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质量管理规范

合集下载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输血科的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2. 输血科(血库)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和管理工作。

三、血液管理1. 血液来源必须合法,不得非法自采自用血液。

2.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并作好相应记录。

3. 血液的储存和运输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血液质量。

4. 血液的发放应严格按照临床用血申请单进行,确保用血安全。

四、临床用血管理1. 执业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

2. 受血者或家属必须知情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

3. 执业医师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由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后,向输血科(血库)申请备血。

4.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标本收集、处理、检测及输血前检查工作。

5. 输血科(血库)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括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6. 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

七查”指: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献血者条形码号;献血者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及效期;储存条件;输血器材质量。

八对”指: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住院号;床号;药物过敏史;输血史;输血前检查结果;输血治疗同意书。

九不用”指:未进行输血前检查的血液;未进行交叉配血的血液;未进行血型鉴定的血液;未进行储存、运输条件检查的血液;未进行有效期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器材质量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前知情同意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后监测的血液;其他不符合输血安全要求的血液。

五、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1. 输血科(血库)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

2. 输血科(血库)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1.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

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3.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

4.《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标示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床旁复查血型,再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5.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

6.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7.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8.输血科(血库)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

9.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

12.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3.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

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用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4.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

一旦发现火源应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处(科)和119。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2)血液是生命维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临床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输血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输血技术规范,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第三条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主要包括: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血液制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血液制品的使用管理、输血反应的监测与处理等方面。

第二章质量管理第四条输血科应当建立健全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制度,对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分发、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

第五条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制品的采购制度,明确采购程序、采购渠道、采购要求等,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制品的储存管理制度,明确储存条件、储存方式、储存期限等,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七条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制品的分发制度,明确分发程序、分发方式、分发要求等,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八条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制品的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使用程序、使用方式、使用要求等,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储存与运输管理第九条输血科应当根据血液制品的储存要求,建立健全血液制品的储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条输血科应当定期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存条件,确保储存设施设备完好,储存环境符合要求。

第十一条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制品的运输管理制度,明确运输程序、运输方式、运输要求等,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章使用管理第十二条输血科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制度,明确申请程序、申请要求等,确保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第十三条输血科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审批制度,明确审批程序、审批要求等,确保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输血科应当建立临床用血记录制度,明确记录内容、记录方式、记录要求等,确保临床用血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1. 引言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输血科的工作流程,提高输血质量,确保患者安全而制定的。

本文档旨在阐述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2. 管理组织2.1 医院输血科组织架构•医院输血科设立一个负责输血工作的科室,设立专职或兼职医务人员。

•输血科设有科长,由医院领导任命,负责科室的管理和组织工作。

•输血科的医务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岗位职责分工,确保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应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与评估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和相关专家组成。

3. 质量管理制度3.1 质量方针和目标•医院输血科应制定质量方针,明确对输血工作质量的要求。

•输血科的质量目标应根据院内外相关要求进行设定,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3.2 工作流程•输血科应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包括献血者筛选、血液检测、血型鉴定、血品储存和输血过程等环节。

•工作流程要注重标准化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3 人员培训•输血科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确保医务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输血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训练、安全意识的培养等。

3.4 设备管理•输血科应进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并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检验。

•设备使用前应进行验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5 质量监测•输血科应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对输血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内容包括输血病例的追踪、输入错误的发现和纠正等。

3.6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输血科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登记和统计。

•不良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报告和处理,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7 文件和记录管理•输血科应建立文件和记录管理制度,确保相关的文档和记录完整可靠。

•文件和记录要按要求进行分类、归档和保存。

4. 质量管理评估4.1 内部评估•输血科应定期进行内部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人员培训的效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

输血品质管理制度

输血品质管理制度

输血品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我院输血品质管理工作,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与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管理要求,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涉及输血工作的部门、人员,包含临床科室、输血科、护理部、试验室等各相关部门和人员。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条质量管理原则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医院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3.强化团队协作,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和职责。

4.不绝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不绝改善和创新,实现输血管理的连续改进。

第四条质量管理体系要求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含质量目标、质量指标和质量管理流程等。

2.定期开展质量管理评估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矫正和改进措施。

3.建立健全的文档掌控制度,确保相关文件和记录的正常使用和保管。

4.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质量意识。

5.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

第三章输血操作管理第五条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输血前,医务人员应核查患者信息,包含患者身份、血型、抗体筛查等。

2.输血前,医务人员应核查输血所需的血制品,包含血袋、血液类型和血品质量等。

3.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输血设备进行检验和清洁,确保其正常运作。

4.输血前,医务人员应进行清洁消毒,确保输血环境无菌。

第六条输血操作流程1.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输血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2.输血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包含手套、口罩等。

3.输血时,医务人员应依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输血操作,确保血液的正确输入。

4.输血时,医务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第七条输血品质掌控1.输血品质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

2.医务人员应认真核对输血血型和配对信息,确保输血的血型全都性。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输血科是医院之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主要负责为患者输注血液制品。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每个输血科必须建立起完备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介绍输血科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设施设备及常规管理措施、科学的技术操作规程。

一、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1. 建立完全的人员管理制度。

输血科应建立完整的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等,严格执行人员管理制度。

在招聘新员工时,应根据岗位技术要求、工作经验、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面试,确保每个输血科人员都具备必要的专业和职业素质。

2. 健全完备的质控体系。

在人员管理的基础上,输血科还应建立健全完备的质控体系,包括严格管理血液存储、检测、入库、出库等各个环节,确保血液制品质量的稳定和安全。

3. 建立完善的病患信息管理系统。

输血科还应建立完善的病患信息管理系统,全面记录病患输血记录、输血反应记录、血液制品使用情况等,以便对输血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

二、完善的设施设备及常规管理措施1. 设施设备完备。

输血科应配备完备的设施和设备,不仅要满足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规范,而且要保证设施和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输血科应配备充足的输血设备、试剂等,并且要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确保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实施常规管理措施。

输血科还应实施常规管理措施,如对环境进行洁净化处理、员工定期体检等,以确保输血设施和设备的高效率、无菌化和安全。

三、科学的技术操作规程1. 根据标准操作规程执行。

输血科医生和护士应根据输血规范的标准操作规程执行输血操作。

目的是确保输血质量和安全性,并且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 谨防交叉感染。

输血科在输血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进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同时,输血科的医生和护士必须佩戴隔离衣、面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以保护输血环节的安全性。

3. 按照血型和血红蛋白浓度的要求输血。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输血科的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输血科(室)的质量管理和安全操作。

第三条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应当遵循严格规范、科学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输血质量管理组织,负责输血科质量管理和安全监督工作。

第二章人员与培训第五条输血科应当配备具有专业资格和临床经验的人员,负责输血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操作。

第六条输血科人员应当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输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七条输血科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严格执行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章质量管理与控制第八条输血科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程序和质量文件。

第九条输血科应当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包括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分发、输注等环节。

第十条输血科应当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内部审核,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十一条输血科应当建立健全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机制,及时报告并调查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第四章安全管理与防护第十二条输血科应当制定并执行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血液制品的污染和交叉感染。

第十三条输血科应当建立健全紧急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四条输血科应当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相关规定,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五章资料与记录第十五条输血科应当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妥善保存输血相关的病历、记录、报告等资料。

第十六条输血科应当做好输血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制品信息、输血时间、输血剂量、输血不良反应等。

第十七条输血科应当定期对输血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血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监督与评价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输血科的监督管理,定期对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评价。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1. 引言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医疗行为,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性。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行为的质量与安全,减少输血带来的不良影响,输血科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2. 管理内容输血科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应当包含以下内容:2.1 设备管理输血设备作为输血科最基础的设备,对输血操作的安全和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输血科应当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检修管理:按规定时间对输血仪、血液分离机等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设备清洗消毒管理:对输血设备、供血者采血位、采血工具等进行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设备记录管理:每台输血设备都应当有一份设备记录表,记录维修情况、问题反馈、保养情况等,以便于设备管理人员监督和管理。

2.2 人员管理人员是输血科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输血操作的质量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输血科的人员管理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人员培训:每年都要对输血操作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包括职业技能、操作规程、安全知识等,以确保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工作水平的稳定。

•岗前培训:新进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熟悉输血科的工作流程和安全规程,达到独立操作的水平。

•资质管理:针对不同级别的输血操作人员,应建立相应的资质管理制度,确保人员资质的合格性和水平的稳定。

2.3 操作规程管理输血科的操作规程管理是输血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部分,也是确保输血行为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输血科的操作规程管理应包括:•录入血型管理:对采血的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配血操作前,必须核对并录入血型,同时对采血样品进行标记和识别。

•有效性验证管理:每批输血前应当进行有效性验证,确保血型和配血结果正确无误。

•术前准备管理:术前应对输血对象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术前准备,包括熟悉输血目的、输血量、输血速度等要素。

•输血后护理管理:对输血后对象进行细致而周到的护理管理,监测输血效果、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情况。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本1. 引言为确保输血安全和提高质量,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是输血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环。

本文档旨在为输血科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本,供各医院参考借鉴。

2. 涉及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实施输血医疗活动的各科室、各部门和管理人员,包括但不限于输血科、医技科、实验室、药房、手术室等。

3. 输血质量管理3.1 质量目标1.提高血液浆品接收和分配的质量标准;2.确保采血采样质量符合国家卫生部门和血站规范;3.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追溯体系及危急值管理系统。

3.2 质量保证措施1.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2.配备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并进行教育考核;3.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血液制品,建立追溯体系,并做好相应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

3.3 质量监督措施1.质量监督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医务人员;2.配置质量监督器材,随时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3.建立质量文件管理体系,实行文件风险评估,建立文件变更记录。

4. 输血安全管理4.1 安全目标1.确保受血者和供血者的安全;2.预防输血相关的感染和不良反应;3.保证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4.2 安全保证措施1.严格执行血液制品管理要求,建立血液制品采购管理体系,对采购的血液制品实行登记备案;2.建立血制品接收标准,进行严格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血液制品进行处理;3.开展安全培训,强调输血科室和各科室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保证血液制品的安全、有效和及时。

4.3 安全监督措施1.配置输血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体系,及时报告和处理事件;2.定期开展安全督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整改,使输血工作始终保持安全。

5. 引用标准本制度中所用的标准应按以下标准确定: 1. 《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 2.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3. 《输血工作标准》。

6. 附录1.血液安全检测报告;2.受血者同意书和知情书;3.医务人员签署的安全承诺书。

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血液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其中存在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输错血等。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提高血液质量管理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血液质量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制度建设、质量监控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血液质量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制度建设1.建立血液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框架。

制定相应的法规,明确血液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要求,规范血液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

2.建立质量管理部门。

设立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血液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建立血液质量管理的流程和制度文件。

包括血液采集、血型鉴定、血液保存、血品分配和输血反应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4.建立质量监督和质量评价机制。

对血液质量管理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对质量问题进行评价和改进。

二、质量监控1.建立血液质量监控系统。

包括对采血过程、血型鉴定、血液保存、血品配送等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建立质量控制指标和标准。

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血液质量控制的指标和标准,对每个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估。

3.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

对血液质量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其血液质量监控和控制的能力。

4.建立质量反馈和改进机制。

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制定改进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三、技术应用1.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

如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血型鉴定,通过PCR技术可以准确鉴定输血患者的血型,避免输错血的风险。

2.应用先进的血液保存技术。

如采用冷冻保存技术,将血液在-80℃冷冻保存,可以确保血液质量的稳定和长期保存。

3.应用自动化设备和信息系统。

如使用自动化血型鉴定仪、血浆分离器等设备,可以提高血液质量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4.开展科研与创新。

积极开展与血液质量管理相关的科研工作,不断推动血液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措施。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2024版】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2024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总则为规范临床输血工作,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组织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组织输血相关培训和考核、监督输血工作的实施等。

2.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3.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血液储存和配血等工作。

第三条输血指征和原则1. 临床医师应当掌握输血指征,合理应用血液制品。

2. 输血治疗前,应当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权衡利弊,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

3. 输血应当遵循同种异体血输注原则,优先选择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第四条输血前检查1. 受血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应当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检查。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受血者血型档案,定期更新,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前,应当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血型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第五条输血申请和审批1. 临床医师应当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经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一并提交输血科。

2. 输血科应当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配血和交叉配血。

3. 输血科应当将配血结果和交叉配血报告单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4. 申请输血量超过2000毫升的,应当填写大量输血申请表,经医务部门批准。

第六条输血过程管理1.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等信息,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

2. 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 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当核对输血量,确保准确无误。

第七条输血后管理1. 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并发症。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报告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输血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的输血操作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第三条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输血操作必需符合安全标准。

2.质量优先:输血操作必需严格依照标准程序进行,确保输血质量。

3.规范操作:输血操作必需遵从相关规范,减少操作风险。

4.知情同意:患者或其家属必需在明确知情的情况下,供应书面同意参加输血。

第二章输血质量管理第四条输血质量监控1.医院设立输血质量监控小组,由专业人员构成,负责监测和评价输血质量。

2.输血质量监控小组定期开展输血质量检查,监测输血安全指标,并记录相关数据。

第五条输血质量评价1.医院定期进行输血质量评价,对输血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输血质量。

2.输血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改进输血管理的依据,紧要问题需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第六条输血质量改进1.医院依据输血质量评价结果,订立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

2.相关科室负责人组织实施质量改进方案,并定期进行回顾与评估。

第三章输血操作管理第七条输血申请与审核1.医院临床科室向输血科提出输血申请,申请中需包含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输血指征和血型、用量等认真信息。

2.输血科负责人对申请进行审核,确保申请合理、安全。

第八条输血操作过程1.输血操作必需由具备相关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人员需持有效的医师执业证书。

2.输血前,操作人员必需认真核对患者信息、血型信息和输血血制品的正确性,保证全都。

3.输血操作中,操作人员必需遵从操作规程,注意干净操作,使用无菌器械进行,确保输血安全和无菌。

第九条输血记录管理1.输血操作必需有完整的记录,包含患者基本信息、输血血制品信息、输血操作过程、输血反应等内容。

2.输血记录必需由操作人员签字并盖章,确保真实可靠。

第十条输血设备管理1.输血设备必需定期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

输血科质量管理方案

输血科质量管理方案

输血科质量管理方案为了不断提高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水平,保证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本文提出了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

一、质量控制1. 血型鉴定为确保输血安全和准确性,输血科需要在输血前鉴定病人和供血者的血型。

在血型鉴定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减少误差。

血型鉴定应在多人规范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

2. 检测传染病在输血前,需要对献血者进行传染病检测,保证输血安全。

检测项目主要包括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同时,采血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和交叉感染。

3. 存储和运输血液制品存储时,需要有严格的标签管理和分类,按照规定进行冷藏和冷冻。

运输中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避免震动和碰撞。

二、质量保证1. 培训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输血科需要定期开展培训。

培训主要包括血液学知识、输血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等,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对感染防控和风险控制的意识。

2. 预防事故发生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输血科需要建立预防性条例和规章制度,并按照规定执行。

输血科要加强对操作规程、处理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培训,同时要规范操作流程和制定应急预案,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3. 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每年定期评价输血科的工作情况,包括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合规率等方面,并通过数据分析、医疗事件回顾等方式,发现不足点。

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整改,并开展持续改进工作,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质量监控1. 质量监控目标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持续的质量保证,输血科的质量监控目标是:确保输血的安全、规范、合理和高效,提供优质的病人服务。

2. 监控指标和方法(1)输血操作的规范和标准化情况;(2)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检测情况和合格率;(3)血液制品存储和运输的温度、湿度等指标;(4)血液制品的质量情况。

监控方案主要采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手段,通过定期汇总、评价,发现并纠正不足,保持输血科的质量水平。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一、质量管理目标1.确保输血安全,降低输血相关风险。

2.提高输血服务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3.持续改进输血科管理水平,提升科室综合素质。

二、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成立输血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输血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设立输血质量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输血质量管理工作。

3.建立输血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输血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

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1.制定输血质量管理手册,明确输血质量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工作程序等内容。

2.制定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输血操作规程、输血前核对流程、输血后跟踪管理等。

3.制定输血质量控制计划,包括输血科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估等。

四、质量控制程序1.输血前核对程序:(1)医技人员需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并确保患者血型与所需输血血型相符。

(2)在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3)医护人员应携带病历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2.输血过程中监控程序:(1)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a)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b)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输血后跟踪程序:(1)对输血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后不良反应。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一、为确保安全输血,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度的质量意识及法制观念,严格执行献血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随时保持头脑清醒地工作。

二、各种实验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各种试剂坚持购买使用三证齐全产品,所用试剂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以保证质量。

四、接受标本和发放血液必须坚持“三查”、“七对”制度,准确无误后才可签收、签发。

五、血型鉴定和配血试验必须坚持复核制度。

两人上班时,每次均由另一人复查;只一人上班时,本人也需做两次,并盖上复核章、签上姓名,方可发出报告。

六、配血标本必须使用近期新鲜的,即要求无输血治疗三天内的,若在输血治疗24小时后或大量输血1000ml以上,还需配血的,要重抽标本方能体现受血者体内免疫现状,以保证配合试验的有效性。

七、工作间安装空调,保证任何季节工作温度控制在20~24℃,亦是试剂保存条件要求,避免造成微柱内试剂蒸发干枯。

八、每次收到血站发回的血制品,必须按照入库、贮存制度认真检查核对,合格者尽快放入专用冰箱分类依次存放,不得混放。

九、定期对各仪器进行检查、核对。

平时注意观察离心机转速;水浴箱、孵育箱温度在规定范围内;冰箱内应有温度记录仪,贮血冰箱每天人工观察四次,并作好记录。

若发现异常立即设法解决,并报告主任。

十、认真做好各项登记工作,各种记录须详细、完整、全签名,保存10年。

十一、做好各项统计工作,每月需对临床用血的成分血比例、输血反应反馈情况等做出统计汇总上报医务科和市血站。

十二、血费及配血检查费收取需及时查对,确认取血单与申请单、配血报告单上患者信息一致,不得有误。

取血单上必须有请求医生,取血者和发血者全名签字,并保证帐目月底统计与血站及财务科核对无误。

十三、根据输血科质量控制标准,建立质量考核制度,每月考核一次,每次必须达标。

十四、输血科的主要质量控制标准如下:①诊断检查质量标准血型定型试剂质检合格率100%血型正反定型检查率100%血型定型差错率0%交叉配血差错率0%输血前检查记录完整率100%②血液贮存血液内外包装验收合格率100%入库、出库记录完整率100%血库冰箱报警装置完好率100%血库冰箱温度记录完整率100%不同血型、品种、规格的贮存分别存放不同日期血液贮存依次存放全血保存温度2—6℃新鲜冰冻血浆贮存温度-20℃以下一年血小板贮存条件20—24℃轻振荡5天③血制品外观需无溶血、变色、气泡和凝块等;血袋标签清楚、填写完整、准确;各项质量指标达国家标准要求。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输血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输血治疗任务的执行,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是其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规范和提高输血科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成为输血科的必然选择。

本文旨在介绍一个完善的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二、制度名称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二)三、制度目的1. 保证输血科工作的规范和质量;2. 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3. 提升输血科的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4. 防范和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意外事件。

四、制度内容1. 质量管理(1)建立和完善输血科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管理职责和管理流程等;(2)开展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工作,定期对输血科的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3)制定科室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4)建立和优化患者投诉和意见反馈机制,及时纠正错误并改进工作质量;(5)开展科室内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2. 安全管理(1)强化输血科的安全意识,使工作人员始终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2)建立和完善医疗设备和设施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3)规范和完善输血操作流程,包括血液样品的采集、血型鉴定、配血和输血等环节;(4)加强血液品质的监控和管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做好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置工作,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

3. 信息管理(1)建立和完善输血科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患者信息、输血记录和质控数据等;(2)确保患者信息的保密和安全,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3)建立和规范输血相关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误操作的风险。

4. 紧急应急管理(1)建立和完善输血科的紧急应急预案,包括输血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和相应的救治措施;(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救治水平;(3)与其他相关科室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1. 背景与意义管好质量和安全,是医院安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输血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其工作涉及到病人的安全和生命,因此输血科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以确保病人得到安全、高质量的输血治疗。

因此,建立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对输血科的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体系框架建立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设立科室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出输血科的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输血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前提。

这方面的管理需求包括:•有关人员要求:必须是经过培训的、熟悉输血程序和技术的操作人员。

•输血用品管理:所有输血用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定期进行检测。

•输血前患者的评估和教育:对于患有过敏史、贫血、湿疹、血管炎等病人,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评估和教育。

(2) 输血缓解和抗休克处理输血过程本身可能会给人带来不适甚至危险,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要进行缓解和抗休克处理,确保患者安全、顺利完成输血治疗。

这方面的管理需求包括:•缓解严重贫血患者、老年病人等可能发生休克的病人的症状。

•建立数值监测、体征观察、心电监护等观察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提前制定应急预案,预先安排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 输血注射的技术要求输血的注射技术必须熟练且规范,以确保输血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这方面的管理需求包括:•必须严格遵守输血用品的使用规程,严格控制输血速度,规范输血注射途径。

•定期进行操作人员的技能评估和培训。

(4) 输血中的危险因素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如果出现各种危险因素可能会危害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这方面,需要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制定应急预案,主动应对各种危险因素。

这方面的管理需求包括:•严格控制输血过程中的血型鉴定,以防止输血不相容,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

•所有输血使用物资必须定期维护,保养。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保障输血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提高输血病人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的输血科室及相关人员。

第二章质量管理制度第三条输血科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供安全、有效的输血服务,确保输血质量和安全。

第四条输血科应设立质控小组,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本科室的质量管理制度。

质控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质管人员等作为成员。

质控小组按照责任制进行工作。

第五条输血科应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控制输血管理全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保障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六条输血科应每年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并分解到各相关人员。

每月进行一次质量分析会议,总结上个月的质量管理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章安全管理制度第七条输血科应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第八条输血科应明确各类安全风险和对策,并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操作规范和事故应急处理等。

第九条输血科应设立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等作为成员。

安全管理小组按照责任制进行工作。

第十条输血科应建立安全检查和巡视制度,定期对输血科设备和环境进行检查和维护。

确保输血设备的完好,环境的清洁。

第四章管理流程第十一条输血科应建立全面有效的管理流程,确保输血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二条输血科应建立输血操作流程,包括病人接诊、手术前准备、输血配血、输血前准备、输血过程监测和输血后处理等。

第十三条输血科应建立病人管理制度,对病人进行全程管理,包括病人的合理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和疗效评估等。

第五章质量控制第十四条输血科应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

第十五条输血科应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输血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十六条输血科应将质量控制工作纳入日常管理,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和评估。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概述输血科作为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负责处理和管理血液制品,为需求患者提供输血服务。

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医疗机构建立相应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本文主要介绍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执行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制度设计建立管理架构输血科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架构,明确责任和职权。

对于血库、受血者病区、输血操作室等场所,需要分别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

建立标准操作流程标准操作流程是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规范化输血科中每个操作流程的过程和方法。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输血前检测要求、检测结果记录等因素,确保操作流程符合规范。

建立常规性巡查和盘存制度输血科需要定期对血库、受血者病区、输血操作室等场所进行巡查和盘存,确认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品质、数量、有效期等方面的信息,规范管理和使用。

建立职业健康制度输血科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要求长期处于接触血液、操作血液制品的环境中,容易受到职业病威胁。

因此,需要制定职业健康制度,包括教育培训、职业卫生防护等方面,确保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执行制度质控规范在输血科各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标准操作流程。

同时,需要确保操作人员的合格培训,以保障操作流程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对血液、器具等进行常规性的体细胞计数、核酸检测、浓缩度测试等质控措施。

安全防范输血科需要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包括安全教育、防护措施、操作规范等。

同时,需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输血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如误输血、交叉感染等。

不良事件抢救处理规范即使在输血过程中遵守了质控和安全防范措施,仍可能发生意外或突发状况。

因此,输血科需要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抢救处理规范,对不良事件进行评估、报告和处理。

应急处理应急处理措施是输血科管理和运营的重要部分,其中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手册是重要的工具。

应急预案应考虑外部和内部应急情况,包括天气灾害、器械故障、病人过敏反应等。

输血科质量管理规范

输血科质量管理规范

1. 总则1.1 为了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目的、依据1.2 开展临床输血工作的医疗机构合用本规范。

合用范围1.3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输血科 (血库) 及输血相关医疗行为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用途1.4 医疗机构应加强输血科 (血库) 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输血科 (血库) 执业行为,保证输血科 (血库) 按照科学有效的原则开展临床输血工作。

对医院的总要求1.5 医疗机构应当保证输血科(血库)具备与其临床输血业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对医院的总要求2. 组织与人员2.1 医疗机构根据其临床输血业务需求设置输血科或者血库。

输血科设置分临床输血评价指导中心、 AA 级输血科、 A 级输血科。

血库设置分 BB 级血库、 B 级血库。

临床输血评价指导中心: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在直辖市、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市区域内AA 级输血科基础上设置。

完成本单位 AA 级输血科职能,并在区域内承担以下职责:(一) 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临床输血质量安全性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承担其监督检查工作;(三)承担临床输血会诊与指导、疑难病历讨论及个案评估;(四)承担临床输血业务指导、人员培训与学术交流;(五)负责输血相关协作研究、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推广;(六)负责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七)负责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管理任务。

?(八)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2.1.2 输血科是提供医疗用血服务的科室。

负责血液接收、贮存、发放、输血相关检测;参预输血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导临床输血;开展输血质量管理、临床治疗、教学工作。

年用血需求量较大的三级综合 医院、三级专科医院或者二级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

AA级输血科: 完成血液相关检测工作量年, 且能够开展输血相关的新业务、新技术及科研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规范(2008.4.7-4.9)1. 总则1.1为了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目的、依据1.2开展临床输血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规范。

适用范围1.3本规范是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及输血相关医疗行为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用途1.4医疗机构应加强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输血科(血库)执业行为,保证输血科(血库)按照科学有效的原则开展临床输血工作。

对医院的总要求1.5医疗机构应当保证输血科(血库)具备与其临床输血业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对医院的总要求2. 组织与人员2.1医疗机构根据其临床输血业务需求设置输血科或血库。

输血科设置分临床输血评价指导中心、AA级输血科、A级输血科。

血库设置分BB级血库、B级血库。

临床输血评价指导中心: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在直辖市、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市区域内AA级输血科基础上设置。

完成本单位AA级输血科职能,并在区域内承担以下职责:(一)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临床输血质量安全性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承担其监督检查工作;(三)承担临床输血会诊与指导、疑难病历讨论及个案评估;(四)承担临床输血业务指导、人员培训与学术交流;(五)负责输血相关协作研究、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推广;(六)负责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七)负责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管理任务。

?(八)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2.1.2输血科是提供医疗用血服务的科室。

负责血液接收、贮存、发放、输血相关检测;参与输血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导临床输血;开展输血质量管理、临床治疗、教学工作。

年用血需求量较大的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专科医院或二级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

AA级输血科:完成血液相关检测工作量大于等于8万件/年,且能够开展输血相关的新业务、新技术及科研工作。

A级输血科:完成血液相关检测工作量小于8万件/年。

(调研)2.1.3血库是医院内提供医疗用血服务的专业部门。

承担血液接收、贮存、发放、输血相容性检测及血库质量管理。

年用血需求量较小的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专科医院或二级医院,应设置挂靠检验科的血库。

BB级血库:完成血液相关检测工作量大于等于3万件/年;B级血库:完成血液相关检测工作量小于3万件/年。

未设立输血科(血库)的医疗机构应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和指定的输血科提供临床急诊用血,其临床输血纳入供血单位的输血科质量管理。

2.2输血科(血库)职能范围输血科(血库)根据其职能开展相应的业务项目,详见附表1。

2.3人员设置应满足计划用血、输血申请审核、血液接收、储存、发放、检测、输血治疗、临床输血指导及质量管理等岗位的需求。

2.3.1 输血从业人员中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医师资格证与执业医师证;临床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护士资格证与护士执业资格证;且必须经过输血专业培训。

2.3.2输血科主任应高等医学院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或高等医学院校专科学历具有十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技术职称副高以上;血库负责人应中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均具有五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技术职称中级以上。

2.3.3 AA级输血科人员最低设置不少于8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至少1人;A级输血科人员数至少6人。

BB级血库人员数至少4人;B级血库人员数至少2人。

高、中、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应1:3:5。

输血科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应不低于50%。

血库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应不低于50%。

2.3.4输血科(血库)应制定人员上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并对其进行评估及记录,确保持续有效的教育培训。

3. 质量体系3.1输血科必须建立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文件覆盖临床输血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程和记录。

对文件的总要求血库应建立质量管理文件,并纳入所归属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3.2输血科质量体系和血库质量管理文件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对文件的总要求3.3建立和实施形成文件及文件管理的程序1。

对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对文件的编写、审批、发布、发放、使用、更改、回收、保存归档和销毁等进行严格管理, 并保留相关记录。

所使用的文件应为经过批准的现行版本。

文件应定期进行评审。

3.4建立实验室程序2文件,包括:标本、仪器、设备与试剂的管理、血液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检测报告与相关记录。

程序文件的最低要求3.5标准操作规程分为仪器操作规程和项目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目的,职责,适用范围,原理,所需设备、材料或试剂,检测环境条件,步骤与方法,结果的判断、分析和报告,质量控制,记录和支持性文件等要素。

对SOP内容的具体要求3.6在文件正式实施前,应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评价胜任程度及保存有关记录。

保证人员能够在工作场所容易获得与其岗位相关的文件并正确使用。

对文件使用的要求3.7输血科主任须经质量管理培训,为科室质量责任人,应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监控和持续改进;所有人员对其职责范围内的质量负责。

血库负责人为须经质量管理培训,为部门质量责任人,质量职责要求输血科应设专人负责临床输血质量管理。

(调研)4.房屋、设施与环境4.1必须具备整洁、卫生和安全的与输血科(血库)功能和业务相适应、布局合理的工作场所,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生物安全要求。

4.2 业务用房设置输血科(血库)工作场所的布局应满足业务需求,流程合理,采光明亮、空气流通、远离污染源,应单独设置生活区和工作区,且符合卫生学要求,便于手术取血。

4.2.1业务用房面积科室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应满足其任务和功能需要。

(调研)AA级输血科使用面积至少300㎡。

A级输血科使用面积至少200㎡。

BB级血库至少70m2或(贮、配、发、办公功能分区)。

B级血库至少30m2或(贮、配、发功能分区)。

4.2.2科室布局应按相应级别、功能、权限进行严格区分工作区与生活区。

工作区:入库前血液处置室、血液标本室、储血室、发血室、血型鉴定与配血室、血液治疗室、安全输血相关检测实验室、自身输血采集室、物料储存室、教学示教室、血液信息处理室、免疫血液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室、资料档案室、污物暂存处置室等;生活区:学习室(小型会议室)、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室、卫生间、浴室等。

输血科(血库)根据各自开展的业务项目进行功能布局,详见附表2。

4.2.3备有双路供电。

关键设备(储血冷藏箱、储存冰箱、血细胞分离机、血型血清学离心机等)应配备不间断电力供应。

4.2.4通风设施、采光照明、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 设备5.1设备种类与数量设备应按科室相应级别配置,须满足其任务、功能需要与预期使用要求。

提供设备的生产商或供应商须具有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应资质。

所有设备必须具有产品注册证、销售许可证和/或生产许可证。

基本设备配置种类与数量要求详见附表3。

5.2其他设施5.2.1专用直线电话;5.2.2备有临床取血专用取血箱;5.3计量器具应符合检定要求,有明显的定期检定合格标识。

5.4设备维护5.4.1必须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等管理程序3,明确维护和校准周期,使用前须确认设备处于校准正常状态。

5.4.2关键设备档案应有专人管理,有使用、维护和校准记录。

记录必须包括设备的型号、唯一性标识、维护、校准地点、周期、时间、方法、验收准则、发现问题必须采取的措施等。

6. 器材和试剂6.1临床输血所用的器材和试剂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按规定条件储存,并有效持续监控。

6.2临床输血所用的器材具有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应资质,试剂符合相关规定。

7. 安全与卫生7.1输血科(血库)应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第四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及《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 (WS\T251-2005)》相关规定加强安全管理。

7.2 建立消毒与清洁程序4,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8.输血信息管理系统8.1输血科必须应用计算机管理输血相关工作过程。

对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确认,以保证其符合预期的使用要求。

8.1.1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血液出入库、配发血、输血申请、输血追踪、自体输血、统计和质量控制等管理模块,并制定分级授权程序;程序设置具有操作日志记录;采取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

8.1.2 建立输血信息系统应急对策,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确保临床血液及时发出。

8.2未建立输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需保证符合本规范9款要求。

9. 记录9.1建立、实施记录管理程序5,保存血液管理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和数据,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9.2 记录体系必须完整,应包括:血液入库、输血申请、标本接收、检测、储存、发放、输血不良反应调查等,保证其可追溯性。

9.3记录档案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10血液保护10.1建立和实施血液保护程序6。

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采血过程(及采血后)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收,由输血科或麻醉科负责实施,由麻醉医师负责监护。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并定期向有关管理部门汇总报表。

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和考核。

10.2建立和实施输血相关的血液治疗程序7,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

10.2.1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与采集、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和监护。

10.2.2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治疗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经治医师负责实施。

10.输血申请管理10.1建立输血告知程序8,至少包括:输血目的、输血方式的选择、输血品种、风险、患者或受委托人是否同意等。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以患者最大利益原则决定输血治疗,并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10.2建立和实施输血申请的审核程序9。

10.2.1《临床输血申请单》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经主治医师以上主管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标本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10.2.2 输血科应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

内容包括: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目的等。

10.2.3输血申请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中应加入感恩献血者的内容。

11.受血者血标本采集与送检11.1建立和实施受血者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标准操作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