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采用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地质作用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方法: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壱)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弐)过程与方法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学会利用景观图分析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2.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吗其实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像雕塑师把粗毛胚塑造成多姿的地表形态,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塑造手法.那外力作用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表现手法那?[自主学习]1.外力作用类型有.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3.外力作用的表现.(师)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泉,是什么神奇力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明发源地的那?请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实践活动] 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旅游第一批旅行路线:沿黄河沿线自上游到下游欣赏自然风光第二批旅行路线:欣赏我国大西北地貌,【合作探究】(壱)1.举例说出流水侵蚀形成地貌有哪些?2.分析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河谷的特点(河谷深\浅,宽\窄)(二)1.河流的山口处、中下游、河口处分别形成什么地貌?2.结合教材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3.比较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异同(形状、位置、物质组成)(三)想一想风力侵蚀会形成那些地貌?(四)1.黄河为何多泥沙?2.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怎么来的?3.分析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小结】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地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师)外力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和内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然而人类活动却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能目标】
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
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
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
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教学设计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2)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2)分析不同地区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各种地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地理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地貌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黄河三角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2、知识讲解(1)内力作用①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②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详细讲解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通过动画演示板块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如喜马拉雅山是由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④岩浆活动:介绍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火山地貌。
⑤变质作用:简要说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岩石的性质发生改变。
(2)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②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③风化作用:解释风化的概念,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学习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学习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自主讨论法【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这些壮美的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内力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活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一组的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朗读教学目标内容。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二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活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教师活动)除了地壳运动这种表现形式外,内力作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内力作用的能量又来源于哪里?对地表形态还有哪些影响呢?[出示表格](请三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承转】(教师活动)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下面,请四组的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我们一般把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把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定义。
2.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风化作用的定义。
2. 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风化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侵蚀作用的定义。
2.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侵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设计】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地理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差异,说明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等;2、理解地壳运动,掌握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形成地貌及其实践意义;3、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内力作用过程,辨别地质构造基本形态;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部位;3、通过图片展示,结合各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整合知识,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图片欣赏,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建立内力与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3、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质构造中“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模拟实验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讲授法学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概念等基础知识,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展示云贵高原、张家界、大兴安岭、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图片设计意图:欣赏不同地貌景观图片,感受自然美景,放松心情,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准备。
过渡:今天,我们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地球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演变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着?这就是我们本节需要学习的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师:地球表面形态在不断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拓展: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某一作用占优势。
有的表现以内力作用为主,如不断上升的珠穆朗玛峰,有的表现以外力作用为主,如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
总的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其中,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地壳运动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
高中地理_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情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对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中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上节学习三大类岩石中,学生已经较为熟悉;对于“板块构造”,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所以学生对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等相关概念较为陌生,容易把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混为一谈。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实例图片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差异。
关于内力作用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内容较为抽象,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媒体动画、书本、软管等道具来演示,加深理解。
关于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学生也缺乏相关的实践体验,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以辅助练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效果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在这节课中,对于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这些基础知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对于较为抽象的内容,如地壳运动引起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褶皱,使用道具模拟演示;对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难点内容,则通过观察动画演示、问题诱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对于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则通过具体的问题案例来进行;这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究问题本质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地理实践力,突出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
教材介绍了内、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2.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3.学习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教学难点】1.褶皱和断层、背斜和向斜的区分判断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分析辅助学案(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表格一\1.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地质构造,对应正确的是( )A.甲——褶皱B.乙——断层C.丙——背斜D.丁——向斜2.下列地形中,主要有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珠江三角洲B. 阿尔卑斯山能力来源地球部的能。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2.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阐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表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风化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化作用的现象。
2. 讲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4. 引导学生思考风化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风化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水侵蚀、风侵蚀等。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侵蚀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侵蚀作用的现象。
2. 讲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侵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侵蚀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高中地理_内外力作用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区别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2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3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能举例说明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二、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三、教学难点: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2、运用所学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播放视频《地理中国西岳华山》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华山的奇险,从而抛出问题华山的地貌怎么形成的,从而引入课堂。
【展示目标】:1 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2 能区别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图片展示】:分析我国的地形图,抛出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内外力的概念与区别【图片展示】: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小组展示】:让学生绘制背斜向斜,并且讲解背斜向斜的区别【图片展示】:(断块山)华山、(谷地)渭河平原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总结】: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右图):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或打井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合作探究】: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1A、B两处,有可能找出油气资源的是哪一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哪一处?2、在图示区域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ABC三处中应选择哪处?为什么?《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无从发挥,学生探究课外知识的途径几乎没有。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地形、地貌的定义及分类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2. 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3. 地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地球内力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相关图像和视频资料。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的地形地貌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内力作用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思考。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介绍地形、地貌的定义及分类,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
3. 讲解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的概念和特点。
4. 分析地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地形地貌案例,总结内力作用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优质教学课件设计
单 ft此 处 编 辑 母 版 标 题 样 式
• 单ft此 处 编 辑 母 版 文 本 样 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单褶皱ft此对地处表编形辑态的母影版响标表题现为样: 式
• 单早ft期此 处 编 背辑斜母成版山文 本 样向斜式成谷
– 第二级
外
• 第三级
力作
– 第四级
后期 »第五背级斜成谷
斜
? • 单ft此 处 编 辑 母 版 文 本 样 式 – 第背二斜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向• 第斜–三第:级四岩级 层中间新,两翼老。
» 第五级
课 褶结
皱
堂单小ft此 式弯曲
处读编一读辑记一记母:大版声地标朗读题记忆样2min
地
貌
判断依据
早期 晚期
背斜• 单岩f层t此向处上拱编起辑背斜母成版山 文背本斜成样谷式
– 第二级 2. 掌握• 地第三质级构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 通 过 探–究第地四级质 构 造 的 实 际 意 义 , 提 高 地 理 实践力 , 树立» 第正五级确的人地观。
地质作用
阅读课本P30-40 , 3min 完成辅助学案表格 1, 同桌之间交换批阅
。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 内 部 的 热能
比如:汾河谷地、渭河平 原
单 ft此 处断层编形辑成母示意版 标 题 样 式
• 单ft此 处 编 辑 母 版 文 本 样 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江单西庐f t 此 处 编 辑 母 版 标 题 样 山式
• 单ft此 处 编 辑 母 版 文 本 样 式
– 第二级
新课标鲁教版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精品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精品教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典型地貌形成的动画演示或模拟实验的分析和探究,掌握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因素,进而学会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2)结合乡土地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地理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2)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树立正确认识自然、运用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改造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内、外力因素(2)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常见地貌(3)流水和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难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2)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因(3)冲积扇的形成【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模拟实验用品(螺纹塑料管小木棒簸箕型塑料或铁质容器喷水壶粗细不均的泥沙等)【课件设计思路】依据本课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师为主导,生为主体,以思导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景观图、素描图、模拟实验和多媒体动画等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抽象的成因、原理和现成的结论形象化、动态化、过程化,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并通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播放课件1 高原、盆地、山地、平原等宏观地形景观图和沙丘、风蚀蘑菇、冲积扇、冲沟等微观地貌景观图.由此导入新课: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既有崇山峻岭,也有一马平川,既有悬崖绝壁,也有深壑幽谷,很多地方成为旅游和探险的胜地。
高中地理_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采用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地质作用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方法: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的特征和表面形态?举例说明了水、风和冰川等外力对表面形态的影响?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表面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和外力的作用,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二、过程与方法能够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绪、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2.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地质构造判断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列出对比分析3个展示风景照片的多媒体课件【排课】一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看书归纳】分类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热能)活动、变质作用起伏。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地球外部外力作用搬运堆积(太阳能)固结成岩[注意]: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一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教学设计6:《2.1.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时2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其中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
同时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
教材上结合实例,让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影响,并能够举例说明;2、掌握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与地貌的关系,能够举例说明;3、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解析: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会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成因、地形倒置的理解及内、外力作用的实例判断,采用读图分析法来解决该重难点。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基本概念较多,高一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较弱,相关的知识储备也不足。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会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四、教学技术条件分析本节内容结合合作探究与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情境导入→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课前老师和学生都要做相应准备:学生应预习本课时的内容,教师应多媒体课件制作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自学(约8分钟)[情景导入]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南面的喜马拉雅山的由来吗?(以古地中海的故事说明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中)第二部分新课学习三、内力、外力作用的差异1.(多媒体出示表格,检查预习效果,学生齐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表解法整理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并将知识归纳形成完整的系统学习致用:据科学家计算:两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一共抬升了约两万米,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现在只有8844.43米,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总结:地形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起主导作用。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二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梳理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内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扫清知识障碍。
(五)作业小结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如河流侵蚀、地震等,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其中的表现。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形成小组观点。
3.组织小组汇报,让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如风力作用、水力作用等。
2.提问:“你们知道我国黄土高原的地貌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地表形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如侵蚀、沉积、地壳运动等,并解释这些变化与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区别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 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3 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能举例说明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二、教学重点:
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2、运用所学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播放视频《地理中国西岳华山》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华山的奇险,从而抛出问题华山的地貌怎么形成的,从而引入课堂。
【展示目标】:1 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2 能区别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图片展示】:分析我国的地形图,抛出问题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内外力的概念与区别
【图片展示】: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
【小组展示】:让学生绘制背斜向斜,并且讲解背斜向斜的区别
【图片展示】:(断块山)华山、(谷地)渭河平原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
【总结】: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右图):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或打井
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合作探究】: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
1A、B 两处,有可能找出油气资源的是哪一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哪一处?
2、在图示区域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ABC 三处中应选择哪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