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1918——1970)。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理论1.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他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
”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言在教育领域,教育思想家们通过对儿童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广受关注,他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本文将探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第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罗斯的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的社会发展和语言的重要性。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社会环境对其认知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区域前进理论”,强调儿童发展的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中发生的。
他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实践,儿童能够通过内部化和协作建构知识。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关注儿童语言的发展和使用。
他认为语言是思维和社会交往的工具,促进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的“区域理论”认为,语言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他提出了“助人为乐”的概念,即儿童通过与有经验的成年人互动,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育工作者通过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育工作者强调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自我决定。
他们鼓励儿童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其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在教育中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儿童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学习动机和兴趣。
其次,教育工作者注重儿童之间的合作学习。
他们鼓励儿童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和讨论,通过互动和分享经验,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实践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俄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教育界的莎士比亚”。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教育理论,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本文将从苏霍姆林斯基实践教育的内涵、特点、意义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践教育的内涵实践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实践为基础,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实践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以下内涵:1. 以学生为主体。
实践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发展。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3. 教师为主导。
教师在实践教育中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机会。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践教育的特点1. 实践性。
实践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2. 创新性。
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综合性。
实践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互动性。
实践教育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可持续性。
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实践中关注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教育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践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性发展。
4.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实践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 促进教育改革。
实践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PPT课件
终身学习
未来的教育将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人们将更加注重终身学习,不断提 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和发展。
未来教育的展望
个性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教育信 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 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践意义
在实践中,全面发展教育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 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
个性化教育
01
个性化教育的定义
个性化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手段,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02 03
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ppt课件
目录
•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 • 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与启示
01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
毕业于莫斯科大学 担任过中小学教师和校长
致力于教育研究和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
教育理念与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自治实践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学生组织 、学生会议等方面。这些实践为学生提供了锻炼领导力和协 作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提高教 育质量的关键。他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研究了学生的学 习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认知发 展、情感教育、个性发展等方面。他提出了许多具有影响 力的理论,如“思维课”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等,为 后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
二、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 庭。
❖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 期师资训 练班。
❖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
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 主任。 ❖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 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 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三、主要评价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 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 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 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 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 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 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 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 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2、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
❖ 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 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 “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 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 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 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 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 件。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和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首先要有对人的高度理解和尊重。
他强调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这种发展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道德、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他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审美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3. 注重实践和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
他强调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提倡合作和共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合作和共享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品质。
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共享成果。
5. 注重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倡自我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发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6. 关注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与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上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方法的一些主要内容。
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思想和方法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一、坚持追求梦想的勇气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或许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苏联著名作家,也是文学界的传奇人物。
然而,他的成功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称奇的经历。
二、艰辛的创作历程苏霍姆林斯基年轻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靠手工活为生。
然而,他从小就对文学充满了热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尽管环境的限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靠着自学和不断努力,终于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
然而,这部作品并没有获得出版机会。
三、坚定的信念与极致的执着面对连续的失败,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出版一部杰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放弃了现有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
他几乎每天都要熬夜写作,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谱写出了一部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四、敢于面对失败与挑战然而,即使是如此努力,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出版商那里仍然屡屡碰壁。
他的作品被拒绝了一次又一次,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五、逆境中的收获与成功终于,在他岁月的磨砺下,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终于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并一举将他推向了文学之巅。
从此以后,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成为了一代作家的代名词。
六、最重要的启示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是坚持追求梦想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在生活中一直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计较任何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其次是面对失败与挑战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多次被拒绝,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
最终,他的坚持与执着带来了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勇敢追求,永不放弃,最终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因此,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勇敢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考验,坚定地走向自己的梦想。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百科名片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中文名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外文名B·A·Cyxomjnhcknn 国籍前苏联出生地乌克兰出生日期1918 逝世日期1970 职业教师毕业院校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主要成就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目录人物简介年谱简编生平事略立志从教反思失误“不要死背” 循循善诱挽救“困难生” “特殊奖励” 教育思想论教育论教学论学校管理主要作品简要评价人物简介年谱简编生平事略立志从教反思失误“不要死背” 循循善诱挽救“困难生” “特殊奖励” 教育思想论教育论教学论学校管理主要作品简要评价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等教育专著。
编辑本段年谱简编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1933年毕业翌年进入了短期师资训练班。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故事1. 瓦罐里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担任一所乡村学校的校长,该校有一个传统,每年都会挑选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
然而,有一天,学校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位聪明却贫穷的学生的信,他请求允许加入这个班级。
校长被他的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那个学生后来成为了班级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这个故事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经典案例,强调了给予每个孩子公平教育的重要性。
2. 阳光下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户外活动和劳动教育。
他鼓励学生们在阳光下种植花草、照顾动物,参与农业劳动。
他认为,通过劳动,孩子们可以培养自我价值感,增强体魄,发展智力。
有一个名叫塔玛拉的女孩,为了给奶奶准备生日礼物,用心培育了一朵花。
苏霍姆林斯基被她的坚持和付出所感动,这个故事成为了他倡导劳动教育的代表作。
3. 爱心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和尊重。
他曾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个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故事。
这个学生经常被同学嘲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了这个问题,亲自辅导这个学生,并鼓励他发挥自己的优点。
最终,这个学生找到了自信,成为了一名成功的社会工作者。
这个故事传达了爱心教育的理念,即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
4.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认为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学校,有一个学生名叫库兹马,他在学习上很优秀,但在体育和劳动方面却表现不佳。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库兹马参与劳动和体育活动。
最终,库兹马不仅在学术上继续保持优秀,还在体育和劳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个故事展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些故事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教育者们借鉴和学习的典范。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11月11 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 盟国战败而告终(出生)
时 •1939年二战爆发(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 代 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 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 背 教导主任) 景 •1941苏联卫国战争(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
• 作者去世后,曾由基辅的苏维埃学校出版 社根据他的手稿出版了一个缩编本。此次 出版的是一部较完整的著作,用教育家的 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的话说,“是教师向 正在成长的一代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教 材”。 • 读了这本书,可以从中领略到许多有益的 道德教诲、人生哲理;它能使人的品格高 尚,使人变得更美,使人更具有培养下一 代的才能。当然,更多的还靠读者自己去 品评,去实践。
虽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 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 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 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 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 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 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 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 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 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 《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 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 的》等教育专著,这些教育专著 都收录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 重上战场,被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 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该选集苏霍姆林斯基的 一部不朽的遗作。他认为每 一个人有自己的主题,而他,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题,就是 培养真正的人,这也是他生 活的主旨 。 为了撰写这部著作,他 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的事实,抛开了与他工作无 关的一切,抛开了生活琐事 的干扰,在他生命的最后两 年潜心于这部新著上。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 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他探讨了 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 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 独到的见解。
年谱简编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 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期师资训练班。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 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 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主要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 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世界著名教育家。
19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他进入乡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入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
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他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并向别的教师请教,以获得更多的经验。
他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的学业,接受了高等师范教育,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
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
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卫国战争开始后苏霍姆林斯基以政治指导员的身份上了前线。
在战争中他身负重伤。
伤愈后他重返教育岗位。
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的生活,因此提出了回学校工作的申请。
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从此他就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
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一天也不脱离学生和教学。
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
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学生毕业。
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健康还是体弱,品德优良还是有“精神创伤”,都成为优秀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因此,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
苏霍姆林斯基课件
教育理念与贡献
教育理念
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认为教育应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贡献
提出了许多教育实践建议,如“ 教育心理学化”、“发展学生个 性”、“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等 ,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培养审美情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苏霍 姆林斯基开设了音乐、美术、文 学等课程,引导学生欣赏美、创 造美,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文
化修养。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
教师培训与进修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 展,他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进修活动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 研能力。
教师评价与激励
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建立了教师评价和激励 机制,通过评价和奖励来促进教师专 业成长。
02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全面发展教育
总结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技能、道德、情 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素质。
详细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 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素养。
详细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主张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技 能,同时促进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发展。他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快 乐。
家庭教育
总结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孩子的性格、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着 深远的影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名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例子:就像给孩子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这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吗?你想想看,总是我们大人去灌输,他们能真正吸收多少呢?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例子:爱就像阳光,没有阳光怎么能让花朵茁壮成长呢?老师对学生的爱,那可是教育中最关键的呀!不是吗?3.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例子:哎呀,就像爱护最珍贵的宝物一样去爱护孩子呀,这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教育的奥秘呀!4.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例子:这就好比给每个孩子都插上自信的翅膀,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知识的天空中,多棒啊!你说是不是呢?5.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例子:这就好像你是一个全能的导航员,指引着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责任多大呀!能不重要吗?6.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例子:这不就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道理嘛,把自己的好给予别人,那得多开心呀!7.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
”例子:你看呀,让孩子去劳动,就像打开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大箱子,里面啥都有,多有意思呀!8.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
”例子:志向就像小树苗,需要我们用爱和劳动去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呀,这多形象啊!9.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
”例子:就像种庄稼要在合适的时候播种一样,童年不培养善良,以后可就难了呀,这不是很明显嘛!10.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的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的简介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的简介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
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
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
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1896年-1934年)是俄国心理
学家、教育者和文化研究家,他的理论和研究对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历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并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来实现。
2. 区域性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区域性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性和文化性对个体认知发展的推动作用。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与他人的合作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这种合作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实现的。
3. 近似发展区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合作和引导来完成的任务,而无需借助外部帮助。
他认为教师和更有经验的同伴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进入近似发展区域,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4. 经验丰富指导: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经验丰富指导的概念,指的是经验丰富的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他认为经验丰富的成年人可以借助他们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提供更高质量的指导,从而帮助学习者加速学习。
5. 社会文化研究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种社会文化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活动和交往过程来理解人类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他的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面了解人类认知和发展的途径。
总的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化历史理论、区域性发展理论、经验丰富指导以及社会文化研究方法等方面,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
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
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
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1、字词掌握:忐忑繁衍一抔黄土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麦穗伫立萌发2、走进课文——感知内容自主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3、思考: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各有怎样的反应?上帝看到的上帝的反应第一次爱情勃然大怒第二次忠诚怒不可遏第三次心灵的追念思索着离去4、上帝最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说明了什么?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
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这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与课文对话——深入学习合作探究那么,什么是爱情呢?请试着从文中找出表现爱情真谛的句子。
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一、爱情二、忠诚三、心灵的追念爱情高于上帝6、可见,爱情是多么伟大啊,请在文中找出揭示爱情伟大意义的一句话。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掊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7、走出课文——联系生活、体验反思请根据你自己的认识,用一个成语,一句诗,一句话,一句名言,或者一个故事,概括说说你对爱情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250句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250句1、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2、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3、整个数育过程都贯穿着一条道德义务感的红线。
义务感并不是束缚人的枷锁,它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更高尚。
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使义务感成为自觉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缺少了这种品质,学校就是不可想象的。
4、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
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5、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
6、一个人能在一生中对唯一心爱的人忠贞不渝,始终保持高尚、纯真的爱情,这不是因为事情的一帆风顺或偶然巧合,而是因为在对异性产生爱恋之情以前早已在一个人身上培养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我们做教师的有责任同学生们的家长一道,通过施加教育影响或以每日的生活方式来有明确目的地培养这种品质。
关心培养这种品质,也就是关心未来一代的幸福。
7、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
8、只有在人类最有价值的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财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育。
9、掌握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工作中最细致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
要掌握注意力,就应当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
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使我深信,要能掌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这样一种方法:就是要先形成、确立并且要使儿童保持一种内心状态,即要做到儿童精绪高涨和智力振奋,这些都是由于产生驾驭真理的感觉和思想上有一种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简介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罗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是社会文化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心理学领域,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本文档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重要选集进行简要概述。
若干重要选集1. 《思维与语言》这本著作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他在其中提出了“内部化”和“语言中介”等重要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语言在儿童思维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的“内部化”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通过使用语言来逐渐获得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2. 《心理学与儿童》这本选集主要探讨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他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他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概念,即儿童在某一领域中能够通过师长或更有经验的伙伴的帮助下实现的发展水平,这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3. 《心理学与教育问题》这本选集主要探讨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领域的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理论,强调教育活动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来设计,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教学游戏”理论,认为通过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总结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的思维、语言发展以及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理论和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并为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选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并探索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Vygotsky, L. S. (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 MIT Press.•Vygotsky, L. S. (199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RC Press.•Vygotsky, L. S. (1987).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 S.Vygotsky: Problems of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Psychology. Spring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启示《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
如“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形成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他的教学中的实例。
下面就谈谈我感触最深的几条:1、“儿童世界是美好的,要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和感受儿童世界的音乐,不仅要当儿童世界的听众、欣赏者,还要当它的作曲家,要在其中创造出光明愉快的曲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对待儿童要充满对人的信任与和善,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
”他指出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缺点就遮住了教师的眼睛,如果教师用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学生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宁。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并学会善意待人。
他举了俩个例子,一个是淘气鬼乌拉在集体活动时跑到密林深处捣乱,他没有发脾气,而是借此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带到一个隐秘的洞穴藏起来,“我们不去找他,让乌拉来找我们”。
当小淘气鬼发现大家都不见了的时候,害怕和孤独让他惊慌失措,认识到了错误,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
另一个是他把学生带到花园的一角,让他们在窝棚里通过观察过路人的神态,来学习感受别人的心情。
孩子们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喜悦,看到老奶奶在战士纪念碑前献花感受到她失去儿子和丈夫的痛苦,通过一次次“察言观色”,孩子们冷漠的心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开始关心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用善意来待人。
这俩个例子让我很受触动,在我们的教育中多于说教少于自悟,我们常常指责孩子不应该怎样做,却很少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
训斥责骂的结果是让孩子们敌视我们疏远我们,“恨铁不成钢”的“爱”使我们的辛苦付出变成了一种负担与苦刑,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有人说教育像是在照镜子,学生的一举一动就是我们的影子。
我们宽容大度学生就会友好和善,我们遵守原则学生就会诚实守信。
如果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我们能心平气和疏通、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如果面对孩子们的冷漠我们能温言细语甚至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起他们的“情感修养”,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
2、“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
”“为什么一年级就常有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还会遇到不可救药的落后生”?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每个孩子的体力是不同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都来提水,体力强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体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会因为劳累而受内伤,甚至进医院。
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对事物领会理解记忆得快,有的却领会得慢且记忆不牢固。
因此教师不能机械地统一教学,而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包括对学生成绩的评价都应是相对的,只要他在自身基础上取得进步就应该得到鼓励。
这一条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在我们的教学当中真能做到却很难。
书中举例说明了“分组教学”,让智力超常的学生为第一组,除大纲规定的习题外,教师还要选择提供一些“思考题”,让他们的头脑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的帮助仅是稍加指点;让勤奋努力的学生为第二组,让他们自己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后独立完成习题;让成绩中等能独立解决中等难度习题的学生为第三组,教师给予帮助指导;让理解和做题都很慢的学生为第四组,只要他们能完成一半的习题就给予鼓励;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为第五组,教师要专门为他们选一些能使他们取得哪怕成绩不大的习题,让他们在因取得成绩而感到喜悦的脑力劳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也常有“小组学习”,但多是流于形式,且小组教学常是让前后桌同学进行合作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取长补短学会互助,实际却常是老学生垄断课堂差学生置之度外。
如果我们也采取书上的分组教学是否可行?当然不一定要每节课都分成学习小组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案和练习题,就可以做到每节课“人人都由于有成绩而体验到个人喜悦”。
关于评价方法一直在改革之中,从过去的评分制到今天的等级制,从期末试卷评价到一学期“成长的足迹”的总结,我们都在试图寻找一种更为客观更为合理的评价方式,但现在的评价多是横向的比较,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种大面积的竞争无疑是残酷的,他们永远是失败者,评“三好”没有他们,评“优秀”也轮不到他们,长期以往怎能帮他们建立人生的自信?教育的功能不是甄别而是促进发展,事实证明那些在校园里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很差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同样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凭什么在他们刚刚起步时就断定他们是“差生”?据说美国的教师从不公开学生的成绩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的评价是否可以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用多个项目来恒定谁付出的多取得的进步大谁就可以被评为优秀.如学习态度方面包括“学习资料的准备情况”“上课听讲情况”、“课堂发言情况”“书面作业的书写情况”、“克服困难的毅力”等,学习能力包括“课堂发言的质量”、“思维的活跃姓”、“记忆的牢固性”“自我纠错能力”等,学习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要对比平时成绩,看进步的程度。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激发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用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编的《散漫和粗心儿童习题集》用民间故事进行思维训练,由浅入深,生动有趣。
他还准备了很多科普类书籍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他在班级里学习平平,但非常爱发言,求知欲很强。
有一次我讲到了有关恐龙灭亡的话题,他非常感兴趣,一下课就向我借恐龙的资料影碟,但是因为家庭条件有限他家里也没有影碟机,所以几天后就还回来了。
没看到影碟他一直耿耿于怀,直到第二年他家买了影碟机他再来借时我才发现他对这个话题多么执著,很遗憾我的影碟丢了,一直欠着他一个心愿。
我还在课堂上开展了“新闻故事大家谈”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于故事的题材广泛,内容生动,且了解新闻的渠道很多,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很多孩子尤其是平日里不被关注的孩子都在讲新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那些新闻故事不仅让他们开拓了视野也让他们在生活百态中学会了辨别美丑。
像这样的活动可以人人参与都有收获,我们教师应该多为孩子们创设平台,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3、“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
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
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
”这条建议里,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
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
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在备课时,不单纯只看教科书和教学参考。
还从多种渠道,如网络、期刊、杂志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形成教案,讲授给学生们听。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阅读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责任。
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广度与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增强智慧;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
不但老师要读书,更要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乐于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普书籍,“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发展学生的智力。
”他详细讲解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快速而用心的阅读”,一个学生读着原始人生活的故事,教师在黑板上挂出原始人的生活挂图,有烧火、准备食物、捕鱼、游戏等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想。
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写边想。
营造“书香校园”,这恰恰符合苏霍姆林斯基的主张,由此可见这位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
4、“要使学生如渴望幸福一样渴望在你讲的这门科学领域中有所创造。
”这是一个关于“兴趣”的话题,“使学生认为你所教的课程最有趣味,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如渴望幸福一样渴望在你向他们讲基础知识的这门科学领域中有所创造”是教师的光荣。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举例说明一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二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提到“获取知识,这就是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他在讲植物的根部系统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时,发现学生对根的形态早已熟悉,就把学习的兴奋点放到根毛是怎样从土壤中吸取营养为植物的生长服务上,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未知。
他把学生带到物理实验室,这里有关于科技最新问题的藏书,有模型图和各种教具,他为学生敞开“思维之角”为学生点燃“好奇之火”。
他认为“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他把学生带到田野,通过考察土壤的剖面情况使学生惊异地发现小禾本植物的根有2米长。
他领着学生把看似枯死的草根种进地里,使它重新发芽变成青草,让孩子们体验到作为人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自豪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不断挖掘自己所教学科的乐趣。
5、“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的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