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

作者: 潘桂明来自:《世界宗教研究》2012 年1 月19

日佛学研究网

(资料图)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天台宗圆融哲学的基本内容,认为它在认识论方面是宗教神秘主义。第二部分探讨了这种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它的建立是中国佛学根据中国社会实际需要而在思想理论上对印度佛学的创新,其宗旨在于调和现实的阶级矛盾。第三部分着重强调性具善恶说是天台圆融哲学使佛学适应中国封建伦理观念的尝试。最后部分评述了这种哲学对后期天台宗、禅宗、宋明理学的影响。

天台宗哲学成熟于智顗( 538-597 )之手,其内容分教、观两个部分。“教”是建立五时八教的判教说;“观”是依中道实相理论而建立三谛圆融说,依性具学说而建立一念三千说。为完成圆融哲学,智顗特别重视止观学说。止观,原意是止息散心,观想简择,获得般若智慧。它是佛教一种修持方法。智顗说止观,则把它系统化、理论化,并由此而发展为三谛圆融、一念三千哲学。他认为:“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借”。“若人成就定慧二

法,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智顗把止观和定慧一致看待,从而扩大了止观的实际含义。正如灌顶所说,在智顗那里,止观学说“摄一法佛法,靡所不该”。(《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智顗关于止观学说有四部专著。其中《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代表他早期的止观学说,它将以往有关禅法的著述作了系统的整理,是禅学的集大成。《摩诃止观》标志智顗止

观学说的成熟,称为“圆顿止观”灌顶介绍智顗的三种止观,认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俱缘实相,同名止观”。他重点指出,圆顿止观,在发心之初便契入实相,“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它的终了也是实相:“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摩诃止观》卷一)因此,智顗止观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实相理论(佛教以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假相”,只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事物“常住不变”的真实相状,故名实相。实相与真如、涅槃、性空、法性、无相为同等概念)。

智顗的实相理论师承自慧思,所依经典是《法华经》、大品《般若经》,所据论典是《大智度论》、《中论》。他由中道实相而创“三谛圆融”学说。据《佛祖统纪》卷六,早年慧文在读到大品《般若》第二分讲三种智慧时,联系《大智度论》的解释,说三种智慧可以由一心中得;又联系《中论》“三是偈”,以三谛配三智,从而创立“一心三观”说。“一心三观”表现的是中道实相,其要义是在同一时间于一心中观察到空、假、中三种实相。据载,慧思依据慧文“一心三观”说,联系《法华经》“方便品” 所说“十如是”,提出“十如”实相说。“方便品”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

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见罗什译八卷本)这是说,一切诸法都是实相,“如” 亦名“如来”,是诸法的本性,是真谛,属诸法之体。实相所表现的具体现象,可归纳为十类,即“十如是”。因此“南岳师读此文,皆云如,故称为十如也”。(《法华玄义》卷二)智顗继承和发展“一心三观”和“十如”说,提出“一心三谛”说。他认为观心是不可思议境”,这“不可思议境”便是“一心三观”,“一心三观者,正是圆教利根菩萨之所修习”。(《维摩经玄疏》卷二)《摩诃止观》系统介绍了他的“一心三观”思想,同时把假、空、中“三观”与俗、真、第一义谛“三谛”以及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三智”结合运用,指出它们的关系是:

“名异义同。轨则行人呼为三法,所照为三谛,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教他呼为三语,归宗呼为三趣。”(卷五)三者名异而义同,其所以如此,

原因在由一心统率。智顗认为,

“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同上)“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为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空假中,名为入。是为一心三观,而分开示悟入之殊也”。(《法华玄义》卷四)就是说,悟入三谛之理关键在一心。由此“一心三谛”,他又结合一切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法华玄义》卷一)的实相说,发展为

“三谛圆融”。他认为,三谛是实相的三种形态,“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摩诃止观》卷一)相即之理没有差别。而“心名不生,亦复不灭,心即实相”,(《法华玄义》卷一)心也是实相。因此,三谛不能加以分别、隔历,“分别者,但法有粗妙。若隔历三谛,粗法也;圆融三

谛,妙法也”。

(同上)他认为只有圆融三谛,一心同时观三谛,实现“圆妙观心”,(《法华文句》卷一)才是妙法。

与“三谛圆融”相联系的另一重要学说是“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建立于《法华经》“十如”实相说以及“十法界”说、

《大智度论》“三种世间”说基础上,实际上是三谛圆融实相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一念三千的“一念”是心的活动,它的关键也是“心”。同时,十如、十法界、三种世间也是实相,不出三谛范畴。《法华经》十如是说已如上述。十法界之名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大智度论》所说三种世间为:

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智顗综合运用这些教义,建立“一念三千”说。他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苦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

(《摩诃止观》卷五)他认为,从心与法界的关系看,一念心便具十法界。世界一切诸法可以十界概括,十界“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虽有差别层次,但从理体上说,“当体即理”,“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法华玄义》)卷二)同理,一念心也必同具十法界。依据“十如”实相说,既然诸法实相是如,十法界都是如,所以有“十界互具”之说。互具的结果是,一法界同具十法界、百法界。三种世间也因十如而成三十种世间。百法界便具三千种世间。这三千世界虽纷然杂陈,但只在一念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