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
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创作背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
1。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1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
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
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翻译在江北送你乘船归去,再若相见该是在对岸的江南,江南江北几度秋风吹过,如梦的岁月会使我们都苍老了容颜。
人就像是山头的云彩,谁也难料是聚是散,你好似一片孤云要飘向何方,我仿佛是一只离了群的大雁。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王彦猷: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
江北、江南:指长江北岸、南岸地区。
朱颜换:衰老之谓。
时王之道已六十七、八岁,周氏亦当半百以上。
赏析上片直陈其事,直说别情。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将江北与江南对举,由别离联根到聚会。
二句所说,并非实写,而将这次别离推而广之,即将这次别离看作一般的聚散离合,而不仅仅是尔汝之间的别离。
意即:聚久必散,散了还聚,送往迎来乃人生之常事。
二句所说,似甚通达,并未将这次别离看得太重,而“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则流露出借别之情。
谓:江北江南,几度春秋,人们对于不断的迎送似已司空见惯,但人的一生经不起几次迎送。
“朱颜”在梦里更换谓岁月不饶人,只能在不断的迎送中老去。
这里所谓“朱颜”更换,不是在镜中,而是在梦里,含有“人生如梦”之意。
这是上片,既说别情,又抒发感慨。
苏轼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張爱良内容摘要%《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初到黄州的一首词作7此词对经历乌台诗案后九死一生的苏轼心境有较为细致全面的体现。
词作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
由于儒家淑世思想的主导,让他在困境中执著坚守#才有黄州后期的超越自我#乐观豁达7所以#此词对理解苏轼在黄州的特殊心路历程以对于他的生观有7关键词%缺月挂疏桐赏析凄凉落寞惊悸寂寥逐臣心态元丰三年,苏轼背着沉重的行囊,来到黄州这个江边小镇9“黄州真在井底”的小镇偏僻萧条,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产生被遗忘,被遗弃的凄凉感9:也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9”⑴就是挂名的非正式官员,无权参与公事,并且由当地的官员,这就事的生的明星,岂料会进入如的难9人生充无的,个无的9这.,苏轼的生,他的,来生活向他来的这一无的,这在他的里又是书的9进行,苏I 到黄州的里、感进的9在这的个小「黄州9”定在的黄,这元年,苏轼到黄州9在生的,与感伴随着这旷达的人,他外界莫名的惊恐不安,他感觉处处是险恶,处处充陷阱,处处捉摸不透,对如何与人们相处也比较彷徨迷惘,他担再招来无端的打击陷害,灵遭巨的创伤9他到黄州,总是闭门不出,把自己隔离在僻静的地方,从早晨睡到晚上,:昆混觉还早,辗转无由足,强起出门去,孤梦犹可续”,以来度日,打发自己难排遣的压抑与悲伤9当他陌生的环境,茕茕独立,无依靠9夜里,苏轼一个人踱来到了远离的长江之畔,他倚江而立,四寂静寒冷,只听起,,他只孤独的D不孤的在,在远处的梧桐树上寻找栖息的方,这轮残静静的挂在D的透的梧桐树的在上,寒,只孤不的敛起訂在树上9D来去,着,长江,就在江的寂的上的9到这D苏轼:平生”,可是也不这的9“同是人”的情感而出,一首上挂桐D人静9见幽人独来,孤9惊起D无人9尽寒不栖,寂冷9一•“老来事业转荒唐''的凄凉落寞的上D轮挂在的梧桐树上,本来就是不里上不的D是这轮偏偏挂在:桐”上,:D9梧桐生D阳”梧桐的9这的梧桐树在D重的不无比凄凉的意,奠凄凉萧索冷的基调9桐的孤寂氛围,:人”、“孤”的出场铺垫「漏”是古人计的一仪器,:”即指深夜9壶水更深人静,苏轼辗转反侧,无入睡,步出庭,抬望,注是一个彻夜难眠的孤寂夜!接来的两句,人独来,孤9人”那孤的寂静,不正若仙的孤吗?周围的宁静寂,万物酣入梦,自己在光下孤寂徘徊,就只孤单穹的凄残的9先是出独来独、事浩茫的人”形随即灵动由:人”而孤使这两个意产生对应和契既是实写,通人、鸟形的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诗意之美地强化了: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7“幽人”意象是苏轼黄州诗文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这一意象与他的贬谪生活紧紧相连相连!在黄州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深层意蕴,从刚到黄州对政治生命的失意,进而到消解悲情的遁世之道!再到对人生本真意义的追寻广幽人”意象呈现了丰富的张力!在作品中既有明确的所,诗人本,在这作是明确的了有典型中的典型描写!赋予其丰富的多层次的想意义与意义在了幽人更多的现了“幽人”的孤独,,所的L 真,落寞,感在一个r虫”字,更是的了的,的他是,与,他的到有,是他生命中不的现在到了黄州r一,不是人不与他,的了的,他怎样不孤独,的人,现在孤的到这之Z的是不了的"这,他的人苏辙在与他的Z 有Z的人不在有一诉的对象,内的郁闷想而知的7所以,一独”巧妙的出了自己的7“孤”字,更是恰如其分的了作者的情感的冏上阙仅仅22,但是“孤”“独”同出现,作者压抑的情也是跃然纸上了7二•“已惊弱柳万丝垂*的惊悸寂寥下阕开头是一令人为之一颤的转折——“惊起却回头:7这一句有一厂惊”,这的;在苏轼初到黄州的作品中有类似的出现「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Q”「魂飞汤火命如鸡”的历让他感受到阵痛7我认为这的“惊”有两种能7一是苏轼在独望月的孤夜,感慨孤徘徊独独的,觉得像一只孤单飞天穹的雁,这个念头出现在苏轼的脑海的那一瞬间,让苏轼一“惊”7他“惊”在的和形单影只的雁竟然如此相似,“惊”在仿佛已已然和凄的雁融为一体,“惊”在这一瞬深切地感受到了的孤7第二种能是苏轼从残月疏桐的景中“惊”,想到了的历和7人在孤独的深夜Z是到而苏轼的,他想的多,的孤独的孤独感让在的苏轼然一“惊”7是哪一种“惊”,抑或是两者皆有,的苏轼对历的一切不公平的际,于一种惊魂未的态7孤独和凄凉感更是让他在深夜独徘徊,万7孤夜的苏轼一再回Z是回Z是到更多的孤独7他为所的拿诗”贬此,内充不人解、郁郁不得的7“有人”,这是苏轼情有失态下的7倍感世,而的知却不知道寻7苏轼的7",的是不公平的命一而再再而对他的7对于一Z贬的感和感到压一人7苏轼的“恨”,的是7圭文对人的残从不道Z更不得不一切的他不得不,一切的他不得不受7苏轼的“恨”,的是倍感7他的如能未历更多的这一切是郁在苏轼中的7这充和的7”,没有人解有人诉7|20何。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逐句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逐句赏析摘要:一、引言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概况。
二、词作赏析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三、作品意境解析1.描绘的景象2.寓言的情感3.作品的主题四、总结概括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艺术价值和苏轼的人生境遇。
正文:一、引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的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黄州时期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阶段。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奔放、清新脱俗的风格为人们所喜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词作赏析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月夜的景象。
缺月,即弯月,象征着不圆满。
疏桐,指的是稀疏的梧桐树。
漏断,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
人初静,说明人们已经入睡。
这句诗为后文铺垫了孤独、寂静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幽人,即幽居之人,指作者自己。
独往来,表示作者独自一人在这寂静的夜晚徘徊。
缥缈,表示朦胧、遥远。
孤鸿影,意指孤独的鸿雁,象征着作者的境遇。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期的心境,孤独而迷茫。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句诗描绘了孤鸿受到惊吓后,突然飞起,然后回头看的情景。
有恨无人省,表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忧虑无人理解。
这里的“恨”既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坎坷的愤懑,也表达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诗描绘了孤鸿在寒冷的夜晚,选择在冰冷的树枝上歇息,而不愿意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
寂寞沙洲冷,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孤独的心境。
这里的“寂寞”和“冷”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作品意境解析1.描绘的景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通过描绘月夜、孤鸿、寒枝、沙洲等景象,勾勒出一幅寂静、孤独、凄清的夜晚。
这些景象既是作者眼前所见,也是他内心的投射,表达了作者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期的悲苦心境。
古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翻译赏析
古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翻译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前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注释】⑴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⑶“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⑷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⑸省:理解,明白。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⑹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苏轼《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出自] 北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篇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在黄州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隐士。
这里是作者自指。
省:了解。
译文1: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
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译文2:残缺之月,挂在疏落的桐树间,夜深人静,只有我这个幽人无法入睡,漂泊无依好似孤独的大雁。
被惊起的大雁回过头望去,没有人了解它心头的烦忧。
它物色着栖身之地,即使无枝可依,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同流合污。
译文3: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惟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译文4:弦月高挂桐树梢,漏断夜深静悄悄。
只见幽人独往来,恰似孤雁影缥缈。
惊飞起频频又回头,满腹哀愁无人晓。
良禽择木弃寒枝,沙洲凄冷多寂寥。
赏析: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作鉴赏教案资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作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作鉴赏【作品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⑵。
时(谁)见幽人独往来⑶,缥缈孤鸿影⑷。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⑸。
拣尽寒枝不肯栖⑹,寂寞沙洲冷⑺。
【注释】⑴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⑶“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⑷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⑸省(xǐng):理解,明白。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⑹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白话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词赏析详解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词赏析详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题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
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①》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②,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幽囚之人。
作者自指。
③省(xǐng):了解。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
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背景、主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意思-赏析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意思|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二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古诗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古诗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朝: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及注释【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二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卜算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含译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这首卜《算子》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一年所作,外在纵然豁达开朗如东坡,亦不免内心苦闷,孤寂,或者有孤高自许,同时对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懑。
初寓居定惠寺,一切举步维艰,
白天或有亲友劝慰,不觉得孤苦。
一入夜,孤独的感觉如同漆黑的夜笼罩过来,彻夜难眠。
夜深了,周遭寂静无声,连计时漏壶的水都流光了。
起身披衣推门,借着月光信步禅院。
只
有自己的影子相伴,残月如勾,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上。
顾影自怜,唯觉自己如同一只天边
缥缈不定的孤鸿。
那只孤雁只在空中回旋,苦苦地寻觅,久久地徘徊,就是不肯将就一下落
在梧桐枝头,哪怕做短暂的歇息,宁愿在寂寞的沙洲上忍受着凄冷。
惊回首,自己不就是那
只不肯将就的孤雁吗?万籁俱寂之时,谁肯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徘徊呢?
Classified as Internal。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导航】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上皇帝表中有“难以追陪新进”等词,得罪了一帮靠变法骤然升迁的人,即所谓“新进”。
这些人就从苏东坡的诗词里寻章摘句,指斥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伤教乱俗”,甚至要求皇上将苏东坡处死。
苏东坡被抓到御史台关押数月,一日数惊,最后虽然免去了性命之忧,却从一方长官贬为无职无权的黄州团练副使,并不得签书公事——性质形同流放。
因为是犯官,官府不配备官舍。
苏东坡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名为定慧院的寺庙里。
或许是初来乍到人地两生,或者是朋友远去心情难复。
白天,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闭门不出,晚上才一个人悄悄出门。
这首《卜算子》就是在这种苦闷凄惶的心情下填写的。
夜,朦朦。
一弯残月,斜挂在稀疏的梧桐。
漏壶水尽,喧嚣的大地复归宁静。
有谁看见,一个幽人,独自徘徊于,这夜色沉沉?宛如,那缥缈的孤鸿,掠过浩渺的天空。
惟留下一道,淡淡的身影。
孤鸿啊!是什么,打破了你忧伤的孤独?惊恐的回首中,谁知道,饱含了多少心酸与折磨?那高高的枝条,令人艳羡。
你却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与其委曲求全,缩颈折翅,宁愿,飞到那清冷的沙洲,独自面对,砂石一样的荒凉,水一样的寂寞!——孤鸿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高枝,选择了荒僻的沙洲;苏东坡只愿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不愿“追陪新进”,以致被人诬陷诽谤。
他们之间似乎有相通的灵魂。
是啊,选择了独立,就选择了孤独,甚至是凄凉寂寞。
不过,良禽择木而栖,事实上,苏东坡也并非不想任事。
在他做地方官期间,尽心竭力为百姓分忧解难,并做出了令人称道的成绩。
可是,当今执政者的思路与之截然不同,他既不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更不能昧着良心高唱赞歌。
现在的他,该怎么办呢?现在的他,能怎么办呢?明知其非而无可奈何,苏东坡的痛苦已然不是他一个人的痛苦了,而是对整个国家命运忧虑的痛苦。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②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③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定慧院:在湖北者黄冈县东南,即定惠院。
苏轼贬官黄州时在此寓居数月。
②疏桐:稀疏的桐树。
漏断:古代以漏壶盛水刻度计时,漏壶里水滴完了,谓之漏断,亦即夜深之时。
③幽人:幽居之人,即词人自己。
缥缈(piao miao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④省(xing醒):明白、理解。
【译文】一钩残月斜挂于稀疏的桐林,更漏已断,人声渐趋寂静。
唯有幽居者孑然徘徊,仿佛那飘泊不定的孤鸿身影。
孤鸿惊飞却又频频回首,无人理解它满腔的怨情。
一棵棵高枝它不屑一顾,却栖息在寂寞的沙洲自甘清冷。
【集评】宋·黄庭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题跋》卷二)宋·胡仔:“‘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或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
唯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
’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
……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金·王若虚:“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
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其如此。
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滹南诗话》卷二)清·王士祯:“坡《孤鸿词》,山谷以为非吃烟火食人句,良然。
鲷阳居士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
此与《考槃》相似’云云。
村夫子强作解事,令人欲呕。
”(《花草蒙拾》) 清·黄苏:“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
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
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蓼园词选》)【赏析】全词以人鸿互喻,拟托孤鸿飘泊无定的踪迹,抒写自己仕途坎坷的遭遇。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译文及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摘要:1.背景介绍: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2.词作赏析:上片描绘孤寂月光下的幽人形象,下片表现孤鸿意象3.寓意解读:表达作者孤独、高洁的心境4.创作特点:借物比兴,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苏轼的词作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其中之作,展现了作者在被贬黄州时期的心境。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当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上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展现了一个人生不如意,孤独寂寥的境遇。
在这个深夜,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感叹自己的孤寂。
月儿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犹如挂在枝桠间,营造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下片则从孤鸿意象入手,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在万物入梦的时刻,独自翱翔在天穹,它的孤独、高洁与幽怨,成为了苏轼自我情感的寄托。
孤鸿惊起回头,仿佛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在寒冷的枝头徘徊,却不愿栖息,宁愿在寂寞的沙洲忍受寒冷。
这种意象寓意着苏轼在官场失意、生活困顿的境地,仍保持着一颗高洁的心,不屈服于困境。
整首词以孤鸿和幽人相互对应,形成了一种象征意味和诗意。
苏轼通过借物比兴的手法,将自己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词作寓意深刻,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在阅读这首词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逆境中的坚韧与豁达。
他用自己的才华,将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孤独化作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诗词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意思
诗词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意思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意思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缺之月,挂在疏落的桐树间,夜深人静,只有我这个幽人无法入睡,漂泊无依好似孤独的大雁。
被惊起的大雁回过头望去,没有人了解它心头的烦忧。
它物色着栖身之地,即使无枝可依,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同流合污。
赏析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简评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作为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
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
《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
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
所以,从词中,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
即使如此,此词还是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
”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
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
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
摘录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闻坡至,甚喜。
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
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而去。
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
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
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
于是,就赋了这篇的《卜算子》。
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
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
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
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
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了无痕。
”(《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
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
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
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
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