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详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三)情感与态度: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过70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共有4个段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2个自然段: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课文赏读(一)朗读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说退秦师——迫晋撤兵1、先看结果:原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二【学习重点】1、重点词语──若、说、辞、鄙、微、之。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及其智慧。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及其智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左传》的相关知识,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2)板书课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词、难句,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解释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复述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3.课文分析(1)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重点分析烛之武的智慧。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课堂讨论(1)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原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原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讨论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5.课堂小结(2)回顾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逐句讲解、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作业布置要合理,既要巩固所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烛之武退秦师的视频资料。
4.学生写作素材。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能够分析文中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语言和智慧退秦师。
(3)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言辞和行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智慧和勇气的赞赏,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担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语言和智慧退秦师。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产生兴趣。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故事情节的思考。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的言辞和行动,分析他的智谋和策略。
3. 分析与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烛之武如何运用语言和智慧退秦师。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场景。
(2)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展示他们对烛之武智谋和策略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分析与讨论:评估学生在分析烛之武智谋和策略时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合作能力和表演技巧。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烛之武退秦师》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分析并评价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验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敢;(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和爱国情怀;(2)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气;2. 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与分析;3. 朗读和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2. 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分析;3. 学生对烛之武精神品质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全文,理解文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3)学生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气;(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体验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敢;(2)学生批判性思考,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3)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烛之武的忠诚和爱国情怀;(2)学生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3)教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全文的情况;2. 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与分析;3. 学生对烛之武智谋和勇气的评价;4. 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情感教育中的表现。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情节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领会其智慧与勇敢。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有益的启示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故事背景和人物特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敢。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5. 案例分析: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智慧。
6.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内容,提炼出有益的启示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价值观体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等价值观,评估学生的道德素养。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反馈,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教学。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故事的理解,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拓展活动,如: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2)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成语;(3)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的方法,探讨烛之武的智慧和策略;(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勇气,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理解烛之武的智慧和策略,分析其对我国历史的启示;3. 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成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的辞令和策略,从中提炼出哲理;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智慧和策略,探讨其对我国历史的启示;4. 课堂展示:各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探讨心得;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烛之武的小故事;2. 搜集与烛之武相关的成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从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汲取的智慧。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烛之武的智慧与勇气;2. 案例分析: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和策略;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能够分析并评价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解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
2. 教学设计:(1)课堂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发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气;(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为何能够退秦师。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气;(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价值;(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速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合作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资源1. 烛之武退秦师的图片和视频资料;2.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3. 课文解读和学习任务的指导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3篇】
《烛之武退秦师》的优秀教案【优秀3篇】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 二段。
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
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
(5分钟)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4分钟)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
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
(3分钟)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
(3分钟)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5分钟)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
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
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气;(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战争的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互助、智慧勇敢的重要性;(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3.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对烛之武智谋和勇气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感知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探讨他的智谋和勇气。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课文,深入解读文本。
5. 情景再现: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再现古代战争场景,体会烛之武的智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 调查搜集有关烛之武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事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战争策略;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战争的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2.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探讨他的智谋和勇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证据;3. 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课文,深入解读文本;4. 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再现古代战争场景,体会烛之武的智勇;5. 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节: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
2.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简介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介绍烛之武的生平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为何能够成功退秦师。
教学方法:1. 讲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烛之武的生平。
2. 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背景。
3.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章节: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内容:1. 解读文本开头部分,了解烛之武受命出使秦国的原因。
2. 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烛之武、晋文公等。
3. 讨论文本中的事件发展,如烛之武如何应对秦国的提问。
教学方法:1. 朗读并解读文本开头部分。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三章节: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重要细节。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主题。
教学内容:1. 解读文本中烛之武与晋文公的对话,分析其中的智慧和策略。
2.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深层主题,如忠诚、智慧、友谊等。
教学方法:1. 朗读并解读文本中烛之武与晋文公的对话。
2. 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智慧和策略。
3.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深层主题的思考。
第四章节:文本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拓展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欣赏。
2.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内容:1. 介绍与《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方法:1. 介绍与《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节:课程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能够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动机。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感悟文中传达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等品质。
3.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作者和文学价值。
2.2 人物关系讲解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包括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
2.3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对话和描写,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2. 分析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 解读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提高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挑选文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解读,提高鉴赏能力。
4.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3. 讨论与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激发思考和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从烛之武身上学习到忠诚、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敢。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的言行举止背后的深层含义。
(2)如何评价烛之武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探讨其智谋和勇敢的表现。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烛之武的品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烛之武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程总结:听取学生的课程反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烛之武的研究论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1:课前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思考并准备回答。
活动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烛之武、秦师、郑国国君等),讨论该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烛之武退秦师》2. 课题所属课程:高中语文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领会其智慧与胆识。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
(2)引导学生体验烛之武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智慧与胆识。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辩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讨论、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3)情境教学: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烛之武的内心世界。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相关背景资料等。
(2)网络资源:查阅相关文献,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讲解课文:(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重点讲解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引导学生领会其智慧与胆识。
3.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分享心得。
(2)教师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境体验:(1)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烛之武的角色。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烛之武的内心世界。
5. 课堂小结:(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
4.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互动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价: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烛之武辩词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3)能够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感受文中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2. 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3. 能够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和理解;2. 文中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的深入分析;3. 文中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导入新课,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作者及作品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古今异义词,了解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讨论文中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
4. 成果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语、古今异义词的记忆;2. 结合课后习题,深入思考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3. 选取文中的一个修辞手法或语言特色,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烛之武的言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3)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言辞技巧的深入解读。
(2)学生表演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表演,提高表演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烛之武的智谋。
4.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烛之武的言辞技巧。
5.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6. 情景模拟:分组让学生模拟表演,锻炼表演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7.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相关作业,巩固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3.13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授课时数 1 执教:张爱侠地点:高一(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3、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教学重点:
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教学过程
一备二备一、导入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
一六九引
这段文字对《左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二、齐读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3、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三、文本研读
活动一:解字词,完成积累
1、检查字词积累情况;
2、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1、指名一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
第一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第二节: 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注意虚词“也”“矣”
等。
第三节:重点强调几个反问句。
第四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然后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晋秦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活动三:品文意,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一、文章的题目叫《烛之武退秦师》,如果在“退”
前添加一个状语来修饰一下,你们认为填什么比较合适?
烛之武智退秦师
二、那么烛之武是如何智退秦师的?齐读第三节,梳
理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步骤,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1、梳理烛之武说辞步骤
(一)郑既知亡——以退为进。
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再伺机而行动,烛之武
深明此理,所以他见到秦伯的第一句话就摆明了这一现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凸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的“既”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
(二)亡郑益晋——晓之以弊。
烛之武使秦伯戒备心理有所松懈后,“若郑亡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激发秦伯听下去的好奇心。
采用
角色换位的说服艺术,把自己置身于郑国之外,一个为秦国
利益考虑的人。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这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加以分析。
秦在西,郑在东,晋处其间。
如果晋得郑国之地,无疑是增加了晋的地盘,这样秦国要想再越过晋国就很困难。
这是言“亡郑无益”。
(2)“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是用相对
主义的观点来加以分析。
设想晋得郑地,相对于秦而言,显然是晋国增加了势力,而自己变得弱小了。
厚人而薄己,在那个各个国家都欲称霸的时代,这显然是于己不利的。
这是言“亡郑有害”。
(三)舍郑益秦——诱之以利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秦国如果留着郑为“东道主人”,则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粮资缺乏之时,郑国可以给予供给。
这是说“舍郑有益”。
(四)亡郑阙秦——挑拨离间
为扩大劝说成果,便引用历史教训,进一步论证“亡郑”意味着“亡秦”的道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提起这段历史,一则指出晋国言而无信,忘恩负义的本性,挑拨秦晋关系;二则暗示秦伯:与背信弃义、不讲信用的人合作,恐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借此激起秦穆公对晋国的怨恨,以瓦解秦晋联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分析“亡郑”后秦国的结局。
贪得无厌的晋国把东边的郑国作为其边境后,必然会向西扩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位于其西边的秦国自然就是它的“猎物”。
至此,烛之武把“亡郑”,即“亡秦”的道理分析得十分透彻。
这一点是烛之武论说最到位的地方,也是他的致命招式。
烛之武在分析以上“理”和“利”时,紧紧抓住秦伯图霸心
理,时时为秦说话,处处为秦利益着想。
最终成功地说退了
秦师。
2 、总结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①善于揣摩心理;
②善于分析利弊;
③善于利用矛盾;
④讲究语言艺术。
3、出示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活动四: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出示资料:
春,王正月。
夏,狄侵齐。
秋,卫杀其大夫元恒及公子瑕。
卫侯郑归于卫。
晋人、秦人围郑。
介人侵萧。
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
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春秋》
明确:《春秋》客观记录历史事件,只作大事记式的记录,语言精炼;《左传》中出现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侧重于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事件的始末,注重对话和行动描写,叙事详细,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四、布置课后作业:
现在有很多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
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伤害了身体。
请对这样的同学说一段话,力求让他们有所转变,把你想说的话写在周记本上。
要求:注意说话艺术,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郑既知亡——以退为进
亡郑益晋——晓之以弊明则为秦
舍郑益秦——诱之以利实则为郑
亡郑阙秦——挑拨离间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