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品教案-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品教案-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了解气态、液态、固态分子的状态。

3.能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推想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力情况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现象推测分子运动和作用力并进一步建立分子的模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家庭实验:取一个容器,先装入一半小米,再用大豆装满,然后晃动容器,使小米和大豆混合均匀,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课上与同学交流。

课堂实验器材:长玻璃管、橡皮塞、烧杯(三个)、水、酒精、注射器、滴管、红墨水、肥皂液、中间系线的铁丝圈。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询问家庭实验完成情况2.由家庭实验引出课题学生演示家庭实验,并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小米和大豆混合,体积减小,学生通过观察很好理解,为理解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提供一个实际的模型。

二、探究分子间有空隙吗?1.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两个实验2.通过课件向学生演示机油从钢板中渗出的实验3.向学生介绍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交换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实验1:器材:长玻璃管(带橡皮塞)一根、烧杯、滴管、水、酒精1.用滴管向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2.再向玻璃管中注满酒精3.用橡皮塞堵住管口,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4.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注意:①注意安全,不要伤到手;②不要让液体流出玻璃管。

实验2:将注射器的活塞拉到顶端,用手指堵住注射孔,用力推活塞,能不能推动?思考:注射器内气体体积变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

结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

通过这两个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分子间是存在空隙的三、探究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1.向教室内喷洒一点空气清新剂2.课件演示扩散现象(1)在一杯水中滴入红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教案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教案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教案我的口吻写文档,内容至少包括:一、设计意图。

指出本节课成的设计方式、思路和活动的目的;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详细列明每个过程的细节;六、活动重难点;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要求整体文档要包含适当的实践情景引入、随堂练习,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内容2000字以内,不要带任何的解释和说明,不要带,直接输出完成后的内容: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探索和体验。

因此,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例,引导他们发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通过情境创设和探究式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奥秘,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让幼儿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奥秘,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情境教学道具、科学实验道具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颜料等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式学习(10分钟)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他们自主发现科学的奥秘。

3. 实践操作(5分钟)让孩子们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3节探索宇宙教案新版沪科版0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3节探索宇宙教案新版沪科版0

第3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

2.了解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

3.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宇宙结构层次和尺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宇宙之大,激发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天空新家园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介绍宇宙与外星生命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迄今为止,人类发射的航天器大都是在太阳系以内航行,只有为数不多的冲出了太阳系的束缚。

在新的世纪,人类在对太阳系内金星、木星、土星、水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彗星以及其它小行星探测的同时,还将冲出太阳系,到广阔的宇宙空间航行,进行星际探测,寻找外星生命的存在。

【自主预习案】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分别为、、、、、、、,离太阳最远的是。

2、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案】一、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它集中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它控制了太阳系里所有的天体,使这些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太阳系里的主要成员是九大行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且又近于圆形的轨道,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太阳和这些行星组成了行星系。

这些行星中类地行星密度最大,巨行星最小;而论大小和质量,则巨行星最大,类地行星和远日行星最小。

它们离太阳的距离也是有规律的,是符合提丢-波得定则的。

多数行星的自转与公转方向相同,金星则相反,天王星和冥王星则侧向自转。

除了九大行星外,太阳系中还有许多小行星,它们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水星和大星轨道之间。

形状特殊的慧星和数量众多的流星体也是太阳系里的成员。

此外,行星际间还有稀疏的微小尘粒和气体,它们大都集中天黄道面附近,反射太阳光,形志黄道光。

行星际气体主要包括有离子和电子,它们是来自于太阳的粒子流,构成太阳风,对地球大气影响很大。

太阳系的诞生。

太阳系是大约50亿年前由星际气体和尘埃构成的云状物形成的。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2.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 有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 通过分析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 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对宇宙的了解.【教学难点】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 , 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 , 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 , 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 ,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俄国著名的火箭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 : 〞地球是人类的 , 但是你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要想知道答案 ,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探索宇宙〞.【指导预习】阅读课本P224-P228页的文字内容和插图 , 在基本概念、定义、规定及规律上 , 用红笔做上记号 , 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局部.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 , 提出预习疑问.【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 报告〞课前预习〞答案 , 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 , 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知识点1 探索的历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 〔1〕中国古代的星象图 ; 〔2〕〞地心说〞的宇宙图像 ; 〔3〕〞旅行者〞2号探测器飞临海王星 ; 〔4〕人类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 ; 〔5〕〞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在月球上 ; 〔6〕〞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效果图.使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片 , 并进行归纳和比拟.教师归纳 : 这些图片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 , 前两幅图充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 , 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请各小组从以下各题中任选一条 , 进行网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问题 : 〔1〕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 〔2〕哥白尼和日心说 ; 〔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 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 〔4〕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 〔5〕〞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飞行.学生进行活动 , 教师可参与其中 , 与学生共同查阅资料 , 共同讨论 , 在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 , 推选代表 , 进行信息发布.把相关问题的科学猜测、论证分析进行报告.最后教师评价总结 , 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 , 指出探究活动中的缺乏 , 设置疑问 ,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点2 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系示意图、银河系的想象图、仙女座河外星系.提出要求 : 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 , 指出地球的位置.教师介绍 , 这些图是以地球为参考 , 逐渐向外延伸 , 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宇宙的结构和层次 , 我们的太阳只是星光闪闪的恒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 , 请各小组从以下各题中任选一条 , 进行网上查询 , 也可以自拟论题查询.问题 : 〔1〕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 ; 〔2〕地球的结构和演化 ; 〔3〕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 〔4〕空间技术.学生上网查询 , 小组间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例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太阳活动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C.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没有卫星D.太阳是银河系中唯一的恒星解析 : 太阳只是众多恒星中的一个 , 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 故A项错误 ; 太阳的一切活动都会对地球及人类造成影响 , 如温度的变化、太阳黑子的运动等都对地球产生影响 , 故B项正确 ;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除水星和金星外都拥有自己的卫星 , 故C项错误 ; 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的恒星中的一颗 , 并不是唯一的 , 故D项错误.答案 : B例2 科学家们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宇宙在加速膨胀说明〔〕.A.有能量在推动宇宙膨胀B.宇宙中各星系的运动状态不变C.宇宙中各星系的距离保持不变D.宇宙中各星系受到平衡力作用解析 : 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 需要有能量在推动宇宙膨胀 , 故A项正确 ; 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 宇宙中各星系的运动状态不断发生变化 , 故B项错误 ; 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 宇宙中各星系的距离不断变大 , 故C项错误 ; 由于宇宙中各星系受到非平衡力作用 , 宇宙受力不平衡 , 所以正在加速膨胀 , 故D项错误.答案 : A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1.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2.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28-P229页作业1-6.2.请同学们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教材习题解答〔P228-P229〕1.D2.A3.D4.不对 , 因为水分子很小 , 用肉眼是看不到的.5.因为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时 , 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 所以示数会大一些.6.略第三节探索宇宙〔一〕探索的历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 行星的发现 ; 人造卫星的发射.〔二〕浩瀚的星空 , 幻想和追求地球属于太阳系 , 银河系中还有许多太阳这样的恒星 , 宇宙中还有许多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本节课内容对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要求不高 , 在学习过程中 ,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 , 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并通过神舟系列飞船资料的查找.使学生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所了解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教案_17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教案_17

2. 教师提问:分子的体积很小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那么原子就比分子更小,到底有多小?原子非常小,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约1015个微小的原子。

直观的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H,He,Li,Be的原子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带正电)和中子(不带电)组成的。

而质子和中子也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夸克。

3. 教师总结整理物质的组成结构:夸克是最小的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会更深入地认识世界。

(四)三态的微观模型:固态、液态、气态1. 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的体积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水除外),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水:1700倍;乙醚:250倍)。

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3. 分析推理: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类比探究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分子的结构(每个同学相当于一个分子)。

课堂上听课:同学们在固定的位置,不能自由移动,座位排列整齐,结构稳定。

相当于固态分子排列规则,结构稳定,所以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课间在教室里活动:同学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结构不稳定。

相当于液态分子排列不规则,分子没有固定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而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质量基本相等,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

而质子和中子是(填是、不)可分的。

2. 填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结构及宏观特征。

3. 如图,看了或做了下列实验能得出什么规律?答: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11.1 宇宙和微观世界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小粒子和大宇宙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小粒子和大宇宙教案

1. 让学生了解小粒子和大宇宙的基本概念,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宏观世界。

2. 让学生掌握原子、分子、元素、核反应等基本知识,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让学生掌握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等基本知识,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4.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小粒子:原子、分子、元素2. 物质的微观结构:电子、质子、中子、夸克3. 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4. 大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5. 宇宙的演化:恒星演化、星系演化、宇宙膨胀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原子、分子、元素的概念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的基本知识。

2. 难点:核反应的原理,宇宙的演化和膨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小粒子和大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 第一课时:小粒子——原子、分子、元素2. 第二课时:物质的微观结构——电子、质子、中子、夸克3. 第三课时: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4. 第四课时:大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5. 第五课时:宇宙的演化——恒星演化、星系演化、宇宙膨胀六、教学内容1. 宇宙的密度:宇宙的平均密度,宇宙中物质和暗物质的分布。

2. 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和意义,宇宙的早期状态。

3. 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星系团、超星系团、宇宙的蜘蛛网结构。

4. 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的性质和探测,暗能量的性质和宇宙加速膨胀。

5. 宇宙的未来:宇宙的命运,宇宙的终结。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宇宙的密度、宇宙背景辐射、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的影响。

2. 难点: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和意义,暗物质的性质和探测,暗能量的性质和宇宙加速膨胀。

202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新版)沪科版

202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新版)沪科版
- 答案:这是扩散现象,香水分子通过空气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移动。
- 解析: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不停地进行无规则运动,并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使得气味分子能够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播。
3. 分子间作用力的例题:
- 例题:为什么固体分子间的距离较近,而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较远?
- 答案:固体分子间的距离较近,是因为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使得它们紧密排列。而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较远,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使得它们能够自由运动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3. 实验观察分子运动(20-30分钟):
- 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观察分子运动。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 学生:观察到实验中的分子运动情况,记录下来。
4. 扩散现象的解释(15-20分钟):
- 老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扩散现象。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物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当它们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时,就会发生扩散。
- 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 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取得的进步,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对分子运动和扩散现象的深入理解。
- 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九.典型例题讲解
1. 分子运动与温度关系的例题:
-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分子运动和扩散现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 完成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分子运动和扩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物理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增强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 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 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 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教学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诱导【课前准备】查阅太阳系、八大行星、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二、讲授新课(一)、探索的历程1、中国古人很早就对星空进行观察并根据星象制定历法。

中国古代的星象图在我国民间最著名的是北斗七星,位于勺头的前4颗叫斗魁,其余3颗叫斗柄。

2、地心说在欧洲,在宗教的影响下,人们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观点: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这种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达千年之久。

“地心说”的宇宙图像3、日心说1 5世纪末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日心说为人类开创了一个对宇宙进行科学探索的伟大时代.1543年,哥白尼通过几十年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观点:太阳居于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日心说”的宇宙图像4、公元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第一次揭开了太阳系神秘面纱.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846年,科学家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天王星外还存在一颗未知的行星。

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运动轨道。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走进微观》。

本节主要介绍了原子的构成、电子的发现以及原子核的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1.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电子的发现: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3.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构成,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理解电子云模型。

3.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构成,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组成。

难点:电子云模型的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原子的构成。

2. 知识讲解:(1) 讲解原子的构成,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讲解电子的发现过程,引入电子云模型。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 + 电子原子核:质子 + 中子电子的发现:汤姆生 + 电子云模型原子核的组成:质子 + 中子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原子的构成,并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解释电子的发现过程,并说明电子云模型的意义。

3. 描述原子核的组成,并解释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答案:1.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 + 电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电子的发现: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了电子云模型,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3.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原子的构成。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11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学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11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学案 (新版)沪科版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一、知识梳理1.物质是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组成和模型;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2.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分子的特征;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探索宇宙的历史;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二、题型、技巧归纳1、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B.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C.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D.“破镜难以重圆”说明了分子间有斥力2.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知识来解释的是()A.春天,柳枝吐芽 B.夏天,烈日炎炎C.秋天,丹桂飘香 D.冬天,雪花飘飘3.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面软着陆,下列关于月球叙述正确的是()A.月球表面有空气B.嫦娥三号可以采用降落伞缓慢降落C.月球上有水和生命D.月球表面最常见的月貌是环形山归纳小结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家德罗第一个把这种颗粒命名为“分子”;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多原子分子”;20世纪中叶,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离子家速器。

借助不断完善的离子加速器,还发现了μк介子、Λ超子、Σ2.分子的运动:固体、液体的分子可能是一个挨一个的挤在一起,气体分子之间有间隙,固体的分子可能是静止不动的,而液体和气体具有流动性,它们的分子可能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的作用,要不然就不会构成物质;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3、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我们观察到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人们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月亮围绕地球转动,地球等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转动,恒星也在运动;太空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太空望远镜、太空探测器、载人宇宙飞船等相继出现,实现了人类飞天的梦想。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沪教版(1)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沪教版(1)
小结: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问题2:分子的运动具有什么特点?
小结:所有物质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例2:【解析】在判断该类题目时,要抓住两个特点:一是小物体运动还是分子运动;二是有规律运动还是无规则运动.
问题3:处理例3和变式练习3
例3:【解析】有关分子动理论的题目,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区分开宏观和微观,排除掉宏观现象,然后再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来逐个对号入座.
变式练习3:【解析】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物体被拉伸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的快,表现为引力;当物体被压缩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的快,表现为斥力.
例1:【解析】对于原子的微观结构,首先我们要记住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的顺序,然后充分展开想象,在头脑中设计出一个从原子到夸克的模型.
变式练习1:【解析】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核是可分的;夸克的发现说明质子和中子是可分的.
知识点2:扩散现象及分子的运动
问题1:什么是扩散现象?它说明了什么?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天体的运行轨迹,了解和认识原子的核式结构,并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类比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类比、推理、论证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和热情.
重点
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

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了解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分子状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概括出“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结束宏观现象,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现象,例如墙里开花墙外香;炒菜时香气四处飘逸;到医院时闻到一股药味等,同学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一些例子吗?这些现象为什么?【自主预习案】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1、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课本图的气体扩散实验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课本图的液体扩散实验中,经过30日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很深。

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5.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6.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7、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8、图16.1-5能说明什么?9、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10、结合P126图16.1-6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形式【课堂探究案】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11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3节 探索宇宙教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11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3节 探索宇宙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

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物理 沪科版 八年级下学期 第11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教案

物理 沪科版 八年级下学期 第11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教案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那么当他们相遇的时候会不会有相互作用力?
学生:会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大家用针筒吸半桶水,用食指堵住针筒头部,用力压缩,看能不能把液体进行压缩。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子间存在斥力。
铅块相吸现象讨论
教师:刚才我们把两个铅块压在一起,发现铅块吸在一起了,到现在都还没有分开,这说明了什么?
教学难点
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现象。
教学准备
铅块、钩码、墨水、烧杯、针筒、量筒、酒精、水、广口瓶、乒乓球、沙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复习回顾】
环节一:师友回顾
1.通常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谁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3.汤姆孙证明了什么?
4.卢瑟福提出了什么?
5.原子的结构
6.原子带什么电,其内部结构分别都带有什么电?
师:互动引起学生兴趣,进行实验操作。
酒精与水混合实验演示
教师:分子之间是否像乒乓球一样有空隙呢?我们来通过实验证明。(演示书本上的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实验,发现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质疑
教师:为什么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呢?
学生:分子间存在空隙/倒的时候有残留/流出去了
4.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中,没有确定形状,没有确定体积的是( )
A. 固体和液体B. 液体和气体
C. 固体和气体D. 气体
5.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
A.切开香瓜,满屋飘香
B.打扫教室,灰尘飞扬
C.腌泡菜加盐,整坛菜都有咸味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优质课教学设计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优质课教学设计

《走进微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理解到这种探索将持续深入。

(3)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引导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通过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勇气。

【教学重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1)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

(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讨论法、交流法【课前准备】分子组成挂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辽阔的宇宙中,宇宙到底有多大?又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空气到底由什么物质组成?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

二、讲授新课(一)、自然的尺度从无限的宇宙到微小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体现着,宇宙及微观领域到底有多大呢?当前,人类能观测到的空间最远已到达1026m的宇宙深处。

在人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世界里,例如:细胞、病毒、分子、原子……当前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到了1 0-15m的微观领域。

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那么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二)、物质的组成1、四元素说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气组成,称为“四元素说”2、五行说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五行说”3、分子说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有着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命名为“分子”后来,人们又发现分子也有结构,它们是由原子组成的。

(1)、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现代科技能够使人们观察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

交流与讨论干旱的田龟裂为土块,土块可碎成细泥,细泥又碎为沙尘,沙尘还能继续分裂吗?能继续分裂;因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还能够继续再分(三)、微观粒子大约在24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把组成物质的微粒叫原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有。

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沪科版)

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沪科版)

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沪科版)一、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化合物。

2. 原子结构:原子核与电子,质子、中子、电子。

3. 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分类、原子序数与原子量。

4. 宇宙:宇宙的组成、恒星与行星、黑洞。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原子结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组成、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难点: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宇宙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的组成。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并用板书进行标注。

3. 互动:提问学生对物质组成的理解,让学生举例说明。

4. 引入原子结构:通过水的分子结构,引入原子的概念。

5. 讲解原子结构:详细讲解原子核与电子,质子、中子、电子的关系。

6.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原子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7. 引入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分类等。

8. 讲解元素周期表:详细讲解原子序数与原子量的关系。

9. 互动: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答问题。

10. 引入宇宙: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宇宙的组成。

11. 讲解宇宙:详细讲解恒星与行星、黑洞等概念。

12.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宇宙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化合物。

2. 原子结构:原子核与电子,质子、中子、电子。

3. 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分类、原子序数与原子量。

4. 宇宙:宇宙的组成、恒星与行星、黑洞。

七、作业设计1. 简答题:物质的组成有哪些?2. 填空题:元素周期表是按照____进行排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科学内容: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全章概述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

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本章教材中包含两条科学探究主线。

一是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一节“走进微观”、第三节“探索宇宙”中体现。

另一个是以学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中体现。

课时安排:3课时【学情分析】第一节走进微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1、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1、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

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现在就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进行新课(板书:1.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描述分子的大小,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2.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改变分子在物质中的组合形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就会发生改变。

最小的分子——氢分子的质量只有10-27kg左右。

老师利用信息窗的内容说明分子是很小的)(板书:3. 分子由原子组成的)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的眼睛不能看见它。

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样小的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你认为它们的结构是怎样的?(请学生回答、讨论) 讨论后老师播放光盘,将学生思路引入微观粒子中去。

(板书:二、微观粒子)师:从刚才播放的影片,同学们已经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了呢?生: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肯定性的总结和指导性的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微观粒子”部分内容,提炼并板书:1. 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2. 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3. 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4. 各种粒子的空间尺度(单位:cm)……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1、课本P218中的作业1、2、3题。

【教学反思】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扩散的规律。

3、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教学用具量筒、酒精、水、广口瓶、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怎样排列的?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样密不透风呢?问题提出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画简图,并请出同学们观察桌上的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看见水和酒中的空隙吗?生:……二、新课教学(板书:看不见的运动)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

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板书:一、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1) 各小组将空瓶口对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第二个实验探究做),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

(2) 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二、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

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 请同学们把细铁丝拉长一点,说明用力情况,容易吗?(2) 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请同学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1) 固体: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

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 液体:分子靠在一起。

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3) 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

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1、课本P223中的作业1、2、3题。

【教学反思】第三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过程与方法1、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对宇宙的了解教学难点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教学用具:录相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类的进步,来源于不断的质疑的探索。

二、进行新课(一)探索的历程1. 识图——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并进行归纳和比较。

教师归纳:这些图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前两幅图充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

下面请同学们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条,进行网上信息收集。

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

2. 问题——科学猜想(1)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2) 哥白尼和日心说。

(3)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 “神舟”号飞船的四次成功飞行。

3. 上网查阅——文献探究学生协作式活动过程,教师可参与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共同讨论。

4. 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在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进行信息发布。

把相关问题的科学猜想,论证分析进行报告。

5. 老师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指出探究活动中的不足,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究的深入。

(二)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1. 识图——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浩瀚的星空”中的图,并进行归纳。

教师归纳:(1) 请同学们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

投影此图,指出地球的位置。

(2) 这些图是以地球为参考,逐渐向外延伸,向同学们简单呈现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图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宇宙的结构和层次,我们的太阳只是星光闪闪的恒星的典型代表。

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请同学们选题进行网上查询,也可以自拟论题查询。

2. 问题——科学猜想(1) 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

(2) 地球结构和演化。

(3) 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4) 空间技术。

3. 上网查询——文献探究4. 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5. 老师评价总结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1、课本P228-P229中的作业1、2、3、4、5题。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