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白细胞分类计数

合集下载

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

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篇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

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红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1、红细胞计数(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Rbc稀释液①hayem稀释液:nacl,na2so4,hgcl2②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枸橼酸钠,甲醛,nacl③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3)标本:外周血或抗凝血(eDTA抗凝)(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Rbc稀释液2.0ml。

②采血,取血1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3~5min,高倍镜下计数(用高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2、白细胞计数(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wbc稀释液:冰醋酸3.0mL(破坏红细胞);蒸馏水97.0mL;亚甲蓝(染色)(3)标本:新鲜全血或末稍血(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mL。

②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2~3min,低倍镜下计数(用低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三.实验结果表一红细胞计数表Rbc/L=405/100×1012=4.05×1012/L表二白细胞计数表wbc/L=112/20×109=5.6×109/L实验结果:Rbc:4.05×1012/Lwbc:5.6×109/L四.讨论1、从实验结果与正常范围比较,实验结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提示被采血者无病理或生理性异常。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

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

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 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

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实验步骤白细胞分类1.血片制作: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

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

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

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

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

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2) 血膜厚薄适宜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3)推片速度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

(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

(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

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

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

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

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一、背景简介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断和监测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本文将介绍一种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旨在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准备工作1. 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内的光线明亮且稳定,以便观察细胞样本。

2. 实验器材:准备好显微镜、玻璃载片、镊子、注射器、荧光染色剂等必要的器材。

3. 样本采集:从患者的血液中采集适量样本并置于抗凝剂中。

三、操作步骤1. 样本制备将采集到的样本倒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抗凝剂。

轻轻摇匀,避免产生气泡。

2. 白细胞分离将均匀混合的样本转移到离心管中,设定合适的离心速度和时间,使白细胞沉淀于底部。

3. 样本涂片使用镊子将离心后的白细胞沉淀取出,滴在玻璃载片上。

用第二根载玻片压平,使细胞均匀附着在载片上。

4. 染色加入适量的染色剂,轻轻摇匀,然后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使细胞染色均匀。

5. 浏览和计数将载片放入显微镜中,调整合适的倍数和焦距,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计数。

根据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特征,对其进行分类计数。

四、操作要点1. 观察时要仔细检查每个视野,确保计数的准确性。

避免因视野不全或细胞过于密集而导致漏计或重复计数。

2. 注意显微镜的清洁和调试,保证观察时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3. 染色剂的选择要根据目的和样本特点进行,确保染色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 操作时要避免产生气泡或其他污染,以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5. 操作完毕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五、结果记录和分析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记录每个类型的白细胞计数结果。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或者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样本的计数结果,可以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六、结论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其结果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一、背景白细胞(WBC)分类计数是临床常用的血液检测项目之一,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程度。

本操作规程旨在准确、高效地完成白细胞分类计数,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二、实验步骤1. 样本制备a. 将待测血液样本放置在真空抽血管中,轻轻颠倒数次以均匀混合。

b. 通过离心机将样本离心,将上清液吸走,留下底部的血细胞沉淀。

2. 制备涂片a. 取一块清洁无尘的载玻片,用酒精棉球清洁玻片表面,使其无油无尘。

b. 使用吸管吸取血细胞沉淀,轻轻涂抹于载玻片上,形成薄且均匀的涂片。

c. 将载玻片置于通风处晾干,避免沾染灰尘。

3. 染色处理a. 取一容器,加入Wright涂片染色液。

b. 将晾干的载玻片缓慢地完全浸入染色液中,浸泡时间约为3-5分钟。

c. 取出载玻片,用蒸馏水洗净,直到不再有颜色溢出。

d. 将载玻片倒置放置在架子上,风干。

4. 镜检操作a. 将染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平台上,调整倍数至1000倍。

b. 选择一个视野,使用显微镜目镜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c. 根据形态特征和染色情况,将白细胞分为分类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d. 使用计数器或目测法进行计数,记录每种白细胞的数量。

5. 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a. 将得到的数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

b. 将统计结果填写在相应的报告表格中,并进行结果的审核和核对。

c. 完成数据分析后,将结果进行归档并上传至电子病历系统以备查阅。

三、质量控制1. 高质量涂片的制备与染色是确保准确计数的关键步骤,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误差。

2. 操作人员需熟悉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染色情况,以确保正确分类计数。

3. 建立质控标准和定期参加质量控制评估是标准化操作的必要保障,以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时需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样本。

白细胞计数_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

2. 熟悉瑞氏染色方法。

3. 识别正常外周血中五种白细胞的形态特点。

4. 学会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

5. 通过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计算每mm³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二、实验原理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在血液中的相对比例,从而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

三、实验器材1. 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

2. 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

3. 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刻度移液管、1ml EP管。

4. 光学显微镜、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

四、实验步骤1. 血涂片制备- 取一滴血液,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

- 左手持玻片,右手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

- 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使血液均匀附在两玻片之间。

- 以约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推出均匀的血膜。

- 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2. 瑞氏染色- 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

- 将涂片置于染液中,静置数分钟。

- 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数分钟。

- 用水冲洗,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 白细胞分类计数- 用低倍镜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之处(体尾交界处)。

- 转浸油镜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 按照城垛形的方式往血涂片头部方向进行计数,将观察到的白细胞分类,以正“字计数,直至计数满100个白细胞。

4. 结果计算- 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

- 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计算每mm³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五、实验结果1. 白细胞总数:10,000/mm³2. 各类白细胞百分率:- 中性粒细胞:70%- 嗜酸性粒细胞:5%- 嗜碱性粒细胞:2%- 单核细胞:15%- 淋巴细胞:8%3. 各类白细胞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7,000/mm³- 嗜酸性粒细胞:500/mm³- 嗜碱性粒细胞:200/mm³- 单核细胞:1,500/mm³- 淋巴细胞:800/mm³六、实验讨论1. 本次实验中,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受试者处于健康状态。

实验五 白细胞分类计数

实验五 白细胞分类计数

实验五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又称白血球,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负责维护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在人体内,各种疾病和炎症都与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白细胞的分类及计数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实验。

本实验将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通过分类计数的方法,有效地获取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及种类,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质。

1. 实验步骤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血液涂片- 显微镜- 盖玻片- 鲁氏涂片染料- 石蜡片- 硼酸缓冲液- 静电平衡仪(1)制备血液涂片将新鲜血液利用遗传素和凝集素自然凝集处理10-15分钟,使其完全凝集,然后用无脂棉纸轻轻地将凝结物吸干,用加碘洗液洗涤1-2次,去掉余胶。

取一点冰冻切片的冰晶,快速的拭去切片表面亮点液,然后用切片将凝结物擦开,晾干几分钟。

然后架上净荷盖玻片,压平。

(2)涂片染色取常规染色的涂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出现白细胞三频现象,说明染色质量差或细胞大量受损。

可选择改变染色条件,或者重新制备涂片。

(3)显微镜观察和计数在显微镜下,根据数量和形态来观察和分类不同的白细胞。

通常可以观察到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种类的白细胞。

根据每种白细胞的数量及其所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可以计算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数量,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质。

2. 实验注意事项2.1 实验前要有良好的实验计划,并准备好所有必要的材料和设备。

2.2 制备血液涂片时,应避免试验操作不当造成细胞破损、变形和失去染色颗粒等情况。

操作时需轻柔,严禁用太阳光源和紫外线来加速干燥进程。

2.3 染色时,应保证涂片的质量和染色的均匀性,避免过度染色或染色不足。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操作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散布。

2.4 显微镜观察时,需要保证显微镜的清洁和环境的恒温恒湿,以保证观察到的细胞具有清晰明确的形态和结构,并且能准确统计不同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

2.5 注意实验中的安全操作,避免实验人员接触危险药物和试剂,同时要注意防护措施和清洗涂片的作业环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涂片位置



红细胞分布状态 红细胞互相重叠 红细胞分散均匀, 红 细 胞 分 散 但 立
立 体 结 构 也 看 得 体结构看不清
清(中央明亮)
表二:涂片位置和红细胞分布状态
100 倍油镜:观察各种白细胞形态并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红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形态是否正常。
(2)油镜观察时,视野应处于体尾交接处,此处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便于观
察。
(3)正确区分不同白细胞的形态。
(4)应按照弓形的计数方式计数 100 个白细胞,以免漏数或多数。 (5)白细胞明显减少或增多时,需检查多张血涂片。
2、 讨论
(1)实验数据存在偶然性,应进行重复实验进行验证。
单核细胞 15~25 (M)
肾形 马蹄形 有折叠
疏松
浆半透明灰蓝色 细小尘土样嗜天青 颗粒弥散于胞浆中
表三 红细胞形态
图 1 嗜酸性粒细胞 图 2 嗜碱性粒细胞 图 3 淋巴细胞
图 4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 图 5 中性粒细胞 分叶核
2. 白细胞分类计数
图六 单核细胞
白细胞名称
正常参考值
计数绝对值(100 相对百分比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学 院: 专业 年级: 学 号: 姓 名: 实验日期:
一、实验原理
1、用 Wright-Giemsa 染色法对白细胞进行染色,甲醇 : 将细胞固定在玻片上, 美兰染液与 RNA、DNA 结合------蓝色/紫色,伊红与 Hb、嗜酸性颗粒结合-----粉色/红色,加入磷酸盐缓冲液维持 pH。 2、计算外周血中五种类型白细胞的相对百分比和绝对值 一般情况计数 100 个白细胞,并计算出五种白细胞的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比,同时 观察各种细胞的形态(大小、外形、胞质、胞核)有无变化。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

2. 熟悉瑞氏染色方法。

3. 理解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4. 学会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五种类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通过瑞氏染色法,可以将白细胞染色,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从而进行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对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器、香柏油、拭镜纸、载玻片、推片、采血针、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

2. 实验试剂:瑞氏染液A液、瑞氏染液B液、末梢血。

四、实验步骤1. 采血:取末梢血1-2ml。

2. 血涂片制备:a. 将载玻片和推片用75%酒精消毒。

b. 用采血针对手指进行消毒,取末梢血1-2滴,滴于载玻片一端。

c. 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制成均匀的血膜。

d. 将血涂片晾干。

3. 瑞氏染色:a. 将瑞氏染液A液和B液按1:1比例混合,滴于血涂片上,使盖满整个血膜。

b. 5秒后加等量磷酸盐缓冲液,轻轻摇动玻片,待5-10分钟后,用净水缓缓地冲去玻片上的染液。

c. 待玻片干燥后,用香柏油覆盖。

4. 白细胞分类计数:a.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染色情况和细胞分布情况,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之处。

b. 转浸油镜,按照城垛形的方式往血涂片头部方向进行计数,将观察到的白细胞分类,以正“字计数,直至计数满100个白细胞。

c. 计算各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和绝对值。

五、结果与讨论1. 本实验中,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嗜酸性粒细胞占5%,嗜碱性粒细胞占1%,淋巴细胞占40%,单核细胞占4%。

2. 与正常参考值相比,本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本次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可靠。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

2. 熟悉瑞氏染色方法及其原理。

3. 识别正常外周血中五种白细胞的形态特点。

4. 学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

5. 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计算每mm³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二、实验原理白细胞计数是血液常规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计数外周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

实验中,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能区分其类别,常用瑞氏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进而计算每mm³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三、实验器材1. 香柏油、盖玻片、推片2. 采血针或注射器3. 小滴管、消毒棉球4. 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5. 计数板及专用盖片6. 1ml刻度移液管、1ml EP管7. 光学显微镜8. 20ul刻度移液管四、实验步骤1. 血片制作:- 取一滴血液,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

- 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

- 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使血液均匀附在两玻片之间。

- 以两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推出均匀的血膜。

- 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2. 瑞氏染色:- 在血涂片上滴加适量瑞氏染液。

- 待染液自然干燥后,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血涂片。

- 洗涤至无色,晾干。

3. 白细胞分类计数:-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类计数:- 观察染色情况,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之处(体尾交界处)。

- 转浸油镜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 按照城垛形的方式往血涂片头部方向进行计数,以正“字计数,直至计数满100个白细胞。

4. 结果计算:- 根据计数结果,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

五、实验结果(此处应填写实验结果,包括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

)六、实验讨论(此处应填写实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1.引言1.1 概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类细胞,它们具有辨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在临床医学中,对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是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和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白细胞计数方式主要依靠显微镜观察,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存在一定主观性。

为了提高计数的准确性和效率,现今人们普遍采用自动化的白细胞计数仪器进行分类计数。

这些仪器利用先进的光学成像技术和计算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进行鉴定和计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度。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首先将详细描述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样本制备、仪器设置和操作步骤。

然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白细胞的计数情况,并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

最后,结合实验结果,提出对该实验方法的总结和改进意见,并展望未来在白细胞分类计数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为临床诊断和免疫疾病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提高该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提出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其次,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组织架构,提供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为读者提供一个预期的目标。

最后,目的部分说明了本次实验的研究目标和预期的成果。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包括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两个方面。

实验方法部分详细描述了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实验步骤和所使用的工具/仪器。

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类计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以达到实验目的。

结论部分主要包括实验总结和结果分析与展望两个方面。

实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实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白细胞L N N /1050*4
20*10*49==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第一临床医学院 08中七(2)班 董盼攀 20081150226
一、实验目的
掌握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原理及方法数的方法
掌握显微镜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的方法及各种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二、实验方法
白细胞计数
加稀释液 用吸管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 于小试管中。

吸取血液 用微量吸管吸取新鲜全血或末梢血20ul ,擦去管尖外部余血。

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白细胞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白细胞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
混匀
将试管中血液与稀释液混匀,待细胞悬液完全变为棕褐色 冲池 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

用滴棒蘸取细胞悬液1滴,充入改良Neubauer 计数板的计数池中,室温静置2-3min ,待白细胞完全下沉。

计数 在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
计算
白细胞分类 染色 将血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冲洗干净,自然干燥后待用
低倍镜观察 低倍镜下观察白细胞的分布和染色情况
油镜观察 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着色良好的区域,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一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用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做好记录,共记录100个白细胞。

计算 求出各类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三、实验结果
3.1 白细胞总数 ×109/L
各类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表1、5种白细胞的百分数
细胞类型百分数(%)中性粒细胞(N)61
嗜酸性粒细胞(E)0
嗜碱性粒细胞(B)0
淋巴细胞(L)35
单核细胞(M) 4。

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

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篇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

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红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1、红细胞计数(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Rbc稀释液①hayem稀释液:nacl,na2so4,hgcl2②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枸橼酸钠,甲醛,nacl③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3)标本:外周血或抗凝血(eDTA抗凝)(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Rbc稀释液2.0ml。

②采血,取血1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3~5min,高倍镜下计数(用高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2、白细胞计数(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wbc稀释液:冰醋酸3.0mL(破坏红细胞);蒸馏水97.0mL;亚甲蓝(染色)(3)标本:新鲜全血或末稍血(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mL。

②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2~3min,低倍镜下计数(用低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三.实验结果表一红细胞计数表Rbc/L=405/100×1012=4.05×1012/L表二白细胞计数表wbc/L=112/20×109=5.6×109/L实验结果:Rbc:4.05×1012/Lwbc:5.6×109/L四.讨论1、从实验结果与正常范围比较,实验结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提示被采血者无病理或生理性异常。

实验五 白细胞分类计数

实验五 白细胞分类计数

精选ppt
5
4.油镜观察: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 匀、着色良好的区域,滴加1滴香柏油,按一定 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 用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做好记录,共计数100个白 细胞。
精选ppt
6
5.计算:求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6.报告方式: 百分率(%)。
精选ppt
7
六、参考区间
精选ppt
14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B细胞 T细胞
浆细胞 生成Ab 免疫活性物质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精选ppt
15
单核细胞(Monocyte,M)
吞噬,杀灭病原体 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 处理抗原
精选ppt
16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通过释放嗜碱性颗粒(组胺、肝素、慢反 应物质等)参与超敏反应
精选ppt
19
按胞核的形态分为:
N杆状核 (Nst)
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 为杆状核,核型多样,可 呈C形 、S形、V形或不规 则形。
N分叶核 (Nsg)
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 处1/3为分叶核,细 胞分2~5叶,甚至5叶 以上。
精选ppt
20
中性粒细胞
精选ppt
21
杆状核
精选ppt
22
分叶核
精选ppt
49
空泡
精选ppt
50
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化保留 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云雾 状,天蓝色或灰蓝色
精选ppt
51
杜勒体
精选ppt
52
异 形 淋 巴 细 胞
Ⅰ型(空泡型)
Ⅱ型(单核细胞型)
Ⅲ型(幼稚细胞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BC 百分率 (%)
中性杆Nst 1~5
中性分Nsg 50~70
嗜酸性 E 0.5~5
嗜碱性B
0~1
淋巴 L
20~40
单核M
3~8
绝对值( ×109/L ) 0.04~0.50 2.00~7.00 0.05~0.50 0~0.10 0.80~4.00 0.12~0.80
精选课件
8
七、注意事项
1.计数区域:以体尾交界处最佳。
精选课件
19
按胞核的形态分为:
N杆状核 (Nst)
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 为杆状核,核型多样,可 呈C形 、S形、V形或不规 则形。
N分叶核 (Nsg)
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 处1/3为分叶核,细 胞分2~5叶,甚至5叶 以上。
精选课件
20
中性粒细胞
精选课件
21
杆状核
精选课件
22
分叶核
精选课件
胞浆:含粗大但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的 紫黑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常覆盖于核上, 致使核的轮廓与结构模糊不清
胞核:核分叶不明显,形态不规则。
精选课件
27
嗜碱性粒细胞 (血涂片)
颗粒特点 大小不一 分布不均 嗜碱性强
精选课件
28
精选课件
29
精选课件
30
4. 淋巴细胞(L)
形态:直径6-15um,分为大L和小L。
精选课件
14
淋巴细胞(Lymphocyte,L)பைடு நூலகம்
B细胞 疫
T细胞
浆细胞 生成Ab 免疫活性物质
体液免 细胞免疫
精选课件
15
单核细胞(Monocyte,M)
吞噬,杀灭病原体 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 处理抗原
精选课件
16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通过释放嗜碱性颗粒(组胺、肝素、慢反 应物质等)参与超敏反应
精选课件
5
4.油镜观察: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 匀、着色良好的区域,滴加1滴香柏油,按一定 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 用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做好记录,共计数100个白 细胞。
精选课件
6
5.计算:求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6.报告方式: 百分率(%)。
精选课件
7
六、参考区间
23
2. 嗜酸性粒细胞(E) 形态:略大于中性粒细胞
胞浆:胞浆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 排列紧密、有立体感的桔红色嗜酸性颗 粒
胞核:长呈分叶状,二叶居多,呈眼镜 状,偶见3~4叶,染色质粗,染深紫红色。
精选课件
24
嗜酸性粒细胞 (血涂片)
精选课件
25
精选课件
26
3. 嗜碱性粒细胞(B) 胞体呈圆形,略小于中性粒细胞
T原淋巴细胞
B原淋巴细胞
中幼粒细胞
幼单核细胞
晚幼粒细胞
T幼淋巴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 粒细胞
嗜碱性 粒细精胞选课件
T淋巴细胞
B幼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13
二、白细胞的功能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具有趋化、变形、黏附、吞噬、杀菌作用, 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
胞浆:小淋巴极少,浆内无颗粒,常呈裸 核。大淋巴胞浆丰富 ,呈透明蓝色,常有 少量粗大、大小不均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胞核:圆形或肾形,深紫红色。染色
质粗糙,排列均匀,大淋巴细胞核常
偏于一侧。
精选课件
31
淋巴细胞 (血涂片)
精选课件
32
精选课件
33
5.单核细胞(M)
形态: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直径15-25um 胞体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
精选课件
17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和释 放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破坏组胺, 限制过敏反应
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精选课件
18
三、白细胞正常形态
1.中性粒细胞(N) 直径10-15um 胞质: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紫红
色中性颗粒。 胞核:染色不均
精选课件
38
四、一些异常结构及细胞的认识
精选课件
39
1.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中幼 粒、早幼粒细胞
精选课件
40
2.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 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精选课件
10
外周血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精选课件
11
一、白细胞的组成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
入侵的主要防线
精选课件
12
全能干细胞
髓系干细胞
粒-单核系祖细胞
GM-CSF
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原单核细胞
淋巴系干细胞
T淋巴系祖细胞 B淋巴系祖细胞
实验五 白细胞分类计数
精选课件
1
一、实验目的
掌握显微镜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DLC)的 方法;
掌握外周血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精选课件
2
二、实验原理
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 用瑞氏染液染色,根据各类细胞的形态特 点和颜色差异将白细胞区别并进行计数。 通常计数100个白细胞,计算得出各种白 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精选课件
9
4.计数结果:用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乘以白细胞总数, 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类白细胞数量的绝对值。
5.血涂片中有有核红细胞时,应逐个计数,但不计入 100个白细胞内,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中见到的有 核红细胞个数来报告,并注明其所属阶段。
6.分类中还应注意观察成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 染色及其分布情况,注意有无寄生虫(如疟原虫)及 其他异常所见。
2.分类方法:遵循一定的方向,以“城垛式”连续 进行,避免主观选择视野;结果的记录可采用计数 器、手工画“正”字或“+++++”。
3.计数的白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在(3.0~15.0) ×109/L之间者,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总数在 15.0×109/L以上时,计数200个;总数低于 3.0×109/L时,应选用两张血涂片计数50~100个白 细胞。
精选课件
3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 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清洁液 试剂:Wright 染液。
四、实验标本:制备良好的血涂片
精选课件
4
五、操作步骤
1.制备血涂片: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制备血涂片
2.染色:用Wright染液对血涂片染色,冲洗干净, 自然干燥后备用 。
3.低倍镜观察:低倍镜下观察全片,包括白细胞飞 分布和染色情况。
胞浆:丰富,染淡蓝色或灰蓝色,呈毛玻璃 样半透明。胞浆内含大量细小、弥散分布的 灰尘样淡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可见空泡。
胞核:细胞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马
蹄形或不规则分叶,有时折叠扭曲。染色质
细致、疏松如网状,染为淡紫红色。
精选课件
34
精选课件
35
精选课件
36
五类白细胞
精选课件
37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