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在历史教学中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美德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大国,礼仪之邦。我国人民一直都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近几十年里,中国人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失礼”的报道不绝于耳,在中学生群体当中,言语粗鲁,顶撞父母,不尊敬师长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的行为,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探讨的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德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着力于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下面就传统美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化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精忠报国,勇赴国难。在封建社会中,报国往往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众多的士大夫用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如苏武饮雪吞毡、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慷慨就

义、谭嗣同快哉赴死,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有的为国御侮,有的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从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抛头颅、洒热血”,都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表现了崇高的忧国忧民精神。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实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在中国历史上,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者,光耀星繁,代代相传。从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到班超立志边疆几十年,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教材中,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墨子、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藩等,均可谓节俭的名人,而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模范。

4.自强不息,奋勇进取。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住,它使我们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并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使我们历尽艰难而不衰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上不乏前人自强不息的记载,如越

王勾践,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膑双脚被膑创作《孙膑兵法》;司马迁被处宫刑而发愤十五年著述成《史记》。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从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到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铮铮铁骨,再到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立志勤学,终成大器。从古到今,炎黄子孙立志勤学的言论、事迹比比皆是。从古人的墨池、划粥、悬梁、刺股、囊茧、映雪、借书、到今人的为民族昌盛而学,为中华崛起而学,其精神感人至深。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任感,是人才成长必须具备的精神,也是事业成功,国运昌盛的有力保障。

6.文明礼貌,仁者爱人。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它除了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外,对于协调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社会,应该创建社会主义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教育青少年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做到“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

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初中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我们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全盘考虑,根据各个年级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办法。

教师是历史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德育内容与手段,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1.说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要联系实际。这是指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

针对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的现象,可以利用“文景之治”时,文帝提倡节俭,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陶冶。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我们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

3.榜样示范。一位法学家说得好:“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