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黎族风情

学校:海口市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3)

课题小组:组长:陈琳

组员:陈琳倪文婷梁振喜

指导老师:张明勇

一、课题背景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二、研究目的

了解黎族的背景文化,增进见识。

三、研究过程

1、收集资料;

2、整理资料;

3、走进黎族

四、研究方法

1、走进黎族;

2、阅读有关黎族书刊;

3、访问有关专家。

五、研究成果

黎族舞蹈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

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黎族的舞蹈按其来源分主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如《跳娘舞》、《跳鬼舞》、《老古舞》、《平安舞》、《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等。这类舞蹈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伏居深山,质直犷悍”的黎族先民们,由于低下的物质生产水平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足,也幻想通过舞蹈起巫术和祈求的作用,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现。这类舞蹈节奏相对黎族其它舞蹈来说较慢,其形式主要有年舞、罗鼓舞、祝福舞、打碗舞、捉鬼舞等。

由于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以木为弓,以竹为弦”打猎为生,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腾挪自如。在训练、强化这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第二类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钱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动作健美,气氛热烈,经过历代的流传,已经成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打柴舞在民间叫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跳时,在平地平行摆开两根竹竿,其上横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为女性)相对跪地,双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节拍将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击,发出清脆的乐声,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进后退,轻松自如地表演各种动作,趣味盎然。其间有些善跳的小伙子,还会因其机灵敏捷、和应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睐。

黎族舞蹈第三类主要是来自劳动方式的演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式成鲜明对比,舂米舞反应了黎家女性的勤劳、温顺和柔韧。通常以两人舂米为多。舞时两人相对站立,一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人则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做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人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人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声音不同却不节奏同一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若在高山的大榕树下,这舂米的响声可随山风传上三五里之遥。

流放海南三年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100年遇赦北归之际,黎族父老乡亲以"黎歌蛮舞祝公归"。苏学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忙写诗寄给儿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可见海南黎乡歌舞,给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诗人,留下了多么难忘的印象!

黎族舞蹈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发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

较为著名黎族民间舞蹈是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也叫跳竹竿。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平行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桁条)或圆木,其客观存在横架上若干条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或竹竿。打柴者相对面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律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故称"条柴"。它有三种打的姿态:坐、蹲、站。这三种打法一种比一种显得复杂多变,逐渐推向"打柴"。的高潮,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叩击声里,跳"柴"者在圆木条分合的瞬间空隙吵但要敏捷地进进退退,而且要相当自然潇洒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此称"跳柴"。

舂米舞,反映了黎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舂米也是舞。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黎妇们轻快的舂米动作呈现健美的舞蹈姿态。这个舞蹈与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民间舞"杵乐",很是相似。

在黎族聚居的三亚、陵水一带流行“椰壳舞”,很富于椰岛情调和风味。它是将若干

个椰子壳对半锯开,顶部和底部分别穿孔,并用椰叶分别系牢顶和底的两头。舞者双脚趾挟着椰叶,脚踩底部半边的椰壳(类似踩高跷),双手则仞着顶部半边的椰壳,然后按一致的节奏型的拍打,又可自由变换各种队形和图形。椰壳互敲成清脆响声,充满黎家乡村气息,极富儿童情趣,很适宜少年儿童们的表演。

解放后,黎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不少文艺工作者根据黎族传统舞蹈加工、改编和创作的《打柴舞》、《碗舞》、《三月三》、《半边裙子》、《五朵红云》和《草笠舞》等,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在全国文艺汇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其中的《三月三》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得到国际好评;《草笠舞》在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民间舞蹈比赛中获金质奖章,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黎族歌谣

黎乡素有歌海之称。黎族民歌,浑厚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

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黎族歌谣关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唱通霄达旦。

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又有新的发展。它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了原来歌谣中的落后、消极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如《五指山上五条河》,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唱词,表达了黎族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黎族歌手层出不穷,成批涌现,最知名的有符其贤和王(女不)大。符其贤被吸收到广东民族歌舞团当专业歌唱家,曾到过全国20多个省市演唱100多首黎族民歌,还到过国外演唱,轰动世界歌坛,他的黎族民歌被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王(女不)大曾在县、省、全国民歌演唱会上屡次获奖,《叫侬唱歌侬就唱》这首黎族民歌的歌词歌曲是她自己创作的,曾在省和中央广播电台播放,受到听众热烈的赞赏。

黎族歌谣,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黎族的稻择

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族同胞,解放前居住分布各深山岭峒的相当部分人,靠垦荒地种旱稻和其它作物过活,那时到黎村的人,常见村旁宅地边或园里的木架上挂有似排墙竖着的金黄稻谷,它就是黎族同胞从刀耕火种的山兰园中用手捻的山兰稻把,为便收拾管理则按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