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关键词】:低体温护理

体温,通常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腋下温度为36-37℃,低于36℃则称之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在术中发生低体温十分常见,其发生率可达60%--80%[1]。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环境温度低、保暖不当等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发生低体温,低体温可对机体多个系统产生影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保持患者术中体温正常非常重要。现对术中导致低体温的因素、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预防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预防和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中的护理质量[2]。

1.低体温的原因

1.1麻醉对体温的影响。

麻醉期间体温降低与麻醉药物的使用有关[3]。人体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在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通过调节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全身麻醉时,麻醉药物抑制了机体正常的温度调节,使体温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较大。正常情况下,机体的体核温度高于体表温度2--4℃,在麻醉状态下,血管收缩的冷阈值大大降低,动静脉畸形开放,导致体热从中心到外周的重新分配,核心体温降低1~1.5℃。另外,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4]。

1.2环境温度与皮肤消毒剂对体温的影响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当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严重的“低体温症”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体温症”是一个重要因素。 低体温症症状,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 皮肤发白,变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剧减。 10. 肌肉发硬。 11. 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2. 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和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等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现就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综述如下。 1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的因素 手术前患者要常规禁食禁饮,加上病人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以及机体的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 1.2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对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2.5℃。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1℃~2℃。 1.3 术中的低温环境 随着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1.4 机体散热的因素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 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 %~70 %。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 ℃称为轻度低体温) 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 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 研究表明,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 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 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

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Morris 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 预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93-01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的指标之一[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轻度低体温可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

术中低体温

低体温在术中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据统计,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1],临床上般将体温在34℃~36℃称低体温[2,3]。低体温的发生对患者生理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恢复有诸多不利。如何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现对低体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如下。 关键词低体温的危害低体温原因的分析低体温的预防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成为治疗多种病变较可靠的一种治疗手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也不断提高,低体温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日益显现。由于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麻醉药物及麻醉设施的使用,手术室温度的设置,消毒液的挥发,术中器官或肢体长时间的暴露,大量体液的丢失,较低温度液体和血液的输注,反复的冲洗以及无菌单的浸湿等原因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尤其是体弱、病重、器官衰竭的老年患者、发育不完善的小儿更易发生低体温。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药物代谢率降低导致对肾脏和肝脏的损害、延缓患者的复苏、降低免疫力、由此术中感染率大大提高、影响伤口的愈合。可见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的平稳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加快术后的恢复有着重大意义。 1、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患者自身原因 术前患者因恐惧手术而紧张,导致患者精神差、食欲差、睡眠质

量差,再加上大多手术术前长时间的禁饮食,以及患者对于手术室和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和对手术的担心与忧虑,往往患者会表现为紧张、寒战、四肢冰冷,患者体内储存能量会被大量消耗。加之冬季保暖不到位,热量无法保障,因而出现体温的下降。尤其是体弱,病重,器官衰老,机体含水成分较少的老年人和机体发育不完善的小孩,更易发生体温的下降。 1.2术前准备和麻醉药物 1.2.1术前患者被接入手术间,环境的改变,周围人员的陌生,以及术前静脉通路的建立和术前尿管的留置,无论疼痛还是对操作人员的陌生都是加剧患者紧张的因素,都会导致散热加快,使患者体温的下降。 1.2.2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麻醉前患者身体大面积的暴露,较低温度的消毒液和消毒液的挥发都会加快皮肤的散热,同时麻醉药物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使全身血管扩张、肌肉松弛,致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的状态下,低于体温的药物和冰凉的气管导管插入以及干燥寒冷的气体从呼吸道进入体内,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3手术环境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手术室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患者往往出现体温过低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手术病人在术中可能发生低体温,采取合理措施、选择合适的保暖方式,预防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以减少因低体温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对术中发生低体温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 1. 调节手术间的温度 在手术病人进入手术间前30 min,应将手术间温度调节在22 ℃~24 ℃,湿度保持在40%~60%。可根据年龄不同进行调整,如果是婴儿、小儿和老人手术时,可适当调高室温,保证病人体温的正常,减少病人因为冷空气发生低体温,避免因低体温造成伤口疼痛、感染和寒战的发生。 2.使用保暖棉垫 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可根据病情需要和手术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保暖棉垫,当做上腹部手术时可用上肢棉垫套住外展的上肢,用下肢棉垫盖住双下肢爱心小坎肩围住患者的颈肩部;用当做下肢手术时,可用上腹部棉垫盖住上腹部,穿上爱心小坎肩暖住颈肩部,用上肢棉垫套住外展的上肢等等的保暖方法,确保病人在手术期间温暖、舒适。 3. 冲洗液加温 手术需要冲洗时,低温液进入人体内需要吸收机体的热量,从而增加机体额外热量的消耗,使体温下降。因此,

对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胸腹腔及其他部位冲洗时,使用温度适宜的冲洗液进行冲洗,以减少机体散热,防止低体温发生。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低体温的发生,是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工作,手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和差错都会直接或间接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加强对手术病人安全的保障,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给病人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有效防止手术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使病人能够顺利通过手术期,从而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一?低体温概念: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C至38°C之间。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C,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 (1)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C至35C之间的体核温度。 (2)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 C至34C之间的体核温度。 (3)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C的体核温度。 二、低体温影响的原因 1、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果环境体温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该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 2、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可导致低体温的加重。 3大量的冲洗在施行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切口直接暴露于环 境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散失 三?低体温的危害 1、血液系统的改变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障碍,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2、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代谢紊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C,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93-01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36.5℃ -37.5℃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33.3%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1.1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1.2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

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2.5℃[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35.5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的指标之一[3]。 1.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 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1.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1.5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原因分析及对策_邹艳云

244? 临床研究 ? 1.3 方法 先行进行产科常规检查,后重点观察胎盘情况。适度充盈膀胱,采取仰卧位,根据子宫、附件等所在的部位进行纵、横、斜断面多方位的扫描。 2 结 果 225例晚期妊娠阴道出血病例中,超生诊断为前置胎盘148例,胎盘早剥42例,子宫破裂2例,超生检出率为85.3%(192/225)。上述三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6%(140/142)、85.7%(36/42)、100%(2/2)。前置胎盘中有2列为假阳性其中1例为不规则宫缩引起的子宫下段索复欢。另1例产后证实为子宫肌瘤。有2例胎盘边缘血窦破裂出血被误诊为胎盘早剥。有4例漏诊。2例子宫破裂为完全性子宫破裂。 3 讨 论 妊娠晚期出血可由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胎盘或脐带血管发育异常以及产妇外阴、阴道或宫颈局部病变引起。临床常见于胎盘前置胎盘、早期剥离,所致妊娠晚期出血。经调查分析得出的数据与之相符。 妊娠晚期,无原因、无腹痛、反复发生的阴道出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特征。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如处理不当,能危及母儿生命安全。前置胎盘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子宫内膜不健全、孕卵发育迟缓植入子宫下段、盘面积过大。 超声检查声像图:胎盘完全覆盖子宫内口为完全前置胎盘;胎盘部分覆盖子宫内口为部分型前置胎盘;胎盘下缘距子宫内口<7.0 cm 者边缘型前置胎盘(低置型胎盘)当发现前置胎盘时应该采取的处理措施:应根据胎龄长短及出血量多少,采取期待疗法或立即终止妊娠。在不严重危及孕妇健康的条件下,尽量延长妊娠期,进而获得尽可能成熟胎儿。若妊娠已达到36周,胎肺已经成熟,一般不必等待,出血稍多则可以终止妊娠。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才能从宫壁剥离而排出,在胎儿娩出前胎盘已发生了剥离现象叫胎盘早剥。胎盘早剥一般伴有腹痛,以及因剥离部位不同而表现出阴道出血或不伴有阴道出血。胎盘早剥分轻型和重型的两种轻型的以阴道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一般不超过胎盘的三分之一,可伴有轻度腹痛,在胎盘早剥面相应的腹部有轻压痛。胎心率多正常,对母儿危害较轻。重型以胎盘与子宫之间的内出血为主,往往有较大的胎盘后血肿。这时孕妇因出血多可以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汁、脉弱。如胎盘剥离面超过二分之一以上,胎儿往往因严重缺氧而死亡;孕妇得不到及时抢救也会有生命危险。 胎盘早剥超声检查:胎盘位置正常,绒毛板向羊膜腔内隆起,胎盘增厚,胎盘后出血形成血肿时,胎盘后可探及液性暗区。由于出血缓急多少都不相同、出血局限性和广泛性不同,超声检查显示的图像也呈现出多样性,如胎盘形态失常、回声或强或弱。胎盘完全剥离时,不规则光团和不规则暗区间隔间隔出现,似大海中密集岛屿[2]。调查分析中发现漏诊轻型胎盘早剥4例,出现的原因可能有:早剥临床症状不明显,对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的情况检查者忽略了;显性剥离或出血量少时,剥离面不明显,检查者疏忽没有发现。 引起晚期妊娠阴道出血的原因很多,还有宫颈病变,如宫颈息肉、糜烂,子宫颈癌等。因此,发生妊娠晚期阴道出血后,要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进行诊断、治疗,必要时手术抢救,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常规行超声检查,包括必要时短时间内复查,进而提高超声诊断率,使临床医师及早找到妊娠晚期出血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处理。 超声是无创性的影像检查手段,由于其无放射线辐射,可反复观察,并能实时动态成像,不仅可以观察孕育、胎儿的子宫及附件的解剖结构还可以观察子宫、胎盘、胎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3]。超声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对临床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超声诊断是妇产科疾病及孕期胎儿检查首选且常常是惟一的检查方法,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超生检查已经成为晚期妊娠阴道出血首先和必要的检查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更加先进的医疗仪器的出现,超声检查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华,张蕾,姜晓红,郭瑞君.妇产科超声诊断教学体会[J].中国病 案,2010,11(11):55. [2] 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0:130-138. [3] Ghosh G,Breborowicz A,Brazert M,et al.Evaluation of third trimester uterine artery flow velocity indices in relationship to perinatal complications[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06,19(9):551-555. [4] 王燕勤,王瑞雪,庄淑欣.超声检查对妇产科某些出血性疾病的 诊断价值[J].齐鲁医学杂志,2002,9(3):231-232.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原因分析及对策 邹艳云 (广东省东莞市高埗医院手术室,广东东莞 523275)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保温措施,降低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采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120例,随机抽取60例患者为对照组,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被单遮盖、室温液体输注等常规措施,随机抽取60例患者为保温组,术中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体温状况及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取得良好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保温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保温组全麻患者完全清醒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患者,寒颤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结论手术部位长时间按暴露、麻醉、低温液体输注等是术中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原因,可采用相应保温措施来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以减少低体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22-0244-03 低体温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高达50%~70%[1]。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术中低体温会导致减慢麻醉药物代谢,引起凝血障碍,抑制免疫功能,造成心肌缺血、术后出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易感染和寒颤等术后并发症反应[2]。因此,维持手术患者术中体温是减少术中、术后及麻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及危害,本研究旨在探讨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复温方法,避免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160例全身麻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观察术中体温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低体温与多种因素有关,采用综合复温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低体温;复温;预防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患者在手术中,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麻醉剂的作用、体腔长时间的暴露、术中大量的输液输血等原因,造成患者体温低于正常。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为了测量方便,对手术操作影响小,采用的是测量鼻咽部温度为主,能迅速反映体温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手术中出现低体温的8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20~86岁,平均(56.35±10.25)岁,其中年龄>65岁者有51例;手术时间4~8 h,平均(5.62±1.06)h。选择同期手术类型相同的8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1.2.1 对照组保温方式:采取单纯体表保温,使用热水袋、加盖被单,常温液体进行输液。1.2.2 观察组保温方式:采取综合保温措施,主要内容如下:①术前:加强术前访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调节好室温;事先铺置好加温水毯,将温度调至36~40℃;手术所用仪器、设备准备充分。②术中:加温输液;库存血复温后输入;术中使用加温后液体冲洗胸腹腔及切口;医务人员积极协调配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③术后:随访患者有无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麻醉开始时、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变化情况,并进行比对。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鼻咽部温度变化:在麻醉开始时两组体温变化无显著差异,在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分别为(36.9±0.5)℃、(36.8±0.1)℃、(36.5±0.3)℃,对照组体温分别为(36.5±0.4)℃、(36.0±0.3)℃、(35.3±0.6)℃。两组患者体温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能保持术中体温的恒定,有效地预防低体温的发生,而对照组有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3 讨论 3.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①自身因素:低体温与患者年龄、情绪、病情有明显相关性,术前紧张、焦虑,会使患者对冷刺激的阈值降低。②“冷稀释”作用: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未加温血液、以及术中应用大量未加温的腹腔冲洗液,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2]。短时间内输入大量4℃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3]。③机体散热:手术开始时使用皮肤消毒剂;胸腹手术时,体腔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手术中常规用湿盐水纱布包裹肠管、擦拭血迹;使用大量室温液体冲洗体腔,均可致散热增加。④术中的低温环境:层流洁净手术室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4]。⑤麻醉的影响: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又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机械通气时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未经适当调整等均可使体温降低。⑥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在进行各项

外科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外科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9-08-20T10:46:48.3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作者:周婉玲 [导读] 外科手术中,低体温是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手术环境、手术时间较长以及麻醉等因素有关。 四川省蓬安县中医医院,637800 外科手术中,低体温是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手术环境、手术时间较长以及麻醉等因素有关。低体温就是指患者的体温表现失衡状态,以寒颤、反应低下、皮肤冰凉等为显著特征,不利于患者预后。外科手术中如果发生低体温,可能影响病人的心肌收缩及凝血功能,降低肾脏功能,影响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如何预防低体温成为外科手术学者们探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外科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外科手术病人,基于全身麻醉的前提下,人体对体温的正常调节作用遭到抑制,加上麻醉药物的作用,扩张血管,导致热量散失。同时,肌肉松弛剂的应用,消除了肌肉震颤引起的机体产热,且抑制了机体对下丘脑中枢的体温调节作用,引起低体温。另外,手术室温度太低,温度调节22-24℃。手术中,为了消毒,增强通风,容易降低体温。除此之外,手术患者,一般需要禁食禁饮,减少了机体的热量储存,降低产热。患者由于担心病情,对手术缺乏了解,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对回心血量造成影响,也可能导致低体温。 二、外科手术中的低体温如何护理 (一)外周保温 1,手术前,环境预热。正常层流洁净手术,室内温度设定22-25℃,湿度调节为40%-60%,但是,实际手术中,室温往往低于正常标准,患者容易感到寒冷,不舒适。手术室常规温度及室内空气快速对流会增加机体散热,更容易导致低体温。因此,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前30分钟左右,应当进行环境预热,保持温度恒定于23-24℃,根据体温波动,调节手术室的温度。如果有条件,可以设置温湿度表,有助于观察,便于调节。 2,体表预保温。第一,自然保温,预保温就是说手术前通过主动保温措施保持正常体温。其中,预热棉被覆盖、穿脚套、戴头套、减少肢体暴露、无菌巾加盖等是常用的自然保温方法,有助于减少热量散失,但是,这种方法具有复温缓慢的特点,适用于温暖环境中小手术者。第二,充气式保温毯,目前,很多专家认为充气式保温毯是最有效的术中保温方法,按照43℃的标准,预热20分钟,一直保温到手术结束,可有效保持患者体温,预防术中低体温。第三,循环水变温毯,具有安全、有效、可行性,应用在外科手术中,可防止患者体温下降,且可将体温升高约0.6-1.5℃。针对手术暴露面积大且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建议选择该方法进行保温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操作之前,应该认真检查设备性能,避免因变温装置失灵导致烫伤。第四,亚低温治疗仪,驱动加热液体在水毯中循环,通过微电脑实施全方位监控,向患者提供热量,恢复体温。一般情况下,通过亚低温治疗仪保温处理,全麻诱导1小时后中心温度下降不明显,保持体温正常状态,预防术中低体温,降低手术风险。 3,心理护理。患者如果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导致血液重新分布,对回心血量造成影响,且会影响微循环,引起术中低体温。因此,术前应该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术前访视,通过面对面交流,向患者介绍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告知手术流程,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获取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且用成功案例鼓励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负面情绪,增加依从性,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因心理因素导致冷刺激阈值降低。 (二)体腔保温 1,主动升温方法。第一,输注液与库血加温处理,外科手术护理中,综合评估患者实际情况,把控加温温度,采用输液加温仪等仪器,对输注液及库血进行加温处理,一般初始温度设定为37-40℃,随后根据体温变化进行调节。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药物不宜加温,如袋血浆、青霉素以及维生素等。第二,冲洗液加温,术中,冲洗液如果没有加温进行冲洗,可能造成外周血管收缩,丢失热量,降低体温。故此,外科手术中,可根据手术类型,对冲洗液进行适当加温,例如,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冲洗液加温到36-37℃。 2,特殊加温处理。第一,输注氨基酸,术中可以通过输注氨基酸的方法,促进代谢类激素释放,利用营养素生热,预防低体温。第二,使用热湿交换器,热湿交换器就是人工鼻,具有调节、维持吸入气体温度的作用。 (三)监测核心温度 1,监测方法。外科手术中,单个体表温度不可作为衡量的标准,核心温度相对稳定,主要通过临近鼻咽、鼓膜、膀胱、食管远端以及肺动脉等单个体温测出。鼓膜温度可以反映出下丘脑温度,但容易损伤耳道;鼻咽测量受到的干扰作用明显,准确性不高;肺动脉温度是核心体温测量的一个“金标准”,多在ICU进行。如今,一般测量直肠温度,外界因素对其无干扰,且可反映心脏和大血管血液的温度变化,相对理想,但需要注意插入深度。 2,监测时机。一般情况下,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和手术开始之后,间隔15分钟测量1次,并且详细记录,根据体温变化,调整保温措施,保证体温大于36℃,且留意患者全身状态和肢体皮肤温度,尤其是四肢末梢血运。 外科手术中患者容易出现低体温现象,不仅影响手术进展,而且可能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实践手术中,应该准确分析引起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并且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预防术中低体温。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一.低体温概念: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至38℃之间。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 (1)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至35℃之间的体核温度。 (2)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 ℃至34℃之间的体核温度。 (3)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的体核温度。 二、低体温影响的原因 1、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果环境体温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该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 2、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可导致低体温的加重。 3大量的冲洗在施行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切口直接暴露于环境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散失 三.低体温的危害 1、血液系统的改变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障碍,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2、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代谢紊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低体温是指中心体温低于36℃,在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护理的常见问题。 一、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 麻醉因素: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在损害中枢温度调节的同时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使得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手术过程中病人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脊髓和硬膜外麻醉阻断了身体一半以上的神经传导,这种温度调节的末梢性抑制是硬膜外麻醉时发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2 环境因素: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这两个因素 ,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 ,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3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体温的另一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太稳定;老年人因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率低导致体温偏低,同时,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敏感度差。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 小时以上可下降3-4℃。 4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或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水分在手术中蒸发量大,都是重要散热源。同时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尽管加盖单巾仍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 ,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有报道,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 0.5~1℃。因此 ,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此外,若患者

术中低体温危害教学内容

时间: 主讲人: 参加人员: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危害 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再加上体腔、静脉输血输液、膀胱和腹腔的灌洗等原因,一般体质的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手术中有必要了解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1.1 自身因素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况下,病人术前需禁食12h左右,再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 1.2 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这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导致机体热量的流失。 1.3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4 体表散热因素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1)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挥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2)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3)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术中低体温的分析及应对护理

术中低体温的分析及应对护理 摘要】目的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长时间手术、大手术、老 年人和小儿手术后尤易发生。术中体温降低会对患者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 维持患者术中体温正常是保证麻醉手术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分析低体温的发生原因,及时有效地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本研究探讨影 响我院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保温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 效果。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672-5085(2013)39-0052-02 【Abstract】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long time operation, operation, operation after the elders and children especially prone to. Reduce the temperature during operation will cause adverse effect on the patients, therefore, to maintain body temperatur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nesthesi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successful,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order to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low body temperatur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hypothermia occurs,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of hypothermia during operation, and take the corresponding heat preservation nursing measures, and achieved good effect. 正常体温常维持在36.2-37.5℃,低于36℃时称之为低体温。在外科手术中低体温非常常见,外科手术中的低体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中低体温会 对机体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术中低体温的危害有影响凝血功能,影响机体代谢,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以及延长术后恢复时间等。 最近研究表明术中低体温会使手术部位感率增加。成为SSI (Surgicalsiteinfection,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我们把60名结直肠手术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常规术中加温护理(保 持34.7℃的平均温度直接送到PACU),处理组积极加温(平均温度为36.6℃). 结果对比对照组发生SSI为19%,处理组发生SSI为6%。 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来应对呢? 一、患者对手术的恐惧 事实证明患者的恐惧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患者在术中的体温。 应对措施:采用术前访视,就是与手术的前一天到病房,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并向其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师以及手术医生的资历,特别重点介绍此类手术 的成功案例。嘱咐其放松心情,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 二、环境温度 应对措施: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在炎炎夏日,很多患者到达手术 间仍然感觉有些冷,这其实是心理作用。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冬天手术的患者,要提前把手术间的温度提到22-24℃,就算夏天也不能因为室内温度高,就把温 度调得太低。研究指出,在19-21℃的环境温度下,有50%的患者会出现低体温。特别是一些体质较弱的患者,特别是一些肿瘤患者,由于循环较差,更容易感觉 到冷,所以要做到保暖接送患者,在接送患者过程中包裹严密,避免皮肤暴露。 手术床使用加热毯,提前把温度调至适合温度。 三、输注、冲洗的液体太凉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 ,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 ,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125 ℃。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15~1 ℃。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15 ℃;手术 2 h以上可下降3~4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1.6 自身因素病人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病人术前禁食8 h左右,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