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灵岩寺1
济南四门塔和灵岩寺简介
唠唠济南四门塔和灵岩寺,那俩宝藏古地咱山东济南呐,可是藏着不少好宝贝,这四门塔和灵岩寺,就像两颗明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我打小就爱听老辈子人讲古事儿,一提到这俩地儿,心里那好奇劲儿就压不住,总琢磨啥时候能去亲眼瞅瞅。
这不,前阵子约上同样对古迹着迷的老同学大山,兴高采烈地就踏上了这探秘之旅,满心盼着能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挖出点新奇好玩的事儿。
先说这四门塔,刚到跟前儿,大山就扯着嗓子喊:“哎呀妈呀,瞅这塔,敦敦实实的,像个老神仙稳稳坐在这儿,看着就透着股子不凡!”我也兴奋得直搓手,跟着点头。
走近一瞧,嘿,这四门塔全用大青石砌成,方方正正,一共四层,每层檐口都微微翘起,像给塔戴了顶俏皮的帽子。
塔身上的石头被岁月打磨得溜光水滑,可那雕刻的纹路还清晰着呢,一道道像在诉说往昔。
大山伸手轻轻摸着塔身,嘟囔:“你说当年工匠得多费劲,才能把这些石头摆弄成这么漂亮的塔,没点真本事可不行。
”正说着,旁边来了群游客,有个戴眼镜的大叔拿着小本子,边看边记,嘴里念叨:“这四门塔可有年头了,是咱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石塔,这工艺,失传了都可惜咯。
”他同伴搭话:“那可不,咱好好看看,回去跟朋友们显摆显摆。
”我和大山在一旁听着,相视一笑。
走进塔内,正中央供奉着四座佛像,石头雕的,却栩栩如生。
佛像面容圆润,眉眼低垂,嘴角带着浅笑,仿佛能看穿世间纷扰。
我仰头瞧着,不禁咋舌:“这佛像雕得太绝了,眼神都透着股慈悲劲儿,站这儿感觉心都静下来了。
”大山也跟着感叹:“是啊,古人手艺真没得说,一尊佛像就是一件艺术品,能流传到现在,不容易。
”这时候,一位工作人员路过,轻声叮嘱大家别大声喧哗,说这是佛门净地,得保持敬重。
大伙立马都收了声,静静欣赏。
从四门塔出来,马不停蹄奔向灵岩寺。
还没进寺门呢,就听见悠悠的梵音传来,像是在召唤我们。
大山兴奋道:“这灵岩寺的气场更强,感觉像要穿越回古代了。
”迈进寺门,好家伙,古柏参天,绿树成荫,那股子清幽的味儿,瞬间把人裹住。
济南灵岩寺简介
济南灵岩寺简介门票:欣欣成人门票价(个人):52元起(省28元);A.免票政策: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费;现役军人持军官证免费;70岁以上白叟持老年证或身份证免费。
B.优惠政策:身高1.2--1.4米之间儿童购景区优惠票;60--69岁之间白叟持老年证或身份证购景区优惠票(上述优惠政策,需到景区自行购买)。
开放时间:08:00--17:00 交通概况:公交:1、可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济南客运恒声公司(解放桥北)、济南长途客运中心(堤口路)乘坐前往灵岩寺的旅游专线车,早8:00发车,晚15:30返;  2、在解放桥、省体育中心乘坐60路景区专线车,票价50元(含门票45元、车费5元)。
 自駕:济南—景区:京福高速公路—行驶35.5公里,从万德/灵岩寺出口离开进入万德立交—G104—义灵路—形式6.1KM—终点灵岩寺简介: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
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
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
寺表里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
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
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
其中最为令人着迷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不雅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此外,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斑斓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吉林市灵岩寺简介介绍
吉林市灵岩寺简介介绍吉林市灵岩寺位于吉林市船营区灵岩山南麓,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寺庙始建于辽朝,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
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朝时期所建,占地面积达到了50余亩,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
灵岩寺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浓郁的满族建筑风格。
寺庙主要建筑物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钟楼、鼓楼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达到了2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香火旺盛,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朝拜。
寺庙的最大特点是其独特的地下宫殿。
地下宫殿是寺庙的一大亮点,位于寺庙的地下10米处,占地面积达到了400多平方米。
地下宫殿的建筑风格与地面建筑不同,呈现出明显的满族建筑特色。
宫殿内部装饰华丽,有着精美的壁画和雕刻,是寺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
除了地下宫殿外,寺庙还有着许多其他的景点。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灵岩山。
灵岩山是寺庙所在的山峰,海拔约为600米,是吉林市的一大自然景观。
山上有着许多奇石异形,其中最有名的是“灵岩仙人”,这是一块形似人头的奇石,被誉为吉林市的“地标之一”。
灵岩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吉林市乃至整个吉林省的重要佛教文化遗产。
寺庙不仅有着宏伟的建筑和独特的地下宫殿,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年的佛诞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成为吉林市的一大旅游景点。
总之,灵岩寺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寺庙,值得广大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验到佛教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吉林市独特的自然风光。
海内第一名塑:灵岩寺宋塑
图/六月 文/文雨海内第一名塑在泰山最幽绝之处,有一处千年古刹灵岩寺,寺内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有“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在灵岩寺主体建筑千佛殿内周围壁坛上,端坐着40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32尊塑于北宋志平三年(1066年),在明万历年间迁入千佛殿内,同时又补塑8尊。
这批塑像有的距今已近千年历史,仍保存完好,且艺术水平高超,尊尊动人,个个传神,无一雷同。
半个世纪前,梁启超为赞誉灵岩寺宋塑而留下了“海内第一名塑”的题字;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也写下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这40尊宋塑中,有佛陀弟子,有罗汉,也有历代高僧。
对于民间艺术家来说,佛和菩萨距他们太远,太“神圣”,因此不能、也不敢有什么创造与发挥,诉诸形象,而罗汉和高僧对于他们来说,则要近得多,亲切得多。
他们怀着尊敬,把人间的气息加给了这些已经“超凡”的“圣者”,把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的性格、情感移栽到这些罗汉身上。
于是这些塑像不再显得那样“崇高”和“神圣”,而是具有了普通人的品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摄影作品以最真实的形式展现着这些历经千年依然鲜活如昨的宋塑,展示了他们“外形骸、脱生死、视来去”的内心世界和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使不可移动的塑像变为能移动的影像。
观赏这些图片,既是艺术之旅,亦是净化心灵之旅。
The Buddhist Sculptures in Lingyan Temple灵岩寺宋塑038. All Rights Reserved.专题策划.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040专题策划.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十月来了,长假到了。
长清灵岩寺辟支塔塔基浮雕中的建筑图像解读
【城市建筑研究】辟支塔是灵岩寺内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八角九层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宋淳化五年重修,嘉祐二年(1057年)竣工,后又经元、明屡次维修。
塔身高55.7米,连基座与塔刹计十一层。
密檐式结构,各层皆有腰檐。
二、三、四层檐下置平坐,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
塔自二层外墙四面辟门,四面设窗,塔顶置铁质塔刹,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等组成,最上一层八角各置金刚一尊,宝盖系八根铁链。
辟支塔塔基的八个立面装饰有四十幅浮雕,每面五幅,现残存三十七幅。
浮雕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阿育王的故事,但在明代维修时打乱了原本的次序,为后来拼凑而成,后来经仔细考证已将大部分画面连缀起来。
浮雕中带有古建筑形象的包括:无忧树的悲剧两方、地狱中的莲花两方、战争与觉悟两方、分赐舍利三方,法会开幡和最后的半庵摩勒果各一方等。
无忧树的悲剧:阿育王赞无忧树这幅浮雕中(图1),背景刻有胡梯、建筑阶级一角,雕刻的胡梯上有两颊促板、勾阑、寻杖等构建构成,图像中梯身坡度约在四十五度,符合《营造法式》中的规定。
胡梯上的勾阑为较简洁的卧灵造、单勾阑,可见此建筑的堂宇较为低小。
在胡梯的转角处由竖扇遮挡,不知有无望柱。
胡梯上的撮顶,蜀柱直立,寻杖横直,且并无再加雕饰。
阿育王处死嫔妃浮雕(图2)中包含有两种建筑,阿育王所在建筑根据故事环境推测应是亭,屋顶形制或应为攒尖顶,檐椽有出檐,但受限于二维平面无法表现三维立体空间场景,所以只是推测。
角柱稍有升起,柱头无斗拱。
柱子无卷刹、无柱础,直柱,柱头有阑额和橑檐枋。
建筑台基由砖石堆砌而成,台基颇高,垂带踏跺阶级六层,象眼三层,两边副子均为一石铺成,台基无角柱。
回廊形制为空廊,无栏,无椅,无装饰,直柱柱头有阑额。
地狱中的莲花:海比丘误入地狱(图3)中的山门为楼阁式构架,屋顶为单檐庑殿顶,屋顶鸱吻被云气所挡且屋顶未雕刻出瓦垄,但可明显看出出檐。
柱升起,柱头无斗拱。
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当心间有板门,尽间、侧方有窗,窗的形式为不可启闭的直棂窗,有障日板。
大同灵岩寺简介
大同灵岩寺简介篇一:大同灵岩寺,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
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该寺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灵岩寺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寺内现存的古建筑包括大殿、禅堂、寮房等数十间,均为明清重建之物。
其中,大殿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灵岩寺所处之地灵丘,是中国古代的佛教名山之一,被誉为“北方禅宗的中心”。
历史上,众多的佛教高僧曾在灵岩寺中修行,如唐代的道宣、慧远,宋代的法演等。
因此,灵岩寺在佛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除了佛教文化,灵岩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岩壁、洞穴、瀑布等。
寺周围的山峰峻峭、树木葱茏,景色十分壮观。
因此,灵岩寺不仅是一处佛教文化胜地,也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胜地。
大同灵岩寺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它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佛教文化价值,如今也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篇二:大同灵岩寺,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寺创建于北魏时期,历经隋、唐、辽、元、明、清等朝代的修建,至今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
灵岩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殿、毗卢遮那佛殿、药师佛殿和观音菩萨殿等。
其中,大雄殿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隋朝,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毗卢遮那佛殿内的毗卢遮那佛铜像,是寺内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被誉为“华北第一铜像”。
除了佛教建筑外,灵岩寺还有许多其他的古迹,如华严寺、善化寺、禅林寺、宝峰寺等,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灵岩寺周围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灵岩洞、三观峰、五老峰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灵岩寺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不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吉林市灵岩寺简介介绍
吉林市灵岩寺简介介绍吉林市灵岩寺是位于吉林市丰满区灵岩山脚下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该佛教寺庙在风光秀丽的灵岩山脚下,山水环绕,环境幽雅,是一个闹中取静的胜地。
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吉林市灵岩寺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庙会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一、历史沿革吉林市灵岩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灵岩寺最初是由唐代高僧慧能在这里开创,后来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寺庙不断发展壮大,并迎来了历代的重建。
在明清两代,灵岩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和繁荣,成为当时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
直到现代,灵岩寺已经成为吉林省三大佛教寺庙之一,对于当地的文化和宗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特色吉林市灵岩寺的建筑风格以“都市寺院”为主,其建筑矗立在山腰之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座建筑物之间相互呼应协调,勾勒出浑然一体的气质。
寺庙内有诸多建筑物,最为著名的包括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鼓楼、方丈楼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它由前殿、中殿和后殿三部分组成,是寺庙的精华部分。
它的设计风格典雅、庄重,彰显了古朴和庄严。
三、文化内涵吉林市灵岩寺不仅是丰富多彩的庙会和活动的举办地,它还承载着许多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
至今,灵岩寺仍然是许多信仰的人求学、礼佛、祈福的重要场所。
此外,吉林市灵岩寺还收藏着大量的佛教书籍、文化宝典和历代名贤墨迹,它的建筑和文化内涵都充满了令人肃穆和敬畏之气。
四、庙会活动吉林市灵岩寺的庙会活动是吉林地区享有盛誉的名贵文化景观之一。
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寺庙会上,会有诸多艺术表演、商贸交易和佛教法相礼让等庆典活动。
这种活动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参观。
此外,吉林市灵岩寺还每年都会举办一些重要的佛教仪式和祈福活动,吸引着众多信众共襄盛举。
总之,吉林市灵岩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佛教寺庙,其建筑和文化内涵完全展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底蕴。
灵岩寺天王殿介绍
灵岩寺天王殿介绍
灵岩寺天王殿位于寺院的中轴线上,面阔5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屋脊两端塑有形态各异的五龙戏珠,非常壮观。
天王殿由前殿、后殿、左右厢房和回廊组成。
前殿为殿宇主体,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殿内中央供奉弥勒菩萨像,两侧为四大天王像。
弥勒菩萨像高2.15米、宽1.38米、厚0.64米。
弥勒佛两侧是四大部洲和四大天王的塑像,高2米、宽1米、厚0.2米。
整个塑像庄严而不失稳重。
天王像和弥勒佛造像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印度佛教中的形象,而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象。
殿内中间供奉四大天王塑像,高1.78米、宽2.17米、厚0.29米。
四大天王是佛教中掌管风、雨、雷、电四种自然现象的神灵,能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1 —1 —。
古老的文化圣地嵊州灵岩寺
古老的文化圣地嵊州灵岩寺嵊州灵岩寺,古老的文化圣地嵊州灵岩寺,位于中国浙江省嵊州市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被誉为古老的文化圣地。
本文将介绍嵊州灵岩寺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嵊州灵岩寺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此寺的创建者是一位名叫慧灵的高僧,他师从名满天下的佛学大师,并在嵊州一带弘扬佛教教义。
当时的嵊州地区佛教兴盛,寺庙众多,但嵊州灵岩寺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灵验的法门而闻名遐迩。
二、建筑特色嵊州灵岩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壮丽的庙宇群而著称。
寺内建筑布局严谨,分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多个部分。
山门高耸入云,由巨大的石质建筑构成,彰显出佛教寺庙的庄严肃穆。
天王殿供奉金刚力士护法神,是寺庙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而大雄宝殿作为主体建筑,则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散发着神圣的光芒。
此外,寺庙内还有多个佛塔、藏经阁等次要建筑,构成了灵岩寺宏伟壮观的建筑群。
三、文化内涵嵊州灵岩寺作为古老的文化圣地,融汇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多种文化元素。
寺庙内的佛教经典、文化艺术品等珍贵文物,吸引了无数信众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在寺庙内,游客可以聆听佛经的诵读,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也可以欣赏到佛教艺术的瑰宝,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灵岩寺还庇佑着嵊州地区的人们,是他们心灵的寄托和文化的象征。
嵊州灵岩寺作为中国浙江地区的重要文化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中心,也是嵊州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它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吸引了大批文化爱好者和信徒前来朝拜和参观。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座古老的文化圣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兰州后五泉灵岩寺简介
兰州后五泉灵岩寺简介
兰州后五泉灵岩寺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龚家庄乡后五泉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寺庙坐落在悬崖峭壁之上,背靠着青山环抱,给人一种幽静祥和的感觉。
兰州后五泉灵岩寺建于北周武则天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
的历史。
寺庙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由山门、天王殿、大
雄宝殿、罗汉堂以及僧房等建筑组成。
灵岩寺主要供奉观音菩萨,信徒众多,每逢佛诞或重要节日,都会来此烧香祈福。
灵岩寺内的各庙宇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佛教艺术的精髓。
尤其是寺内的石刻造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的佛像,令人叹为观止。
寺庙周边的自然景观也十分壮观,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优美。
灵岩寺与周边的终南山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除了吸引了众多信徒的朝拜,兰州后五泉灵岩寺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领略到寺庙的宁静与庄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略阳灵岩寺风景区简介作文
略阳灵岩寺风景区简介作文《略阳灵岩寺风景区,一个隐藏的宝藏地方》略阳灵岩寺风景区,那可是个很有意思的地儿。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那感觉就像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宝藏。
这景区就在略阳呢,地方不难找。
走进风景区,你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些年代很久远的建筑。
寺庙的墙,摸上去糙糙的,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还特地用手轻轻滑过墙面,就像是在和历史打着招呼。
灵岩寺里有好多的佛像,每一尊都有自己的神态。
有一尊佛像看起来特别慈祥,眼睛半眯着,嘴角带着淡淡的笑。
站在佛像面前,我就在想,古时候的工匠得多厉害啊,才能刻出这么惟妙惟肖的佛像呢。
我还看到佛像身上那些精美的服饰雕刻,那线条,就跟是真衣服似的,褶子什么的都很清楚。
这里的山长得也很有个性。
山上的树郁郁葱葱的,我在树下走的时候,偶尔还会有小松鼠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那速度快得很。
我想凑近看看那松鼠长啥样儿,结果没两下就找不着影了。
沿着山路走,有那种曲曲折折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就跟蛇似的。
我在那儿走着走着就有点迷糊方向了,但也没慌,因为这一路的风景啊,就算是迷路了也值。
再说说这儿的水。
有一条小河流过景区,水特别清澈。
我蹲下身子去看那水,能清楚地看到水底的小石子。
水里还有一些小鱼游来游去的,有大有小。
我捡了根小树枝,轻轻在水面划拉了一下,那鱼一下子就散开了,过了会儿又聚在一起。
当时就觉得这些小鱼可机灵了。
寺庙里还有那种古色古香的亭子。
走累了,我就坐在亭子里歇歇脚。
从亭子里往外看,那风景真是绝了。
寺庙啊,山啊,水啊,都映入眼帘,就像一幅天然的画。
我在那儿坐了好一会儿,就不想动了,只想静静享受这一刻的宁静和美好。
所以说呢,略阳灵岩寺风景区就是这么一个独特的地方,有古老的寺庙,有独特的山山水水,让人去了一次就忘不了。
《再探略阳灵岩寺风景区,又有新乐趣》我上次去略阳灵岩寺风景区觉得没玩够,这不,又找了个时间去了一趟。
这次去啊,又发现不少新鲜事儿。
一进景区,我就直奔上次没看仔细的地方。
老照片:1937年的济南灵岩寺,昔日禅境清幽的泰山千年古刹
老照片:1937年的济南灵岩寺,昔日禅境清幽的泰山千年古刹灵岩寺,坐落在济南的长清万德镇,是泰山北边的灵岩峪方山上,建于公元1600多年前。
从东晋时期起,创寺就是灵岩寺,当时佛图澄的大弟子僧朗就是在这里建立寺院的。
灵岩寺始于北魏,唐宋,源远流长,源远流长,从唐朝开始,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列为“四大寺”,其中以灵岩寺为最,山峰秀丽,风景秀丽,故有“泰山不去灵岩,不可去旅游”之说。
以下是一套在济南的旧相片,是在一九三七年在济南的一处灵岩寺庙里拍的,透过这些旧相片,我们可以一睹这80多年来的古老寺庙的风采。
照片上是1937年的灵岩寺,四周青山环绕,树木葱茏,第一个看到的就是灵岩寺里的一座佛塔。
灵岩岩寺的避佛台于一九三七年。
千佛殿的西北方向,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建成于千佛殿的西北方,历经六十三年(1057年)。
塔高55.7公尺,塔基为八方石砌,上面雕刻着古代印度阿育王改信佛教的神话传说。
一九七七年的灵岩寺,古木参天,奇形怪状的石头,巍峨的庙宇。
灵洞曲涧,青峰翠岭,围绕着这座古老的寺庙,形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的图景。
1937年,在灵岩寺,塔林,在灵岩寺的西悬崖,有一座塔林,这里是唐朝以后,为灵岩寺的主持和僧侣们安息的地方。
唐代、宋、元、明、清时期有墓塔百多个,所以又被称作“墓塔林”。
1937年的灵岩寺塔林,塔基、塔身、塔刹等组成,塔身和塔刹往往是以墓志铭为主要内容的墓志。
一九七七年,在灵岩寺的千佛大殿里,大殿中央有一尊“三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
宋治平二年(1065年)由钱塘运送到灵岩寺的大菩提菩萨,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但其外表仍然光滑。
千佛寺千佛殿,一九三七年,在寺庙里有一尊精致的佛陀。
一九三七年,在千佛殿中,千佛殿里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罗汉雕像。
一九三七年,在千佛大殿里,在灵岩寺里有一尊罗汉雕像。
居中之人,正是当年的灵方丈。
略阳灵岩寺风景区简介作文
略阳灵岩寺风景区简介作文略阳灵岩寺,一处藏在深山老林里的世外桃源。
它不像那些繁华喧嚣的景点那样人山人海,也不像那些名胜古迹那样让人望而生畏。
这里,是大自然和历史沉淀的完美结合,是一个能让你放下一切烦恼,找到心灵宁静的地方。
一踏入灵岩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苍劲有力的松树,它们挺拔如剑,不畏严寒酷暑,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走在蜿蜒的小路上,两旁的野花竞相开放,五彩斑斓,香气袭人,仿佛在欢迎每一位游客的到来。
走进寺庙,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檀香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
大雄宝殿前,香烟缭绕,佛像庄严肃穆。
看着那尊尊佛像,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心诚则灵”,或许,这就是灵岩寺给人最深的印象吧。
沿着山路而上,我们来到了山顶。
放眼望去,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了美景,灵岩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据说这里曾是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地方,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可以为自己的旅行添上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
灵岩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这里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
当地的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既有传统的农家菜,也有现代的创新美食。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品尝美食,享受舌尖上的美味。
我想说的是,灵岩寺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让人放松心情、净化心灵的圣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美丽,体验到历史的厚重,享受到美食的满足。
如果你有机会去略阳,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灵岩寺(山东省济南市寺庙)—搜狗百科
灵岩寺(山东省济南市寺庙)—搜狗百科辟支塔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佑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
“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
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
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
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
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
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
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
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1]千佛殿千佛殿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
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
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
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
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
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
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
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
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
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
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
灵岩寺简介
灵岩寺简介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寺,一座掩映在群山环抱之中具有深邃悠远韵味的佛教圣地,一座假如你身临其境就能感受到空灵寂静的千年古-----山东大灵岩寺。
它堪称是宗教的圣地,文物的宝库和艺术的殿堂。
灵岩寺坐落于泰山西北麓,方山之阳的崇山峻岭之,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北现存最大的一座完整寺院,更是历史上重要的禅宗修行道场。
灵岩寺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古树参天,殿宇辉煌。
唐朝宰相李吉甫在《什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域内四绝。
而灵岩寺为四绝之首,成为黄河流域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后赞曰:灵岩为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
现今的灵岩寺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的4a级旅游景区,更是在1987年与泰山一并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单位。
寺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景优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中国唯一的密檐楼阁式砖塔辟支塔;以及被称为“露天的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墓塔林。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351年,由高僧朗公创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
鼎盛时寺内有两千多僧人,禅房五百多间,从宋代开始寺院住持就有皇帝钦定。
自古就有“世人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灵岩”之说。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曾率领众多人马在灵岩寺驻跸十多天;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来灵岩,留有诗文一百多首。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内供养千佛而得名。
殿内最为观光者和专家们称道的是殿两旁的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
民国十一年梁启超先生看后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
罗汉像皆坐处于八十厘米高的砖砌束腰坐上,身形比真人略大一些,他们站起来的身高大约在一米八五到一米九零之间。
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罗汉像时打破了传统的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保持了一定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见心,重点刻画罗汉像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接近生活。
灵岩寺景区介绍-灵岩寺景点PPT(经典版)
天王殿
也称二山门,建于明朝,单檐硬山顶,房梁为5架梁, 两边以穿插坊连成一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 其柱础为复莲式,内壁左右嵌有唐、宋、金、元、明、 清石碑17通,中立宋皇佑经幢1座,二山门东为钟楼, 西为鼓楼。
千佛殿
位于寺内,是灵岩寺中保持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 筑物。为唐高僧慧崇所近,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大雄宝 殿,千佛殿一名始见于宋庆历年间(1042~10448年), 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禅寺记》:“千佛殿、般舟殿,辟 支塔皆为古刹塔 ”。现存之殿为明嘉靖年间 (1522~ 1156年)重建,梁间有“时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九月 初八日德府重修”的墨迹为记。
3
主要景点
主要景点
辟支塔 天王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金刚殿 千佛殿
辟支塔
耸立在千佛殿西北百米处,是一座8角9层12檐的楼阁 式建筑,底围48米,通高54米,通体呈灰白色,基座 石砌,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现埋于地下)。塔 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底部3层为重檐, 余皆单檐。
金刚殿
也称一山门。清代,门外左右各一碑,书“千崖万壑”4 个大字,为明嘉靖时(1522~1566年)张钦所书,门 后也有2碑书“绝俗持戒”4字,为明隆庆中(1567~ 1572年)李复初所书。金刚是守护佛法的2位天神, 置于山门左右,左为“密执金刚”,右称“那罗延金刚”。 山门内有3座石桥,中为聚善桥,东为虎溪桥,西为 接引桥,初建于宋,重修于明。
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谢谢大家
模板说明
① ②
修改文字和图片的方法
依次点击菜单栏——视图——幻灯片母版,如上。即可在左侧母版中修改文字和图片内容。
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 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 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 禅,也多到寺内参拜。
林徽因的灵岩寺,你来过吗?
森林覆盖面积较广,为木结构建筑的实现提供了 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包容性。
物质基础。寺庙建筑由阶基、屋身、屋顶 ( 屋盖 )
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 辟支塔,中外文化碰撞融合的典范
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作骨架,
山东地区多山丘,盛产石灰岩质青石,冶铁
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 业发达,锋利的凿、钻、刀等工具,为雕刻精美
048 / TOURISM WORLD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摄影丨田可可
摄影丨田可可
摄影丨赵军强
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千年名寺灵岩寺则木结构
在灵岩寺,木结构建筑与砖石制建筑在苍松
建筑与砖石结构建筑巧妙融合。
翠柏掩映中,互为依托,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
灵岩寺位于山东泰山北麓,这里环境清幽,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统一,展现了中国文
国并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的一个良好的典范,本
印度佛教的建筑以石建筑为主,辅助有砖石
篇我们仅从建筑方面加以解说。
结构,以雕刻精良,尺寸对称著称。而中国古代
中国佛寺常见的布局是沿中轴线,一线贯通, 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
左右对称。而灵岩寺依山就势,构建并不特别强 的木结构形式,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
050 / TOURISM WORLD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斜脊装饰有武士、龙、凤鸟、狮子、麒麟、天马、
印度佛塔的原型是“萃堵坡”,是释迦摩尼
海马等动物走兽纹饰。殿内斗拱装饰有缠枝植物 圆寂后掩埋其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中国本无塔,
花卉纹、云纹彩绘,由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 建造佛塔的灵感来自汉代的望楼和“萃堵坡”的
图说灵岩寺2
图说灵岩寺2图说灵岩寺御书阁御书阁在千佛殿的东北侧。
唐代本寺住持慧崇创建,曾供有唐太宗、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御书,故名。
北宋大观年间,住持仁钦重建,并篆书颜额。
金代贞佑年间,寺遭战火,御书尽焚。
明代重修,并先后于内塑菩萨、玉皇像。
阁为两层,下为石砌台基,券以拱门;上为阁体,飞檐起脊。
阁前拱门之上石隙间生出古青檀,盘根错节,枝柯纵横,状若游龙、云朵,名曰“云檀”,为寺内一大奇观。
阁基内外,嵌石刻颇多,其中以宋代写的《圆通经》最为著称。
《圆通经刻》宋元符二年(1099年)立,共计碣石4块,1400余字,今镶嵌于灵岩寺御书阁前壁。
《圆通经》是唐代西域般刺密谛法师所译《楞严经》的一部分。
按佛家之言:“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
”此碑为北宋著名书法家蔡卞草书,其书法优美豪放,如龙蛇屈伸,仪态万方,恰与石碣上面壁缝中盘根错节的“千岁檀”相衬,别具风姿。
明嘉靖初学士方豪称:“灵岩名笔固多,惜多为石工所败,唯此字最佳。
”该《圆通经》石刻与天王殿内元代汉藏文对照碑、鲁班洞中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均为寺内珍品。
千岁檀千岁檀亦名云檀、银檀、鸳鸯檀(成双生长)。
在御书阁前门楣上,是灵岩寺特有珍贵树种。
据清《灵岩志》载,寺内曾生长众多千岁檀,后因变乱多已“摧作薪矣。
”这株千岁檀如今仍古枝参差,老根盘曲,如浮云游龙,为灵岩寺一大景观。
此外,灵岩寺象山檀园宾馆门旁尚有两株千岁檀,枝繁叶茂,翠绿可爱。
鲁班洞(山门殿遗址)自塔林向东,有鲁班洞,位于大雄宝殿西侧。
因传说为古代工匠鲁班的墓葬而得名。
(有说是灵岩寺开山高僧朗公的墓地者)经清理,鲁班洞的主体建筑为一东西14.28米、南北13.82米、高7米余的石砌二层台基。
所谓“鲁班洞”,实为始建于隋或隋以前的灵岩寺的入寺山门。
其南侧拱券式门洞,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的有实用价值的拱券式建筑。
鲁班洞内最珍贵者为唐代书法家李邕(李邕曾为北海(济南)太守)的《灵岩寺碑颂》,于天宝元年(742年)撰书。
古朴肃穆--灵岩寺塔林(绝品收藏)
古朴肃穆--灵岩寺塔林(绝品收藏)古朴肃穆--灵岩寺塔林(绝品收藏)灵岩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名刹之一,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9年)。
现在的灵岩寺是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由高僧慧崇主持重建的。
以后几经废修,现存的殿宇多为宋代以后的建筑。
墓塔林简称塔林,在大雄宝殿的西侧,是由灵岩寺历代住持高僧的墓塔、墓碑组成的。
墓区里保存着自唐代至清代的各种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座。
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
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其旁通常有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生平事迹。
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有浮雕装饰。
塔刹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
塔身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
依塔身形制,灵岩寺塔林由方碑形、钟形、鼓形、喇嘛塔、经幢式、亭阁式等六种墓塔组成,其中3座(北魏、唐、宋各1座)亭阁式塔最为显要。
1600多年历史,留给灵岩寺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最让今人赞叹流连的,莫过于塔林与宋塑。
塔林为墓塔林简称,位于寺西500米处,坐北朝南,为历代高僧安息之地。
塔林现存墓塔167座、碑铭81通,为北魏、唐、宋、金、元、明遗物,其数量与艺术、历史价值,可与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媲美。
灵岩寺塔林是一座积淀丰厚的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其雕刻精美绝伦,艺术价值很高。
如塔座束腰,常常表现各种艺术形象,有的雕承重的力士,在重压下嘴部大张,面部扭曲,四肢与腰背曲弯,全身肌肉突起,给人以力的夸张和负重艰辛之感;有的雕骑士身跨雄狮,手执曲棍击打马球;有的雕嬉戏玩耍的幼狮,憨态可掬;还有的雕衣带飘逸、长绸舞动的娱乐场景等。
一幅幅浮雕,无不显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156座塔。
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
塔林中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
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有浮雕装钸。
塔身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说灵岩寺1图说灵岩寺1多次去过长清灵岩寺,但是仍旧对其知之甚少,近来对佛教知识研究了一些,整理了这一份关于灵岩寺的资料,可惜的是找不到千佛殿40尊罗汉的材料,如果哪一位同志再去灵岩寺,请把这40尊罗汉的材料记下来(至少记下他们的尊号)给我,不胜感激。
灵岩寺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长清区万德镇境内。
距济南45公里,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设灵岩寺出口)在其侧穿过。
灵岩寺位于灵岩山之阳的崇山峻岭之中。
寺院依山势构筑,参差错落,隐现于群山环抱之中。
整个寺院依山就势,共有殿宇三十六处,亭阁十八座。
明代学者王世贞有“灵岩为泰山北最幽绝处,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灵岩山方山灵岩山,其主峰青壁四削,呈方形,故原名“方山”。
又因似“印符”,又称“玉符山”。
相传东晋时高僧郎公来此说法,听者千人,山石为之点头,听众将此事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
山遂名“灵岩”。
灵岩山居中,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北有宝山、黄尖山,东为灵辟峰、朗公山、棋子岭,南是黄岘山、明孔山、如来顶,西乃鸡鸣山等。
寺因山得名。
灵岩寺始建于前秦苻坚永兴年间(357-358年),开山祖师为朗公和尚。
据《灵岩志》载:“苻秦永兴中,竺僧朗卜居于此,始建精舍【注】十数区。
”北魏太武帝灭佛,朗公所建精舍被毁。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法定禅师先建寺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寺”,后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寺”。
当时,寺院建在山腰甘露泉侧,规模不大。
至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慧崇将寺迁建于今址。
宋代,真宗赐名为“景德灵岩寺”,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正名为“十方灵岩禅寺”。
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又赐名“崇善禅寺”。
至唐朝时,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楼霞寺并名,被誉为“天下寺院四绝”。
现寺内唐代文物众多,有鲁班洞、功德顶、证盟殿、石窟造像、辟支塔、慧崇塔、千佛殿、御书阁、李北海撰书的《灵岩寺颂碑》、钟鼓楼、墓塔林等。
该寺历代祖师有前秦朗公、北魏法定、东晋竺僧朗、初唐慧崇。
至宋朝时灵岩寺传法宗师有琼环(重净)、仁钦(净照)、妙空(净如)等。
【注】精舍:佛教修行者的住处,释迦时,有竹林精舍,祗园精舍,祗树给孤独园,鹿野苑等精舍。
精舍的面积不分大小,不一定是小的地方才称为精舍。
楼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楼霞山中峰西麓,距城17公里,是我国佛教著名圣地之一。
楼霞寺得名于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隐士明僧绍之号——“楼霞”。
楼霞寺又是唐朝鉴真和尚足迹所至之处,所以在寺内的藏经楼院内专设“鉴真和尚纪念堂”。
南朝五公贵族大都崇信佛教,对楼霞寺多次扩建。
隋统一江南后,又在寺旁建舍利木塔。
唐高祖李渊改寺名为“功德寺”,并增建四十九所琳宫梵宇,楼阁恢宏,殿宇壮丽。
至此,楼霞山与山东灵岩、天台国清、荆州玉泉并称为“天下四绝”、“天下四大丛林”。
到万德镇境内,新建的灵岩寺胜景坊出现在路东。
从此牌坊到灵岩寺山门止,有一段漫长的路,沿途风景如画,名胜甚多。
如鸡鸣山,山巅形似鸡冠。
相传,昔有盗贼,夜过其下行窃,忽闻巨鸡鸣晓,震慑山岗,贼怖而从善,故称鸡鸣山。
该山景色秀丽,为旧时灵岩十二景之一。
灵岩寺第一道山门金舆谷西口有一石坊(与鸡鸣山相对),名曰“灵岩胜境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此坊四柱高耸,柱础石鼓夹抱,柱的顶端“朝天吼”昂天,额枋横贯,上镌清乾隆皇帝御笔“灵岩胜境”,它是进灵岩景区的第一道山门。
朗公石进入灵岩寺景区,向东遥望,会隐约发现山巅上有岩石突兀,形似一老僧,身披袈裟,手拄禅杖,在山路上行走,后面跟着一群信徒,这就是朗公石,是灵岩寺的奇景之一。
朗公石在灵岩寺东南,一线天南约l公里处。
相传前秦时,朗公曾来此说法,石为之点头。
据此,山前怪石称朗公石,说是朗公的化身。
大石桥由此向里,大沟横卧,架以石桥,名叫“崇兴桥”,又名“崇福桥”、“通灵桥”,或俗称“大石桥”。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由灵岩寺方丈仁钦重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今建桥碑尚在。
建桥碑为北宋末年著名学者画家郭恩撰文,其子郭升卿书写,字体颇佳,效法“兰亭”。
碑阴有飞白体“灵岩道场”四字,为北宋元丰年间尚书兵部郎中王临书写,系主碑补刻。
群仙朝笏溪涧深邃险峻。
放眼南望,峰峦叠翠,巨石嶙峋,谓之“群仙朝笏”。
明孔山其中一峰,有孔穴穿透,犹若翠屏之上悬挂着一轮圆月。
此山,名“明孔山”,亦为“灵岩十二景”之一。
相传,法定禅师来此创寺之时,路途艰险,阴森可怖,他面山诵经49天,感动了神灵,阳光将山穿透,使他得以进山找到建寺之地。
明孔桥沿路前行,又有山沟横卧,上架一桥,称“明空桥”,俗谓“小石桥”,明代重建。
明代重修,清乾隆间修葺,桥头古柏蓊郁,远望如搭的松门,故有“对松桥”之称,是僧侣迎客的地方。
对松山桥北有山,松柏郁森,曰“对松山”。
滴水崖(雨花岩)桥南有崖,泉流淋漓,叫“滴水崖”。
崖石嵯峨,状如抱厦,泉洒如雨。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皇帝游览至此,赐名“雨花岩”,并挥笔写下“雨花岩”3个大字,后将其名镌刻于碑,碑侧建亭,并定为“灵岩八景”之一。
黄茅冈(接官亭)过明空桥为“黄茅冈”,路旁有众多巨石,似龟背,从远处看去又像群羊。
石上建黄茅冈亭。
昔日,僧人在此迎客,故又名“接官亭”。
黄茅岗上有黄茅亭,是古代灵岩寺僧侣迎客接官的地方。
据传,宋代诗人苏轼游灵岩时,醉倒在此,作诗道:“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苏轼诗碑,亦称醉碑,现砌于寺内御书阁前墙内。
饮马沟饮马沟在黄茅亭东,又名北溪。
寺内诸泉之水汇合于此溪西流。
宋真宗游灵岩时,曾在此饮马而得名。
据清《灵岩志》载:宋徽宗赵佶游灵岩至此溪时,所乘御马见沟中流水即昂首狂嘶,牵马人便解鞍卸辔,饮马于此,马入水,人见水中有青螭鼓鬃,认为是御马现形于水中。
传说荒唐,但饮马沟由此得名。
沟东有虎溪,传说寺内高僧卓锡送客不出山门,至此溪而止。
新石桥饮马沟上架桥,名“新石桥”,新石桥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释圆桂建造。
桥栏望柱上雕刻有形象逼真的石狮,桥头北面崖壁上嵌“十里松”大字石刻,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户部主事刘亮彩所书,桥下为饮马沟。
十里松数十株古柏,在路之两侧,枝桠搭连,远看似门。
古柏树龄有五百年以上,名曰“十里柏”。
石壁嵌有明万历年间书画家、历城人刘亮采所书“十里松”大字石刻,昔人讳“悲”之音,所以称“松”。
大灵岩寺碑大灵岩寺碑原嵌于广场戏楼前,今位于灵岩寺山门西南处,成为迎接游客的标志。
“大灵岩寺”四字,系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西夏人、山东肃政廉访副使文书讷书丹。
碑阴镌蒙古僧家奴跋语。
广场东侧山岩石壁上,有清乾隆皇帝手书诗刻多方。
至此,便到达佛门胜地灵岩寺。
【注】朗公(竺僧朗、僧朗)僧朗,京兆人,也就是今天西安一带的人。
他年少时就到外地游方问道,后来出家为僧。
年长之后从外地回到长安,专门从事佛教的讲说。
在这段时间里,僧朗拜当时的著名西域高僧佛图澄为师,学习天文地理以及其他谶纬之学。
公元351年,为了躲避永嘉之乱,僧朗来到山东的泰山地区。
僧朗见泰山清幽安宁,于是就在此地建立了一座寺院,这就是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
后来,僧朗又在玉符山(又名方山)建立寺院,这是名闻天下的灵岩寺的肇始。
灵岩寺的建设,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所以规模发展得很大。
与僧朗有关的神异很多,如《高僧传》上记载:一天,应施主的要求,僧朗与大家一同参加佛事活动。
在途中,僧朗告诉大家,说他们的衣物都被盗贼偷走了,大家都不相信僧朗的话。
直到佛事活动结束后,才发现僧朗的话是真的。
于是,大家都很佩服僧朗,认为他是得道高僧,有神通之力。
僧朗刚到泰山建立寺院时,当地很荒凉,时常有猛虎出没,伤害路人。
于是,僧朗就运用法力,使得猛虎归附。
从此之后,泰山之地的猛虎不再伤人。
另据《神僧传》记载,僧朗在寺中说法时,前来听讲的僧俗很多。
有一次,僧朗讲得特别精彩,山上的石头都为之点头。
弟子将此事告诉了僧朗,僧朗说:“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
”据说,这就是灵岩山和灵岩寺的由来。
即使在僧朗死后,围绕他的神异也很多。
《高僧传·法瓒传》记载:“(朗公寺)三度废教人无敢撤,欲有犯者,朗辄现形以锡杖挞之,病困垂死,求悔先过,还原如初。
”这就是说,当时佛教三次遭到磨难,但没有人敢毁坏朗公寺。
如果有人要不利于寺院,僧朗就会出现,并且用锡杖打他,直到其病困将死。
如果这时向僧朗忏悔求饶,那立刻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可见,笼罩在僧朗身上的神异色彩多么浓厚。
僧朗创立的寺院,戒律精严,名冠一时,僧朗也成为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同时,泰山地区屡遭兵难,统治者轮番替换。
但无论哪一方控制了这一地区,都积极与僧朗联络,希望借助僧朗的力量实现各自的目的。
乾隆皇帝多次前来灵岩,留下众多墨迹。
寺门外山崖上就镶有多块乾隆御碑,名“御碑崖”。
镶嵌于灵岩寺大门外的岩壁上的乾隆御笔碑文:(一)难穷匣玉藏符玉,且置南灵礼北灵。
千载松仍笼古殿,一溪水自绕岩亭。
闲云不系心同淡,法乳无根性与渟。
山鸟山花皆传偈,何妨色色复形形。
灵岩寺三叠前韵辛卯仲春下瀚御笔【说明】此碑高l50厘米,宽l00厘米,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仲春下游御题。
诗文共6行,满行l3字,字径ll×8厘米,行书体。
(二)烟霞朝暮传心印,泉石古今惬生灵。
不二殿旁法松郁,成双门外刹竿亭。
风来檐角虚铃语,春入山根新水渟。
此是色空无著处,作么更觅梵王形。
灵岩寺再叠前韵。
乙酉新春,御笔。
【说明】此碑高150厘米,宽l40厘米,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乙酉年(公元l765年)新春御题。
诗文共8行,满行9字,字径ll×8厘米,行书体。
(三)绅衿处处设经坛,祝嘏同钦是所欢。
绞缚黄棚称茂庆,便宜白社得施檀。
泉因卓锡春犹喷,松为取经东向横。
安辇奉行益康健,瑞徵彤史得纸看。
辛卯仲春灵岩礼佛作,御笔。
【说明】此碑高180厘米,宽l00厘米。
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仲春至灵岩礼佛时御题。
诗文共7行,满行l2字,字径11×8厘米。
行书体。
(四)空色由来一归幻,北南何碍两称灵。
虽无负钵千秋蹟,却有柏松百丈亭。
岩是雨花耸垒嶵,泉犹卓锡贮澄净。
山僧纵不通禅教,解读几经便换形。
灵岩寺四叠前韵。
丙申暮春中擀,御笔。
【说明】此碑高l30厘米,宽85厘米,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l776)暮春中、擀御题。
诗文共6行,满行l3字,字径7×9厘米,行书体。
(五)东西路径原一路,南北灵岩有二灵。
岂必长卿重赓句,依然元奘尚留亭。
漫云逝水如其法,试看石泉镇此淳。
调御丈夫独无语,由他色色与形形。
六叠前韵作甲辰仲春上澣,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