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历史
上海租界的历史建筑
![上海租界的历史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e1e0250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9.png)
上海租界的历史建筑
上海租界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区域之一,自1842年第一次鸦片
战争后,上海便成为了外国势力的重要据点。
1895年,上海租界正式
成立,由美、英、法等国划分为不同区域。
上海租界内不仅有世界级
的现代建筑,还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上海租界的历史建筑可以分为三大类:
1. 传统民居类:如西洋洋房、里弄房屋等。
其中著名的有虎门
桥马路(著名的“汉弥尔顿公寓”等)、法租界鲁园路(众多独栋住宅)、英租界巨鹿路等。
2. 宗教建筑类: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
“灵魂教堂”圣依纳爵天主堂,建于1910年,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
之一。
3. 公共建筑类:如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等。
其中最著名的
建筑是上海图书馆,坐落于徐汇区的肇嘉浜路。
该图书馆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遗产保护单位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除了上述类别的建筑外,上海租界还有一些其他类别的历史建筑,如福州路的永安戏院、法租界的上海大戏院等。
这些历史建筑,在上海租界的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成
为了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有力见证。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670f61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a.png)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上海租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租借地之一。
这个曾经的外国租界对上海以及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租界成为了各国列强的“避风港”。
自1843年《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随着上海的发展,各国在这里建立了租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法国和美国。
这些租界内部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国际租界”。
上海租界的建立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租界使得西方先进的经济、法律和科技理念得以传入中国,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租界内的弥散的外国商人和移民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为上海的工业化和商业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另一方面,租界也使上海成为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和社会思潮的交汇地。
许多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人物都是在上海的租界中从事活动,他们的思想和影响力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接触,上海租界成为了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
各国在租界内举办的外交和贸易活动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交往和合作的平台。
租界内形成的现代商业机构和组织为上海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租界内聚集了大量的外国移民,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社会群体。
这些外国移民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上海注入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上海租界的存在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阴暗面。
租界的特权地位使得外国资本和权势在上海租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限制了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主权。
租界内的不平等条约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抗争,成为了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诱因之一。
随着中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上海租界的地位逐渐开始削弱。
1943年,上海租界被逐渐返回中国,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上海法租界的“史记”简要
![上海法租界的“史记”简要](https://img.taocdn.com/s3/m/310f68d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49.png)
上海法租界的“史记”简要法租界地图一上海法租界的历史简要01概述上海法租界(Shanghai French Concession),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
主要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已并入黄浦,和徐汇区两区内,东部狭长地带则伸入今黄浦区。
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国四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
另外三个分别是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沙面)。
上海法租界现代照片开辟和发展1849年4月6日麟桂与敏体尼正式签字换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此时的法租界仅有986亩。
1900年经历小幅扩张。
1914年开始大幅扩张成立法新租界。
1920年代发展成上海最好、最高级的住宅区。
1943年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称第八区,法租界历史旋即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
法租界图二法租界在旧中国四大租界中的地位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
法租界图三02法租界历史终结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宣布,同意放弃在华租界。
6月5日,汪精卫政权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
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称第八区。
上海法租界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
8月1日,汪精卫政权收回上海公共租界。
10月10日,更改原租界地区240条路名。
03租界当局政权架构一,公董局二,巡捕房。
分区设捕房共6个:1.中央捕房:卢家湾薛华立路。
2.麦兰捕房:老北门公馆马路。
3.霞飞路捕房。
4.福煦路捕房。
5.贝当路捕房。
6.小东门捕房。
另有:会审公廨,监狱,道路管理法租界会审公廨,相当于现在的法庭04法租界的宗教、商业及其英美白俄侨民一、宗教上海法租界旁的徐家汇是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在华活动的两个中心之一,另一个是河北献县)。
各种教会机构——圣伊纳爵堂、主教府、好几个修道院、天文台、印刷所、藏书楼、男女中学等等形成规模庞大的教会区。
江苏、安徽两省的天主教都是从这里衍生而来。
上海大事年表
![上海大事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f01cfe8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c.png)
上海大事年表1. 上海的开埠与外国租界(1842-1949)1.1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地区的开埠权。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在上海的势力进一步增强,最终中国与英、法、美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使外国租界面积扩大。
1.3 上海外滩的建设- 1863年,上海外滩开始修建,并成为外国租界的商业与金融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投资者和企业。
1.4 美国租界的建立- 1848年,美国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租界,并于1854年正式成立美国领事馆,标志着美国在上海的影响力逐渐增加。
2. 上海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1949-1978)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
2.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至1961年,中国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上海在这一时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2.3 文化大革命-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工厂停产,经济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2.4 上海经济改革的起步-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上海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试点城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3. 上海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1978年至今)3.1 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 1990年代,上海开始着手建设浦东新区,包括陆家嘴金融区和世博会园区等,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3.2 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示范作用- 上海在经济改革、金融改革、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推动了中国国家改革进程。
3.3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展示了上海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吸引了全球目光。
3.4 上海的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发展- 上海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领域取得了显著发展,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之一。
百年上海租界史
![百年上海租界史](https://img.taocdn.com/s3/m/917eaf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a.png)
百年上海租界史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的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发展也最为充分。
它的设立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中国人接触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
这是一段不能被遗忘或回避的历史。
一,租界开埠与变迁1845年11月29日,根据南京条约,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订立《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
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图中蓝色为英美租界,红色为法租界。
1845年,英租界划定黄埔江以西,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以南,界路(今河南中路)以东。
后又扩展为北至苏州河,西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
英租界外滩法租界起初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1914年,法租界新界扩至北自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南到斜桥,东达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桥,西至徐家汇(今华山路)一线。
法租界大世界美租界在吴淞江(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带,其划定的大约范围为西起今西藏北路,东至杨树浦路。
上海各租界分布图1863年9月,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1899年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张,北至上海、宝山两县的交界处(今天目东路),东临周家嘴(今平凉路军工路),西达静安寺。
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四个区。
上海公共租界旗(中央是英美法德等国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纺织业为主的日本资本开始涌入上海,在沪日侨大幅增加,大多居住在越界筑路的虹口北四川路及杨树浦一带。
淞沪会战时,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被日军控制,这部分后被称为“公共租界日本区”,人称“日租界”。
侵华日军海军司令部(四川北路2121号)类似还有白俄侨民聚集的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不少洋人也把它称作“俄租界”。
组成上海的租界是公共租界(英美联合租界)和法租界,其它均为俗称而非正式。
法租界霞飞路从1845年11月设立租界开始,至1943年8月汪精卫政权收回所有租界,历时近百年的上海租界宣告结束。
上海法租界历史博物馆景点介绍
![上海法租界历史博物馆景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a43423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2.png)
上海法租界历史博物馆景点介绍上海法租界历史博物馆是位于上海黄浦区的一座历史博物馆,也是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内陈列了大量关于上海法租界历史、文化和建筑等方面的珍贵文物和资料,向人们展示了法租界时期上海的繁荣与变迁,是了解上海近代历史的重要窗口之一。
上海法租界成立于1843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上海租界内享有治外法权,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中国政府的行政区域。
这个租界的建立,标志着上海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
上海法租界历史博物馆将这段历史还原得淋漓尽致。
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可以看到大量关于法租界的历史文物和照片。
这些文物包括法国总领事馆、公证处、商业大楼、学校以及各类居民建筑的模型和实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法国总领事馆大楼,其典雅的法式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
这座建筑是法租界时期上海法国总领事驻上海的官邸,也是法国各级领事的办公地点,承载着当时法国在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
博物馆的展览除了展示建筑物外,还重点介绍了法租界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上海法租界是中国近代最早规模化的对外贸易区域之一,在整个20世纪上海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中陈列了大量与贸易有关的文物,如旧时的货币、商标、商业合同等。
此外,还展示了许多与文化交流相关的展品,如旧时的书籍、音乐记录和海报等,这些展品反映了法租界时期上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除了展览以外,上海法租界历史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少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者前来参观。
这些展览和活动涵盖了历史、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解上海法租界历史的机会。
此外,博物馆还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和公众提供了学习和参观的机会。
上海法租界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展品和深入的研究为人们了解上海法租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通过参观博物馆,人们可以感受到法租界时期上海的繁荣和多元化,了解上海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https://img.taocdn.com/s3/m/80f1e513f18583d0496459cd.png)
上海租界2分开放分类:收藏分享到顶[2]编辑词条新知社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移动说客网易微博开心001天涯目录1 上海租界介绍2 上海租界时间表展开全部1 上海租界介绍2 上海租界时间表收起摘要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介绍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上海英租界。
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上海租界-上海租界时间表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6月英军攻入上海1842年8月《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4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GEORGE BALFOUR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1844年7月《中美五口通商贸易章程》(《望厦条约》)签定1844年10月《中法五口通商贸易章程》(《黄埔条约》)签定美国及法国获得与英国相似的在华特权。
1845年11月29日《上海土地章程》公布,正式确定了第一块租界的范围,计830亩(约553278平方米)1848年11月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约1879812平方米)1848年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1849年6月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约657267.6平方米)1854年7月11日成立租界行政委员会(EXECUTIVE CMMITTEE),不久更名为市政委员会(MUNICIPAL COUNCIL)中文名为工部局1857年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1861年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1862年美英租界合并同年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员会”更名为“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职能与工部局相似同年大英自来火房(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于1865年供气.1881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1883年供水.同年上海大北电报公司开始兼营市内电话业务.1882年由英商德律风公司接办.1882年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1893年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约7116621平方米)1899年美英租界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并再次扩展到33503亩(约22333099平方米)。
上海法租界旧址:领略历史名人足迹
![上海法租界旧址:领略历史名人足迹](https://img.taocdn.com/s3/m/d5fba38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3.png)
上海法租界旧址:领略历史名人足迹上海法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位于上海徐汇区、黄浦区、静安区一带的法租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在上海租界的特殊存在,现如今成为了一处众多历史名人足迹的地方。
法租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南京条约》签订,该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沿海各地开埠的大门,允许外国商人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罗马教皇庇护九世将法国设置在中国主要沿海城市上海的租界,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法租界,与天津、广州等地的法租界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
上海法租界的特殊地位吸引了许多历史名人来此居住、工作和留下足迹。
其中最著名的名人之一是中国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他在19世纪30年代曾经在上海法租界定居,他的大部分重要作品也是在这段时间创作完成的。
徐霞客对中国的地理、文化、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之一。
在法租界的日子里,徐霞客与当时的外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也搜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理文化信息。
除了徐霞客之外,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在上海法租界留下了他的足迹。
鲁迅在上海从事医务工作期间,居住在法租界内。
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创作完成的。
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冷酷现实和封建思想的批判,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次文化思潮的革命。
另外,上海法租界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其中包括法国哲学家沙特波利。
他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代表之一,也是法租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沙特波利在上海法租界的居住期间,积极参与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交流活动中。
他倡导文化多元化和自由主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深远。
上海法租界不仅有徐霞客、鲁迅等历史名人的足迹,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展示着这个区域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外滩,这座长500米的滨江大道是上海法租界的象征之一,也是上海城市风貌的代表。
外滩两侧的俄罗斯别墅、意大利风情街等建筑都是上海法租界历史的重要遗迹。
近代中国的四大租界:上海租界、天津租界、汉口租界和广州租界
![近代中国的四大租界:上海租界、天津租界、汉口租界和广州租界](https://img.taocdn.com/s3/m/e4e78b2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7.png)
近代中国的四大租界:上海租界、天津租界、汉口租界和广州租界租界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其中以上海租界、天津租界、汉口租界和广州租界最大。
1、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上海英租界从1845年11月设立开始,至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
在近代中国史上,上海的外国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
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上海公共租界。
2、天津租界天津租界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天津老城东南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
1860年,英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
同时,天津也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
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对日战争胜利后,正式收回天津的最后两个租界,标志着天津租界历史的结束。
3、汉口租界汉口租界汉口租界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是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日租界和汉口比利时租界的统称。
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大都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4、广州租界广州租界广州法租界,为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之一(另外3个是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和汉口法租界)。
同时也是广州的2个租界之一,与广州英租界同在沙面岛上,今位置为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道。
广州沙面租界面积较小,总面积不过330亩(0.3平方公里),只有弹丸之地,租占者不过英、法两国。
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3ce7f5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0.png)
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历史变迁租界,这俩字是十九世纪贴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个耻辱,这伤疤已经扣不下去,是那个年月的一个标记。
上海英租界从1845年11月设立开始,至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
在近代中国史上,上海的外国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
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租界的由来。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准许英国商人带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贸易,准许英国政府在五口岸派驻领事、管事官"专理商贾事宜"。
次年10月,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又具体规定由大清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
根据这些规定,1843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来沪。
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开埠。
巴富尔经过同上海道台宫慕久多次谈判。
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以告示方式公布了这些协议,即《上海土地章程》,达成辟设英租界协议。
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
租界当局负责市政建设,颁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
租界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个窗口。
租界的定义。
他指的是拥有行政及法律自治权的外国人居住区。
简单的说,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土地上划拉一片地方,人家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什么市政府,工商局,警察局等等的这一套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负责人往往是侨民或者领事,跟本国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本国人的这套机构被驱逐出去了。
那么被驱逐后,作为代价人家给本国一点租金(一亩地一千五百文),相当于租过去使用,本国人不用插手。
想当年英国人穿一身燕尾服,拄着一个文明棍,满地球的播撒瘟疫一样的血腥掠夺,目的是将他们那干瘪的口袋装满响当当的金币。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https://img.taocdn.com/s3/m/579bd8117cd184254b3535ae.png)
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英语: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日语:上海共同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法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历史--------------------------------------------------------------------------------------------------------------------设立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
12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
1844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
1845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
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确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进到今西藏路。
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许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要求,在虹口开辟美国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
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后。
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合并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
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
扩张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数次扩张过程。
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展,面积扩展到33503亩(22.59平方公里),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
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
越界筑路参见: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二十和三十年代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
2 近代上海 开埠后的历史
![2 近代上海 开埠后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4b9ff39dd36a32d7375811b.png)
•
上海租界建立后,引入了大量近代的新 式管理方法,制订法规,并设立巡捕进行 强制管理,以此来约束市民及形成上海公 共规范,使上海人由原来农业性的生活习 惯逐渐变为近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 治安章程之二为《巡捕房章程》,这是一个 通行的《违警章程》。它规定的内容涉及到 了公众生活的许多方面。章程共三十项,从 各标题,就反映出了它的涉及面:电车,脚 踏车,地毯,牲畜,虐待牲畜,羽毛,救火 章程,燃放爆竹,垃圾,违章拘人,淫秽招 贴,火油,风筝,抽收厘捐,各种彩票,公 廨章程,泥土,取厌于人,打样房照会,婚 丧及赛会,告示,妓女,公家花园,抛球场, 硝磺,悬挂招牌,开放汽管(笛),稻草等 物,马路章程。
天际无端献玉盘,雨中犹见月团团。 万家灯火无颜色,疑是明皇入广寒。
这是刊于1887年《春江灯市录》的内 容,它描述了租界内的夜间照明设施 及变迁。
1865 年 上 海最早的 煤 气 路 灯 —— “自来火 路灯”, 因其管道 由地下而 出,又曾 被 称 为 “地火”。
‚其初,国人闻者,以为奇事,一 时谣言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 不可抑臵。当道患其滋事,函请西官禁 止,后以验办无害,谣乃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灯在上海市民 心目中逐渐从惊恐疑忌的怪物变成令人 称羡的夜明珠,时人呼之为‚赛月亮‛。
‚五卅惨案‛发生的现场
三)租界的管理:工部局的设立
1、建立:1854年7月,英、美、法 三国领事不合法地抛开中国政府, 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建立管理机 构
2、职权: 不仅包括市政管理,是名副 其实的“市政府”,脱离中国 政府的行政管理。 (工部局、巡捕、万国商团、 会审公廨)
国中 之国
四)评价租界
第一代的海关(1853 )
第二代的海关 (1895)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https://img.taocdn.com/s3/m/154098a71a37f111f1855b4f.png)
上海法租界上海法租界(法语: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位于上海市卢湾和徐汇两区内。
上海法租借由河内直接管理。
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
(另外三个是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沙面))。
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
设立:1849年开辟。
扩张:1900年小幅扩张。
1914年大扩张:法新租界,20年代发展成上海最好的住宅区。
收回: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
法国侨民上海法租界旁的徐家汇是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在华活动的两个中心之一(另一个是河北献县),各种教会机构——圣伊纳爵堂、主教府、好几个修道院、天文台、印刷所、藏书楼、男女中学等等形成规模庞大的教会区。
江苏、安徽两省的天主教都是从这里衍生而来。
1861年6月29日,法租界内建成第一座天主教堂(洋泾浜圣若瑟堂)。
震旦大学和广慈医院位于法租界的中心地带。
在外地的天主教修会和教区也纷纷在上海法租界设立帐房,经营房地产。
相比之下,法国对华贸易不够兴盛,法租界内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家法国商行,出口生丝到里昂。
英美侨民1920年代,在公共租界经营的英美商人,纷纷选择在法新租界营建住宅。
美国人在贝当路兴建了美童公学和国际礼拜堂。
白俄难民沙俄时代,俄国在上海的势力较小,1915年有402人,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
1917年十月革命后,有7000名俄国难民蜂拥抵沪,大批贵族。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有大批俄侨从哈尔滨转移到上海。
30年代上海俄侨总数为1.5万到2万人。
1934年,法租界有俄侨8260人。
(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侨3017人)。
他们在法租界修建了2座漂亮的东正教堂:圣母大堂和圣尼古拉斯堂。
白俄在上海虹口提篮桥一带站稳脚跟后,都设法移居到法租界居住。
1920年,法租界仅有210名俄侨,1934年,增至8260人。
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
![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b6bf64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6.png)
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上海租界是近代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特殊地区,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总长度700字。
一、上海租界的成立与发展上海租界最初由中国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规定,在1843年英国强迫中国签署的《南京条约》中开始设立英租界。
此后法、美、德、日等国列强相继在上海开辟租界,形成上海租界区域。
租界的成立使得上海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外国贸易和工业中心,也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上海租界的行政管理上海租界区域的行政管理是由租界公董局负责,租界公董局是由租界居民选举产生的具有自治权的机构。
租界公董局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租界的行政、安全和公共事务,并与中国政府协商解决一些领土管辖、治安等问题。
上海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中国政府和外国居民来说都是一种妥协和权力平衡的体现。
三、上海租界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上海租界的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不同国家的居民在此相互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公共空间和社交文化。
租界内涌现出大量的外国商业机构、银行、学校、教堂等,为租界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和文化需求。
同时,上海租界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各类文化团体、刊物和文化名人汇聚于此,对于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
四、上海租界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变迁上海租界以外国资本和管理为基础,租界内发展起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上海租界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的变迁。
上海租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样式也受到了西方城市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
五、上海租界的终结与影响上海租界虽然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一些变革和调整,但直到1943年才正式宣告废除。
上海租界的终结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不平等条约的逐步废除,也为中国控制自己的领土和行政权力提供了可能。
上海租界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上海法租界: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
![上海法租界: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760cbcc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9.png)
上海法租界: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上海法租界,作为上海的一个重要历史片段,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和上海繁荣的缩影。
这片土地的独特性格和历史沉淀,使其成为了上海市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里,古老的石库门建筑与现代摩天大楼并肩而立,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形成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卷。
法租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时期。
当时,中国经历着西方列强入侵的痛苦时刻,由于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口岸逐渐对外开放。
后来,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成功谈判,法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也接连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租界。
法租界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许多先进的西方文化和理念,对上海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走进法租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具一格的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在上海被认为是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它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相融合的产物。
这些建筑呈现出了欧洲风格的门洞和外墙砖石结构,同时内部则保留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这些石库门建筑作为法租界的独特标志,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极富欣赏价值。
除了石库门建筑,法租界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陈毅故居。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重要将领和建国功勋将领,他的故居坐落在淮海中路,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
故居保存了许多他曾经使用过的东西,展示了陈将军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时刻。
故居建筑的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充分展现了当时法租界的大胆创新和多元文化。
法租界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成为上海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例如,法租界内的新天地商圈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体。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国际和本土品牌的专卖店,香艳刺激的酒吧以及世界各地美食的聚集地。
新天地商圈不仅展示了法租界的现代化改造成果,也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购物与娱乐。
法租界的街区规划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由于其受到西方的影响,法租界内的街道沿袭了法国巴黎的拱形建筑风格,形成了一条条平直而宽阔的林荫大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淮海路和思南路。
上海租界的故事
![上海租界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c8fcb9e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3.png)
上海租界的故事一、上海租界的起源与发展1.上海租界的形成背景上海租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那时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贸易优势,吸引了众多外国商人前来贸易。
随着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国商人逐渐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最早的租界。
2.上海租界的划分与治理最初,上海租界只是外国商人自发形成的居住区。
后来,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外国在上海设立租界,并赋予租界享有治外法权的特权。
自此,上海租界迅速扩大,成为独立于中国行政体系之外的特殊区域。
3.上海租界的发展状况上海租界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租界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宽敞,绿化覆盖率高,公共设施齐全。
同时,租界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使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
二、上海租界的特色与文化1.建筑风格上海租界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
租界内既有欧式建筑,如外滩的历史建筑群,也有中国传统建筑,如城隍庙。
这些建筑成为了上海独特的景观。
2.商业繁荣上海租界是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租界内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如南京路、淮海路等。
这些街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家,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点。
3.文化交流上海租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租界内,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催生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同时,租界还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书画展览等,丰富了上海的文化生活。
三、上海租界的历史变迁1.租界的扩张与缩小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租界不断扩张。
至20世纪初,上海租界面积已达到约40平方公里。
然而,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下,租界面积逐渐缩小,直至1943年全部收回。
2.租界回归中国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上海租界回归中国。
1945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接管上海租界,结束了租界的历史。
3.租界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如今,上海租界遗址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海法租界(法租界为什么保护中国人)
![上海法租界(法租界为什么保护中国人)](https://img.taocdn.com/s3/m/646ee80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d.png)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法租界官员拍摄1849年,法商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亩土地。
而后,法租界(经上海道台同意后)开辟。
租借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
面积共约986亩。
1861年法国在小东门外租了37亩地,理由是开沪法航线需要租地建房。
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扩大。
新租界区北至长坂(现延安东路西段),西至古家寨、关帝庙(现重庆南路),南至大铁榜、龚燕庙、丁公桥(现西门路、资中路),东至城河浜(现人民路西段)。
法租界的总面积因此增加到2135亩。
法租界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修建穿越边境的道路,最初是从上海的县城西门到徐家汇。
1913年,当时的法国部长康德向中国政府要求边境外道路上的警察权力,以再次扩大租界面积。
为了争取西方,袁世凯政权同意了法租界的扩张要求,与法国就法租界外的道路签订了十一份协议。
协议赋予法租界当局在跨境公路建设区行使警察和税收的权利,但前提是法租界当局以租借方式驱逐革命党人。
因此,法租界当局控制的面积达到了1000亩,是法租界初期的15倍。
同时,租界当局也同意从华人中推选两名绅士董事出席法租界的董事会。
20世纪20年代,法租界发展成为上海设施最高的住宅区。
上海法租界的管理由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和公共管理局董事会共同承担。
法国总领事是法国在租界的最高官员。
法国虽然最初参与了公共租界的工商部,但为了维护法租界的独立,于1862年决定退出工商部。
嘉德市是上海法租界局的下属部门,负责公共安全。
就像英租界当局从邻近的英属印度大量招募警察一样,法租界当局也从法属安南(后来的法属印度支那)招募了不少警察。
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宣布同意放弃在华租界。
6月5日,汪精卫政权首先收复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名为第八区;上海的法租界走到了尽头,历时近百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一个租界是怎么形成的提起租界,人们不禁会想到旧中国的那段屈辱历史。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租界成了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然而在中外最初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并没有租界这一说法,它的出现竟然是一名英国领事和一名中国地方官交易的结果。
中国商人主动巴结,英领事挤进上海城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为了在东方开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国殖民者曾多次以各种方式在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刺探寻觅良港。
很快,他们就看中了上海这块风水宝地。
鸦片战争后,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25人。
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英国人将大幅增加。
1842年10月初,他迫不及待地从南京赶到上海,预选英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区。
经过几天考察,璞鼎查看中了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今上海外滩一带)的一块地方。
当时那一带还是芦苇丛生的荒滩。
但璞鼎查认定此地交通便利,便于贸易运输,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并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为英国人寻找长期定居地。
1843年11月8日晚,巴富尔带着6名助手来到上海。
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往道台衙门,拜会上海的地方官———道台宫慕久。
宫慕久客气地把巴富尔领到客厅嘘寒问暖。
巴富尔刚一落座,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台大人,根据贵我两国签署的条约,上海已被辟为通商口岸。
我此次登门就是要和道台大人商讨具体开埠时间的。
”作为清政府的地方官,宫慕久当然不敢对朝廷签署的条约存有异议,于是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看到宫慕久那么爽快就敲定了开埠日期,巴富尔来了精神,来时他就琢磨着在上海县城内觅一上好地皮,建造气派的英国领事馆。
“我初来贵地,今后与大人会常来常往。
如果不嫌麻烦地话,能否请大人帮忙在城内物色一块地供建领事馆之用。
”巴富尔不露声色地说。
这几句话让宫慕久出了身冷汗,想想今后如果华洋杂居,难免会闹点乱子出来,到时朝廷怪罪自己可担待不起。
他强压心中的不悦,定了定神说:“领事先生,上海县城素有‘小苏州’之称,人口众多,城内已拥挤不堪,实在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供建馆。
如果领事不嫌,我倒愿意代劳在城外替领事寻觅。
”宫慕久的拒绝让巴富尔很是懊恼,但他哪肯罢休。
一连几天,他一方面派人在城内四处寻找出租房;另一方面,不断对宫慕久施压,并扬言如果找不到房子,甘愿在城里搭建帐篷居住和办公。
正当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时,一名中国商人主动找到巴富尔,愿意出租其房屋给巴富尔作领事馆用。
巴富尔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马上就租下这座有52间房的老宅。
看到事已至此,宫慕久也只好以此处不扰民为由,奏报朝廷后予以默认。
谈判持续两年,每亩年租金仅1500文巴富尔在上海安身后不久,就发布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
开埠后一个半月内,就已经有11家洋行涌入上海滩。
英国传教士、医生、领事馆人员等也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从国内各地赶来的冒险家、暴发户、买办、金融家、商人甚至帮会流氓等各色人等也汇集其间。
一时间,黄浦江中汽笛声不断,跑马路旁灯火彻夜长明;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话与欧美语言混杂一处。
由于上海普通百姓之前很少看到过洋人,每当看到洋人成群结队招摇过市时,百姓们都不免好奇。
洋人们吃饭、穿衣、喝茶甚至走路等一举一动都有路人围观。
同时,一些洋人仗着清廷软弱,到处滋事,因此华洋之间纠纷和摩擦不断。
一次,一位姚姓基督徒因为非作歹被拘捕,巴富尔为迫使清政府放人竟威胁出动军舰,事情最后以宫慕久放人并道歉收场。
事后,巴富尔又不失时机地来拜会宫慕久。
“道台大人,我们之间的很多不愉快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一块自己的居留地。
我看中了县城外黄浦江边的那块荒滩,不知大人能不能卖给我们作居住用。
”巴富尔设想买下整片土地,然后再分租转让给侨民。
其实,宫慕久也有这样的想法。
为避免纠纷,他几天前曾向两江总督璧昌和江苏巡抚孙善宝建议:给洋人一块地,实行华洋分居。
但是两个老官僚既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而是把上海地方对外交涉全权交给他一个人办理,让他自己定夺。
明知是上司有意推脱责任,他也不得不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听罢巴富尔的建议,宫慕久摆了摆手,“按照大清律例,土地是不能卖给你们的。
但是租给你们是可以的。
”在其后的两年间,巴富尔与宫慕久为租地进行了时断时续的谈判,最后双方就租地范围、租地手续、外侨应遵守事项等达成谅解。
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23款。
这个被视为上海租界“根本大法”的章程划定了租界界址:南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东至黄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1846年确定),面积约830亩,每亩年租金1500文。
章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出现。
租界建在“棚户区”,最初由清政府管理在早期英租界,领土主权、土地管辖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等还归清政府掌管。
不久,住在上海城内的外国侨民陆续迁入租界。
为防止华洋纠纷,巴富尔与宫慕久协商后还规定,租界内不准中国居民居住。
到了后来,规定更加苛刻,华人只被允许白天进入租界做买卖,晚上必须回城,就连洋人雇的华人用人也不得与主人同住。
那时租界里的人口也很少。
据记载,在租界出现两年后,外侨人数也仅有134人。
租界里的生活设施也不健全,建筑基本上是一片“棚户区”。
最早来上海的侨民,英国植物学家福钧曾这样回忆他住过的陋室:“每值晨雨,则衣被尽湿。
天雪,则六出飞舞,自窗隙而进。
”直到1849年初,各洋行才在外滩建起第一批砖木建筑,竹草棚子才慢慢被淘汰。
随着来沪的各国侨民不断增多,英国领事也在酝酿着扩大租界面积,并谋求更多权力。
1848年,新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正式提出了扩充英租界的要求。
11月,中英双方订约将英租界面积向四周扩为2820亩。
1853年,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大批避难华人涌进租界,这给洋行商人提供了一个发财的绝好机会。
因为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很多从事贸易的洋行生意清淡,他们正好利用闲散的资金在洋泾浜沿岸造了800多幢简易住宅,供中国难民居住,做起了房地产生意。
租界成为“国中之国”随着人口和大笔资金的流入,英租界出现了繁荣景象。
租界内土地、房屋价格暴涨。
其中外滩一带的地价上涨最快,1852—1862年的十年间,平均涨幅高达200倍。
同时,英租界当局乘局势动荡之机,逐渐夺取了对租界内华人的司法管辖权,独揽了租界内一切诉讼案件。
此后,英租界当局多次单方面修改《上海土地章程》,权力不断扩大。
租界逐渐发展成为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警务权、军事权于一体,中国政府无权制约的“国中之国”。
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曾露骨地表示,上海租界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在租界内,华人备受洋人凌辱,洋巡捕甚至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娼妓、赌博、贩卖毒品和人口等也成了受租界当局保护的公开行当,租界成为了罪恶的代名词。
继英租界后,法国、美国等国也争先恐后地在中国设立租界。
到1902年奥匈帝国在天津开辟租界为止,列强已先后在中国建立了27个租界,仅天津一地就有八处之多。
直到1943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才通过谈判收回了租界,结束了这段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上海租界上海租借旗帜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称《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上海英租界。
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
租界当局负责市政建设,颁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
租界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个窗口。
上海租界时间表1840年—1854年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6月英军攻入上海1842年8月《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4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GEORGE BALFOUR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1844年7月《中美五口通商贸易章程》(《望厦条约》)签定1844年10月《中法五口通商贸易章程》(《黄埔条约》)签定美国及法国获得与英国相似的在华特权。
1845年11月29日《上海土地章程》公布,正式确定了第一块租界的范围,计830亩(约553278平方米)1848年11月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约1879812平方米)1848年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1849年6月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约657267.6平方米)1854年7月11日成立租界行政委员会(EXECUTIVE CMMITTEE),不久更名为市政委员会(MUNICIPAL COUNCIL)中文名为工部局1857年—1941年1857年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1862年美英租界合并1862年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员会”更名为“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职能与工部局相似1862年大英自来火房(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于1865年供气.1881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1883年供水.1881年上海大北电报公司开始兼营市内电话业务.1882年由英商德律风公司接办.1882年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1893年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约7116621平方米)1899年美英租界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并再次扩展到33503亩(约22333099平方米)。
同年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1914年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约10095990平方米)1941年12月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
上海租界纪年表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宫慕久经同英国领事巴富尔多次谈判后,公布了《土地章程》,规定将上海县城之北的一片土地作为来沪英商的居留地,面积约830亩,此为上海租界开辟之始。
这块英商居留地东依黄浦江,南临洋泾浜,北至李家厂,西界未定,将近10个月后,确定西以界路为界,居留地面积增至1080亩。
1848年3月8日,麦都思等3名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违反清政府关于“外人行走之地,以一日往还,不得在外过夜”的规定,擅自到离上海县城90里的青浦传教,同当地运送漕粮的水手发生争执,酿成“青浦教案”。
英国领事阿礼国借此大做文章,以停付关税、封锁北上的漕运粮船等要挟上海道台和两江总督,清政府屈服,对所谓的肇事水手处以严刑,并将上海道台咸龄和两江总督李星沅革职,还向英方赔银30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