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文】小学数学难题经典解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难题解法大全(第二辑)31~60》
目录
31、假设法
32、接近某数法
33、借助加减恒等式
34、空间想象
35、考察统计分段
36、扩缩法
37、连比法
38、联想
39、两个分数的和差等于它们的积的条件
40、列举法
41、列表看看
42、逻辑推理
43、枚举法
44、模式法
45、逆推
46、巧分组
47、巧归类
48、巧类推
49、巧比较
50、巧变换
51、巧比较分数的大小
52、巧变体
53、巧求加权平均数
54、巧拆数
55、巧代入
56、巧分形1
57、巧分形
58、巧化归
59、巧记分数化小数的结果
60、巧判断
031、假设法(返回目录)
假设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小学生应熟练掌握的基本解题方法之一。

假设、猜想和试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称之为探索的方法。

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类型的小学数学问题。

详见1992年8月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王世明专著《假设法巧解各类数学题》。

这里略举几例:
余下的两种的个数相等。

原来各有多少个?
假定原来篮球个数不变(看作“1”),足球借出一个,则两种球的总数为(21-1)个,从题中的假设句“如果……那么……”,可以知道借出后
用假设法比直接用比例分配解答更简捷。

假定篮球个数不变,足球借出1个后,两种球的总份数是3+2=5,原来
例2二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90人,其中少年先锋队员71人,已知二
(人),比实际多75-71=4(人)。

二班是90-48=42(人)
例3数学智力竞赛得奖者甲对乙说:“如果你的得分给我20分,我的分数是你的2倍”。

乙对甲说:“如果你的得分给我50分,我的分数是你的4倍。

”他俩各得多少分?连用两次“假设”方能获解。

思路一:先求甲的得分
假设:甲不给乙50分,仍要乙的分数是甲的4倍,则乙的分数应增加50×(1+4)(分)。

于是甲的得分为
乙为(80+20)÷2+20=70(分)。

思路二:先求乙得分
假设:乙不给甲20分,仍要甲的分数是乙的2倍,则甲的分数应增加20×(1+2)(分)。

甲得(70+50)÷4+50=80(分)。

例4一项工程,甲独做20天完成,乙独做30天完成。

甲乙合做4天后,乙因事请假,甲继续做,从开工到完成任务共用14天。

乙请假几天?
假设乙没有请假,先求出14天两队的工作量,再求出超过实际的工作量,最后求出问题。

例5甲、乙两班的同学人数相等,各有一些同学参加课外天文小组,
根据题意,结合图形知
a=a′b=b′
假设甲班拿出b′“抵”乙班中的b,乙班拿出a′“抵”甲班中的a。

显然3b′=2a′
问两堆煤原各有多少千克?
甲堆重2268-1328=940(千克)
乙堆重2268-940=1328(千克)
思路三:假设从甲、乙两堆取出的煤都扩大4倍,则取出的比煤的总量
乙堆重2268-940=1328(千克)
例7小敖的教育学书是春秀的5倍,若各增加2本,则小敖的是春秀的3倍。

原来各有多少本?
此题是“变倍问题——两个已知条件的变化是倍数的变化的应用题。


思路一:假设春秀增加2本后,小敖的书仍是春秀的5倍,则应增加2×5=10(本)。

实际上小敖只增加2本,少增10-2=8(本)。

因现在小敖的是春秀的3倍,这8本显然是春秀现有书的5-3=2(倍)。

春秀现有8÷2=4(本)
原有4-2=2(本)
综合式(2×5-2)÷(5-3)-2=2(本)
小敖原有2×5=10(本)。

思路三:各增加2本,小敖的是春秀的3倍。

即小敖现有的包含3个2本和3个春秀原有的。

假设都没增加,则小敖原有的是(3-1)个2本与3个春秀原有的和。

已知原来小敖的是春秀的5倍,所以2×(3-1)是春秀原有的(5-3)倍。

春秀原有2×(3-1)÷(5-3)=2(本)
小敖原有2×5=10(本)
思路四:方程解法
设春秀原有G本,则小敖的为5G
3(G+2)=5G+2。

若设春秀现有G本或小敖现有G本,则
5(G-2)=3G-2
032、接近某数法(返回目录)
两个分数与1的差大的分数小;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数越小。

例2下面的正确排列是()。

只有(B)正确。

033、借助加减恒等式(返回目录)
个数。

若从中找出和为1的9个分数,将上式两边同乘以2,得
这九个分数是
034、空间想象(返回目录)
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关系等的表象。

表象重新组合成为新的表象就是想象过程。

例189年第四届“从小爱数学”邀请赛试题4:请你在图3上画出三种和图2不一样的设计图,使它们折起来后都成为图1所示的长方形盒子(粗线和各棱交棱的中点)。

本题是考察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答案应为
例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l,高为h,和这个三角形同底等积的三角形有多少个?顶点在何处?
智力一般的学生也能知道,有无数个。

顶点都在与l平行且距离为h 的一条直线上。

思维能力较强的经过仔细思考,还想象出这些三角形的顶点分别在两条与l平行于两侧、距离为h的直线上。

智力发展特别好的学生能冲出在同一平面内的思维束缚,由平面跃为空间。

这些无数个三角形的顶点,在以三角形的底l为轴,与l的距离为h的直线绕l旋转一周所得圆柱的侧面上。

例3一只集装箱,它的内尺寸是18×18×18。

现有一批货箱,它的外尺寸是1×4×9。

问这只集装箱能装多少只货箱?
144+16=160(只)
例4首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试题,笔试第一试第14题:如图,剪一块硬纸片可以做成一个多面体的纸模型。

(沿虚线折,沿实线粘)。

这个多面体的面数、顶点数和棱数的总和是多少?
此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能够根据这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想象出它的立体形状。

显然,这个多面体是由20个面围成的,可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中部由6个正方形围成六棱柱;上部的7个面中,最上面的三角形可以看作是上底面,连接上底面与六棱柱侧面的是3个正方形和3个三角形;下部的情况与上部相同。

因此,这个多面体有6×2+3×2=18个顶点,有6×5+3×2=36条棱。

面数、顶点数与棱数的总和是20+18+36=74。

035、考察统计分段(返回目录)
例如,“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试题:43位同学,他们身上带的钱从8分到5角,钱数都各不相同。

每个同学都把身上带的全部钱各自买了画片,画片只有两种,3分一张和5分一张,每人都尽量多买5分一张的画片。

问他们所买的3分画片的总数是多少张?
竞赛题无疑是考察智能,迫使参赛者运用创造思维解题。

谁有独特见解,谁就占上风。

谁的思路敏捷,谁就占优势。

快节奏审题,应明确条件实质:
(1)43位同学所带钱数以分为单位,依次是8、9、10…50。

构成自然数列8~50的一段;
(2)画片只有5分一张和3分一张两种;
(3)每人尽量多买5分一张的,但必须各自把身上的全部钱用完,是说既不许有剩余,也不准借贷。

一般将悟出如下解法:
逐个考察
有8分钱的学生,应买5分和3分的画片各1张;
有9分钱的学生,应买3分的画片3张;
有1角钱的学生,应买5分画片2张;
……
有4角9分钱的学生,应买5分画片8张和3分画片3张;
有5角钱的学生,应买5分画片10张。

最后将所买3分画片张数加起来,共84张。

此法颇费时间,失之繁琐。

分类统计
钱数以分为单位,利用余数规律。

把43人分成五大类:
带钱数是10,15,20,…50的同学,均不必购买3分的画片;
钱数是11,16,21,…46的8名同学,应各拿出6分钱购买3分的画片2张,共购16张;
钱数是12,17,22…47的8名同学,应各拿出1角2分钱购买3分画片4张,共购32张;
钱数是8、13、18、…48的9名,应各拿出3分钱购买3分的画片1张,共购9张;
钱数是9、14、19、…49的9名,应各拿出9分钱购买3分的画片3张,共购27张。

16+32+9+27=84(张)
此法,可说是速敏反应。

但在计算中,人数统计易出错。

分类分段
这种解法简捷,思路明快。

用5去除任意自然数,余数只能是0、1、2、3、4中之一,且是用5依次去除连续的若干自然数时,所得余数周期性地再现。

解此题,可取某五个连续自然数,为方便起见不妨取11、12、13、14、15都除以5。

余数为1者,应拿出一个5与1凑成6,形成2个3;
余数为2者,应拿出两个5与2凑成12,形成4个3;
余数为3者,已有1个3,不必再凑;
余数为4者,应拿出一个5与4凑成9,形成3个3;
余数为0者,已是5的倍数,不必凑出3。

这样,出现了10个3。

11~50共(50-11+1)÷5=8(段),出现80个3。

另外的8、9、10,应出现4个3,共84个3。

亦即共需购买3分一张的画片84张。

036、扩缩法(返回目录)
例如,两数和是42,如果其中一个数扩大5倍,另一个数扩大4倍,则和是181。

求这两个数。

若把和,即这两个数都扩大4倍,则得数比181小,因为原来扩大5倍的那个数少扩大了1倍。

差就是那个数。

181-42×4=13
42-13=29
若把两数都扩大5倍,结果比181多了原来扩大4倍的那个数。

42×5-181=29,42—29=13。

若把181缩小4倍,则得数比42大。

因为其中的一个数先扩大5倍,又
若把181缩小5倍,得数比42小。

因为先扩大4倍的那个数,又
缩小5
最佳想法:
两数扩大的倍数不同,181不会是42的整倍数。

相除就把多扩大1倍的那个数以余数形式分离出来。

181÷42=4余13。

另个数可这样求
037、连比法(返回目录)
把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巧妙地转化为连比,不仅可使有些问题顺利获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题能力。

例1某厂有三个车间,第一车间工人数是第二车间工人数的5倍,第三车间的工人数等于第一、二两个车间工人数之和。

已知第一车间比第三车间少52人,问三个车间共有多少工人?
依题意知,一车间人数与二车间人数的比是5∶1;三车间人数是5+1=6(份)。

因此,第一、二、三车间工人数的连比是5∶1∶6,故三个车间共有工人:
例2A、B、C三人共做零件900个,A做总数的30%,B比C多做
一般思路:
A做900×30%=270(个)
由条件知,B、C做的个数比是(1+3)∶3=4∶3,A与B和C做的个数比是30%∶(1-30%)=3∶7,而4+3恰好等于7。

所以A、B、C三人所做零件个数的连比是3∶4∶3,总份数3+4+3=10。

例3有一水槽,装有甲、乙注水管和丙放水管,槽空时,单开甲管5分钟可以注满,单开乙管10分钟可以注满,槽满时开丙管15分钟可以放完。

现在甲、乙、丙三管齐开,2分钟后闭上乙管,问还需几分钟可以注满水槽?
连比法:〔30-(6+3-2)×2〕÷(6-2)=4(分钟)
算理:根据连比可知,把总工作量平均分成30份,甲、乙两管开1分钟分别注进6份和3份,丙管开1分钟放出2份。

三管齐开进(6+3-2)份,闭上乙管1分钟进(6-2)份,故有上式。

若设待植棵数“1”,则算式为
若设已植了G棵,由题意
用连比解:
例5煤矿中学有数学、美术、音乐三个研究小组,数学组人数是总数的
解:∵数学组人数∶总数=3∶5,∴美音总人数∶总数=2∶5,而
美音总人数∶美术组人数∶音乐组人数=8∶3∶5。

所以
038、联想(返回目录)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能够把一事物与它事物的某些共同点,联系起来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剖析联想,解一步、
看两步、想到第三步,多方探求答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解题优化的先导。

例1今有面值3分和8分的邮票共50张,总值3.25元,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联想《鸡兔同笼》问题,可这样理解:将两种邮票看作两种动物,只有3只脚一个头和8只脚一个头的动物50个,脚共为325只,这两种动物各有多少个?
8分邮票(325-3×50)÷(8-3)=35(张)
3分邮票50-35-15(张)
或(8×50-325)÷(8-3)=15(张)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当两个量含有倍数(或分率)、相差关系时,用线段图形象地揭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有效的分析方法。

据图纵横联想:
(一)由条件“乙给甲200本”可想到:
①现乙比原乙少200本;
②现甲比原甲多200本;
③总量未变;
④等量关系:原甲=现乙、原乙=现甲、原乙(现甲)-原甲(现乙)=200(本);
③原甲(现乙):原乙(现甲)=5∶(2+5)=5∶7。

通过上述剖析联想,学生顿开茅塞。

衍生出求问题:“作家乙原有书多少本?”的思路:可由总数求,也可由原甲(现乙)求,还可直接求。

解题思路越开阔,迅速作出判断的灵感和能力也就越强。

鼓励学生争论,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竞争意识,学生兴趣盎然,对算式与算理各抒己见。

(1)先求总数
此解的关键是200对应总数的分率,由于原乙与现甲、原甲与现乙可等量代换。

其解法如下:
=700(本)(以下各式略)
(2)先求原甲(现乙)
(一)原甲→总数→所求
(二)现乙→所求
(3)直接求
直觉思维,由布鲁纳提出。

是一种粗线条的、简约的、瞬间综合的,不按逻辑程序进行的思维形式。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敏锐观察、整体感知实质、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紧张思考,准确判断,跳越逻辑法则,采用捷径直接解决问题。

在肯定这些解法的认知结构有创造性的基础上,诱导进一步观察线段图推敲题意,学生的直觉思维将得到开拓。

算式为
200×3+100100×5+100
200×4-100100×7
039、两个分数的和差等于它们的积的条件(返回目录)
求两个分数,使它们的和等于它们的积。

设这两个分数为G、y,由题意得
因为b+(a-b)=a,即两个分数的分子等于它们分母的和,故它们都是假分数。

此解题过程,证明了:若两个假分数的和等于它们的积,则它们的分子相同且等于它们分母的和。

求两个分数,使它们的差等于它们的积。

设这两个分数为G、y,由题意得
G-y=Gy,
因为b-(b-a)=a,故这两分数有如下的关系:1.分子相同。

2.减数的分母减去被减数的分母等于它们的分子。

这就证明了:若两个分数的差等于它们的积,则它们的分子相同且等于它们分母的差。

040、列举法(返回目录)
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有些抽象。

结论难以确定正误时,根据需要既要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数据(如0与1),也要照顾到各种情况,否则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通过观察计算,从中得到启示,找出规律,确定结论是否成立。

例1一个数乘以真分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

()
显然,结论中的“一定”不确切。

例2判断,圆心角一定,扇形的半径与面积成不成比例。

()
用公式推导,繁杂不易理解。

列举些数据:
设圆心角为45°,r为半径,S为面积。

当r=1时,S=0.3925;
当r=2时,S=1.57;
当r=3时,S=3.5325;
当r=4时,S=6.28。

r与S的比值或积都不一定,因而扇形的半径与面积不成比例。

041、列表看看(返回目录)
例1甲乙两人共需做140个零件。

甲做自己任务的80%,乙做自己任务的75%,这时甲乙共剩下32个零件未完成。

问各需做多少个?
由题意,知甲乙已完成108(140-32)个,甲剩自己任务的20%(1-80%),乙剩自己任务的25%(1-75%)。

为计算方便,先把甲项或乙项中的数量变为相同,其他相关数量顺理转化。

可见:个数栏内下比上多20个,是因为乙栏内下比上多
25%,这二者是相对应的,由此得:
甲需做20÷25%=80(个)
乙需做140-80=60(个)
当题目因缺乏某一条件难以解答时,可假设出所需条件,作为辅助已知数,然后在增加条件的情况下研究解题方法。

例2一登山运动员从山脚到山顶,再原路返回,他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这个运动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多少千米?
从上表可看出,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不论是多少,它的平均速度都是4.8千米。

因此可以设路程为“1”,则往返的路程为1×2,1÷4,1÷6分别为往返的时间。

得后种解法。

例3一个正好装12千克油的桶装满了油,想从中倒出6千克。

但没有6千克的容器,也没有秤,仅有一个8千克和一个5千克的容器。

怎样的倒法才能使8千克容器中恰好装了6千克的油?
用列表方法,说明这题的两种解法:
解法一:
解法二:
例4智力题:某商店规定,话梅五分钱一个、三个话梅核可换一个话梅。

小勇买了八角钱的话梅,你知道他最多可以吃到多少个话梅吗?
可见:第一次用八角钱可买话梅80÷5=16(个),同时有16个话梅核。

第二次用第一次吃剩的16个话梅核去换话梅,可换5个,还余1个话梅核;同时吃了5个话梅,就留有5个话梅核,共计6个。

第三次用6个话梅核去换2个话梅,吃了2个,还剩下两个话梅核。

第四次在处理2个话梅核时,有两种方法:其一,先借1个话梅核,凑全了3个换吃1个话梅,将吃剩的话梅核作归还;其二,先借吃1个话梅,将吃剩的1个话梅核与原先剩的2个话梅核凑齐,换来1个话梅作归还。

这样,用2个话梅核便能换吃1个话梅。

他最多可以吃到16+5+2+1=24(个)话梅。

最佳思路:根据上述分析,用2个话梅核就能换吃1个话梅,于是每买2个话梅,实际上能吃到3个话梅,买话梅的个数与实际吃到的话梅个数的比是2∶3。

这样,用八角钱能买16个话梅,可吃到
3×(16÷2)=24(个)
也可这样解:按规定,每买1个话梅,就可用吃剩的1个话梅核,换回
依次下去,实际上能吃到的话梅的个数应是:
q1=1,故
042、逻辑推理(返回目录)
例1从代号为A、B、C、D、E、F六名刑警中挑选若干人执行任务。

人选配备要求:
(1)A、B两人中至少去1人;
(2)A、D不能一起去;
(3)A、E、F三人中派2人去;
(4)B、C两人都去或都不去;
(5)C、D两人中去1人;
(6)若D不去,则E也不去。

应派谁去?为什么?
可这样思考:由条件(1),
假设A去B不去,由(2)知D不去,由(5)知C一定去。

这样,则与条件(4)B、C两人都去或都不去矛盾。

假设A、B都去,由(2)知D不去,由(5)知C一定去,由(6)知E不去,由(3)知F一定去。

无矛盾,(4)也符合。

故应由A、B、C、F四人去。

例2河边有四只船,一个船夫,每只船上标有该船到达对岸所需的时间。

如果船夫一次划两只船过河,按花费时间多的那只船计算,全部划到对岸至少要用几分钟?
至少要用2+1+10+2+2=17(分钟)
例3甲、乙、丙三人和三只熊A、B、C同时来到一条河的南岸,都要到北岸去。

现在只有一条船,船上只能载两个人或两只熊或一个人加一只熊,不管什么情况,只要熊比人数多,熊就会把人吃掉。

人中只有甲,熊中只有A会划船,问怎样才能安全渡河?
这里只给出一种推理方法:
把问题分为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有限种情况,一一列举问题的解答,最后达到解决整个问题的目的。

例1向阳公社每个村准备安装自动电话。

负责电话编码的雅琴师傅只用了1、2、3三个数字,排列了所有不相同的三位数作电话号码,每个村刚好一个,这个公社有多少个村?
运用枚举法可以很快地排出如下27个电话号码:
所以该公社有27(3×9)个村。

例2美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第二次(1980年12月)3题:一个盒中装有7枚硬币:2枚1分的,2枚5分的,2枚10分的,1枚25分的。

每次取出两枚,记下它们的和,然后放回盒中,如此反复。

那么记下的和至多有多少种不同的数?
枚举出两枚硬币搭配的所有情况
共有9种可能的和。

在解决问题时,寻找模式的思考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策略。

运用这种方法时,从问题的最简单例子或其变式着手,根据这些具体例子来发现其中的模式或规则,然后以此来获取问题的一般解。

寻找模式,提出并检验猜想以及用公式表示判断准则,虽然不是数学的全部内容,但它们是数学思想、思维、概括数学知识的核心问题。

例1阶梯问题:造4步的阶梯需要方块10个,造10步的阶梯需要多少块?造20步的需要多少块?
4步的阶梯,第一步用1块,第二步用2块(右边第二列),第三步用3块,等等。

加起来就得到所需的总数:
1+2+3+4=10
建造10步的阶梯,可从四步的阶梯开始首先加上第五步的5块这一列,随之是第六步的6块这一列,等等,直到第10步。

总数是:
1+2+3+……+9+10=55(块)
不难发现这样的模式:每加上一步所需的块数正好是这一步的顺序数。

因此把1到20的整数相加就可得到20步阶梯的方块总数。

然而要计算这个总和比较麻烦。

要直接得到这个总和,除非有个计算公式。

如果学生不熟悉这种公式,则可以从以下的数字资料中去寻找可能模式:
4步阶梯需要10块
10步阶梯需要55块
能否察觉步数与所需块数之和间的关系?从仅有的两个例子来发现模式是有困难的,需要考察更多的特殊例子。

为此可把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集中起来,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中。

让学生试着去发现步数与所需块数之间的关系。

因关系很不明显,学生只能看出得数是整数。

这时如能作出一个猜想,并进而检验这个猜想,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开端。

学生可以思考4与10、5与15、7与28等等有着怎样的关系。

几次“追踪”后,可给学生指出(4×5)÷2=10,同样地(5×6)÷2=15。

于是学生似乎感到有法则可依循。

然后再一起来检验这个法则:(6×7)÷2=21,……(10×11)÷2=55,学生猜测几步阶梯所需的方块数总和是由公式n(n+1)÷2来确定的。

在这个时候学生有理由相信20步阶梯所需的总块数是(20×21)÷2=210。

但还不能完全肯定这个结果。

我们所以要寻求规律,目的是要能够以此作出一个可以导致解决问题的一般公式的猜想或假设。

但这必须小心谨慎,因为往往会出现所作的猜想对列举的例子是成立的,而对于一般化的问题却不成立的情况。

只有猜想得到了证明,才是求得了一般解的公式,为此必须确立猜想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以下两者之一来实现:
(1)归纳。

证明法则在第一个例子中是成立的、假定对某个给定的例子的前面所有例子都成立,证明某个给定的例子后一个例子也成立,由此可证得猜想成立。

(2)演绎。

根据已知的事实,通过逻辑推理而导出。

只有在这时猜想才可称作判断准则。

如果能找出一个不满足猜想的例子,则就足以否定猜想的有效性。

怎样确定阶梯的步数与所需的块数之间的假设关系是有效的呢?学生猜测所需的方块数是由n(n+1)÷2式确定的。

n是步数,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

在建造阶梯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看到,如果有n 步,需要的块数是前n个自然数的和,即
1+2+3+…+(n-2)+(n-1)+n
如果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和是n+1;第二个数加上倒数第二个数,得2+(n-1)=n+1;第三个数加上倒数第三个数,得3+(n-2)=n+1。

同样的方法连续配对相加,各对数的和均是n+1。

这就是所作的猜想。

这样,就得到了判断前n个自然数的和的方法即法则,同时也解决了原先的问题。

例2根据模式
你能预测下图的结果吗?
仔细审视考察表:
可以作出何种猜想?分析这个表可发现区域数是由公式2n-1确定的,其中n是点子数。

n=1、2、3、4、5都是正确的。

根据相应的法则,6个点的区域数应是数26-1=32,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数字,而是30或31(见图)。

所以这个猜想不能概括为法则。

045、逆推(返回目录)
也称倒推法。

思考的途径是从题目的问题出发,倒着推理,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到解决问题。

有些题目用顺推法颇感困难,而用倒推法解却能化难为易。

例1一种细菌每小时可增长1倍,现有一批这样的细菌,10小时可增长到100万个。

问增长到25万个时需要几小时?
因为细菌每小时增长1倍,所以增长到25万个后再经过1小时就可以增长到25×2=50(万个),增长到50万个后又经过1小时就可以增长到50×2=100(万个)。

从25万个增长到100万个要用1+1=2(小时),所以增长到25万个时需要10-2=8(小时)。

把第二天运走后再余下的吨数看作单位“1”,还剩下的12吨占第二天
又把第一天运走后余下的吨数看作单位“1”,16吨货占第一天运走
=30(吨)
例3(国外有趣的故事题)传说捷克的公主柳布莎,决定她所要嫁的人必须能解下面的问题:一只篮中有若干李子,取出它的一半又一枚给第一人,再取出其余的一半又一枚给第二人,又取出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一枚给第三人,那末篮中的李子就没有剩余。

篮内有李子多少枚?
逆推法:〔(3×2+1)×2+1〕×2
=〔7×2+1〕×2
=15×2
=30(枚)
若抓住“1”的转移,算式为
例4甲、乙两人从1开始轮流报数,每人每次只能轮流报1至3个连续自然数,如甲报1、2,乙可报3或3、4;或3、4、5,谁先报到100谁胜;乙怎样报才能获胜?
解题分析:如果某一次乙报后还剩下100或99、100;或98、99、100,那么甲取胜,乙则败。

但是乙要取胜,他倒数第二次报后必须剩下4个数,使甲一次不能报完。

因为100是4的倍数,甲先报,无论甲报几个数,乙只要报自己报的数字个数与甲报的个数加起来是4。

这样,剩下的数字个数总是4的倍数,乙定获胜。

例5有甲、乙两堆小球,各有小球若干,如果按照下列规律挪动小球;第一次从甲堆拿出和乙堆同样多的小球放到乙堆,第二次从乙堆拿出和甲堆剩下的同样多的小球放到甲堆,那么如此挪动四次后,甲、乙两堆的所有小球恰好都是16个,问甲、乙两堆小球最初各有多少个?
此题用逆推法列表分析如下:
从表中可明显看出甲堆最初有21个小球,乙堆有11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