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分析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底栖动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底栖动物包括海底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多毛类等。

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分布广泛,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位关系。

本文将针对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展开分析。

一、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定义与特点底栖动物的生态位是指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生态空间以及所扮演的角色。

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具有以下特点:1. 气候适应性强:底栖动物能适应各种水温、盐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性。

2. 食性多样性:底栖动物以不同的食物来源为生,包括有机废物、浮游生物和海洋植物等。

它们通过摄取这些食物维持生命活动。

3. 呼吸途径多样:底栖动物的呼吸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肺式呼吸、鳃呼吸和体表扩散等,以适应不同的氧气供应情况。

4. 繁殖策略差异:底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产卵繁殖,有的通过胎生繁殖,这些不同的繁殖策略使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二、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分析1. 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垂直分布与水深、光照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浅海水域,光照强度较高,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海床表层。

这些底栖动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

而在深海水域,光照强度较低,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海床底层。

这些底栖动物主要依靠从上层水体沉降下来的有机碎屑为食。

2. 底栖动物的水平分布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水平分布受到环境因子和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例如,某些底栖动物喜欢栖息在岩石区域,而另一些则主要分布在沙质或泥质海底。

这些差异分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底栖动物对于底质的适应能力不同,或者是因为它们对于特定生境的选择性较高。

3. 底栖动物的食物链关系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的不同层级,它们既是食物的提供者,又是食物的消费者。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潮间带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它是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

大连海区潮间带是我国东北沿海的典型潮间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对于了解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以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特点。

根据之前的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内已经鉴定出大约200多种大型底栖动物,包括贝类、多毛类、环节动物等。

这些动物的数量和种类丰富度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较高水平。

这些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潮汐、温度、盐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根据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可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潮上带主要分布着耐干扰性强的物种,如藻类、螃蟹等。

潮间带则是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大量贝类和环节动物在这个区域繁衍生息。

潮下带则主要分布着对日照和潮汐变化敏感度较高的动物种类。

此外,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点。

根据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动物群落丰度和种类组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这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潮汐和海洋营养盐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在冬季水温较低、盐度较高的情况下,动物丰度和物种多样性较低;而在夏季水温较高、营养盐丰富的情况下,动物丰度和物种多样性较高。

最后,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海洋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有机物分解和能量流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它们还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滤者,对海水质量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因此,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对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制定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垂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沿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沿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摘要:动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动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在生态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了解动物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以及一些核心技术的应用,对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沿进展综述,以期开展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动物生态学研究现状前沿1前言动物生态学研究可追溯至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已成为一门年轻的科学。

动物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开展的基石,对生态学新理论的开展和构建作出了重要奉献。

自从8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开展陆续出现了假设干新的热点,如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

动物生态学在异质种群理论、种群生存理论、行为生态学开展起到关键作用,对生态学新理论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1]。

到了90年代,我国动物生态学的开展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推动。

[1]一是异质种群理论和种群生存力理论的影响,国学者将此理论用于动物种群的研究。

二是随着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的渗透,动物行为生态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涉及到交配行为、婚配体制、化学通讯、繁殖投资策略等。

同时运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动物种群的迁徙,物种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及其生态适应等。

三是1992年我国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后,生物多样性成为我国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推动,主要在遗传多样性、入侵物种、关键种与功能群、濒危机制研究方面得到更多的开展。

另外,随着人们对生物系统了解的不断深入,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以整合和协作为特征的新时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迅速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学科相结合[2]。

2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我国近年来动物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了陆生动物以及水生动物等方面,不同区域物种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向不同,目前动物生态学研究侧重于陆生动物的研究。

2.1陆生地面动物研究陆生地面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了动物的种群和群落构造、分子生态、冬眠、食性、生殖和栖息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一些特殊种类的动物还包括了其它的一些生态学研究,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研究,鸟类的迁徙等。

黄海和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论文

黄海和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论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2, 2, 80-102 doi:10.4236/sd.2012.22013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2(/journal/sd)Advance of the Study on the Macrobenthos from the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Xinzheng Li 1, Hongfa Wang 1, Baolin Zhang 1, Lin Ma 1, Li Zhang 21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2Qingdao Jierui Huanbao Jishu Fuwu Co., LTD. (Qingdao Jierui Limited Company ofTechnical Service 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QingdaoEmail:*************.cnReceived: Dec. 5th, 2011; revised: Dec. 28th, 2011; accepted: Jan. 8th, 2012Abstract: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ferences concerning the ecological study on the mac-robenthos from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the advances of the study o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dominant species, biomass, abundanc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biodiversity (indices of Shannon-Wiener,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evenness and dominance) and secondary productivity of the macrobenthos from these areas were summarized, the concern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raised. The Jiaozhou Bay,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coastal areas are the areas in where there have been more researches on the macrobenthic ecology than other areas. The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quantities of macrobenthos in these seas varied wavily during the passed 50 year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se areas have changed very much. The human activities, particularly the coastal developments,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impact factors to the changes of macrobenthos. The present paper can provide basic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acrobenthos from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nd on the ecological study of the ecosystem from these seas.Keywords: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Macrobenthos; Advance; Summarization黄海和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李新正1,王洪法1,张宝琳1,马 林1,张 立2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青岛洁瑞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青岛Email:*************.cn收稿日期:2011年12月5日;修回日期:2011年12月28日;录用日期:2012年1月8日摘 要:本文在收集、研究近50年来有关黄海和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黄海和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生物量、丰度、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以及次级生产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和总结。

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

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

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包括了海洋、淡水湖泊、河流等多个环境。

大型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包括其生态位、种群动态、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位的研究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所承担的特定角色。

在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通过对底栖环境的利用和资源的获取来定义其生态位。

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主要受到底质类型、水温、水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大型底栖动物在生态位的利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不仅体现在食物资源的选择上,还表现在对空间的利用和生活习性上。

二、种群动态的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动态是研究其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种群动态研究可以通过调查样地、实验培育等方式进行。

通过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方面的观察和测量,可以揭示种群数量、密度和结构等信息。

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密度受到环境因素、食物资源以及天敌压力的影响。

在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生物学特征也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生态功能的研究大型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它们通过摄食、运动和排泄等生理活动,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进行转化和循环,影响着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

大型底栖动物还能够改变水生态系统的底质结构和湖泊河流的形态,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源。

生态功能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型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能够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保护与管理的意义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和种群动态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态恢复能力。

其次,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机制,从而指导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决策。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

李新正,董栋,寇琦,等.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J]. 海洋学报,2019,41(10):169–181,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11Li Xinzheng ,Dong Dong ,Kou Qi, et al.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deep-sea macrobenthic biodiversity with the progress in China[J]. Haiyang Xuebao ,2019, 41(10):169–181,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11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李新正1,2,3,4,董栋1,寇琦1,杨梅1,龚琳1,隋吉星1(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2.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071;3.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237;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综述了国内外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论述了中国在深海热液、冷泉、海山、深渊及鲸尸等特殊环境的考察、研究进展情况,并对中国将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梳理和展望。

关键词:深海;大型底栖生物;生物多样性;中国中图分类号:Q178.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193(2019)10−0169−131 引言国际上一般将1 000 m 及大于1 000 m 水深的区域定义为深海。

作为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包含了平原、海山、海沟、深渊、热液和冷泉等多种复杂环境,进而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命过程,成为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

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认为500 m 水深以下是没有生命的。

海南省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海南省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海南省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作者:张光星兰建新吴瑞王道儒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6年第11期摘要为了解海南省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2009年6月对海南省7个主要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 种类均匀度(J′)、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Y)、多样性阈值(Dv)等进行种类多样性评价。

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56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主。

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137.67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07.64个/m2。

H′甚高,在1.94~3.41,J′在0.52~0.90,Dv达到1.01~3.07,种类多样性基本处于非常丰富和较好的水平。

关键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海南省中图分类号 Q932.4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1.008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macrozoobenthos in mangrove area of Hainan Province, investigations on macrozoobenthos in 7 mangrove areas of Hainan Province were done in June 2009, and species diversity was evaluated using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H′), Pielous species evenness(J′), Berger-Parker dominant degree (Y) and Dv index. A total of 56 species of macrozoobenthos were investigated in which mollusks and crustaceans were main groups.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density were 137.67 g/m2 and 307.64 ind/m2,respectively. H′ valve was very high,ranging from 1.94 to 3.41. J′ valve ranged from 0.52 to 0.9, and Dv valve in the range of 1.01 to 3.07. Species diversity was basically in a very rich and good level.Keywords mangrove area ; macrozoobenthos ; community structure ; diversity ; Hainan Province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热带、亚热带河口特有的生态类型,也是世界上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1]。

中国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中国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中国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3胡知渊 鲍毅新33 程宏毅 张龙龙 葛宝明(浙江师范大学生态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 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群落结构能反映出底质条件、水质状况、水温等非生物因子以及植被、物种间的影响、捕食压力等生物因子的情况。

本文概括了底栖动物的概念、生活型和功能群的划分,探讨了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及目前中国底栖动物的研究重点和主要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时空差异、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底栖动物的生物指示作用,并展望了底栖动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底栖动物;湿地;分布;环境因子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9)05-0959-10Research progress on ecology of na tura l wetl and zooben thos i n Ch i n a.HU Zhi 2yuan,BAO Yi 2xin,CHE NG Hong 2yi,Z HANG Long 2l ong,GE Bao 2m ing (Institute of Ecology,Zhejiang N or m al U niversity,J inhua 321004,Zhejiang,China ).Ch inese Jou rna l of Ecology ,2009,28(5):959-968.Abstract:Z oobenthos is an i m portant part in wetland ecosyste m ,and p lays a connecti on link in energy fl ow and matter cycling .Its co mmunity structure can reflect the abi otic fact ors (e .g .,bott om sedi m ent conditi on,water quality,and water te mperature )and bi otic fact ors (e .g .,veg 2etati on,interacti ons bet w een s pecies,and p redati on p ressure ).This paper intr oduced the con 2cep t,life f or m s,and functi onal gr oup s of z oobenthos,and discussed the features of the study on the ecol ogy of z oobentho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key research areas and i m portant achieve ments in China,with the f ocus on the s pati ote mporal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 on of z oobenthos communi 2ty,relati onshi p s bet w een z oobenthos and envir on mental fact ors,and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 z oobenthos as bi o 2indicat or in water health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 ons on the ecol ogy of z oob 2enthos in China were p r os pected .Key words:z oobenthos;wetlands;disturbance;envir onmental fact or .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ZE0204)和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2007R40G2030152)。

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

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

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蒋万祥;蔡庆华;唐涛;渠晓东【摘要】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通过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量化监测,对三峡水库湖北库区最大河流香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捕食者、滤食者、撕食者相对丰度较小;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明显受时空资源位的限制;香溪河物质循环能力、两岸物质的输入量和粗有机颗粒/ 细有机颗粒在九冲河明显高于其它河流,在冬季高于其它季节;物质输送能力以高岚河最高,在时间方面以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流速、电导、浊度、总氮、二氧化硅对香溪河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指示作用;二氧化硅和化学需氧量对物质输送能力具有指示作用;水温、水深、二氧化硅、总磷可作为沿岸物质输入量的指标;水温、二氧化硅可作为评估河道中粗、细有机颗粒比例的重要指标.【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10【总页数】12页(P5207-5218)【关键词】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作者】蒋万祥;蔡庆华;唐涛;渠晓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枣庄学院生命科学系,枣庄,277160;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5;Q958河流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受到最大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由于认识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环境无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增长的受害者,水体更是首当其冲,往往成为污染的最终受纳者[1]。

伴随着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河道萎缩等一系列河流功能衰退问题的出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相关研究正受到广泛的重视。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张宝琳;王洪法;李宝泉;王永强;王金宝;李新正【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07(31)1【摘要】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02.5个/m2,5月最高,为144.67个/m2,2月最低,为52.66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60.01g/m2,11月最高,为102.99g/m2,2月最低,仅为11.87g/m2.本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总页数】5页(P60-64)【作者】张宝琳;王洪法;李宝泉;王永强;王金宝;李新正【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相关文献】1.石岛大鱼岛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J],2.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J], 王洪法;李宝泉;张宝琳;帅莲梅;李新正3.胶州湾女姑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J], 李宝泉;张宝琳;刘丹运;王少青;王洪法;李新正4.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 [J], 张崇良;徐宾铎;任一平;薛莹;纪毓鹏5.黄河口岔尖岛、大口河岛和望子岛潮间带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J], 王晓晨;李新正;王洪法;李宝泉;王金宝;于子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摘要:潮间带区标志着由陆地向海洋的过渡,虽然它在世界海洋总面积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人类的海洋活动却首先从这里开始,而且,至今仍然是人类进行重要海洋生物养殖活动最活跃的区域。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潮间带处在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受海洋和陆地因子如水温、光照、波浪、潮汐、盐度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直接影响,潮间带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世界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1]。

由于潮间带是陆上污染物排放入海的必经之路,大量废物的注入和滞留给潮间带底质环境及水环境带来明显的负作用,致使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严重时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

底栖动物是指那些生活于水体沉积物底内、底表以及以水中物体(包括生物体、非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动物类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粒径较大的基底或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

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和沉积物摄食居多。

底栖动物生活在海洋环境的“底栖区”,上至湿地潮间带区域,即从潮间带到潮下带(近海)、下至深海处,其中又可分为河口潮间带、湿地潮间带、港湾、珊瑚礁、红树林、深海热液口、海草地等各种生境区域。

潮间带底栖动物不仅能作为各种河口生物的饵料来源,而且许多大型底栖动物可供人类使用,如:河蚬、缢蛏、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齿吻沙蚕(Nephtyidae.sp)等[3]。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4],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根据分选网筛孔径大小,底栖动物可分为3种类型:大型底栖动物(大于500μm)、小型底栖动物(42~500μm)、微型底栖动物(<42μm)[5]。

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

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
ZHANG Mengsheng1,2 CHEN Min3 DING Ling1 LI Song1
(1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0120, China; 2Yangtze Ec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Y=ni / N×fi
(1)
d =(S - 1)/ log2 N
(2)
J = H′/ log2S
(3)
H′ = -∑(ni /N)× log2(ni /N)
(4)
式(2—4)中,S 为总种数,N 为总丰度,ni为第 i 种
的丰度。
- 73 -
资源·环境·植保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年 04 期
1.4.3 群落结构 采用 Primer 5.0 软件进行聚类 分析(Cluster)和丰度/生物量曲线(ABC 曲线)分析, 将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数据对数转化,得到
具有重要意义[5]。 横沙东滩位于横沙岛东端,面积约 52 km2,是长
江口发育较好的浅滩之一,与长兴岛和九段沙构成 了长江口的三大浅滩。随着河道整治与促淤圈围工 程的开展,横沙东滩的湿地面积逐年增加。近年来, 对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集中在九段沙 和崇明岛[6-10],而针对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 和群落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吕巍巍等[11]对围垦后 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 围垦导致该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改 变。为进一步了解横沙东滩围垦后潮间带大型底栖 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本研究于 2019 年 10 月、 2020 年 4 月分别对研究区成陆区和自然潮滩的大型 底栖动物开展了调查,为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深 入研究提供参考。

【开题报告】浙江大小长途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开题报告】浙江大小长途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开题报告环境科学浙江大小长途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国内外研究动态几十年来国内外对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及群落特征作了大量研究。

对潮间带的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对组成潮间带生物群落的底栖动植物进行区系分析。

这部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活跃,工作做得较为详尽。

第二,对种类、数量组成与分布的研究。

这部分的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至20世纪80年代这类研究工作已渐趋深入,其研究内容则包括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不同潮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特点,从而揭示其规律性;水平分布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不同海域、不同海岸开敞度的物种分布情况,这对于查明生物资源的分布及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工作主要是对生态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将海洋生物的研究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及海洋地质等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潮间带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处在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并且受到海洋与陆地两大生态系统的影响,因而水温、光照、波浪、潮汐、盐度等生态因子和人为干扰都直接影响着潮间带的生物群落,使潮间带的生态类型极具代表性。

研究者普遍认为,底栖动物群落能很好地反映周围海域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底栖动物取食浮游生物、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等,本身又被其他鱼类和鸟类所取食,因此底栖动物的资源量分布直接影响着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一直倍受关注。

早期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定性研究,近来研究则主要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定量及其种群生态学研究。

国外研究发现影响底栖动物的环境因子很多,主要有底质、植被、温度和盐度等。

大、小长涂岛位于长江口南端,杭州湾外缘的舟山群岛中部,地处亚热带边缘海区。

气候温和湿润,有明显的季节变。

大、小长涂岛间夹一条长7.8公里,宽400-700米的长涂港。

山东南部近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研究

山东南部近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研究

山东南部近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研究钟海霞;曲方圆;隋吉星;张蒙生;涂梁莉;赵凡淇;于子山【摘要】于2007年4月对山东南部近海进行了3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0种,其中多毛类87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47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类群4种.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是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a)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49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3.88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H'、J'和d的平均值分别为:3.856、0.805和4.004.在30%相似度水平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综合H'和ABC曲线的结果,山东南部海域底栖生态环境较好.【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8(037)001【总页数】11页(P88-98)【关键词】山东南部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多样性;群落结构【作者】钟海霞;曲方圆;隋吉星;张蒙生;涂梁莉;赵凡淇;于子山【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5;Q958.8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流和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主要通过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扰动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

由于大型底栖动物生活相对稳定,对海洋环境污染反应敏感,因此大型底栖动物历来是污染监测领域研究的焦点(田胜艳等,2009;Peng et al,2013)。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是海洋科学中的重要课题。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的生物群落,包括各种底栖动物和植物。

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推动可持续的海洋管理。

首先,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洋底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物群落,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底栖生物,如海藻、珊瑚、海绵、甲壳动物等。

研究表明,底栖生物多样性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例如,海底珊瑚礁是一个典型的底栖生物聚集区,不仅提供物种多样性,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因此,通过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对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随着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

例如,某些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当它们的数量减少或消失时,可能意味着环境质量下降,海洋生态系统出现问题。

因此,通过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有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为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促进可持续的海洋管理。

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底栖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底栖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了解不同底栖生物的生命周期和个体间的关系,识别濒危物种和保护重点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还可以为生态修复和海洋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南方农业学报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 2024,55(2):299-310ISSN 2095-1191; CODEN NNXAAB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4.02.001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穆文丹,裴丽伊,朱祖浩,张丽,贾仁明,张秋丰(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广西北海 536000)摘要:【目的】探明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北部湾北部海域生态监测、环境评价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北部湾北部海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于2020年10—11月(秋季)和2021年4—5月(春季)对北部湾北部海域共20个调查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取样,统计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优势度(Y )和种类更替率,并计算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 )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J'),通过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 )确定划分群落时的主要物种,以ABC 曲线(丰度/生物量)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干扰情况,并利用SPSS 24.0分析环境因子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H'、J'和D )的Pearson 相关性。

【结果】春季调查共鉴定出50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9个门类,优势种有12种;秋季调查共鉴定出40种,隶属于5个门类,优势种有10种;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的共有优势种为光亮倍棘蛇尾、疣吻沙蚕和日本文昌鱼。

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43.11 ind/m 2,秋季为186.38 ind/m 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8.92 g/m 2,秋季为24.15 g/m 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高于秋季,具体表现为:春季H'(1.566)>秋季H'(1.126),春季J'(0.780)>秋季J'(0.613),春季D (0.694)>秋季D (0.548)。

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王迪;陈丕茂;马媛【摘要】通过2008-2009年在钦州湾及附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获大型底栖动物8门62科94种,软体类最多,其次为多毛类,种类季节变化较大.以优势度指数Y>0.02为判别标准,调查区春季优势种为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a(Hanley))、刺足掘沙蟹(Scalopidia spinostpes Stimpsom)和独齿围沙蚕(Perinereis cultrifera Grube),夏季优势种为方格皱纹蛤、刺足掘沙蟹和持真节虫,秋季优势种为曲波皱纹蛤和网纹藤壶,冬季优势种为肋鲳螺和方格皱纹蛤.春、夏季优势种变化不大,秋、冬季优势种变化较大,除方格皱纹蛤外均为季节特有种.海区底栖生物平均总密度和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439个/m2和115.14g/m2.与20世纪80年代钦州湾茅尾海调查结果相比,平均栖息密度有所升高,但是平均生物量却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底栖动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4.01、1.80和0.73,水平不高.用SPSS软件将各站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值与水深等理化因子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各特征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夏季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种类数、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沉积物pH值呈显著负相关;秋季密度与硫化物呈显著正相关;冬季生物量与硫化物和有机质均呈显著正相关.【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16【总页数】10页(P4768-4777)【关键词】钦州湾;底栖动物;生态学【作者】王迪;陈丕茂;马媛【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广州,501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00;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广州,501300【正文语种】中文Abstract:Qinzhou Bay,which is the biggest in Guangxi,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for developing a marine economy as it is species-rich.In recent years,as human impact has become more serious,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more complicated,increasing pressure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Because an examination of the benthos is one way of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cological surveys of the macrobenthos in Qinzhou Bay were undertaken during four cruises during 2008 and 2009.A total of 94 macrobenthic species were identified,including 36 species of mollusk,22 species of polychaete,21 species of crustacean,and six species of echinoderm,as well as nine other species.The greatest number of species was found in the inner bay,followed by the open bay,outside the bay,and neck bay,respectively.The Mollusca was the dominant group in the benthos,followed by the Polychaeta,although the dominant species varied with season.In spring,the macrobenthos was dominated by Periglypta lacerata,Scalopidia spinosipes and Perinereis cultrifera.By contrast,cerata,S.spinosipes and Euclymene annandalei were themost abundant species in summer,Periglypta chemnitzi and Balanus reticulatus in autumn,and Umbonium costatum and cerata in winter.The dominant species,therefore,were similar in spring and summer,but changed in autumn and winter.Periglypta lacerata was the only dominant species throughout most of the year.The average total density and average total biomass of macrobenthos were 439 ind./m2and 115.14 g/m2,pared with data from the last 20 years,the average abundance of individuals has increased,while biomass has decreased.The average abundances andbiomasses were greatest in winter,followed by autumn,and least in spring and summer.An examination of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revealed that the average abundances and biomasses varied with no obvious trends.The average abundances and biomasses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reas,being highest in the open bay,followed by the outer bay,entrance to the bay and finally inner bay.The species richness index is 4.01(D),the diversity index 1.80(H')and the evenness index 0.73(J'),which are low.The average species richness index has the same trend in different areas: greatest in the inner bay,least at the entrance to the bay,and similar in the open bay and outer bay.The richness,diversity and evenness indices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depth.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evenness indices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diment pH in summer,whereas dens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lfide in autumn,and biomas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lfide and organics in winter.An 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 method was used todetermine the levels of disturbance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In spring,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was only slightly disturbed,whereas in the other three seasons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ere moderately disturbed.However,disturbance was greater in autumn and winter when compared with that in summer.Key Words:QinZhou Bay;macrobenthic fauna;ecology钦州湾是广西沿岸重要的海湾之一,水域面积约400km2,湾内岸线曲折,岛屿棋布,底栖生境十分多样化。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耐受性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耐受性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耐受性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对于保持海洋生态平衡以及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以及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这些不利因素下,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耐受性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耐受性,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气候变化对底栖动物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生态系统遭受到了巨大压力。

海洋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现象对底栖动物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些底栖动物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它们能够通过迁徙、调整行为和生理机制等方式来减轻气候变化对其生态系统造成的冲击。

然而,对于一些特定种类的底栖动物来说,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生长受阻、繁殖不稳定以及栖息地丧失等问题,从而对其生态系统的耐受性造成负面影响。

二、污染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海洋污染是另一个威胁底栖动物生态系统耐受性的重要因素。

底栖动物对于海洋污染更为敏感,它们生活在海底近邻的沉积物中,很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污染。

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塑料垃圾等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一些对污染物较为敏感的底栖动物可能会发生死亡、生殖受阻和行为异常等现象,从而降低其生态系统的耐受性。

三、资源过度开采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过度捕捞和资源开采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另一个严重问题,这对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耐受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过度捕捞会导致海洋食物链的破坏,从而使得一些底栖动物的食物供应减少。

此外,资源开采还会带来栖息地破坏和物理损害,使得底栖动物无法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

这些因素都将对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耐受性产生负面影响。

四、提高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耐受性的方法为了提高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耐受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为底栖动物提供更加准确的气候环境数据,以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的研究进展水质监测与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底栖动物作为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水质环境的变化情况。

因此,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底栖动物在水质监测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

首先,底栖动物可以作为生物指示物来反映水质环境的变化。

底栖动物对于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差,对水体中的溶解氧、水温、pH值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

当水质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相应变化。

通过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可以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程度以及水环境的健康状况。

其次,底栖动物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强的种群稳定性,能够提供更长期的监测数据。

与其他浮游生物相比,底栖动物的生命周期较长,可以在水环境中生存较长时间。

因此,通过对底栖动物进行长期监测,可以获取更加准确、全面的水质信息。

此外,底栖动物种群的稳定性较强,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提供更为可靠的评估结果。

第三,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指标具有高度灵敏度和综合性。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是由多种底栖动物组成的,对于水质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通过对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更为详细的水质信息。

此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还可以综合反映水质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对于评价水体的整体质量更为准确。

最后,底栖动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沉降能力,可以积累和存储有毒物质。

底栖动物在生活过程中会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因此可以作为有毒物质的富集体和储存体。

通过对底栖动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进行监测,可以评估水体中的有毒物质的含量和污染程度。

尽管底栖动物在水质监测与评价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底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和生境破坏;底栖动物的样本收集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作者:马骏付荣恕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02期摘要:大型底栖动物生活在水域环境的“底栖区”,是污染检测领域研究的焦点。

文中论述了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水层-底栖耦合中的作用,环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及底栖动物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也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水层-底栖耦合;环境中图分类号:Q958.885.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2-0078-04随着对水体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底栖动物的作用愈显重要,目前国内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1]。

为了研究的方便,可按底栖动物个体大小,将其划分为大型底栖动物(macrozoobenthos或macroinvertebrate)、中型底栖动物(mesozoobenthos)和小型底栖动物(microzoobenthos)。

一般将个体体长≥1 mm、不能通过0.5 mm(约40目)孔径筛网的无脊椎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扁形动物(涡虫)、部分环节动物(寡毛类和水蛭)、部分线形动物(线虫)、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型底栖动物体长介于0.5~1 mm,主要由部分个体较小的寡毛类(如仙女虫科的毛腹虫属)、自由生活的线虫(free-living Nemotoda)和部分甲壳类(Crustacea)等组成;小型底栖动物指个体≤0.5 mm的动物,如营底栖生活的原生动物(Protozoa)、轮虫(Rotifera)、枝角类(Cladocera)和桡足类(Copepoda)等[2]。

大型底栖动物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大型底栖动物可供食用,是渔业采捕和养殖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更多的大型底栖动物是经济鱼类、虾类的天然饵料,是碎屑食物链的关键一环。

下面就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1 大型底栖动物在能流、物流中的作用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它在水体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型底栖动物可分为底上动物(epifauna)和底内动物(infauna)。

底上动物以捕食者和杂食者居多,而底内动物一般是沉积食性者和滤食食性者,另外还有一部分则表现为这两种食性兼而有之,如端足类的Corophium volutator,它们可滤食自己挖洞过程中再悬浮起来的表面沉积物颗粒。

底栖生物生活在水体环境的“底栖区”(benthic),生境高度多样化,底栖生物物种的丰富度也远高于水层区,种数(预计超过100万种)远远超过水层中的大型浮游动物(约5 000种)、鱼类(20 000种)和哺乳类(约110种)之总和[3],而且其中许多门类还是它所特有的。

大型底栖动物大多生活在有氧和有机质丰富的沉积物表层,它们的次级生产量是水体生态系统中能流和物流的重要环节[4]。

寿命相对较长的其它大型动物及小型动物的现存量提供了一个能反映一定时段内底栖动物食物资源的平均量或C通量的信息[5]。

同时,大型底栖动物还影响着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的时间和数量级。

大型底栖动物以许多方式影响着水层中的能流和物流过程,它们当中的大多数物种,其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时间是以浮游幼虫的形式在水层中度过的。

在热带和温带海域,这些浮游幼虫是肉食性动物的重要食物,比如水螅虫产生的水母是水层区捕食者的重要捕食对象。

据报道有相当数量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在夜间表现为有规律地向水的近底层迁移,直接与水层的生物相互影响,成为底层乃至水层区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大型底栖动物的摄食、建管和筑穴等生物扰动能够使沉积物颗粒发生改变和混合,它们也通过产生粘液和其它一些活动从微尺度上改变地形,从而增加或降低沉积物的粗糙程度,破坏沉积物的原始结构及微生物的生物特性,强烈地改变物理因素所产生的通量,进而影响到动物的营养环境等[7]。

另外,较大的掘穴动物还可能给与上覆水没有直接接触的动物(如:Hyala)供给氧气。

2 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层-底栖耦合中的作用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层-底栖耦合中起重要作用。

水体生态系统通过能流和物流的传递,将水层系统与底栖系统融为一体的过程,称作水层-底栖耦合,这是水体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过程,其能流过程尤其受到重视[8]。

在水层-底栖耦合的过程中,一方面水层的生产量能通过沉降作用到达底栖区而被底栖生物所利用,另一方面底栖动物的浮游幼虫和某些大型底栖动物可直接被水层捕食者所利用[9]。

大型底栖动物中的滤食性动物主动将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吞食掉的过程叫做生物沉降(biodeposition);底栖动物,特别是大型底栖动物由于摄食、建管和筑穴等生物活动对沉积物初级结构的改变叫做生物扰动(bioturbation)[6]。

某些食沉积物者,特别一些头部(或口部)朝下的种类,如棘皮动物的凹裂星海胆、棘刺锚参、细五瓜参和海地瓜等,都是非选择性的食底泥者,主要取食微型和小型生物以及沉积物中的有机碎屑,能搬运大量的沉积物。

根据国内资料,一个凹裂星海胆24小时至少搬运3 g沉积物,该种群在东海的平均密度为个由此计算一年之中该种一个个体通过消化道从底部到表面对沉积物的搬运量是210 kg,经搬运的沉积物积累厚度平均高达70 mm。

在东海西部,高生物扰动率出现在食沉积物者密集出现的生境。

在研究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层-底栖耦合过程中的作用时,对滤食性双壳类动物作用的了解较多。

在贻贝人工养殖带,使用小水管和水泵替代双壳类动物的滤水管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群集的双壳类动物的巨大的滤食能力。

Graf和Rosenberg在其综述中也给出了很多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悬浮物被密集的双壳类种群生物沉降的例子[10]。

3 环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一直倍受关注。

早期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定性研究[11],近来研究则主要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定量及其种群生态学研究[12]。

环境影响底栖动物的生物量、群落组成等。

随海域环境条件的不同,底栖生物生物量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北黄海以棘皮动物占绝对优势,为55.0%;南黄海以多毛类占优势,为44.3%;渤海以软体动物及棘皮动物占优势,分别为33.7%和32.2%。

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是北黄海最高,其次是渤海,南黄海最低,这个研究结果与底质的有机物含量分布相一致。

另一原因是渤、黄海近岸海域受大陆沿岸水、黄海冷水及黑潮水的共同影响,水温季节变化明显,各种水文、底质条件复杂,底栖生物群落组成也较复杂[13]。

底栖动物是一类活动能力相对较弱的生物类群,最直接地受到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变化的影响。

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最常见的污染物是过量的有机质,主要是污水,包括来自纸浆厂的废水、生活污水、工厂排污等。

排放到有限水体中的污水导致富营养化,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会导致沉积物整个缺氧以及相应的动物区系消失,而远离污染源的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出现迅速的增加。

底栖动物种类数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减少,营养物质氮、磷的大量输入及水生植物死亡后所造成植物尸体残骸的积累,导致底栖动物种类数下降[14]。

已有研究证明重金属对底栖动物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影响程度不同,重金属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15]。

利用底栖生物群落和种群进行污染评价的类型很多,其中最简单的是生物多样性指数,它是群落结构中组成种数的一种简化反应。

该指数既反应了组成生物群落的种类变化状况又反应了群落中各生物之间数量关系的改变,适用范围广,能够较实际地反映群落结构,评价准确度较高,并用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单纯度Simposon指数计算底栖生物的群集特征值,以判别评估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16]。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20多年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海域生态环境变迁、沉积物的扰动、高速的富营养化进程、渔业活动以及底栖动物捕食者的改变等。

许多海湾的生态环境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养殖排污的影响下日益恶化,如胶州湾,湾内外的底栖生物种类及群落组成在环境污染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17]。

关于污染物对底栖群落的影响,目前最详细的研究是苏格兰海洋生物学会研究所的Peterson(1975)所做的工作。

在研究一个海湾的过程中,他监视底栖生物的变化达10年的周期,4年是在纸浆厂排污之前,6年是在其排污之后[18]。

4 底栖动物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底栖动物的资源量分布直接影响其它物种的生存和繁殖[19]。

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多种作用,除加速水底碎屑的分解、调节泥水界面的物质交换及促进水体的自净等作用外,还是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底栖动物取食浮游生物、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等,本身又被经济水产动物(如鱼类)所食,其生产量被认为与渔业的产量紧密相关。

而在其它生物的捕食对底栖动物生产力的作用方面,许多的研究结果往往不一致。

一些研究报告认为捕食作用减少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对生产力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而另外一些实验结果显示,鱼类或无脊椎动物等捕食者对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或生产力影响非常小,甚至没有什么影响。

Kajak(1980)[20]则认为捕食作用可能减小了初级消费者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由此可能促进底栖动物生长率的提高,进而刺激生产力增长,然而这种作用很难从野外的研究中得到定量。

捕食作用可能的确降低了底栖动物的现存量,但由此刺激底栖动物生长率的加快却可促使生产力的提高,两者此消彼长程度不同可造成不同的结果,这可能是不同研究实验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

5 小结研究底栖动物的生产力,不仅可为了解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动态提供帮助,还可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及渔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大型底栖动物是渔业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有些种类,如柱头虫和沙蚕等,还是海洋污染的指示生物[21]。

因此,对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能为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而且是科学管理和利用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基础,对于了解底栖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探索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张志南, 图立红,于子山.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0,20 (2):45-52.[2] 龚志军,阎云君,谢平.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 .湖泊科学,2001,13(1):79-88.[3] 张志南译.生物海洋学导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4] Holme N A,Mclntyre A D(ed.).Methodsforthestudyofmarinebenthos[M].Oxford:Blackwell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4.[5] Schaff T,Levin L,Blair N,et al. Spatialheterogeneityofbenthos onthCarolinacontinentalslope: large ( 100km ) -scalevariation[J]. Mar.Ecol. Prog. Ser.,1992,88: 143-160.[6] 张志南.水层-底栖耦合生态动力学研究的某些进展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0,30(1):115-122.[7] 于子山, 王诗红, 张志南,等.紫彩血蛤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9,29 (2):279-282.[8] Bonsdorff E,Blomqvist E A M.Biotic coupling on shallow water soft bottoms-examples from-176.[9] Arntz W E,Gili J M,ReiseK.Unjustifiably ignored;reflections on role of benthos in marine ecosystem[A].In:Gray J S,Ambrose Jr A,Szaniawska A(eds.).Biogeochemical cycling and sediment ecology[C].Kli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10]Graf G,Rosenberg R.Bioresuspension and biodeposion:areview[J].J.Mar.Systems,1997,11:269-278.[11]蔡如星,郑锋,王彝豪,等.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及分布[J].东海海洋,1990,1:51-60.[12]袁兴中,陆健健,刘红.长江口新生沙洲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J] .海洋学报, 2002, 2:133-139.[13]胡颢琰,黄备,唐静亮,等.渤、黄海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J].东海海洋, 2000,18(4):42-43.[14]熊金林.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5]付荣恕,杜作滨.铅、铬污染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效应[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8,23(4):93-95.[16]张存勇.连云港近岸海域海洋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17]毕洪生,冯卫. 胶州湾底栖生物多样性初探[J].海洋科学, 1996,6:58-62.[18]田胜艳.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3.[19]Tokeshi M . Production ecology[A]. In : Armitage P, Cranston P S, Pinder L C V , eds . The Chironomidae : The Biology and Ecology of Non - biting Midges[C]. London: Chapman & Hall, 1995.[20]Kajak Z. Role of invertebrate predator ( mainly Procladius sp.) in benthos[A]. In: Murray D A, eds. Chironomidae. Ecology, Systematic, Cytology and Physiology[C].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0.[21]沈国英,施并章.海洋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