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新课标

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新课标

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新课标:河南,黑龙江,吉林,陕西,宁夏,海南)必考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2.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1)大抗议书(2)内战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独立宣言》(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法国大革命(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1)宪章运动(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2012年高考考纲解读

2012年高考考纲解读

2012年高考历史要求考试目标1.历史知识1.1 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1.2 知道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1.3 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2.历史技能2.1 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2.2 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2.3 了解获取材料的各种途径(如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3.材料处理3.1 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3.2 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3.3 识别材料中的客观性表述和主观性认识3.4 判断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4.历史阐释4.1 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4.2 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4.3 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4.4 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5.组织与交流5.1运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5.2运用叙述的方式进行组织5.3运用论述的方式进行组织6.历史价值观6.1 认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6.2 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6.3 确立人类共有的理想与价值考试内容解读第一分册第l课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A西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代希腊人称这个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 A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书写笔画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3)《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A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法律。

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诸多领域,对债务、商务、租佃、嫁娶、财产继承以及诉讼程序等都有明文规定,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里士的第一手文献。

《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第2课古代埃及(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贯穿全境。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1.(3分)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2.(3分)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3.(3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4.(3分)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5.(3分)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6.(3分)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3分)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8.(3分)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2012年历史大纲解析

2012年历史大纲解析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最有可能出论述题,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要自己整理好答案,不能有漏写的情况。很有可能会问清代的疆域是如何奠定的?这就需要从很多方面来回答!比如平定准格尔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等。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出论述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世界近现代史
(7)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表现内容比较多、而且零散,经常会在选择题中涉及到。
(8)明清的文化特点、代表人物及著作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
(9)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是很重要的制度,往年很多学校出过题。但今年大纲中这部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清的国家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等都需要考生掌握清楚。
(3)春秋战国时代的改革与变法是比较重要的,每一次变法的时间、内容、意义要掌握。这部分极易出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4)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这个时代的百家争鸣,九流十家、儒家、孔子的思想,著作等细节知识要扎实掌握这是重要的知识点,很容易被考查到,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基础知识,无论考不考都是要弄清楚的。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11)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第三章 近代的亚非拉★★
(1)西属拉美独立战争;巴西独立战争;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的反荷大起义;
(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
(3)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构成、制度以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4)宪章运动与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区别和联系;
(5)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社会背景与特点;
(6)意大利统一的背景、早期革命活动、1848—1849年的革命以及国家的建立;

【大纲版】2012高考历史(名师一号)课件3.3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大纲版】2012高考历史(名师一号)课件3.3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吐蕃
2.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表现
国家地 区 新罗 人员往来 贸易交流 文化交流
从唐朝引入茶种 [28]崔致远等留 、[29]雕版印刷 立国参用唐制, 术和[30]制瓷、 设国学,教儒学 学生 制铜等技艺 贸易往来频繁, 遣唐使,吉备真 日本出土大量 仿效唐朝,大化 备和中国的[31] “[32]开元通宝 改新 鉴真 ”,中国出土了 日本的银币
(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
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 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 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
(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 火药,僧一行始创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 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 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 化发展与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期 初唐 人物 [50]陈子昂 成就 唐诗革新的先驱, 为诗歌的发展开辟 道路 影响
[51]孟浩然、[52]王 李白《望庐山瀑布 维、[53]高适、[54] 》、《[55]蜀道难》 盛唐 岑参、李白(诗仙)、 。杜甫的“[56]三吏 中国古诗歌的黄金 时代 杜甫(诗圣) ”“[57]三别”等
中唐 晚唐 [58]白居易 [60]杜牧、李商隐( 小李杜)
)
B.普遍使用指南针 D.对外政策开明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A项 发生于汉代,B项发生于宋代,C项中的“乡”表达不准,另外畅销海 外货物属于繁华景象的表现而非原因,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即时巩固2](2010· 四川文综)隋唐时,中印交 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 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精编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全国及解析

精编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全国及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强化训练身带着刀和笔,以便强化训练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士大夫对市民文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于民间通俗文,开始时文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 项正确。

2012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2012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2012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第一篇:2012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2012年安徽省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考试说明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二)调动和运用知识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

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景”的创设。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四)论证和探讨问题·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考试范围必修内容古代部分近代部分(一)古代中国(一)近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反抗斗争(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辛亥革命(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古代中国的经济(4)新民主主义革命(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手工业的发展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商业的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兴起策(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思想解放的潮流(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维新思想(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新文化运动(3)宋明理学(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二)近代世界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科技成就(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汉字的起源演变与书画的发展(2)启蒙运动(3)文学成就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二)古代希腊、罗马(1)新航路的开辟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1)雅典民主政治(3)工业革命(2)罗马法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现代部分(一)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二)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与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选修内容(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欧洲的宗教改革4.明治维新5.戊戌变法(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2.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3.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二篇:2011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历史2011年安徽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1.考试内容的变化:与去年相比较,今年我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上变化较小,与去年基本一致。

2012历史考纲

2012历史考纲

2012届历史高考新考纲提示:本内容根据会议记录、以《2011年考试手册》为基础做调整,供参考!二、考试目标3.2 删除3.3修改为“识别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三、考试细则4.题型比例选择题约占50%,非选择题约占50%。

四、考试内容1.基础型课程部分(一)世界古代史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古代东方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A楔形文字与《吉尔枷美什》 A《汉谟拉比法典》 A →B 古代埃及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A象形文字 A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A →B佛教的创始、经典 A《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A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A城邦的特征 A古典时代 A雅典民主政治B→C 希腊古典文化《荷马史诗》 A帕特农神庙 A哲学与史学 A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罗马共和国的开始 A罗马帝国 A基督教的创始、经典 A罗马法体系“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与“万民法” B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C古代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 A奥斯曼帝国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 A帝国的统治A→B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产生A→B等级君主制 B庄园和城市中世纪庄园B→A城市的自治 B中世纪文化大学的兴起 A西欧封建制度特征 C(二)中国古代史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 A炎黄传说 A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二里头遗址 A 商朝与青铜文化青铜时代 A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C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 A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B礼乐制度 B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 C百家争鸣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战国七雄 A商鞅变法 A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A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B 秦末农民起义秦的暴政 A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A西汉的建立 A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汉承秦制 B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A分合汉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对西域疆土的拓展 A 东汉的兴衰东汉的建立 A豪强地主 A 割据与分立赤壁之战 A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A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A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B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隋唐政治新格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B科举制B→A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 A唐蕃关系 A开元盛世 A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 A遣唐使 A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北宋的建立 A文官体制 A北宋中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A多民族政权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鼎立的局势 A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A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 A辉煌的科学技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A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A《梦溪笔谈》 A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A→B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A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明朝的建立 A内阁制度 B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清的建立 A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 A 康乾盛世(上)军机处的设立 B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A康乾盛世(下)社会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 A《四库全书》 A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B从海禁到闭关 B早期的西学东渐西学的传入 A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的体制 C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三)世界近现代史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民族国家的形成君主专制 B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新航路的开辟A→B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 A宗教改革B→A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B君主立宪制的斗争 B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 A批判君主专制 B宣扬自由和平等 B美国独立战争独立战争的开始 A《独立宣言》A→B联邦制度的确立 B法国大革命三级会议的召开 A革命的爆发 A《人权宣言》 B拿破仑称帝 A《法国民法典》 B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孕育 B蒸汽机 A“世界工厂” A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B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现代工厂制度 B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血汗工厂” A 社会立法 B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C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 B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A→B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 A废除农奴制 B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B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时代的来临 A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B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B列强瓜分世界 A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爆发与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B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A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A“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危机的影响B→A 罗斯福新政国家调控经济 B社会保障措施 B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A二二六事变与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A纳粹体制的特征 B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与扩大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 A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A《开罗宣言》 A德国和日本的投降 A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A联合国 A布雷顿森林体系 A 美苏冷战的开始冷战的序幕和开始 A马歇尔计划和莫洛托夫计划 A北约和华约 A柏林危机 A 大国关系的重组美苏争霸的重要史实 A 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 A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 A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西欧的一体化进程煤钢联营 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A欧盟与欧元 B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东盟 A中东产油国的现代化道路石油输出国组织 A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性质 A战后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 C(四)中国近现代史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天朝的危机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虎门销烟A→B《南京条约》A→B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B第二次鸦片战争“修约”交涉A→B《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A→B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 A洋枪队 A湘军与淮军 A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的设立 A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B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A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 A《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B戊戌变法公车上书 A《时务报》与《天演论》 A百日维新的内容 A戊戌变法的意义 B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瓜分狂潮 A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A 八国联军侵华 A 《辛丑条约》 B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A“预备仿行宪政” A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A同盟会的成立 A武昌起义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A→B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社会习俗的变革 A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A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 A文学革命 A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A中国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A改订新约运动 A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 A南京沦陷与南京大屠杀 A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 A渡江战役与南京、上海等地的解放 A中国从新新中国的诞生《共同纲领》 B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化三改造”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红旗” A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间 A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及标志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伟大的历史转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设立B→A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A中国走向世界初登国际舞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万隆会议与万隆精神 A 外交舞台的拓展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A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立 A《联合声明》与中日建交 A 新时期对外关系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2、拓展型课程部分(一)中国历史专题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 C儒家的经学化 B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B 儒家文化的传播辐射东方 A远播西方 A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进化论的输入A→B三民主义A→B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德先生”与“赛先生” B中西文化论战 B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李善兰、徐寿、华蘅芳数理知识的传入 A商务印书馆与西书的翻译与出版 A申报与报刊业的繁荣 A社会生活的变迁唐胥铁路与交通工具的改进 A强学会与民间社团的兴起 A社会习俗的变化 A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B→C上海历史的变迁开埠之前的上海设县 A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B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民族工业的创建 A中国史学的发展古代的史家与史籍司马迁与《史记》 B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B刘知几与章学诚 A史学的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 C(二)世界历史专题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B洛克的分权学说A→B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B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 B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B启蒙运动 C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B工业革命与第一个工业社会的到来 B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A德国统一与现代化 A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美国的崛起 B日本“脱亚入欧” B现代世界的形成 C。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文科综合(河南,黑龙江,吉林,陕西,辽宁,江西,宁夏,海南)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政治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2、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资产阶级政体对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5、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专题讲解】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作用与国王在现代君主立宪制中的作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体。

特点:①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国王必须根据国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

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

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

②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③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新教徒),天主教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立宪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真正归宿,其根本属性是资产阶级的。

它是适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的。

国王的作用: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③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④英国国王的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国国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作为英联邦首脑,英国国王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⑤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巨大的影响。

二、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及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①中央集权原则: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立法权属于两院制国会(参议院、众议院)。

国会拥有税收、发行货币、宣战等权力。

【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大纲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大纲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大纲卷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

高考要求学生有以下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1)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说明解读

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说明解读

2012年全国高考英语科课标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说明的解读课标版英语科1. 2012年全国课标版考试大纲-英语科解读:2012年全国课标版考试大纲与2011年的对比,在考试内容和要求、时间、分值、题型题量等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附录也没有变化;词汇要求仍为3500左右(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考试说明中对词汇量进行适当调整,但是不得低于2500个单词;同时,应制定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分期、分批增加至3500个单词)。

【注:该大纲是指导各新课标高考省份的纲领性文件。

】结论:考试大纲无变化说明2012年全国课标版试卷总体保持稳定,命题思路等稳定。

2. 2012年全国课标版考试大纲的说明-英语科解读2012年全国课标版考试大纲的说明与2011年的对比,没有变化,对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听力,阅读理解,写作)考查标准无变化,关于试卷形式和结构以及参考试卷等无变化。

词汇要求同2011年,基于考生的实际情况,考纲说明将考试大纲附录词汇表进行了压缩,压缩到3000个左右的单词,作为高考命题的词汇范围,为命题需要增加个别带星号的、仅要求考生知道其中文意思的单词。

结论:考试大纲的说明无变化说明2012年课标版高考卷命题将保持稳定。

2012年新课标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化学科《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解读一、《考试大纲》解读2012届新课标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化学科《考试大纲》和2011届对比,在考试范围和内容(含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没有变化。

二、《考试说明》解读2012届新课标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化学科《考试说明》和2011届对比,在考试范围和内容(含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能力要求、题型示例、考试时间、分值(含必考试题和选考试题分值)、题型题量等方面都没有变化。

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地理《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与2011年的比较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地理《考试大纲》与2011年相比无变化。

2012江苏高考历史

2012江苏高考历史

2012江苏高考历史一、背景介绍2012年,江苏省举行了高中毕业生的高考,历史科目是其中的一门必考科目。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通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下面将对2012江苏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内容和题型进行详细介绍。

二、考试内容2012江苏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史考题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比如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时期等。

学生需要熟悉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掌握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考试内容中的重点部分。

考题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如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世界史世界史是考试内容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考题主要围绕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展开,包括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欧洲中世纪、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等。

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背景和影响,理解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历史进程的贡献。

三、考试题型2012江苏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两种形式。

1. 选择题选择题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学生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选项选择正确的答案。

选择题可以涉及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等。

考生需要对历史知识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才能在选择题中正确地作出选择。

2. 解答题解答题是考试中的主要题型。

学生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对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

解答题一般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相关的历史材料和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

四、备考建议备考是高考成功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建议供考生参考:1. 学习历史知识要想在历史科目中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历史专著、历史文献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意义。

2012年江苏省高考考点复习提纲

2012年江苏省高考考点复习提纲

历史:2012年江苏省高考考点复习提纲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周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2)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族色彩,等级森严,王权专制,神权色彩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3)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4)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5)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2012年高考历史提纲(根据考试说明编排)

2012年高考历史提纲(根据考试说明编排)

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和教学指导意见整编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1专题1)1. 西周的政治制度(1) 知道夏朝与周朝的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在禹之前,是禅让制;禹之后为世袭制。

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出现于夏朝。

周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始称西周。

(2)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制①内容: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主要诸侯国——燕、鲁(武王)、宋(成王,商朝旧贵族)等。

②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后来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社会动荡。

宗法制①内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典型特征。

②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分封制。

(2)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4)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说明:夏朝建立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

必考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2.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1)大抗议书(2)内战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独立宣言》(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法国大革命(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1)宪章运动(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专题01: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早期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专题03: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科技、艺术长廊(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专题04:世界古代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专题05:中国近代政治文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专题06:中国近代经济文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专题07:世界近代政治文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专题08:世界近代经济文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考点: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专题09: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明——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曲折发展、“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外交新局面的开创)专题10:中国近现代精神文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功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考点: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专题11: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专题12:世界近现代精神文明——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考点: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