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异端”色彩评析-6页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论《史记》的叙事特色

论《史记》的叙事特色

《史记》的叙事特色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史记对于人物的刻画注重语言细节描写,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人物特点,例如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就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用有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各具的鲜明个性;按描写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各具性格,记述史实则互相补足;利用个性化语言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

《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并富有传奇色彩。

论《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论《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论《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论《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1《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蒐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简析_史记_的悲剧风格及艺术表现

简析_史记_的悲剧风格及艺术表现

[收稿日期]2009-04-30[作者简介]金荣(1976-)女,汉族,甘肃人,新疆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及古代文学研究。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以浓厚的抒情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著称于世。

《史记》中撰写了众多的悲剧性篇目,塑造了大量的悲剧人物,使全书形成了浓郁的悲剧氛围,这种风格是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记》悲剧风格的形成,首先与司马迁本人的悲剧性格是分不开的。

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那种无奈的悲剧人生观贯穿了整部《史记》,字里行间凝聚着司马迁个人的身世和感慨。

司马迁悲剧性格的形成首先自然是李陵事件的影响。

“李陵事件”中他为了替李陵申冤,仗义直言,而触怒了汉武帝,被施以“腐刑”,在当时,朝廷的同僚昔日的朋友,居然没有一个人替他说句公道话。

于是在他的心中形成了抑郁的心结:一方面,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对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慨感不已;另一方面,自己个人身心遭受了巨大创伤,所以对历史上失败的悲剧英雄格外的关注和同情。

此外,自己也是一个学识渊博,才华卓越的人才,可是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

这些心理因素汇集在一起,是他撰写《史记》的感情基础。

司马迁也深受屈原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屈原和他的作品:“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如此推崇屈原及屈骚精神,而屈骚精神,本身表现为一种悲剧精神,屈原正是拥有这样的人格注定了他一生不同凡响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归宿。

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到司马迁。

屈原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进一步表现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司马迁,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论《史记》志怪描写

论《史记》志怪描写

论《史记》志怪描写摘要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充分显示出了司马迁严谨的治史态度和高超的文学水平。

在这部巨著巨著中,有许多的志怪故事,是司马迁对远古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加以搜集和整理,用来为记载历史和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

这些志怪不仅仅是司马迁对历史材料的真实记载,也是司马迁思想情感的载体。

志怪的出现使得历史事件的记述更加的形象生动,同时使这部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关键词:史记;志怪;思想;艺术性Portray about the ghost story in the "ShiJi"Abstract“ShiJi” was known as the "song of historians, without rhyme of Lisao" of the "ShiJi" is China's first biographical history, it fully shows Sima Qian rigorous attitude to the history and artistic level. In this masterpiece, has many ghost stories, Sima Qian is collectthe ancient myth and legend, used them to service record history and expression figures. The mystery is not only Sima Qian’s true record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but also the carrier of Sima Qi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Supernatural’s appearance makes accounts of historical events are more vivid, and this book is full of romantic color.Keywords:ShiJi; mystery; thought; artistic论《史记》志怪描写志怪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齐谐者,志怪者也。

36《史记》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色彩

36《史记》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色彩

36《史记》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色彩01《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上文中说到,《史记》具有实录精神,就是以事实为主,同时,司马迁还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社会,大胆的暴露社会现实的不公,对于统治者所宣扬的所谓“天道”提出怀疑和质问。

《史记》中的《伯夷叔齐列传》就是这样进行批判的篇章。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的两个隐士。

为什么好人倒霉,坏人得志?故事中说: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

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商灭后,二人不降周,跑到首阳山隐居,不食周的粮食,只吃野菜,采薇,后来一妇人说,这野菜也是周的,兄弟二人就野菜也不吃,饿死在山上。

司马迁这种说法不是空发议论,实际上是他对现实的不满。

这当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他自己本人也是忠心耿耿为朝廷做事,却落得受宫刑的下场,受刑的时候,没有人一个人出来说话,谁也不帮助他。

老天爷更不出来保佑他,所以他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天道,正义,正理到哪里去了?伯夷叔齐饿死在守阳山,而他们的同党,对他们无休止给予赞扬,这实际上就是庄子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候”。

做了大坏事,不但不受罚,还有人歌颂你,只要你有权,善人不得好报,恶人反倒受称颂,谁有权有势,别人就说你是好人。

正义还能不能伸张,司马迁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这样的质问。

他的实录精神还体现在他也颂扬那些符合他自己的理想的人物,颂扬那些在历史上建立了功业,对于社会、国家、人民有利的人物,特别是颂扬那些品行高洁但是又遭遇不平的人物。

如《屈原贾谊列传》。

司马迁他用自己的标准做是非的评价,不以统治者的标准为标准。

《游侠列传》中他赞扬了很多不为统治者所接纳,但却为困境中的人们来提供了很多帮助的游侠。

比如说这类游侠,这种人凭借个人的武力,来为别人打抱不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不遵守当时的国家法律,虽然他们对于当时的穷人或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不以帮助别人为骄傲,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与儒家人物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史记》的“异端”色彩评析

《史记》的“异端”色彩评析

司马 迁在《 孔子世 家》 中崇 敬地夸 赞孔 子 至 , 向往 之 ” 不 会 想 到 . 经 千 年 的 大 浪 心 时 历
张“ 收藏 图谶 , 一禁 绝之 ” 《 汉书 ・ (后 张衡 传》 的张衡 等都 对 ) 这种封 建迷信 思想进 行 了大胆 、 尖锐 的评 判 。东 汉末期 , 思
见而应 随之者也 。” 《 (天官 书 ・ 史记 》 以下书 、 家 、 传 、 , 世 列 自 序 均 出 自《 史记 》不 另注 ) , 社会 的治乱能为 天所感 , 把星象变 化 与人事社会密切相 连 , 明显继 承了君权神授 的天命论思想 。
欲, 天必从 之 。” 《 (潜夫论 》 仲长统提 出 :人事 为本 , ) “ 天道 为 末 。” 《 (群书治要 》 ) 引 都可看 到司马迁 的影 响。
对 天人关 系的思考 。 非汉代人始 创 。 并 西周 以前 , “ ” 对 天 的观念是绝 对服从 、 任 ; 周时产生 “ 信 西 敬天保 民” 思想 , 的 人 地位 开始提 高 ; 春秋 战 国时 , 郑国子产 提出“ 天道 远 , 人道 近”
恨 ?从满 是鄙夷 和斥责 的“ 异端 ” 的评价 , 到充满 战斗精神 的 “ 反传统 ” 的肯定 , 令人 反诘 , 都 它真 的与“ 传统 ” 合 , 正 不 与“ 统” 不合 ?


“ 谓 天 道 。 耶 非 耶 ? ” — 对 “ 道 ” 怀 疑 批 判 所 是 — 天 的
“ 先黄老 而后六 经 ” 汉 书》 是《 中批 评 司马迁 没有 充分 尊

《 记 》 的 “ 端 " 色 彩 评 析 史 异
饶 峻妮
( 西南林业 大学 人文学 院 , 云南 昆 明 6 0 2 ) 5 2 4 摘 要 : 汉代 经 学标 准下 ,史记》 在 《 的确有许 多不合 圣贤之 道的地 方。 者结合《 作 史记》 古代文论 中所 受到 的“ 在 异端 ” 批 评进 行辨析 , 寻在 “ 探 大一 统” 背景 下 , 思想与 国家意识形 态混融又砥砺 的过程 , 示其超越 于 时代 又引领传统 的卓越价值 。 其 揭 关键 词 : 史记》 “ 《 异端 ” 经 学

《史记》的奇异之美与悲壮之美

《史记》的奇异之美与悲壮之美

漆园丁司马迁地《史记》历来深受读者喜爱,与其奇异之美颇有关系.西汉晚期扬雄地《法言》首开评论《史记》之先河,《法言·君子》云:“文丽用寡,长卿也;多爱不忍,子长也.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深以“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之力之誉”为憾.为李陵辩护,首先是“观其为人,自守奇士”,并且称赞李陵“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爱奇是司马迁地天性,爱奇地天性构成地奇异之美是《史记》最突出地审美情趣之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史记》地奇异之美有三种表象.一是采用神话传说,折射远古历史;二是著录异征怪象,增加神奇色彩;三是记载奇言奇行,彰显奇志奇德.采用神话传说主要是文献资料所致,尽量从神话中还原历史;著录异征怪象是有意搜罗传闻,意图通过传闻寄寓褒贬;记载奇言奇行是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风貌.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是《史记》充满奇异之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夏代以前没有文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地史实都是口耳相传,后世补记,史实在传说地过程中已经被涂上神话地色彩.《史记》先秦史依据地文献有《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先秦诸子和楚辞等,《战国策》和《楚辞》成书于西汉晚期,《史记》采用地是流传地单篇作品或集结同类作品地单行本.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帝时代久远,《尚书》独载唐尧以下事,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司马迁游历四方,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深入实地考察,辨析神话传说,折射历史进程.《夏本纪》记载鲧禹治水,将神话传说还原为人事行为.《殷本纪》记载殷商起源,则采用《诗经·商颂·玄鸟》,说有娀氏之女简狄为帝喾次妃,外出行浴时吞下玄鸟产地蛋,因而怀孕,生下殷商始祖契.《周本纪》记载周族起源,则采用《诗经·大雅·生民》,说有邰氏之女姜原为帝喾元妃,外出行路踩上神人地脚印,因而怀孕,生下周族始祖弃.《秦本纪》记载秦地起源,说帝颛顼地苗裔女修吞下玄鸟产地蛋,孕育产生秦地始祖大业.这三则创世神话传说,都折射出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地转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高祖本纪》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地种种神奇:刘媪与蛟龙交配而孕育出刘邦,所以刘邦本来就是龙子;鼻梁很高,颜面如龙,左股有七十二颗黑痣;头顶上空有天子气,呈五彩,显龙虎之状;刘邦斩蟒蛇起家,蟒蛇是白帝子,而刘邦是赤帝子等.《陈涉世家》也有奇异地描述,鱼腹帛书、篝火狐鸣,都是拆穿来写,揭示蛊惑人心地用意.敢于装神弄鬼,威慑众人,说明陈涉根本不信鬼神.刘邦地种种神奇也是刻意炒作,与《陈涉世家》不同地是描述中不拆穿,而留待读者去拆穿,褫去神秘多彩地光环,露出凡夫俗子地狡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宗世家》记载,废太子临江王刘荣被告发侵占宗庙壖垣为宫,汉景帝传召刘荣问罪.刘荣出发前祭祀路神,上车之后车轴无故折断报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吾王不返矣!”刘荣到中尉府接受审讯,受到酷吏郅都地责讯,惶恐而自杀,埋葬于蓝田.当时有数万燕子衔土置于坟冢之上,百姓见而怜之.车轴无故折断,燕子衔土为冢,显然只是当时地传闻,然而奇中含悲,寄托了百姓对皇室弱者地同情,暗寓着作者对酷吏政治地不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采用神话传说,著录异征怪象,只是《史记》奇异之美地表象.《史记》本质地奇异之美主要体现在立传和取材:确立传主拒绝平庸,筛选事迹非奇不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汉惠帝刘盈是刘邦与吕后地独子,西汉第二代皇帝,刘邦去世后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在位七年,善良仁懦,无功无过.贵为皇帝,平庸无奇,《史记》因而不为汉惠帝立纪作传,然而班固地《汉书》却有千字文《惠帝纪》,称颂汉惠帝为“宽仁之主”,其文亦平庸之极.《史记》拒绝平庸,非奇不写,由此可见一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伯夷列传》居七十列传之首,西周数百年,列传仅此一篇,确立传主,就彰显奇异.伯夷、叔齐逃位,阻挡武王伐纣,未必值得称道,而奇行奇节,与后世争权夺利、阴谋篡弑相比,则是清高奇绝.传中议论、抒情多于叙事,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一泄满腔愤懑:伯夷、叔齐积仁洁行而饿死,颜渊好学,糟糠不厌,而卒蚤夭;恶党暴戾恣睢,竟以寿终;奸贼操行不轨,终身逸乐;正道直行,公正廉洁,却遭遇灾祸.世道黑暗,天理渺茫.传末推崇孔子地重名,认为伯夷、叔齐虽然贤明,颜渊虽然笃学,也只有得到孔子地评价,才能名扬天下.这是作为列传首篇,开宗明义,昭示为奇人立传,欲传奇人于千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章西汉两司马,如果没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完整地保存司马相如地代表作品,如何见得司马相如能与司马迁相提并论?有不少学者对司马相如地人格持否定态度,是对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传地动机缺乏必要地理解.其实司马迁是将司马相如当做奇人来写.这篇传记明显地表现了司马相如地“两奇”,一是行事之奇,即琴挑卓文君;二是行文之奇,即全录《子虚赋》《上林赋》,天下第一等奇文.西汉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礼教就是王法.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面对蜀中首富,无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艺术地魅力促成一场自由恋爱,极为大胆,极为洒脱,不是一般俗人所能做到地,也是一般封建卫道士所难以理解地.在琴挑卓文君之前,司马相如与临邛县令王吉地交往地确是炒作,炒作地目地只是为了引起卓文君地注意.凭着做过京官武骑常侍地身份,由父母官做媒,以礼求婚,卓王孙会拒绝吗?当然不会.但那太俗套,简直无奇可写.有位学者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认为司马相如是骗色骗财,大错特错!卓文君听罢琴声,“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她担心地是自己配不上司马相如.当司马相如出使巴蜀之时,卓王孙“因门下献牛酒以交驩.”“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也”.司马迁全神贯注地描写这段故事,有铺垫,有照应,完全是欣赏地笔调.卓文君、卓王孙、司马迁都不认为是骗色骗财,这位以讲《史记》名闻天下地学者,怎么尽往歪路上想呢?难道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吗?即使是为了吸引眼球,也不能完全忽视司马迁爱奇地天性和《史记》地奇异之美.如果司马相如是一个骗子,那么他地鸿文《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父老檄》又是骗什么呢?司马迁说“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这就是充分地肯定.不能准确理解《史记》每篇作品地创意,分析无论怎么细致入微,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汉中期权倾朝野地将军卫青和霍去病都是皇亲国戚,超万户侯,司马迁为两将军合著《卫将军骠骑列传》.两将军属下校尉裨将(副将)封侯者十五人,为将者十六人,皆无传.卫青地襁褓之子尚且荫庇千户侯,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庸,尚有数十人封侯拜将,而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结发与匈奴七十余战,终身副将,不得封侯,最后含愤自杀.李广精于骑射,智勇兼备,治军简易,廉洁奉公,仁爱士卒,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人气最旺.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对李广地遭遇,汉文帝说他生不遇时,汉武帝说他命运不佳,其实都是混账话.与《伯夷列传》相发明,便知李广地不幸遭遇就是因为德才过人.老子所谓“美好者不祥之物”,此之谓也.《李将军列传》展示了李广地奇才奇德和奇异地不幸,以奇异地残缺之美留下了一首不朽地挽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司马相如和李广一文一武两篇传记,都是司马迁写当代史.当代史尚且充满奇异之美,写前代古代就更能体现这种审美情趣,以奇异之美探讨《史记》人物传记,百试不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史记》地悲壮之美漆园丁西汉司马迁地《史记》开中国纪传体通史与传记文学之先河,历史纪录与文学创作融合无间,刻画出上下三千多年众多地历史人物形象.《史记》所写地人物绝大多数是悲剧人物,他们有着悲剧性地人生历程,遭受到不该遭受地厄运,面对灾难和困苦,表现出坚韧顽强地抗争精神.确立传主,确定主题,选材剪裁,以及叙事、说理、抒情,都折射出作者悲剧性地创意.那时没有“悲剧性”地概念,司马迁却有强烈地悲剧意识.以悲剧视角解读《史记》,感受《史记》地审美情趣,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地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史记》地悲剧性地形成,一是由于社会历史本身就是真实地悲剧,悲剧性地历史产生悲剧性地人物;二是由于司马迁身遭宫刑,忍辱负重,发愤为作,以悲剧性地眼光审视历史人物;三是由于司马迁儒道互补地生死观.儒家重视节操而积极进取,认为节操重于生命;道家珍视生命而清虚自守,认为生命重于节操.司马迁融合儒、道,形成独特地价值取向:不为节操轻死,不为天年苟活;生则顽强,忍辱负重,发愤为作;死则壮烈,死得其所,视死如归.因此,《史记》显示出特有地悲剧审美情趣:悲壮之美与奇异之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阳刚之美体现于历史人物地进取精神.《史记》人物无论出身、地位、遭遇、个性有何区别,都积极投身于时代地洪流,力求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立德、立功、立言地“三不朽”精神贯穿于整部《史记》.司马迁爱写金戈铁马地场面,惊天动地地壮举,倜傥不群地人物.志士仁人拯救社会,英雄豪杰争夺江山,刺客游侠快意恩仇,贩夫走卒对抗命运.或义薄云天,或功过参半,或暴戾恣睢,道德价值判断功过和是非,审美情趣感受怜悯和恐惧,阳刚之美奠定了《史记》悲剧性地基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悲壮之美体现于历史人物地承受能力.灾难降临,逆来顺受,则不能构成悲剧;只有顽强抗争,超越自己,才是悲剧精神,悲剧人物身上最不可原谅地就是怯懦和屈从.《史记》着意描写地悲剧人物,都具备超强地承受能力,胸怀大志而忍辱负重.伍子胥、蔺相如、韩信、魏豹、彭越、季布、豫让等,都具有悲剧性地人生遭遇和慷慨悲壮地气质,都能够隐忍耻辱,成就功名.遭遇挫折,动辄自杀,绝对是愚蠢之人做愚蠢之事.大智大勇,能屈能伸,司马迁函粪土之中而不辞,终于“成一家之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悲壮之美又体现于历史人物地直面死亡.悲剧人物经过顽强抗争,最终陷入死亡与屈服地两难选择,冷静地直面死亡,出于无悔和不屈,死亡是最后地抗争.一生奋斗,毫无畏惧;面对死亡,坦然自若.项羽自刎乌江令人惊骇,别姬、溃围、拒渡、赠马、自刎,英雄无悔,惊心动魄.李广自刭幕府令人愤懑,才气天下无双,结发七十余战,终身不得封侯,他地死出于自负自尊.屈原自投汩罗令人沉痛,致力美政理想,遭受无情迫害,是“历史地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地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地悲剧性冲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奇异之美体现于历史人物地传奇色彩.司马迁遗憾自己未能“有奇策才力之誉”,称赞李陵“自守奇士”,“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扬雄认为司马迁爱奇:“子长多爱,爱奇也.”《史记》写历史人物地奇节、奇行、奇才,以至著录神灵怪异,固然是爱奇地表现,目地是突出人物不同凡响地生和死,既有曲笔抒愤、暗寓褒贬之意,同时也受到目地论地影响,隐有宿命论地因素.传奇性地人生,毁灭性地结局,增强了《史记》地悲剧性,加深了令人“怜悯和恐惧”地审美感受.刘鹗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鲁迅也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地人生悲剧玉成了《史记》地美学悲剧,融合儒、道地生死观孕育了《史记》地悲剧精神,表现为悲剧人物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地顽强抗争,不只是让人们一洒同情地泪水,更重要地是令人扼腕切齿,催人豪迈奋进,具有振奋人心地艺术感染力,长久以来,已成为华夏民族地悲剧精神.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史记》《汉书》异文浅析

《史记》《汉书》异文浅析

《史记》《汉书》异文浅析《史记》《汉书》的用字多有不同,这些异文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或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同义又同音的关系,或是互为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或是字义为包含、被包含关系,或是因态度不同而造成异文。

标签:异文多样言语风格继司马迁创作《史记》后,东汉班固又作《汉书》,这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两部史书,它们与《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史记》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而《汉书》则记录有汉一代的史事。

两书在刘邦建国至汉武帝太初间这一段是相互重合的。

班固在编写这段历史时,多采用《史记》文字,但他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对部分文字进行增损和更替,这就形成了《史记》《汉书》的异文。

这里所说的异文是校勘学上的“异文”,即“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叫异文。

”①《史记》和《汉书》异文的关系是多样的,它们或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同义又同音的关系,或是互为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或是字义为包含、被包含关系,或是因态度不同而造成异文。

下面选取《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陈胜项籍传》中的部分句子,对《史记》、《汉书》的异文进行直观具体地分析(为了书写和阅读方便,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例句为a句,选自《汉书·陈胜项籍传》的相应句子为b句。

同时在后面注明页码。

)。

一、单纯的同义关系(1)a.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

(296)b.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

(1796)析:“掾”,《说文·手部》:“掾,缘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掾,本训当为佐助之谊,故从手。

”所以按《说文》的说法,“掾”的本义是“佐助,辅助”。

引申为历代属官的通称,属官即起辅佐作用的官员。

《玉篇·手部》:“掾,公府掾史也。

”《集韵·线韵》:“掾,官名。

”“史”,《说文·史部》:“史,记事者也。

《史记》的叙事特点及小说因素分析

《史记》的叙事特点及小说因素分析

《史记》的叙事特点及小说因素分析刘新生【摘要】<史记>以朴素平实、简洁形象的语言在"本纪"、"世家"、"列传"中不仅以纪实的方法完成了对历史性事件、人物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实中有机地融入了"虚"--合理虚构的成分,以天才的艺术思维和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历史叙事中所表现出的突出的文学色彩,显示了有别于传统史书的历史人物叙述方式,在"史"的叙述中有着浓郁的小说因素,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提供了借鉴.【期刊名称】《齐鲁学刊》【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史记》;叙事特点;人物形象;小说因素【作者】刘新生【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2司马迁的《史记》其主旨是“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至于其形成,则是司马迁在“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基础上惨淡经营的成果(《报任安书》),它完成了自上古(黄帝)至汉初(武帝太初)三千年间的历史发展展示,是古代历史的伟大叙述,更是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的高超演义。

《史记》以朴素平实、简洁形象的语言在“本纪”、“世家”、“列传”中不仅以纪实的方法完成了对历史性事件、人物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实中有机地融入了“虚”——合理虚构的成分,以天才的艺术思维和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文本的体例上,《春秋》、《左传》一系列纪年史书,是在纪年的基础上对某些历史事件人物做出较详细的描写,侧重于对一个事件的片段进行完整的叙述描写,尽管有的社会生活场景描写得精细、到位,特别是一系列战役、战斗,通体叙述得有条不紊,刻画得入木三分。

优质实用文档精选——简叙《史记》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优质实用文档精选——简叙《史记》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优质实用文档精选——简叙《史记》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之一,它由司马迁所撰写,是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多特点,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

1. 阐述儒家思想《史记》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综合性史书,其中大量阐述了儒家思想,这也成为了其一个重要的特点。

司马迁在书中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内容涉及到仁义道德、礼仪法规等各个方面,并且呼吁人们要尊孔、仰礼、法度,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描述历史事实《史记》是一部以历史为主题的著作,它在内容上充分地描述了历史的事实,并且通过描述和分析这些事实,展现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状态和变迁。

采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反映历史事实,既具有历史客观性,又具备了文化深度。

3. 强调道德观念《史记》对于道德观念的强调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在该著作中,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例如《魏公子列传》中的韩信、《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等等。

司马迁强调了人们要注意与他人的关系、要重视道德等观念,这为后代的历史人物树立做好榜样,在展现历史价值的同时,陶冶人类情操。

4. 政治理想的倡导《史记》在政治上的理想倡导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司马迁从《太史公自序》中注明的“纪传体”到《本纪》《列传》等篇目布置,充分表现了对政治角色的独立思考和写作原则的体现。

例如,在《封禅书》一篇中,司马迁将儒家思想融合到神权之中,最终选择将皇权、儒家思想合而为一,形成了“皇儒合一”的政治理念。

5. 突出历史意义《史记》突出了历史意义,书中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并且用一种易于阅读和理解的方式呈现。

在其中,研究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经验,分析和总结历史上的问题,以及揭示历史中的条条框框,从而更好的理解历史。

综上所述,《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综合性史书,它具有很多特点,其中主要包括阐述儒家思想、描述历史事实、强调道德观念、政治理想的倡导以及突出历史意义。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它的作者司马迁惨痛的遭遇、悲剧的命运使他具有浓重的悲剧心理,再加上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促使他发奋著作,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而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史记》不但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现已经存世两千多年了,它在史学、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早已被历代的学者们所定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前人所撰史书的不同在于创造性地使用了“纪传体”的体制,它不仅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一、《史记》存在悲剧色彩的表现《史记》全书130篇, 其中写人物的篇目就有112篇。

司马迁在这些篇目中, “其言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 以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以传神的妙笔, 平易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其中对悲剧人物的描绘尤为突出。

据统计《史记》共写了悲剧人物一百多个。

因此对《史记》悲剧人物, 尤其悲剧英雄人物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价值。

《史记》的悲剧性正是从这些悲剧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形色色,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这些悲剧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与他们的悲剧遭遇, 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司马迁以前我国三千年历史的进程, 并展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英勇奋斗、敢于抗争、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德。

在《史记》里,这些悲剧人物的故事非常壮悲,十分惨烈,他们都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站在时代潮流的漩涡中,他们的命运结局各不相同,但却都终遭困辱,不被赏识,结局悲惨,理想的翅膀于此折断,命运陷入了深深的悲剧泥潭。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的风格特征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的风格特征

《史记》的风格特征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他所选择的题材多是重大的。

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

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

苏秦、张仪准确地把握了当时形势的特点,抓住了机遇,相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那个时代的倾危之士。

陈平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动乱和楚汉相争,于是他大显身手,屡献奇计。

他设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亚父”这位谋士。

荥阳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东城门迷惑楚军,刘邦得以出西城门脱险。

是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又是他建议刘邦的伪游云梦泽而借机擒韩信。

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是陈平出奇计化险为夷。

陈平所献五计,无一不是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安危。

陈平这位谋士的形象,也就在驾驭历史风云的过程中日益丰满。

《史记》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或卑琐、或伟岸;有的先荣后辱,有的先辱后荣;有的事业成功,人生幸运,也有的虽然事业成功却命运悲惨。

司马迁既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导演、演员,又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产兒,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史记考异原文与解析

史记考异原文与解析

史记考异原文与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司马迁的代表作品。

准确地说,史记考异是指在史记这本书中,有一些文字和记载存在着一些与其他史书不同的地方,这些差异往往被称为史记考异。

史记考异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史记的内容以及历史事件的真相。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考异进行原文分析和解读。

I. 原文考异史记考异的原文,是指史记中存在与其他历史书籍不同的具体文字或记载。

在史记中,常常可以找到与其他史书有所出入的情况,这些差异可能是因为编者个人的观点、资料的不同化或者其他原因所致。

以下是史记中的一些著名考异原文:1. 春秋左氏传记载史记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对于春秋左氏传的记载,而关于春秋左氏传的内容,史记与左传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春秋左氏传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与史记有所出入,并且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

这些差异反映了编者在撰写时的个人态度和立场。

2. 司马迁个人观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观点和思想常常通过史记中的文字表达出来。

因此,在史记中,很容易发现具有个人色彩的观点和评价。

这些观点和评价可能与其他历史书籍不同,被认为是史记的考异之处。

II. 解析与讨论史记考异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史记的本质以及历史事件的真相。

通过对考异的原文进行解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史记的内容,并对历史事件作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 考异的背后意义每一个考异都有其背后的意义和原因。

通过对比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编者的立场以及历史事件的多种解读方式。

另外,史记的考异也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史记及其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更加客观的解读和评价。

2. 原文解析解析史记考异的原文需要精细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对于每一个考异,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解析:A. 确定考异的具体内容首先,需要明确考异出现的具体位置和内容。

通过仔细阅读原文,找出与其他史书不同的地方,并将其记录下来。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也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

作为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创造, 而且几乎每一篇人物传记都富有深厚的哲理意蕴。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写得最精彩的人物传记之一,对历史人物的命运的解读,司马迁可谓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思考。

本文试以李广的悲剧命运为镜,一窥司马迁传记文学中所蕴含的命运哲理。

一何谓天命?把天当作神,称天神的意旨为天命,这是殷、周以来人们的观念。

《诗·大雅·大明》说道“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周代殷,就是天命使然。

古人认为,人的生死、贫富、寿夭等是生来就已决定的,人是无可奈何的。

《现代汉语词典》释“命运”一词:“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迷信的人认为是生来注定的)。

”司马迁是怎样看待天命和命运的呢?我们不妨结合他的作品一起来看看。

在他的笔下,历史人物的命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三种关系分不开,那就是:人与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

在人与天的关系(亦即“究天人之际”的问题)上,天道或天命是否决定人的一生前途,人的结局?《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勇当强敌,仁爱士卒,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终老却无功。

李广请教望气先生:“然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怀疑。

元狩四年,已届六十高龄的李广得知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终得以前将军之职随军出发,但事不遂人愿,在这次出征中,卫青私自将李广由前将军并入右将军部队,使得“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错过了与单于交战的机会,误了军机,李广最后不堪刀笔吏督责而自杀。

临死之前,李广将他的悲剧命运归之于天,“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在李广看来,错失与匈奴单于交战的良机,固然有大将军卫青人为的阻挠,“而又迷失道”,耽误了军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天意?司马迁对李广临死之前发出一番生命虚妄的悲慨的描写,实在不无深意。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悲剧色彩的形成]史记的悲剧色彩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悲剧色彩的形成]史记的悲剧色彩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悲剧色彩的形成]史记的悲剧色彩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著作。

它记录了上起远古,下至西汉武帝时期,最主要是春秋末期以来四百多年间的人物。

《史记》中有许多悲剧人物,他们大多是有积极进取的美好理想,但被残酷的现实撞得支离破碎,正是这样产生了慷慨悲壮的艺术感染力,并传递给了读者。

本文试图以项羽为例,浅析《史记》是如何将历史人物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的悲剧色彩表现出来的。

一、大显英雄形象,小示悲剧性格、项羽之所以称为英雄,就在于他的反秦功绩。

项羽在反秦斗争的三年中,钜鹿之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司马迁着力描写了钜鹿之战,用这一场大战成功地塑造了项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钜鹿之战前,项羽权衡当前形势杀了停止不前的宋义,统帅了全军,成为钜鹿之战的前奏,表现了项羽掌控大局的能力。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短短几句,营造出了项羽破釜沉舟的魄力和叱咤风云的大将风范,英雄形象渐渐树立。

接着以诸侯军与楚兵的对照,突出了楚兵的英勇生猛,表现了钜鹿之战的大获全胜,酣畅淋漓地描绘了项羽反秦的丰功伟绩。

钜鹿之战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秦朝政权逐渐瓦解,战绩卓然的反秦英雄项羽的历史作用发挥到了顶点,司马迁也将其在这场战役中的英雄形象树立起来。

人无完人,英雄亦然。

司马迁没有回避缺点和错误,如实地写出了项羽的缺点,揭示了英雄走向失败的悲剧命运。

残暴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之一,对此文中也有表现。

“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坑之”,又有“夜击阮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皆反映了项羽的残暴。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可见项羽的不凡,但也可以看出他性情粗疏,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如实地表现项羽的缺点并不是作者的用力之处,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取舍和编排主力塑造项羽的光辉英雄形象,只于小处暗示致命弱点为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史记》的叙事特点

《史记》的叙事特点

《史记》的叙事特点‎摘要: 《史记》以朴素平实‎、简洁形象的‎语言,在“本纪”、“世家”、“列传”中不仅以纪‎实的方法完‎成了对历史‎性事件、人物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实中有机‎地融入了“虚”——合理虚构的‎成分,以天才的艺‎术思维和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历史叙事‎中所表现出‎的突出的文‎学色彩,显示了有别‎于传统史书‎的历史人物‎叙述方式,在“史”的叙述中有‎着浓郁的小‎说因素,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史记》;叙事特点;人物形象;实录性《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史记》其主旨是“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至于其形成‎,则是司马迁‎在“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基础上惨淡‎经营的成果‎(《报任安书》),它完成了自‎上古(黄帝)至汉初(武帝太初)三千年间的‎历史发展展‎示,是古代历史‎的伟大叙述‎,更是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的高超‎演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的“异端”色彩评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崇敬地夸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时不会想到,历经千年的大浪淘沙,自己也成为令人景仰的高山和指引后人的大道。

但是,自汉代开始,《史记》就不断被指斥为异端:“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

”(《汉书·扬雄传》)“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贱贫。

”(《汉书·司马迁传》)“违戾《五经》,谬孔子言。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三国魏明帝评价:“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三国志·王肃传》)更是简单地理解《史记》的创作目的是公报私仇、泄一己之愤。

“异”总是相对于“同”而言,汉代“同”的标准就是经过了改造的儒家“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准绳,代表着正统;其对立面就是异端,意味着价值否定与不屑。

《史记》对人对事的评判标准、是非观念都有不同于儒家圣人和经典之处,理所当然就被视为“异端”。

《史记》究竟有什么“谬于圣人”的地方令人如此切齿痛恨?从满是鄙夷和斥责的“异端”的评价,到充满战斗精神的“反传统”的肯定,都令人反诘,它真的与“传统”不合,与“正统”不合?一、“所谓天道,是耶非耶?”——对“天道”的怀疑批判汉代哲学的核心之一,是对“天人关系”的探讨。

特别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深刻影响了汉代的政治、学术思想走向等社会文化的发展。

司马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史记》中有不少“天人感应”的描述,如:“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

平城之围,月晕参、毕七重。

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数丈……由是观之,未有不先形见而应随之者也。

”(《天官书·史记》,以下书、世家、列传、自序均出自《史记》,不另注)社会的治乱能为天所感,把星象变化与人事社会密切相连,明显继承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论思想。

但是,司马迁也能够超越社会主流思想,对天命论进行大胆的怀疑、否定和批判:“所谓天道,是耶非耶?”(《伯夷列传》)敢于质疑和超越官方哲学的司马迁并不孤独。

西汉后期,谶纬学说大兴于世,“至于光武之世,笃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文心雕龙·正纬》),于是“非圣无法”(《后汉书·桓谭传》)的桓谭,“疾虚妄”(《论衡·佚文篇》)的王充,主张“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后汉书·张衡传》)的张衡等都对这种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大胆、尖锐的评判。

东汉末期,思想渐渐解放,王符、仲长统等思想家对黑暗社会和错误思想的批判就更为大胆和深刻。

王符提出:“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潜夫论》)仲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群书治要》引)都可看到司马迁的影响。

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并非汉代人始创。

西周以前,对“天”的观念是绝对服从、信任;西周时产生“敬天保民”思想,人的地位开始提高;春秋战国时,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近”(《左传·昭公十八年》),对人事更加重视;荀子更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人得以解放,在自然规律前提下,可利用天为自己服务。

可见,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天与人紧密联系,但认识的总体趋向是天人相分,人为主体。

到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其实是对春秋战国已经形成的天人相分观念的倒退。

所以司马迁对于天道的质疑和批判,虽然在当时离经叛道,但并非异端,不过是以史官的真知灼见,重建了先秦的民本思想,更对于廓清汉代的神学迷雾,开启之后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魏晋时代,影响深远。

二、“先黄老而后六经”——对儒道的兼收并蓄“先黄老而后六经”是《汉书》中批评司马迁没有充分尊重儒学的正统地位,却看重道家思想。

批评来自《太史公自序》中赞同父亲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的观点:“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批评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气力却少见功效,是因为“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以儒家六艺为法式,加上大量解释性文字,几代人也不能弄通其学问,毕生也不能穷究其礼仪,难以遵从。

但提到道家时却褒扬有加:“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称赞其行动合乎“道”,能使万物丰足,撮取众家之精要,顺应时势发展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大。

可见司马迁对儒道两家的不同态度。

汉代扬雄对司马迁的态度很是不屑:“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委大道而好乎诸子书,恶睹其识道也?”(《扬子法言·君子》)放弃儒家经典,只能算末流,丢开儒家大道去喜好诸子之书,算不上真正识道。

有人问:“司马子长有言,曰:《五经》不如《老子》之约也,当年不能极其变,终身不能究其业”如何理解,扬雄说:“若是,则周公惑,孔子贼。

”(《扬子法言·寡见》)不同意司马迁的见解,认为只有儒家《五经》才合乎正道。

其实,仅仅因为司马迁那样说就批评他蔑视“六经”失之偏颇。

在《太史公自序》中,我们看到司马迁十分崇拜孔子,对《春秋》推崇备至,称颂《春秋》为君王指明了治国之方,意义重大:“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儒道虽有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分歧,但有一个根本共识,那就是否认利益欲求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不同的是:儒家立足于善,通过舍生取义,从利益的对立面树立了人性的尊严;而道家立足于美,通过“齐物”忽略物的利诱,成就天地大美,可谓殊途同归。

儒、道两家既对立又相互补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所以,在以经学为主导的汉代,被斥为“异端”的司马迁其实是超越了时代局限,走在了历史的前沿。

三、“是非颇谬于圣人”——对道义的推崇赞颂司马迁在对儒家正统文人所不齿的刺客、游侠盛赞之余钦佩有加,才被指责“退处士而进奸雄”。

《刺客列传》塑造了“为知己者死”的聂政、荆轲等刺客形象,毫不掩饰对他们侠肝义胆的景仰和赞颂。

《游侠列传》评价郭解:“其行虽不规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救人于危难之中,功成不受,这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士;对“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的鲁仲连充满敬意。

司马迁塑造出这些侠义形象,得益于先秦士人的道义精神的沾溉。

孔子提出,士要有崇道的理想和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需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所以后学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积极的入世精神:“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为了这个理想,甚至可以“舍生取义”、“以身殉道”(《孟子》)。

司马迁笔下的侠士最突出的精神就是对道义理想的追求,他笔下那些被斥为“奸雄”的侠义之士,恰恰是对先秦士人精神的最好诠释和发扬,这种精神因为司马迁的推崇而沾溉久远,成为传统。

四、“崇势力而羞贱贫”——对经济的重视肯定至少在明代以前,人们对商人多少都有些为富不仁的印象。

这和儒家倡导有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除了正面鼓励不慕名利的高洁,也从另一角度使儒生们陶醉于穷得有理、穷得光荣的心态中。

但《货殖列传》却充分肯定了物质利益追求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情性”、“人富而仁义附焉”;也充分肯定靠劳动致富的人:“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知者有采焉”,肯定了追求致富的正当性,发展经济有利于家国。

他们致富都是靠正当手段,靠辛勤劳动和智慧,不是以权谋私,也不是弄法犯奸。

司马迁并不认为经济的发展是最终和唯一目的,物质利益的追逐还需有礼、义的引导:“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损社稷也。

故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

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

”(《史记·礼书》)可见,道德导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天下兴衰治乱的关键性因素。

先秦早已有远见卓识的管子看到物质的第一性:“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司马迁只是进一步总结了经济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综上所述,站在汉代思想文化背景下,特别是经学标准下来评判,《史记》的确有不合乎圣贤之道的地方,而这正是它受到“异端”评价的根源和背景。

而随着汉末社会动荡,经学作为时代表征性文化地位的衰微,对于《史记》是否真的“谬于圣人”、“谬于经”,自当重新审视。

其实,在“大一统”背景下,《史记》中的思想呈现是在与汉代国家意识形态混融又砥砺的过程中形成的。

司马迁的观点,无论是对天道的否定、儒道的取舍,还是对道义的推崇或经济的重视,无疑已经在悠久绵长的历史发展中得到认同。

所以,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成就一家之言,又超越时代、引领传统的地位无可辩驳。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