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初中文言文拓展)

合集下载

唇亡齿寒文言文

唇亡齿寒文言文

唇亡齿寒文言文“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唇亡齿寒文言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唇亡齿寒文言文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

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翻译】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样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唇亡齿寒文言文逐字翻译

唇亡齿寒文言文逐字翻译

唇亡齿寒,唇之失也,齿寒随之。

盖唇齿相依,共为一家,唇亡则齿亦寒矣。

逐字翻译如下:唇亡齿寒唇:指嘴唇,此处比喻国家或集团。

亡:失去,这里指国家或集团的灭亡。

齿:指牙齿,此处比喻国家或集团的安危。

寒:寒冷,这里比喻国家或集团的危难。

逐句翻译如下:唇亡齿寒唇之失也:嘴唇失去了。

齿寒随之:牙齿随之感到寒冷。

盖唇齿相依,共为一家:因为嘴唇和牙齿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唇亡则齿亦寒矣:如果嘴唇失去了,牙齿也会感到寒冷。

整篇文言文逐字翻译如下:唇亡齿寒,言国家或集团之危难,犹如唇与齿之相依。

唇之失也,齿寒随之。

盖唇齿相依,共为一家,唇亡则齿亦寒矣。

此语虽简,意蕴深长,用以比喻国家或集团之间,相互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之关系。

唇者,国家之屏障,民之口粮也。

齿者,国家之根基,国之栋梁也。

唇亡,则民无口粮,国家失屏障;齿寒,则国无根基,栋梁动摇。

唇齿相依,如人之一身,唇之失,齿亦随之寒。

是以国家之间,宜相扶持,共度时艰。

古之圣贤,深知唇齿相依之道,故有“和衷共济”之训。

和衷共济,即以国家利益为重,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若国家之间,各怀私心,互相猜忌,则如唇齿分离,国家将面临危难。

唇亡齿寒,亦告诫吾辈,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我们要勇敢站出来,捍卫国家利益,保卫家园。

如此,方能实现唇齿相依,国家昌盛。

总之,唇亡齿寒,一句古语,道出了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

我们要以此为鉴,团结一心,共谋国家繁荣昌盛之道。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答案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唇亡齿寒,言其相依者也。

唇,口之边也;齿,口中之物也。

唇亡,则齿寒。

盖唇与齿相依,唇存则齿固,唇去则齿孤。

故人曰:“唇亡齿寒,其义自见。

”翻译:唇亡齿寒,说的是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唇,指的是嘴巴的边缘;齿,指的是口腔中的牙齿。

唇亡,则齿寒。

这是因为唇与齿相互依存,唇在则齿稳固,唇去则齿孤单。

因此人们说:“唇亡齿寒,其义自然显现。

”解析:此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为:“唇亡齿寒,其义自见。

”意思是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是比喻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唇亡齿寒”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唇与齿的关系,就像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样,一方的危机往往会导致另一方的危险。

这句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利害攸关的关系。

具体解析如下:1. 唇亡齿寒:唇亡,指嘴唇不存在;齿寒,指牙齿感到寒冷。

这里用嘴唇的消失来比喻一方的困境,牙齿的寒冷则比喻另一方的困境。

2. 相依:指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靠。

3. 唇与齿相依:比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

4. 唇存则齿固:意思是说,如果嘴唇还在,牙齿就会稳固。

5. 唇去则齿孤:意思是说,如果嘴唇不存在,牙齿就会孤单无依。

6. 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这个道理自然显现出来。

总之,“唇亡齿寒”这一成语生动地表达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利害攸关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关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唇亡齿寒文言文解释翻译

唇亡齿寒文言文解释翻译

《左传》载,春秋时期,晋国与虞国相邻。

晋献公欲攻虢国,而虢国与虞国结为同盟。

晋献公派臣子荀息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劝阻说:“晋国之所以向我国借道,不过是借道以攻虢国,唇亡齿寒,我国岂能独存?”然而,虞国国君不听劝阻,答应借道。

结果,晋国借道攻虢,虢国灭亡。

晋国随后灭虞,虞国国君后悔莫及。

唇亡齿寒,从字面上理解,唇与齿本为相邻之器官,唇亡则齿寒。

此成语用以形容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犹如唇齿相依,相互依存。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此成语尤为适用。

以下为唇亡齿寒的文言文解释与翻译:【原文】唇亡齿寒,吾与子共之。

【解释】唇,指嘴唇;亡,指失去;齿,指牙齿;寒,指寒冷。

此句意为:如果嘴唇失去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一方的遭遇往往直接影响另一方。

【翻译】The lips are gone, and the teeth feel cold. This metaphor implies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arties, where the plight of one directly affects the other.在历史长河中,唇亡齿寒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相邻,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国力大增。

然而,燕国国君担心赵国强大后威胁到自己的国家,便联合其他国家攻打赵国。

在此次战争中,赵国虽然获胜,但国力大减,从此走向衰落。

而燕国也因为战争而国力受损,最终被秦国所灭。

又如,近代史上,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朝政府与日本政府关系紧张。

战争初期,清朝政府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支持,但最终未能如愿。

在战争中,清朝军队节节败退,国力受损。

而日本政府则趁机扩大领土,成为亚洲霸主。

此战使清朝政府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必须加强国防,提高国力。

总之,唇亡齿寒一语道破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惕这种关系,珍惜与他人的友谊,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唇亡齿寒翻译及原文

唇亡齿寒翻译及原文

唇亡齿寒翻译及原文唇亡齿寒怎么翻译?正在学这篇文言文的考生可以来了解一下,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唇亡齿寒翻译及原文”,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唇亡齿寒翻译及原文唇亡齿寒翻译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

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

”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

’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

’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

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

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

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

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

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

☆《当代学生》文言文1-15☆

☆《当代学生》文言文1-15☆
下邽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满门; 等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 (阗:充满)
8.歧路亡羊
战国·列御寇《列子·说符》
杨子之邻人亡羊,
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
杨子的邻人丢失了一只羊, 那人央请了许多亲戚朋友一道去寻找,又请杨子的家僮也一同去追捕。
杨子说:“唉!丢失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
邻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王羲之)曾经在蕺(jí)山看见一位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 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各写了五个字。
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
“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 “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几百钱了。” 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 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请求王羲之写字),王羲之笑着却没答应。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师旷说:“我这双目失眠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 壮年的时候喜欢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 年老的时候喜欢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 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人们都去祝贺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 人们都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原文如下:唇亡齿寒,唇亡则齿寒。

夫唇齿者,天地之至亲也。

唇亡,齿寒;齿寒,唇亡。

此言天地之理,人道之常也。

盖唇齿相依,如夫妇之恩,朋友之谊,兄弟之爱,亲戚之情。

夫妇相敬如宾,朋友相善如亲,兄弟相亲相爱,亲戚相敬如宾。

此皆唇齿相依之理也。

然唇齿之间,亦有时而疏。

盖夫妇之间,或有争端;朋友之间,或有隙;兄弟之间,或有忿;亲戚之间,或有嫌。

此皆唇齿之间,有时而疏也。

然唇齿之疏,非真疏也。

盖唇齿虽疏,而情谊未变。

夫妇之争,或因一时之气,或因一时之误,终归于和;朋友之隙,或因一时之误,或因一时之怨,终归于好;兄弟之忿,或因一时之怒,或因一时之恨,终归于爱;亲戚之嫌,或因一时之隙,或因一时之怨,终归于敬。

故唇亡齿寒,唇齿相依,非徒言天地之理,人道之常,亦言人心之变,人情之易。

人心之变,人情之易,皆因唇齿之间,有时而疏也。

然唇齿之疏,虽有时而疏,而情谊未变。

故唇齿相依,非徒言天地之理,人道之常,亦言人心之变,人情之易。

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厚如酒。

水至清,无物能污;酒至厚,无物能薄。

此皆君子之交,淡如水,厚如酒之理也。

然水酒之淡厚,非徒言君子之交,亦言天下之理,人道之常。

天下之理,人道之常,皆因水酒之淡厚也。

故唇亡齿寒,唇齿相依,非徒言天地之理,人道之常,亦言人心之变,人情之易。

人心之变,人情之易,皆因唇齿之间,有时而疏也。

是以君子之交,宜如水酒,淡而厚,疏而亲。

淡而厚,则情谊长;疏而亲,则和气生。

情谊长,和气生,则天下太平,国家昌盛。

今世之人,或因一时之利,或因一时之怒,而疏远亲友,失之交臂。

岂不知唇亡齿寒,唇齿相依之道乎?愿世人皆以唇齿相依之道,相互关爱,共度人生。

翻译如下:唇亡齿寒,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其意谓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唇齿之间,是天地间最亲密的关系。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牙齿感到寒冷,嘴唇也就没有了。

这是说天地之间的道理,人世间的常理。

因为嘴唇和牙齿是相互依存的,就像夫妻之间的恩情,朋友之间的情谊,兄弟之间的爱,亲戚之间的感情。

唇亡齿寒文言文及翻译

唇亡齿寒文言文及翻译

昔者,有国有君,号曰唇齿之国。

此国地处边疆,与邻国相邻,唇齿相依,互相扶持。

唇国君明智,深知唇齿之重要,故与邻国结为盟友,共谋发展。

邻国亦然,视唇国为屏障,共同抵御外敌。

一日,邻国发生内乱,国君被篡位,新君昏庸,不思进取,国势日衰。

唇国君闻之,忧心忡忡,恐邻国衰败,唇齿之盟将不复存在。

于是,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应趁邻国衰败之际,吞并邻国,扩大领土;有的则主张继续维护唇齿之盟,共同抵御外敌。

唇国君沉思良久,曰:“唇亡齿寒,唇齿相依,此乃自然之理。

若邻国衰败,唇国亦难逃厄运。

吾等应继续维护盟友,共度难关。

”于是,唇国君遣使至邻国,表示支持,并提供援助。

邻国新君感念唇国之恩,亦积极求和,两国重修旧好。

自此,唇齿之盟更加牢固,两国共同抵御外敌,国势日益强盛。

然而,世事无常,邻国新君在位不久,又生异心,欲背叛唇国。

唇国君得知此事后,心中大惊,深知唇齿之盟将面临考验。

他再次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武力解决,有的主张和平谈判。

唇国君沉思良久,曰:“唇亡齿寒,唇齿相依。

吾等应遵循古训,维护盟友。

今邻国背信弃义,吾等不可坐视不管。

”遂决定出兵,讨伐邻国。

经过一番激战,唇国军队大获全胜,邻国新君被擒。

唇国君将其囚禁,并责令其悔过自新。

邻国新君痛改前非,重新与唇国结盟,唇齿之盟更加坚固。

自此,唇国与邻国相互扶持,共度难关,国家繁荣昌盛。

唇亡齿寒,成为两国人民的共识,亦成为后世传颂千古的佳话。

译曰:唇亡齿寒,古人之言也,意指唇部受损,牙齿亦受寒凉之苦。

此言虽简,却蕴含深意,足以警醒世人。

盖唇齿相依,彼此扶持,若唇部受损,则牙齿亦受其累,此乃自然之理,亦为人生之喻。

往昔,有国名唇齿之国,地处边疆,与邻国相邻,唇齿相依,互相扶持。

唇国君明智,深知唇齿之重要,故与邻国结为盟友,共谋发展。

邻国亦然,视唇国为屏障,共同抵御外敌。

一日,邻国发生内乱,国君被篡位,新君昏庸,不思进取,国势日衰。

唇亡齿寒文言文阅读答案

唇亡齿寒文言文阅读答案

唇亡齿寒文言文阅读答案唇亡齿寒文言文选自《韩非子》,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唇亡齿寒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唇亡齿寒》文言文阅读材料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不可。

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⑤也。

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

②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

③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

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

⑤德,恩德。

⑥取,攻占。

《唇亡齿寒》文言文阅读题目23.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假道于虞而伐虢②晋已取虢,还反灭虞①②2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唇亡齿寒》文言文阅读答案23.①晋献公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②晋国攻下虢国之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采分点为“假”“伐”“反”,译为“借”“攻打”“返回”,各1分;其它文从字顺得1分)24.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与下列示例意思接近亦可。

(1分)示例一唇亡齿寒。

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

示例二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示例三假途灭虢。

指以借道为名行灭国之实的计谋。

《唇亡齿寒》参考译文晋献公用垂棘出产的上等美玉,借道虞国去讨伐虢国,虞国士大夫宫之奇劝谏国君说:“大王不能答应(晋献公)啊。

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而保不住。

虞虢两国是近邻,相互救援是为了各自的生存,并不是互施恩惠。

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

”虞国君不听宫之奇的意见,接受了美玉让晋军畅通无阻地通过虞国,前去攻击虢国。

晋国夺取了虢国之后,又反过来灭掉了虞国。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唇亡齿寒成语故事唇亡齿寒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

晋国想并吞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

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庚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琥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以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国君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要求借路让我军通过,估计虜公一定会同意的。

”晋献公说:“这名马和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己家里!”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著名马和美玉去见處公。

處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路”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路”,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

宫之奇预料祖围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就在虞公的“悚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

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庚公还是毫无戒备。

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

虞公被伴,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成语典故:唇亡齿寒

成语典故:唇亡齿寒

成语典故:唇亡齿寒成语典故:唇亡齿寒导语: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

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拓展延伸】【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谜语】口无遮挡【歇后语】豁牙子过冬【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

唇亡齿寒(故事、出处、释读)

唇亡齿寒(故事、出处、释读)

唇亡齿寒(故事、出处、释读)
唇亡齿寒(故事、出处、释读)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优秀作文专注写作作文人,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
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释读】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注释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注释

唇亡齿寒,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原文如下:“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虞君不仁,吾将假道于虞。

’献公曰:‘然则虞可得乎?’荀息曰:‘虞君贪而好利,吾将与之争货,必得之。

’公曰:‘然则吾与虞君争货,虞君必与吾战。

’荀息曰:‘然则吾与虞君战,必败之。

’公曰:‘何以知之?’荀息曰:‘唇亡则齿寒,虞君与虢君,唇齿之亲也。

虞君若亡,虢君必寒;虢君若亡,虞君必寒。

唇齿相依,故虞君与虢君,不可与战也。

’”《唇亡齿寒》翻译:唇亡齿寒,意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双方利益密切相关,一方受损,另一方必然受到影响。

《唇亡齿寒》注释:1. 晋献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名诡诸,在位期间多次发动战争,扩张国土。

2. 荀息:晋献公的大臣,善于谋略。

3. 假道:借道,通过某地的道路。

4. 虢: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5. 虞: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6. 货:财物,这里指利益。

7. 争货:争夺利益。

8. 虢君:虢国的国君。

9. 虞君:虞国的国君。

10. 唇齿之亲:比喻关系密切,如同嘴唇和牙齿一样。

11. 相依:相互依靠。

《唇亡齿寒》原文大意:晋献公派遣荀息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荀息说:“虞君不仁,我将借道于虞。

”献公问:“那么虞国可以得到吗?”荀息回答:“虞君贪婪且好利,我将与他争夺利益,一定能得到。

”献公说:“既然如此,我与虞君争夺利益,虞君一定会与我作战。

”荀息说:“既然如此,我与虞君作战,一定能打败他。

”献公问:“凭什么知道这一点?”荀息回答:“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虞君与虢君,如同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密切。

虞君如果灭亡,虢君必然会受到影响;虢君如果灭亡,虞君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嘴唇和牙齿相互依靠,所以虞君与虢君,不能与他们作战。

”《唇亡齿寒》寓意: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重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因为唇亡齿寒,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旦破裂,最终受损害的将是双方。

古诗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翻译赏析

古诗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翻译赏析

古诗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翻译赏析文言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着之外皂也。

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

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注释】(1)昔者:从前。

(2)晋献公:周代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

晋,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

荀息:晋国人,字叔,献公时官至大夫。

假道:借路。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3)垂棘(í):古地名,在今山西,所产玉石很名贵。

屈产:古地名,在今山西,以产马著名。

乘(hènɡ):量词,指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此指马。

(4)赂(ù):用财物买通别人。

(5)先君:上代的国君。

(6)寡人:古代国君自称,谦词,寡(少)德之人。

骏:好马。

(7)币:礼物。

不吾假道:不借路给我。

(8)不吾受:不接受我们(的礼物)。

(9)是犹:这就好象。

(10)皂:马槽。

着(zhuó):置,放。

(11)奚:古疑问词,为什么。

患:忧虑。

(12)庭实:把贡献、赠送的东西陈列在庭中。

(13)滥: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

寓意
•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指嘴唇没了,牙齿就会 感到寒冷。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 相关,一方受到打击,另一方必然不得安 宁。现在人们经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两方 具有依存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 • 近义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言文
• 晋侯复假道于虞(yú)以伐虢(guó )。宫之奇谏曰:“虢, 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 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 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肙(yuān)力) 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 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lù ),不唯 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 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 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 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 繄(yī)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 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 行也,晋不更举矣。”
译文
• “晋献公再次向虞(yú)周借路去攻打虢(guó )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 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 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 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说: “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 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 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 将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 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 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 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 佑我。”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 《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 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 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 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 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 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 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 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 秦穆姬(jī)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启示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启示

唇亡齿寒,字面虽简,实则寓意深远。

在文言文中,此成语常用于阐述国家、民族、家庭以及个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关系。

以下试以文言文形式,对唇亡齿寒进行翻译启示,以期为读者提供借鉴。

【原文】唇亡齿寒,非一日之故。

【译文】唇亡齿寒,言其相依为命,非一日之故也。

【启示】一、国家利益,唇齿相依国家如唇,民众如齿,唇亡齿寒,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帝王都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强调民众福祉。

如《左传》中所言:“唇亡齿寒,非一日之故。

”意在告诫君主,须时刻关注民众疾苦,维护国家利益。

二、民族精神,唇齿相依民族精神犹如国家之唇,民族力量如同牙齿。

唇亡齿寒,民族精神与民族力量相互依存。

一个民族若失去精神支柱,必将陷入困境。

故我国历代先贤都强调培养民族精神,以抵御外侮,捍卫民族尊严。

三、家庭和睦,唇齿相依家庭和睦,犹如唇齿相依。

家庭和睦,则国家安定;家庭不和,则国家动荡。

故《礼记》有云:“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睦,是家庭幸福之基石,亦是社会和谐之保障。

四、个人品德,唇齿相依个人品德犹如国家之唇,道德品质如同牙齿。

唇亡齿寒,个人品德与道德品质相互依存。

一个有品德的人,国家兴旺;一个无道德的人,国家衰败。

故《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品德修养,是国家繁荣昌盛之关键。

五、人际交往,唇齿相依人际交往,亦需唇齿相依。

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关爱、扶持。

如《论语》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共同进步。

总之,唇亡齿寒,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在文言文中,此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警示我们珍惜眼前人,关注国家、民族、家庭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传承和发扬唇亡齿寒的精神,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复兴、家庭的幸福和谐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而努力。

唇亡齿寒文言文全文翻译

唇亡齿寒文言文全文翻译

唇亡齿寒,唇之与齿,同体而异用,唇亡则齿寒,盖言其相资也。

夫国家之事,亦犹唇齿之相依,不可一日而离。

是以古之圣贤,皆以国家为重,以民为轻,盖以民为国之本,国家为民之命也。

夫国家者,天下之大器,万世之基业,非一日之功,非一姓之私。

故国家之事,必合天下之心,而后能久安长治。

是以古之圣君,莫不以求民心为本,以安民为务,以礼义为先,以道德为归。

夫民心者,国家之元气,安民者,国家之根本。

若民心不安,国家必危;若民心离,国家必亡。

唇亡齿寒,犹国家之民也。

民之与国,同体而异用,民亡则国危,盖言其相扶也。

夫民者,国之根本,国之命脉。

故国家之事,必以民为本,以民心为重。

民心者,国家之元气,民心者,国家之命脉。

若民心不附,国家必危;若民心离散,国家必亡。

夫国家之事,如唇齿之相依,如民心之相扶。

唇亡则齿寒,民亡则国危。

故国家之事,必以民心为本,以民心为重。

民心者,国家之元气,民心者,国家之命脉。

若民心不附,国家必危;若民心离散,国家必亡。

是以古之圣贤,皆以民心为本,以民心为重。

盖民心者,国家之元气,民心者,国家之命脉。

若民心不附,国家必危;若民心离散,国家必亡。

是以古之圣君,莫不以求民心为本,以安民为务,以礼义为先,以道德为归。

夫国家之事,必合天下之心,而后能久安长治。

今之时世,国家之事,如唇齿之相依,如民心之相扶。

唇亡则齿寒,民亡则国危。

故国家之事,必以民心为本,以民心为重。

民心者,国家之元气,民心者,国家之命脉。

若民心不附,国家必危;若民心离散,国家必亡。

译文:唇亡齿寒,说的是嘴唇和牙齿虽然同属于一个人,但作用不同。

嘴唇失去,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比喻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国家的兴衰也是如此,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不能一天分离。

因此,古代的圣贤都把国家看作最重要的,把民众看作次要的,因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是民众的生命。

国家是天下的大器,万世之基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家一姓的私产。

所以国家的事情,必须得到天下人的支持,才能长久安定。

第十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基础篇原文+译文

第十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基础篇原文+译文

年第十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基础篇原文+译文————————————————————————————————作者:————————————————————————————————日期:1、唇亡齿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2、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3、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轼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

唇竭齿寒文言文翻译

唇竭齿寒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言曰:“唇竭齿寒,势不两立。

”此语虽简,其中蕴义深远,乃古之贤者用以警示后人,明辨是非,共图大业者也。

今不揣浅陋,试为之译述,以飨读者。

夫“唇竭齿寒”,言二者相辅相成,共荣共损也。

唇,为口之端,齿,为口之器。

唇之竭,则齿寒;齿之寒,则唇亦竭。

此二者,犹如国之君臣、家之父子,相依为命,不可分离。

若唇亡齿寒,则国家将危,家庭将破。

古之君子,深知唇齿相依之道,故能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昔秦之末世,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项羽、刘邦,各据一方,互争天下。

然刘邦虽兵力不足,然能与项羽抗衡,实赖其臣子张良、萧何、韩信等,各尽其能,共保汉室。

此乃唇齿相依之例也。

夫“势不两立”,言二者之间,必有一方败亡,不可共存也。

势,乃力量、势力之谓。

两立,即对立、对抗之意。

如水火不容,冰炭不同炉。

故曰:“势不两立,必有一亡。

”观今之世,国际风云变幻,各国势力角逐,亦复如此。

昔日之英法,今日之美俄,皆欲称霸世界,互不相让。

然强者为尊,弱者必亡。

若势不两立,终有一日,必有一方败亡,而另一方则可取而代之。

然唇齿相依,势不两立,二者之间,亦有转机。

若能识时务者,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或可化敌为友,共谋大业。

昔齐桓公,知唇齿相依之理,故能联合诸侯,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此亦唇齿相依之转机也。

夫“唇竭齿寒,势不两立”,虽古之贤者所言,然其理至今仍适用。

吾辈当以此为鉴,明辨是非,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若人人皆能唇齿相依,国家自可长治久安;若人人皆欲势不两立,国家必将陷入混乱,民不聊生。

是以,吾辈当以此为训,铭记于心。

无论国家民族,抑或个人家庭,皆当唇齿相依,共谋发展。

如此,方能成就大业,传之久远。

唇竭齿寒,势不两立,非但为古之教训,亦为今之借鉴。

愿吾辈共勉之。

唇亡齿寒古文

唇亡齿寒古文

唇亡齿寒古文
一、原文
唇亡齿寒
《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执虞公。

二、译文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

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跟着被灭掉。

晋国的野心不可开启,对待敌寇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给晋国)已经很过分,难道还可以再来一次?俗话说,‘面颊与牙床骨相互依靠,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受寒。

’它说的正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臣的要求。

宫之奇带领全族离开了虞国,说:“虞国过不了年终的腊祭了,灭亡就在这次行军后,晋国不用再发兵了。

”冬季,晋国灭掉了虢国。

晋军在返回途中驻扎在虞国,于是袭击虞国,把它灭掉了,俘获了虞公。

三、《左传》简介
《左传》以鲁国历史为中心,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大事,汇集和保存了大量春秋时代各国的史料,它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如《子产坏晋馆垣》;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如《王孙满对楚子》;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如《齐国佐不辱命》;同时也表现出进步的历史观,如《敬姜论劳逸》。

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唇亡齿寒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公曰:“是吾宝也。

”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

”公曰:“官之奇存焉。

”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


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转,伐鄍三门。

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

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

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

”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

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

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犯丰絮,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紧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

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府: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
B.晋不可启,寇不可玩——玩:把玩
C.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保:通“堡”,作动词用,据守
D.师还,馆于虞——馆:作动词用,住宿用膳,此处指驻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萄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太医以王命聚之B.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桓侯遂死
C.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乃使苟息假道于虞/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虞公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的一组是()
①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
②官之奇谏,不听,遂起师
③君昵之,虽谏,将不听
④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⑤弗听。

许晋使
⑥虞不腊矣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
4.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和推论,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写晋国两次假道于虞,前略后详,十分得当。

B.晋国的大夫苟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骏马和垂棘出产的宝玉作礼物,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虞公欣然接受,爽快答应,可见自占以来,华夏民族就“礼尚往来”。

C.虞公利令智昏,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引狼入室,导致国灭身辱,真是咎由自取。

他是一个既贪且愚、可鄙可笑的国君。

D.晋献公虚伪狡诈,以宝物为诱饵,引诱虞公上当,对外扩张,灭掉虢、虞,是一个贪得无厌值得抨击的国君。

E.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精心设譬,巧妙劝谏,但虞公始终不听。

尽管无力回天,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位善于料事、见识高超的忠诚能干之臣。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呢之,虽谏,将不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D
5.(1)官之奇这个人,性格懦弱,不能坚决进谏劝阻,而且从小就和虞君在
宫里一起长大,虞君只是对他亲昵,即使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的。

(2)虢国是虞国的邻国,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

晋国的贪婪的野心不能让他打开,外敌入侵不能忽视。

干一次错事已经够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所说的“牙床和颊骨相互依存,嘴唇缺了,牙齿就会寒冷”,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