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席慕容 说课稿

合集下载

乡愁席慕容教案范文

乡愁席慕容教案范文

乡愁——席慕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席慕容,蒙古族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融入了她的诗歌创作。

2. 诗歌内容解析:通过分析《乡愁》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 乡愁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解析、乡愁主题。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乡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歌文本、意象分析、修辞手法的课件。

2. 参考资料:席慕容的诗歌作品集、相关评论文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席慕容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乡愁情感。

4.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乡愁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乡愁主题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对家乡的描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诗歌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乡愁主题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估他们对乡愁主题的深入理解程度。

4.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评估他们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席慕容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2. 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愁》说课稿1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爱国情怀,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说课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乡愁》。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乡愁情感的内涵,并能够分析诗人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积极热爱乡土,关心乡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内心的乡愁情感,进一步理解乡愁的内涵。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把握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感受到乡村对诗人的深刻影响。

四、说课过程:一、导入:1. 教师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乡村风景的图片,唤起学生的对于乡村的记忆和情感,引发学生对于乡愁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回忆乡愁这个词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出现,以及乡愁对于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

二、呈现:1. 通过勾勒乡愁的轮廓,引导学生感受乡愁这种情感的内涵。

例如,乡愁是对于离别的思念、对于家乡的眷念、对于乡村的朴素之情等。

2. 分段研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诗人对于乡愁的真挚感受。

重点突出第二段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乡愁的情感。

三、讲解:1. 展示诗人对于乡愁的表达方式。

例如,通过诗人对于乡愁的描述,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真实情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并讨论乡愁对于诗人成长和人生的影响。

四、练习:1. 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乡愁对于他们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2. 学生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

五、概括归纳:1. 教师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课文《乡愁》,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透彻的思考抒发了对于乡村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乡愁的内涵和对于诗人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并能够表达自己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

席慕容《乡愁》说课稿

席慕容《乡愁》说课稿

席慕容《乡愁》说课稿席慕容《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席慕容的《乡愁》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两首乡愁诗中的第二首,即继余光中《乡愁》的又一首。

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主要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意义。

要求学生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诗人席慕容同上一篇乡愁诗的作者一样,通过一些极其平常的诗歌意象以独具特色的构思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和教育的好教材。

2.教材的创新处理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凝练地概括出这份乡愁,语句朴素清新,比喻自然贴切,情感深沉浓郁,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指导学生发现意象,探究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内涵,让学生逐渐领悟诗歌意象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的目的。

3、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以及抒发自身所感的写作能力与兴趣。

(二)过程和方法:师生一起品读、探究,以体会诗歌意象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思乡之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4.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领悟诗情美、艺术美。

2、在朗读中再现《乡愁》意境,感知诗人情感。

3、诗歌意象内涵的分析及拓展。

4、对比两首乡愁诗的异同点,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5、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改写诗歌以及抒发自己心中所感、所想。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

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

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

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

(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

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乡愁》说课稿篇2:《乡愁》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初中《乡愁》说课稿

初中《乡愁》说课稿

初中《乡愁》说课稿初中《乡愁》说课稿(五)拓展阅读。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男女生互读两首乡愁,感悟共同的情感。

(六) 在满文军《望乡》这首歌中结束这节课的教学,同时展示作业:一、背诵余光中《乡愁》。

二、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

三、课后收集三首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

自我评价:整个教学设计体现新课标要求,立足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把学习与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天净沙·秋思》的画面,《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

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并由此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让学生尽快的入情入境。

朗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听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写作训练法: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在此基础上,归纳小结文章的主题。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因此我设计拓展阅读,运用练习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让学生真正乐学、趣学拓展阅读:《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

作为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一首诗,其内容是过于简单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导性比较强。

因为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诗歌鉴赏,而这类型的试题要从读诗开始,这样的一首诗做了很好的搭桥工作。

我在四班的教学是从《乡愁》改编的歌曲开始的,因为是下午的课,再加上这首歌的感情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所以整体课的教学气氛不是很好。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乡愁》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乡愁》,作者余光中。

下面我将从教材,课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七个方面汇报一下我对本节课第教学设想:一、说教材:1《乡愁》的地位和作用《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思乡,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奇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感情所至写下的,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是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民族感情的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传统感,鲜明的地域和时代感,强烈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二、说课标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的特点,乡镇中学学生自身的素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三、说教法设计理由: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为了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席慕蓉《乡愁》_教案教学设计

席慕蓉《乡愁》_教案教学设计

席慕蓉《乡愁》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席慕蓉《乡愁》一、教学目标:1.了解席慕蓉的诗歌创作背景及特点,了解《乡愁》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乡愁的感受和体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通过诗歌的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乡愁》的主题和意境,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乡愁的感受和体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通过诗歌的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了解诗人席慕蓉:介绍席慕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她对乡愁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3.诗歌分析:让学生阅读《乡愁》,理解诗歌中对乡愁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修辞手法等。

4.情感体验:让学生思考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写下自己对乡愁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乡愁体验和诗歌创作,互相交流和分享。

6.诗歌创作: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深刻的乡愁体验,并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创作。

要求学生在创作中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展示个人对乡愁的理解。

7.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8.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展示对乡愁的新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1.《乡愁》的朗诵录音和诗歌原文2.席慕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3.诗歌分析指导材料4.诗歌创作指导材料和范文五、教学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录音时的反应和表现。

2.观察学生在诗歌分析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诗歌表达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等。

3.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诗歌展示中的表现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六、教学背景和教学原则:《乡愁》是席慕蓉创作的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通过对乡愁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初中《乡愁》课文说课稿[Word文档]

初中《乡愁》课文说课稿[Word文档]

初中《乡愁》课文说课稿[Word文档]第一篇:初中《乡愁》课文说课稿[Word文档]初中《乡愁》课文说课稿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初中《乡愁》课文说课稿《、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细细地品味,妙意无穷。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

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

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

席慕蓉的乡愁教案

席慕蓉的乡愁教案

席慕蓉的乡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乡愁的概念,理解乡愁在人们心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席慕蓉的诗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解释乡愁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心中的乡愁。

介绍席慕蓉的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让学生阅读席慕蓉的《乡愁》,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解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乡愁的概念和席慕蓉的背景。

采用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席慕蓉的诗歌,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二章:席慕蓉的诗歌风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席慕蓉的诗歌风格,理解她的诗歌中表达的乡愁情感。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席慕蓉诗歌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席慕蓉的诗歌风格,强调她的直接性、真挚性和自然性。

让学生阅读席慕蓉的其他诗歌,如《我不》、《一棵开花的树》等,感受她的诗歌风格。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席慕蓉的诗歌风格。

采用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席慕蓉的其他诗歌,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三章:解读《乡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席慕蓉的《乡愁》诗歌,理解其中表达的乡愁情感。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席慕蓉诗歌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对席慕蓉的《乡愁》进行逐句解读,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对自己和家庭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解释《乡愁》中的意象和情感。

采用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乡愁》,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四章:乡愁的情感表达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乡愁在人们心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对席慕蓉的诗歌进行情感表达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讨论乡愁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让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4.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愁的情感表达方式。

采用创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乡愁的概念和席慕蓉的诗歌风格。

席慕蓉的乡愁教案

席慕蓉的乡愁教案

席慕蓉的乡愁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席慕蓉的乡愁为主题,通过阅读和研究席慕蓉的诗歌,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席慕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席慕蓉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愁的情感,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席慕蓉和乡愁2.1 席慕蓉简介介绍席慕蓉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让学生对席慕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2 乡愁的含义解释乡愁的概念,分析乡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

第三章:席慕蓉的乡愁诗歌欣赏3.1 《乡愁》诗歌解析分析席慕蓉的《乡愁》诗歌,解读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2 诗歌鉴赏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乡愁》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乡愁的情感表达4.1 乡愁的情感特点分析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探讨其与其他情感的区别。

4.2 乡愁的情感影响讨论乡愁情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其价值意义。

第五章:创作乡愁诗歌5.1 诗歌创作指导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技巧,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5.2 学生诗歌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乡愁诗歌,分享创作的心得和感受。

第六章:席慕蓉乡愁诗歌的文学特色6.1 诗歌形式与风格分析席慕蓉乡愁诗歌的形式特点,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探讨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6.2 诗歌意象与象征解读席慕蓉乡愁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象征,如草原、河流和故乡,理解其深层含义。

第七章:乡愁主题的跨文化比较7.1 比较不同文化的乡愁表达介绍其他文化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与席慕蓉的乡愁诗歌进行比较,增进学生对乡愁主题的多元理解。

7.2 乡愁主题的共鸣与差异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乡愁主题的共鸣和差异,探讨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

第八章:乡愁与个人身份认同8.1 乡愁与个人成长分析乡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探讨乡愁如何塑造个人的身份和自我认知。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乡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乡愁》是2024年的课外阅读,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②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乡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散文,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重要性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授散文的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引导讨论法;学法:阅读学法,个人思考法。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教授《乡愁》这篇散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材料:1、散文课件:将散文的内容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上,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绘画作品:展示一些描绘家乡的优秀绘画作品,以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和学生进行一次简短的谈话引入,通过提问“你对家乡有什么印象?你对故乡的思念有多深?”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环节二、阅读理解和分析。

我将让学生个人阅读《乡愁》,并要求他们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辨,促进他们对散文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环节三、展示优秀绘画作品。

为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知和情感共鸣,我准备了一些描绘家乡的优秀绘画作品,通过展示这些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对家乡的思考。

环节四、思维导图与总结在学生理解和分析散文的基础上,我会组织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乡愁》的主题和感受,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展示,进一步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记忆。

《乡愁》 说课稿

《乡愁》 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乡愁》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现代诗歌。

这首诗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深层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手法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有一定的感受,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表达和深入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朗读品味法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七、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充满思乡之情的音乐,如《故乡的云》,然后提问学生:“听到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乡愁》。

2、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席慕蓉《乡愁》教案

席慕蓉《乡愁》教案

席慕蓉《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席慕蓉表达的乡愁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乡愁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家乡的眷恋。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理解。

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播放轻松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b. 简要介绍席慕蓉及其作品《乡愁》。

c.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诗歌中描绘的乡愁情感。

3. 合作探讨(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c.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诗歌。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讨论如何鉴赏诗歌。

5. 情感体验(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乡愁情感。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讨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6. 小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情感的重要性。

b.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诗歌创作或绘画等拓展活动。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乡愁》的读后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8. 板书设计乡愁席慕蓉意象:、、修辞:、、情感:乡愁、思念、眷恋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说课稿】《乡愁》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诗歌《乡愁》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3. 学会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课件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课堂参与。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家乡风景的视频或播放一首关于家乡的音乐,调动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与学生进行感性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

呈现与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首名为《乡愁》的诗歌,并向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尽可能读出脑海中直观的印象,与相似的经历分享。

文本理解(15分钟):1. 学生初步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乡愁是什么?一词多义,发散思路;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乡愁的不同层面。

诗歌分析(15分钟):1. 学生对诗歌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找出诗歌的重点表达;2. 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

情感体验与情感写作(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思乡之情;2. 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写一篇与乡愁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或诗歌分享给同学,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乡愁思乡之情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家乡的景色对于每个人而言,家乡的景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乡音乡音是乡愁的一种体验乡情乡情是乡愁的一种表达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诗歌教学,学生对诗歌《乡愁》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

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写作,发现学生在表达乡愁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一次可以通过示范阅读和学生对诗歌的分析来提高。

【乡愁】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情绪。

席慕蓉《乡愁》教案

席慕蓉《乡愁》教案

席慕蓉《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解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作者简介、诗歌全文、图片等。

2. 教学工具:白板、投影仪等。

3. 教材:席慕蓉《乡愁》原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宁静的氛围。

(2)教师出示图片,展示故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

(3)简介席慕蓉及其作品《乡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领悟诗歌主题。

(2)分析诗歌的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5. 情感体验(1)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分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席慕蓉的乡愁教案

席慕蓉的乡愁教案

席慕蓉的乡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乡愁的概念,理解乡愁在人们心中的意义。

激发学生对席慕蓉作品的兴趣,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乡愁的定义,解释它在不同文化和个人心中的含义。

介绍席慕蓉,她的背景和作品风格,引起学生对她作品的期待。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乡愁的概念。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乡愁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席慕蓉的生平介绍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席慕蓉的生平背景,理解她的作品与个人经历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介绍席慕蓉的生平,包括她的成长经历、学术背景和文学创作。

分析席慕蓉的作品中反映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材料,如图片和视频,展示席慕蓉的生平。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席慕蓉的作品与个人经历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乡愁》诗歌解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乡愁》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乡愁》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象。

解读诗歌中所表达的乡愁情感,以及席慕蓉对家乡和民族的思念。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不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第四章:创作背景解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乡愁》诗歌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创作背景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乡愁》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席慕蓉的个人经历。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材料,如图片和视频,展示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创作背景对诗歌的意义。

第五章:情感共鸣与创作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并体验《乡愁》诗歌中的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写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乡愁》诗歌中的情感共鸣,分享个人感受。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乡愁诗歌或散文。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课内容本节课将以《乡愁》为题材,通过分析诗人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鲜明的形象描写、细腻的情感揭示和情景的营造,帮助学生全面感知和体会乡愁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义,并通过诗歌的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乡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乡愁的内涵以及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乡愁》,引发学生对乡愁的深刻思考,唤起对家乡和亲情的珍惜之情。

三、教学重点1.理解乡愁的内涵和特点。

2.分析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乡愁的哲学内涵。

2.通过诗歌语言的形式美感受和表达情感。

五、教学策略1.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和PPT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乡愁的意蕴。

2.情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欣赏,唤起他们对家乡和亲情的思考和回忆。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乡村的自然景色短片,引起学生对乡愁的思考和回忆,并与学生分享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乡愁》的全文,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感悟(15分钟)和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乡愁的独特之处,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和分享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4.解读(20分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诗歌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乡愁的方式,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和表达的敏感性。

5.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以《乡愁》为启发,写一篇自己心目中的乡愁故事或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与同学分享。

七、巩固与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检查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最后,布置以写一篇乡愁故事或感受为主题的作文,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乡愁》是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它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乡愁的感悟,表达了乡愁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乡愁的含义,领悟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③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乡愁,让学生思念家乡,体验文学的力量。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乡愁的含义,把握作品的主题;难点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是批判式教学法和情感教育法。

批判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情感教育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培养情感态度。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图片和音频来呈现教学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乡村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起家乡的风景和记忆,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共鸣;2、预习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乡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现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并进行讨论;3、分析课文通过课文的分析,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逐步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4、情感交流在学生对于乡愁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乡愁;5、创作活动我设计了一个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乡愁,以散文的形式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6、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他们再次回顾和理解乡愁的含义以及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席慕容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
席慕容的《》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两首乡愁诗中的第二首,即继《乡愁》的又一首。

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所选的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主要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意义。

要求学生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诗人席慕容同上一篇乡愁诗的作者一样,通过一些极其平常的诗歌意象以独具特色的构思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和教育的好教材。

2. 教材的创新处理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凝练地括出这份乡愁,语句朴素清新,比喻自然贴切,情感深沉浓郁,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悠远,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指导学生发现意象,探究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内涵,让学生逐渐领悟诗歌意象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的目的。

3、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以及抒发自身所感的写作能力与兴趣。

(二)过程和方法:
师生一起品读、探究,以体会诗歌意象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乡之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4.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领悟诗情美、艺术美。

2、在朗读中再现《乡愁》意境,感知诗人情感。

3、诗歌意象内涵的分及拓展。

4、对比两首乡愁诗的异同点,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5、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试着用的语言改写诗歌以及抒发自己心中所感、所想。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诗歌意象、写作手法在主题表现方面的差异
教学课时:1课时
二、说学法
1.学情分: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尽管对于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还不完备的八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这一主题的诗歌意境与情感的领悟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有前一首《乡愁》的学习做铺垫,他们学习起来应该还是比较轻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复习上一首《乡愁》——解读本诗作者及作品——对比两首乡愁诗的异同——迁移拓展”四块,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

2.具体的学法指导
1、背诵及复习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并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因为诗人客居台湾,与故土内蒙古相隔,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诗歌的解读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

4、自主探究,理解本诗的独到之处,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鉴赏诗歌优美的语言。

5、对比前一首余光中的《乡愁》,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歌的能力,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6、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7、利用所学知识,把心中所感、所想用诗歌的语言写下来。

三、说教法
席慕容的《乡愁》是一首创作于特殊时代的乡愁诗,也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联想法、写作训练法等。

1、创设情境法:通过背诵及复习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新课。

2、讲授法:通过讲述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促进学生对本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播放配乐朗诵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鉴赏诗歌,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4、自主探究法:在引导下,发现本诗的独到之处,从而拓展到更多的诗歌意象。

5、联想法:以笛、月意象共同搭配构建而成的画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讨论法:通过讨论,找除两首乡愁诗的异同,再由老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引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背诵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诗,创设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很好的过渡到席慕容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背景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在教学本课前首先用讲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乡愁》的来历,奠定本诗的感情基调。

(三)诗歌解读与赏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聆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作品解读,体悟诗歌的情感美;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第一个环节:聆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所以在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诗中美妙的境界,感受诗人浓浓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在对主题有了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自由朗读全诗,更好地理解思乡情怀,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第二个环节:作品解读,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故乡是作者席慕容的精神的归宿,灵魂家园,她对故乡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也是至真至纯的,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情愫,无疑是徐徐吹来的缕缕清风,亦是长途跋涉后的浅香飘飞的一杯绿茶,直让人无法拒绝,不顾一切去尽情消受。

第三个环节: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学生们可以放飞想象,透过诗歌的语句看到一幅幅绝美的画卷,端坐庭前欣赏皎洁的月色,远处飘渺的笛声,不禁让人联想到作者故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望无的大草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然情境;随后的却又是另一种韵味: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
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语言形式美也是令人瞩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使用的“笛”“月亮”等意象,以及本诗中新奇别致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
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还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

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
(四)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两位诗人风格迥异的乡愁诗,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让他们自行找出异同,以加深印象,最后由老师总结。

(五)知识小结
学习结束时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小结了解自己学习成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席慕容的《乡愁》,并发挥想象,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

2、从古今诗歌中收集一些包含了“笛”或“月亮”意象的,并对其中的意象作简要的分。

3、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诗化的语言抒发自身所感、所想。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