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一、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辞赋等作品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创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品格和创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陶渊明的品格1. 乐观向上陶渊明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总能够积极面对,从不轻易放弃。
例如,在他被贬到桂阳做官时,他没有因为离开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而感到失落,反而把握机会去了解桂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写下了《桂阳秋》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2. 坚持真理陶渊明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他始终相信只有真理才能够指引自己前行。
在他写作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权力和名利的厌弃,强调了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3. 爱国精神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精神的人,他对于祖国的繁荣富强充满着期望和祝福。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贪污腐败、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世界,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期望。
三、陶渊明的创作1. 田园诗陶渊明以田园诗为代表作,他在诗歌中描绘了大量与自然有关的景象和情感。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他写下“村童群笑,相与舞之;而我独异之。
问其故,则曰:‘此之谓也!’”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所带来的美好。
2. 散文陶渊明还以散文为代表作,他在散文中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且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批评让他的散文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3. 辞赋陶渊明还以辞赋为代表作,他在辞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和政治现实的不满。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羸兮,謇朝谇而不矜。
读千古美文,悟人文情怀——赏析《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读千古美文,悟人文情怀——赏析《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安排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这三篇文章都是千古美文,作者分别是陶渊明、范仲淹、欧阳修,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三篇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从文章特色、人生际遇、人生态度三个角度去赏读文章,同时侧重后两个方面,让学生从中去感受他们伟大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一文章特色1.文体相同三篇都是“记”,记,是一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是为了记述事物的文章,但是在记事的同时写景、抒情、议论。
三篇文章都是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妙文,但同中有异。
《桃花源记》则侧重叙事和写景,以武陵渔人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寻找桃源为线索,极力描写桃林之奇异、桃源之优美、民风之淳朴、生活之安定。
借以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岳阳楼记》则是先叙作文来由,接着极力铺陈洞庭的雄伟壮观和悲喜二景,并且由景入情、最后才以“嗟乎”引发议论,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和忧乐观。
《醉翁亭记》又不尽相同,借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在山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而这其中又以写景为主,三篇文章都以优美的文字,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2.骈散结合三篇文章的作者虽然隔了七八百年,但是流诸笔端的风格却大同小异,三篇文章的语言,都是典型的骈散结合,《桃花源记》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林,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桃源。
《岳阳楼记》大量运用骈句,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代独善其身的例子
古代独善其身的例子
1. 陶渊明毅然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不就是独善其身吗?他远离官场的喧嚣与争斗,只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2. 伯夷和叔齐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愿意同流合污,这是多么坚定的独善其身啊!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3. 庄子逍遥自在,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像那只自由自在的大鹏鸟一样,这难道不是一种独善其身吗?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4. 林逋隐居西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多惬意的独善其身呀!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受着宁静与美好。
5. 严光拒绝光武帝的邀请,依旧隐居富春江边垂钓,这种独善其身的气魄可真令人钦佩啊!不被权贵所动摇。
6. 王维中年后隐居辋川,沉醉于山水之间,写诗作画,这是多么淡然的独善其身啊!远离尘世的纷扰。
7. 李泌多次出世又入世,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心,这何尝不是一种独善其身呢?在复杂的局势中坚守自我。
8. 徐霞客一生游历山川,只为追求自己心中的热爱,这就是独善其身的最好体现啊!不顾他人的眼光和看法。
我觉得古代这些独善其身的人真的非常了不起,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在复杂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精彩,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7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7篇】在平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确定都不生疏吧,依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牛牛范文为您细心收集了7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挚友、小挚友们。
篇一: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一“幽蓝生前,含熏带秋风”,只见一位老者一手拿着扇子来扇风,一手拎着酒壶,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定睛一看,原来是陶渊明。
我连忙跑上前,扶着陶老先生:“陶先生,您为什么要隐居起来呢?大城市里多喧闹呀,您莫非喜爱这冷冷清清的山林中?”“非也,非也”,陶先生边走边扇着扇子说:“我们坐下说话。
”于是指了指前面的凳子,我扶陶先生坐下来,“我非常喜爱清静之地,然而这个地方既有令人纷繁芜杂的桃花林,又有我喜爱的花中四君子,以至于说我不喜爱喧闹,看来你还没有享受山林中的……哎!你自己亲身体会一下呢,才会感觉到动物们的言语,清爽的空气……”“哦,对了。
陶先生,在您宠爱的事物中,您最喜爱……?”陶先生打开酒壶,喝了一口酒,回答道:“老朽当然喜爱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四君子中您最喜爱哪两种植物呢?”“这个,我最喜爱菊和梅”陶先生摸了摸胡子接着说:“老朽为什么喜爱他们呢?正是因为菊花可供人们赏用,供人们观赏,它盛开的烂漫,凋谢时菀转,老朽所以说‘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嘛,至于梅花,我喜爱它乐观虚心,凌寒独放的品行,这做人哪,也就要有菊花和梅花的品行,在逆境中生长,在逆境中愈战愈勇,子祯,你说对不对?”“哦!”“哎”陶先生长叹一口气,说道:“虽然在这深山野林中生活,城市,我也想去呀!”“祯儿——醒醒”我挣开眼睛,原来是一场梦,不过陶先生说的话,我会牢记在心,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篇二: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400字篇二在语文课上,语文老师用了“落寞”两个字评价他辞官归隐后的心境,我有不一样的理解。
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两高校派的影响,渐渐的思想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家人及挚友的激励下,他五次出仕。
陶渊明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陶渊明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饮酒》
独酌无相亲,
对酒当歌去。
陶渊明这首诗是一首充满了人文精神的作品。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颂扬了独处的智慧,他认为,作为一个智者,不应该与别人计较。
他应该独自一人酣畅淋漓地安静地享受酒的美好,不必担忧与其他人的交往,不必担心被其他人干扰。
这里隐含着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即使面对艰难,也不要向别人求助、寻求更多的关心,要勇于独自一人直面挑战,拥抱孤独,做自己的主人。
诗中强调的人文精神就是自立自强,鼓励人们勇于独自一人拥抱孤独,勇于直面挑战,要求人们要有自尊心,实现自真实自我。
陶渊明精神品质评价
陶渊明精神品质评价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受到
广泛的认可和赞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博爱精神。
陶渊明具有广阔的胸怀,不分贵贱、善恶,与人
为善,包容所有人,尤其是对穷人、苦难者,更具有同情心和帮助欲。
2. 精神自由。
陶渊明主张“逍遥自在”,不愿受制于官场、朝廷,不求名利,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他的思想被
后代奉为“陶庵先生”,成为以自由心境、自由生活为宗旨的文化传统。
3. 诗人的修养。
陶渊明的文学造诣深入人心,他的诗歌自然流畅,清新脱俗,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和主张人文的思想,表达了对人
生和宇宙自然的深沉感悟和体验。
他的精神品质与诗歌的风格相得益彰,成为一种文学、精神、文化的理想化样式。
4. 学问精湛。
陶渊明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诗人,而且是一位思
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影响,既有哲
学的深邃,又有诗意的感觉,使得他的思想显得更加富有魅力和思考
价值。
5. 自然热爱。
陶渊明酷爱大自然,他坚信“天人合一”,崇尚
自然、真实、简朴的生活方式,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自然是人
类的伟大资源,应该有所保护和珍爱。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具有博爱、自由、修养、学问、自
然热爱等方面的特质,这些品质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同时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问渠—陶渊明:兼济与独善
陶渊明:兼济与独善——陶渊明对儒家理想人格的追求罗永杰陶渊明是魏晋诗坛的泰斗,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然隐逸非其初衷,其年少胸怀大志,但东晋社会腐败,他不愿与世俗合污,终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一、儒家理想人格之下的“兼济”与“独善”思想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学信奉者的“士”出于现实生活需要而倾向的处世原则与理想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和“达则兼济天下”,便是士所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之一。
“兼济”和“独善”是从“内圣外王之道”中演化而出。
孟子对其发展,《孟子﹒尽心上》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达”和“穷”是儒家提出的两个人生境遇命题,显达时“兼济天下”,穷困时则要“独善其身”。
“兼济”与“独善”两种相对的思想,最终回归到社会与自我价值层面。
“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荀子﹒儒效》)[2],荀子与孟子所见略同。
二、儒家“兼济天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一)体现建功立业的理想陶渊明少年胸怀大济苍宏愿。
《拟古》其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和《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等诗句就透露其济世的功业之念。
从他扬言要去张掖、幽州等地来看,其“猛志”不凡,这些地区当时被少数民族统治。
(二)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东晋时期王纲弛废,陶潜胸怀“猛志”,一经现实“人事”而失所望,其情绪抑郁可见。
其《杂诗》十二首,篇篇饱含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慨。
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其一)、“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其三)、“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其四)、“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其十)等。
陶渊明还有一部分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通过引用历史或神话中的一些悲剧英雄,表达对他们的惋惜和仰慕,同时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如《咏荆轲》有云:“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古代散文作品中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
古代散文作品中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古代散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传递了作家对社会的关切与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这些作品中,无论是从题材、描写手法还是情感表达上都流露着浓厚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古代散文作品来进一步探讨这一主题。
在南朝梁代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疾苦的关心和呼吁。
比如,《陶渊明集·归去来辞》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世故的厌倦和对纯真情感的向往。
他呼吁世人能够珍惜真挚的情感,追求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自由,反思人与人的关系是应该建立在真诚与善意基础上的。
另外,在宋代王安石的散文中,可以看到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岳阳楼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洪水灾害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反思,王安石呼吁社会应该反思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存的关系。
他提出了防洪、治水的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倡导了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观念。
这种关怀不仅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也彰显了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再如,元代的郭象的散文体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普遍关注。
《破幽梦书》中的“君子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及天下”一句,反映了郭象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
他通过对个体生命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呼唤。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不仅关心自身利益,更应该关注整个社会的福祉,努力改善社会的不公与贫穷。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散文的作品中,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无论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还是对人性的反思,作家们都在努力通过文字传递温暖和呼唤。
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时间的反思和总结,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有力地呼吁社会更加关注民生,注重人文精神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并不仅仅存在于古代散文作品中,在我们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课外阅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感悟陶渊明精神
【课外阅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感悟陶渊明精神一、预设在魏晋文坛上,陶渊明一扫玄言佛理、缺乏感情和形象的文分,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便是:质直平淡、自然蕴藉而有思致。
历代评论家都以此相推许。
钟荣评陶诗为:“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苏轼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语。
”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乍读陶渊明诗,颇似枯淡,久久有味。
东坡晚年酷好之,谓李、杜不及也。
”元好问评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苏轼又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后世多少见识高超者都反复强调了陶诗的这一美学本质。
针对陶诗的这一特点,本想让学生自渎感悟背诵之后,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用形象生动的自然风光的描写体会陶诗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激发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再由同桌交流加上评语,然后在全班交流讲评,但整个工作做完以后,我随便抽查了几个同学的作文,发现同学们写成了自我感受非常强烈的感悟文章,虽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景物描绘,但文化意蕴非常浓厚。
课前预设和学生生成出现了矛盾。
是按自己的预设进行呢,还是按学生的生成将“错”就错,将这次作文讲评的重点放在富有文化意味的精神享受呢?我想,陶渊明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更重要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在于他引领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中国人文精神的自觉和独立,他的诗歌以及由此表现出的艺术风格不正是这种“魅力”和“精神”的外化吗?二、过程描述教师导引: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政权频繁更迭,礼教和道德伦理受到严重质疑,社会经济政治被破坏,而夏商周三代和战国、秦汉以来流传下来的人生观和文化观也分崩离析。
当时的社会状况,使得不少士大夫在从事礼教的活动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经受了血的洗礼,使他们觉悟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路已经决断。
在这种动乱的气氛下,在日益严酷的现实面前,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社会、反思文化,于是一种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个人主义精神蔚然兴起,无论在哲学、文学,还是在书法和绘画上,充满个体意识和人本主义的精神气质都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穷者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意思
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从古至今到处都是关于“穷者独善其身则兼济天下”这句名言的流传,被众多哲人和思想家用以回击政客的暴政,当今的年轻人保护自身利益的又一个最佳示范。
这句名言来自于繁荣昌盛的两汉时代,由著名诗人、思想家陶渊明所发表,他希望通过这句话来提醒人们,穷人应该先实现自身成就,而后才能有可能为其他人伸出援手。
句话一方面表明了贫穷者应该首先自力更生,不要指望政府或有钱人,因为只有自身能够做好,才能贴贴有利于他人的果子。
一方面,这句话还暗示了达人(有钱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富、权利和智慧帮助穷人们脱贫,从而使他们能够从中获得益处,而不是被贪婪的财主一窝蜂的把钱从他们口袋中偷走。
因此,“穷者独善其身则兼济天下”旨在提醒人们,如果没有改变贫穷者自身状况的艰辛努力,以及富有者关注穷人,改善社会局势是不可能的。
果穷人不自力更生,那他们就只有一个结局,即沉沦在贫穷层次上,甚至不能再出现天地之间,他们将无法实现自己的夙愿,也将无力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与此同时,富有者应该参与到脱贫行动中,并为穷人提供帮助。
有者应该去了解穷人所在的社会环境,学习他们的困境,并且了解他们关键的需求,甚至通过建立起私人基金,为穷人提供更广泛的帮助,从而让穷人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此外,政府也应参与到脱贫行动中,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加强相关的政策保障,给穷人更多的保护权利。
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调节和分配财富,减轻穷人负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
外,政府还应改善教育环境,通过开设技术型和农业型就业培训,帮助穷人提高就业技能,从而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最后,“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核心思想,应深入人心,并激起更多的良知之潮,以令穷人脱贫除贫,贫富差距缩小,促使人们能够真正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发挥作用,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更美好的明天。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 ——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
学科代码:学号: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学院:文学院专业:xxx专业年级:xxxx级姓名: XXX指导教师:XXX(教授)完成时间:XXX年x月x日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摘要:陶渊明的一生,几次为官,但他最终坚定地选择躬耕田园并终老一生,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纵观他的生命历程,无时无刻不表现出这一强烈愿望。
而这样的追求不仅源于他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是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陶渊明;自由精神;田园生活Abstract: Tao Yuanming's life, several times is the official, but he chooses firmly finally tills the fields personally the countryside and spends one's last years the life, all these stem from him to the free-living pursue. Looks over his life course, constantly does not display this strong aspiration. But such pursue not only stems from his innermost feelings to the idyllic life affection, is also it the reasonable choice which makes under the specific historic condition.Key words: Tao Yuanming;free spirit ;idyllic life学者叶嘉莹说:“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人。
如果说大地上都是蠕蠕而动的蛆虫的话,有一些人,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把自己也变成蛆虫;而另一些人则能够飞起来,保住自己的清白。
论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探索追求(5)
论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探索追求(5)这是道家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不论其思想如何,这样的社会毕竟是一个美好的存在状态。
老庄不满现实,希望有一个比现实更理想的社会,他们为理想世界不懈努力的追求过,至少身体力行过。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民风淳朴,人人和谐共处,没有争权夺利,安宁得生活,这是他们向往的世界,和谐和睦。
孔子在对他的弟子言偃讲话时提出过自己的社会理想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理想,可以看出陶渊明在《》中所描绘的世界所受儒道两家的影响,而桃花源的出现则是在陶渊明的深刻思考下,依据现实情况艺术加工而提出来的自己的想法。
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潜心设计的桃花源,是诗人思想的最新发展,是对理想的进一步探求,是较高层次的猛志追求的体现。
而在出仕与归隐之间,陶渊明用“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标准和行为方式,不懈探求人生意义,追求理想的光环。
[13]2.2 陶渊明的精神寄托陶渊明敏锐的感受到社会的腐败、黑暗和虚伪,他厌恶这个社会,从而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
他努力探索社会黑暗的根源,寻求一个光明纯洁的社会,而桃花源这样一个自给自足,自然自得的社会状态正是诗人所寻求的[14]。
而现实中曾有这样一个社会的存在也为陶渊明提供了依据,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
”陶渊明的诗中也提到过这件现实中存在的事情: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拟古》其二)诗中所讲的田子泰隐入徐无山,朝廷数次征召,不就,跟随者有五千余户人家。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隐逸林泉,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隐逸林泉,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理想。
历经世事沉浮之后,莫不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赏奇山异水,处江湖之远就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地,在这里生命得到超脱,灵魂获得安慰与升华。
隐逸诗文则以寄情山水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抒发隐逸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隐而吟咏,留下了众多后人叹为观止的隐逸诗文!对于隐逸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早已有了,如隐逸的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辞》:《楚辞》中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开创了源流,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其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则是东晋陶潜。
陶潜,字渊明或元亮,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由于陶渊明出身于封建文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正如孔子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他把出仕看作弘扬“道”的一种途径,目的在于辅佐君王以教化百姓。
而当有志于“道”的君子面临现实的“无道”无能为力之时,则应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隐居以求其志”。
所以在其22岁时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开始出仕。
对理想的执着与黯淡的现实往往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追求、失落与痛苦都在歧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以后,他出仕为官,失意而归隐,在不断出仕和归隐中,他认识到了当时乱世,知道自己的志愿无法实现,并且感到质性自然,于是他采取了同统治者不同流合污和洁身远祸的态度。
另外影响陶渊明的是老庄思想,他的核心是“自然”,它强调尊重万物各自的自由。
陶渊明将老庄的“自然思想” 践行为具体的生活方式与情感追求。
他为了保持个体生命的自然本真,他用率真坦白的态度处世,用自己的生活和诗歌诠释着崇尚自然的理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种崇尚自然的理念使得陶渊明原本就喜爱自然的秉性更加勃起,于是当他毅然的选择了隐逸,从此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影响他的老庄认为道生万物,而万物之中,唯有自然,最能体现道的本质与真美。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与人生态度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与人生态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有很强的人文价值,反映了他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心境。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依次探讨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
一、陶渊明的文学成就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作品流传至今,且影响广泛。
陶渊明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诗集是《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叙事性散文。
它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之中、遁世不出的群体,他们生活在一个毫无外部干扰的世外桃源中,能够自给自足,并且生活和谐和美好。
这篇作品不仅描绘了淳朴和平的生活境界,同时也表达了陶渊明对世俗的离开和对理想的追求。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首赋。
他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故事,感叹着人生的无常和变换。
赋中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了陶渊明内心的矛盾和疑惑。
他表达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和探讨。
在这篇赋中,陶渊明通过思辨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洞察,这也是他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是崇尚自然、追求理想和不骄不躁的。
他在自然界中寻找心灵的归宿,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静。
他深深地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选择了放弃功名和追求世俗名利的生活方式,转而谋求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陶渊明喜爱隐居,他将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在山林间自得其乐。
在他的著作中,常有游山玩水、抚琴弄箫的场景。
他不愿卷入纷扰的社会,而更愿意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这种人生态度,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即“隐逸文化”。
三、陶渊明的人文价值陶渊明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人文精神,表达了对人类价值的思考和强烈的道德感。
他的作品语言朴实、感人,具有很强的生活情感。
他通过文学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陶渊明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他尊重人性、崇尚自然、坚守良心、厌弃利己主义、崇尚真、善、美等方面。
他充分理解和关注自己和他人内心的情感体验、价值追求、思考的启示及想法和生命的力量。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者:杨映泽来源:《甘肃教育》2007年第21期〔关键词〕陶渊明;精神;感悟;思考〔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23—01在魏晋文坛上,陶渊明一扫玄言佛理、缺乏感情和形象的文风,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便是:质直平淡、自然蕴藉而有思致。
历代评论家都以此相推许。
钟嵘评陶诗为:“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苏轼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语。
”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乍读陶渊明诗,颇似枯淡,久久有味。
东坡晚年酷好之,谓李、杜不及也。
”元好问评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苏轼又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后世多少见识高超者都反复强调了陶诗的这一美学本质。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政权频繁更迭,礼教和道德伦理受到严重质疑,社会经济政治被破坏,而夏商周三代和战国、秦汉以来流传下来的人生观和文化观也开始分崩离析。
当时的社会状况,使得不少士大夫在从事礼教的活动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经受了血的洗礼,使他们觉悟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路已经中断。
在这种动乱的气氛下,在日益严酷的现实面前,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社会、反思文化,于是,一种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个人主义精神蔚然兴起,无论在哲学、文学,还是在书法和绘画上,充满个体意识和人本主义的精神气质都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追求个体的超越和自娱自乐,相信玄而又玄甚至不着边际的高深理论,平日里喜欢“清谈”,虽然不敢反对频繁更替的君主,但也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这种新的时代精神,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自觉和独立,被称为“魏晋风度”。
到了东晋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更是标榜和引领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时尚,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向世人描绘了精美平和、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学习陶渊明:坚守自我的不屈灵魂
学习陶渊明:坚守自我的不屈灵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给无数面临困境的人以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寄托。
陶渊明不只是一个古代文人,他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在当今这个熙来攘往的社会,人们需要以陶渊明的淡泊来调节日渐膨涨的欲望,抚慰失落的心灵。
但人们在欣赏他不慕荣利的同时,也肯定了他的归隐避世。
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自我个性的坚守,表现了陶渊明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人格的尊严、坚守心灵的自由的一种处世方法。
在那个年代,离乱纷争是社会的悲剧,生不逢时是陶渊明的悲剧。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刘宋王朝交替的大动乱年代,朝廷内的争权夺利,统治者的生灵涂炭,他是耳闻目睹身受其害的。
这对陶渊明思想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他生活道路的选择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
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
但父亲早逝,到了陶渊明,家境日渐衰落。
因此,陶渊明“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生活虽然贫穷,但他少年时期思想乐观开朗,颇有雄心壮志:“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固常在,骞翮思远翥。
”他怀着大济苍生的宏愿,于二十九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
以后他还做过镇军参军,建成参军等地方军阀的幕僚。
但担任这些职务的时间都不长,他几度仕而隐,隐而仕,在他41岁时,彻底与仕途“息交绝游”,再不出仕,终老田园。
面对权贵们的乱政夺权和朝廷的腐败堕落,使他陷入悲愤痛苦中。
“万族各有托”“众鸟相与飞”,群臣和士大夫都赶快去趋炎附势,寻求依托,只有他像一片孤云寻找着自己的方向。
面对黑暗动乱的政局,面对门阀世族的排斥压抑,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陶渊明即使有补天之才,又有何用武之地?他一个微职官员能扭转乾坤吗?他那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如何能实现呢?他太清醒了,官场不是他的人生舞台,他不能做个达者兼济天下,那么就做个穷者独善其身。
他不能为富贵所迷,他只为理想而生。
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试述陶渊明的进步思想与高尚人格
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试述陶渊明的进步思想与高
尚人格
潘建平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7(027)005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诗坛泰斗,也是我国诗史上少有的高人逸士.他因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而退隐田园,但他胸中却始终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诗人的进步思想和高尚人格在其田园诗中有着集中的反映.
【总页数】1页(P93)
【作者】潘建平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感悟陶渊明精神 [J], 杨映泽
2.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感悟陶渊明精神 [J], 杨映泽
3.文学: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写作路向 [J], 周敏
4."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 [J], 冯钰婷;李军林;郭雪萌;郑雷
5.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探究《论语》之德育 [J], 胡木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渊明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摘要: 陶渊明的诗文开辟了中国古代田园诗一派, 这与诗人所生活的魏晋时代的思想环境是密不
可分的, 其中玄学对诗人的影响是很突出的。作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以其清新自然的诗歌传达 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意识, 即避世思想、 田园情结和生死超然的人生观, 这正好是一种崭新的人文 精神。它对后代文人士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田居》 所说 “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之类, 就反映 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以上两种彼此矛盾 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所以, 回顾陶渊明的一生, 出世与入世几起几落。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 社会角色中做选择, 隐居时想出仕, 出仕时要归隐, 心情很矛盾。公元 !"! 年, 陶渊明 #" 岁, 这是他第 一次出来做官。做的是江州祭酒。 《 宋书》 本传说: 他辞职回家后, 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 他也辞谢了。 这次辞官后, 陶在家闲居了六、 七年。公元 $%% 年, 陶又到荆州州府里作属吏, 到 $%& 年冬天, 因母丧辞 职回家。$%$ 年, 陶再次离家, 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 参军。这期间, 诗人一直都有归田的决心, 但因 “皆 口腹自役” ( 《 归去来兮辞序》 ) , 一直未能如愿。$%’ 年, 他作了彭泽令, 这是他仕途生活的最后一任官 职, 为官只八十多天就终于义无反顾地永久地回归 了田园。他这次做官辞官的过程, 萧统 《 陶渊明传》 叙述甚祥: ……后为镇军、 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 “ 聊欲弦 歌, 以为三 径 之 资 乎? ” 执 事 者 闻 之, 以 为 彭 泽 令。 不以家累自随, 送一力给其子, 书曰: “ 汝旦夕之费, 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 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 可善遇之。 ” 公田悉令吏种秫, 曰: “ 吾常得醉于酒足 矣! ”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五十亩 种粳。岁终, 会郡遣督邮至, 具吏请曰: “ 应束带见 之” , 渊 明 叹 曰: “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 ” 即日解绶去职, 赋 《 归去来》 。 在后期诗人也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 但是 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 不就。刘 裕篡晋建立宋朝, 他更厌倦了政治, 在 《 述酒》 诗里 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诗人贫病 交加, 但即使在 “ 饥冻虽切” ( 《 归去来兮辞・序》 ) 的情形下他仍然固守着 “ 违己交病” ( 同上) 的自然 本真: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偃卧瘠馁有日矣。道 济谓曰: “ 贤者处世, 天下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今 子生文明之世, 奈何自苦如此? ” 对曰: “ 潜也何敢望 贤, 志不 及 也。 ” 道 济 馈 以 粱 肉, 麾 而 去 之。 ( 萧统 《 陶渊明传》 ) 。 这样看来, 陶渊明是有着宁折不弯的性格和诗 人的气质的。他傲骨太硬, 不能屈身权贵; 他不同流 俗, 不卑躬屈膝、 强作奉承, 而是毅然辞别官场、 回归 田园, “ 持拙” 守真, 风标突 出, 追求自己的特殊价 值。 陶渊明还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的诗人。东晋时 代的士子们尽管仍然恪守儒家的有为价值观念, 但 他们更强烈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解放。赵翼 《 廿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
1,对“穷则独善其身”的总体认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从先秦到两汉,隐居高卧的隐士可谓不胜枚举。
汉代末年,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汉初建立起来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局面破坏殆尽,人们纷纷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僵化的社会秩序中挣脱出来,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文人开始独立思考社会、人生的问题。
魏晋时,统治集团的血腥争夺,政治的残酷、虚伪,又严重影响文人们立身行事的态度,当此之时,玄学兴起,清议盛行,经学独尊的地位动摇了,文人们以从政为官当作人生归宿的意识也大大淡化,人们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审美观,士人的群体主义消失,个人主义得以张扬。
人们反对虚伪的礼教,反感无聊的繁文缛节,而追求返朴归真,崇尚真情,归返自然,纵情山水。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魏晋的隐逸之风远超前代,非常盛行,一大批名士加入了隐居的行列。
社会上还形成了一套品评隐士风度的标准并加以吹捧,其内容大致为不拘形迹,注重心意,冲淡平和,超然脱俗,不求富贵,不慕荣华,一任自然,随遇而安。
这样的标准与陶渊明内心深处的思想观点、处世态度不谋而合,高度一致。
2、陶渊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世原则的体现
陶渊明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怀有“大济苍生”、“治国平天
下”的理想抱负。
这种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可是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达”!“兼济天下”要有一定的权位。
现实决定了陶渊明不可能“飞黄腾达”,更不能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他就归隐,这正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处世原则的忠实实践。
归隐后的陶渊明生活是贫困的,但是他“君子固穷”,守着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气节,不与统治者妥协。
长期的农业劳动,与广大农民的近距离接触,使他逐渐感到退居田园,躬耕自资,实在是一种富有乐趣的生活,他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生活,并创作了大量诗歌,描写、歌颂农村安静的环境、优美的景色、淳朴的民风以及自己内心的愉悦。
如《归园田居·其一》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在诗人笔下,几间农舍、几缕炊烟、几声犬吠、几声鸡鸣,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与污浊的官场相比较,这些不经矫揉造作、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景致,蕴含着至善至美,与诗人自己高洁情操和志趣交相融合,相得益彰。
于是他的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美感。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他的“独善其身”,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安分守己、了此余生,既然“闻达”不可求,就隐居田园,在很艰苦的条件下,不屈服,不沉沦,奋发有为,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以诗文传世,同样取得不凡的成就,成为我国“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之祖,不但让自己青史垂名,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3,“穷则独善其身”的历史意义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封建时代很多士大夫的行为准则。
人生失意,仕途不顺者往往要寻找精神寄托,而大自然是最好的精神家园,她有碧绿的青山、蓝蓝的天空、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轻轻地抚慰受伤的心灵,这其中,皎洁的月亮差不多是最受人亲睐的自然物,首先,她很美。
有优美的形状,或圆或弯;有柔美的光辉,如银似霜,在满天星斗的衬托下,更是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第二,她容易被看到,被欣赏。
在寂静的晚上,可谓抬头即见。
于是我们从隐居者、山水田园诗人那里可以发现大量的描写月亮的诗,如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月亮并不仅仅作为纯粹的自然物出现,而是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换言之,她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顺应自然,清净无为,在博大、温润、美丽的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而在苏轼的《赤壁赋》里,月亮作为自然物,她的存在又具别样的意义。
苏轼贬官黄州,心情苦闷,是清风明月使他舒展了紧锁的眉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令人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然而好景不长,客人一曲哀怨的萧歌使作者悲从中来,痛感人生的苦短与渺小,最后,又是美妙的大自然使作者转悲为喜,并领悟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使作者心情变得豁达开朗起来。
作者认识到,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既然如此,我
们就要好好享受人生,享受眼前无处不在,唾手可得的美景,比如清风,比如明月。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在这里,月亮作为亘古不变的自然物,具有特别的意义,人类也应该和它一样永恒。
4,“穷则独善其身”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
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
人类社会是一个分工的社会,没有谁真正能够:兼济天下。
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维护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
历朝历代都不是光光一个皇帝就能天下大治的。
很多时候,我们过分抬高了英雄的作用。
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
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没有谁真正能够:独善其身。
因为我们的“善”总是和周围的人结合起来的,妄图脱离周围的环境是不可能的。
所以识时务者,为俊杰。
独善其身,而不审时度势顺应历史的潮流,就如同搞井田制的“王莽”,最后总是黯然收场。
故,对这句话,从精神内核上,俺就不敢苟同。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
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腐败”。
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
口头上的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
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
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
5,我们该如何对待“穷则独善其身”?
在现代社会里,个人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多,个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如何才能在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一颗开朗乐观的心,我们需要反求诸先贤的智慧。
只要自己尊德乐义,又何必计较穷达的变换。
独善其身,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完善自己的品德;不是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而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