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9年级下】教案2:《4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晚近几个世纪外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2.理解Bradbury、Hassan的两首英文诗歌并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

3.学习翻译英文诗歌,掌握如何把诗歌翻译成生动、准确的汉语表达。

4.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感悟力。

二、教学重难点1.阅读理解Bradbury、Hassan的英文诗歌并能用恰当的方法吸收文本思想。

2.翻译并解析两首英文诗歌,将其优美的意境和文化背景浓缩后表达出来。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内容模块:模块一:外国诗歌的文化背景•时间:30分钟•方式:教师主讲•内容:–介绍几个重要的外国诗歌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文化背景,如T.S.Eliot, W.B. Yeats等。

–分析英美诗歌发展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考虑。

模块二:阅读、翻译并赏析Bradbury、Hassan的英文诗歌•时间:60分钟•方式:小组合作•内容:–阅读《我们显露的日子(The Day We Showed Our Heads)》和《海潮(The Sea Lapping)》两首英文诗歌。

–小组合作进行英文诗歌翻译,并进行汉语翻译比较和讨论。

–分析诗歌意境和文化背景,并解析诗歌潜在的文化内涵。

–讨论诗歌阅读方法,如:整体理解、分析诗歌体裁、选择重点和逐句解读等。

模块三:总结归纳•时间:10分钟•方式:课堂展示•内容:–每个小组展示其翻译的诗歌、分析的文化背景和意境,并与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为全班做出总结和总结性提问,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把握能力。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情境教学法3.任务型学习法4.全面阅读法5.探究式学习法6.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手段、材料、设备1.PPT、多媒体、音频资料等。

2.课本、英文诗歌原文及汉语翻译。

3.纸、笔、记录形式等。

六、教学效果评估1.定期统计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学生能力和收获。

2.利用学生翻译的诗歌将学生的翻译和阅读能力进行评估。

(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情感
态度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领会 诗中的意境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4《外国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学科
语文
课题
4、外国诗两首
课型




知识
能力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作品。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过程
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 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描写。

九年级语文下册《4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4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外国诗两首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祖国》优质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祖国》优质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祖国》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祖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内容,本课包括了两首诗歌,一首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母爱》,另一首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两首诗歌的背景、主题和情感,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外国诗歌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2.辅助难点:学生对于外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和主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的文本、图片、背景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诗歌的翻译、解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

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诗歌。

朗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外国诗两首》教案2]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教案2]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教案2]外国诗两首教案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引导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

重点、难点分析1、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星星变奏曲》1、朦胧诗:朦胧诗派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是其代表人物。

朦胧诗派的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星星变奏曲》就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2、朗读诗歌并整体感知:(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找出诗歌中相似或反复的诗句,说说异同。

“如果。

谁不需要。

谁还会。

谁不愿意。

谁不愿意。

”和“如果。

谁不需要。

谁还会。

谁愿意。

谁愿意。

”,构成反复句。

(3)划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说说它们的象征义。

前一诗节: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等,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后一诗节: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等,冰冷、可怕、残酷,黑暗的象征。

(4)把握感情基调。

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3、问题研究:(1)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变奏曲”?(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

”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4 课《外国诗两首》授课设计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远主题,更是诗人的永远歌唱。

以下是出guo 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4 课《外国诗两首》授课设计,供您参照,请点击授课设计栏目查察。

1.认识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悟诗歌深邃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觉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张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授课要点】1.诗歌的深邃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授课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相同,正确地掌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境地。

【授课方法】朗诵法、合作商议法【课时安排】 1 课时学生活动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远主题,更是诗人的永远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吟唱。

( 板书文题、作者 )边听边想,进入情况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 (1814 ~1841) 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此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 1837 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抗争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注意听讲,认识作者及作品《祖国》公布于 1841 年 4 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 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公布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企业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唇枪舌剑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看法的真实内涵,表现出他想认识和凑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梦想。

认识作品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深刻内涵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要点。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认真听读录音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生自由朗诵,认真意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虑: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自由朗诵,认真意会诗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人没适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颂扬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述俄罗斯荒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4)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的意境中。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爱国主义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永恒的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诗歌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莱蒙托夫和休斯的吟唱。

二、学习《祖国》1.简介莱蒙托夫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了《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2.感情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并熟悉课文生字词。

虔.信(án)慰藉.(è)镶.嵌(ānɡ)慰藉:安慰。

惦念:惦记;想念。

(2)学生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整体感知诗意。

3.诗歌赏析(1)统摄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2)奇异表现在何处?(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3)“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4.创新续写第二节诗中有些诗句有下句承接(如“我爱乘着马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有的没有(如“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请续写没有下句承接的诗句。

九年级语文下册4《外国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4《外国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4 外国诗两首知识与技能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创作。

2.把握两首诗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现代诗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一课时一、直接导入,提示课题(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先来学习第一首外国诗《祖国》(一)走近作者和资料链接(投影演示作者图像)教师演示莱蒙托夫的图像时,可让学生当场进行口头外貌描写,教师适当点评。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喀秋莎》为伴奏音乐,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师: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统摄全诗的一句话是什么?生:本诗抒发了“我”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统摄全诗,比喻奇特。

师: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意,思考诗人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具体指什么?生“奇异的爱情”指的是对俄罗斯自然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就是诗人把自己对祖国、对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融为一体。

(三)品读诗文,合作研讨师: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教师点评明确:在《祖国》一诗中,诗人没有使用激昂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是用平实的笔调,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

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四)续写诗句,延伸拓展《祖国》一诗里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建了许多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三、研读《祖国》
1.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 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唐人街》黄雍廉台湾
唐人街
是一所港湾
专泊中国人的乡音
无须叩问客从何处来
浅黄的肤色中亮着
扬州的驿马
长安的宫阙
湮远成为一种亲切之后
风是历一所永不屯兵的城堡
汇集着中国的二十四番花讯
回顾学习过的爱国主题诗,包括古诗和现代诗,如本单元前几课就是这样的诗。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相关作品,同时了解作者写本诗的背景,为深入学习本文打下基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外国诗两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外国诗两首

习本文打下基础
《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
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
其风格沉郁中
有刚劲, 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 又擅长现实主义描写。
从爱国主题引入 诗歌教学, 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充 分调动学生感官。
让学生对莱蒙托 夫和休斯有更全 面的了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学科
语文
课题
4、外国诗两首
课型
新授
知识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作品。 能力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学 过程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方法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堆满丰收的谷
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
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
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
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 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 2.指导合作研讨:
(1) 诗人想通过谈 “河流 ”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2)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应该怎样理解 ?这句诗 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 (3) 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 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标 情感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态度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自学提示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祖国【教学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1.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活动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边听边想,进入情景二、资料助读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注意听讲,了解作者及作品《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深刻内涵三、研读《祖国》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外国诗两首》,了解外国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通过学习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3. 通过练习朗读和齐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声音语调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重点难点:
1. 两首外国诗的理解和鉴赏。

2. 诗歌语言的感知和朗读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图片和音频,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和韵律,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的基础上,导入《外国诗两首》的学习。

第二步:开发语文素养
1. 通过分析、学习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2. 指导学生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3. 利用两首外国诗,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步:综合应用
1. 通过语言练习,让学生练习朗读和齐诵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声音语调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2. 利用课堂小组讨论、演讲、写作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扩展。

第四步:作业布置
留下相应的练习和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作业一:文学素材积累
要求:收集外国文学作品,整理并简要介绍其中一部分,以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作业二:诗歌鉴赏
要求:选择一首喜欢的中外诗歌,分析其诗歌文学特点和主题,并结合自身感受适当评价。

作业三:语言表达训练
要求:学习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之前的句式和词语,写出一篇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上富有多变性的文章。

九年级语文下册4外国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4外国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相关的文学常识,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谈话型)教师:如果你要给外国朋友介绍我们的祖国,你会选择什么呢?学生:长城、故宫、家乡的小吃、社会的和睦……教师: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风景名胜、历史建筑、风土人情。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莱蒙托夫和休斯走进俄罗斯和美国,一起领略这两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播放俄罗斯和美国风情的视频。

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背景型)《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一、初读文章,感知内容【问题的设置,意在梳理文章内容,掌握诗歌内容。

】(学生朗读诗歌《祖国》,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教师适当点拨)1.你认为统摄全诗的是哪句?2.这种爱情是“奇异的爱情”,奇异体现在何处呢?3.诗人对祖国的“爱情”是无以替代的,这种不可动摇的感情哪句再次强调了?4.“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你知道是什么引起诗人对祖国的“爱情”吗?5.诗歌的最后一节描述了农家生活,看看诗人描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明确:1.统摄全诗的句子: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 奇异体现在: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学案教师寄语:“谁不说俺家乡好。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4.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关于写作背景:《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

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

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

诗就这样产生了。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虔.信()镶嵌..()深邃.()晨曦.()沐.浴()潺.潺()瞰.望()黝.黑()2.解释下列词语理智:虔信:神圣:慰藉:深邃:晨曦:沐浴:二、理解探究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2.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 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3. “我认识河流”在《黑人淡河流》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4. 《黑人淡河流》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合作释疑1. 在《祖国》中,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2. 《黑人谈河流》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3.诗中反复出现“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四、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课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 4 课《外国诗两首》教课设计4.外国诗两首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觉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尝诗歌语言,睁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内涵。

(4)领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沉中显骄傲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诵,品尝诗歌语言,睁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内涵。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爱国感情和健康崇高的审美情操。

教课要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因为文化背景不一样,正确地掌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的境界中。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爱国主义是诗歌永久的主题,是公众,更是诗人永久的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异诗歌中也不乏其例,今日我们就一同走进《外国诗两首》,去倾听莱蒙托夫和休斯的吟唱。

二、学习《祖国》1.简介莱蒙托夫密哈依尔·莱蒙托夫 (1814 ~1841) ,19 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以后的伟大诗人。

14 岁开始写诗, 1837 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战而死写了《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2.感情朗诵,整体感知(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注意诗歌朗诵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并熟习课文生字词。

虔信(qi án)安慰(jiè) 镶嵌(xiān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 4 课《外国诗两首》教课设计安慰:宽慰。

挂念:惦念;思念。

(2)学生朗读,掌握诗歌朗诵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整体感知诗意。

3.诗歌赏析(1)统摄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怪的爱情!”)(2)奇怪表此刻哪处? ( 不论是鲜血换来的荣耀,不论是充满了傲慢的虔信的安静,不论是那太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可以激起我心中的安慰的幻梦。

)(3)“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何——”,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 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示“爱”是激烈的、不行摇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

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

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