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岛屿生物的分布
生物地理学-第五章(2)
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曾对岛屿模式 有过不同的论述,迈克阿瑟和威尔森 把过去的许多观点综合在一起,提出 了三个主要模式。
1、种类与面积的关系 2、种类与距离的关系 3、物种流通
一、种类与面积的关系
迈克阿瑟的第一个模式是群岛
中每个岛屿的面积与所包含的生 物种数的关系:
岛屿面积越大,物种越多。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考虑的因素。
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动态平衡学
说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是很不可靠的,
甚至是危险的。种群生态学、遗传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
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
导意义更大,食物链理论对于生物多样性的
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也大(如人的进入)。
5. 保护区之间的连接和廊道
一般认为,几个保护区通过廊道连接起来, 要比几个相互隔离的保护区好。这是因为, 物种可以廊道为脚踏石,不断地进入保护 区内,从而补充局部的物种灭绝。但是廊
道有助于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火灾的扩
散以及捕食动物的引入等。
6. 景观的保护
对于保护区的建立,大多数的研究主要
4. 保护区的形状
Wilson和 Willis(1975)认为,保护区的最佳形
状是圆形,应该避免狭长型的保护区。虽然岛屿生
物地理学理论不能直接预测什么形状的的岛屿最好,
但当我们考虑边缘效应时,狭长的保护区不如圆形
的好。因为,圆形可以减少边缘效应,而狭长形的
保护区造价高。另外,狭长的保护区受人为的影响
及其所需面积,不同的物种需要不同的领
地范围。
此外,保护区周围的生态系统与保护区的相似性也
是保护区面积确定时所要考虑的。如果保护区被相
《岛屿生物地理学》PPT课件
▪ 动物地理分布研究比植物地理分布晚:一是动物种类数量比植物多的多。 二是动物分布与气候间的关系大多数不是直接的。
▪ 总而言之,岛屿动植物少而贫乏,发展进化和适应辐射迅速,由于这种 状况,岛屿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同时,岛屿生境的风险 大,因此在移入,拓殖和灭绝的过程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多样 性保护
编辑ppt
By:Hailing-Zhuang
1
目录
▪ 背景 ▪ 理论 ▪ 应用及不足 ▪ 总结
编辑ppt
2
背景
▪ (一)19世纪早期,自达尔文和华莱士提出进化论和生物地理学以来,经科学家证实地理 隔离对物种形成的重要作用,岛屿成为激发和验证这些科学思想的天然实验室。
▪ 如: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被周围的农田、工厂、城市所 包围的地区。高山、溪流、洞穴,山沿以及其他边界明显的 生态系统、林窗,甚至叶片,都可以看作是大小、形状、隔 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编辑ppt
4
岛屿生物的特点
▪ 岛屿生态系统明显地不同于其它生态系统。对于岛屿上生活的生物来说, 岛屿生境风险大,灾害多。
▪ (3)对于不同的动物类群、不同岛屿或者同一岛屿的不同时间来说,迁入 率和灭绝率曲线是不同的。另外,灭绝率曲线还受到物种遗传学机制的影响。
▪ (4)平衡理论将物种的迁入和灭绝看成是相互独立的过程,但实际上并非 完全如此。
▪ (5)平衡理论认为岛屿上物种存在的数目主要是由迁入率和灭绝率决定的 ,忽视了其他物种互作关系(如竞争、捕食、互惠共生、寄生)等调节群落 结构的作用。
第五章 生物地理学(1)
另一位与达尔文同时代的杰出学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 植物标本采集者D. Hooker,他对植物地理学做出了 很大的贡献。
Hooker 22岁时曾跟随地球北磁极的发现者J. Ross 对南极地域作过探险。这次探险经历和探险期间所采 集的植物标本成了后来Hooker研究植物区系起源和 区系间关系的资料来源。Hooker提出了植物远距离 扩散的概念,他认为那些种子或果实容易扩散的种类 可以扩散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在50年代后期,生态学家开始重视生物间的竞争、捕食、互惠作用在物
种分布和物种共同生存从而形成生物群落中的影响。
生物地理学是一门范围极广的学科,一个人要对生物地理学所有方向都 很熟悉是不可能的。但任何一位生物地理学家都可以对这一学科的某些 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众多的生物地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专家的共 同努力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地理学。
分。
Wallace对动物地理学的另一个杰出贡献是观察到动 物地理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和龙图岛之间有一 明显的界线 (Wallace,1860))。
现在这条线改在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岛之间。
Wallace Wallaceline-present line-present
Wallace Wallaceline-old line-old
同时代的许多学者对植物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也做了广泛的 研究,导致了生态植物地理学(ecological phytogeography)的创立。
Adolphe Brongniart通过气候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对化石记 录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因而被誉为古植物学 (paleobotany)的鼻祖。
在他的影响下,植物作为过去气候的指示物,便成了古气 候学(Paleoclimatology)的理论基础。
保护生物学 - 04保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小种群(minimum population )理论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 是利用分析和模拟技术,确定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 的最小种群大小。 目标是确定最小可存活种群(MVP)和最小存活面积(MVA) 应用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 有助于指导创造适宜栖息地,增加适合度、调节其他种群的 捕食者。 种群生存力的影响因素 种群统计学特征的随机性: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 环境的随机性:气象、资源、捕食者、竞争者和寄生种群等 遗传的随机性:遗传漂变、近交衰退等 自然灾变:极端灾害的偶发性
*** What is the pattern? What two equilibrium factors explain it?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上物种的分布规律: 某一类群的种类随岛屿面积的变 化而变化(与岛屿的隔离程度有关)。 S=cAZ 或 LgS=Lgc+ z (lgA) S:物种数量 A:岛屿面积 z、c: 常数
保护生物学三大理论的关系
三个理论的联系
关注的都是物种保护和种群动态问题。 岛屿理论研究破碎化生境和物种保护问题的基础。 小种群理论弥补了岛屿理论忽视内因的缺陷。 复合种群直接面对生境破碎化后的种群动态、生态学过程和 物种保护。 因此, 岛屿理论:是开展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 小种群理论:是实现物种保护种群生态学保证; 复合种群理论:侧重研究生境破碎化后物种保护面临的特殊 问题。
小种群理论
小种群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小种群理论意义特殊而重大:对灭绝风险高的物种更加紧迫, 因此为保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这一直接目标,而阻止物种灭 绝,但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 小种群与自然保护区设计:指出目标种或关键种(脆弱物 种),确定最小可存活种群大小,估价维持最小种群所需的 面积大小。 小种群保护的关键:种群的遗传变化,及种群和环境随机性 的影响。
岛屿生物分布1.ppt
如果按照达灵顿推算的规律来推断的话,面积缩小10倍,物 种就减少一半,若缩小100倍,物种就会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 一。 保护好百分之一的物种空间面积,就相当与保护住原有物种 数目的百分之二十五。
岛屿生物 分布模式
岛屿生 物
岛屿生物来源
岛屿的生境不同与陆地,他给微生物 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活环境,因为岛 屿周围是海洋,与大陆隔离起来,没 有几种陆生生物和海洋生物能在海上 稍久生存,生物要穿越一片汪洋到达 岛屿,就必须有空气或海水传送的特 殊适应。因此散布到岛屿上的生物常 常通过“险道”来散布。所以岛屿上 的生物最初都是外来的。
2、种类与距离的关系
迈克阿瑟和威尔森提出的第二个模式是,在增
加岛屿生物种类多样性方面,距离对岛屿的影 响。
海洋中遥远、单个、隔离的岛屿所维持的种类 比大群岛或离大陆近的岛屿的种类少。即离大 陆很远(或离特别大的岛屿远)的岛比离大陆 近(或离大的岛屿近)的、不太隔离的岛屿生 物种类少,并且种类面积曲线的斜率大不相同。
3、物种流通
迈克阿瑟和威尔森的第三个模式是岛屿物种 流通的速度和流通特征。 连续的物种流通可能是岛屿的主要特征,尤 其当具有高度散布机制的有机体穿越唯一的 阻限到达小岛时,这种流通速度更大。
+ 生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成正相关
+ 生物种数与岛屿距大陆或其他的生物源地 的远近成负相关
+ 岛屿在生物种类组成上出现连续的种类流 通,但种类数量保持大致稳定
岛屿生物比陆生生物灭绝快的原因
岛屿刚有生物开始拓殖时,拓殖的速度很高,因为适 应散布的那些种很快到达岛屿,并且这些种对岛屿来 说全是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移入者会属 于已在岛屿拓殖的种,因此新种出现速度下降。另一 方面,导致消亡速度加快。因为岛屿环境对拓殖者是 一个考验,所以每个种都有灭绝的危险。到达的种越 多就有越多的种处在危险当中,因此随着更多种的到 来每个种的平均种群大小将因竞争加剧而缩小。最初, 少数现有种能占据的生态位的种类比大陆上可能占据 的还多因为它们在大陆上要同许多别的种竞争。
生物地理学教学大纲
《生物地理学》教课纲领课程英文名称: Bio-Geography课程代码: 0707012012总学时数: 64授课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6学时,实习10学时总学分数: 4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一、课程性质与目的生物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以生物与环境间的基根源理、生物群落构成、特点、散布为主体,与地区特点密切联合,突出实践性及应用性特点专业,是专业知识系统中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为环境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固基础。
二、课程教课目标及要求1.目的以培育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理论与实践相联合。
学生在生物与环境、生物群落地理散布特点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联合延边地域独有的生物质源,进行学实践教课,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综合剖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要求:1)扎实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群落、陆地生物群、水域生物群、岛屿生物的分布、生物散布区与生物区系、人与生物共生章节中的基础观点与基本理论。
2)学会生物地理学基础实验的操作过程,掌握生物地理野外观察的常用手段及方法。
三、课程教课内容1.理论课第一章生物与环境(7学时)教课主要内容 : 掌握环境与各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生物与天气、生物与地形、生物与土壤、生物与水、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根源理。
教课要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根源理教课难点: 1、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2、环境的限制与生物的适应。
第二章生物群落(6学时)教课主要内容 : 掌握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点、生物群落的构成、生态、动向与分类。
教课要点:生物群落的构成教课难点:生物群落的生态第三章陆地生物群(6学时)教课主要内容 :简单介绍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非地带性生物群(实验课利用模型及专题地图要点学习),掌握世界陆地生物群散布规律。
教课要点:各地带生物群的特点、生境特点及地理散布。
教课难点:掌握世界陆地生物群散布规律。
(推荐)《岛屿生物地理学》PPT课件
速
迁入率
率
灭绝率
s 岛屿上物种数量
岛屿上物种数量平衡模型
12
面积效应
▪ 面积效应:生物多样性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 加的现象
▪ 小岛上物种灭绝率要比大岛快,为什么? ▪ 物种数越多灭绝率越高,为什么? ▪ 小岛的物种周转率比大岛高
13
面积效应结论
▪ (1)物种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向稳定,达 到平衡密度
22
保护区的面积
▪ 自然保护区的大小取决于保护区的功能和目 标
▪ 面积越大,支持的物种数越多 ▪ 不同的物种需要不同的范围 ▪ 保护区被相似的生态系统包围,面积可小一些
23
▪ 保护区地点的选择 ▪ (1)具有物种丰富的地区 ▪ (2)特有种、受威胁种和濒危物种所需要的特
殊生境 ▪ (3)保护区的形状:最佳形状是圆形,尽量
近陆
迁入率
远陆
死亡率 小岛 大岛
s1 s2 s3
岛屿上的物种数量
岛屿大小与岛屿距离大陆远近对迁入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16
对于陆地岛屿,绝对距离不是决定岛
屿隔离程度的唯一因素,因为
①动物在一年中不同的月份迁移的距
离不同
②不同的物种迁移能力不同
③不同物种对于不同环境条件变化的
反应和忍耐程度不同
④植物资源多样性和生境质量也影响
▪ (6)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另一缺陷是它假定同一分类群 内不同的种之间的迁入率和灭绝率是一致的。但是,同一分 类单位的不同种之间其扩散能力和灭绝脆弱性是不同的。
19
第三节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自然保护区
(一)自然保护区与岛屿的关系 : 1. 自然保护区相当于一个岛屿 2.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可应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 3. 自然保护区的物种数量和面积需依据岛屿理论
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生物多样性研究
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生物多样性研究岛屿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地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人们对岛屿特殊生态环境的关注,岛屿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生物地理学中岛屿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原因和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案例解析其研究方法和成果。
一、岛屿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在生物地理学中,岛屿是指相对于周围环境而言具有较为明显边界的陆地块。
岛屿生物多样性是指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程度。
由于岛屿相对封闭的环境,物种迁移和扩散受到限制,导致了岛屿上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格局。
二、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1. 岛屿隔离:岛屿通常由水或大陆隔离,离大陆较远的岛屿受到扩散限制更加明显,从而形成了独立的生物群落和物种分布。
2. 种群扩散限制:岛屿面积相对较小,相近的物种可能会相互竞争,导致种群数量和密度较低,限制了种群扩散和迁移。
3. 缺乏掠食者:相对于大陆生态系统,岛屿上缺乏大型掠食者的存在,导致食物链和生物链的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了一些特殊的物种演化。
三、岛屿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1. 物种多样性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记录岛屿上的物种丰富度,对物种组成和分类地位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岛屿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2. 种群动态监测:通过长期观察和记录岛屿上物种的数量和种群变化,分析物种的分布格局和种群动态的原因。
3. 基因组学方法: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岛屿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揭示物种的基因流动、群体结构和适应性进化等遗传机制。
四、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1. 岛屿面积:岛屿面积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较大面积的岛屿通常具备更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
2. 岛屿距离:离大陆越远的岛屿受到的扩散限制越大,物种迁移和种群交流较少,从而使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
3. 岛屿年龄:岛屿的年龄与物种的多样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岛屿演化的时间越长,经过的基因突变和物种迁移的机会也就越多。
五、岛屿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案例分析夏威夷群岛是岛屿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典型案例之一。
岛屿生物分布1精品文档
1.岛屿上生物总数比大陆上少 2.较大的岛屿比较小的岛屿种类多样性 高 3.移入的高速度和消亡的高速度是岛屿 生物组成的重要特征 4.温度制约和影响岛屿生物种类的多样 性 5生物对岛屿环境的适应有许多形式
岛屿生物分布模式
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曾对岛屿模式有过 不同的论述,迈克阿瑟和威尔森把过去的 许多观点综合在一起,提出了三个主要模 式。
岛屿的生境不同与陆地,他给微生物 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活环境,因为岛 屿周围是海洋,与大陆隔离起来,没 有几种陆生生物和海洋生物能在海上 稍久生存,生物要穿越一片汪洋到达 岛屿,就必须有空气或海水传送的特 殊适应。因此散布到岛屿上的生物常 常通过“险道”来散布。所以岛屿上 的生物最初都海水 中生活,所以很难横越海洋而到达岛屿, 不过有一些或许可以通过在漂移残块上进 行旅行,进而到达岛屿上繁衍生息。例如, 1969年,有一块漂移的植被“岛”横宽 13米,有10~15棵树,这样一个漂浮“岛” 可能带有一些陆生动物经过漂移到达远处 岛屿。所以相比于鸟类来说,岛屿生物中 陆栖生物种类较少。
岛屿生物分布
11动物保护 王圣彤 门洪生 童玉平 李婷婷
岛屿对于生物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其隔绝的环境,限 制了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同时也是岛屿生物与大陆生 物很少有基因交流的机会。岛屿生物在孤立的环境中进化, 其进化改变和辐射适应都很强。 今天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岛屿生物分布
岛屿生物来源
结论:较大的岛屿一般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岛屿面积每增 加10倍,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种类数目增加一倍,反之亦然。
如果按照达灵顿推算的规律来推断的话,面积缩小10倍,物 种就减少一半,若缩小100倍,物种就会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 一。 保护好百分之一的物种空间面积,就相当与保护住原有物种 数目的百分之二十五。
中国区域地理经典课件第五章中国近海
(1)、我国第一宝岛: 台湾岛
台湾岛面积3.57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第1大岛。岛上山地 占2/3,平原占1/3。台湾岛地质构造上位处西太平洋岛弧带, 渐新世至上新世时由地槽回返成为年轻的褶皱带,因而岛上新构 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第四纪冰期低海面时,台湾岛曾与 大陆相连。在地形上,台湾西部为平原台地,东部为山岭。主要 山脉有台东海岸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山脉,最高 峰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
1、基岩海岸
我国基岩海岸分布较广,特别是辽宁、山东、浙江、福建、 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全国基岩海岸总长度达5 000多 千米,占大陆岸线总长度的1/4以上。特征是:岸线曲折、岬 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
2、平原海岸
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砂砾质海 岸。
三角洲海岸 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 我国不少河流的输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如长 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
四、海岸带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1、 海岸带资源的日益短缺,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北方沿海水 资源短缺全国沿海优质耕地不断减少以及近海生物资源日趋枯 竭,
2、陆源性污染物及海上倾废排放造成沿海地区污染现象日 益严重,已严重影响海岸带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体的健 康。
3、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导致海岸带资源的浪费。
(4)东方之珠:香 港 岛
香港岛,简称为港岛,是香港三块地方中唯一离开大陆 的岛。港岛上有很多小山,高度都在300--400米,最高峰 是太平山,海拨554米。
港岛的北面有好几条繁华大街,如皇后大道、德辅道、 干诺道等。由于土地少,又多山丘,所以这些街道都是经 过劈山和填海建成的;港岛的南部有著名的深水湾、浅水 湾,这里是香港的主要旅游区和高级住宅区;港岛中部是 香港最繁华的地方,也是香港政府机关所在地,到处都是 豪华商业大厦和购物中心。
生物地理学-第5章 岛屿生物的分布
中国最美丽的十大海岛
一、西沙群岛:珊瑚为国土增色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 处,与东沙、中沙、南沙群岛组成中 国最南端的疆土。西沙群岛,从东北 向西南方向伸展。西沙群岛地处北回 归线以南,雨量充沛,岛屿附近海域 的水温年变化小。这些优越的自然条 件形成了西沙群岛奇特的景观。登上 西沙群岛的第一大岛永兴岛,就如走 进了一座热带植物园。那里热带植物 丛生,四季繁茂。
四、澎湖列岛: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
澎湖县位于台湾本岛西部的台湾 海峡中,东与云林、嘉义两县相望, 西与福建厦门相对,是台湾地区唯一 的岛县。全县由澎湖本岛及周围其他 63个岛屿组成,面积126.86平方公里, 人口9.5万,辖马公市和5个乡,县治 设在马公市。
澎湖列岛雄居台湾海峡的中枢,澎湖列岛的开 发比台湾本岛早380年,历史上曾是大陆移民 去台湾岛的踏脚石,故有“台湾海峡之键”、 “海上桥墩”之称。澎湖列岛本是一片火山喷 出的熔岩——玄武岩台地,因受海水侵蚀而分 裂成许多小岛,岛上表土瘠薄,由大量珊瑚礁 和砂砾堆积,虽气候温和,但风强雨少,不宜 农作物生长。而附近海域鱼类特别多,再加上 各岛的海岸线曲折,到处可以开辟渔场,所以 岛上居民多是“以海为田,以船为家”,兼采 珊瑚、珍珠。
西沙群岛上栖息着鸟类40多种,常见的 有鲣鸟、乌燕鸥、黑枕燕鸥、大凤头燕 鸥和暗缘乡眼等,素称“鸟的天堂”。 在整个树林的上层及其上空,海鸟成千 上万终日盘旋飞翔,千鸣万啭,自成奇 观。更有趣的是鲣鸟,它会在大海中给 渔船导航,白天渔民根据鲣鸟集结和寻 食方向,驾船扬帆前去撒网捕鱼,傍晚 跟随它们飞回的路线,把渔船从茫茫大 海驶往附近的海岛停泊。渔民们称鲣鸟 为“导航鸟”。
夏威夷地处热带,但受海洋环抱,气候并不炎 热,四季如春,雨量丰富,阳光充足,林木茂 盛,各种热带植物争奇斗艳。由于没有大工业 污染,空气清新。夏威夷最壮观的景象是岛上 正在喷发的火山。夏威夷的八大岛就是因火山 爆发把陆地推出海面而形成的火山岛,至今这 些火山仍有活动。与具有优美圆锥体型的日本 富士火山相迥异,夏威夷火山呈平缓的穹隆状, 是盾形火山的典型代表。这类火山由于喷发出 来的是流动性较大的富含镁铁成分的基性熔岩 , 喷发活动虽较频繁,却颇为“文静”,没有强 烈的爆炸和大量的喷发物,有利于观赏和观察。
生物地理学第五章
岛屿生物的分布
研究岛屿生物的重要意义 1 岛屿生物在孤立的环境中进化,其进 岛屿生物在孤立的环境中进化, 化改变和辐射适应都很迅速,因此, 化改变和辐射适应都很迅速,因此,岛屿 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2 岛屿生物种类少,边界明显,非常有 岛屿生物种类少,边界明显, 利于生物的定量化研究 3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可以用于生境岛 和自然保护区的研究
C 保护区之间的连接:几个保护区之间 保护区之间的连接: 通过廊道连接起来比相互隔离要好。 通过廊道连接起来比相互隔离要好。原因及 其弊端 D 自然保护区地点的选择:具有最丰富物 自然保护区地点的选择: 种的地方;具有特有种、受威胁和濒危物种 种的地方;具有特有种、 的地方; 的地方;要考虑流动联接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岛屿上的生物最初都是外来的 5 岛屿生物生活的风险比大陆生活更多, 岛屿生物生活的风险比大陆生活更多, 影响更持久 6 岛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常常是困难的, 岛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常常是困难的, 尤其是面积小的岛屿上的较易意外死亡 7 拓植和灭绝的速度都很快,就是说有 拓植和灭绝的速度都很快, 很高的物种流通速度。 很高的物种流通速度。拓植速度主要取决于 距离和物种的丰富程度 8 广食性比狭食性种群大
3 岛屿生物的移入速度与消亡速度之间的 平衡 4 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式图的解释 A 小岛与大岛相比,平衡种数较小,但 小岛与大岛相比,平衡种数较小, 平衡流通速度高 B 面积相同时,距离近的岛比远的岛平衡 面积相同时, 种数较多, 种数较多,且平衡流通速度高 C 当面积与距离的影响相结合时,可以进 当面积与距离的影响相结合时, 行种数预报和平衡流通速度预报
二、岛屿生物的来源 1 动物本身的飞行 如水鸟、蝙蝠等 如水鸟、 2 虫媒或风媒传播 3 借助天然飘筏到达岛屿 举例:夏威夷群岛生物区系:独特种多, 举例:夏威夷群岛生物区系:独特种多, 生物的进化,与距离的关系(美洲和印尼- 生物的进化,与距离的关系(美洲和印尼- 马来区系) 马来区系)
生物地理分布
生物地理分布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球表面上分布的科学。
它探讨了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模式,以及这些模式背后的原因。
生物地理分布不仅与地理环境因素相关,还与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地理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生物地理区域划分生物地理学将世界划分为若干个生物地理区域,根据地理环境和生物组成的共同特点进行区分。
常见的生物地理区域划分包括澳大拉西亚区、非洲区、新热带区、新北界区等。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物组成和生态系统特点。
二、生物地理分布的类型1. 全球性分布:一些物种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如海鸥、家鼠等。
这些物种通常对环境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地理区域生存和繁衍。
2. 限定性分布:一些物种只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出现,如考拉只生活在澳大利亚。
这种限定性分布可能是由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所决定。
3. 岛屿生物地理分布:岛屿上的生物地理分布受到岛屿的地理隔离和资源限制的影响。
岛屿上的物种往往具有独特的进化形式,如岛屿马达加斯加独有的鼠狐。
4. 海洋生物地理分布:海洋中的生物地理分布受到海流、水温、盐度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北冰洋和南冰洋是两个完全隔离的生物地理区域,物种组成差异显著。
三、影响生物地理分布的因素1. 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包括陆地的形状、地形、气候、土壤等。
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分布范围和形式。
比如,高山地区的气候寒冷,只有适应低温环境的特殊物种才能在那里生存。
2. 生物因素:不同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物种对环境要求较低,可以适应广泛的地理区域,而有些物种对环境要求特定,只能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存。
此外,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分布范围和形式。
3. 地质历史因素:地质历史事件如地壳运动、冰期等也对生物地理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冰期导致了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生物组成差异,形成了现在的生物地理分布。
四、生物地理分布的意义1. 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生物地理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各个生物地理区域中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生物地理学的岛屿生物群落研究
生物地理学的岛屿生物群落研究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规律和原因的学科。
在生物地理学领域中,岛屿生物群落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岛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和演化规律,因此成为了生物地理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岛屿生物群落研究的概念、方法和研究进展。
一、岛屿生物群落研究的概念岛屿生物群落研究旨在揭示岛屿上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等方面的规律和机制。
岛屿生物群落研究的核心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动态变化。
二、岛屿生物群落研究的方法1. 野外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记录不同类型岛屿上的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建立生物群落数据表。
2. 实验方法:采用实验设计,观察和测量不同环境因子对岛屿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演化过程。
3. 模型建立方法:利用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和统计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来预测岛屿生物群落的演化趋势和动态变化。
三、岛屿生物群落的特点1. 物种多样性:岛屿上的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但物种多样性却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岛屿上的物种来源有限,往往来自于母本种群的迁移和外来物种的引入。
2. 物种分布格局:岛屿上的物种分布通常呈现出梯度分布的特点。
即从岛屿中心到岛屿边缘,物种数量和多样性逐渐减少。
3. 物种区系特征:岛屿上的物种区系有其独特性,常常存在一些特有物种。
这些特有物种通常适应着岛屿的环境和资源利用。
4. 物种演化:岛屿上的物种演化速度较快,存在较多的物种分化和特化现象。
这是由于岛屿的地理隔离和资源限制,使得物种具有了更多的演化空间。
四、岛屿生物群落研究的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岛屿生物群落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 岛生物地理理论的建立:马克·麦克阿瑟和罗伯特·麦克阿瑟提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为岛屿生物群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平衡理论的发展:丘伯赫希提出了“动态平衡理论”,认为岛屿生物群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平衡状态受到物种迁移、灭绝和演化等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岛屿生物的分布•岛屿对于生物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生境。
其隔绝的环境,限制领导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同时也使岛屿生物与大陆生物很少有基因交流的机会。
岛屿生物在孤立的环境中进化,其进化改变和辐射适应都很迅速。
因此,岛屿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岛屿生物种类少,边界明显,非常利于生物的定量化研究。
海岛生物的拓展速度和灭绝速度都很高,表现出频繁的物种流通,最后达到这两种速度的平衡,使岛屿生物组成保持稳定。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形成许多被农田或其他异质景观所包围的斑块,即生境岛。
这些生境岛实际上与岛屿很相似,因此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也可应用于这些生境岛,特别是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研究。
印度洋处女岛上的怪异生物目录•第一节岛屿生物的来源•第二节岛屿生物的组成•第三节岛屿生物的分布模式•第四节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第五节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应用•复习思考题第一节岛屿生物的来源岛屿上的物种是上原生的?还是外来的呢?如果是外来的,那它们又是怎样达到这个与大陆隔绝的岛屿上的呢?一、生物到达岛屿的途径•大风:孢子、轻的种子、或昆虫•海水:漂流或“天然漂筏”•鸟类或昆虫:飞行中携带其他生物的卵或种子例子:飓风把蝙蝠带到新岛屿传播基因•根据在2008年11月发布的新研究显示,飓风可能把加勒比海狐蝠从一个岛屿吹到另一个岛上(右图,这个移民群体在巴拿马的洞穴中),最终重新连接了地理上的孤立物种和增加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2004年,Fleming和同事KevinMurray在飓风伊凡猛烈吹袭西印度群岛前后分析了在该地区的蝙蝠种类。
•工作组用网和工具收集了少量活蝙蝠的翼组织用作DNA分析。
•在飓风过后,当所有物种都有显示数量下降时,其中一种在大凯门岛的普通狐蝠却显示了其遗传基因多样性的增长。
•研究结果将发表在2009年1月号的《热带生物学》上。
加勒比海狐蝠这个移民群体在巴拿马的洞穴中二、控制生物对岛屿的拓殖的因素•许多因子严格控制着生物对岛屿的拓殖,也控制着岛屿生物群落终将达到的多样性程度。
•比如,岛屿的大小、距离拓殖者来源地的远近、地形或所处地理位置,这些因子在控制岛屿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岛屿生态系统中,地形起伏与地质情况是决定性因素生物特征的决定性因素•1)起决定因素:地形位置、地质情况及地理位置•2)生物群落受岛屿隔离的强烈影响•3)岛屿面积的大小对生物的影响•4)岛屿的气候条件•5)广食性的动物利于在岛上生活,其中种群的大小会比食物偏向性较严重的种群大。
岛屿在生物组成方面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情况。
•它们的隔离使陆地生物的移入发生困境,并且这种困难与距离的远近成比例。
如果距离近,可能仅表现出对新进入种类栖息地范围的限制。
相反地,如果距离远,可能被散布能力和竞争所限制。
岛屿生物组成的主要特征(迈克阿瑟)1、岛屿上生物总数比大陆上少•1)盐水的限制对所有类型生物的散布都起着过滤器的作用。
•如,加利福尼亚的沙巴拉群落(硬叶林)的常见鸟鹪雀鹛……中国的金胸雀鹛•2)离大陆越远的岛,其种类多样性越小2、较大的岛屿比较小的岛屿种类多样性高•因为较大的岛屿的栖息地类型较多。
•西安德列斯群岛展示了这样的规律,岛屿大小每增加十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种数翻一倍。
•岛屿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某些不稳定,使其种类组成易受影响并有时还会发生灾难。
尤其人类影响较大,包括驯养动物,杂草和鼠疫的引入时,岛屿的生物组则将发生巨大变化。
西印度鬣蜥•西印度鬣蜥是栖息于整个巴哈马群岛和大小安德列斯群岛热带干旱森林的一类特有物种。
它们是世界上最濒危的蜥蜴之一。
它们在岛屿上的栖息地易遭破坏,大部分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被毁灭,或者被人为引入的入侵物种严重破坏。
狗、猫、猪和老鼠捕食鬣蜥及它们的卵。
而山羊、绵羊、牛和其它牲畜则破坏了鬣蜥和其它本地物种赖以生存的特有植物群落。
•西印度鬣蜥基本上是食草动物,它们以多种植物为食。
由于它们能够促进种子发芽、为幼苗提供营养,并能把种子传播到小环境之中,因而它们对恢复当地植物群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它们数量的减少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3、移入的高速度和消亡的高速度是岛屿生物组成的重要特征•对移入者来说,适应岛屿的新环境可能是困难的,因为只有少数种群有可能组成迁入种群。
就是这些少数的迁入种群,由于它们原来适应了大陆上的环境条件,因此它们能在岛屿新环境成功定居的遗传变异机会也会受到限制。
•尽管如此,还是有些生物源源不断地迁移到岛屿上来。
但随着迁入者的增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与已存在者的竞争。
•最后,有些生物在竞争中失败或对岛屿条件不适应变的衰落,以至消亡。
4、温度制约和影响岛屿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寒冷限制和减少了岛屿上脊椎动物的组成。
相反,湿热使岛屿生物群落的种类多样性增加。
•在很冷的岛上,一些典型的爬行动物不存在。
如:鳄鱼,蜥蜴5、生物对岛屿环境的适应有许多形式•首先,隔离使物种形成,因此岛屿的特有种很多。
•其次,由于缺少大型食肉动物和竞争,允许一些特殊的动物存在,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巨龟。
•最后,由于岛屿生物种类数量少,空闲的生态位多,允许适应辐射的发展。
加拉帕戈斯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即科隆群岛属厄瓜多尔。
位于太平洋东部赤道两侧,东距厄瓜多尔900余公里。
•由16个大岛和许多小岛和岩礁组成。
陆地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散布在约6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上。
人口2万余人(2004统计)。
群岛由火山喷发而成。
气候凉爽,雨量较少。
•高等植物和动物各有700种左右,其中有1/3以上是当地特有种,但与南美大陆的种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大陆上已绝迹的巨龟,岛加拉帕戈斯群岛地图上仍存在,“加拉帕戈斯”在西班牙语即为“龟岛”之意。
加拉帕戈斯群岛-特殊气候•热带气候使岛上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甚至无雨,只有最高山的东南坡能“截住”一些云,恩赐雨雾,让这个狭窄的山麓变成潮湿的热带地区。
大岛的大部分地区和所有小岛都覆盖着喜旱植被,其中有许多仙人掌。
刚满百岁的“新鲜”熔岩占据了群岛不少地方,那里几乎寸草不生。
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正处在寒暖洋流交汇处,来自南部的秘鲁寒流和北部的赤道暖流交汇于此。
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一应俱全。
加拉帕戈斯群岛-植物园•气候特点是雨量较少、湿度低、气候凉爽、水温不高。
高等植物约有700种,其中约40%为当地特有的种属。
植物与中美、南美洲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干燥低地覆盖著空旷的仙人掌林。
海拔较高的过渡地带覆盖著森林,主要树木有腺果藤树、醉鱼树和番石榴。
过渡地带上面的潮湿的森林区中为Scalesia属植物林(一种古代遗留下的植被),矮树丛密布。
无树的高地上只有蕨类和草类。
加拉帕戈斯群岛-动物园•群岛以其罕见的动物而闻名,因其巨大的陆龟(古西班牙语称龟为「加拉帕戈斯」)而得名,据信这种龟是地球上生命最长的动物。
岛上的动物群和中美、南美洲的动物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说明岛上多数动物源出那里。
越过海洋的困难是动物稀少的原因。
两栖动物很少,爬虫也不多,当地特有的陆地哺乳动物只有7种齧齿动物和两种蝙蝠。
岛上鸟的种类和亚种只有约80种;陆地上多数鸟类为统称为加拉帕戈斯地雀的鸣禽类。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动物在科学上有重大意义,原因如下︰第一,当地特有的种属占很大比例;所有的爬虫(只有一种夜蜥蜴除外)和大多数的留鸟都是当地特有的种属。
第二,一些品种在不同岛屿上已有亚种。
第三,加拉帕戈斯鸣禽类已有许多来自共同祖先的适应类。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於鸟嘴的形状和大小。
第四,许多其他种类是由於适应性而进化的。
例如,会游泳的海鬣蜥就是该岛独有的,这种鬣蜥食海草,在某些地方成千上百只爬在沿海岩石上。
另一个重要品种是不会飞的鸬鹚。
第五,大陆上一度常见的巨龟已经绝迹,只在较大的岛屿上仍作为遗留物存在。
此外,一些南极的品种,如企鹅和海豹在岛屿上和热带动物并存。
巨龟海狮鸣鸟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曾对岛屿模式有过不同的论述。
迈克阿瑟和威尔森把过去的需索观点综合在一起,提出了三个主要模式:•一、种与面积的关系•二、种类与距离的关系•三、物种流通一、种类与面积的关系•迈克阿瑟的第一个模式是群岛中每个岛屿的面积与所包含的生物种数的关系。
•这种关系用关系式来表示:S=CA Z式中:S——生物种的数目:A——面积:C——生物种的密度,即单位面积内的物种数目Z——适当的参数。
事实证明,Z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函数表达形式,目前仍未能揭示其完整的内涵,更没有特别恰当的函数关系。
二、种类与距离的关系•迈克阿瑟和威尔森提出的第二个模式是,在增加岛屿生物种类多样性方面,距离对岛屿的影响。
•众所周知,海洋中遥远、单个、隔离的岛屿所维持的种类比大群岛或离大陆近的岛屿的种类少。
•威尔森根据对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的蚂蚁进行系统研究的结果,指出:岛屿生物种类主要起源于大陆祖先,隔离岛屿生物种类的极度贫乏证明了距离阻限了能成功拓殖的种类的数量,这主要是由生物的散布机制决定的。
远洋海岛的鸟类和蝙蝠比蛙类和陆地哺乳类多。
三、物种流通•迈克阿瑟和威尔森的第三个模式是岛屿物种流通的速度和流通特征。
•他们研究分析的结论:连续的物种流通可能是岛屿的主要特征,尤其当具有高度散布机制的有机体穿越惟一的阻限到达小岛时,这种流通速度更大。
岛屿生物地理学重要的两点:•一是由于岛屿所包含的种数较少,使用数学方法比较容易确定种类多样性。
•二是许多大陆环境也是事实上的岛屿,例如被农田围绕的林地、被集中用地包围的保留地、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自然保护区等。
•因此,从岛屿推出的一般模式也可用于上述这些陆地环境中的“岛屿”。
第四节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生活在岛屿上的生物种数,取决于若干因子,不仅包括岛屿面积、距离、地形、生境的多样性、生物拓殖的可能性和生物来源的丰富性等,还包括新种拓殖的速度与现存种的灭绝速度的平衡。
以往的180年,人们对此类现象作过大量的观测和分析,但只是在20世纪后半页,生物学家才试图将这些观测和分析资料综合成定量的理论模式,用以预测特定条件集合的可能结果。
迈克阿瑟和威尔森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一书中清楚地解析了这一数学途径。
特征:①生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成正相关;②生物种数与岛屿距大陆或其他的生物源地的远近成负相关;③岛屿在生物种类组成上出现连续的种类流通,但种类数量保持大致稳定。
定义:栖居在岛上的生物种数表现出拓殖与消亡之间的对抗速度的平衡,称为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岛屿刚有生物开始拓殖时,拓殖的速度会很高。
因为适应于散布的那些种很快达到岛屿,并且这些种对岛屿来说全是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移入者会属于已在岛上拓殖的种,因此新种出现的速度会下降。
另一方面,消亡速度将上升。
•生物种数可以潜在地从零增加到最大值P,从最近的大陆或其他源地迁到岛上的生物种类库(生物种类所在空间)是可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