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复习资料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
政治学原理(精品课件)全
![政治学原理(精品课件)全](https://img.taocdn.com/s3/m/39382575a26925c52cc5bf95.png)
第五章 公共权力
一、权利与权力
1、权利:自由的社会化体现。 2、权力: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能产生预期效应的力 量。具体体现为能力、资源的占有、支配等。 3、权力的特性: A、权力的客观性; B、权力的被动性; C、权力的相对性; D、权力的相互性; E、权力的分合性; F、权力的抵消性; 4、权力和权利的重要性: A、为了能够追求利益,必须拥有权利; B、为了能够追求利益,也必须拥有权力;
(雅典卫城)
(圣保罗大教堂 )
(英国国会大厦)
三、政治学的贡献
1、给政治共同体即国家,以有序的公共生 活 2、给有序的公共生活以最适合的政体 3、给适合政体的运行以制度、程序和价值
无序状态
有序状态
四、政治学的研究
1、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经验研究 • 神学论证的政治学或价值阐释的政治学 • 经验归纳的政治学:基于有限事实的归纳而推出 更大范围内的结论:统计、案例及其比较 • 演绎推理的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从一个前提 假设出发,运作理性规则而推出结论,并解释相 应的政治现象 • 综合推理的政治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 新的政治学开始认为,由于政治人的行动常常不 止一种逻辑,为了全面揭示现实的政治机制,政 治学科们应该适当结合运用上述的推理方式。
一、政治学的产生
1、政治思想:对意义的把握,即现实是什 么,应该是什么? 2、政治哲学:对价值的追求,即如何有价 值,价值是如何? 3、政治理论:对现实的把握,即现实是怎 样,怎样看现实?
二、政治学的发展
1、古典时期:古希腊——中世纪 2、现代时期:价值理性、制度理性、价值 理性与制度理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A、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B、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C、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D、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 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政治发展 权利与治理)【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政治发展 权利与治理)【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d2c4e316bec0975f565e216.png)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权利与治理一、名词解释1.政治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研)答: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即利益和利益关系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和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和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政治发展是社会诸方面的变革和调整,但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在特定经济社会关系基础上体现的是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运动,政治发展的主导者是代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
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采取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方式,而政治改革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方式。
2.政治革命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3.政治改革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4.治理答:治理指的是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直接行使其部分权力,政府受公民委托从旁予以协助来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新型公共事务管理模式,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无论是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还是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阶段,“治理”离不开两个前提:一是成熟的多元管理主体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伙伴关系;二是民主、协作和妥协的精神。
政治学之第十一章政治行为
![政治学之第十一章政治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3bb92a7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e.png)
(一)传统政治管理
❖ 传统政治管理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 ❖ 从管理主体方面看,管理主体一般只局限于政府
机关,当时还没有政党,以及其他社会政治组织; ❖ 从权力特性方面看,权力具有任意性和连带性,
以及极高的集中性; ❖ 从管理功能上看,传统政治管理具有排他性; ❖ 从管理方法上看,基本上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方法
第三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的本质 (一)西方学者关于政治统治的理论 ❖ 1.精英统治论; ❖ 2.多元统治论; ❖ 3.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统治本质的理
论 ❖ 阶级统治。
二、政治统治的特征与基础
(一)特征 ➢ 1.阶级性; ➢ 2.至上性; ➢ 3.强制性; ➢ 4.有序性; ➢ 5.社会性。
第十一章 政治行为
主要内容
❖ 政治行为概述; ❖ 政治行为规范; ❖ 政治斗争; ❖ 政治统治; ❖ 政治管理; ❖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
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为获得、运用或 影响国家政治权力,从而获得和实现特定 政治权利和利益而进行的社会政治活动的 总称。
1.含义 政治斗争,是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主体为了 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进行的 争夺或影响国家政治权力的政治行为。
2.政治斗争的特征 ➢ (1)以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利益与权利为
目的; ➢ (2)以夺取或维护国家政治权力为目标; ➢ (3)关系全体成员的利益; ➢ (4)斗争各方都有意识的自觉性。
❖ 管理功能表现出开放性特征;
❖ 管理方法科学化程度提高,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管理技术采用现代科学方法;
❖ 现代政治管理表现出很强的“法治”特点。
《政治学概论》第十一章_政治发展
![《政治学概论》第十一章_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b49c4087cd184254b353561.png)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传统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血缘关系和君权神授。
现代社会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政党、议会、选举、革命等。
2.政治制度化水平。
3.政治文化。
它的发展程度从类型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狭隘型文化;第二、臣属型文化。
第三、参与型文化。
其中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4.政治参与。
亨廷顿则把城市中产阶级出现作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
现代社会的政治参与程度高。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二、政治发展的动力(1)一是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2)二是通过强有力政治组织,特别是严密组织起来的政党推动政治发展。
(3)三是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的发展。
(4)四是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
(5)五是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三、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纵向来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据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隶属于总的社会政治发展,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要素和各种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形态中,政治发展既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政治发展问题时。
必须把政治发展与其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密切联系起来,必须把政治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结合。
这样才会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选择正确的政治发展模式。
四、革命以及革命的作用1.革命(1)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
(2)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质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3)革命即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00312)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00312)](https://img.taocdn.com/s3/m/40b601860b1c59eef9c7b484.png)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政治发展一般采取两种形态,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有关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从性质上分为两大流派:(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2)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发展理论。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亚、非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取得了民族独立。
其次,政治发展研究的出现又是政治学研究范围拓宽及政治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级:第一阶级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研究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第二阶级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
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第三阶级是7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
研究重点是政策研究。
二、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界定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派: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现代化环境相适应。
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后果”。
达尔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建立在一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民主制度,动力是政治多元化。
派伊认为,政治发展决定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动力。
在上述四种观点中,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概念。
但不存在本质的差别,有共同的特征,都把政治发展看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政治发展就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发展的过程或后果。
最根本的问题是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1)在社会制度上,视民族独立国家为“传统社会”,其社会发展方向是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社会”;(2)在政治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上,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顶点,并以此为观察标准。
(3)按西方民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并推销其政治发展的道路、模式;(4)以“价值中立”为原则。
政治学原理 复习纲要
![政治学原理 复习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d8da6e63af1ffc4ffe47acef.png)
政治学原理复习纲要(权威网站付费资料/大全)第一章绪论本章总结政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政治学无论具体观点的合理性如何,都只是对于政治现象某个侧面的解释,而没有真正深入政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通过经济根源和阶级视角分析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律及其前景,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任何政治问题最终都要通过国家政权才能根本解决,因此,国家政权是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随着人类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政治学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对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的适当表述是: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发展史,特别是政治思想史是学习政治学的基础,也是政治学原理体系得以建立的思想土壤,因此,本章系统介绍了西方政治学、中国古代政治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和具体特征。
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是主题明确而单一,由于历史上只存在过“君主政体”,确切地说是“君主专制政体”一种治理模式,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学没有关于政体优劣问题的讨论,很少有关于君主权力合法性的争论,通常都诉诸“君权神授”的方式加以解释。
而政治学的核心议题,就是探究和教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并不是完整和独立的学问,但是其很早就具有政治的因素和性质则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
西方古代政治学是现代政治学的直接来源,其源头来自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人文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源头的标志性开创者。
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几乎奠定了包括现代在内的西方政治学的全部概念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
此后西方的政治学经历了中世纪的式微、文艺复兴之后的重新确立,以及进入20世纪之后的政治科学化转向,直到今天发展成为一门相当繁荣的社会科学门类。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9a58bc1360cba1aa811daec.png)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沈文莉一、政治发展的含义概念的提出:•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1966年,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发展”这一概念。
•西方学术界关于政治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都是一个,即现代化的理论。
•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介绍和研究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发展的概念和衡量标准•政治发展就是人类政治体系及其运作不断走向进步的过程和状况。
•一般而言,衡量一国政治发展的标准主要是在一定政治秩序的前提下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政治制度化。
二、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是既紧密联系又相区别的一对概念。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区分实际上反映了政治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从广义政治发展概念来说,政治发展不以追求政治稳定为目标,毋宁说政治发展过程是以一系列的政治无序为代价的。
•对于现存的政治体系来说,狭义的政治发展的概念更具有实际意义,往往表现出对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关切。
四、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一)政治民主化(二)政治制度化(三)政治高效化政治发展的类型与途径一、政治发展的基本类型二、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政治发展的基本类型国内学术界一般把政治发展类型分为:•早发内生型•后发外生型(一)早发内生型政治发展•早发内生型政治发展指的是以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发展模式。
(二)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总体特征是“后发性”,这一特征使这些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1.发展中国家面临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2.后发国家的政治发展由于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示范的压力,其发展往往缺乏自主性3.后发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二、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变革政治关系的主要方式有二,即•政治革命•政治改革(一)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革,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变革,是政治体系发生的全面质变。
自考【政治学概论】_笔记(自己整理的)
![自考【政治学概论】_笔记(自己整理的)](https://img.taocdn.com/s3/m/bb59cd32eefdc8d376ee3286.png)
第一章绪论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第二章国家与阶级1、氏族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①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②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
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③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③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①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③部落联盟出现。
c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
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4、国家的起源①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种主要形式:①雅典国家②罗马国家③德意志国家6、国家与氏族的区别: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政治学练习题集
![政治学练习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98b411808762caaedd33d446.png)
第一章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和知识体系简单题:1、研究政治学有什么意义?研究政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其二,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其三,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其四,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交往。
2、简述政治的内涵。
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第三,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第四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4、简述政治的含义。
政治的含义: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这里面我们是在一个较为中性和宽泛的角度界定政治。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政治决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达成,既可能采用暴力方式,也可以通过谈判、投票等方式实现。
5、简述认识政治的四个角度。
第一,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第二,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第三,作为妥协和同意的政治,第四,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6、简述研究和分析政治的原因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第二章政治分析的价值体系简答题:1、简述正义的内涵。
正义是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法学最常使用的概念之一,它是指公正分配奖励和惩罚的道德观念。
简单地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应得的本分。
可以应用于包括自由、权利、权力、财富等价值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地分配之中,正义通常有所谓程序性正义和实质性正义之分,2、简述保守主义的含义。
保守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其一,传统观;其二,实用主义;其三,人性论;其四,社会有机论;其五,等级观念;其六,权威观念;其七,财产观念。
政治学概论总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总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9f497a3f524ccbff12184f7.png)
政治学概论总复习资料本书重点【二、四、六、九、十、十一章】第一章绪论♥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或马克思对政治的论断: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它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阐述,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宣言》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第二、《宣言》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第三、《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四、《宣言》强调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真正的民主;第五、《宣言》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第二章国家与阶级♥国家的起源: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氏族: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它既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单位,还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国家与氏族的区别:国家是在氏族组织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氏族组织既有着历史的联系,又有着根本区别: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剥削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神权论:国家起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2)契约论: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阶级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结果。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论说之大成)(3)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政治学原理11-1
![政治学原理11-1](https://img.taocdn.com/s3/m/5057106225c52cc58bd6be33.png)
一、单选题 1、1966年,( A.亨廷顿 B.阿尔蒙德
)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发展”这一概念。
C.科尔曼 D.派伊 2、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是( )类型。 A.早发外生型 B.早发内生型 C.后发内生型 D.后发外生型 3、( )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A.早发外生型 B.早发内生型 C.后发内生型 D.后发外生型 4、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是从( )开始的。 A.春秋战国 B.晚清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 5、目前的国际体系是( )。 A.雅尔塔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多极竞争体系 6、政治革命后按照革命承诺和宗旨,全面改造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奠定新社会的本质基础,这是( ) A.政治改革 B.政治重建 C.政治更新 D.政治社会化 7、社会公众积极遵从一整套具概括性且明确陈述的价值观,且将这政治性念奉为圭臬,而不论其是否可能 实现,这是( )的政治文化的特征。 A.偏狭型 B.传统 C.意识形态 D.实践型 8、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最为系统化和强有力的手段是( )。 A.家庭 B.学校 C.大众传媒 D.社会共同体 9、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是典型的( )政治文化。
4、民主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 ) √× 5、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是一对相似的概念。( ) √×
一、单选题 1、1966年,( )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发展”这一概念。 A.亨廷顿 B.阿尔蒙德 C.科尔曼 D.派伊 2、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群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规定是( )。 A.政治见解 B.政治心理 C.政治思想 D.政治意识形态 3、为了加快政治发展的步伐,我国目前正在进行( ) A.政治改革 B.政治重建 C.政治更新 D.政治革命 4、( )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A.早发外生型 B.早发内生型 C.后发内生型 D.后发外生型 5、政治革命后按照革命承诺和宗旨,全面改造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奠定新社会的本质基础,这是( ) A.政治改革 B.政治重建 C.政治更新
国际政治学第十一章 地缘政治
![国际政治学第十一章 地缘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c4a23e2b43323968011c926a.png)
导入 第一节 概念和基本要素 第二节 历史演变 第三节 现状 延伸阅读 研究范式与中国的研究
导入
自从以领土为最基本物质基础的民族 国家成为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体以来, 民族或者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就会发生在 特定的地理空间内,因此地理空间对民族 或者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认 识反映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就是地缘政治 学(geopolitics)。
周边,地区, 全球三个层次 ,反映了整体 性特点。
二、地缘政治的基本地理要素
地缘政治
地理位置 地形与气候
国土幅员
自然资源
邻国
距离
1.地理位置
•地表上某一事物(国家、城市、 经济区、战略基地等)与其他地 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通常用 方位和距离表示。 •地理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交 通地理位置、国防地理位置等。
(3)邻国的 实力:地缘政 治中的边际效 应。友好邻国 -利益倍增, 不友好邻国损害倍增。
4.地形与气候:
地形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国 家是否便于防 御或者容易遭 受攻击。
气候的影响体现 在:对国家经济 发展的影响和对 民族性格特点的 影响。
5.自然资源
第二,地缘 政治是列强 争夺世界或 地区优势和 权力的斗争 。
第三,地缘政治 成为外交的工具 ,它从地理的角 度出发规定外交 政策的可能性和 优先权。
3.学界对于地缘政治含义的不同观点
(2)图阿塞尔:
第一,指 特定地区 或问题。
第二,地 缘政治几 乎是现实 政治的同 义语。
第三,是“大战 略”的同义语, 指地理在国际关 系中的中心作用 ,地理因素是国 家行为的驱动力 。
狭义:专指地 缘政治的现实 ,包括客观存 在的地缘政治 关系,地缘政 治过程等。
政治学概念00312 章节测试 第十一章
![政治学概念00312 章节测试 第十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01cfa9d310661ed9ac51f3c2.png)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是指()。
A.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B.国家结构形式的改变C.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D.政府组织方式的改变【解析】A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是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
由于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因此,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2.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具体标志是()。
A.最高统治者的改变B.政治制度的改变C.执政党的更换D.立法机关构成的改变【解析】B 由于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因此,政治发展性质改变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政治制度的改变又成为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一种具体标志。
3.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一国政治发展程度高低取决于该国的()。
A.经济发展水平B.政治制度化水平C.社会动员水平D.国民受教育水平【解析】B 亨廷顿认为,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高低,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才能实现政治现代化。
4.美国政治学家达尔文认为政治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是()。
A. 政治制度化B. 政治现代化C. 政治民主化D. 政治多元化【解析】D 美国政治学家达尔文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建立在一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民主政治制度,其动力和途径是政治多元化。
5.在政治发展性质不变前提下的政治关系调整过程称为()。
A.政治参与B.政治改革C.政治革命D.政治实践【解析】B 政治改革就是在政治发展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治关系的调整过程。
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政治关系的调整,完善政治制度或体制,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秩序,从而实现政治稳定。
二、多项选择题6.进行社会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在改革中要注意改革速度的控制,不应太慢B.在改革中要注意改革速度的控制,不应过急C.要注意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D.一般以政治改革为先导,后推进经济改革E.在改革中应该注意改革环境的相互协调【解析】BCE 在改革中特别是社会改革中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由于政治改革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和平方式,因此在改革中要注意控制改革的速度,不应过急;(2)要注意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般以经济改革为先导,当经济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再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3)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改革中要注意改革措施与改革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注意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密切配合,确保政治改革在稳定条件下进行。
政治学概论每一章的简答题
![政治学概论每一章的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d3b0ee10964bcf84b8d57b00.png)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简述马克思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
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第一章2.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答:①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目的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⑤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二章1.简述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
答:①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原则。
②设议事会,实行原始民主制。
③所有社会成员平等,有相互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第二章2.简述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答:(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公共权力的设立,也就是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
第二章3.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及其含义。
答:(1)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机器;(2)含义:①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②国家是阶级统治;③国家是个机器,有特殊权力。
第二章4.简述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著名论断。
答:①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二章5.简述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
答:①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②职业性常备军的建立。
③赋税制度的确立。
第二章6.马克思关于国家本质理论的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与区别?答:(1)联系①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②都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区别①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②专政的对象不同;③国家权力和人民大众是否对立和分离不同。
第二章7.论述国家的基本职能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答:(1)分为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内部职能是外部职能的保障,外部职能使内部职能更好的巩固和发挥。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2bbe427de518964bcf847c89.png)
第五章1.简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
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②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基础的广泛性。
③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形式。
④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第九章6.简述压力集团影响政治过程的主要方式。
答:①参与选举,影响竞选。②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
第八章1.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是什么?(6分)
答:①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②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③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第八章2.简述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
答:①民族问题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世界上不存在只有一个阶级的民族。阶级问题处于主导地位,民族问题处于从属地位。
第二章2.简述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答:(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公共权力的设立,也就是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
第二章3.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及其含义。
答:(1)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机器;
(2)含义:①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②国家是阶级统治;③国家是个机器,有特殊权力。
②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它是压迫民族的统治阶级对压迫民族的压迫。民族问题的实质就是阶级问题。民族压迫的根源是剥削制度。
第八章3.论述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
答:①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
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范围不同,民族问题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问题,核心是民族平等团结问题;阶级问题是通过政治斗争获取政治权利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有关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从性质上分为两大流派:(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2)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政治发展理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首先出现于西方。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级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研究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丹尼尔·莱纳《传统社会的消失》第二阶级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
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派伊:《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阿尔蒙德:《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第三阶级是7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
研究重点是政策研究。
二、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界定西方政治发展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三、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概述(一)政治发展的性质政治发展的性质:由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所决定的一个国家的政治本质,也就是指一个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2.政治制度化水平(政治制度化程度是衡量国家政治发展的关键)3.政治文化。
阿尔蒙德:政治发展就是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狭隘型文化:个人缺乏对政治的认知、臣属型文化成员对政治持消极态度、和参与型文化:成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4.政治参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政治参与程度提高过程)(低、中、高参与)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是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大众参与扩大化。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按发展程度将当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传统国家、过渡国家、现代化国家)美国是现代化国家的代表。
(二)政治发展的动力实质上,从整个政治发展过程看,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推动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政治发展的途径政治发展的途径:指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方法、制度实现本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一是政治制度化。
二是政治参与。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政治发展性质改变: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政治制度的改变又成为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一种具体标志。
三、当代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指政治发展的性质改变问题,特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过渡问题。
在当代,政治发展特指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方向、进程和实现的程度与结果。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其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不外乎两种:(1)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2)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四、政治发展的途径:革命与改革政治发展途径: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的。
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1)政治革命。
(2)政治改革。
(1)政治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产生革命的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政治革命产生的动力。
革命是以暴力方式来完成的,暴力是革命的标志。
革命的特征:首先,革命的目标指向是实现国家权力的更替,是夺取和掌握政权。
再次,革命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
特定性质的政治制度是一个阶级行使和掌握政权的标志。
最后,革命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的变革,常以暴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斗争。
原因和条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产生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是革命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至于革命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条件:(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
(3)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提高。
革命的发生必须具备客观和主观两个条件客观条件就是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由于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不能照旧生存下去,广大群众积极性的普遍提高;主观条件就是革命阶级发动强大的革命行动,即根据客观条件成熟情况采取实际的革命行动。
革命的作用首先,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其次,革命又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再次,革命又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
(2)政治改革。
改革也是促进政治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
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政治关系的,调整完善政治制度或体制,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政治秩序,从而实现政治稳定。
政治改革特征首先,政治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
其次,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过程。
再次,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最后,政治改革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为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政治改革的根据和条件(1)政治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引起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
(3)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社会制度出现结构性弊端,引起社会冲突,就必须进行改革。
改革中要遵循基本原则(1)自上而下的渐进和平方式。
(2)经济改革为先导,经济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一项系统的工程。
强调改革措施与改革环境的协调,讲究各项措施间的密切配合,确保政治改革在社会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的政治发展,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有领导有步骤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推进政治体制发展。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定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政治体制: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解决了国家的政权阶级属性问题以及实现政治权力的基本形式问题,它是国家政治主体中最根本问题。
基本政治制度是第一位的,政治体制是第二位的。
政治体制是由基本政治制度决定的,政治体制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
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只能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
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只能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
一方面,政治总格局的改变意味着政治发展性质的改变,在中国,改变政治总格局就是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这是不允许的。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改变这一制度,就意味着改变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性质,改变我国国体,这是不允许的。
三、经济发展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一)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十三大”面对的突出问题是政企分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个人的民主、自由是有限制的,即以不妨碍公共利益为界限。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使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两个特点:平等交换、自由竞争。
(二)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十四大”面对的突出问题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小政府大社会”指以无形的手,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要求政府少干预具体的经济活动,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十五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依法治国。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决定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决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采取民主方式行使政治权力。
因此,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也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就是要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社会主义民主是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民主类型,既表现在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性质上,也表现在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上。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体要求:首先,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状况。
中央、党委权力集中必然造成官僚主义。
其次,克服官僚主义。
再次,消除封建主义影响。
“地方保护主义”。
(二)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民主与法制是不可分的,没有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的法制也不是真正的法制。
首先,法制就是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这说明法制是民主的体现。
其次,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最高意志。
最后,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