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电子支票系统实验报告

电子支票系统实验报告

电子支票系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子支票系统设计与实现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设计和实现一个电子支票系统,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支票交易过程。

二、实验内容1. 设计电子支票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包括支票信息、账户信息、交易记录等表的设计。

2. 实现电子支票系统的前后端功能:设计用户界面,并实现支票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3. 实现电子支票系统的交易功能:包括支票的存款、取款、转账等交易操作。

三、实验步骤1. 设计数据库结构: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支票信息表、账户信息表、交易记录表等数据库表的结构,确定各个表之间的关系。

2. 创建数据库并建表:根据设计的数据库结构,使用SQL语句创建数据库并建立各个表。

3. 实现电子支票系统的前端功能: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设计用户界面,包括支票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4. 实现电子支票系统的后端功能:使用PHP或Java等后端语言,连接数据库并实现相应的功能,如支票信息的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等。

5. 实现电子支票系统的交易功能: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支票的存款、取款、转账等交易操作,更新账户余额和交易记录。

6. 进行系统测试:对电子支票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验证其功能是否正常运行。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试,电子支票系统功能完善,能够准确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支票信息,支持支票的存款、取款和转账等交易操作。

系统能够准确计算账户余额,并记录每一笔交易的详细信息。

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电子支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在实验中,我熟悉了数据库表的设计和创建,并学会了使用前端和后端技术实现系统的功能。

同时,我进一步提升了对于HTML、CSS、JavaScript、PHP等技术的掌握程度。

通过系统测试,我确信电子支票系统已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用户需求。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1. 系统的安全性还有待提高,可以增加用户登录验证、加密传输等技术,保护用户账户信息的安全。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基于单片机和FPGA的等精度频率计一、设计任务工作频率通信系统极为重要的参数,频率测量是通信系统基本的参数测试之一。

本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使用单片机与 EDA 技术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等精度频率测试仪,可对输入周期信号的频率进行测量、显示。

被测信号的频率范围和测试的精度要求见相应的设计任务书。

二、设计框图图 1 硬件系统原理框图等精度频率计的主系统硬件框图如图1 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信号整形电路:用于对于放大信号进行放大和整流,以作为PLD 器件的输入信号(2)测频电路:是测频的核心电路模块,由FPGA 或CPLD 器件组成。

(3)单片机电路模块:用于控制FPGA 的测频操作和读取测频数据,并做出相应处理。

(4)数码显示模块:用8 个数码管显示测试结果,考虑到提高单片机I/O 口的利用率,降低编程复杂性,提高单片机的计算速度以及降低数码显示器对主系统的干扰,可以采用串行静态显示方式。

三、测频原理分析3.1 等精度频率测试的原理频率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其它的物理量可以转换为频率进行测量。

测试频率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测频和测周法。

其中直接测频法是产生一个标准宽度(例如1s)的时基信号,然后在这个信号时间范围内打开闸门对被测频率信号进行计数。

此方法的弱点之一是高精度的标准时基信号不容易获得;其二,这种方法对于高频信号的测量精度比较有保证,但是对于低频信号由于计数周期有限测试精度较低。

测周法是用被测信号作为闸门信号、对标准脉冲信号进行计数,显然这种方法适合测量低频信号的频率。

等精度测频法的核心思想是用两个计数器分别对标准和被测脉冲进行计数,计数的时间严格同步于被测脉冲。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测试的精度和被测信号的频率无关,因而可以做到等精度测量。

其测试原理如图2 示。

预置闸门信号是测试命令,即测频的使能信号,该信号为高电平的期间进行测频。

但是当预置闸门信号为高电平时,测频并不是立即开始,而是要等到被测信号的上升沿到来以后,实际闸门信号跳为高电平,测频才真正开始。

esl设计流程及建模实验报告

esl设计流程及建模实验报告

esl设计流程及建模实验报告一、引言ESL(Electronic System Level)是一种基于高层次抽象的电子系统设计方法,它能够在设计阶段提供更快速、更准确的模拟和验证,从而降低了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

本文将介绍ESL设计流程及建模实验报告。

二、ESL设计流程1.需求分析在ESL设计流程中,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一步骤是确定电子系统所需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要求。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明确产品开发目标和方向,为后续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是ESL设计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结果选择适合的建模语言和工具,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常用的建模语言包括SystemC、VHDL-AMS等。

3.仿真验证在完成模型建立后,需要进行仿真验证。

通过仿真验证可以检验电子系统是否符合要求,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果出现问题,则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改并重新仿真验证。

4.优化调整优化调整是ESL设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通过调整电路结构、参数设置等方式,可以优化电子系统的性能指标,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5.输出设计文件最后一步是输出设计文件。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将模型、仿真结果、优化调整记录等信息整合到设计文件中,并进行归档保存。

设计文件是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也是产品交付的必备文档。

三、建模实验本文以SystemC语言为例,介绍了ESL建模实验过程。

1.实验环境搭建首先需要安装SystemC库和仿真工具。

SystemC库可以从官网下载,并根据安装说明进行安装;仿真工具可以选择常用的VCS、ModelSim等软件。

2.建立模型在完成实验环境搭建后,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模型建立。

以一个简单的加法器为例,代码如下:```#include "systemc.h"SC_MODULE(add) {sc_in<int> a, b;sc_out<int> c;void adder() {c.write(a.read() + b.read());}SC_CTOR(add) {SC_METHOD(adder);sensitive << a << b;}};int sc_main(int argc, char* argv[]) { sc_signal<int> a, b, c;add adder("adder");adder.a(a);adder.b(b);adder.c(c);a.write(1);b.write(2);sc_start();cout << "a + b = " << c.read() << endl;return 0;}```在这个模型中,使用了SystemC语言中的信号、模块、敏感性列表等基本元素,实现了两个整数相加的功能。

电子设计大赛实验报告

电子设计大赛实验报告

电子设计大赛实验报告电子设计大赛实验报告引言:电子设计大赛是一个展示学生电子设计能力的舞台,通过参与大赛,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我们参加的电子设计大赛项目以及我们的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和结果。

一、项目介绍:我们参加的电子设计大赛项目是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家居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我们选择这个项目的原因是智能家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希望通过参加大赛来提升自己在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家居设备与嵌入式系统相连接,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控制。

首先,我们选用了一款性能强大的嵌入式开发板作为主控制器,并通过传感器模块采集家居设备的状态信息。

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Wi-Fi的通信模块,使得开发板能够与手机App进行通信。

最后,我们开发了一个简洁易用的手机App,用户可以通过该App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

三、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硬件的搭建和连接。

我们将开发板与传感器模块、通信模块进行连接,并进行了必要的调试和测试。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软件的开发。

我们使用C语言编写了嵌入式系统的控制程序,并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

同时,我们还使用Java语言开发了手机App,并进行了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测试。

最后,我们进行了整体系统的集成测试,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和稳定性的验证。

四、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改进,我们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我们的系统能够准确地采集家居设备的状态信息,并能够通过手机App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控制。

同时,我们的系统还具备了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大赛的评比中,我们的项目获得了优秀奖,得到了评委和老师们的认可和赞扬。

结论:通过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提升了自己在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要求二.实验目的、任务和要求:本实验要求设计SCI串行接口芯片, 其功能包括串行及并行数据的接收和互相转换。

三.实验系统结构设计分析1.模块划分思想和方法:该芯片需根据功能分为串并转换电路和并串转换电路两部分。

实现串并转换的关键器件就是移位寄存器, 其功能可以使串行输入的数据先寄存到一个位矢量中, 等到一组数据全部输入完毕后再一起处理, 并行输出。

而实现并串转换的关键器件是锁存器, 它可以将并行输入的数据先锁存起来, 再一位一位的转化成串行数据。

计数器在这一芯片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为计数器可以产生时间脉冲的分频, 用于配合时间脉冲控制各器件的工作。

2.各模块引脚定义和作用.串并电路:输入: rxd读入数据, clk系统时钟, reset计数器复位端, rd读入控制四进制计数器:C4四分频十进制计数器:Count_10计数分量, C10四十分频(c4的十分频)移位寄存器:Read读入数据, d0~d9并行输出(d0起始端, d1~d8数据端, d9校验位(本实验中不起作用))锁存器:K0~k7数据位状态发生器:RdST读入状态(0为读入, 1为寄存器已满)四.实验代码设计以及分析:1.给出模块层次图;2.按模块完成的代码及注释.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ENTITY SCI ISPORT(cs,rxd,clk,SCIrd,reset,SCIwr,in7,in6,in5,in4,in3,in2,in1,in0: IN STD_LOGIC;rdFULL,tdEMPTY,c4:buffer std_logic;e7,e6,e5,e4,e3,e2,e1,e0,wxd:OUT STD_LOGIC);END SCI;ARCHITECTURE WORK OF SCI ISSIGNAL wr,rd,read,c10,d9,d8,d7,d6,d5,d4,d3,d2,d1,d0,k7,k6,k5,k4,k3,k2,k1,k0,mid: STD_ULOGIC;SIGNAL wri :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SIGNAL count_10 ,counter_8: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BEGINPROCESS(cs)BEGINrd<=cs OR SCIrd;wr<=cs OR SCIwr;END PROCESS;//注释: 片选输入, cs=1时, 串入并出为“写”, 并入串出为“读”;cs=0时, 串入并出为“读”, 并入串出为“写”;PROCESS(rxd)BEGINread<=rxd;END PROCESS;PROCESS(clk)VARIABLE count_4 :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BEGINIF(clk'EVENT AND clk='1')THENIF(count_4="00")THENcount_4 := "01";c4 <= '1';ELSIF(count_4="01")THENcount_4 := "11";c4 <= '1';ELSIF(count_4="11")THENcount_4 := "10";c4 <= '0';ELSIF(count_4="10")THENcount_4 := "00";c4 <= '0';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4)BEGINIF(c4'EVENT AND c4='1')THENIF(rd='1')THENd0<=read;d1<=d0;d2<=d1;d3<=d2;d4<=d3;d5<=d4;d6<=d5;d7<=d6;d8<=d7;d9<=d8;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4,reset,rd)BEGINIF(reset='0' OR rd='0')THEN count_10<="0000";c10 <= '0';ELSIF(c4'EVENT AND c4='1')THENIF(count_10="0000" AND rxd='1' AND rdFULL='0')THEN count_10 <= "0001";c10 <= '0';ELSIF(count_10="0001")THENcount_10 <= "0010";c10 <= '0';ELSIF(count_10="0010")THENcount_10 <= "0011";c10 <= '0';ELSIF(count_10="0011")THENcount_10 <= "0100";c10 <= '0';ELSIF(count_10="0100")THENcount_10 <= "0101";c10 <= '0';ELSIF(count_10="0101")THENcount_10 <= "0110";c10 <= '0';ELSIF(count_10="0110")THENcount_10 <= "0111";c10 <= '0';ELSIF(count_10="0111")THENcount_10 <= "1000";c10 <= '0';ELSIF(count_10="1000")THENcount_10 <= "1001";c10 <= '0';ELSIF(count_10="1001")THENcount_10 <= "1010";c10 <= '0';ELSIF(count_10="1010")THENcount_10 <= "1011";c10 <= '1'; 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10)BEGINIF(c10'EVENT AND c10='1')THENk7<=d8;k6<=d7;k5<=d6;k4<=d5;k3<=d4;k2<=d3;k1<=d2;k0<=d1;END IF;END PROCESS;PROCESS(rd)BEGINIF(rd='0')THENe7<=k7;e6<=k6;e5<=k5;e4<=k4;e3<=k3;e2<=k2;e1<=k1;e0<=k0;END IF;END PROCESS;PROCESS(rd,c10)BEGINIF(rd='0')THEN rdFULL<='0';ELSIF(c10='1')THENrdFULL<='1';ELSE rdFULL<='0';END IF;END PROCESS;process(wr)beginif(wr='0')thenwri(0)<=in0;wri(1)<=in1;wri(2)<=in2;wri(3)<=in3;wri(4)<=in4;wri(5)<=in5;wri(6)<=in6;wri(7)<=in7;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4)beginif(c4'event and c4='1')thenif(wr='0')thencounter_8<="0000";elsif(wr='1' and counter_8="0000")then counter_8<="0001"; elsif(counter_8="0001")then counter_8<="0010";elsif(counter_8="0010")then counter_8<="0011";elsif(counter_8="0011")then counter_8<="0100";elsif(counter_8="0100")then counter_8<="0101"; elsif(counter_8="0101")then counter_8<="0110";elsif(counter_8="0110")then counter_8<="0111";elsif(counter_8="0111")then counter_8<="1000";elsif(counter_8="1000")then counter_8<="1001";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wr,counter_8)beginif(wr='1' and counter_8="1001")thenmid<='1';tdEMPTY<='1';elsif(wr='0')thenmid<='0';tdEMPTY<='0';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ounter_8)beginif(wr='0' or mid='1')thenwxd<='0';elsif(wr='1' and mid='0')thenif(counter_8="0001")thenwxd<=wri(0);elsif(counter_8="0010")thenwxd<=wri(1);elsif(counter_8="0011")thenwxd<=wri(2);elsif(counter_8="0100")thenwxd<=wri(3);elsif(counter_8="0101")thenwxd<=wri(4);elsif(counter_8="0110")thenwxd<=wri(5);elsif(counter_8="0111")thenwxd<=wri(6);elsif(counter_8="1000" )thenwxd<=wri(7);end if;end if;end process;END WORK;五.仿真图(输入输出波形)以及分析:六.实验问题分析和经验总结:在该实验的设计中, 我们发现时序逻辑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时间信号对各进程的控制, 因为为了保持各进程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正确性, 需要用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时间信号来控制各进程。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引言:电子系统设计是现代科技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电子元件、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系统来加深对电子系统设计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设计一个基于Arduino的温度监测系统。

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并将数据显示在LCD屏幕上。

实验器材:1. Arduino开发板2. 温度传感器3. LCD显示屏4. 连接线等实验步骤:1. 首先,将温度传感器与Arduino开发板连接。

将传感器的VCC引脚连接到5V引脚,GND引脚连接到GND引脚,将信号引脚连接到Arduino的A0引脚。

2. 接下来,连接LCD显示屏。

将显示屏的VCC引脚连接到5V引脚,GND引脚连接到GND引脚,将SDA引脚连接到A4引脚,SCL引脚连接到A5引脚。

3. 在Arduino开发环境中编写代码。

首先,需要包含所需的库文件,如LiquidCrystal_I2C库和Wire库。

然后,定义温度传感器引脚和LCD显示屏的相关参数。

接着,在setup函数中初始化LCD显示屏,并设置显示屏的列数和行数。

在loop函数中,通过调用温度传感器库函数获取环境温度,并将其显示在LCD屏幕上。

4. 将Arduino开发板与电脑连接,并上传代码到开发板上。

5. 实验完成后,观察LCD屏幕上的温度显示,确保温度监测系统正常工作。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Arduino的温度监测系统。

该系统能够准确地测量环境温度,并将数据实时显示在LCD屏幕上。

通过该系统,我们可以方便地监测环境温度的变化。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电子系统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Arduino开发板和相关传感器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如何编写代码并将其上传到开发板上。

这些技能对于今后从事电子系统设计工作将非常有帮助。

Altium Design实验报告

Altium Design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实验项目:PCB设计基础(二)指导教师:张秀梅专业班级:10电子本姓名:孟宪娇学号: 201000802062 成绩:实验目的:1.掌握创建层次电路原理框图方法。

2. 掌握PCB设计初步。

3. 掌握PCB的覆铜和补泪滴,完成PCB的分层设计。

实验步骤:1.创建层次电路原理框图。

2.绘制电路原理图。

3.设计PCB。

4.给布完线的PCB覆铜和补泪滴,测量板子的长度和宽度。

实验过程:1.创建层次电路原理框图。

1)创建层次原理图文件(同电路原理图文件一样,扩展名.SchDoc)2)执行Place/Sheet Symbol命令或单击布线工具栏上的按钮。

3)放置十字光标上的方块电执行路,按TAB键,出现“方块电路属性设置”对话框,设置属性。

4)执行Place/Add Sheet Entry命令或单击布线工具栏上的按钮,放置端口符号,按TAB键,出现“方块电路端口属性设置”对话框,设置其属性。

5)将放置并修改属性的方块图用导线或总线连接即可。

2.绘制电路图1)创建PCB工程文件,添加原理图文件,保存在同一路径下。

2)绘制键盘电路,并进行电气规则检查,生成网络表格,原理图打印输出。

○1电气规则检查步骤: 单击【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选项】命令,弹出Options for PCB Project对话框,该对话框主要设置检查的项目和范围,设定电路检查连接的规则,其中包括以下内容:●Error Reporting标签:用于设置错误报告的类型。

用户可以设置所有可能出现的错误报告类型。

报告类型有Error、Warning、Fatal Error和No Report。

●Connection Matrix标签:用于设置电路的电气连接属性。

如果要设置当无源器件的管脚连接时系统产生警告信息,可以在矩阵右侧找到无源器件管脚(Passive Pin)这一行,然后再在矩阵上部找到未连接(Unconnected)这一列,改变由这个行和列决定的矩阵中的方框的颜色,即可改变电气连接检查后错误报告的类型。

电子课程实验报告总结(3篇)

电子课程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子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电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次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内容。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电子电路的组成和基本分析方法;3. 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和选用方法;4.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内容1. 数字电路实验- 逻辑门电路实验:验证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和特性;- 组合逻辑电路实验: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如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等;- 时序逻辑电路实验:设计简单的时序逻辑电路,如计数器、寄存器等。

2. 模拟电路实验- 基本放大电路实验:研究放大电路的性能和特性;- 运算放大器电路实验:设计运算放大器电路,实现放大、滤波、整流等功能;- 模拟信号处理实验:研究模拟信号的处理方法,如放大、滤波、调制等。

3. 单片机应用技术实验- 单片机基本原理实验:了解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单片机接口技术实验:学习单片机与外围设备(如键盘、显示器、传感器等)的接口技术;- 单片机控制实验: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光照控制等。

四、实验过程1. 准备阶段- 熟悉实验设备、工具和元器件;- 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制定实验方案。

2. 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3. 总结阶段-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字电路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了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和特性;- 设计的简单组合逻辑电路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合理,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 模拟电路实验- 基本放大电路性能稳定,能够实现预期的放大效果;- 运算放大器电路设计合理,能够实现多种功能;- 模拟信号处理实验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最新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单片机设计类终稿

最新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单片机设计类终稿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题目: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单片机设计类摘要:本设计采用ATmega16单片机作为数据采集系统的控制核心,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模块、A/D转换模块、软件控制模块、键盘模块和显示模块。

该系统硬件部分的重心在于单片机,首先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由外接电路传输过来的两路不同电压,再通过A/D转换模块进行模数转换,实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并将转换后的数据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通过按键可以控制要采集哪路的模块。

该系统软件部分应用编写控制软件,对数据采集系统、模数转换系统、数据显示等程序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ATmega16单片机;数据采集;A/D转换。

Abstract:This design uses the ATmega16 MCU as the control core of a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system is divided into data acquisition module, A / D conversion module, the software control module, keyboard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The hardware of the system is the focus of scm. The first data acquisition module by the external circuit transmission over two different voltage, then through A / D conversion module for analog-digital conversion, to achieve the data collection for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sion, and stores the converted data through the digital tube display, through the buttons can control which road to acquisition module. The system software application software of contro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A / D conversion system, data display program design.key words: ATmega16 MCU;Data acquisition;A / D conversion.一、设计目的和要求设计一个2路数据采集系统,需要采集的模拟信号为电压信号,用电位器构成的分压电路来模拟。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所选课题:±15V直流双路可调电源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6年06月摘要本次设计本来是要做±15V直流双路可调电源的,但由于买不到规格为±18V 的变压器,只有±15V大小的变压器,所以最后输出结果会较原本预期要小。

本设计主要采用三端稳压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来达到双路可调的要求。

最后实物模型的输出电压在±13左右波动。

1、任务需求⑴有+15V和-15V两路输出,误差不超过上下1.5V。

(但在本次设计中,没有所需变压器,所以只能到±12.5V)⑵在保证正常稳压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功效。

⑶做出实物并且可调满足需求2、提出方案直流可变稳压电源一般由整流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器和稳压环节组成如下图a所示。

⑴单相桥式整流作用之后的输出波形图如下:⑵电容滤波作用之后的输出波形图如下:⑶可调式三端集成稳压器是指输出电压可以连续调节的稳压器,有输出正电压的LM317三端稳压器;有输出负电压的LM337三端稳压器。

在可调式三端集成稳压器中,稳压器的三个端是指输入端、输出端和调节端。

LM317的引脚图如下图所示:(LM337的2和3引脚作用与317相反)3、详细电路图:因为大容量电解电容C1,C2有一定的绕制电感分布电感,易引起自激振荡,形成高频干扰,所以稳压器的输入、输出端常 并入瓷介质小容量电容C5,C6,C7,C8用来抵消电感效应,抑制高频干扰。

参数计算: 滤波电容计算: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电压为15V ,当输出电流为0.5A 时,我们可以求得电路的负载为I =U /R=34Ω时,我们可以根据滤波电容的计算公式: C=т/R,来求滤波电容的取值范围,其中在电路频率为50HZ 的情况下,T 为20ms 则电容的取值范围大于600uF ,保险起见我们可以取标准值为2200uF 额定电压为50V的点解电容。

电子系统设计数字定时器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数字定时器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数字定时器实验报告学校: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班级:通信工程组员:前言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逐渐趋向人性化和智能化。

人们人们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引入了单片机。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也称为微控制器,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分支,单片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是集CPU,RAM,ROM,I/O接口和中断系统于同一硅片上的器件。

单片机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正式形成了通过计算机系统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两个分支。

目前单片机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很难找到哪个领域没有单片机的踪迹。

单片机已在广阔的计算机应用领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器因此,单片机已成为电子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之一。

这次实验,我们组是以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一个数字定时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开始了解电系统设计的和基本理念,基本规则和基本流程;在不断完善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逐步丰富和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培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充分地发挥自己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

可以说这次实验将我们所学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以及《电子系统设计》两门课程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对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应用有了更广泛的接触。

另外实验中我们学会使用Proteus和Keil两款软件进行单片机电路的仿真以及程序的编写及联调。

这些都为我们以后的课程设计乃至工作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这次的实验中,我们以单片机实现计时和倒计时功能,由LED 显示剩余时间,显示格式为XX(分),精确到1分的整数倍。

虽然接触到的功能模块较多,包括接口模块、中断模块、存储模块、控制模块和显示模块等,但仍然只是单片机这门学问的皮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汲取知识,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次实验有本小组4位组员共同完成,张强强负责,朱宇翔负责,吴易洲负责,肖伟健负责。

编者注目录第1部分实验概述1.1 设计要求……………………………………………………1.2 数字定时器系统的基本理论………………………………1.3 设计方案……………………………………………………1.4 硬件电路工作原理…………………………………………第2部分程序设计2.1 整体结构……………………………………………………2.2 资源分配……………………………………………………2.3 程序流程……………………………………………………2.4 程序编写……………………………………………………第3部分仿真验证3.1 Keil 与Proteus联调仿真…………………………………3.2 实物连接仿真………………………………………………第4部分实验总结4.1 问题分析……………………………………………………4.2 小结…………………………………………………………第1部分实验概述1.1实验要求1定时时间的设置范围为1~99min,开机上电后隐含值为10min。

电子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子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电路图的绘制方法,了解电子电路的仿真与实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电子电路设计中的问题,具备电子电路组装、调试和测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元件的基本原理、电子电路图的绘制、电子电路的仿真与实验。

具体安排如下:1.电子元件:介绍半导体器件、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电子电路图:教授电路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元件符号、线路连接、信号 flowchart 等。

3.电子电路仿真:学习使用电路仿真软件,对电子电路进行仿真分析,观察电路性能。

4.实验操作:进行电子电路的组装、调试和测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电子元件的基本原理、电子电路图的绘制方法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电路设计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电子电路的组装、调试和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教学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进行实验。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系统设计专题实验.(DOC)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系统设计专题实验.(DOC)

电子系统设计专题实验报告实验一、基于 AVR ATMega128 的硬件(PCB)设计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目的: (1)掌握印制电路板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流程。

(2)掌握 Protel DXP 2004 SP2 软件的基本功能。

(3)在 Protel DXP 2004 SP2 软件平台,完成电路图到 PCB 图的设计制作过 程。

要求: (1)根据实验要求, 完成原理图的设计,并在 Protel DXP 2004 SP2 软件平台 上设计制作出相应的 PCB 图。

(2)要求 PCB 图布局布线美观,抗干扰性能强。

图中所用到的元件封装必须 符合实际的元件尺寸。

二、 实验设备及设计开发环境操作系统: XP 软件:Protel DXP 2004 SP 2三、 实验内容根据 ATMega128 的电路图设计一个单片机电路板,其中包括基本电路、复位 电路、时钟振荡器(ISP、键盘、RT Clock)。

MCU 原理图如图四、 实验步骤1. 创建新的工程项目,并新建原理图图纸 2. 设置工程参数,包括基本原理图参数设置。

3. 绘制原理图:在元件库中查找所用元件,并进行必要说明,如标签、总线、 端口等。

4. 放置各个模块与图纸合适位置,方便之后端口的对接及导入。

5. 对原理图进行电气检查,编译查错时,直至消除后保存原理图。

6. 创建新的 PCB 文件,并对 PCB 进行正确合理的参数设置(注意:在设置尺 寸时,不宜设置太小,不利于元件布局及布线),保存文件。

7. 导入原理图,将元件合理放置,原则:组合功能的元件(键盘开关)有序放 置在一起,使得各个元件布线交叉尽可能的少。

8. 对电路板自动布线,进行规则检查,注意检查 PCB 有没有缺线、缺元件的 情况修改错误的地方,并注意印刷线路的宽度设置,不宜太宽。

9. 重复步骤 8,对电路板布局不断进行修改优化,直到 PCB 的规则检查没有警告、错误,电路板元件布局思路清晰,布线方式正确合理。

单片机电子实习实验报告

单片机电子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2. 熟悉常用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接口。

3. 学习使用单片机进行简单的电子系统设计。

4. 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单片机实验板(含8051单片机、电源、按键、LED灯等)2. 示波器3. 万用表4. 电阻、电容、二极管等电子元件5. 编译器及调试软件三、实验内容1. 单片机最小系统搭建- 目的:学习单片机最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 实验步骤:1. 将单片机插入实验板。

2. 连接电源、按键、LED灯等元件。

3. 使用示波器检测单片机的时钟信号。

- 实验结果:成功搭建单片机最小系统,时钟信号正常。

2. 按键控制LED灯- 目的:学习按键的读取和LED灯的控制。

- 实验步骤:1. 编写程序实现按键的读取。

2. 根据按键读取结果控制LED灯的亮灭。

- 实验结果:按键按下时LED灯亮,松开时LED灯灭。

3. 定时器中断控制LED闪烁- 目的:学习定时器中断的应用。

- 实验步骤:1. 编写程序设置定时器中断。

2. 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控制LED灯闪烁。

- 实验结果:LED灯按照设定的频率闪烁。

4. 串口通信实验- 目的:学习串口通信的原理和应用。

- 实验步骤:1. 编写程序实现串口发送和接收。

2. 使用串口调试助手进行数据传输。

- 实验结果:成功实现串口通信,发送和接收数据。

5. 温度检测实验- 目的:学习使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

- 实验步骤:1. 连接温度传感器。

2. 编写程序读取温度传感器数据。

3. 将温度数据显示在LCD显示屏上。

- 实验结果:成功读取温度数据,并在LCD显示屏上显示。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单片机电子实习实验,我掌握了以下知识和技能:1. 单片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2. 常用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接口。

3. 使用单片机进行简单的电子系统设计。

4. 串口通信、定时器中断、温度检测等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程序调试、硬件连接等,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老师,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电子电路设计(ADS)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设计(ADS)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一)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低通滤波器的设计二、低通滤波器的作用及组成:低通滤波器就是让某一频率以下的信号分量通过,而对该频率以上的信号分量大大抑制的电容、电感与电阻等器件的组合装置。

低通滤波器容许低频信号通过, 但减弱(或减少)频率高于截止频率的信号的通过。

三、仿真原理图:四、仿真过程:1、建立工程,编辑工程文件。

选择电容、电感、电阻、接地和Simulation-S_Param 元器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用导线连接各元件(详见仿真电路图)。

2、设置S参数控件参数。

双击S参数控件,打开参数设置窗口,将“Step-size”设置为0.5GHz,在【display】选项卡勾选需要显示的参量,单击OK,保存退出。

3、显示仿真数据。

执行菜单命令【Simulate】/【Simulate】,开始仿真,显示相关的状态信息。

选择矩形图图标以方块图显示数据,选择S(2,1)参数,显示低通滤波器的响应曲线。

执行菜单命令【Marker】/【New】,将三角标志放置到仿真曲线上。

4、保存数据窗口。

5、调整滤波器电路。

调整原理图显示方式,使其与当前窗口的大小相适应,单击调谐图标,选中L1和C2,在数据窗口调节L1和C2的值,在调节过程中,单击“Update Schematic”按钮更新原理图中相应元件的参数值。

在调整到仿真曲线达到技术指标后,保存参数退出。

五、仿真结果: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初步掌握了ADS2009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并按要求使用该软件设计了一个低通滤波器,而且仿真成功,得到了理想的实验数据。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逐渐熟悉了ADS20009仿真软件的各项功能,并且能够熟练操作,这为将来使用该仿真软件打下了基础。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直流仿真二、直流仿真介绍:直流仿真用于测试所设计电路的直流工作点特性,可以检测电路的拓扑结构、功耗等。

对于交流仿真和S参数仿真,直流仿真用于确定非线性元件的线性模型。

基于AT89C52的数字时钟

基于AT89C52的数字时钟
}
else
if(adjust_hour==0)
{ delay1();
if(adjust_hour==0)
{ TR0=0;
if(++hour==24)
hour=0;
while(!adjust_hour)
display(); }
}
else
{TR0=1;
display();
}
}
}
void timer()interrupt 1
复位电路如下图所示:
该复位电路由R2,C3和开关K组成,当开关K断开时,C3两端电压较高,单片机RST端则为高电平,而当开关K闭合时,RST端接地,变为低电平,此时单片机复位
(2)时钟电路
此系统的时钟电路设计是采用的内部方式,即利用芯片内部的振荡电路。MCS-51内部有一个用于构成振荡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这个放大器外接晶体谐振器以及电容CX1和CX2构成并联谐振电路,接在放大器的反馈回路中构成时钟电路。时钟频率越高,单片机控制器的控制节拍越快,运算速度也就越快。
ep=0;
return result;
}
void LCD_cls() //LCD清屏
{ while(lcd_bz());
rs=0;
rw=0;
P0=1;
ep=1;
ep=0;
}
void lcd_wcmd(unsigned char cmd)
{while(lcd_bz());
rs=0;
rw=0;
ep=0;
_nop_();
_nop_();
P0=cmd;
_nop_();
_nop_();
_nop_();
_nop_();

60s计时器的设计与实现

60s计时器的设计与实现

电子系统设计创新实验报告题目60s计时器的设计与实现学生姓名高权黄盼徐传武易孟华学生学号************ 07 14 15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指导教师肖永军2016年11月17 日设计要求:1、利用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T0中断设计秒表。

2、实现基本的0-60秒计时。

3、以数码管作为显示器件,用单片机进行控制。

摘要数字电子秒表具有显示直观、读取方便、精度高等优点,在计时中广泛使用。

本设计用单片机组成数字秒表,用AT89C51系列单片机为中心器件,利用其定时器/计数器定时和记数的原理,结合硬件晶振电路,复位电路,数码管显示电路来设计计时器,将软、硬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中软件系统采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硬件系统利用PROTEUS强大的功能来实现,简单切易于观察,在仿真中就可以观察到实际的工作状态。

关键字:AT89C51 单片机数码管一、系统总体设计系统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共由时钟电路模块、复位电路模块、AT89C51单片机及数码管显示电路组成。

其中主控制器用于系统控制,可以控制电路的开关的功能,系统中AT89C51单片机作为主控元件,计数器显示电路由数码管和驱动电路组成。

图1 系统总体设计框图二、系统硬件设计(1)复位电路采用上电+按键复位电路,上电后,由于电容充电,使RST持续一段高电平时间。

当单片机已在运行之中时,按下复位键也能使用使RST 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电平,从而实现上电加开关复位的操作。

这不仅能使单片机复位,而且还能使单片机的外围芯片也同时复位。

当程序出现错误时,可以随时使电路复位。

复位电路如图2所示:图2 复位电路该复位电路由R9,C3和开关组成,当开关断开时,C3两端电压较低,单片机RST端则为低电平,而当开关闭合时,RST端高电平,此时单片机复位。

(2)时钟电路系统的时钟电路如图3所示,此系统的时钟电路设计是采用的内部方式,即利用芯片内部的振荡电路。

MCS-51内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外接12MHZ的晶谐以及电容C1和C2构成并联谐振电路,接在放大器的反馈回路中构成时钟电路。

助听器实验报告

助听器实验报告

篇一: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编号: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单声道助听器专业班级电信1202学生学号学生姓名陈晓琳高莹实验指导教师顾智企实验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part 1一、实验项目名称:单通道助听器分立元件二、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单声道助听器分立元件电路的设计与调整方法2.掌握电子仪器和仪表的使用三、实验内容和原理:1、系统组成框图:2、单元电路设计:1.声音采集这里的声音采集是采用驻极体电容式咪头;咪头,是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是和喇叭正好相反的一个器件电→声;声音信号经过咪头变成电信号,经过c1,c1作为耦合电容允许交流信号正常通过,而隔断直流电流,使之对下一级放大电路工作点不会产生影响;2.一级放大9014三极管是一种小电压,小信号,小电流的npn型硅三极管;信号经过三极管一级放大,经过c2耦合电容允许交流信号正常通过,而隔断上一级放大电路的直流电流,使之对下一级放大电路工作点不会产生影响;此为共射极放大电路,交流小信号通过耦合电容c1以电压的形式加到三极管的b~e之间,以电流的形式通过b~e;电子负电荷的传递方向为e~b; r2用来提供b~e接面适当的正向偏压以及可使三极管进入线性工作区的电流;这个部分称为输入回路;r3用来提供b~c接面适当的反向偏压;电子负电荷的传递方向为b~c;集电极收集大量电子负电荷,少数空穴正电荷漂移到基极与基极的空穴一起复合掉一部分e向c的电子负电荷;被复合掉的基区空穴由基极电源eb重新补给;由于e的电子浓度大于b,电位小于b,电源eb在补充空穴的同时带来了从e~b~c的大量电子;三极管完成放大电流作用;放大了的信号电流通过rc 在c极上产生压降;这个压降就是输出端信号电压,是交流,可以通过电容c2耦合出去;3.二级放大此为共集电极放大电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同相,无电压放大作用,电压增益小于1且接近于1;4.信号输出喇叭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输出3、总电路图及工作原理:工作原理:它是一个由晶体三极管构成的多级音频放大器;9014左与外围阻容元件组成了典型的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担任前置音频电压放大;9014右、3ax31组成了两级直接耦合式功率放大电路,其中:3ax31接成发射极输出形式,它的输出阻抗较低,以便与8ω低阻耳塞式耳机相匹配;咪头接收到声波信号后,输出相应的微弱电信号;该信号经电容器c1耦合到9014左的基极进行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由其集电极输出,再经c2耦合到9014右进行第二级放大,最后信号由3ax31发射极输出;电路中,c4为旁路电容器,其主要作用是旁路掉输出信号中形成噪音的各种谐波成份,以改善喇叭的音质;c3为滤波电容器,主要用来减小电池g的交流内阻实际上为整机音频电流提供良好通路,可有效防止电池快报废时电路产生的自激振荡,并使喇叭发出的声音更加清晰响亮;4、调试过程及测试结果:1、检查电路有否连接错误;2、用万用表“通断档”测量电源正极---与正极连接的各点是否欧姆连接即0欧姆;3、用万用表“通断档”测量电源负极---与负极连接的各点是否欧姆连接即0欧姆;4、用万用表“k档”测量电源正、负极之间电阻应大于8k;5、连接电源3v,用手触摸咪头,听喇叭有无声音;6、如有声音,进入输入-输出波形调节程序;如无声音,则检查电路;7、输入-输出波形调节: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在咪头两端注意探头正、负极的连接,示波器连接在q1集电极和地之间注意探头正、负极的连接,调节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1khz、vp-p=20mv正弦信号,观察示波器波形和读出vout,记录波形和vout;然后,将示波器连接在q2集电极和地之间,记录波形和vout;最后,将示波器连接在喇叭两端记录波形和vout;8、放大倍数调节:①改变r2值由原68k改为33k,用示波器测量q1集电极和地之间两端波形和vout,测量q2集电极和地之间两端波形和vout,②改变r4值由原100k改为51k,200k,用示波器测量q2集电极和地之间两端波形和vout,记录r5、r7值和测得的运放1脚、14脚和喇叭两端波形和vout,列表表示;9、测量整机的静态和动态电流,切断电源连线,串联接入万用表,置“直流电流档”,记录电流值,并计算整机功秏w;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万用表五、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先了解电路图的各个部分电路,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再清点和检测元器件,再根据电路图,在电路板上合理地安排各个元器件的位置,要求简单好看,再对各元器件进行焊接,细心处理好每一个焊点,保证焊接质量,焊好后剪掉多余的引线,对焊好的电路板要进行检查,检查有没有短路或者断路,最后再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调试;篇二:耳聋助听器设计报告设计报告一、设计要求二、设计的作用、目的1、设计作用:2、设计目的:三、设计的具体实现1、系统概述1现状及发展趋势:什么是耳聋助听器一切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设备、装置和仪器等;耳聋助听器有电力的和非电力的两类,后者目前已被废弃;前者又有电子管式和晶体管式两种;晶体管式耳聋助听器最为灵巧轻便,于1950年问世后已取代电子管式而被普遍采用;集成电路的的问世又迅速地取代了“晶体管耳聋助听器”,集成电路ic于1964年问世,其体种小,低耗电,稳定性更高;近年来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耳聋助听器也逐步向智能化、体内化发展:1982年“驻极体麦克风”的问世实现耳聋助听器微型化,灵敏度及清晰度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而1990年随着“电脑编程耳聋助听器”的问世,耳聋助听器增益初步智能化调整,又让耳聋助听器达到了另一新水平;1997年,“数字耳聋助听器”的增益智能化调整,使用极为方便,性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今天——我们所用的大部分耳聋助听器都是“数字电脑编程”的,根据我们每个人听力损失的程度不同来调整,对我们的助听效果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让我们听得更多耳聋助听器发展的趋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耳聋助听器发展有三个主题:1、小型化:从19世纪末的桌面大小到20世纪末的重量不足一克,耳聋助听器外型尺寸越来越小;尽管目前还未找到进一步大幅度减小耳聋助听器外型尺寸的有效方法,但作为趋势,耳聋助听器肯定会越做越小,越做越美观;微型耳聋助听器不仅是制造商的希望,更是广大耳聋助听器使用者的要求;2、个性化:随着相关听力知识的普及,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听力,同时也会发现听力损失完全相同的听力障碍者极少,每个听障者的听力状况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因此,为每个听障者个别定制耳聋助听器以保证使用效果必然会成为发展趋势;3、智能化:要想进一步提高助听质量比如清晰度就必须使耳聋助听器具备记忆能力、重新编码能力等“智能”,比如抗噪声、声源定向定位、音质定位等各类类耳蜗性能;这一切,需要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智能化耳聋助听器已经开始受到广泛重视,但作为商品还远远没有成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特殊用户的需求3原理特性:耳聋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所有耳聋助听器不外由传声器话筒、放大器和受话器耳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传声器为声电换能器,将外界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放大器后使声压放大到1万乃至几万倍,再经受话器输出这个放大后的声信号;耳聋助听器还应包括电池能源以推动机器工作;由于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听觉损伤机能差异也不同,因此装置音量调节、音调调节、最大声输出调节、电话拾音等设备,以及o-m-t关断-话筒-电话三档开关都是不可缺少的;耳聋患者绝大多数是感音神经聋,其中相当多的人具有重振阳性现象;他们对小声听取感到困难,但稍响的声音又难以忍受,响度感觉的动态范围明显缩小;由于电子学上采用 agc或pc线路实现压缩和限幅功能,以使这类聋人较满意地应用耳聋助听器克服听觉障碍;耳聋助听器的性能及指标一个合格的耳聋助听器至少应考虑下述六项性能指标:1、频率范围;低档耳聋助听器的频率范围至少在 300~3000hz,普通耳聋助听器高频应达到4000hz,高级耳聋助听器的频率范围可在80~8000hz之间;2、最大声输出或饱和声压级sspl;实际上代表了耳聋助听器的最大功率输出;使用耳聋助听器时的最大声输出应低于患耳的不舒适阈,尤其对重振阳性的患耳,必须控制最大声输出以保护患耳;3、最大声增益;主要表示耳聋助听器的放大能力,各国生产的耳聋助听器增益多在30~80db之间;一般说,耳聋程度轻的要选择增益小的,程度重的应分别选用增益中等的或大的耳聋助听器;在具体使用中耳聋助听器上都备有使声增益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的音量调节开关;选配适合的耳聋助听器可依一些公式预先计算,最简易的方法是按照纯音听力图,对 500、1000、2000hz三个音频的增益补偿调节,以其阈值的一半或稍多为宜,多能获得满意效果;4、频率响应和音调调节;为满足聋人听力要求,耳聋助听器应提供各种不同的频率响应,频率不同反应在听觉上就是音调不同;为了使耳聋助听器的频响比较符合聋人的听力损失特点,音调调节钮上设置一些不同音调,通常l代表低音,n为正常,h为高音;5、信号噪声比 s/n;耳聋助听器耳机放大后的输出往往是语言信号和恼人的噪声同时存在,信号噪声比值越大,语言信息输出的质量也越好;优质耳聋助听器的信噪比可达40db左右,至少应保证30db以上;6、谐波失真;为了能高地传输放大后的声信号,耳聋助听器的失真度应越小越好,按规定失真应小于10%,而小于5%的基本上可以保持语言的逼真性;2、电路设计、仿真与分析1主要参数及计算:2元器件选择:vt1、vt2选用9014或3dg8型硅npn小功率、低噪声三极管,要求电流放大系数β≥100;vt3宜选用3ax31型等锗pnp小功率三极管,要求穿透电流iceo尽可能小些,β≥30即可;b选用cm-18w型φ10mm×高灵敏度驻极体话筒,它的灵敏度划分成五个挡,分别用色点表示:红色为-66db,小黄为-62db,大黄为-58db,兰色为-54db,白色>-52db;本制作中应选用白色点产品,以获得较高的灵敏度;b也可用蓝色点、高灵敏度的crz2-113f型驻极体话筒来直接代替;xs选用型φ口径耳塞式耳机常用的两芯插孔,买来后要稍作改制方能使用;改制方法参见图2所示,用镊子夹住插孔的内簧片向下略加弯折,将内、外两簧片由原来的常闭状态改成常开状态就可以了;改制好的插孔,要求插入耳机插头后,内、外两簧片能够可靠接通,拔出插头后又能够可靠分开,以便兼作电源开关使用;耳机采用带有型φ两芯插头的8ω低阻耳塞机; r1~r5均用rtx-1/8w型碳膜电阻器;c1~c3均用cd11-10v型电解电容器,c4用ct1型瓷介电容器;g用两节5号干电池串联而成,电压3v;3仿真电路图4pcb电路板模拟图5工作原理:一、工作原理耳聋助听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它实质上是一个由晶体三极管vt1~vt3构成的多级音频放大器;vt1与外围阻容元件组成了典型的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担任前置音频电压放大;vt2、vt3组成了两级直接耦合式功率放大电路,其中:vt3接成发射极输出形式,它的输出阻抗较低,以便与8ω低阻耳塞式耳机相匹配;驻极体话筒b接收到声波信号后,输出相应的微弱电信号;该信号经电容器c1耦合到vt1的基极进行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由其集电极输出,再经c2耦合到vt2进行第二级放大,最后信号由vt3发射极输出,并通过插孔xs送至耳塞机放音;电路中,c4为旁路电容器,其主要作用是旁路掉输出信号中形成噪音的各种谐波成份,以改善耳塞机的音质;c3为滤波电容器,主要用来减小电池g的交流内阻实际上为整机音频电流提供良好通路,可有效防止电池快报废时电路产生的自激振荡,并使耳塞机发出的声音更加清晰响亮;四、心得体会及建议心得体会:1、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强了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这个方案包括设计了一套电路原理和pcb连接图,和芯片上的选择;这个方案总共使用了74ls248,cd4510各两个,74ls04,74ls08,74ls20,74ls74,ne555定时器各一个;2、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就是心里想老着这样的接法可以行得通,但实际接上电路,总是实现不了,因此耗费在这上面的时间用去很多;3、我沉得做课程设计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加强,由于课本上的知识太多,平时课间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各个元件的功能,而且考试内容有限,所以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元件的功能,并且对于其在电路中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认识;平时看课本时,有时问题老是弄不懂,做完课程设计,那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可以记住很多东西;比如一些芯片的功能,平时看课本,这次看了,下次就忘了,通过动手实践让我们对各个元件映象深刻;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这个期末测试之后的课程设计对我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4、在制作pcb时,发现细心耐心,恒心一定要有才能做好事情,首先是线的布局上既要美观又要实用和走线简单,兼顾到方方面面去考虑是很需要的,否则只是一纸空话;5、在画好原理图后的做pcb版时,由于项目组成员对单面板的不熟悉,导致布线后元件出现在另一边,增加了布线难度,也产生很多不曾注意的问题,今后要牢记这个教训,使以后布线更加顺利;6、经过两个星期的实习,过程曲折可谓一语难尽;在此期间我们也失落过,也曾一度热情高涨;从开始时满富盛激情到最后汗水背后的复杂心情,点点滴滴无不令我回味无长;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也见证着收获;劳动是人类生存生活永恒不变的话题;通过实习,我才真正领略到“艰苦奋斗”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我才意识到老一辈电子设计为我们的社会付出;我想说,设计确实有些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在如今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能有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可以,而且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一起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多少人间欢乐在这里洒下,大学里一年的相处还赶不上这十来天的合作,我感觉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更加近了;我想说,确实很累,但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的成果时,心中也不免产生兴奋;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同样可以为社会作出我们应该做的一切,这有什么不好我们不断的反问自己;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设计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我们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人生活的有意义就可;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为社会而工作;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必要失落呢于是我们决定沿着自己的路,执着的走下去;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某个人的离群都可能导致导致整项工作的失败;实习中只有一个人知道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每个人都知道,否则一个人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失败;团结协作是我们实习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而这次实习也正好锻炼我们这一点,这也是非常宝贵的;对我们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这次实习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上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篇三:西电电子创新实验大报告电子产品创作设计课程项目设计论文题目:助听器设计院系: 电子工程学院班级: 02125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助听器制作摘要:助听器 hearing aid 是一个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设备、装置和仪器等;广义上讲凡能有效地把声音传入耳朵的各种装置都可以看作为助听器,狭义上讲助听器就是一个电声放大器,通过它将声音放大使聋人听到了原来听不清楚,听不到的声音,这种装置就是助听器;当前助听器主要分为模拟助听器与数字助听器两种;其中模拟助听器是不管患者的听力损失曲线形状,对声音进行统一的放大,而数字助听器是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曲线形状进行精确的补偿;由于数字助听器对听力的补偿效果及患者的残余听力保护效果都要较模拟助听器更好,所以当前国内市场主要销售的产品以数字助听器为主;助听器从佩戴位置及外形的角度又可分为耳背式助听器,耳内式助听器,耳道式助听器,完全耳道式助听器,100%隐形助听器等;发展史助听器hearing aid是一种供听障者使用的、补偿听力损失的小型扩音设备全聋的患者无法通过助听器听到声音,其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时代:手掌集音时代、炭精时代、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和数字助听器时代;人类最早、最实用的“助听器”可能是听障者自己的手掌;将手掌放在耳朵边形成半圆形喇叭状,可以很好地收集声音,也可以阻挡了部分来自耳后的声音,虽然这种方法的增益效果在中高频仅为5~10db,而且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助听器,但是这是最自然的助听方法;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在倾听别人讲话时用手掌来集音的情况;许多哺乳动物都有硕大的耳朵,所以它们的听力比人要好得多;受到手掌集音的启发,一些有心人先后发明了各种形状的、简单的机械装置,如象嗽叭或螺号一样的“耳喇叭”,木制的“听板”、“听管”,象帽子和瓶子一样的“听帽”、“听瓶”,象扇子和动物翅膀一样的“耳扇翼”,以及很长的象听诊器一样的“讲话管”,等等;由于人们认为听管越长集音效果越好,所以有的听管竟长达几十厘米,甚至一米多;听别人讲话时用手拿着听管伸到别人的嘴边,样子滑稽可笑,但却使聋人提高了听力;同时,也提醒讲话者尽量大声讲话;这种简单的机械助听装置一直使用了几百年,直到十九世纪,才逐渐被炭精电话式助听器取代;1878年,美国科学家bell发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听器;这种助听器是由炭精传声器、耳机、电池、电线等部件组装而成;1890年,奥地利科学家ferdinant alt制备出了第一代电子管助听器;1904年,丹麦人hans demant与美国人resse hutchison共同投资批量生产助听器;到二十世纪40年代,已经有气导和骨导两种类型的助听器了;这个时期的助听器在技术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虽然能够满足一些聋人的需要,但是,还有许多缺点,如噪声太大,体积笨重如17寸电视机,不易携带,等;1920年,热离子真空管热阴极电子管问世不久,就出现了真空管助听器;随着真空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体积逐渐变小,实现了主机和电池的分离;1921年,英国生产了第一台商业性电子管助听器;由于电子管需要两个电源供电一是加热电子管中的灯丝,使之发放电子;二是驱动电子通过电栅到达阳极,因此这种助听器体积大而笨重,虽然增益和清晰度较好,但几乎无法携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汞电池代替了锌电池,使电池的体积显着减小,电池与助听器终于可以合为一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如印刷电路和陶瓷电容等新技术材料,使得一体式助听器的体积显着缩小,这样,助听器就可以随身携带了;逐渐地,助听器也采用了削峰peak clipping,pc和压缩 automatic gaincontrol,agc等技术;1943年,开始研制集成式助听器,将电源、传声器和放大器装在一个小盒子内,为现代盒式助听器的雏形;同年,丹麦建立了两家工厂批量生产助听器,一家是oticon,一家是danavox;助听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小,最后,竟能像香烟盒一样大,携带已非常方便;1948年,半导体问世,电子工程师们立即将半导体技术应用于助听器,获得较好效果;采用一部分半导体元件,可以使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如果全部采用半导体元件,声反馈将不可避免; 1953年,晶体管助听器问世,使助听器向微型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954年,出现了眼镜式助听器;为了避免声反馈,设计者将接受器和麦克风分别装在两边的眼镜腿上,但未能实现双耳配戴;1955年,推出了整个机身都在单个镜腿上的眼镜式助听器,使双耳同时配戴助听器成为可能;1956年,制成了耳背式助听器,不仅体积进一步减小,优越性也超过了眼镜式和盒式助听器,成为全球销售量最大的助听器;1957年,耳内式助听器问世;新的陶瓷传声器频率响宽阔平坦,克服了以往压电晶体的不足;钽电容的出现,使电容体积进一步减小,晶体管电路向集成电路这一小型化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减小,耳内式助听器出现以后不久,半耳甲腔式、耳道式、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相继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心理和美观上的需要;1958年,中国开始生产盒式助听器;1988年出现的可编程助听器,利用遥控器变换多个聆听程序,以达到最舒适的听觉感受;可编程助听器采用广角麦克风和指向性麦克风助听器,可在日常生活中和嘈杂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聆听模式,使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配带指向性助听器的人虽然目光未投向您,但是,他在专心收听您的讲话,故似乎有监听的特殊用途;据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配戴这样的助听器;集成电路的问世又迅速地取代了“晶体管助听器”,集成电路ic于1964年问世,其体重小,低耗电,稳定性更高;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听器也逐步向智能化、体内化发展:1982年“驻极体麦克风”的问世实现助听器微型化,灵敏度及清晰度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而1990年随着“电脑编程助听器”的问世,助听器增益初步智能化调整,又让助听器达到了另一新水平;1997年,“数字助听器”。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实验报告一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实验报告一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实验报告一
(2)页面可视化设计
天天网
天天网多以绚丽的图片,形成强力的视觉冲击效果,刺激消费者进行商品交易。

图片展示比较单一,往往只有一张图片,但图片经过时候,能够产生展示大图的效果,网站上展示的商品多是以折扣价的形式卖出。

商品描述绚丽多彩,其中品牌知识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增加消费者对该网站产品的信心,从而增加网站商品的销售量。

例如:以促销和特价的文字信息吸引消费者
促销专区有时间限制,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促使消费者感觉这款产品剩余的时间不多了,能够更好的促使徘徊在是否要买该产品的消费者购买该产品,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

今日团购进入眼帘是名品特卖,网站上展示的商品多是以折扣价的形式卖出,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商品描述绚丽多彩,其中品牌知识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增加消费者对
网站都有明确的购物流程,更好的方便消费者了解网站购物方式,有利于增加网站的商品销售量。

2.B2B 网站调研
阿里巴巴,慧聪网,百业网:
首页设计方面
阿里巴巴与淘宝类似,以查询和分类为主,分类细致,方便查找;慧聪网分类大致,主要介绍其登陆与注册;百业网则以大量文字信息为主。

页面可视化设计方面
慧聪网最简洁,一副大图片占主要位置,看起来很舒服,重点突出;阿里巴巴文字与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系统设计》
实验报告
姓名:张雨馨
学院:科信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一班
学号:130072115
实验一定时器方案设计与方案论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2.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二、实验内容
1. 定时器总体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2. 调查研究定时器相关功能与参数指标;
3. 定时器相关文献资料查找与论证;
4. 编写设计文件。

三、实验要求
设计一个定时器,有如下技术要求:
1)定时时间的设置范围为1~99分钟,开机上电后的默认值为10分钟。

2)使用0.5英寸红色LED数码管显示时间。

3)定时时间可以用按键或其它方式输入。

4)定时器控制一个~220V/1A的用电设备,上电时不允许用电设备瞬间通电。

5)定时时间设定后,启动计时,用电设备通电,同时显示器逐分倒计时。

其间,分个位数码管的小数点每秒闪亮一次。

6)计时到0分时,切断用电设备电源。

7)计时误差:100分误差<±10s。

8)由用电设备提供+12V电源。

9)低价位。

四、实验步骤
第一步: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定时器设计任务和技术要求,确定系统功能指标;了解设计关键,完成系统功能框图;
第二步:方案选择。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查找相关文献,参阅有关参考资料,提出设计方案。

要敢于创新,敢于采用新技术,提出多种方案进行论证,确定最优方案;
第三步:可行性论证。

对确定的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从完成的性能、功能、技术指标、经济性及进度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四步:确定最终方案。

进行系统功能划分,画出系统功能框图,进行单
元电路分解,明确各单元电路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加深了对课程的了解,熟练了软件的操作,我初步了解到设计一个电子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自顶向下方法和自下而上方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进一步了解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熟悉各种元器件的性能价格。

实验二定时器硬件单元电路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
2.掌握单元电路的设计步骤及思路;
3. 掌握经典单元电路的设计,如电源电路、三极管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等;
二、实验内容
1. 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电路;
2. 设计定时器数码管显示电路;
3. 设计定时器控制电路;
4. 对电路进行仿真测试。

三、实验要求
根据第一次实验确定的设计方案,对整体电路进行功能划分,确定需要设计的单元电路;
对方案中各个具体的单元电路进行分析,同时考虑成本,选择最简电路实现。

其中要考虑为整个电路提供电源电压,完成定时器按键设置时间的显示,计时时间变化的显示,控制电路要时间准确的控制,复位时控制电路不动作,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测试,验证设计思路是否正确,对设计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给出电路设计的SCH图,可以直接用于制版。

四、实验步骤
第一步:根据方案,设计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计时与控制电路;计算计时器精度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步:设计数码管显示电路,重点考虑数码管正常显示所需要的驱动电压和驱动电流的合理获得;
第三步:根据需要,对基本电源电路进行仿真测试;
第四步:确定最终电路图,绘制Protel SCH电路图,为PCB制版做准备。

五、实验总结
在本次实验中,我应用protel99软件画出了SCH电路图,在画完图进行电气规则检查的时候,发现有好多错误,经过一番修改还是有错误,最终通过翻书和同学们的帮助,解决了问题,通过这次实验我才发现,自己的深深不足。

实验三定时器电路主要元器件选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元器件选择的三条原则;
2.了解常见元器件的器件参数,掌握哪些是主要参数,哪些是次要参数,学会根据参数进行选择器件;
3.掌握常用器件的选择,如三极管、单片机、数码管、继电器等。

二、实验内容
1. 根据系统指标要求,查找满足要求的电子元器件,熟悉常用的电子元件数据提供网站;
2. 选择主要元器件,包括单片机、三极管、数码管、继电器等;
3. 熟悉所选择器件的主要参数,确认是否能满足系统指标要求。

4. 确认所选择器件的封装形式,为制版做准备。

三、实验要求
熟悉常用的电子元器件资料查询网站,如,百度文库等。

掌握典型器件的主要参数,在本设计中要求掌握单片机、三极管、继电器、数码管以及电阻电容等器件的主要参数,了解不同参数对电路设计结果的影响。

如有必要,可通过仿真测试器件参数对性能指标的影响。

了解器件常见的封装形式,如双列直插、贴片封装等常见形式,确定电路中每一个电子元器件的具体封装,为制版做准备。

四、实验步骤
第一步:根据系统要求,查找器件资料;
第二步:根据系统指标要求,选择方案中涉及的主要电子元器件,包括单
片机、三极管、继电器等;
第三步:给出器件的主要参数指标,并论证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

第四步:选定元器件参数和封装,为PCB制版做准备。

五、实验总结
在本次实验中,我了解了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到了查阅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方法以及常用元器件封装的方法,了解了常见的封装形式,同时也在绘制电路图时,若元器件没有的话,就需要自己封装或者用别的元器件代替了。

实验四定时器PCB电路版图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子系统电路的PCB制版特点。

2.了解常用的器件封装模式,会根据系统结构需要选择合适的封装。

3.掌握典型的PCB制版规律。

二、实验内容
1. 了解常用的PCB制版规则;
2. 根据定时器的特点,对其电路结构进行分解,区分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
3. 根据确定的具体电路器件型号及参数,绘制PCB版图。

4. 对电路PCB版图进行分析。

三、实验要求
在定时器电路设计的基础上,绘制该系统的PCB版图,其中重点需要掌握的是器件封装的确定及摆放、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制版中地的区分、电源退藕电路的布局、电磁兼容设计、整体结构设计等知识内容,通过制版,使得学生了解常用PCB制版规律,掌握必要的PCB制版技巧。

四、实验步骤
第一步:根据电路设计区分功能模块,合理配置版图。

第二步:确定PCB版图结构形式,如单面板或双面板,合理选择版图的形状。

第三步:确定系统电路的总体安排,重点体会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安排,
电源线地线的排布以及连线的合理布置。

第四步:绘制输出最终PCB版图。

五、实验电路图
六、实验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使我了解到,设计一个基本电子系统应该确立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单元电路的设计和各种相关的元器件的选择和摆放,比如器件封装的确定及摆放、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制版中地的区分、电源退藕电路的布局、电磁兼容设计、整体结构设计等,最好还要知道一般的价格和各个厂家生产的区别,这几次实验让我了解到了,不论以后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非常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它让我们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