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合集下载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立志从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学校度过的。

这是一座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

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

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

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

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

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

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象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

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

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摄下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

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 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30至40年代直至凯 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
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
二、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 庭。
❖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 期师资训 练班。
❖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
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 主任。 ❖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 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 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三、主要评价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 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 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 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 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 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 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 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 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2、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
❖ 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 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 “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 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 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 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 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 件。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 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关于本 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 •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 啬地给予概括。 • 努力采用探索问题式的讲课方法。 • 在学生的学习中,实际运用知识这一点表 现得越鲜明,专门检查知识的必要性就越 小。
以上就是我们和大家分享 的内容,希望大家阅读本 书!!
51、要使知识“活起来”
• 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 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 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 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 起(没有这种交流,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智力 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 • 借助词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 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 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 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 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 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蓬勃。 • 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 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 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蓬勃。 • 从科学知识的大堆篝火里点燃起志向的火花。 •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 生们的意识吧。
71、教学方法问题
• 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 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 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 • 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每一种方法都有自 己的特点。 • 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的组织因素和 教育学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 的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 • 要把(一)教师的话,(二)直观形象(实物、图画等), (三)儿童的实际活动这三者结合起来。

《永不凋谢的玫瑰》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永不凋谢的玫瑰》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永不凋谢的玫瑰》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导读: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最有名的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并且对儿童发展和教育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以“人学”为核心,强调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和他的教育理论,探讨他对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生平在研究生阶段,苏霍姆林斯基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学,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并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苏霍姆林斯基在1934年因结核病早逝,年仅38岁,这使得他未能见证自己理论的完全成熟和发展。

二、教育理论1.文化—历史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以文化—历史心理学为核心,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和认知能力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他们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体验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自我认同。

教育活动应该设法创造一个富有文化和历史积淀的环境,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认知和情感能力。

2.区域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著名的“区域发展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能力是在社会性和文化性的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他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了三个层次:实际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和近期发展区域。

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指的是学生在成人协助或同伴合作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

近期发展区域则是指学生在受到适度帮助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协助学生达到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从而扩大他们的近期发展区域。

3.普遍—具体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还提出了“普遍—具体”的概念。

他认为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引导学生逐步从抽象的、普遍的概念中获取具体的、个别的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和创造能力。

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获得对于自己世界的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对于知识的真正掌握。

苏霍姆林斯基的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的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的简介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的简介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

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

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

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

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

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

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1、字词掌握:忐忑繁衍一抔黄土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麦穗伫立萌发2、走进课文——感知内容自主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3、思考: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各有怎样的反应?上帝看到的上帝的反应第一次爱情勃然大怒第二次忠诚怒不可遏第三次心灵的追念思索着离去4、上帝最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说明了什么?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

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这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与课文对话——深入学习合作探究那么,什么是爱情呢?请试着从文中找出表现爱情真谛的句子。

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一、爱情二、忠诚三、心灵的追念爱情高于上帝6、可见,爱情是多么伟大啊,请在文中找出揭示爱情伟大意义的一句话。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掊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7、走出课文——联系生活、体验反思请根据你自己的认识,用一个成语,一句诗,一句话,一句名言,或者一个故事,概括说说你对爱情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评价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评价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评价简介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

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期师资训练班,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

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

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直到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其中较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他生前是乌克兰共和国的功勋教师、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二、主要教育思想(一)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1918——1970)。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理论1.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他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

”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

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

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

关于体育。

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

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关于美育。

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

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

他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

”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

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

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

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阐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2.论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

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教育的统一。

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

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发展的统一。

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

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

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

”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

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

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3.论学校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年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

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

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

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

”“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

”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

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

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

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

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

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

”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

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

三者不可偏废。

关于学年总结。

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

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

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点就是爱人。

他对共同事业的忠诚来源于这种对人的热爱。

我们认为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是苏维埃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奉劝年轻的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

要是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那末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的。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维果茨基简介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 (1896 - 1934 )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研究和倡导社会建构理论,也被有些人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家。

他英年早逝,在他逝世以后,他的学说和对皮亚杰的批评才由另一位前苏联的神经心理学家Luria介绍到西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指出了学龄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

研究这一思想对于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是非常有益的,也利于我们的教学面对全体,使学生各有所得。

他指出,儿童发展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

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的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

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任何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

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