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核黄素

合集下载

维生素b2发酵生产工艺

维生素b2发酵生产工艺

维生素b2发酵生产工艺维生素B2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也被称为核黄素。

它在人体内起着多种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能量代谢、细胞增殖、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等。

因此,维生素B2的生产工艺对于满足市场需求和保障人们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维生素B2的主要生产工艺是通过发酵生产。

下面是维生素B2的发酵生产工艺的简要描述:首先,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种。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有琥珀杆菌、毛球菌等。

这些菌种具有较强的维生素B2合成能力和较高的发酵稳定性。

然后,制备菌种培养液。

将选定的菌种接入菌种培养基中,通过搅拌培养、控制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浓度等条件,使菌种培养液优选培养。

接下来,进行发酵生产。

将菌种接入生产发酵罐中,进行批量发酵。

发酵罐内控制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条件,以达到最佳发酵状态。

同时,添加适量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促进菌种维生素B2的合成。

同时,发酵过程中要进行增产调控。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添加促进剂、调节发酵参数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维生素B2的产量和发酵稳定性。

发酵完成后,进行分离和提纯。

将发酵液进行过滤、沉淀等操作,分离出维生素B2。

接着,通过提纯和结晶等工艺步骤,得到纯度较高的维生素B2成品。

最后,对成品进行包装和质检。

将维生素B2成品进行包装,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进行质量检验,包括成分分析、微生物检测等,以确保成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维生素B2的发酵生产工艺在近几十年得到了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提高产量、质量和工艺稳定性。

同时,随着生物工程和发酵技术的发展,新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了维生素B2的生产和应用。

综上所述,维生素B2的发酵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选择合适的菌种、优化发酵条件、进行增产调控、进行分离和提纯等步骤。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维生素B2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为人们提供健康的营养补充品。

核黄素微生物发酵工艺

核黄素微生物发酵工艺

核黄素微生物发酵工艺动医104班国梦婕摘要:本文简介了核黄素的理化特性,概述了其在动物生长、饲料、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微生物发酵产核黄素生产工艺的特点,工艺过程,设备,质量检测等内容,并展望了其发展。

关键词:核黄素;生产工艺;微生物;发酵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VB2)、维生素G或乳黄素,属于水溶性B族维生素,1920 年被第一次发现,1931 年第一次从卵蛋白中分离出来,1935 年核黄素的化学结构被鉴定[1]。

其辅酶形式是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核黄素是自然界中存在广泛的一种氨基酸,是哺乳动物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

与其它的B族维生素相同,核黄素在动物体内的储存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每日由饮食提供。

1核黄素的分子结构及理化特性1.1核黄素的分子结构核黄素的分子式是CHON,分子量为376.36。

系统命名为7,8-二甲基-10-(1'-D-核糖基)-异咯嗪。

1.2核黄素的理化特性核黄素是一种黄色到橙黄色细针状晶体,微臭,微苦,是一个核糖醇侧链的异咯嗪的衍生物。

其在常温下稳定,在278~282 ℃熔融并且分解(约在240 ℃时变色),并且不受氧气影响。

核黄素微溶于水,在27.5 ℃下,溶解度为12 mg/100mL,核黄素水溶液呈黄色并有绿色荧光。

其稍溶于乙醇、环已醇、苯甲醇、乙酸,不溶于乙醚、氯仿、丙酮和苯,可溶于氯化钠溶液,易溶于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容易溶解,在强酸溶液中稳定。

耐热、耐氧化。

光照及紫外照射引起不可逆的分解。

2核黄素的生物作用核黄素是机体必需微量营养素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理机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评价人体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六大指标之一。

在生物体内,核黄素以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形式存在,直接参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生物氧化作用,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因而核黄素在食品、饲料、医药工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4]。

维生素B2与发酵-41108113

维生素B2与发酵-41108113

• 第五步,核黄素颗粒的制备。微生物 第五步,核黄素颗粒的制备。 发酵生产的核黄素需要干燥才能制成 核黄素成品。常用的干燥方法: 核黄素成品。常用的干燥方法:普通 气流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 气流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
微生物发酵法的缺点
• 与化学合成法相比, 微生物发酵法也存在 着某些缺点和不足。例如在核黄素的后期 加工与处理过程中, 核黄素的分离纯化比 较困难, 难以获得高纯度的核黄素,
结构
核黄素的异咯嗪上第1位及第10位N原子与 活泼的双键相连,能接受氢而被还原成无 色产物,还原后很容易再脱氢,因此具有 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
核黄素的作用
• • • • 与组织的呼吸过程有关 参与碳水化物的中间代谢 与激素有关 促进色氨酸转化为烟酸,VB6转变为磷酸吡 VB6 哆醛
• • •
维持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浓度,参与体 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参与药物代谢 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固体发酵工艺比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液体发酵操作简单方便, 液体发酵操作简单方便,生产规模可 大可小, 大可小,特别是固体发酵的设备比液 体发酵降低80%成本以上,同时能大 成本以上, 体发酵降低 成本以上 大减少能源的消耗, 大减少能源的消耗,便于推广和应用 。
• 第三步,核黄素的提取。即从发酵液 第三步,核黄素的提取。 中将核黄素提取出来。 中将核黄素提取出来。主要的提取方 法有:重金属盐沉淀法, 法有:重金属盐沉淀法,酸溶液法和 碱溶液法。科学研究表明, 碱溶液法。科学研究表明,碱溶液法 提取核黄素不仅收益高,且耗能低, 提取核黄素不仅收益高,且耗能低, 随着离心分离设备的不断改进, 随着离心分离设备的不断改进,碱溶 液法分离提取核黄素的优越性越来越 明显。 明显。

发酵法生产核黄素菌种和工艺

发酵法生产核黄素菌种和工艺

发酵法生产核黄素菌种和工艺
维生素B2(Vitamin B2)又称核黄素,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

它是人体细胞中促进氧化还原的重要物质之一,还参与体内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并有维持正常视觉机能的作用,人体如果缺乏核黄素,就会影响体内生物氧化的进程而发生代谢障碍,继而出现口角炎、眼睑炎、结膜炎、唇炎、舌炎、耳鼻粘膜干燥、皮肤干燥脱屑等。

2004年我国维生素B2出口1633吨,出口金额2433万美元。

主要出口国为日本、美国、德国、韩国、西班牙、英国等。

低含量饲料级VB2产品主要出口荷兰与美国。

而高含量(96%和98%)主要销往印度、美国和德国。

国外的主要生产商与提供商为美国的罗氏、德国的巴斯夫与日本的武田等,而我国的主要生产商为湖北广济药业与上海迪赛诺两家,只有他们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维生素B2,广济药业为发酵法生产,专业生产维生素B2及衍生产品。

而上海迪赛诺主要用合成法生产。

未来的需求主要是在饲料级产品,欧洲与北美需求增长适中,中欧、俄罗斯,特别是亚洲需求旺盛。

国内肉制品行业现在过多依赖这些饲料添加剂。

目前,维生素B2的市场缺口为2000-3000吨,且市场需求增长率为14-15%,而广济药业的生产能力每年1300吨,上海迪赛诺为每年700吨,最近完成检修扩产,再进一步扩产还没有计划。

在此时期生产维生素B2进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利润丰厚。

由于市场前景广阔,德国BASF公司正在扩产。

我们的技术:
生产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发酵水平:20-25g/L
发酵时间:70小时
提取率:80-90%
产品规格:98% 与 80%。

核黄素生产工艺

核黄素生产工艺

核黄素生产工艺核黄素是一种维生素B族中的一员,也叫做维生素B2,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

在生产工艺中,核黄素的生产技术主要有化学法和微生物法两种方法。

1. 化学法核黄素化学法生产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预处理原料:将硫酸铵、氢氧化钠、硝酸、双氧水等原料进行预处理,获得高纯度的原料。

(2)反应制备:将经过预处理的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经过反应,产生核黄素中间体。

(3)还原反应:将核黄素中间体进行还原,获得核黄素。

(4)结晶:将还原后的核黄素溶液进行结晶,获得纯度较高的核黄素晶体。

(5)干燥:将核黄素晶体进行干燥,获得最终产品。

2. 微生物法微生物法生产核黄素的基本流程如下:(1)选材:通过筛选和鉴定,选出一株产核黄素的高效菌株。

(2)预处理:将菌株进行预处理,获得高活性的菌种。

(3)发酵:在合适的发酵条件下,进行核黄素的生产。

菌株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代谢生产核黄素。

(4)分离纯化:将发酵后的菌液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出核黄素。

(5)结晶干燥:将分离出的核黄素进行结晶干燥,获得最终产品。

微生物法相比于化学法,更加环保、节能、资源利用效果更好,但需要对生产设备、工艺、微生物用量等进行严密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等因素。

总体来说,两种核黄素生产方法各有优缺点。

化学法生产成本更低、稳定性更高,但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

微生物法则更加环保,但生产周期长,成本也相对较高。

当前,微生物法已经成为主流的核黄素生产方式,但化学法的开发仍持续进行,以降低其生产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为某些化学产品提供相关支持和应用。

核黄素生产工艺

核黄素生产工艺

核黄素生产工艺核黄素(Vitamin B2),也被称为黄色素、维生素G。

它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核黄素在机体中作为辅酶参与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由于核黄素的重要性,其生产工艺也备受关注。

核黄素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天然源法和人工合成法两种。

天然源法是通过酵母或霉菌发酵来产生核黄素,而人工合成法则是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来生产核黄素。

在天然源法中,首先要选取适合发酵的菌种。

常用的菌种包括酵母菌和黑曲霉。

这些菌种能够利用廉价的碳源(如糖蜜、麸皮)进行发酵,产生核黄素。

同时还需要优化菌种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参数的控制,以提高核黄素的产量。

发酵液经过过滤、浓缩、提纯等步骤后,得到核黄素的原料。

人工合成法是通过合成工艺来生产核黄素。

原料通常是化学品,包括苯乙酮、裂解焦油等。

这些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羟甲基化、环化、加氢等步骤,最终合成核黄素。

这种工艺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且产量较高。

然而由于合成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有机溶剂,处理废水和废气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无论是天然源法还是人工合成法,提纯工艺都是核黄素生产的关键步骤。

一般来说,提纯工艺包括沉淀、溶解、结晶、过滤等步骤。

由于核黄素的物理性质与其他杂质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溶剂选择、温度控制和pH调节等方式,将核黄素与其他杂质分离。

最终得到纯净的核黄素产品。

核黄素生产工艺的目标是提高核黄素的产量和纯度,并降低生产成本。

为此,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找更高效的菌种、优化发酵条件,以及开发更环保的合成方法。

同时,还需要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总之,核黄素的生产工艺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在发酵、合成和提纯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与控制。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技术革新,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核黄素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人们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微生物发酵产核黄素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产核黄素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产核黄素研究进展陈佩林,赵春(南通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系,江苏南通226007)摘要:核黄素是人和动物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核黄素是目前国内外生产核黄素的主要方法,其具有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产品纯度高等优点。

本文综述了核黄素生产中微生物发酵、生产方法、生产工艺、分离提取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核黄素生产的发展前景,为核黄素工业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核黄素中图分类号:S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5130(2005)04-0054-03核黄素(Riboflavin)又称维生素B2,是人和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在生物体内,它以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形式存在,直接参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生物氧化作用,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因而核黄素在食品、饲料、医药工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3]。

目前核黄素生产以微生物发酵为主,本文综述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核黄素的利用提供参考。

1 核黄素生产方法目前,国际上有4种核黄素生产工艺:植物体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和半微生物发酵合成法[4]。

其中微生物发酵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生产核黄素具有成本低、生产周期短、产品纯度较高等优点,是国内外工业生产核黄素的发展趋势。

德国的BASF公司是全球第2大维生素生产商,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核黄素已经有十多年的收稿日期:2004-07-04基金项目:南通师范学院院级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陈佩林(1966-),男,高级实验师,学士。

历史[3];瑞士的Roche公司在美国衣阿华州的Gargill用微生物发酵法取代化学合成法生产核黄素[3];我国的湖北广济药业公司也以微生物发酵生产核黄素,年产量达到300t以上[4]。

2 工业生产核黄素的微生物菌种可以代谢产生核黄素的微生物很多,包括真菌和细菌,但真正应用于核黄素生产的菌种却很有限(表1)[4]。

核黄素生产工艺

核黄素生产工艺

核黄素生产工艺一、概述核黄素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能够参与人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核黄素的生产工艺。

二、原料准备1. 糖类:糖蜜、葡萄糖等;2. 氮源:酵母粉、氨水等;3. 磷源:磷酸盐等;4. 微量元素:镁盐、铁盐等。

三、发酵过程1. 发酵菌株的选取:选择高效核黄素生产菌株进行培养和扩增;2. 培养基配制: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糖类、氮源、磷源和微量元素制成培养基;3. 接种发酵罐:将培养基加入发酵罐中,经过灭菌处理后接种菌株,开始发酵;4. 发酵条件控制:在适宜的温度(30-37℃)、pH(6-7)和通气条件下进行发酵,同时添加适量的氨水调节pH值;5. 发酵时间控制:根据不同菌株和条件控制发酵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

四、提取和纯化1. 发酵液的收集:将发酵罐中的发酵液经过离心、过滤等处理,得到含有核黄素的菌体和发酵液;2. 菌体破碎:将菌体经过超声波、高压均质等处理,使其破裂释放出核黄素;3. 溶解和分离:将破碎的菌体在适宜条件下溶解,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等技术分离出核黄素;4. 纯化和干燥:通过进一步的纯化步骤(如逆流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得到高纯度的核黄素,并通过冷冻干燥等方法进行干燥。

五、质量控制1. 原料检测:对原料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生产要求;2. 发酵过程监控:对发酵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温度、pH值、氨水用量等符合要求;3. 产品检测:对生产出来的核黄素进行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4. 环境卫生控制:对生产环境进行卫生控制,确保产品不受污染。

六、总结核黄素的生产工艺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工艺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为核黄素的生产提供了更多选择。

VB2的生产工艺说课材料

VB2的生产工艺说课材料

核黄素的发酵工艺及优化
• Venugopal Pujaria and T.S Chandra利用副产品原农工为核
黄素生产的由紫外线的Eremothecium ashbyii紫外线- 18 57突变体的营养需求进行了优化,不像传统的培养基成分优 化方法,统计技术随其中变数的水平同时改变,研究其对核 黄素的生产集体效应。在成分的最佳浓度范围内培养基优化 利用统计方法比未优化的媒介提高了约35%的核黄素产量。 E. Kalingan and Chung-Min Liao进行了一项研究,以确定 各种低成本因素,他们在诱导核黄素产量更高,在不同浓度 有机废弃物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核黄素诱导源浓度对核 黄素产量在E. ashbyii生产中起重要作用。这里所获得的数 据表明原料价格低廉,可通过大量的副产品,还有动物和鱼 类资源原产有机废弃物农用工业可作底物。另外姚青青等通 过筛选高通量的DHBPS抑制剂来提高产率 。
核黄素提取及测定方法
• 从发酵液中提取核黄素的方法主要有重金属盐沉
淀法、Morehouse法、酸溶法和碱溶法工业生产中 大多采用酸溶法。酸溶法提取核黄素的能耗较大, 经一次溶解、结晶获得的核黄素纯度只有60% ~ 70%。核黄素测定一般采用微生物法、荧光比色法, 这些方法比较繁琐或特异性不够, 不能区分核黄 素及其衍生物, 难以满足研究工作深入进行的需 要,还有一种分光光度法(核黄素在波长444 nm处 有最大吸收峰,测定在红光下操作)。随着高效液 相色谱技术(HPLC) 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国内 外还建立了一些与此有关的测定发酵液中核黄素 的分析方法如Diamonsil C18色谱柱法等等。
参考文献
• [ 1 ] 姚青青, 裘娟萍, 黄海婵.核黄素生物合成关键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J ].

核黄素发酵液的提取工艺[发明专利]

核黄素发酵液的提取工艺[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11]公开号CN 1765897A[43]公开日2006年5月3日[21]申请号200410067513.0[22]申请日2004.10.27[21]申请号200410067513.0[71]申请人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地址201203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春晓路439号4号楼[72]发明人李乃强 胡兵 赵宏程 夏丽群 邱勇隽[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代理人缪利明[51]Int.CI.C07D 475/14 (2006.01)C07D 487/14 (2006.01)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54]发明名称核黄素发酵液的提取工艺[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黄素发酵液的提取工艺,包括发酵液的预处理、膜过滤、酸化、氧化和转晶等步骤,并采用回收工艺对酸化母液中的核黄素予以回收。

采用本发明的提取工艺能够将核黄素的提取收率提高,核黄素含量95%的产品的提取收率约90%,得到的产品,可以满足医药级和饲料级应用。

200410067513.0权 利 要 求 书第1/1页1、一种核黄素发酵液的提取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发酵液的预处理,b、膜过滤,c、酸化,d、氧化,e、转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液的预处理步骤包括向发酵液中加入盐酸以调节发酵液的p H至5.0-7.0,然后再用液碱调节p H值至10-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膜过滤的操作参数为入膜压力在0.2-0.5Mpa、出膜压力在0.1-0.2Mpa,温度4-3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先加入活性炭混合,再进行膜过滤。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提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膜过滤所采用的膜为有机膜或无机膜、超滤膜或微滤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化步骤包括向膜过滤后的清液中加入无机酸,调节处理液pH值至4.0-7.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