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及修身之道
国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一门重要的学问便是国学。
国学涵盖了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被视为塑造中国文化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和治国方略。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任务是修身。
修身即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以达到道德高尚和言行合一的境界。
在国学的观念中,修身要求个人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要做到自律、诚实守信,并且要追求心性的平和与内省。
修身的过程需要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和尊师重道的传统来培养,例如,读书人应该要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并且要有内心的大公无私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二、齐家“齐家”意味着家庭的和谐、稳定与幸福。
国学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石,一个人的修身与否与其家庭密切相关。
在齐家的过程中,人们要注重与家人的关系,尊重家庭成员,关心彼此的需求,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国学也主张尊重传统家风家训,如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丈夫妻子的相互尊重与信任等。
三、治国“治国”是国学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它强调个人应该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智慧。
治国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对整个社会负责的体现。
个人的修身和家庭的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只有在个人修身和家庭和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参与和改善社会事务。
国学提倡个人责任和社会意识,每个人应有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并发挥自己的智慧与能力。
四、平天下“平天下”即治理天下,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国学中,平天下强调的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一个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人,应该具备指导他人的能力和魄力。
平天下需要倡导公平正义、尊重多样性、关爱弱势群体等价值观念。
同时,平天下也要求领导者具备智慧和胸怀,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危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总之,国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个体人生目标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论语》的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
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汉后 2000多年,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的治国思想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
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崩乐坏。
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复秩序的办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
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
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
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
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
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
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 ;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孔子把政权巩固的基础放在百姓的富足和信任上。
正常情况下,先要使百姓富足,然后进行教化。
即使经济有困难,也一定要取信于民。
失去百姓的信任,尽管还有经济基础,政权也会垮台。
国学养性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养性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智慧结晶。
国学不仅关注个体修身养性,更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探讨国学养性之道如何帮助我们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第一部分:修身篇修身乃为人之本,个人修身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格和行为。
国学注重个人修身的方式方法,使个体能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首先,国学强调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
例如《大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必须按照自己的本分去做事,实行德治。
通过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领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与人为善、尊重他人,以及坚守道德底线。
其次,国学倡导将自我修养视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例如《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修身方法注重个体细节的把握,从细微处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逐渐塑造出高尚的品质。
第二部分:齐家篇齐家是国学养性之道的重要环节之一。
国学不仅追求个体幸福,更强调家庭和睦、家庭和谐。
首先,国学倡导孝道。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是家庭和睦的基石。
通过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了解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一个齐家治国的人必须先懂得孝敬父母,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
其次,国学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读国学经典,了解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家庭和睦、子女孝顺,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第三部分:治国篇治国是国学修身齐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国学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强调正确的治国理念和方法。
首先,国学强调君子文治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中通过讲述古代圣贤的事迹和治国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君子文治的道理。
通过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学习到高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模式,为治理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国学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学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哲学、历史和文学的学问,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理念。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来阐述国学之道,探讨其对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1.修身:个人道德修养在国学中,修身是人们修养自我的重要一环。
修身强调个人品德、道德修养和内在的精神追求。
在修身过程中,个人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正直、宽容、谦卑、有纪律、守信的价值观念。
修身还包括学习国学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和道德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2.齐家: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国学强调齐家,即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
这涉及到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在齐家的过程中,国学倡导孝敬父母、尊重家族传统和培养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通过家庭的齐治,个人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安定做出贡献。
3.治国:良好的社会治理方式治国是国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学所倡导的治国理念是以仁政为核心,追求公平、公正、公开、公正的治理方式。
国学要求领导者要高尚的品德、明智的决策、公正的为政。
同时,国学还注重君子道德,鼓励政府官员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以身作则,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榜样。
4.平天下:和谐稳定的社会国学对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所贡献。
“平天下”强调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需要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相互尊重、互相合作,追求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国学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如仁、道、义、和、礼等传统观念可以指导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结语国学之道旨在推动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因此,我们需要从国学中汲取智慧,把这些理念内化于心,付诸于行动,为创造一个和谐、富强的国家和世界而努力。
国学的精神将继续影响和引领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建设美好未来。
国学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凝聚着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国学是一种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和方法。
它不仅帮助个人完善品德,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还能指导国家治理,促进社会和谐。
本文将讨论国学的重要意义,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线,探究国学的实践价值。
第一部分:修身修身是国学的基石,也是人们最早接触国学的一环。
修身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我完善,追求内心的深层次修养。
国学通过经典著作,教导个人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担当、有涵养的人。
例如,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句话表明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修身才能使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成为可能。
家乡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是一个人最初接受社会教育的场所。
国学注重家庭伦理和家风的培养。
通过教导弟子尊敬和孝敬父母,理解夫妻间的和谐相处之道,国学帮助个人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网络。
只有家庭和谐,个人与社会才能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关系。
第二部分:齐家在家庭中,人们学会了与亲人和睦相处,倡导孝道。
除了孝敬父母外,还包括关心爱护兄弟姐妹和亲属,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
国学中提倡家道顺达,即家庭成员各自发挥各自的养家责任,互相支持。
这有助于家庭的繁荣和家族的健康发展。
“齐家”还意味着个人的经济独立和贤才的培养。
根据国学的观念,一个人只有能够孝敬父母、照顾家庭,才可能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学强调个人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部分:治国国学在治国方面有着丰富的智慧。
古人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取决于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国学通过经典的教导,指导国家领导层建立良好的政治道德,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
国学还注重道德的传承和教育。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培养君子风范,倡导道德修养培养和道德自觉,提倡公正、宽容、忍让、谦虚等价值观。
这种道德传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国学精彩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国学”这一概念,它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众多思想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国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国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国学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宁的重要性。
在学习国学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 修身:个人修养是国学思想的基础。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品德高尚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仁爱宽厚、谦逊礼让等。
2. 齐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道家认为,家庭和谐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追求阴阳平衡。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力求实现家庭和睦。
3. 治国:国家治理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儒家认为,治国需要贤能的君主和忠诚的臣子。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关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平天下:社会和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我们要秉持慈悲为怀,关爱他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国学智慧: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国学智慧博大精深,其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两大重要思想。
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对立的元素构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属性。
在学习阴阳五行时,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阴阳五行强调事物之间的平衡和谐,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所致。
(2)变化规律:阴阳五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导。
(3)实用价值:阴阳五行在农业、医学、风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易经国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易经国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也是易经国学的重要内容。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自古以来被视为国学经典,其中包含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治理思想。
本文将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方面探讨易经国学之道。
一、修身修身是易经国学的首要任务。
《易经》中提倡修身养性、自律自强。
修身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强调在修炼自己的同时,必须做到以德立身、以礼为本。
易经告诉我们,个人修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道德高度。
只有道德修养和人格形成了稳固的根基,个人修身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齐家齐家是易经国学的第二个层面。
《易经》中强调齐家治国,认为齐家才能治理好国家。
齐家首先要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家庭责任感,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齐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家庭成员间的团结和睦,更重要的是培养下一代的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治国治国是易经国学的核心所在。
《易经》中关于治国的道理主要体现在“德治”和“天命”。
德治强调君主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管理能力,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建立起一个道德高尚、稳定有序的国家。
同时,易经也强调君主要顺应天命,明智地处理国家大事,依照宇宙自然规律来统治国家,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四、平天下平天下是易经国学的最终目标。
《易经》认为,只有各种阴阳相互调和,各种相对立的因素能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平天下的核心思想是协调发展,追求和谐,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全人类实现共同繁荣。
易经告诉我们,要实现平天下,需要市民懂得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君主要明智决策、善于调解,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国家和世界的和平。
综上所述,易经国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高尚的理念和追求。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方式,我们能够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也能够为国家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易经国学中的伦理观念和政治治理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国学之道 修身养性的艺术
国学之道修身养性的艺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它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个人修身养性,强调道德伦理准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国学之道,解析其修身养性的艺术。
第一部分:国学的概述国学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学问体系,起源于古代典籍的研究与传承。
它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九部经典。
这些经典涵盖了文化、教育、哲学、伦理、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国学强调修身养性,即以修身为本,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修身养性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才能达到心身健康、品行端正的境界。
第三部分: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1. 学习经典:国学注重对经典的研究与理解,通过深入学习古代智者的思想,汲取智慧养分,提升自我修养。
2. 培养文化素养:国学倡导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古典音乐和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和情操。
3. 健全道德品质:国学崇尚仁德、持重和忠诚,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我们需要通过实践中的自我反省和修正,时刻保持道德高尚的品格。
4. 培养兴趣爱好:国学提倡人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音乐、茶道等,通过这些艺术活动的参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提升个人品质。
第四部分:修身养性与社会和谐国学的修身养性理念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只有当每个个体都注重个人修身养性并且秉持着良好的道德准则,社会才能形成和谐的氛围。
人们在相处中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遵守规则,就能够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
结论:国学之道强调人的修身养性,通过学习古代经典、培养文化素养、健全道德品质以及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使个体得以全面发展,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国学的理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借鉴,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为个人与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国学与领导智慧修身篇
5、官德
(1)官德的涵义:领导干部从 政道德即官德,指的是各级领导 干部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官德, 保持政治操守,是当政者从政德 行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 政之本,用权之道。
第二、讲官德,必须情为民所系,就 是为官者从心灵深处要时刻牵挂着人 民群众的冷暖,同人民群众同呼吸、 共命运,建立一种水乳交融的鱼水真 情关系。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的 “为民、务实、清廉。”它们组成了 现代“官德”的基本内核:“为民” 是官德的核心,所谓“在其位,谋其 政”也;“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扎 扎实实地为民办事,才能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清廉”是官德的内在 要求,为官者要公字当头,永葆共产 党人的浩然正气。
国学与领导智慧 ——修身篇
提纲:
1、修身:做人有原则 2、处世:世道多坎坷 3、为政:仕途当谨慎 4、用人:领导大方略 5、谋事:成功靠运筹 6、应变:困境见真智
前言
1、国学的涵义:国学,在我们心眼里, 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 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 故”,研究这一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 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 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 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 --张岱年《国学入门丛书.序》
(4)对于新时期应该如何提高 领导干部的官德
第一、讲官德,必须保持自身廉
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了第 一次,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 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此言不谬。第一道防线 被冲破了, 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 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 就会一泻
国学12道
【国学12道】1、孔子:为人之道;2、老子:处事之道;3、庄子:养性之道;4、孟子:君臣之道;5、荀子:学习之道;6、孙子:韬略之道;7、管子:教练之道;8、韩非子:统驭之道;9、鬼谷子:权谋之道;10、大学:修身之道;11、易经:天地之道;,12、禅宗:死生之道。
【做人的最高境界】佛心,仙风,道骨,儒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说话技巧】1.与聪明人说话,要见识广博;2.和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要有辨析能力;3.与位置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4.与有钱的人说话,说话要豪爽;5.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情;6.与位置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7.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8.与下属说话,要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建立人脉需要做到】1.学会换位思考;2.学会适应环境;3.学会大方待人;4.学会低调做事;5.学会赞美他人;6.学会对人礼貌;7.学会检讨自己;8.学会感恩;9.学会遵守时间;10.常怀一颗平常心;11.学会忍耐;12.记得信守诺言;13.记住言多必失;14.待上以敬,待下以宽!世上几人能悟透1、燕山窝,向阳坡,野老筑巢在百合。
无车简出少生事,陋室常守安且乐。
生灭是相,来去是客,挂什么?2、白天坐,晚间卧,每餐能食两碗多。
世态炎凉经历过,得失是非已看破。
对的是他,错的是我,争什么?3、看得破,忍不过,心火难灭因有禾。
君子难遭君子成,小人自有小人磨。
吃亏积福,欠债难躲,嗔什么?4、邻里睦,乡邻和,人肯吃亏善缘多。
李翁郑婆常赠果,张兄王嫂每送禾。
有茶且喝,有话直说,虑什么?5、日落息,日出作,春播夏锄秋收获。
早熟命短素质差,顺天应时总没错。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急什么?6、但行善,莫思恶,遵纪守法守道德。
新殃旧债担当着,心中无鬼不招魔。
天地公道,昭彰因果,怕什么?7、高官显,大款阔,富贵如云眼前过。
青菜萝卜品真味,琴棋书画自得乐。
国学感悟与心得(通用10篇)
国学感悟与心得(通用10篇)国学感悟与心得篇1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国学感悟与心得篇2"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国学经典:修身养性两句箴,为人处世座右铭!(32)
国学经典:修身养性两句箴,为人处世座右铭!(32)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学以愈愚也,人而不学,则昏昧无知,愚不能愈矣。
为人要学大莫学小,志气一卑污了,品格难乎其高;
持家要学小莫学大,门面一开阔了,后来难乎其继。
争名利,要审自己分量,休眼热别个,辄生嫉妒之心;
撑门户,要算自己来路,莫步趋他人,妄起挪扯之计。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作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
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
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二途不无奸险人藏其内。
文行忠信,孝悌恭敬,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孔门为学之序也,今但学其艺而已。
严近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
谦似乎谄,然谦是虚心,谄是媚心, 故处世贵谦而不可谄。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国学之道
1、孔子:为人之道;
2、老子:万物之道;
3、庄子:养性之道;
4、孟子:君臣之道;
5、荀子:学习之道;
6、孙子:韬略之道;
7、管子:教练之道;
8、韩非子:统驭之道;
9、鬼谷子:权谋之道;
10、大学:修身之道;
11、易经:天地之道;
12、禅宗:死生之道。
【人生的多个贵】人以正为贵!家以和为贵!师以严为贵!友以诚为贵!书以理为贵!学以精为贵!官以廉为贵!花以洁为贵!穷以志为贵!富以劳为贵!文以真为贵!画以神为贵!山以青为贵!水以秀为贵!心以广为贵!物以稀为贵!情以纯为贵!博以转为贵!
男人,出身不重要,成就才重要;女人,丑俊不重要,贤德才重要;飞机,高度不重要,安全才重要;药品,产地不重要,疗效才重要;金钱,多少不重要,心安才重要;朋友,见面不重要,可靠才重要;夫妻,困难不重要,不二才重要;而你,是谁不重要,可信才重要。
传统国学文化中的十二道为人处事修身权谋道道皆经典!
传统国学文化中的十二道为人处事修身权谋道道皆经典!在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中,人们一直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修养理论和方法。
其中,涉及到为人处事、修身养性、和权谋策略等方面的道理尤为重要。
以下将介绍传统国学中的十二道,分别为:道行、道义、道功、道机、道训、道方、道礼、道财、道法、道器、道术和道心。
首先是道行,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举止。
道行是身体力行的最基本要求,要求人们具有正确的道德准则和道义观念,注重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以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道义是修养道德品质的道理,它教人要求真守正,追求道义的完美。
道义是人与人交往中最基本的准则和规范,要求人们遵守道义,宽容待人,正直正义,公平公正,对待他人要有好心态、善意和宽容。
道功是修炼自己的道德、智慧和力量的道理。
它包括了精神修养、礼法培养和学问修炼三个层面。
通过修行和学习,人们可以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增强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
道机是谋略、智慧和策略的道理。
它教人要善于思考、理智和智慧,注重策划和计谋,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这一点极为重要,它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
道训是教育与教化的道理。
它强调了道德教育和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
道训也支持注重知识和学问的修炼,注重人文关怀和教化的方法。
道方是生活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它强调了人们对生活的规划和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途径。
道方强调劳逸结合,注重健康和锻炼,追求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礼是对待他人和处理关系的道理。
它着重培养人们的修养和情感品质,注重礼仪和仪容仪表,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
它教人要有礼貌待人,尊重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管理和维护。
道财是对待财富和财产的道理。
它强调人们要懂得管理和运用自己的财富和财产,注重财富的积累和管理,以实现自己的物质生活的安全和富足。
同时,也要注意慈善和施与的意义。
道法是对待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道理。
传统国学文化中的十二道:为人、处事、修身、权谋,道道皆经典!
3.庄子——养性之道
养性贵在平易恬淡。《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人一旦被私心掌控,就会失去正常人的心态,变得贪得无厌,就必然会伤身害命。
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态,减少私欲,那么邪气就不能侵入,就不会形劳精亏导致积累成疾。只有心地坦荡,气定神闲,以平常心态对待人生,知足常乐,才能益寿延年。
传统国学文化中的十二道:为人、处事、修身、权谋,道道皆经典!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最后一句。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
“上善若水”,人皆取上,水独居下,而能奔流向前,终至成海。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于是广收厚积。
“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作“不诤”,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学会闭嘴是门学问。
第四重境界:正心。端正心思,摒除邪念。简言之就是不断自省,择善去恶。如果没有正心,能力越强危害越大,不仅害人也会毁己。
第五重境界: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心胸眼光。
第六重境界:齐家。管好一个家庭。从这步起开始做事,落实知行合一,入世修行。
第七重境界:治国。不一定非得是治理一个国家,而是“达则兼济天下”,做更大的事,处理更复杂的关系,利益更多的人。
放下万缘,追求自身真正的精神财富,体悟自性是佛的义谛,而不去追求外在的浮华,才是人生的解脱之道,众生的成就之行。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道理有些太过深奥,您可以先收藏在慢慢体会这当中的人生哲理。
4.孟子——君臣之道
传统国学文化中的十二道:为人、处事、修身、权谋,道道皆经典!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怎样待臣,臣就回报君什么,一切上下级关系莫不如此,至今也仍然适用。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社会的精神基石。
其中,国学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哲学、文化、历史、经典等方面,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国学具有共同的文化特点,包含着许多精髓,下面将介绍国学的十二道精髓。
道一:儒学。
儒学作为国学的核心,强调仁爱之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克己复礼,礼为重要内容。
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道二:诗词。
中国古代诗词受到崇高的地位,被视为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体。
诗词与文人骚客的情感和哲学思考相结合,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道三: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一种以书写文字为主要形式的艺术。
书法注重笔画的造型和节奏感,通过墨与纸的柔韧性展示出中国人的内涵和智慧。
道四:古籍研究。
中国古籍研究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典籍的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以便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道五:经史子集。
中国的经典包含了很多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如《易经》、《黄帝内经》、《论语》等。
这些经典著作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智慧,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道六:哲学思辨。
中国古代哲学思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国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如儒学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道七:音乐艺术。
中国音乐艺术在国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音乐与人的和谐关系,通过音韵的流动,传递出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
道八:礼仪文化。
中国有着丰富独特的礼仪文化,为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秩序、伦理道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礼仪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秩序,是国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九:考古学。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考古遗产的国家,考古学作为国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历史,发掘并保存了大量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人生感悟国学智慧
人生感悟国学智慧
1.道法自然:国学强调自然法则,认为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而不
是过度强调个人的欲望和意志。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
2.天人合一:国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的行为应该与自
然相协调。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时,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与环境和谐相处。
3.仁者爱人:国学提倡仁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
帮助。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应该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中庸之道:国学主张中庸之道,认为做事应该适中、不过分。
这
告诉我们,在追求人生目标时,应该保持适度的原则,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或荣誉地位。
5.知行合一:国学认为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
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应该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不断探索和尝试。
6.静以修身:国学提倡内心的宁静与修炼,认为只有在静心的时候,
才能真正审视自己、思考问题。
这告诉我们,在忙碌的人生中,应该学会静心思考,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8.
务实事,轻玄想,重 实用,戒空谈;看实效, 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 孟子:知者无不知,当 务之为急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 事鬼(说明他对玄妙难知 的世界不感兴趣)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 评价: 1.它淡化了中国人的宗 教情结,使无神论思想源 远流长,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 2.它对自然科学、哲学、 逻辑学等思辨学问的研究 又起到了阻碍作用 3.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 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 发展的精神动力。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圣人”是人格品德的最 高典范 何谓圣人?“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 子者,斯可矣”——孔子 只有尧、舜、禹、文 王这些古代帝王,才叫圣 人,他们不仅都具有崇高 的道德,是道德极致、完 善的人格典范,且他们成 就了丰功伟业。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内容: 1.以“孝”为基础;孝、悌是 修身的立足点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方法: 1.忠恕之道——修养仁德的 原则方法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自 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 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 人通达事理。 还要做到“将心比心,推 己及人”——忠恕之道的精神 核心。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孝”主要体现在孝思、孝 丧和继志三个方面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 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孔子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竭其身。”——孔子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内容: 2.以“礼”为准则:“ 礼”是当时社会的典章制 度和道德规范,也是“君 子”的仁德行为准则。 要做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人要有自我约 束的精神,还要恪守自己 的名分,做到“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
《尚书· 尧典》:克明峻德,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7. 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道 佛三教合流(重要特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正宗:原因在于①政治主 张——“仁”“仁政”为核心; ②以贵和持中为核心的思想方 法;③以重人伦、重个人修养 为核心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三 者和礼治徳教的统治思想相一 致。
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
1.由浅入深: ①可以从《弟子规》《三字经》 《增广贤文》《千家诗》中选2 至3种读物,这些读物大多浅显 易懂; ②进一步学习国学,唐诗宋 词可背100到200首,《诗经》 《论语》《老子》《庄子》则 不可不读,读《诗经》可让我 们得到文化源头的滋润,而 《论语》是我们文化的本根之 一; ③有志国学探究者,《易经》 《礼记》《春秋》不可不细品 了。
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
2.分门别类: 党政部门——《论 语》《素书》《资治 通鉴》《中庸》 社区、家庭—— 《弟子规》《礼记》
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
3.
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要 学更要有实践,努力 清修,才能真正领会 国学的好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1.
重振国学,唤起 文化自觉,恢复文化 自信,实现文化认同, 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2.
提高国人的道德 水准,提高个人的文 化修养,提高民众的 精神生活水平,对建 设和谐社会意义十分 重要。
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方法: 4.宽容不愠——能够做 到宽容,包容别人,不怨 恨。 孔子曾说:“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事情刚刚完成不要多加 指责;事情正在进行中不 要谏正;事情已经过去不 要追究。这实质上是三种 不同情况下的宽容态度。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方法: 5.立志有恒——体 现在志向的坚守和学 习的持之以恒上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以思,无 益,不如学也”—— 孔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5. 崇尚统一,维护多民 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后秦统一了) (郡县制自秦朝后一直沿 用,三公九卿制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6.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 和谐(突出特征) 《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人和”是事业取得 成功的关键)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
它的延续性、凝聚力 和包容性非常明显 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 在文明史上罕见 “ 海纳百川,有容乃 大”,文化的包容,造就 了封建时代最辉煌的王朝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2. 以人为本,重人伦、重 道德、尊君重民 君要仁、臣要忠、父要 慈、子要孝、兄友弟悌、 朋友义信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李世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
• 国学(中华国学)的宗旨:
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 -------这四句话最能表
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 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 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 的向往
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
• 国学的经典著作: 经——周易、尚书、论 语、礼记、孟子、诗经 史——史记、三国志、 资治通鉴、汉书 子——老子、庄子、山 海经、孙子、金刚经 集——楚辞、李太白集、 全唐诗、全宋词 国学集大成者是《二十 二子》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明德——即通过人心内在的 自觉,启发善端,发现人自身 天赋的道德。 亲民——意思是使人弃旧 图新,弃恶从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 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 求,上升到人性层面来说就是 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 现,是从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 种升华。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方法: 6.慎言力行——就是少 说多干,努力将道德行为 准则付诸实践 • “力行近乎仁”“听 其言而观其行”“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Hale Waihona Puke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 熹归纳为“三纲八目 ” 三纲:明明德,亲 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可见,《大学》、 《论语》所呈现给我 们的儒家道德修养理 论有了一个基本的认 识:以明德为前提, 以格物致知,慎独自 省为修身的根本方法 ,通过“合外内之道 ”来实现成己成物以 至治国平天下,以达 到“止于至善”的境 地。
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
孔子: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依于仁、 据于德、游于艺(以 道为志向,以德为根 据,以仁为凭籍,活 动于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之 中。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目的:提高道 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孔子 成为君子的条件: (1)必须注重“仁 ”“义”“礼”“信”诸 方面的综合修养。“君子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信 以成之”。 (2)在言行举止上, 要做到“九思”、“五美 ”和“三戒”。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成为君子的条件: 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 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 思义。 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 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
国学与修身之道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国学与国学的范畴 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国学与修身之道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并且保留在中华 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 中国文化。从广义上说,它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道德取向、生活 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 情操等多层次的内容
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
(一)什么叫国学 一国所固有之学术 也,它是指以儒学为 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 与学术。它包括医学、 书画、戏剧、星相、 数术、文学等多方面。
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
• 国学的分类: 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 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 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 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 儒、道、释三家等; 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 经、史、子、集四部; 以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分, 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 子和文学。
• 修身的方法: 2.克己复礼:从而 达到“从心所欲而不 逾矩”的理想境界。 “克己”——用一 定的道德规范来克制 自己的欲望,把“礼 ”内化为道德的自觉 性,将他律变成自律 。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方法: 3.改过迁善——指人们 不论做什么事都避免不了 犯错误,所以要允许人们 犯错误,更重要的是允许 人们改正错误。故孔子说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 蚀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其次 ,要有正确的态度对待别 人指出的错误。“子路, 人告知以有过则喜”。
3.
对治国理政,提 高行政管理水平有重 要的借鉴作用
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4.
对于提升中国的国 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5.
对促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大众化、 时代化有重要作用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无论《大学》、《中庸》、《论语》还是 《孟子》,即便后来的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性之 学,可以说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占据非常重要的 地位,因此有人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 ”。所以,《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