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的穴位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中医学认为,健康的身体取决于脾胃的功能。
脾胃是人体的中枢,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同时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当脾胃功能不佳或气血不畅时,人体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经络拍打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具有调理脾胃、补气治疗的功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帮助您恢复脾胃功能,提升身体健康。
一、关元穴拍打法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三寸,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关元穴周围,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能够促进关元穴周围的经络活血,增加脾胃的功能。
二、足三里穴拍打法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腓骨的外侧凹陷处。
可以坐下抬起一只脚,或站立,将拳头用力拍打足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有助于调节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三、大横穴拍打法大横穴位于手腕两侧,正中线上,掌腕横纹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手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大横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手腕周围的经络,帮助调理脾胃功能。
四、脚三里穴拍打法脚三里穴位于脚背上,当拇趾第一骨指关节和第二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脚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促进脾胃的健康。
五、关冲穴拍打法关冲穴位于脚背上,脚踝尖骨上方,向下一寸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关冲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肠胃问题。
经络拍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脾胃,补气健身。
在进行拍打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适度的力度,不要过于用力,避免受伤。
2. 拍打时保持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
3. 配合呼吸,吸气时用力,呼气时松开。
4. 坚持每天进行拍打,按摩的效果会更好。
5. 如果有其他疾病或疼痛,应该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人体最强健脾穴!按一按,比吃了补中益气丸还管用!(简单有效)
人体最强健脾穴!按一按,比吃了补中益气丸还管用!(简单有效)《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现代养生宝典。
长按指纹扫描处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关注太白穴的位置: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按揉太白穴,远离脾虚烦恼人体的脾出现问题时,多表现为大便稀溏或便秘、肠鸣、腹胀、胃痛等。
如果出现这些表现,人体上有特殊的穴位可以方便我们及时治疗吗?当然有了,这个穴位就是位于足部内侧偏前方赤白肉际处的太白穴。
对于脾虚带来的烦恼,只要按揉太白穴,就能帮你解决。
此穴集脾经的原穴与输穴于一身,不但能治疗上述脾功能异常时出现的症状,而且还能治疗身体困重疼痛,是脾经上的重要穴位。
按揉太白穴,治疗脾胃疾病太白穴为脾经原土穴,善治疗脾胃病,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祛湿止泻、消食化滞、通腑泄热之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饥不欲食、痢疾、便秘等。
针灸太白穴,缓解各种疼痛本穴为足太阴输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主治脚气、体重节痛、痿证等,如《针灸大成》云:“太白主膝股肿,酸转筋。
”此外,本穴具有健脾化痰、活血通脉之功,用于治疗心痛脉缓、胸胁胀痛等。
操作方法两腿盘坐,以一手拇指指腹点揉太白穴。
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
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两侧太白穴交替点揉。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知道吧!⊙版权声明:本视频为公众号【艾灸祛百病】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肚脐按摩法:用手指轻柔地按摩肚脐周围的穴位,顺时针方向按摩5-10分钟,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提高。
2. 三阴交按摩法:位于内踝骨尖与距内踝骨尖3横指宽的骨间凹陷部位,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揉15-20分钟,可以增加脾胃生化能力。
3. 肚腹推拿法:用手掌自胸部开始,顺时针方向沿着脐周围进行推拿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有助于刺激胃肠蠕动和促进消化。
4. 咀嚼按摩法:在咀嚼食物时,可以用舌尖轻轻按摩牙齿和口腔内部,刺激唾液分泌,帮助饭后消化。
5. 推腹按摩法:平躺在床上,用手掌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进行推拿,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以刺激脾胃气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按摩时要轻柔而有节奏地按摩,不要用力过大,以免受伤。
此外,如果出现严重的脾胃问题或疾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吃得多饿得快,胃强脾弱怎么治?这5个穴位健脾和胃
吃得多饿得快,胃强脾弱怎么治?这5个穴位健脾和胃前几天接触了一个患者,巧的是他是中医爱好者,平时自己也看一些中医的课本,对中医也略懂一二,他说他最近舌红苔黄(体内有热的表现),脉数(脉搏跳动快且有力),口渴欲饮,消食善饥,经常觉得饿,并且吃了东西也消化的快,但是又大便溏泄,他根据自己的猜测说到阴虚则阳气盛便会有热,那么舌苔就是红黄苔,他问我这是不是胃阴虚证呢?我一听他的症状,很明显,他既然消食善饥,吃的多消化的快,怎么可能是胃阴虚证呢?胃阴虚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叫饥不欲食,就是你饿了但是你不想吃东西,胃阴虚为什么会有这个特点呢?这个饥不欲食是胃阴虚以后,胃失滋润,虚证则胃的消化功能就比较虚,所以容易消化不良,即使你觉得饿了,但是你也不想吃东西。
所以我们不能一看到舌红,脉数,口干,就以为是胃阴虚证。
那么他究竟是什么病呢?因为他消谷善饥,平时容易饿的快,舌苔还是红黄苔,脉跳动快,很明显是胃热炽盛的病症,因为胃热胃的机能亢进,所以容易饿而且吃的也多。
那么问题又来了,胃热为啥还大便溏稀呢?按理说,热伤人体的水液,不应该是大便干结才对嘛?中医认为,一方面胃火炽盛,一方面大便溏泻,我们中医将其称之为脾胃不和中的胃强脾弱,也就是胃收纳,消化食物的能力很强,但是脾胃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的能力却减弱了,脾弱那么就容易出现大便溏稀的现象。
那么对于治疗上,应该遵循怎样的治疗原则呢?对于胃强脾弱,我们应该本着健脾理气,改善一下胃热的情况。
平时饮食多注意吃一些清淡的,少吃辛辣的食物,更容易产生胃热,还可以吃一些健脾和胃的药物,可以去医院遵循医嘱拿药。
那么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治疗呢?中医认为还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艾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我们自己也经常艾灸,那么对于胃强脾弱我们应该艾灸哪里呢?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胃强脾弱的常见艾灸穴位。
一,脾俞穴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虚首先当然要艾灸脾俞穴,不仅能够健脾益气,还能治疗大便稀薄的现象,而且脾虚往往伴随水肿,艾灸这个穴位还能有效的祛除水肿现象。
健脾和胃妙穴---公孙穴
公孙穴足太阴络脉,是十五络脉之一,亦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名曰公孙。
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出处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定位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主治1、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2、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3、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主治疾病】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肠痉挛;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3.其它:心肌炎,胸膜炎,癫痫,足跟痛。
古代记述:久疟不嗜食,多寒热汗出,善呕,痰壅胸膈,肠鸣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鼓胀,霍乱,心痛,脾冷胃痛,胁胀,胁痛,食不化,肠风下血,足心热或痛,痫疾。
近人报道:头晕,胸痛,心悸,下腹部痉挛,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痛经,胎盘滞留,足趾麻痛。
操作直刺0.6~1.2寸。
深刺可透涌泉,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
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脘胀痛;配丰隆、膻中主治呕吐、眩晕。
配伍1、配丰隆、中魁、膻中,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2、配解溪、中脘、足三里,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
3、配束骨、八风,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方例呕吐痰涎、眩晕不已:公孙、丰隆、中魁、膻中。
中脘停食、疼刺不已:公孙、解溪、中脘、三里。
胁肋下痛:公孙、支沟、章门、阳陵泉。
久疟不食:公孙、内庭、厉兑。
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
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二、脾胃虚弱吃什么好*三、脾胃虚弱不吃什么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1、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之三阴交穴位置:内踝尖上3寸,胚骨后缘处。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方法: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同前。
功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
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2、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之天枢穴位置:脐旁开2寸处。
取穴方法: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方法: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中指按压天枢穴,按揉30次。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3、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之脾腧穴脾腧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旁开1.5寸处。
小儿取俯卧位,在小儿左手旁,用双手大拇指与食指边缘拿住两脾腧,然后轻轻向上提起算1次。
具有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的作用。
4、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之胃腧穴胃腧穴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旁开1.5寸处。
小儿取俯卧位,在小儿左手处,用两手拇指与食指边缘拿住两胃腧穴,然后轻轻往上提起算1次。
具有健脾胃,助运化的作用。
5、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之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场。
自古而今,足三里是强壮身心的着名大穴。
脾胃虚弱吃什么好1、高粱高粱温暖,对脾胃有好处,对脾胃有良好的作用,对产品的温度也有良好的作用。
特别适用于脾胃虚弱,易消化不良的人群。
另外高粱含有更多的烟酸。
这种物质是形成自由基的,所以它更容易被我们的身体吸收。
适度的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多吃些高粱粥。
2、猴头菇猴头菇香甜平坦,含脾,胃,心经。
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
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湿气滞留的问题,如胃肠不适、肥胖、水肿等。
为了调理脾胃功能,中医气功按摩法成为一种有效而受欢迎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帮助改善湿气问题。
一、腹部按摩法腹部按摩被视为保健的重要手法之一,特别适用于调理脾胃。
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腹部按摩:1. 手心盖压:双手掌心对着脐部,用适量的力道,顺时针方向以圆圈的方式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
2. 叩虎口:两手合起,虎口(拇指球和食指)对准腹部,用力拍打腹部,每次拍打约100下。
3. 推肠法:将双手掌贴在腹部,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推动肠脏,每次按摩10-15分钟。
二、足三里穴按摩法足三里穴位于腿部,是中医中药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穴来刺激脾胃功能。
1. 找准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髌骨下方,距离胫骨前缘三横指。
2. 双手交替按摩:用拇指或食指按压足三里穴,以揉捏的方式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钟。
三、背部敲打法背部敲打法能够刺激穴位,促进脾胃功能。
具体方法如下:1. 制造鼓劲效果:将手掌抱起,用力甩动背部,让背部感到震动。
2. 敲打脊椎:用拳头连续轻敲背部脊椎,从上至下,力度适中。
3. 拍打肩胛骨:双手并拢,以掌底拍打背部肩胛骨区域,每次拍打10-15下。
四、崩面法崩面法主要是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刺激脾胃,有助于健脾化湿。
1. 推拿太阳穴: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太阳穴处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
2. 揉捏涌泉穴: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足底涌泉穴处以揉捏的方式按摩。
3. 轻拍涌泉穴:用拇指指腹轻轻拍打足底涌泉穴,每次拍打10-20下。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常见的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按摩。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时要用适量的力道,不宜过重过轻,同时坚持长期按摩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按摩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脾胃虚弱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
调理脾胃虚弱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于常见的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足三里穴——调和脾胃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以下,腿骨前外侧的肚肌中央的一条线上。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症状。
二、中脘穴——健脾开胃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央,海底穴上方1.5寸的位置。
刺激中脘穴可以健脾开胃、增加食欲、改善营养吸收。
三、关元穴——补充气血关元穴位于下腹正中央,在肚脐下方三横指的位置。
刺激关元穴可以补充气血,增强胃肠道组织的修复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四、太冲穴——益气养血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个拇趾骨底部的凹陷处,也是脾胃经的起始点。
刺激太冲穴可以益气养血,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等症状。
五、内关穴——平衡脾胃功能内关穴位于手腕的中央,当两手握拳时,内关穴就在两腕伸出的中央点上。
刺激内关穴可以平衡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综上所述,刺激以上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刺激穴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损伤身体。
常见的刺激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
除了穴位刺激外,中医养生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调理脾胃虚弱,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开朗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脾胃健康,加强保健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
总之,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针对其症状,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饮食等方法进行调理。
建议大家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消化压力、做好脾胃方面的保养,以保持身心健康。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中医学认为,脾与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虚则易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疲倦无力、肌肉松弛等等。
而补气则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健脾补气的穴位贴敷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且有效的穴位贴敷方法,供读者参考和尝试。
穴位贴敷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强化身体功能的目的。
对于健脾补气来说,以下是几个比较有效的穴位贴敷方法:1. 足三里 - 位于小腿前侧,当膝盖下方的腓骨外侧突起处。
此穴位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用一块清洁的透气性胶布,将足三里穴位贴住并施加适当的按压力度,然后保持15-30分钟。
2. 中脘穴 - 位于胃的正中央,也就是脐眼周围。
这是一个重要的脾胃经络穴位,能够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使用方法与贴敷足三里穴位相似。
3. 神门穴 - 位于耳廓上方,也就是两侧上耳郭与下耳郭的连线上。
神门穴是一个通用穴位,可以用于调节多个脏腑功能,其中包括调理脾胃功能。
使用方法是选择合适大小的透气性胶布,将神门穴位贴住,然后进行按压和保持15-30分钟。
4. 足太阴肝经穴位 - 就中医学而言,脾胃与肝脏的相互关系密切。
足太阴肝经穴位包括太冲穴(位于足背与脚踝骨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位于内脚踝骨下方),以及大敦穴(位于足趾之间)。
按压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气肝气,有助于提高消化功能和补充体力。
虽然中医穴位贴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健脾补气的问题,但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使用者应注意以下事项:1. 首先,在使用穴位贴敷方法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他们能够针对个体情况给予更为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2. 贴敷穴位时应确保穴位周围的皮肤干净和无创伤。
避免在感染或其他皮肤病变的区域使用贴敷方法。
3. 贴敷时间根据个体情况而异,通常在15-30分钟左右。
足三里、梁丘、天枢、地仓、漏谷12大穴位通脾经,调气血、治病痛
足三里、梁丘、天枢、地仓、漏谷12大穴位通脾经,调气血、治病痛1、足三里穴一一缓解胃病的有效穴位在胃经上,有一个著名的穴位叫足三里,经常按摩足三里,是养护我们胃气的一个好方法。
取穴方法当我们把腿屈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3寸,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一横指处就是足三里穴。
具体方法可采用拇指点按、按揉或艾条灸足三里穴位的方法。
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因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
二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具体方法是:将艾条点燃,置于穴位上,距离大约2厘米,使温热感穿透肌肤,注意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让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保健功效艾灸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2、染丘穴一一缓解胃痉挛、腹泻的保健穴梁丘穴为胃经郄穴,是治疗胃肠脾病的常用穴。
中医认为,梁丘穴是治疗胃痛的要穴,按摩梁丘穴可缓解胃痛症状。
取穴方法梁丘穴在膝盖骨附近,屈膝,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两寸处取穴,或者脚用力伸直,膝盖骨的外侧(小脚趾方向)会出现细长肌肉的凹陷,朝着大腿用力压这个凹陷的上方看看,应该会有震动感,这就是梁丘穴。
具体方法指压法:以指压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压时,震动较强,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压,微弱的刺激无法止住突然发生的心窝疼痛,这种状况的要诀是:用会痛的力量用力加压,每次压20秒,休息5 秒再继续,如此重复几次,疼痛便会渐渐消退,这效果确实是不可思议。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功能主治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功能主治1. 穴位1.1 足三里(ST36)•位置:在膝盖下方凹陷处,腘窝内侧,当膝盖弯曲时肌肉凸起的部位。
•功能主治:–健脾补中: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益气养血: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内能量。
–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增加体力。
1.2 桑椹饴(ST37)•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弯曲时,脛骨前缘凹陷处。
•功能主治:–消食和胃: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胃肠道问题。
–调理肠胃:改善便秘、腹胀等问题。
–清热解毒:治疗热毒引起的炎症,如口腔溃疡、疮疖等。
1.3 丰隆(SP15)•位置:在肋骨下方,脐下横指三横指处。
•功能主治:–健脾益胃:调理脾胃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问题。
–利水消肿:促进体内水分代谢,缓解水肿症状。
–调经止痛: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
2. 功能主治•健脾益胃:脾经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运输水湿的功能,调理脾经可以提高脾胃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问题。
•益气养血:脾经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脾经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加体内能量,提高免疫力。
•调理肠胃:脾经的穴位刺激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改善便秘、腹胀等问题。
•清热解毒:脾经穴位的刺激可以清热解毒,有助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疮疖等炎症问题。
•利水消肿:脾经的穴位刺激可以促进体内水分的代谢,缓解水肿症状。
•调经止痛:脾经穴位的刺激可以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
3. 注意事项•在进行脾经穴位按摩时,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
•在按摩穴位时,可以用手指、按摩棒等工具进行。
•按摩力度应适中,避免过度刺激造成不适。
•每次按摩的时间应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如果有明显不适或疾病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
结论脾经的重要穴位和功能主治,对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内能量、改善消化问题等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适当按摩脾经穴位,可以缓解各种身体不适和疾病问题,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但需要注意穴位选择和按摩方法的正确与安全。
健脾和胃(精)
健脾和胃、补肝养血穴位功效大全,值得收藏!+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人体八大穴位的艾灸功效健脾和胃、补肝养血穴位功效大全,值得收藏脾:五脏之一,位于中焦,膈之下。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并与四肢、肌肉密切相关。
健脾的穴位:腿上的足三里穴位,选择这个穴位按摩相当于吃老母鸡,足三里于脾胃有着密切的联系。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经要穴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所以足三里又被称为强壮要穴。
怎么找这个穴位呢? 告诉你一个准确寻找足三里的办法,脚弓曲,先找到膝关节外侧的凹陷处,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自己的手指),胫骨前脊外侧旁开一指这个交叉点就是足三里。
用大拇指或者是中指顺着时针按摩,每一次按摩100下,要是感觉到酸胀这就是最好的了。
内关穴在手腕横纹向上小二寸的两胫之间,外关穴则在与内关穴相对应的手臂背侧。
以拇、食二指按在另一手臂的内关和外关穴,正反各旋揉36次,按摩内外关穴位,可以健脾止呕并有强心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7个穴位养生健脾补肺益肾的列缺穴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
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
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
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伸开手臂,掌心向上。
一个穴位调理脾胃
一个穴位调理脾胃中秋已近,早晚天气有了一丝凉意,不少讲究食补的广州人就开始准备进补。
秋季进补不仅可以弥补夏季的过度消耗,还能增强人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为平安过冬做好准备。
不过,中医专家指出,进补无需“操之过急”。
如果秋天一到就忙着大补,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生出诸多弊端。
因为经过苦夏,人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如果急于大量进食补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状态的胃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补品,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因此,秋季进补之前宜先调理脾胃,除了饮食调理脾胃外,还可以通过按揉丰隆穴来达到效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林国华教授介绍,丰隆穴是足阳明经的络穴。
络穴是指络脉从本经脉分出的穴位,能沟通表里两经之气血,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一升清一降浊,而按揉丰隆穴具有健脾养胃的作用。
当然,丰隆穴是胃经的穴位,刺激丰隆穴还可以起消食导滞作用,缓解恶心、呕吐、胃口差等脾胃病症。
另外,丰隆穴还有祛湿涤痰的作用,也是临床“祛痰”的主要穴位。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失调、运化失司、水湿停滞,聚而成痰,化生百病。
取穴方法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膝眼与外踝尖间的中点),距胫骨前缘两横指(见右图)。
操作方法1、按摩法:用拇指指面着力于丰隆穴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并屈伸活动踝关节,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
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左右交替。
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
每日1次。
2、艾条灸:患者治疗时选用舒适的体位,一般为仰卧位或坐位。
将艾灸点燃后放于丰隆穴上方,距离皮肤2~3厘米左右施灸,使温热感向深处、远处扩散,以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
隔日灸1次。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调理脾胃虚弱可以试试中医按摩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又方便,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吃下的食物身体无法吸收它的营养,身体容易疲乏,会感觉全身无力,中医按摩能够调理脾胃虚弱,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方法。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1、点按中脘穴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
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
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4、艾灸中脘穴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5、艾灸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
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脾胃虚弱饮食调理1、饮食调养基本原则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稀饭,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粳米性平,有补脾益气之功。
脾胃虚弱可以多吃点黄颜色的东西,比如玉米、土豆、鲫鱼汤、薏米等,它们都是调脾胃非常好的选择,如果不想那么麻烦可以直接服用虫草薏米糊。
其实何为虚弱,就是功能不强,知道原因就简单了,还是从容易消化着手,每餐以豆浆牛奶,及没馅的馒头及易消化的粥最好是加些薏米、荞麦、燕麦、红枣等一类补脾胃的东西更好,生冷硬及刺激的东西尽量不吃,还有荤的也要吃些易消化的鱼类,其它肉类少吃为好。
健脾养生穴位
健脾养生穴位第一个我们认识的穴位是脾俞穴看到红点处不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方法向下浅按0.3-0.5寸按压5分钟压有酸感休息5秒再按一共20次功效舒通脾脏之气调养身体虚弱食欲不振消化类毛病有防痰防泄可卫能摄能壮等作用用以未病预防及复元调养. 大家摸下颈后最突出的椎骨那就是第七颈椎那我们继续向下摸一个个来直到摸到11为止下面我们继续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靠近腿骨后缘地方方法是向下按0.5-1寸,按压5秒压有酸感休息5秒再按压一共20次功效有补脾胃帮助消化通经络调和气血作用是气血两补要穴. 它是脾肝肾三脉之会穴.三阴交是妇科内科劳杂科之要穴,有振静退热作用注意孕妇禁用想减虚肥的朋友今天的健脾养生穴能帮到大家商丘上脘中脘下脘京门商丘位置:内踝前下方凹陷中方法是向下按0.2-0.3寸,按压5秒压有酸感休息5秒再按压一共20次功效健脾利湿通调中气治疗肠鸣腹胀便秘泄泻黄疸消化不良足踝部疼痛上脘穴位置:脐中上5寸方法:向下按0.8-1.2寸,按压5秒压有酸感休息5秒再按压一共20次功效强壮脾胃消化下脘穴位置脐中上2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方法向下按0.8-1.2寸,按压5秒压有酸感休息5秒再按压一共20次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调节脾胃功能为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水谷由此而入治疗胃肠疾病中脘穴位置脐中上4寸方法脐中上4寸方法向下按1.2-1.7寸,按压5秒压有酸感休息5秒再按压一共20次功效强化胃肠消化主泻六腑之热气及消炎这些穴位配合食疗就会对脾胃功能很好京门穴位置手臂上举在身体侧边肋骨最下方即是本穴方法向下按0.5寸,按压5秒压有酸感休息5秒再按压一共20次功效增强脾肾元气促进腰部腹部间与背腹间气之流畅一共是7个穴位每天按摩一次结合食疗。
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的穴位效果好
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的穴位效果好脾胃湿热是常见的湿热体质,也是在生活中一种经常可以看见的病症的,但是究竟要如何用针灸来治疗呢?这个你还得仔细看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的穴位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穴位八髎穴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曲泉穴取屈膝位向膕窝方向直刺1~1.5寸,如觉针下有搏动感时,应停止刺入,以免损伤动脉。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大椎穴位于督脉上。
为治疗痘痘、泄热的重要穴位。
在后中正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取穴就是低头摸后颈,能摸到很多突起。
大椎为一个最高的骨性突起,且突起可随颈部活动。
刮痧2分钟,力度稍重。
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
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
脾胃湿热饮食原则1、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
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2、水果水果中如西红柿,西瓜,梨,香蕉等,这些都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
3、多饮水以温开水为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内热的排出。
但不要用饮料代替,尤其是橙汁,因为橙汁多喝可生热生痰,加重内热。
4、少吃油腻、甜味品湿热体质,除通过饮食调理外,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
5、饮食清淡在饮食上尽量做到不嗜烟酒,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大热大补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
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物也要少吃。
6、多食清利化湿的食物宜食用清利化湿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器官,它们对吸收、运化和输送营养物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脾胃虚弱则意味着消化功能的减弱,容易导致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泻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改善脾胃虚弱的状况,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及其使用技巧。
经络穴位保健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按摩、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以下几个经络穴位是非常重要的:1. 中脘穴(CV12):位于胸骨下缘,脐中央凹陷的位置。
按摩中脘穴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2. 大横穴(ST25):位于腹部,脐下三指宽的位置。
刺激大横穴可以缓解胃肠气滞,改善脾胃功能。
3. 神阙穴(CV6):位于腹部,脐两侧各一横指的位置。
按摩神阙穴可以调理脾胃气血的运行,缓解脾胃虚弱的症状。
4. 内关穴(PC6):位于手腕横纹与掌腕纹之间,两根筋之间的凹陷处。
按摩内关穴可以舒缓胃部不适和消化不良的症状。
5. 三阴交穴(SP6):位于小腿内侧,距踝骨上三横指宽的位置。
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并有助于消化吸收。
正确使用这些穴位进行按摩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通过专业的医师指导或相关教学资料了解穴位的具体位置和操作技巧。
接下来,根据自身的脾胃虚弱程度和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按摩。
按摩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可以每日进行多次,但不要过度刺激。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需要持之以恒,不能一蹴而就。
通过长期的坚持按摩,可以渐渐调理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
此外,结合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例如少食多餐、饮食清淡、规律作息等,也能加速康复过程。
总的来说,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脾胃虚弱的症状,提升消化功能。
然而,使用前建议先咨询医师的建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人体常用健脾主要穴位
人体常用健脾主要穴位在中医理论当中,脾的功能非常强大,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日常生活中健脾方法有三:一、饮食如喝山药薏米粥、冬天吃大枣等食疗方法;二、吃些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常用健脾中成药,的确是不错的方法;三、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脾经。
运用经络健脾法可以增强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最大的能量。
常用脚上的脾经大药房: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1治睡觉流口水、舌两边有齿痕、消化不良、手脚冰凉、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糖尿病等脾虚引发的病:用拇指内侧多硌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很多朋友都存在脾虚的症状,比如,夜里睡觉老流口水(这叫脾不摄津,就是脾不能收摄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来了);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不一会儿就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血液循环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不能收摄;因为气血上不到头部而头晕,等等。
这些症状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虚的症状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
揉太白穴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它,这样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揉太白穴还可以调节血糖,治糖尿病。
2治消化不良、胃反酸、妇科病:揉公孙穴从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孙穴。
公孙穴的功能非常强大,既可以调动脾脏、脾经的运血能力,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去,是一个疏散点、一个枢纽;又可以帮助调节身体上由于气血淤滞造成的各种症状,综合起来,就是通气、活血、解淤。
如果您有妇科方面的问题,可每天揉揉公孙穴。
另外,公孙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您出现出酸水的情况,赶紧揉一下公孙穴,很快就会好转。
公孙穴还可以增加小肠蠕动,增强消化能力,如果吃完东西不消化,也要赶紧揉揉它,很快就会往下运化了。
3人体自有的消炎大药: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就是商丘穴。
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脾的穴位
脾:五脏之一,位于中焦,膈之下。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主
统血,并与四肢、肌肉密切相关。
健脾的穴位:
腿上的足三里穴位,选择这个穴位按摩相当于吃老母鸡,足三里于脾胃有着密切的联系。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经要穴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补脾健胃,
增强免疫功能,所以足三里又被称为强壮要穴。
怎么找这个穴位呢?告诉你一个准确寻找足三里的办法,脚弓曲,先找到膝关节外侧的凹陷处,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自己的手指),胫
骨前脊外侧旁开一指这个交叉点就是足三里。
用大拇指或者是中指顺着时针按摩,每一次按摩100下,要是感觉到酸胀这就是最好的了。
内关穴在手腕横纹向上小二寸的两胫之间,外关穴则在与内关穴相对应的手臂背侧。
以拇、食二指按在另一手臂的内关和外关穴,正反各旋揉36次,按
摩内外关穴位,可以健脾止呕并有强心作用。
7个穴位养生健脾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
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
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
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
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
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
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
穴。
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
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
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
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
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
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
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
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点,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
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
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
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
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
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
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
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
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空军总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盖亚男)来源:第一疾病网
图文:自我穴位按摩可健脾胃养肝肾
风池
内关
曲池
足三里
自我按摩强身法,具有宁心安神、明目止痛、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等功效。
共分12节,操作简便,每天早、中、晚各做1遍,只要持之以恒,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您不妨一试。
调气调神:取坐位,双脚平放与肩同宽,脚尖指向前方,含胸拔背,双目平视
微闭,右手掌心与左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丹田),全身放松,调匀呼吸,尽量地引到脚下的涌泉穴,吸气从全身和涌泉穴吸入到身体内部,呼气从涌泉
穴排出去,约1~2分钟,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
按揉太阳穴:将左、右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放在两侧太阳穴上,从轻到重,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具有疏风醒脑、明目止痛的功效。
摩揉百会穴:将左(右)手的掌心放在头顶正中百会穴上,从轻到重,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1分钟,具有醒脑、安神、除烦的功效。
牵拉耳垂:用左、右手的拇、食指,分别牵拉两耳垂10~15次,或以耳垂发热为度,注意牵拉力量适中,动作不要过快,具有醒脑明目、通窍提神的功效。
梳理头部:双手十指微用力从前额向头后部做梳头动作10~15遍,具有平肝明目、宁神止痛的功效。
推擦颈部:用左(右)手大鱼际,从上至下推擦颈部两侧,交替进行,每侧推擦10~15次,具有宁神醒脑、平肝熄风的功效。
按揉风池穴:双手做抱头状,拇指螺纹面分别放在头后颈部两侧凹陷处的风池
穴上,做按揉动作1分钟,力量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具有疏风清脑、通络止痛的功效。
点揉膻中穴:将右手拇指螺纹面放在胸前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膻中穴上,做
顺时针、逆时针点揉1分钟,具有宽胸理气、清热除烦的功效。
按揉内关穴:将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右(左)手腕横纹上3横指处的内关穴上,从轻到重、从重到轻,缓慢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具有舒心解郁、理气除烦的功效。
按压曲池穴:将左(右)手拇指螺纹面放在右(左)上肢肘关节横纹外端的曲池穴上,从轻到重按压0.5~1分钟,以感到微微酸胀为度,两手交替进行,具有平肝熄风、舒筋通络的功效。
按揉足三里穴:将双手的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双下肢的足三里穴上(掌心按住膝
盖,中指末端向外一横指处),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从轻到重按揉1分钟,具
有健脾和胃、安神健脑、导血下行的功效。
摩擦涌泉穴:用双手掌根分别来回摩擦双脚心(涌泉穴)0.5~1分钟,摩擦频率可稍快,使足心有发热感,具有醒脑安神、引血下行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