池的时候,感觉温度比较低,但过了一会儿就感觉没有那么冷了,这就是皮肤觉的适应现象。

听觉的适应也会发生,比方当我们住在火车站旁边,一开始觉得火车经过很吵,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觉得很吵了,这是听觉的适应。

同样,大厨炒菜越炒越咸,也是由于大厨在尝菜的过程中适应了这个第1页共3页咸度,不觉得咸了,所以会再次放盐,这是味觉的适应。

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所有痛觉是最难适应的。

2.感觉比照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比照分为两种:同时比照和继时比照。

同时比照: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比方:黑人牙白、月明星稀等。

继时比照: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比方我们先吃药,后吃糖,就会觉得糖比平时更甜。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存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

比方我们长时间地盯着灯管,闭上眼睛后依然会看到灯管的现象。

4.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比方盲人失去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就会变得较为敏感来弥补。

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这是常考的知识点。

运动心理学试题库

运动心理学试题库

运动心理学试题库第一章总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知识点:心理现象1、是非判断题(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2)个性心理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3)心理现象之间是彼此独立的.2、单项选择题(1)感觉,记忆,思维属于的心理现象是。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2)需要,动机,兴趣属于的心理现象是.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3)能力,气质,性格属于的心理现象是.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3、多项选择题(1)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为.A心理过程 B个性 C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D 认知情感与意志(2)个性倾向性包括有.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记忆 E信念 F世界观(3)认知过程包括:A感觉与知觉 B表象与想象 C兴趣 D记忆 E思维 F世界观(二)知识点: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1、是非判断题(1)心理学可以应用到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领域.(2)心理学研究只有理论意义.(3)心理学研究可以验证辩证唯物主义.2、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可以验证。

A辩证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3、多项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不可以验证。

A辩证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2)运动心理学知识可以发生作用的领域有.A体育教学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运动选材二、人的心理实质(一)知识点: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是非判断题(1)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都是脑的反射活动.(2)不同心理活动与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3)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里有本质区别.2、单项选择题(1)脑与心理的关系是A脑是心理的器官 B脑是心理的反映 C心理是脑的器官 D心理是脑的反映(2)最复杂的心理活动是A感觉 B知觉 C无意识 D意识3、多项选择题(1)脑的反射活动的三个环节是A开始 B中间 C终末 D感受器 E中枢 F效应器(2)物质反映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A光影 B感应性 C感觉 D知觉(二)知识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是非判断题(1)梦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意识.2、单项选择题(1)客观现实与心理的关系是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反映C脑是心理的反映 D心理是脑的反映(2)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A大脑 B脑 C客观现实 D实践3、多项选择题(1)意识的特点有A人对客观反映的总和 B自我评价 C决定行为 D反映社会关系(三)知识点:心理的能动性1、是非判断题(1)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2)心理活动的内容是主观的2、单项选择题(1)脑能够反映客观现实是通过A心理 B客观现实 C意识 D社会实践(2)客观现实与心理的关系是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反映C脑是心理的反映 D心理是脑的反映(3)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A能动的 B被动的 C不自觉的 D机械的3、多项选择题(1)心理的实质是.A心理是脑的机能 B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C脑是心理的器官 D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A基于实践的 B有条件的 C无条件的 D能动的三、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知识点: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是非判断题(1)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2)心理学成立于1897年(3)心理学诞生于法国莱比锡2、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是谁说的A冯特 B费希纳 C柏拉图 D艾宾浩斯(2)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冯特 B费希纳 C铁钦纳 D华生3、多项选择题(1)关于心理学的诞生正确的是A诞生于1879年 B诞生于1789年 C创始人是冯特D创始人是费希纳 E 标志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建立(二)知识点:心理学的学术流派1、是非判断题(1)强调要研究心理的潜意识的是弗洛伊德.(2)强调心理的整体组织功能的是构造主义.(3)强调以S-R模式研究心理学的是行为主义2、单项选择题(1)主张研究心理的构成元素的是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 D人本主义(2)主张研究人的尊严,价值,自我实现等本质特性的是A构造主义B行为主义C机能主义D人本主义3、多项选择题(1)心理学的基本学术流派有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 D人本主义 E精神分析 F格式塔学派(2)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 B冯特 C马斯洛 D罗杰斯4、论述心理学发展状况(三)知识点: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是非判断题(1)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最年轻的分支学科(2)运动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顾拜旦2、单项选择题(1)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成立于A 1913年B 1931年C 1956年D 1965年(2)运动心理学诞生于.A 1913年B 1931年C 1956年D 1965年3、多项选择题(1)运动心理学的前身有A普通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应用心理学(2)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运动心理学最早由顾拜旦提出 B运动心理学是应用性学科C运动心理学是交叉性学科 D心理学是运动心理学的母学科(3)关于运动心理学的诞生正确的是A诞生于1913年 B诞生于1965年 C创始人是冯特 D创始人是顾拜旦答案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知识点:心理现象1、是非判断题(1)对(2)错(3)错2、单项选择题(1)A(2)D(3)D3、多项选择题(1)AB (2)ABCEF(3)ABDE(二)知识点: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1、是非判断题(1)对(2)错(3)对2、单项选择题(1)A3、多项选择题(1)BCD (2)ABCD二、人的心理实质(一)知识点: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是非判断题(1)对(2)对(3)对2、单项选择题(1)A (2)D3、多项选择题(1)ABC (2)ABCD(二)知识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是非判断题(1)错(2)对2、单项选择题(1)A (2)C3、多项选择题(1)ABCD(三)知识点:心理的能动性1、是非判断题(1)对(2)错2、单项选择题(1)D(2)A(3)A3、多项选择题(1)ABCD (2)ABD三、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知识点: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是非判断题(1)对(2)错(3)错2、单项选择题(1)D(2)A3、多项选择题(1)ACE(二)知识点:心理学的学术流派1、是非判断题(1)对(2)错(3)对2、单项选择题(1)A (2)D3、多项选择题(1)ABCDEF (2)CD4、论述题从封闭意识研究到开放机能行为的研究,从元素分析到整体综合研究,从表层现象到深层动机、需要和人格的探讨,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及应用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及应用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及应用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点内容。

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且题干中常常是以例子的形式出现。

本文将对此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备考提供帮助。

一、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比较常见的就是在视觉范围内的适应,可以区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是指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室外进入电影院,开始时觉得一片漆黑,但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清电影院内部的物体,此时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

(2)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由暗处转入亮处时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从电影院出来到室外,一开始觉得阳光刺眼,但过了一会儿又感觉视觉恢复了正常。

感觉适应不仅存在于视觉中,在各种感觉中,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也存在适应现象。

比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嗅觉适应。

二、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般来说,这种对比可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

比如,我们总觉得黑人的牙齿比较白,是因为我们在看其牙齿时,同一时间有其肤色做对比。

(2)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

比如,先吃酸的橘子再吃甜的糖果,会觉得糖果比平时更甜。

三、感觉后效:感觉后效是指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未消失而暂时保留的现象。

比如,当注视着发光的灯泡一阵后,闭起眼睛,在黑夜中就会感觉有一个灯泡状的轮廓出现。

四、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1)感觉的补偿作用:某些感觉失却后,可由其他感觉弥补。

比如,盲人的视觉不好,可通过听觉或触觉进行弥补。

(2)感觉的相互作用:又称联觉,指的是感觉器官受到一种刺激后产生一种感觉的同时,又能产生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一、感觉适应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

比如说我们经常说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刚进入到一个香的环境之中,会有一种香气扑鼻而来地感觉,但是在这个香的环境之中待久了,慢慢就觉得没那么香了,这种变化就是一种嗅觉的适应,香味持续作用于我们的嗅觉所引起的变化。

除了嗅觉的适应典型的还有视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有两种,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指的是我们从明的环境到暗的环境中,视觉对暗环境的适应。

比如我们白天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刚开始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会发现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看到东西了,这就是暗适应。

为什么在黑暗的环境中慢慢就可以看到东西了?可以把我们的视觉比作一台照相机,在暗的环境中要拍到影像的话需要接收更多的光线,所以我们的视觉在暗的环境中对光的感受能力逐渐提高。

相反,明适应指的是我们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中,视觉对亮环境的适应。

比如我们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刺眼,但是慢慢就会好一点。

这个过程就是明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视觉不需要接收那么多光照就可以看到东西,所以我们视觉对光照的接收能力要适度降低。

比如说刚刚从废墟中出来,眼睛都要遮一块布,就是一个明适应的过程。

因此,在感觉适应这里,抓住定义中的特点,重点把握明适应和暗适应。

二、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的是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从定义中我们要知道,感觉对比会出现两个刺激物。

感觉对比又分为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引起的变化。

比如说,秋香和石榴姐同时出现时,我们会发现秋香更加的漂亮,这就是两种刺激同时出现所引起的变化。

继时对比,是两个刺激先后出现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引起的变化。

比如说,先吃药再吃糖会发现糖更甜,这个变化就是糖和药两个刺激物先后出现所引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
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在各种感觉中,嗅觉、肤觉、视觉的适应现象特别明显,在生活中相当普遍。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

”就是嗅觉适应。

若把糖果等食物含在口中持续一段时间,它的味觉就会减弱,最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轻微的东西与皮肤接触,开始会感到它的存在,但很快就不再感觉到。

赤足行走,刚开始会觉得地上的石渣刺足,难以忍受,但走一会儿就不再有刺痛感。

从炎热的户外进入有空调的室内时觉得有些凉,但时间长了,凉的感觉就不明显了。

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对暗适应(或暗适应)和对光适应(或明适应)两种。

从亮处进入暗处,如从阳光下进入地下室,开始眼前一片昏黑,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逐渐能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对暗适应。

相反,在暗处呆久了,一下子进入明处,最初一瞬间感到很刺眼,看不清东西,稍过一会儿,视觉感受性降低,眼睛才逐渐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明适应。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

如,同样一块灰色的布,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一些,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亮一些,而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则带有青绿色。

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

如刚刷牙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有种特殊的味道,而吃糖后吃柑桔、葡萄等水果,会觉得它们很酸。

生活中,感觉的对比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对比现象,对于正确运用对比规律、提高感觉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许多行业与对比现象有关,需要对比规律。

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电视电影画面等特别强调视觉效果,所以视觉的对比规律在这些领域“大有作为”;在交通机械设备等方面,出于安全的需要,也特别需要色彩视觉的强烈对比,以便于识别。

3.后像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而这种暂时保留的现象也叫作感觉后效。

我们看电影、电视就是依靠视觉后像的作用。

后像是由于神经兴奋的后作用而发生的,它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

后像在视觉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视觉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例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

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如果先注视一朵黄花,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

4.联觉
在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如,优美的音乐旋律在引起听觉的同时,还使人感到全身舒畅、放松,或使病人减轻疼痛,或引起味觉、增进食欲。

色彩视觉引起联觉的现象十分普遍。

红、橙、黄等色彩与火、阳光的颜色相似,在冬天使人感到温暖,在夏天使人感到炎热,故被称为暖色;相反,绿、紫、蓝等色彩使人产生寒冷或凉快的感觉,故被称为冷色。

从事音乐的人常常发生视听联觉现象,听到音乐的同时能产生相应的视觉形象。

生活中我们常使用的“甜蜜的声音”、“苦涩的笑容”等词语也体现了一种感觉会引起另一种感觉。

二、考题再现
1.在板书生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后像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1.【答案】D。

解析: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是为了通过不同颜色让学生对形近字的不同部分产生视觉对比,从而区分形近字,故本题答案选D。

2.橙色往往使人感到温暖,蓝色往往使人感到清凉。

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联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适应
D.感觉后像
2.【答案】A。

解析:联觉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题干颜色的刺激不仅引起视觉还引起皮肤觉,故为联觉,答案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