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宗的起源
旅游文化知识: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

旅游文化知识: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传统最重要的教派之一,其历史悠久,思想深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前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禅宗的历史渊源、教义思想、禅宗文化艺术和禅宗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带领您走进禅宗的世界。
第一章:禅宗的历史渊源禅宗源于6世纪初唐代中国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代,赴印度求法的僧人们学习并传授了一系列的印度禅宗教义,经过本土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禅宗。
禅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南宗,其代表人物是神秀;另一派是北宗,其代表人物是香应。
南北两宗的融合使禅宗的思想体系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第二章:禅宗的教义思想禅宗强调“见性成佛”,即先天的本性就是佛性,但由于各种顾虑的遮蔽而不能认清真相。
禅宗还践行“默照心See ”的法门,通过专注自己的呼吸、静坐打坐等策略,让心灵平静安宁尽可能地放空头脑,最后进入“禅定”状态,进而领悟佛性真谛。
如此一来,不断地破除所见所闻的幻象,最终通达“菩提心”而得以成佛。
第三章:禅宗文化艺术禅宗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还在艺术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禅宗所信奉的“默照心”被诗人们用来写作临池,白话小说家也用禅学思维创作故事,这都表明了禅宗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在美术方面,禅画和禅墨成为了国画的两种表现形式,禅宗的精神和思想在自然景色和人物形态中得以表现和发掘。
第四章:禅宗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禅宗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有广泛的影响。
例如,很多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活得很累,禅宗的“默照心”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并在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谐和平和。
另外,禅宗的观念也为现代企业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在经营管理中想出奇制胜的成功之道,强调必须在自身修行上下功夫以及注重个人的精神成长。
结语禅宗是中国佛教传统教派之一,其历史、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美学。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其禅修方法以“止观双修”为主要特点。
自从禅宗兴起以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禅修方法和卓越的人才造就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璀璨历程。
一、禅宗的创始禅宗的创始人是南朝宋代的僧人达摩。
据传说,达摩是印度南部的一个王子,由于不满王宫的奢华生活,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
他曾经游历中、西亚、中亚等地,智慧博学,是佛教社会中广受尊敬的大师。
达摩到达中国后,进入了北魏孝文帝的宫廷,传播佛法,并被封为南天竺大师。
他将禅宗思想融合在佛教体系中,打破了佛教律法僵化的状态,在佛教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禅宗兴起的历程禅宗在唐朝时期迎来了兴盛的时期。
五祖惠能、六祖慧能、七祖法眼三代禅师成为了佛教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惠能主张“不立文字”,强调顿悟,提出了著名的“提起头皮,会顶天”的口号;慧能在六祖慧因的基础上,从而发展出了“打破依止心行,善知识法身不想”的观点;法眼则注重“三观”和“三身”,准确阐释了心灵修行的要义。
唐朝时期禅宗小论延续了禅宗的兴盛局面,洛阳大觉寺、广州慧远寺等成为著名的禅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前来诵经参禅。
宋朝时期禅宗的地位更加巩固,出现了“五宗合一”的文化现象,即“唯心、法华、华严、净土、禅宗”五种佛教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大乘佛教的“五教一门”体系。
在宋代禅宗又分为宗派,如临济宗、曹洞宗、淨土宗等;而在元明清时期禅宗逐渐走向变革和革新,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方式。
三、禅宗的影响禅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思想上,禅宗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关注人性,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契合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特点。
其次,在文化上,禅宗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的影响在诗歌、书画、茶道、园林艺术、武术等方面体现,渗透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最后,在社会生活中,禅宗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影响也得到了巨大发扬。
其普及了印刷技术,推广了经学修养等。
中国禅宗文化的历史及影响

中国禅宗文化的历史及影响禅宗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宗文化,这种文化深入人心,影响至今。
禅宗文化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禅宗起源和发展禅宗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印度,当时它是一种新兴的佛教流派。
禅宗名字源于梵文dhyana,意思是冥想。
最初禅宗的主要传播者是一个名叫Bodhidharma的印度僧侣,他于公元520年左右到达中国,并在中国南方建立了禅宗的第一个独立寺庙,这就是南派禅宗。
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并不断地发展壮大。
到了唐朝时期,禅宗在中国的影响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宗教思想。
禅宗文化的信仰禅宗文化强调的是内观和静坐冥想的修炼,它将个体内在的体验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禅宗信徒们追求的是一个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无私无我,超越了身心的界限。
禅宗文化的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从而更加平静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禅宗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唐朝期间,唐代诗人们经常在他们的诗歌里表达他们修禅之后的境界和感受。
禅宗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如庭院建筑、书法、绘画和茶道等。
茶道在特别需要说明。
茶道是禅宗文化与日本茶文化的结合产物。
茶道起源于唐朝,当时茶是禅宗寺庙里面重要的饮品。
茶道被视为一种禅宗文化的延伸,因为茶道与禅宗的境界一样,强调内在的平静和自然界的协调。
通过茶道的修炼,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达到内心的平静,消除世间的杂念。
禅宗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艺术和思想方面。
禅宗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社会价值观。
例如,禅宗文化强调的“即兴自然”和“相互关怀”等理念成为了中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国际社会,日益被广泛接受和推崇。
总结禅宗文化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平静和心灵上的完美境界。
禅宗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思想,还延伸到了艺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禅宗,又称为禅宗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
它秉持着直指人心,追求心灵觉悟的理念,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一、禅宗的兴起与传入中国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印度。
当时,一位名叫菩提达摩的印度僧人来到中国,传授了禅宗的教义。
菩提达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修行成果,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修行者前往寻求指导。
二、禅宗的发展与独特教义禅宗的发展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历史上,禅宗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及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
禅宗注重对内观察,通过坐禅等修行方法,以觉察自身心灵状态并达到觉悟的境地。
禅宗主张超越言语和概念,注重直接体验和非语言的交流,因此被称为“无言宗”。
禅宗的实践方法简单实用,深受广大信徒的喜爱。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空性和如来心性。
空性是指万物皆空,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
如来心性则是指每个众生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所蒙蔽。
通过修行和觉悟,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三、禅宗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作为中国佛教宗派中最具本土特色的一支,禅宗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直指人心,与中国传统的思想倾向相契合。
禅宗注重个体的体验和领悟,强调个体灵性的觉醒。
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追求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倾向相呼应。
其次,禅宗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禅宗精神对于诗人、书画家、茶道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的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名人墓志铭、石刻和诗词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禅宗通过世间化运动的发起,与社会运动紧密相关,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上,禅宗一直与士人、文人、武士的群体联系紧密,对社会稳定和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禅宗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禅宗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着活跃的传承与发展。
现在,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已经传入了世界各地,成为了跨文化的传统。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禅 宗

4、西土传承: 迦叶以后,经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 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 驮蜜多、婆栗湿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 迦毗摩罗、那伽阏剌树那、迦那提婆、罗 侯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 阇夜多、婆须槃头、摩拏罗、鹤勒那、师 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 至菩提达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 二十八祖。
禅宗
一、禅宗源流
1、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 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 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 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 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 “南能北秀”。
2、溯源:拈花微笑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 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 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 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3、宗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5、中国传承: 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南能北秀”:慧能、神秀
“一花开五叶” 沩仰宗。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 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 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 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 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 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 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 的宗风。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 “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 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中国禅宗的早期发展

中国禅宗的早期发展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逐渐成为了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并在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禅宗的早期发展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禅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并探讨其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
禅宗的起源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初期。
当时,一个名叫Bodhidharma的印度僧侣来到了中国,并在那里创建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
Bodhidharma的教义强调了坐禅冥想的重要性,同时对佛教教义的某些方面提出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这引发了一个在中国佛教中非常有威望的问答传统,称为“公案”。
这种问答传统不仅帮助学者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教义,而且还帮助禅宗信徒实践禅修。
自Bodhidharma创立以来,禅宗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逐步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和分支,每个派别都有其自己的独特特征和教义。
尽管如此,禅宗仍然保留着其对坐禅冥想的重视和公案问答传统的持续运用。
禅宗的早期发展在禅宗的早期发展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慧能(638-713)。
慧能出生在印度,后来来到中国,并成为了禅宗六祖。
慧能开创了禅宗黄檗派的传统,并开发了一种称为“顿悟”的禅修方式。
这种禅修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禅修方式,它强调在短时间内实现顿悟,使个人意识得到升华。
这种禅修方式被广泛接受,并在禅宗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慧能之后,又出现了另外两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南泉和临济。
他们各自创立了禅宗南宗和禅宗临济宗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在禅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泉的禅修方式强调自然和实际的体验,临济的禅修方式则强调直接证悟。
这种直接证悟的方式在后来的禅宗中占主导地位,并成为了禅宗的一个标志。
禅宗的地位禅宗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一直很特殊。
尽管禅宗的理论和实践与其他佛教宗派不同,但禅宗仍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并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禅宗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文化、哲学和艺术,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禅宗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古代禅宗的历史与现状禅宗是一种富有哲学思想的佛教流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
在中国古代,禅宗的发展经历了不少的波折和变革。
然而,禅宗却依然保持着强烈的生命力,现在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
1.起源及发展禅宗,即临济宗、曹洞宗,是从印度佛教中传入中国的,其基础是南北朝时期的东方宝藏宗和华严宗。
禅宗寻求通过静思定念,开启内在潜力,从而通往佛性的觉醒。
其核心信仰是“无我”、“明心见性”,谋求直接体验和证悟。
禅宗早期分为南北宗派,其中南宗的代表是慧思、法海、惠能等人,北宗的代表是神秀、雪竇等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临济宗和曹洞宗两个主要流派。
临济宗强调禅定实证,注重敬重人与事物的态度;曹洞宗更注重整体性、身心统一和日常生活的实践。
2.禅宗的特点禅宗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特点。
首先,禅宗强调个人的直接体验,而非概念上的理解。
其次,禅宗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强调观念和行动的一致性,提倡顿悟的方式。
最后,禅宗对文化的包容性也令人称道,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宗教的元素,为现代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现状和影响在中国,禅宗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能够生动地反映出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
如今,禅宗已经广为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感受到禅宗的一些概念和技巧。
许多大型佛教寺院和禅修中心都是专门针对禅修者们展开的,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禅宗的精髓。
除此之外,禅宗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长。
禅宗深受许多知名历史人物的崇拜,如唐代诗人杜甫、宋代真如等人,而现代西方的作家和思想家如约翰·凯奇、赫胥黎、袁行霈、雷诺等也深受禅宗思想的启发。
现代西方的心理治疗和身心医学、生态哲学等很多领域上也都借鉴了禅宗的一些观念和技巧。
不可否认地,禅宗已经成为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
虽然禅修和修行对大部分人来说依然是一种陌生地体验,禅宗的哲学和信仰观念却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中国古代禅宗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禅宗的兴起与发展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体系,它源于印度的禅定修行,被汉传佛教所吸收、糅合并发展。
禅宗因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深奥的教义而在中国取得广泛传播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的兴起与发展。
禅宗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当时,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许多人对世间现实感到失望和迷茫,对宗教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和拯救。
佛教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成为那些追求修行和解脱的人们的精神寄托。
而禅宗作为传统佛教的一个分支,以其简单直接的修行方式和强调静思默观的教义,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禅宗的创立者是达摩,他是一位印度僧侣,于公元六世纪初传入中国。
达摩将禅宗的修行方法传授给中国本土的弟子,成为禅宗在中国的奠基人。
他的教诲强调通过禅定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悟,不受外界干扰和执着的影响。
禅宗的普及兴盛受益于达摩及他的继任者们的努力。
在禅宗发展的初期,中国社会对它的接受度并不高。
因为在那个时候,道教以及其他宗教也在中国传播,人们对于信仰和追求精神寄托的需求有多种选择。
然而,禅宗通过与道教、儒家等思想体系相结合,适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习俗,最终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逐渐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禅宗强调心灵的自觉、悟性和无我之境,倡导安静冥想、观察内心和与现实的和谐统一。
这种修行的方式和理念深入人心,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们将禅宗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文化。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限于思想领域,也涉及到艺术、建筑和园林等方面。
禅宗的修行方式要求人们专注于当下的瞬间,体验和感受内心和外界的平和与和谐。
这种观念不仅受到文化人的追求,也影响了中国园林和建筑的设计。
著名的禅宗寺庙,例如曹溪寺、禅宗寺等,融合了禅修的理念和传统建筑的美学,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国禅宗的传承和流派

中国禅宗的传承和流派禅起源于印度,并不是佛教专有,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学习外道禅,证道成佛之时,就是对禅的开悟。
禅宗传入中国,是在南北朝时期。
公元520年前后,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航海来到中国,入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开始传授佛法。
初祖达摩一、禅宗名称的由来禅宗主张以“禅定”方式修习佛法,因此称为“禅宗”。
禅宗讲究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要通过“禅定”来实现。
佛教有“戒、定、慧”三学,“禅定”就属于其中的“定学”。
最初,“禅定”特指僧人“坐禅”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入定状态,所谓“万缘俱息,杂念不生”,即使僧人也很难做到。
随着禅宗的普及和大众化,对“禅定”有了更广义的解释。
在修习过程中,能够专注一境,心神不散,持之以恒,有所领悟,也就是“禅定”,这是普通信众能做到的,这样更利于禅宗的普及。
二、中国禅宗的传承初祖达摩。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修习大乘佛法。
南朝宋末年自海路到广州,后入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圆寂,终年150岁。
北魏时期,达摩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二入四行”禅法,是中国禅宗的开创者。
相传他的著述有《达摩论》、《二入四行论》、《无心论》、《正心论》、《悟性论》、《安心法门》、《修心要论》等。
中国禅宗称达摩为“西天(印度)二十八祖”的第二十八祖,东土(中国)禅宗初祖。
达摩颇具神通,留下“达摩面壁”、“一苇渡江”的传说。
二祖慧可禅师断臂故事二祖慧可禅师(公元487—593年)。
俗姓姬,名光,虎牢(现在的河南荥阳)人,年少为儒生,精通易经,后在洛阳龙门香山出家,钻研三藏佛典,始终未能了悟生死。
40岁那年,忽然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这样枯坐修行没有结果,真正的大道在南方。
慧可知道这是神人的点化,于是南行去嵩山少林寺,拜见达摩祖师。
达摩本来无意收徒,一心面壁,对慧可不予理睬。
慧可心意坚韧,把拒绝当做对自己的考验,始终不离左右,时值寒冬,下起大雪,慧可在达摩洞外,一动不动站了一夜,积雪没过了膝盖,终于打动达摩。
禅宗剖析资料

禅宗剖析一、禅宗的历史和起源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印度佛教的某些教义。
在传入中国后,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据传菩提达摩为禅宗的创始人,被尊为初祖。
其后,经过几代禅师的传承和发展,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之一。
二、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宗的核心思想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它主张通过修行,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觉悟出不需外求的清净自心。
禅宗的信仰是人心本来清净,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这种思想体现了禅宗对于心性、佛性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三、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禅定和参禅。
禅定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使内心达到平静、清净的状态。
参禅则是在禅师的指导下,通过参悟一些禅机或公案,达到心性的觉悟。
此外,禅宗还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随缘任运的态度,让禅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禅宗的悟性和境界禅宗的悟性是指通过修行和参悟,达到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超越了常规的逻辑思维和经验认知,是一种心源性的觉悟。
禅宗的境界则是指通过修行和悟性,达到的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超脱和圆满的状态。
这种境界超越了生死的轮回和烦恼的束缚,是一种永恒、和平的境界。
五、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禅宗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其次,禅宗对于中国的艺术、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禅宗的“无我”思想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禅宗的“心源说”也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六、禅宗的争议和批评尽管禅宗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首先,禅宗的修行方法和理论对于一些人来说过于神秘和难以理解。
其次,禅宗的某些极端思想可能被一些人利用为逃避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借口。
此外,禅宗的某些分支可能存在派别之争和传承上的争议。
汉朝禅坛发展史

汉朝禅坛发展史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禅宗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汉朝禅坛发展史,并分析其对禅宗的影响。
一、汉朝禅宗的起源汉朝时期,佛教已开始传入中国,与当时的道教、儒教一同演变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25年-公元57年),首次在洛阳建立了禅宗寺院,成为禅宗在华的奠基之作。
然而,汉朝禅宗的兴起离不开佛教于印度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楞伽经》记载了当时印度的禅法传入中原的历史。
汉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也记载了罗马时代的西方僧人传播禅宗的故事。
这些历史资料揭示了当时禅宗的实际渊源。
二、汉朝禅宗的主要流派汉朝禅宗的发展分为多个阶段,也产生了多个比较重要的流派。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曹洞宗曹洞宗是由汉代禅师曹山所传授,因此得名。
曹洞宗颇受庶民追捧,有“曹门佛教”之称。
曹洞宗注重禅修实践,强调体验法性与缘起无常。
曹洞宗禅坛经过多次变迁、简化,最终形成现代禅坛的格局。
2.禅宗禅宗是由南朝梁代禅师惠能所创,也被称为惠能宗。
禅宗比较注重觉悟阶段的心致,推崇“心外无物,不生不灭”。
禅宗强调“一见如故”,表示当修行到一定深度时,心性与佛性达到了同一的境界。
3.臨濟宗臨濟宗成立于唐朝,但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汉代禅师弘忍。
臨濟宗注重禅宗的“三祖之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禅修和教学都是以贴近生活、直接实践为出发点。
三、汉朝禅坛的特点与影响汉朝禅坛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实践汉朝禅坛的各个流派,都十分强调禅修实践的重要性。
禅宗强调“一切自性皆空”,曹洞宗强调“观心自在”,臨濟宗也强调以直指人心为核心。
这些禅修实践从根本上推动了禅宗的发展。
2.推崇直接体验汉朝禅坛将禅宗看作是一种“体验法性”的修行方式。
通过禅修实践,人们可以经历到佛与自己本心相通的境界。
该体验不仅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人们解脱自在的重要途径。
3.有别于印度禅宗汉朝禅坛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完全奉行印度的禅宗理念。
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佛教文化禅宗与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起源于佛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就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佛教文化展开论述。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全称为“禅那”,在中国古代又称“坐禅”或“坐忘”,是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
禅宗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期,传承了佛教中的禅定修行方法并融入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家元素。
禅宗强调直接指向心性的体验和证悟,追求直接领悟佛性的境界,强调体悟实相、即时体验的修行方式。
禅宗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繁盛的时期,禅宗也因此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唐代,禅宗与其他宗派如律宗、律因宗等一同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南北宗派”,丰富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禅宗的兴起使佛教成为唐代的国教,并在世俗社会中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禅宗的教义与修行方式禅宗的教义主要强调直接领悟、体悟心性、证悟佛性的境界,称为“见性成佛”。
禅宗认为人的本性即是佛,只要经过修行,每个人皆可证悟佛性。
禅宗注重体验、直觉和直观,推崇无语默照、思维停滞的境界。
禅宗强调内观,通过坐禅、打坐等修行方法,培养内心的安定和智慧,以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
禅宗的修行方式主要包括坐禅、禅悟、禅诗等。
坐禅是禅宗修行的核心方法,通过正定呼吸和内观冥想,专注于此刻的当下,以觉察和体验内心的真实本质。
禅悟是通过临悟、觉悟的方式了解真相。
禅诗是禅宗修行者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对禅宗境界和经验的理解和体验。
三、禅宗对佛教文化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对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吸收了儒家、道家等思想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禅宗的修行方式与中国古代的冥想和思维方式相契合,对于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禅宗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尤其是诗词、绘画和茶道等方面。
禅诗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文人墨客们表达内心情感和禅宗体悟的重要手段。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2句表明自己中年以后厌弃尘俗,信奉佛教 的心理。 3-4句是说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賞景怡情,自 得其乐,不求人知,但求自己心会其趣。
禅宗文化
5-6句写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竟 来到流水的尽头,坐下看“云无心而 出岫”的妙境。 7-8句写遇林叟。“无心的遇合”更显自 然。 全诗写出诗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 风采,那种随缘任性,笑傲浮生的禅 者风姿跃然纸上。
禅宗文化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 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 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祖传 给摩诃迦叶尊者的这种伟大佛法, 据说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 摩诃迦叶也就成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被尊为 “头陀第一”。迦叶之后, 禅宗在印度共传了二十七代。
禅宗文化
到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时,迦叶 一脉在印度已不很吃香,所以达摩 东渡重洋,宣传禅旨。传法给慧可, 后经僧灿、道信、弘忍,到慧能时 经历一次革新。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柳宗元也偏爱静寂荒冷、色彩幽暗 的景物。他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中曾把让人感到畅适之景概括为两种: “游之适,大率有二:奥如也,旷如 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 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dié, 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
禅宗文化
他的诗中多次出现“幽”、“寒” 等充满凄冷意味的景色。例如: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新植海石榴》)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眼渐昏昏耳渐聋,满头霜雪半身风。 已将身出浮云外 ,犹寄形于逆旅中。 觞咏罢来宾阁闭,笙歌散后妓房空。 世缘俗念消除尽,别是人间清净翁。 ——(《老病幽独偶吟所怀》)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中国古代是佛教的主要扩散地之一,禅宗则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禅宗起源于中国,它强调的是一种沉思冥想的方式,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身心的平衡。
作为一种宗教和文化现象,禅宗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源于印度佛教,是通过中亚和东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到中国的。
它早期的表述以《禅经》为主,后来发展成为以禅定和慧观为核心的一种精神实践。
禅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初期发展阶段、繁荣发展阶段和后期发展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是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4世纪至6世纪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主要有禅定和思惟两个方面,目的是使修行者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禅定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观想和呼吸控制,使精神能够达到一种超越经验世界的自由状态。
思惟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思考和领悟,从而达到对真实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繁荣发展阶段是从隋唐时期到五代时期,大约是公元7世纪到10世纪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表现为“禅一刹那间顿悟”的特点,它强调靠自觉意识一瞬间领悟真理、即时证悟。
禅宗的代表人物有法眼、神秀、慧能、僧璨、世岳等。
后期发展阶段是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大约是公元11世纪到20世纪初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被重视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其内涵丰富多彩,以“教外别传”、禅宗禅理、禅宗禅画、禅宗禅诗等方面,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佛教文化是佛教教义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
它包含了佛教的诸多方面,如佛教哲学、礼仪、美学、文学、艺术等,反映佛教的教义、态度、价值观念和心灵实践。
佛教文化是一个以解脱和超越为中心的放逐性和反身配置,它强调的是人类的心灵解脱,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它强调“不偏不倚”,是在生活中保持平衡的一种姿态。
禅宗思想百科知识总结

禅宗思想百科知识总结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教义和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禅宗思想的百科知识总结,包括其历史背景、核心概念、实践方法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禅宗思想起源于6世纪的中国,是由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的。
禅字最早在《周易》中出现,意为静心思考。
禅宗的正式建立可以追溯到6世纪中期,当时南印度的僧人鸠摩罗什将禅宗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核心概念禅宗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佛性”、“无我”、“直指人心”等。
禅宗认为人人本具佛性,即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只需通过禅修来觉悟。
禅宗强调超越自我、超越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追求解脱和觉悟的境界,即“无我”之境。
禅宗主张通过直接体悟人心,而非依赖经典和逻辑推理来寻求真理。
三、实践方法禅宗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坐禅和看公案。
坐禅是禅宗最重要的实修方法,通过打坐静心来觉察自己的身心,进一步觉悟佛性。
禅宗的坐禅强调身心的一致,即在禅定中要达到身心的统一和自我意识的消失。
看公案是禅宗的一种特殊实践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公案中的问答来触发直指人心的体悟。
四、禅宗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直接经验和体悟,反对理性主义和经院哲学,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禅宗在中国文学、绘画和园林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
再次,禅宗对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传统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日本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综上所述,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直接经验和佛性觉悟,通过坐禅和看公案等实践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艺术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具有重要影响。
禅宗的兴起与中国文化的转变

禅宗的兴起与中国文化的转变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兴起不仅在宗教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禅宗的起源与传入中国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印度。
它源于佛教教义的演化和印度文化的熏陶,也受到道教的影响。
禅宗最初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历时漫长的传播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宗文化。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禅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转变所起到的作用。
二、禅宗的思想内涵与发展禅宗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皆佛,即人的内心本来具备智慧与觉悟的本性。
禅宗强调通过专注于内心体验和直接体验的方式,觉醒自己内在的佛性。
这种思想相较于其他佛教流派的修行方式更为简洁而直接。
禅宗的发展经历了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变革与繁荣。
许多禅宗祖师如达摩祖师、僧璨、慧能、法眼等,都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创立了各自的禅宗派别,如曹洞宗、临济宗等,这些派别各自以不同的教法和修行方法来引导信众实现觉悟。
三、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艺术领域,禅宗对中国绘画、建筑、陶瓷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禅宗强调静心与内省,这种特质在中国绘画中得到了体现,潜心修行的禅画表现出恬淡宁静的意境;禅宗的禅堂建筑体现出简洁而富有内涵的特点,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对于茶道、瓷器等的发展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在文学与哲学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禅宗通过诗歌、文章、对话与公案等形式来传达思想,这种方式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诸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等文人墨客,皆受到禅宗思想的熏陶。
对话与公案作为禅宗的重要法门,也影响了中国哲学思考的方式,激发了人们对于人生的思索。
最后,禅宗在人文道德的塑造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禅宗注重内心修行与反观自省,倡导遵循内心的正直与真实。
禅宗的发展与影响

禅宗的发展与影响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它以“参禅悟道”为核心。
在禅宗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吸纳了别的学派的精华,从而使它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演变、发展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禅宗的起源禅宗起源于唐代的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期。
当时,佛教在中国传播了几百年,但是它的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差甚远,无法打动中国人的心灵。
在此背景下,禅宗的创立者菩提达摩(Bodhidharma)便来到中国,将禅宗的教义传播了出去。
禅宗将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门独具一格的禅学思想。
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并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二、禅宗的演变禅宗的演变可以分为南禅和北禅两个流派。
南禅强调内在的体验与直接的领悟,要求禅师直接切入禅宗的核心教义,引导弟子参悟禅机、悟道成佛。
而北禅则注重学习经典与传统禅学观念,这两个流派之间存在的差异也给禅宗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势能。
其中,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海(Huihai),他在禅宗的发展上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法海曾经到南方学习禅宗,随后回到北方,传授了他的经验与见解,并最终发展出了著名的五宗六派禅宗系统,以及数百种禅宗实修法门。
三、禅宗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成熟,同时催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分支。
其中,临济宗是禅宗中较为著名的一个分支。
临济宗成立于唐朝,以其纯粹、无私、力行的实修方式而蜚声中外。
禅宗的发展也推动了禅宗文化的繁荣。
禅宗的音乐、绘画、书法、建筑等文化形式表达了禅学思想及其美学价值,使其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禅宗名画如千手观音、龙象眼和虚谷白雪等,在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禅宗的思想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禅宗的“悟道成佛”“福智圆融”等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宗教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禅学思想成为了一种智慧形态,带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
中国古代禅宗的起源和传播

中国古代禅宗的起源和传播中国古代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印度的禅宗,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播,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的起源和传播过程。
一、禅宗的起源禅宗起源于印度的达摩祖师,他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
据传,达摩祖师在公元6世纪初期来到中国,传授禅宗的教义。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禅修和默观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境界。
禅宗注重直接体验,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直觉,而非依赖于经典和教义的解释。
二、禅宗的传播1.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翻译经典的限制,佛教教义的传播并不广泛。
禅宗的到来为佛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强调直接体验和内心觉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相契合,因此很快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2. 禅宗的兴盛与分化隋唐时期,禅宗在中国达到了巅峰时期。
当时,禅宗的代表人物有六祖慧能、神秀、僧璨等。
六祖慧能的《六祖坛经》被誉为禅宗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禅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在这一时期分化为多个派别,如南宗、北宗、曹洞宗、临济宗等,各派别在禅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不同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3. 禅宗的传播与影响禅宗的传播主要通过禅师的弟子传承和禅宗寺庙的建立来实现。
禅师们通过讲授禅宗的教义和指导弟子的修行,逐渐形成了禅宗的传统和体系。
禅宗寺庙成为禅宗修行的场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学者前来学习和参与禅修。
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不仅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还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禅宗的特点和影响1. 直接体验和内心觉悟禅宗注重个体的直接体验和内心觉悟,强调通过禅修和默观来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禅宗的修行方法包括坐禅、行禅、看话头等,通过这些方法,禅宗追求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境界,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2.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想,与儒家、道家等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禅宗的起源,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那就是“拈花微笑”。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娑婆世界主大梵王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供佛,佛陀“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
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
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
在这段充满诗意的记载中,标明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化风格,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式。
这是在经教之外开辟的一条修学捷径,不同于教下“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常规次第。
在禅宗教育中,著名的“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看似匪夷所思,背后却大有深意。
其目的,就是帮助学人直接体认觉性,体认心的本来面目。
前面说过,禅宗修行是立足于真心,但我们现有的生命则处于迷惑系统。
所以,我们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有能有所。
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有主观和客观。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能所对立的状态?就是因为对能所的执著和认定。
我们执著这个能为我,执著这个所为法。
在能上生起我执,在所上生起法执。
我们会有很多念头,生起一个念头,就是能。
而每个念头都伴随着相关影像,就是所。
比如贪著,贪的本身是能,贪的不同对象为所,如事业、地位、感情等。
再如我慢,我慢本身是能,而你的能力、身份是
让你生起我慢的所。
我们整个的世界,都被这些念头和影像所主宰。
想想看,在我们心头徘徊不去的,哪一样不是念头,不是影像呢?
为什么这些念头和影像会对我们产生作用?会左右我们?虽然和念头本身有关,但关键在于,我们把这些念头当做是“我”。
这个设定就像陷阱,让心落入其中,不能自拔。
一旦撤除这些设定,念头就只是念头,影像也只是影像。
禅修培养的观照力,就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些念头和影像,进而获得不被念头和影像左右的能力。
在此之前,凡夫始终执著于念头,执著于与之相关的影像。
当心陷入能所时,觉性就会被遮蔽。
所以祖师用机锋棒喝的凌厉手法,在出其不意的当下,直接将学人的能所打掉,使觉性豁然显现。
但对于能所固若金汤的人,祖师也是奈何不了的,这正是禅宗只接引上根利智的原因。
所谓上根利智,即学人本身的执著很薄,能所形成的串习很弱,再辅以特殊情景和特定手法,就可能在一个临界点上直接开悟,彻见本性。
当然,这个“向上一着”不是人人可以遇见的。
作为学人,必须根性极利;作为老师,必须有高明的引导手段,准确把握火候,给予关键一击。
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否则,是指不到也见不着的。
禅宗从达摩到六祖,接引的手法都很直接。
二祖慧可拜见初祖达摩时,言:“我心未安,乞师与安。
”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
”直接让你回观反照:这个不安的心是什么,在哪里?凡夫心是躁动的,每个念头都在寻找它所需要的食物,要权力,要地位,要感情。
这不仅是二祖
的问题,也是所有人的问题。
祖师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借力打力——把心拿来。
这个东西找得到吗?
修行所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所说的,都是在帮助我们寻找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心。
不同只是在于,禅宗是以最直接的手段,让我们在一念反观之际,发现心其实是无形无相、了不可得的,从而看到心的本质。
初祖对二祖的教育,就这么简单。
但这个简单又是不简单的,否则就不可能在这电光石火的一瞬心心相印。
二祖对三祖也是同样。
当时三祖还是一个居士,重病缠身,感到自己业障深重,去找二祖忏悔。
二祖言:“将罪来,与汝忏。
”手法和达摩如出一辙。
我们经常被情绪、烦恼、妄想所折磨,可妄想是什么?却很少有人关注过。
三祖沉吟良久,同样发现:觅罪了不可得。
因为罪的基础就是心,而心的本质是空,所以罪也是因缘假相,其本质并没有离开空性。
不仅如此,它的原始能量正是来自觉悟本体。
事实上,所有烦恼的原始能量都是空性,都是觉悟本体。
在一路追寻的过程中,这种觉悟本体一旦产生作用,罪的影像就找不到了,所以说觅罪了不可得。
二祖说:“我已经给你忏罪了。
你现在是一个居士,以后应该出家,依三宝而住。
”三祖就问:“我现在看到和尚,已经知道僧是怎么回事,那佛是什么?法是什么?”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你现在体认到的无所得的心,当下就是佛,当下就是法,当下就是僧。
后来,三祖有《信心铭》传世,也是学习禅宗的重要内容。
禅宗的发扬光大,是到六祖惠能之后开始的。
六祖有十大弟子,其中,南岳怀让一系后来分化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化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宋代临济一系分化出扬歧和黄龙,称为“五家七宗”。
其中的每一派,都代表接引门人的不同宗风。
《景德传灯录》中,有一千多个公案记载着这些祖师们开悟、得道的因缘,可谓精彩纷呈。
比如曹洞提倡的是默照,是“摄心静坐,潜神内观以悟道”的观行方法。
而临济参究的是话头,循着话头一路追索下去,直接体认念头没有生起时的状态。
后来,这些方法因为没有善知识指导,就渐渐没落,徒有其表了。
默照呢,在那里照得浑浑沌沌,一片漆黑。
参话头呢,干脆就变成念话头,念来念去,就是念不出个究竟。
怎么办?
一方面,要创造得遇善知识的因缘;一方面,要奠定修学基础。
禅宗要求学人有上根利智,否则就够不着。
现在不少人,看了些公案,也学着说“禅话”,其实都是在打妄想,是在迷惑系统说些“开悟”的话。
这样的说,除了能使凡夫心得到满足,对修行没有丝毫作用。
因为你的心行不到,就像祖师说的,是“蚊子叮铁牛”,叮得进去吗?
禅宗之所以能在唐朝盛极一时,固然因为当时有很多明眼宗师,同时也因为学人有良好的教理基础和心行状态,所以才会碰撞出如此痛快淋漓的“向上一着”。
当我们距见道不是一步之遥,而是百步、千步乃至万步时,如果不老老实实地次第前行,是永远也够不着的。
大家虽然也在讲公案,讲话头,讲禅修,但没有足够的见地和根机,也没有明眼师长的指导,整个修行自然流于空洞,最后只剩下一些说法而已。
所以说,禅宗修行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见地,二是基础,三是明师,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想要修习禅宗,同样要从这三点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