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字门拳和岳家拳与内家拳法的关系
武当派和内家拳(续二)

武当派和内家拳(续二)现今流传的内家拳现今被认为属于内家拳的拳种,有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自然拳、虎鹤双形、心意六合拳(又称“十大形”)和最近被人们知悉的武当太乙五行拳等。
其中,太极拳向被推为武当派正宗,太乙五行拳既传自武当山柴霄宫道家,当亦属武当派。
以上儿门武术,在练法与立论方面,与以刚猛迅疾著称的少林武术相比较,确有不同之处。
即在招式上多用拳(包括掌),少用腿,多用蓄劲而少直出,在运动理论上都更强调内部精气神的锻炼;在技击方法上均偏重于以柔克刚。
根据这些特点,把它们称之为内家拳似无不可,但径称之为武当派则颇值得商榷。
今就所知者略述如下:太极拳的来龙去脉太极拳原名十三势,是明末清初时人、河南温县陈氏第九世陈王延以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拳经,为蓝本创造的拳法。
它演变成目前流行的各式太极拳,其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质的变化,即与王宗岳著《太极拳论)的理法相结合及杨露蝉加以创造性发展的过程。
王廷所创拳法包括十三势与搞手(即推手),十三势为体,撼手为用,拳术用劲偏刚,不脱少林规范。
传至十四世时,陈氏拳法衍化出新架,拳式紧凑,代表人为陈有本,继承老架的代表人为陈长兴。
就在这个时候,陈氏拳家得到了流落民间的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于是开始接受其理法,拳式逐渐转柔。
王宗岳为山右拳家,时代与生平均不详,其所著《太极拳论》说理精妙,一反历来武术以力取胜的基本观点,首次提出了凭触觉辨别外力,以及人刚我柔、舍己从人和圆化直发等技击原则,这是武术理论的一大发展。
杨露蝉从长兴学技,后至京师授拳,鉴于一些从学的清室王公贝勒不耐劳苦,对陈氏拳法作进一步改革,使之更为柔化、软化,故其拳被称作软拳、化拳。
在杨露蝉来说,以他的天资和功力,其拳可刚可柔,无施不可,而经此一改,《太极拳论》的理法遂被完全吸收,十三势也就正式定名为太极拳。
至今杨、吴诸家均奉《太极拳论》为经典。
露蝉之孙澄甫,总结出太极拳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武当武术的渊源历史

武当武术的渊源历史武当武术,历史上又称为内家拳,或称为武当内家拳。
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历来,人们对于“内家”之说解释颇多,各执已见。
“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
王征南为明末清初四明(今淅江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师从单思南。
由王上溯七代为开派祖师张三丰。
《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或作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
但黄氏此说似执“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的“静”者为“内”,“动”之“犯者”为“外”的敌我对象和技击特征而定。
有的人认为,“内家”是张三丰以儒士自称。
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把自己当成出家人,以和光同尘而称“内家”。
实际这一说法站不住脚。
因为,张三丰既想以儒士自称,他当年就曾以儒业晋仕做过官,何必又辞官不做,偏偏爱当方外之人呢?这里须特别提及,历史上有北宋张三丰说(以黄宗羲为代表)和元明张三丰说,本文引用为元明张三丰。
有的人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是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度是外国,故称外家。
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在国内,故武当拳称内家。
这种说法看起来倒很合情理,实际仍然站不住脚。
因为,佛教虽从外国传来,但当和尚的都是中国人,不但佛教传入后经典理论都按中国人的理解认识作了翻译,已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武术都还中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
所以,依此来划分外家、内家仍然不能自圆。
当然,有人又曾经辩解说,释、道二家从来存有门户之隔,那么张三丰当然可以道教是本国之教,佛教是外国之教来划内外家。
但是这些人不知道,在张三丰的阐道著作中,从来没有门户之见,而且持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观点。
认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认识有相通之处。
而且在历史上,武当山是道、佛二门长期共存的。
中华武术的内家和外家流派介绍

中华武术的内家和外家流派介绍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其中包括了众多不同的流派和学派。
其中内家和外家是两大主要流派之一,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理念。
首先介绍内家拳,内家拳是指通过练习“内功”来培养内在力量和意识的一种武术流派。
内家拳强调以意动气,以气动力,以力发劲,力求以少胜多。
代表性的内家拳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和八极拳等。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追求“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注重以身体的内在动作和呼吸来实现技击目的。
形意拳则以“形意合一”为核心理念,注重以身法变化和意念调动来发挥力量,力求达到“动如雷霆、静如山岳”的效果。
八卦掌和八极拳则分别以“圆周周旋”的变化和“上下分明”的力量为特点,注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和八卦八卦推演来发挥技击效果。
相比之下,外家拳注重发力和技击的外在效果,偏向于外在力量的训练和实战技巧的运用。
外家拳的特点是注重肢体的力量、速度和技巧,追求以刚击柔,以力压招。
代表性的外家拳包括少林拳、南拳和咏春拳等。
少林拳是外家拳中最为著名的流派之一,它注重身体的力量和爆发力,训练者需要进行大量的体能和技巧训练,追求以刚力克服对手。
南拳则以迅猛的攻击技巧和招法著称,善于利用快速的出拳和腿法进行攻击。
咏春拳则是一种注重中距离肘膝技法的武术流派,强调快速、准确和直接的攻击方式,力求以少胜多。
总体来说,内家拳和外家拳在武术技击的理念、训练方法和发挥效果上各有千秋。
内家拳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功”,着重培养内在的力量和意识;外家拳则着重于实战应用,追求技击效果和肢体的外在力量。
无论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都是中华武术丰富多彩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武术的深厚底蕴。
通过学习和练习不同流派的武术,可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意志力,并体验和传承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
【此内容为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2

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2根据很多以往的文献看法,内家拳与外家拳的真正区别是在与“劲”与“力”之差别,我认为,这其实就是发力方法上的区别。
所谓“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翻之,是名内家,”其实就是改变了拳法的发力方法,使拳法进化到内家拳学的领域。
从物理学理论来讲,伸出拳头打人,其本质是人体肌肉协调的收缩、舒张,使肢体运动,产生动量、击打力,施加于对手,造成损伤。
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均是这样。
外家拳的功理、功法基本属于人类日常自然习惯用力方式的延续,与其它日常劳动、活动的运动规律有共同的基本原理,本质相同,即外家拳主要是使用四肢动力肌运动发力。
因为,当人类进化到一定地步后,很多日常行为动作的完成并不需要全身肌肉一起参与,如拿一个茶杯,提一个物件,踢一下球,在这些动作中,人体只要运动四肢的局部肌肉就可以完成。
长期的日常局部用力习惯,使人体并不习惯或能够使用全身的肌肉去进行搏击。
在进行搏击训练时,很多人更习惯于使用局部肢体的肌肉,这样仅仅动员局部身体质量,产生的动量就非常有限。
并且,随着训练的深入,外家拳手为了增加击打力量,会选择加强四肢动力肌群的训练方法,对四肢动力肌的力量训练极尽挖掘,如利用重物的训练,如举重物、深蹲、打沙袋、劈砖开瓦等,所以外家拳手体形多四肢肌肉发达,棱角分明,身体曲线渐呈倒三角形。
采用这样方法训练出来的力量就是外家拳的“力”,在内家拳中将其称之为拙力,这种力缺乏灵活多变,运行时间和距离长,力的穿透性有限,没有整体感。
网络上有一个所谓咏春拳之千斤重锤功的帖子:“话说咏春习者,大都是秀士书生,自古书生多壮志。
在吟风弄月抑或经国济世伏案之余,活动活动胳膊腿,以博个文武双全之修。
可能在偶然时发现这个练法不错,就一代代传了下来,但今人多视之简单而轻之,或晒然嘻笑,却不知内中玄妙,明珠暗投,岂不惜哉。
这个练法,简易至极,但其功用却极宏著,能在短时间内增强发拳力度,誉之千斤,当然太过,但也说明其力度不可小视,难能可贵的是对于穿透性力理的养成最有好处。
=(张健柏)武当内家拳精要二:内家与外家太极之谜

=(张健柏)武当内家拳精要二:内家与外家太极之谜(张健柏)武当内家拳精要二:内家与外家太极之谜----至快和至刚的拳!标签:张健柏陳皇福武当太極拳今日學堂一: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很多武术书上,都没有把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差异说清楚,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很迷糊。
这也难怪,真正的内家拳,懂的人很少。
中国写教科书的人,很少是懂内家拳精要的人,只知道'想当然尔'。
我十年前去体育学院拜见过一个“武术博导”,据说是武术世家的后代,他还写了一本厚厚的【中国武术史】的书。
我很崇拜地想跟大师学点什么东西,经他的研究生介绍去拜访的,还听了一次他讲的内家拳和外家拳讲座。
结果却发现他根本不懂武,也不练武,光“谈武,写武”。
他仅仅是靠一个“武术世家后人”的身份,还有翻翻古书,研究古代的武术资料的“研究”,就成了大学里专业的“武术博导”,带“武术研究生”。
他的研究生,恐怕我只需要一只手就可以对付了---不是我有本事,而是这些“武术研究生”根本不练武,光读书“研究武术”,写写文章,就可以拿到学位了。
北京体院也有一个“全国著名”的武术教授,也是“名人之后”。
他还好,还练武,可全是些花拳秀腿。
动作好看,基本上是健身舞一样的东西。
可是这人拍了很多影碟,教学各式“太极拳”“形意拳”国家套路等等各式“内家拳剑系列”,国家套路和民间套路以及自创套路一起上,书店里充斥了此君的各种“教学片”。
我看过他练的拳,坦率说,没什么功夫。
问过认识他的人,也说他当年他父亲的功夫的确不错,但是他本人就不行了(武术这东西,好像是不能够遗传的),靠父亲的老名头吃饭。
他也写文章,也编写多种“武术教材”发行全国,掌握了武术界的“舆论权”。
上述的这些人,就是代表中国武术界“正统主流”的名人了,他们很看不起真打实战的“练家子”,觉得他们是“粗人”,没有文化。
这也是对的,我也跟一些拿过全国散打比赛冠亚军的人交朋友,谈武道。
在文上,他们的确表现不佳。
因为他们是小时候读书不行之后,不得已才去“练武”找条出路的,业余时间也很少看“有文化”的书籍。
武当拳法综述

武当拳法综述武当拳法也称武当內家拳法,它历史悠久,最早来源于道家仙朮养生的动功导引,后因防身和化恶扬善之需演进为武技。
但其仙朮养生的动功导引功能仍是其本质内涵。
道家的武技名家,有据可考者是梁武帝(464─549)时的程灵洗,他师承韩拱月,“精太极拳。
侯景之乱,惟歙县能保全者,其灵洗之力也”(吴图南《国术概论》P54,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
到了唐代,有道士许宜平、李道子等,他们将道家武技传播于世。
北宋时期,武当丹士张三峰,精达摩术,且在前代道家武技上深研內修内养,及“以静制动,犯者即仆”之术(清雍正十三年《宁波府志》),“而参以道家冯一元穴道术三十六手,推阐为长拳七十二路。
又据华佗五禽戏原则扩充为十二形……授徒于武当山,是为武当派,北人多尚之,谓之内家拳。
”(1933年华曹元著《国术·总论》)内家拳是重內修内养,不重外强外露,因其迥异的风格,遂与少林外家拳形成中华武林另一大武术流派。
由于北宋张三峰创内家拳于武当山,故世人又称内家拳为武当内家拳。
虽然后来各大名山洞府的道教门派,如华山丶青城丶峨嵋丶崆峒丶天山丶雪山丶千山丶昆仑丶崂山等,衍生了众多不同名称的内家拳法,但理法内涵一以贯之,仍以武当内家拳作为流派之总代表,俗称武当派。
武当山玉虚宫练武者元明之际,有辽东懿州人张三丰,于67岁时得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太极内丹密诀,洪武初隐居武当面壁潜修,由观蛇鹊相斗,深悟阴阳动静相生相克之太极奥妙,遂在内家拳基础上,翻用外家技击之术,研创岀一派带有道家太极哲理与内丹修炼内涵的拳术派别,后人特称之为太极拳。
后来,由宋时传到江南一带的内家拳,由明正德时人张松溪为代表寻根武当,经张三丰授以太极理法,遂撒播江南,世称南派太极拳。
张三丰的弟子刘古泉门下再传弟子于嘉靖时隐名传山西太谷县王宗岳(《太极拳源流与发展研究》P216),王宗岳传河南温县赵堡镇蔣发,这一宗太极拳后来在北方一带繁衍,成就了赵堡丶陈式丶杨式丶武式丶吴式丶李式丶郝式等众多太极拳派系分友,作为大的区域流派被后人特称之为北派太极拳。
武当内家拳法历史源流初探

武当内家拳法历史源流初探武当武术的生产与发展,是同古代丹士修炼活动及武当道门内道教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武当山位于华中腹地,紧靠秦巴山脉,背依神农架,面临汉水,山势奇特,风光秀丽,自古就是道佛修炼家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尤其在明代,武当山是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武当道教祀奉的主神真武是北方水神,传说他具有赴汤蹈火、仗剑除魔、消灾祛病、驯服猛兽、呼风唤雨、御气飞行的特异功能。
据史书载,春秋战国时,老子的弟子伊喜,得老子所授《道德经》后,辞官修道,辗转来到武当山三天门下隐修,开创了武当山修道养性之先河;汉武帝命将军戴孟到武当山采药,戴从此弃官学道,得玉佩金铛之书、石精金光之符,能日行七百里;汉末殷长生入武当修炼,得太阳神丹之诀,丹成,驭气飞行,周游六合;晋代谢允,弃官入武当修道,得冲寂之妙,能飞行于绝壁;唐代吕洞宾擅剑术,畅游武当;唐代李道子,江南安庆人,居武当山南岩宫修炼,所传太极功,名先天拳,亦名长拳。
此外,还有请诸葛亮、陈抟、邓安道、田蓑衣、张道贵等前贤大德,在此修功炼性,得道成真。
这些高真的修炼活动,孕育了武当内家拳法。
武当武术的生产于发展,还与道教门派相结合,唐宋时就形成了武当武术的四大门派--------龙门、天罡、太乙、清虚。
四大门派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龙门主道,天罡主剑,太乙主字,清虚主手。
具有关史料记载,唐时,中华武林已形成九派,以佛道九大名山为宗,分为武当、少林、青城、崆峒、天山、雪山、华山、昆仑,而宋元,由修真有成就的九派组成“九脉燕阵”,龙虎堂为九派之尊,而龙虎堂中,半数是有武当派担任主持。
而真正将武当武术弘扬光大,泛化于俗的当是元明时期的武当高道张三丰。
张三丰,又名全一,字君宝,辽东懿州人,生于元定宗二年【1247】。
他道德崇高,精通三教经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遍游名山大川达30余年,家学渊源,有天师道根基,承陈抟、火龙真人真传,通晓道门天元、地元、人元三种大丹修炼之旨,“既精少林,又复从而翻之”,创武当内家拳法。
武当字门拳和岳家拳与内家拳法的关系

武当字门拳和岳家拳与内家拳法的关系作者:陈国伟来源:《少林与太极》2010年第07期武当字门拳、岳家拳本是两种互不相同的拳法,近来翻阅几部相关著述时,发现两者之间无论在拳法、拳诀上还是在拳术特征方面,竟有许多相似或雷同之处。
几经对照比较,有些许的浅见,今述诸笔端。
不当或谬误,望有识之士及方家里手予以斧正,以便更好地推进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和研究。
一、源流与特色武当字门拳,常简称“字门拳”,又名“字门八法”或“五百钱”,是流传于江西省的一种拳法,自称出自武当张松溪、叶继美一系,后经僧耳大师传于余克让先生得以发扬传播,它以独特的点穴法享誉武林,成为武术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所谓“字门八法”即“残、摧、援、夺、牵、捺、逼、吸”八字法诀,它以字练拳,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化出贴、窜、圈、插、抛、托、擦、撒、吞、吐十字法,其拳以手法见长,练拳不带发声,后经字门拳师余克让先生总结为《袖珍十八法》作为理论指导。
此外,还有绝技功夫点穴法——五百钱。
对于它的源流,贾宝和先生、高飞先生在其所著的《武当字门绝技·秘传点穴神功·字门概述》中说得很清楚:“字门拳源于武当拳,为武当内家拳继承者,字门拳师余克让先生传入江西,相传宋元时期,三丰祖师在武当修炼,将少林云手法精华糅进了武当太极阳阳法,浮、沉、消、纳之技,而创武当内家拳字门八法。
”在余克让的遗著《袖珍十八法》中记载:“三丰之后有王姓讳宗者,盖关中人也,得此技而传之温州陈州同焉,皆前明嘉靖间人,顺治时,有王来咸字征南者,从此道最著,有僧耳、僧尾皆僧,绣谷余先生字克让者,受业于僧耳,陈翁先生受业于僧尾焉。
”由上述可知其拳源脉实系武当正宗功夫,属内家拳系,后该拳渐由浙江传入江西,并于此植根开花,在富安、圣城等地盛行,培养出吴鹤鸣、“赣州三龙”、“高安十二头手”等众多人物,对该拳作出了贡献。
岳家拳,据传“是我国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立,经由岳震、岳霆及手下部将士兵传于湖北的黄梅、广济、靳春,乃至鄂东南广大地区,也传于江西高安一带”。
内家拳、外家拳等拳种介绍

中华武术内家拳、外家拳等拳种介绍2008-11-1 7:23:49 来源:秦楚网-十堰日报进入【秦楚论坛】八极拳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或称“岳山八极拳”。
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
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殥,八殥之外有八统,八统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
称“岳山”者,相传八极源自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名冠“岳山”。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
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
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各部位的应用。
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
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八极拳是非常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种之一,猛起硬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技击中的最大特色。
南拳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侠雄豪客。
南拳的基本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
闽粤一带人体形较为瘦小,力气也相当弱些,因此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
武当武术的派别介绍

武当武术的派别介绍武当武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拳种和门派很多。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有些门派传承关系较为清楚,而有些门派则甚清楚。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当武术的派别介绍。
武当武术的派别武当武术的派别一、三丰派“南尊武当,北崇少林”,武当少林为中华武学的两大门宗。
达摩东渡,参禅静养以易筋之术活动筋骨开启少林武学。
三丰真人,集道家文化中华武学之大成始创内家拳法于武当。
“普渡众生”这一来自西方观念弘扬了佛法。
“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这一道家思想使得武当武术沉睡了数百年。
在少林武术已风云海内外之时,武当功夫也打破了“道不闻六耳”的陈规.一九八四年,在成立武当山道教协会时朱诚德郭高一两位老道长在武当山紫霄宫第一次公开表演了深藏不露的武当内家拳,一九八七年武当山道教协会选派了钟云龙道长等七位功夫出众的年轻道人参加“中国首届武当武术擂台赛”第一次面向海内外公开展示武当功夫.一九八八年,乔石委员长视察武当山时,武当山道教协会特别安排了武当武术正宗传人,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弟子钟云龙道长为乔石委员长表演了武当内家拳,受到了乔石委员长的高度评价。
一九八九年春武当山道教协会委派时任武当山道教协会武术总教练的钟云龙道长和郭高一(已故)老道长武当山紫霄宫创办了武当史上的第一所“武当道教武馆”公开传授武当功夫,对十方有缘人大开了方便之门。
一九九二年,钟云龙道长在道教武馆内正式组织成立了“武当武术表演团”。
一九九三年钟云龙道长率团应邀出访台湾、香港,使武当武术首次走出海外,一九九四年应邀参加山东梁山主办的国际水浒艺术节之“四大门派”武术比赛,一九九六年应邀在新加坡黄金剧场主办了专场武当武术表演活动,又使武当武术首次走出了国门,一九九九年江泽民视察武当山,时任武当山紫霄宫主持,武当道教武馆馆长的钟云龙道长为江泽民主席表演武当太极拳,看完钟道长的演练后江泽民同志高兴的说:“武当太极拳好,大家都要学”。
二00一年为了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钟云龙道长将武当道教武馆发展成了“武当山道教武术院”,并将“武当武术表演团”正式命名为“武当武道功夫团”,同年,功夫表演团加了南京主办的首届武当、少林、华山、峨眉、崆洞、昆仑、西藏喇嘛等七大门派“武林大会”,二00二年秋,钟云龙道长率团应邀访美又使武当功夫第一次走进了西方。
武当龙门派仇家拳概述

武当龙门派仇家拳概述武当龙门派仇家拳概述武当龙门派仇家拳概述一、仇家拳恒法五字吾江长流水,星晨伴君行。
龙腾虎当跃,功到自然成。
二、仇家拳心法一胆、二狠、三毒、四要命。
三、仇家拳习武练功时间是在子午卯酉四个时辰。
子时是夜里11点到凌晨1点(冬),午时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夏),卯时是早上5点到7点(春),酉时是下午5点到7点(秋)。
祖传口诀:日学文,夜习武,子午交通出功夫。
四、内炼:精神气劲胆,皮肉筋骨脉。
外炼:手眼身腰步,腕肘肩胯膝。
五、采气用气法呼,百脉开;吸,百脉合。
想受阴阳四时之灵气,要采天地日月之精华。
吐纳导引,守蓄使运用,白天看日,夜里看月,无日无月看远山近树。
想人三丹田:上丹田百会,中丹田会阴,下丹田涌泉。
默念:任督两脉贯畅通,奇经八脉周身行,气血流通天和地,三花聚顶气神精。
六、三丹田流通线路上丹田流通线路1.百会:精神气。
2.会阴:任督周。
3.涌泉:命中求。
中丹田流通线路1.会阴:行气走。
2.涌泉:呼吸流。
3.百会:阴阳透。
下丹田流通线路1.涌泉:水火风。
2.百会:日月星。
3.会阴:气神精。
七、仇家拳风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刚柔并用,走圆而直,行直而方,走方而1/9页圆,身飘如柳絮,像天空行云,如高山流水,连绵不断,扣扣如环,节节相连。
刚刚柔柔,如面里裹刀,绵里夹针,该刚就刚,该柔就柔。
采“少林刚,武当柔,两着中间是绣球”之精华,取“手起阴阳五行,脚踩八卦九阵,动中露强攻,静中隐杀机,缩身拳打卧牛地,放开踢打丈二圆”之神韵。
眼似龙睛身如燕,掌似强弓足如箭。
腿似双棍拳如鞭,虚实分明自应先。
八、仇家拳特点五劲:1.头的领劲,2.手的引劲,3.身的化劲,4.腰的坠劲,5.步的活劲。
六法:1法,三花聚顶七星照,又名(拦扎衣)。
2法,白云追月仙人抱,又名(双云手)。
3法,飞虎拦路寒光罩,又名(天罡手)。
4法,蛟龙咬尾蝶蜂飞,又名(地煞手)。
5法,灵猿迈步摘仙桃,又名(撩衣手)。
6法,寒鸡独步凤点头,又名(挑手炮)。
中国武术的“外家拳”与“内家拳”

中国武术的“外家拳”与“内家拳”中国武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
其中,“外家拳”和“内家拳”代表武术流派中两种不同的技术风格。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武术的“外家拳”与“内家拳”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和店铺一起了解一下吧。
从技法特点上看:所谓“外家拳”就是刚显于外,强调先发制人、以动制静、主于搏人等武术技术风格的拳种。
属于外家的拳术种类很多,如少林拳、大小红拳、炮拳、长拳等五十多种。
所谓“内家拳”是相对于“主于搏人”的外家拳技而言的,它是柔显于外,强调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主于御人等武术技术风格的拳种。
代表拳种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拳法的范畴,都必须以人体的生理机能为根本,都离不开武术特有的运动技法。
从外功与内功上看:首先,武术有内功和外功之分,内功主练气,即内练一口气;外功主练筋骨皮,提高击打能力。
一般认为内家拳尚柔,以静制动,重视内练内养,用中国哲学理论来阐述拳理。
而外家拳则以刚猛、劲力见长,以动制静,重视外劲的训练。
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内家拳只重于内功修炼,外家拳只偏于外劲的修炼。
内外两家之分,是就两大门派的技术风格而言,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术不在气。
武术的内功和外功是各流派都要求具备的,各流派均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内外双修,如拳谚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无气不是功,无功不是拳”。
外功不是“外家拳”专有的,“内家拳”中也要求外功的修炼;内功也不是“内家拳”所固有的,“外家拳”也有内功的修炼。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外家拳”和“内家拳”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并逐步吸取各自的优点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自然法则。
从刚柔相济说法上看:传统上认为,“外家拳”重刚,“内家拳”重柔。
而在武术基本法则中,拳家认为“过刚易折,太柔易痿”“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刚与柔在拳法中是相互变化的。
探寻外家拳与内家拳——读唐豪《少林武当考》有悟

探寻外家拳与内家拳——读唐豪《少林武当考》有悟罗永平【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3页(P7-9)【作者】罗永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唐豪先生的《少林武当考》等著作笔者早就向往一读,无奈1949年后他的著作没有重新出版,而他于20世纪30年代刊行的书,在南京图书馆等图书馆里又借阅不到,这让我多少年一直不能释怀。
近日,山西科技出版社顺应传统武术复兴之潮流,整套刊印唐豪先生著作《唐豪文丛》六本,使笔者拨云见日,得以窥视唐豪先生武术论证与武学思想之全貌。
手捧《少林武当考》,仿佛唐豪老先生与笔者侃侃而谈。
20世纪初至30年代,武术(当时称国术)蓬勃兴起,国人为强国强种而大练武术,一些武术组织先后建立,各类拳种争奇斗艳,各种武术书籍蜂拥沓来。
当时的民国政府为统一管理和便于开展武术运动,由张之江先生牵头,于1928年在南京筹建“中央国术馆”。
这是当时武术界的大事,武林高手、好手莫不翘首向往。
但因年代久远,近来研究中央国术馆的许多文章对其馆址一直莫衷一是,有南京三条巷说、四条巷说,更有鼓楼附近渊声巷说等等。
笔者前段时间撰文或开讲座时,也对中央国术馆地址语焉不详。
《少林武当考》解开了笔者心中的谜团。
此书的封底写着:“发行处南京西华门头条巷中央国术馆。
”答案就在此。
唐豪先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当年的中央国术馆是在南京头条巷,即现在的中山东路逸仙桥南面的头条巷内。
有了这本书的明示,笔者底气实足地确定:1928年建立的中央国术馆馆址在南京头条巷。
但是可惜且遗憾的是,笔者走遍如今的头条巷,已寻觅不到当年中央国术馆的遗存。
翻阅《少林武当考》,笔者似乎进入了当时的武林。
说起来中国武林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各门各派的拳种都喜欢攀附僧道仙怪创始之说,以致到清朝以后大多数拳术都归源于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两大主流门派。
少林拳系天竺僧人达摩所创一说名满寰宇,而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派是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一说也盛极一时。
武当各项功夫简介

武当各项功夫简介武当拳理功法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武当拳理功法一、拳法类1、基本拳——共29式,是武当拳初学者为锻炼基本步法,拳法,腿法的基本拳法。
2、玄功拳——分三路,第一路44式,第二路45式,第三路40式。
三路玄功拳内含武当拳基本步法,身法,腿法等,此拳也是初级拳,动作朴素,招法实用,倘若熟练掌握,就已做好更上一层楼的准备。
3、伏虎拳——共65式。
是武当山镇山之拳,又名降龙伏虎拳,是武当山习武之道人增长功力的拳种之一。
以手法为主,腿法为辅,主要练习方法有带手、冲拳反腿、三连手等风格特点,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势势逼人,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更有防身制敌之用。
4、八极拳——共47式,自古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八极拳是武当拳法中的一种至刚之拳,以勇猛著称。
动作刚猛暴烈,稳健敏捷,既能远程攻击,又可贴身靠打。
5、螳螂拳——共40式,属象形拳,是吸取螳螂的攻击特点,融合武当拳的身法,步法,手法,擒纵得法,招之即打,攻防有度。
6、玄真拳——共41式,内含武当拳基本步法,身法,腿法等,此拳也是初级拳,动作朴素,招法实用。
7、龙华拳——共28式,武当山有南武当和北武当之分,龙华拳属于北武当拳法,南拳北腿,所以龙华拳以腿法为主,并吸取了南武当的手法精华。
它的青龙出海、黄龙盖顶、等动作充分显现出了龙的特点和神威。
8、玄武拳——共53式,又称两仪拳,道曰:“阴阳和合为太极,分开曰俩仪”。
此拳阴阳各见所长,或快或慢,或刚或柔,故曰“俩仪”。
是一套练习手、眼、身、法、步、及混元劲(暴发力、反弹力)的拳术,其风格是,快慢相兼,刚柔相成。
此拳行如龙,坐如虎,闪如电,发如雷。
9、八卦掌——每分八掌,每掌约八式。
八卦掌是内家拳种之一,内含五行生化之理,阴阳消长之道。
八卦掌以走为先,走就是走圆圈,歌诀云:“八卦转掌妙无边,形如推磨走为先。
八卦掌有老八掌、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等。
现在为大家表演的是老八掌,它要求的是身灵步活,行如趟泥,思想无杂念,行动要自然。
内家拳之谜 考据严谨(中国最正宗的)

内家拳之谜考据严谨明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沈一贯辞官回到家乡宁波。
史料中称其“杜门不出九年”,其实七十高龄的他身体还是不错的,起码可以在宁波城里四处走动。
他可能年轻时就知道,宁波在弘治正德年间就有一位闻名的武师,叫边诚。
到嘉靖末年,宁波又出了一位武学大师,风格与边诚迥然不同,名气比边诚更大,他叫张松溪。
张松溪成名的时候,沈一贯也一二十岁了,可能当时就听说过张的一些事迹。
后来沈一贯考中进士,一直在朝中为官,历任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等直至为内阁首辅,近四十年宦海沉浮,虽然其间也几次回到家乡小居,但他可能无暇为家乡的一位武术技击家作传。
现在他辞官回家了,有了闲心,就专门去寻访张松溪的徒弟,收集了张松溪的事迹,写下一篇《博者张松溪传》。
沈一贯为万历重臣,为官口碑不佳,但是他赋闲时写下的这一篇文字,却成了中国武术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翔实资料。
时光飞逝六十余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正在宁波延庆寺“证人讲会”讲学的黄宗羲突然得知一个消息,他的一个朋友病逝了,这个朋友是宁波的一位技击大师、张松溪的三传弟子王征南,也是他儿子黄百家的师父。
黄宗羲为老友的不幸去世十分悲哀,写下了《王征南墓志铭》。
他在文末的“铭”中写道:“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终不鬻技,其志可悲。
水浅山老,孤坟孰保?视此铭章,庶几有考。
”黄宗羲不愧智慧过人,有一种历史学家的远见,他似乎预感到一代武术宗师王征南的生平事迹和武学渊源,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埋没在时光的尘埃中,只有他写下的这篇墓志铭,会给后人提供一个重要的考证。
此后的事实证明了黄宗羲的预见,他的这篇《王征南墓志铭》,在中国武术史中的地位,比《博者张松溪传》要高得多,似乎是一个重要的武术流派和武术拳种的类似于《圣经》一般的经典文献。
但是,令人感兴趣的是,它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却造成了宁波历史中的一个武学之谜,也为中国武术史布下了重重的迷雾,令众多的武术史家和武术家因为它而针锋相对、争论不休。
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

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在中华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武术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宗教与武术究竟有哪些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关系?如何评价宗教在中华武术史上所起的作用?研究中华武术史,以过些问题是不应回避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
欢迎阅读!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宗教与武术的关系宗教与武术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两个子系统文化。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换而言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既有表面的、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理论性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一、从武术内容的分类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中华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
很多不同名称的武术套路,因为在形成中彼此之间有亲缘关系,或相互间有某些共同的技法特点,而同属于一定的拳系范畴。
武术家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对分属于不同拳系范畴的武术流派进行分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法。
大体而言,历来较通行的有三种分类法:1、按武术门类分类法依此类分法,中华武术的代表门类主要有:主要传承于河南嵩山佛教名刹少林寺的少林门,主要传承于湖北均县道教名山武当山的武当门,以伊斯兰教穆斯林查密尔始创拳技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查拳门;此门,还有所谓达摩门、罗汉门、二郎门、大圣门、醉八仙、佛山、万法归宗门等名目。
显然,这些名目均带有宗教色彩。
2、按武术功类分类法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按武术功类将其分为内、外两家。
他在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
”其子黄百家在所著《内家拳法》中亦云:“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以后,有人遂将武术分别归入内家与外家。
曹秉仁《宁波府志》云:外家“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
字门拳寻源归宗

字门拳寻源归宗字门拳是在湖南、四川特别是在江西广为流传的拳术。
它技法精奇,不用猛力,要求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曲压直,技击讲究消力,出手贵软而忌硬,贵圆转而忌散漫,其拳理与风格显然别具特色。
至于字门拳到底是属于外家拳,还是内家拳,笔者认为,先不宜急于下结论,还是平心静气具体分析研究一番再说。
字门拳秘传古谱《袖珍十八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手法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
自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其姓、宗其名者,得此技而传之。
温州陈州同,是人者,系前明嘉靖间人,次令内家之传,盛于浙东之王来咸,字征南,而其人,即本朝顺治时人,以此道最著,盖斯人雨窗无事,论李超之始末,因识于征南之徒,有僧耳、僧尾者,皆僧。
绣谷余先生字克让者,受业于僧耳。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字门拳中兴之祖余克让是僧耳的弟子。
而僧耳之名,又见载于《三丰全集·第1卷》:“征南之徒有僧耳、僧尾,皆僧也”及《王征南墓志铭》:“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
”虽然两者说法有异,但僧耳系内家拳师却无疑问。
根据余克让与僧耳的师徒关系来分析,又可断定:余克让的字门拳是一脉相承于僧耳的内家拳的,字门拳溯本穷源,其渊源就是内家拳。
为进一步探究和证实字门拳与内家拳的密切关系,我们再查阅一下1933年由上海作者书社发行的《字门正宗》。
该书为可修禅师秘传,江西铅山武师胡遗生编著,分上下两卷。
上卷包括“总论”、“出手珍决”、“十八字理快”、“七言歌诀”、“立步定式”“分拆七言歌决”、“八字谱”、“十字谱”、“十八字手法图注”和“下盘八扇歌决”。
下卷包括“持志”、“保精”、“养气”、“存神”、“取经”、“出手”、“固椿”、“消力”、“练劲”、“轻身”、“致用”、“静坐”。
该书第一次披露了字门拳之秘。
对字门拳的拳法、拳理和练功要诀,都作了准确的论述,且图文并茂,极富研究价值,为研究字门拳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但是,值得特别提出来的是,该书的“十八字理决”、“总论”、“十八字手法图注”、“分拆七言歌决”的内容,竟与江苏扬州武术家金一明编著、中华书局1931年出版的《武当拳术秘诀》中的第七篇“练手之法”、第八篇“字决全解”、第九篇“字决分解”、第十一篇“拳术打法”的内容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举例见附后)。
内家拳、外家拳都是张三丰创编?别傻傻地辨不清

内家拳、外家拳都是张三丰创编?别傻傻地辨不清作者:罗永平今人谈论中国之武术,往往将武术分为二大类,即外家和内家。
从广义上说,除太极、形意、八卦以外的拳种,盖乎皆可以称之为外家拳。
外家、内家之分,官方的或正式的说法不见一斑,民间则热议非凡,尤其是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归类于内家拳,似乎得到民间武术人士的一致赞同,多少年来都是这么说法。
说归这样说,实际情况如何,人们不大会去考虑的。
想那么多干吗,练好自己的拳就行。
然,有一个人于上世纪20年代认真思考了,他就是唐君范生先生。
唐豪(字范生)先生于1930年写就《太极拳与内家拳》一文、1935年写就《内家拳》一文,好好地考证了一番。
说道内家拳,就绕不开张三丰、绕不开黄宗羲、黄百家父子。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先生等,浙江余姚县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宗羲内家拳、外家拳之说的滥觞是黄宗羲于康熙八年(1669年)所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
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哇噻!就这么短短数语,引来了中国武术界的顶礼膜拜。
鹦鹉学舌有之、牵强附会有之、强拉硬拽有之。
请看:1)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百家的《内家拳法》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2)民国六年(1917年),陆师通《北拳汇编》:“三丰本少林大弟子。
”3)民国十三年(1924年)孙禄堂《太极拳学》:“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乏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故遵前二经(《洗髓经》和《易筋经》—笔者注)之义,用周太极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
”4)民国十六年(1927年)陈微明《太极剑》附录:“太极拳为武当嫡派,乃张三丰祖师因观鹊蛇之斗,忽有会心,发明此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 , 富 安 、 城 等 地 盛 行 , 养 出 吴 鹤 鸣 、 赣 州 三 在 圣 培 “
龙 ” “ 安 十二头 手 ” 众 多人 物 , 该拳 作 出了贡 、高 等 对
献。
释 八 法 诀 的 , 有 一 篇 “ 武 穆 武 艺 要 说 ” 岳 武 穆 更 岳 称
吸” 字法 诀 , 以字 练拳 , 人 在 此基 础 上又 化 出 八 它 后
贴 、 、 、 、 、 、 、 、 、 十 字 法 , 拳 以亏 窜 圈 插 抛 托 擦 撤 吞 吐 其
同 之处。 经对 照比较 , 些许 的浅 见 , 述 诸笔端 。 几 有 今
不 当 或 谬 误 , 有 识 之 士 及 方 家里 手 予 以 斧 正 , 望 以便
先 生 得 以 发 扬 传 播 , 以独 特 的点 穴 法 享 誉 武 林 , 它 成
功 ・ 门概 述 》 中 说 得 很 清 楚 : 字 门 拳 源 于 武 当 拳 字 “
为武 当 内 家 拳 继 承 者 ,字 门拳 师 余 克 让 先 生 传 入 i ] 西 , 传 宋 元 时 期 , 丰 祖 师 在 武 当修 炼 , 少 林 主 相 三 将 手 法精 华糅 进 了武 当 太极 阳 阳法 , 、 、 、 浮 沉 消 纳
更 好 地 推 进 对 中 华 传 统 武 术 的发 展 和 研 究 。
一
法 见 长 , 拳 不 带 发 声 , 经 宇 门拳 师 余 克 让 先 生 定 练 后 结 为 《 珍 十 八 法 》 为 理 论 指 导 。 外 , 有绝 技 袖 作 此 还
夫 点 穴 法 — — 五 百 钱 。 对 于 它 的 源 流 , 宝 和 先 生 贾 高 飞先 生在 其所 著 的 《 当字 门绝技 ・ 传 点 穴丰 武 秘 E
安 一 带 ” 上 世 纪 8 年 代 湖 北 省 武 术 挖 整 小 组 的 杨 。 0
为 “ 法 诀 ” 尚 有 待 考 证 。 “ 氏连 拳 ” 是 八 势 拳 八 , 因 岳 也
法 , 并 非 “ 法诀 ” 容 。 却 八 内 因 篇 幅 所 限 , 述 各 注 、 等 文 从 略 , 意 者 可 上 说 有
自行 查 阅 。
永 、 全 孝 、 儒 科 编 的 《 家 拳 》 书 对 其 作 了较 为 郭 李 岳 一
同 时 , 们 还 发 现 不 仅 “ 法 诀 ” 家 内容 相 同 , 我 八 两 而 且 作 为 武 当 字 门拳 的 创 立 者 余 克 让 先 生 演 述 注 解
详 尽 的 介 绍 , 《 家 拳 理 拳 法 及 风 格 特 点 》 文 中 在 岳 一
让 者 , 业 于僧 耳 , 翁 先生 受业于 僧尾焉 。 ” 受 陈
领 略到 它也是相 当受重视 的 , 在 介绍其 拳谱 、 诀 如 拳 时 说 :岳 家 拳 技 包 括 桩 功 、 功 、 法 、 手 、 路 、 “ 气 劲 散 套
五 峰 、 肘 、 法 及 残 、 、 、 、 、 、 、 八 法 六 五 摧 援 夺 牵 撩 逗 吸 等 内 容 。 有 拳 谱 诀 法 作 为 指 导 , ~ 门 比 较 完 整 的 并 是 武 术 门 派 。 从 中 可 见 对 于 “ 法 诀 ” 未 如 前 述 各 诀 ” 八 并
称 岳 家 拳 属 于 内 家 拳 范 畴 , 在 拳 理 上 要 求 : 心 意 故 以
“ 法 诀 ” 《 珍 十 八 法 》 的 部 分 内 容 , 然 也 在 八 的 袖 中 竟
岳 家 拳 诀 中 出现 了 , 一 字 不 差 。 现 录 如 下 , 且 以供 对
源 流 与 特 色
武 当 字 门 拳 , 简 称 “ 门拳 ” 又 名 “ 门 八 法 ” 常 字 , 字 或 “ 百 钱 ” 是 流 传 于 江 西 省 的一 种 拳 法 , 五 , 自称 出 自 武 当张 松 溪 、 继 美 一 系 , 经 僧 耳 大 师传 于 余 克 让 叶 后
2 0 口1 .
武 当字 门拳 和岳 家拳 与 内家拳法 的关 系
文/ 陈国伟
武 当 字 门拳 、 家 拳 本 是 两 种 互 不 相 同 的 拳 法 , 岳 近 来 翻 阅 几 部 相 关 著 述 时 ,发 现 两 者 之 间 无 论 在 拳 法 、 诀 上 还 是 在 拳 术 特 征 方 面 , 有 许 多 相 似 或 雷 拳 竟 所 谓 “ 门八 法 ” “ 、 、 、 、 、 、 字 即 残 摧 援 夺 牵 捺 逼
技 , 创 武 当 内 家拳 字 门 八 法 。 ” 而
为武术 百花 园中一枝 独秀 的奇葩 。
4 6
五
2 07 01 .
在余 克让 的遗著 《 珍 十八法 》 袖 中记 载 : 三 丰 之 “
后 有 王 姓 讳 宗 者 , 关 中 人 也 , 此 技 而 传 之 温 州 陈 盖 得 州 同焉 , 前 明 嘉 靖 间 人 , 治 时 , 王 来 成 字 征 南 皆 顺 有 者 , 此道最 著 , 僧耳 、 尾 皆僧 , 谷余 先 生字克 从 有 僧 绣
创 演 了 八 法 势 。 究 竟 岳 武 穆 创 演 的 “ 法 势 ” 否 即 八 是
岳 家 拳 ,据 传 “ 我 国 南 宋 民族 英 雄 岳 飞 所 创 是 立 ,经 由岳 震 、 岳 霆 及 手 下 部 将 士 兵 传 于 湖 北 的 黄 梅 、 济 、 春 , 至 鄂 东 南 广 大 地 区 , 传 于 江 西 高 广 靳 乃 也
名 目那 样 只 以 概 括 的 形 式 加 以 表 述 , 是 详 列 了 “ 而 八 法 诀 ” 目 , 见 其 重 视 之 一 斑 。 文 中又 有 “ 氏 八 名 可 后 岳
法 ” “ 法 取 用 歌 ” “ 法 注 释 ” “ 二 节 ” 系 注 、八 、八 和 十 均
由上 述 可 知 其 拳 源 脉 实 系 武 当正 宗 功 夫 ,属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