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在“科技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教育被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张,造就一支稳定的、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支撑高校持续发展的一大支柱。
文章探讨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及其意义,指出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塑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核心。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张,造就一支稳定的、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支撑高校持续发展的一大支柱。
笔者认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当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积极性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往被大家认为是“臭老九”的教师在“教育为先”的理念中,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高收入人群,社会地位也逐步提高。
但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高校中的管理层以及掌握科研经费的教师收入明显高过普通教师,这也必然使教师出现心理不平衡。
加之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的业务能力,这使很多教师忽略了本职所在,投入大量精力和体力通过其他途径另行创收,这势必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社会经济地位的落后影响教师心理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教师弃教从商,或跳槽从事其他行业,尤其是一些紧缺专业(如英语、计算机、建筑、会计、金融、贸易等)的教师流失严重。
(三)高校管理体制和科研氛围的不足造成人才外流
与国外大学优良待遇和学术氛围相比,国内高校存在着很多心照不宣的问题和矛盾。
许多有机会、有能力留学或者成为访问学者的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往往会权衡利弊,舍弃国内高校的职位,到国外高校谋求一席之地。
在国内高校之间,由于地域、校际发展的不均衡,使高校人才内部流动呈现出“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单向流动现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东向西则呈递减趋势。
这导致了边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学科频频告急,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越来越大。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了学生的思想道德。
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决定着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
2000年3月,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要建设一支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
师德作为教师素质的灵魂,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影响全社会。
有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树立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有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才会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
三、构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要素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应调整运行机制和出台相应政策,合理配置资源、完善用人制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建设。
(一)外在牵引
外在牵引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师德的社会性、塑造性和未来性,增强教师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制定道德规范、开展德育教育、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帮助教师提高对道德现象的鉴别能力,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1.思想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用人文关怀使教师自我坚定教育信念,提高道德情操,发扬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引导教师关心国家政治经济,将自身的事业与国家的建设紧密结合,使教师以从事最崇高的事业而感到自豪,乐教思教。
2.建立激励机制。
在精神激励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前景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等事业中来,用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师凝聚力。
利用校内各种宣传媒介,大力表彰德高业精的优秀教师,通过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推广先进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师职业观和成功经验,发挥弘扬正气、鼓励斗志的作用。
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具有战斗力的科研梯队。
在物质激励方面,应均衡高校教师之间的差距,合理改善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教师,在薪金、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
3.建立监督评价体制。
设立师德监督网站,打通教师师德监督意见反馈渠道,以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为主体,鼓励教师自省、自律,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4.优化教师队伍。
引入竞争机制,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对评价不合格、业务素质低的教师采取离岗培训、自学进修等方式进行整改,优胜劣汰,优化教师队伍。
(二)自我塑造
师德建设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力行师德是源于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
在今天科学知识迅速更新的社会里,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大,社会活动将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石。
师德作为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主要需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
现代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人。
因此,在实践中,应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
1.树立长远影响,坚定教育信念。
教育事业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必须坚定教育信念,把培养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
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不仅应当上好课,还应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学科发展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执著追求,力争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最大的成绩和贡献,赢得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教师更加应当弘扬“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的牺牲奉献精神,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荣,立足本职,甘为人梯,追求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把英名留在万千学生的心中。
2.互相尊重,遵循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遵循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
在学生面前是师长,在教师面前是同事或者下属。
作为师长,教师要研究为师的责任,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作为同事或下属,教师要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好教师群体中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
正确地看待学生群体,既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又要严格要求管理学生。
其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均得到学生好评,是一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得到承认和尊重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很好地认识两个不同群体利益的不同、规范的不同,正确对待学生、正确对待同事、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使自身在两大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均处于主动、自觉、自立、自主、自省、自律的状态。
3.不断学习进取,掌握先进教学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科学、高科技已经进入校园,作为科学文明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以先进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努力探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改进和设计教学模式,确定和认证在改善学生学习中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营造启发式、讨论式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新知。
[参考文献]
[1]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2]张乐福.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27).
[3]冯莉.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4]陆炳坚.谈师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