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平与中学生民乐团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初级中学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辛德勒的名单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后拓展。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初级中学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辛德勒的名单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初级中学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辛德勒的名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音乐特点和背景。
2.学会欣赏和理解电影音乐中的主题旋律和情感表达。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电影音乐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2.难点:理解音乐与电影情节的结合和情感表达。
解决办法:通过对比电影情节和音乐旋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电影情节的结合,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音乐特点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与电影的关系,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电影音乐的主题旋律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随堂测试:设计一些与电影音乐相关的选择题、简答题等,评估学生对电影音乐主题旋律、情感表达和音乐分析的理解程度。
4.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立德树人,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
立德树人,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作者:汤灏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年第02期“我的教育追求就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
”——陶西平“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研究员曾撰文指出,这一核心主张从萌芽到形成,到发展,再到结出丰硕的果实,直到先生走的最后一刻,念兹在兹。
这一核心思想建构了陶西平教育思想的体系,也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魂与魄。
当前,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尤其是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全过程,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針落实到教育全过程,是提升学校教育水平的迫切任务,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任务。
为此,于2020年11月召开的北京市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与第七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均将主题确立为“立德树人,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
本期,我们选取部分基础教育界著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围绕“立德树人,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这一主题,探讨新时代基础教育如何整体优化教育过程,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研究、传承陶西平先生“整体优化”的教育思想2020年是北京市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
40年来,学会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服务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一线教师和学校发展、服务会员专业成长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政治建会、服务立会、学术兴会。
而曾经担任过北京市教育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会会长的陶西平先生,不仅为学会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为学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表示,“陶西平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追求‘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
虽然先生已经远去,但他的教育思想、精神品格是留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研究、学习和践行。
”对此,罗洁会长在北京市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上指出,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系列文件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们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从国家战略、理论思考、实践探索等不同层面,研究陶西平先生“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教育思想,以把握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教学、教师队伍、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新变化、新要求,我们更要以担当的精神、严谨的态度,进行学术交流、凝聚教育情感,形成教育合力,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陶西平杰出的教育思想者
第4卷第1期2021年1月EducationSciencesinChinaVol.4,No.1January,2021陶西平:杰出的教育思想者郭永福作者简介:郭永福,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编审,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
陶西平(1935—2020)先生(以下简称陶老)是杰出的教育思想者。
每当见到陶老手托下颌的那张代表性照片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创作的那尊“思想者”的经典雕塑。
尽管陶老与罗丹塑造的“思想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各异,思考的问题很不一样,但他们都是思想者,这一点是相同的。
一、一位应运而生的思想者关于思想者,“思想者的足迹”丛书前言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有这样的一群人,曾存在于久远的过去,并将一直存在于未来的世界当中,他们手持怀疑和批判的利剑,癖好寻根问底、秉持理性、挑战权威,不懈地探索真理、揭示本质,他们只是极少数,然而他们却在为所有的人活着。
正是极少数的他们,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脉络走向。
”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最需要思想者,也最能产生思想者,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都是思想者辈出的时代。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
从世界讲,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我国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教育事业踏上了新征程。
在这样的大变动时代,一方面,国际的竞争越来越聚焦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凸显,我国的教育得到党和国家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现行教育的批评越来越多,教育饱受诟病,思潮竞逐,观点纷呈,教育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最多。
时代呼唤思想者的引领。
它要求思想者透过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总结教育的实践经验,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引导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
陶老正是这样一位应运而生的思想者。
他积极回应大变动时代的呼唤,严肃、深沉地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懈地探求教育真理,揭示教育的本质。
多元智能视野下教育理念的认识与实践
尚的道德 品质和 审美情趣 , 找到适合 自己的学 习方式 ,
Hale Waihona Puke 二是德育层 面。一 把钥匙 开一 把锁 。教师 应深入 自觉学 习, 科学 学习 , 顽强学 习。在学 习中发展 , 发展 在 了解学生个体智能特 点 , 了解学 生在 认识世 界 、 认识 自 中学 习 , 断成长 为积极乐 观的 , 不 有理想 、 有体 魄 、 个 有
义上 的语 言和数理逻 辑 能力 , 而是 一组 能力 , 个人 至 外 , 每 原两校部分教师 、 本地教师和外调教 师在教育观念 、 少 同时具备 8种 以上 的智能 。即语 言智 能 、 音乐智 能 、 传统 习惯 等 方面 也存 在 一些 差异 , 没有 形成 正确 的共 数理逻 辑智 能 、 间智 能 、 空 身体 运 动 智能 、 际交 往 智 识 ,英雄所见 不 同” “ 验主 义” 人 “ 及 经 现象 在两校 整合 上 能、 自我认识智 能 、 自然 观察 智能 等。每一 种智 能在人 存在一定 负面作用 , 响了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 的整体推 影
二 、 立 “ 人 有 才 ” 学 生 观 树 人 的
“ 人人有 才” 中的 “ ” 指 的是学 生 的智能 强项 和 才 ,
响 , 到广 泛好 评 , 受 已经 成为 一些 国家 和地 区教育 教学 潜能 。加德纳有一句 名言 : 每个孩 子都是 一个 潜在 的 “ 只是 经 常表 现 为不 同的形 式。 按 照这 一 理 ” 改革的重要指导 思想 。多元智 能理 论 于上世 纪末 被引 天才儿童 ,
最佳 的教育效果 。 通俗的讲 , 就是影 响学校办学行为 和教 师教育行为 的思
关键是学校 职 三是管理层 面 。学校 要改革 不利 于学 生个性 发展 想观念 。教育理念要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
北京金帆的艺术之路
北京金帆的艺术之路作者:徐曼曼来源:《教育》2013年第13期《北京欢迎你》的曲作者,著名音乐人小柯,中学时加入金帆艺术团,因为表现出色,被保送进入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
像小柯这样从金帆艺术团走出来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专业艺术工作者有很多。
在金帆艺术团执教近20年的廖代芬说:“文艺工作需要打基础,需要从小培养。
金帆艺术团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金帆艺术团是北京的中小学生艺术团体,自1987年创办以来已逐步涵盖交响乐、民乐、管弦乐、话剧等多个艺术领域。
目前有80所中小学校承办,共有94个分团,团员近万人。
引领校园高雅艺术金帆艺术团走的是“高雅艺术”之路,并不是一般的校园社团孩子们凭着兴趣“随便玩玩”。
在金帆团庆25周年的首场演出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舞蹈团演出的是原创剧目《天鹅湖》。
这是根据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改编的校园童话舞剧,从创意到演出长达半年,堪比专业舞蹈团队水准。
北京第二十二中学等金帆交响乐团在中山音乐堂举行团庆音乐会,演奏的都是《白毛女》《西施》《天空的豹》《西部人序曲》《森吉德玛》等世界著名曲目,赢得现场专业人士的赞誉。
金帆建团25周年庆典晚会《点燃生命的太阳》,是一场仿若《东方红》的大型歌舞史诗,作为演职人员的2000余名中小学生们,分属合唱团、舞蹈团、交响乐团、民乐团、京昆团、行进管乐团。
金帆的很多分团都有傲人的历史。
如北京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金帆合唱团的前身是展览路第一小学与西城区月坛少年之家在1987年共同创建的“新月童声合唱团”,它的创建得到了原北京市教育局、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合唱协会的大力支持。
在这样校内、校外联合培养之下,学生受到的声乐教育水平相当高。
该分团早在1988年就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专场童声合唱音乐会;1991年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录制有声教材并向全国发行;1992年由中央电视台为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录制音乐专题片《给未来一片绿色》。
中西合璧奏响天籁之音
中西合璧奏响天籁之音作者:孙波来源:《华人时刊》2019年第01期12月16日晚,由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南京市教育局主办,南京市第一中学承办的“溯源·传承”2018中澳青少年文化交流交响音乐会在南京江苏大剧院上演,中澳两国青少年用交响乐向世界发出了“金陵之声”。
省侨办副主任杜伟,文宣处处长郭冬梅,南京市教育部门相关领导以及音乐界人士现场聆听了音乐会。
晚上7点30分,江苏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当悠扬的长笛缓缓吹起,吵杂的音乐厅内顿时一片宁静。
音乐会的上半场在一首选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奏》交响乐拉开序幕。
南京艺术学院的青年指挥家居蕴走上指挥台,站在舞台中央,将手中的指挥棒轻轻一挑,众乐齐奏。
小提琴和长笛悠扬地盘旋在高处,大提琴和圆号发出厚重的低音,舒缓而深沉,各种乐器演奏出的美妙旋律,为这个美丽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诗意。
由澳大利亚新金山交响乐团与南京一中交响乐团合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赢得了在场听众的一片掌声。
澳大利亚青年钢琴家林可意气风发,一串串音符在指尖轻盈滑落,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时而轻柔,时而激越,气势恢弘的钢琴曲《黄河》,被其演绎得激情四射、淋漓尽致。
下半场一开场的曲目是《夜深沉》。
国家一级作曲、指挥、司鼓李凤阁与京胡演奏家汪依章现场合作表演,中澳两国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中西合璧为在场听众上演了一次音乐盛宴。
音色尖细,旋律悠扬的京胡独奏,配合深沉厚重、史诗意蕴的司鼓,表现出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中華民族音乐之美,也反映出我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场的听众既领略了民乐名家的风采,又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绝美。
由澳大利亚的john freguson指挥,南京一中初中部合唱团合唱的《新金山交响诗》将音乐会推上高潮。
当舞台灯光全部打开,近三十名青少年身着深蓝色校服,整齐地站立在舞台上方的听众席,优美的合声响彻整个音乐大厅。
南京一中交响乐团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南京市第一中学交响乐团成立于2003年,是江苏第一支完全由一所中学独立组建的中学生交响乐团。
陶西平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缅怀EDUCATOR72陶西平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文丨姚炜我与陶西平先生认识十余年了,记得与陶老相识是缘于民办教育。
当时陶老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首任会长,他一直为民办教育的发展鼓与呼。
同时,陶老还是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他于2008年与王本中先生等人发起创立了圣陶教育研究院。
2018年,在圣陶教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陶老提出:研究院要努力实现专业性与群众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机动性与常规性的结合,以教育政策、教育科学和教育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和教育改革实践为研究目标,以履行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建设成为较有影响的民间教育智库。
十多年来,研究院秉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宗旨,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参与了多个教育研究、开发和培训项目,建立了国内外广泛的社会联系,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陶老的具体领导和指导下,我有幸参与圣陶教育研究院工作。
这些年,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处于一个永不停歇的动态之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校和学生的状况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
因工作的原因,我多次聆听陶老报告。
陶老的每一场报告都是新的,是认真准备的。
他的报告信息量非常大,既有国际教育的最新信息,也有教育的最新思考,既有高端前沿理论,也有一线生动案例。
陶老的教诲与点拨给我成长的力量,而陶老的仁爱和可亲,则给予了我无尽的感动。
我于2010年发起举办“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这个品牌活动迄今一共举办了六届,好多教育名家都在论坛上演讲,分享教育智慧与经验。
去年10月,我们在人大附中召开了第六届主题为“智能时代:中小学的挑战与选择”的论坛,600余位中小学校长和专家齐聚一堂,陶老做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的主旨报告。
他在报告中指出,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变革,不能低估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改变,但人工智能也不是决定未来教育的唯一因素。
陶西平: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陶西平: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作者:樊效桢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21期教育的本源是为人的发展服务。
我们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下一代,我们有什么样的下一代也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陶西平2018年11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出席第五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并作了题为《改革最终必须发生在课堂上》的主题报告。
这位八旬老人至今仍活跃在教育的舞台上。
陶西平,生于1935年,湖南益阳人。
195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但不久后便因病休学。
1955年,20岁的他参加工作,成为北京市第九中学的一名教师,从此他便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普通教师到中学校长,再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市长助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一路走来,他始终保持着高瞻远瞩的姿态,着眼于教育发展的未来。
改革开放之初,时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十二中)校长的陶西平,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积极试行他的改革方案,在领导体制、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做文章,为十二中的教育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像十二中这种公办学校着力进行改革的同时,民办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
然而,许多人对民办教育仍抱有偏见。
在这种背景下,已走上市级领导岗位的陶西平多次发表讲话,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他曾任《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参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调研、起草和宣传工作。
20世纪90年代,脑科学研究成了当之无愧的国际前沿领域之一,美国与日本纷纷开始进行“脑科学与教育”的研究。
2006年,陶西平在《脑科学与教育》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脑科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他指出,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对于激发人的潜能的巨大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脑科学知识的学习。
如今,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Inclusion﹞,则承继「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但是,她的教育方式却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融合班的教室和一般小学教室的摆设不一样,不是排排坐的对着黑板、看着老师,而是分小组上课,很少写黑板却有许多辅助教具,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
所以不管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小孩都因其不同特质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分数不是惟一的指针,而是适才适所的快乐学习,当然家长的协助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质,配合老师们的教导,给与自己孩子适当的帮助和很多的鼓励,我们的孩子就是最棒的。
融合的定义 1.融合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2.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儿童不分类别及轻重皆可全时融入普通班。
3.融合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融合的好处 1.特殊学生成本降低。
2.代表教育系统正向的改变。
3.和同侪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让所有人主动关心,对普通及特殊生的学业及社会性有益。
5.有机会接触到较有天赋的教师。
6.能接受高质量的普通教育。
融合的原因 1.特教缺乏严谨的课程。
2.特教缺乏高质量的个别化教学。
3.对轻度残障者的教学与普通班教学混为一谈。
4.教学决定缺乏参考点,过份主观。
5.特教师资训练不足以应付学生需求。
融合的要素 1.普通班及特殊班教师合作计划及教学。
2.同侪合作学习。
3.有效教学。
4.态度以利互动。
5.充分的资源及支持系统。
6.政策。
融合的要件 1.课程与教学必须符合所有学生的需要。
2.融合的理念须引导教学,须整个学校都能接受融合的理念。
3.融合不是只要安置就好,每个学生的需求都应被顾及。
给生命涂上明亮的底色--陶西平“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思想与一师附小快乐教育改革实践
56 :絮语丨中小雜理.2Q21/05给生命涂上明亮的底色—陶西平“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张忠萍/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020年5月19日清晨,我们最敬最爱 的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走了。
悲痛中,我_綱中不断浮现出先生-次次来我校指导快乐教育改革实践的场景。
时至今曰,距先生离世已近一年,内心的怀念之情未减分毫。
陶先生的一生,是奉献教育的一生,他怀揣着对教 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始终保持着髙瞻远瞩的姿态,立足 于当下的教育实际,着眼于教育的未来发展;他不仅是 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更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他对北京 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师附小”)的快乐 教育改革实践一直保持关注与引领,更对中国教育改革 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校园生活单调、师生关系紧张的“三苦’'现象。
为改变这种现象,我校自1986年起从“愉快教学”等单项 改革做起,逐步扩展到快乐教育的整体改革。
1988年,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陶西平先生率领市(区)教育 局相关领导,多次来我校听课、观摩活动,与师生、家长 座谈,深入了解我校快乐教育的开展情况。
1989年,我 校实施快乐教育的经验在全市小学教育界进行推广,30多年来,每当快乐教育的研究进行到一个新的阶 段或在课改中有了新的实践,陶先生就会来到学校调研 或给予具体帮助,并先后撰写了七篇专题文章,肯定已有 实践,指明改革方向并提供理论支持,为快乐教育以及 一师附小的持续发展注入思想内涵与无穷动力。
2007年,我有幸成为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第一工作 室入室研究员,陶先生是工作室的导师,这使我有机会 得到先生更多的指导。
先生倡导静下心来做教育,并教 导我要认认真真研究自己的学校。
在先生的引领与激励 下,快乐教育研究的内涵与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一师 附小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取得新的成果。
2019年11月29日,重病期间的先生用生命书写出:“我的教育追求就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
陶西平对教育的“灵魂拷问”和生命作答
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2020年第4期/总第8期Vol.2,No.4,20202020年5月19日,我国教育界老领导、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离开了我们。
他生前对立德树人、一体化德育问题十分关注,经常从战略视角思考教育基本问题和育人策略。
因工作的关系,笔者荣幸多次当面请教陶西平先生教育问题,聆听他的教诲。
他生前对学校基本教育任务和使命的“灵魂拷问”,依然声声在耳;他为破解我国教育难题而作出的诸多努力卓有成效,影响深远,他对自己提出的教育“灵魂拷问”完成了精彩的生命作答。
一、“灵魂拷问”的提出2018年9月7日,笔者陪同原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筹备组副组长关国珍,拜会陶西平先生,就如何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构建的新任务,征求他的意见和建议。
陶西平先生对北京市率先成立大中小幼学陶西平对教育的“灵魂拷问”和生命作答*谢春风【摘要】陶西平先生生前基于学校如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提出的“灵魂拷问”,是他对教育基本价值和教育初心的深度追问。
陶西平先生认为,学校教育的基础任务是培育不破坏社会的好人,注重学生良好习惯和基础道德品质的培育,才是育人的真功夫,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心落地。
他从教育核心价值、学校教育使命、学生形象、教师形象、德育本质和“钱学森之问”等角度,对自己的教育“灵魂拷问”完成了精彩的生命作答。
【关键词】陶西平;学校教育;灵魂拷问;生命作答【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60(2020)04-0174-08*谨以此文致敬陶西平先生。
感谢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关国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吴安春研究员、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正处级调研员王蕤和陶西平先生生前秘书贾伟、崔鹏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基金项目:北京市“十三五”教育重大问题“陶西平教育思想研究”子项目“陶西平德育思想研究”。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向前眺望三十年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向前眺望三十年作者:刘彦华来源:《小康》2019年第25期如何立德树人,推行素质教育,让孩子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教育的重要命题。
面对时代的考卷,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下文简称:三十五中)育人模式改革的十年实践,不仅是对应试教育的有力摒弃,更为基层素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靠范本。
三十五中,是一所由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学,是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由李大钊、邓萃英等教育名流担任校董创办。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走出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岐山、陶西平等众多杰出人才。
不过,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谈及2008年1月上任之初对它的印象,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底蕴深厚,校舍老旧,身陷重围。
当时,三十五中高中部地处北京市小口袋胡同,属寸土寸金的西单地区,左邻右舍皆为强手,而三十五中一段时间面临搬迁问题,因校舍、设备无法更新而日渐落后。
学校虽有全面育人传统,教师们爱岗敬业,但在升学竞争中因区域校际竞争激烈而在第七名上下徘徊,甚至一度被一些媒体列为一流三类学校。
“看摊儿”显然不是朱建民真心所愿。
于是,如何将学校的深厚文化底蕴转化为变革发展的动力,如何带领学校突破升学竞争的圈子,打造独一无二的竞争力,便成为朱建民和他所带领的三十五中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
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
朱建民常说:“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
”据他介绍,围绕“立志、成人”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三十五中用十年时间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形成了一体两翼三层的立体多元课程体系。
“一体”是指国家核心课程板块;“两翼”,一翼是科学课程、人文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另一翼是生涯规划、社会实践、研学社团等学生自主发展课程板块;“三层”则是指每个板块的课程又分为基础性、研究性、拓展性课程三个层次展开。
丝竹声韵民乐情
丝竹声韵民乐情作者:孙小洁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6期走进105中学民乐厅,你恍若走进了华丽的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
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华光溢彩,米黄色的装饰墙面简约质朴,风格独特,枣红色的座椅以中国红元素为主体,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与大厅高雅华丽的气氛相得益彰。
大厅舞台的墙壁上,3个现代化多媒体大型视频一字排开,使观众能够从各个角度观赏到演出的最佳效果。
舞台上,各式民族乐器呈现在眼前,让你目不暇接。
北京市105中学金马民乐团成立于1996年,历经17载春秋而硕果累累,它是北京市最早成立的学生民乐团之一,曾被授予北京市传统艺术学校。
多年来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委领导及各界专家的亲切关怀下,在校领导、全校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9年、2011年,民乐团获得市级展演二等奖,乐团学生得到了中考加5分的奖励。
2010年3月,民乐团在北交大礼堂举行了专场音乐会,96名乐团学生为全校师生和家长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民族器乐表演,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012年5月,民乐团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演奏厅举行了春季专场音乐会,出色地完成了两年一次专场音乐会的计划,受到市、区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2012年8月,105民乐团笙组的5名学生获得了全国器乐表演特金奖,他们在民乐演奏零基础之上取得了如此令人骄傲的好成绩,一下带动了全乐团学习民乐的热情,提升了学生学习民乐的气氛。
……105中学从各大音乐院校聘请了11位国家级的专家教师,组成了一支高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学生的民乐学习提供了高水平的艺术辅导,保障了105中学民乐团能够拿出高质量的演出作品。
目前民乐团有乐器100多件,已达到专业乐团的标准。
每年新生报到时的民乐招生现场,都是105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开学第一天,学校广播里就不断播放着105民乐团演奏的各种经典曲目,让每一个刚刚走进105中学的孩子们,一踏进校门便能听到105中学学生演奏的经典民乐曲目,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并被深厚的民族音乐气息所吸引陶醉。
教育有什么用?
教育有什么用?
陶西平
【期刊名称】《中小学管理》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早就听说北京东直门中学金帆管弦乐团的演奏水平很高,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听。
最近,正好到这所学校去讨论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应校长之邀,听乐团演奏了一曲格林卡的《路丝兰与留德米拉》。
同学们那样投入、那样准确地诠释着这首名曲。
我深深地为他们饱满的热情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而感动。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乐团现任指导教师秦熙。
他对我说,他中学时代就是金帆交响乐团的乐手,当年我曾经多次听过他所在乐团的演奏。
【总页数】1页(P58)
【作者】陶西平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
2.教育史有什么用——一对教育史学科价值的一点认识
3.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
4.为什么用“如梭”形容时光
5.人脑里的磁晶体有什么用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院学生艺术代表团赴德交流
我院学生艺术代表团赴德交流
佚名
【期刊名称】《教育探究》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正>为促进福建省和莱法州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应德国莱法州文化部和州音乐专科学校的邀请,我院学生艺术代表团一行6人由邵宁老师带队,于今年9月底10月初赴德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交流活动。
此次访问是对去年莱法州西部爵士乐团访闽的回访,也是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后我院学生艺术团第三次德【总页数】1页(P23-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9.2
【相关文献】
1.九月的中国将迎来一个国际美术交流的金秋——记中国美协代表团赴法参加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执委会议 [J], 陶勤;刘中;王然;
2.2019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中国大学生代表团赴日考察交流 [J], 徐星;Liu Jiani
3.我院学生参加“西藏青年赴港交流代表团”在港活动 [J],
4.蒙古国文化艺术大学代表团来我院考察交流 [J],
5.谢琨、沈琤应邀参加“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赴北欧演出交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洒向人间都是爱(四)——我的音乐生活点滴
洒向人间都是爱(四)——我的音乐生活点滴
杨凯
【期刊名称】《乐器》
【年(卷),期】2022()4
【摘要】(接上期)黄飞立伯伯(上)2018年8月26日,在北京一零一中学的金帆乐团排练大厅里召开了北京一零一中学金帆交响乐团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黄飞立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荣誉主席陶西平、原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原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等领导出席.【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杨凯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音乐剧《洒向人间都是爱》剧本节选
2.洒向人间都是爱(一)——我的音乐生活点滴
3.洒向人间都是爱(二)——我的音乐生活点滴
4.洒向人间都是爱(五)——我的音乐生活点滴
5.洒向人间都是爱(三)——我的音乐生活点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西平与中学生民乐团
作者:陶航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年第07期
陶西平先生曾于1982-1986年期间担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校长,彼时正值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先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大力推进学校整体改革,将北京十二中带入首都一流学校的行列。
站在新起点,在缅怀先生教育思想的同时,我们更加珍视陶校长给北京十二中师生留下的宝贵艺术教育遗产——率先创立北京市第一个中学生民族管弦乐团。
重温陶西平创立中学生民乐团的教育理念与创新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视野、创新思维与办学特色的内在关系,尤其关照新时代学校美育变革之召唤,探索21世纪中学生民乐团发展新思路。
1.坚持民族音乐育人理念,创立北京市首个中学生民乐团
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是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直接负责认定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品牌,有着严格的规范化程序以及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
回溯40多年前的艺术教育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北京市中小学的各类艺术社团多处于自发阶段,各所学校成立的学生团队多是偶然因素影响的结果,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如学生兴趣、教师特长、家长支持等往往影响一所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
当时,多数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陶西平先生立足时代背景,在发展中学生民乐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建北京市第一个中学生民乐团,并做长远规划。
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正是1981年由时任校长陶西平先生亲手创办的,也是北京市第一个规范的中学生民族管弦乐团。
乐团成立之初,只有5-6位热爱民乐的中学生,从规模上看,根本不能冠之以乐团的名号,充其量算是一个小乐队。
但是,陶西平先生非常重视乐团建设,其发展规划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教育特色上看,坚持民族音乐教育方向,民族的即世界的,民族音乐既能养育儿童的中国心,又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桥梁;二是从活动形式上看,坚持开展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创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具体路径,学生在演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美的熏陶、体验美的教育;三是从发展定位上看,坚持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原则,借鉴与参考国家一流专业团队的编制与活动设计,定位为常规课余活动性质的准专业学生乐团。
事实表明,乐团的基本设想不仅奠定了其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也成为了后来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小学生民乐团的建设指南。
从历史视角看,陶西平先生是北京市中小学艺术团的真正发起者和领路人,其改革创新之举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发展之大趋势,对应当时我国农村改革之探索模式,北京十二中的金帆民乐团可谓我国中小学生民族音乐教育探索的“小岗村”。
陶西平先生还提出建立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的构想,并在全市推广。
后来,他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他的艺术教育改革理念也从一所学校扩大至北京市全部中小学,并立足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的大视野,长远谋划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大格局。
他提出建立高规格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的构想,并在全市力推金帆艺术团的建设。
在此背景下,北京十二中民乐团作为北京市率先创立的规范化学生艺术团,光荣地成为北京市首批金帆艺术团之一。
总之,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建立,不仅是北京市中小学和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变革的重要策源地,也带动北京市金帆书画院、金鹏科技团、金奥运动队的蓬勃发展。
北京十二中民乐团建设的具体改革措施,又为北京和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艺术团队建设起到了示范与引领作用。
2.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突出“育人首位”的理念
回顾40年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育人实践,我们始终铭记陶西平校长带领师生创立民乐团时期的艰苦而又自豪的岁月。
1981年,在他的倡议与具体指导下,北京十二中正式成立民族器乐学生社团。
在当年的招生过程中,特别关注有民乐特长的学生,并在当时招生政策框架内为他们顺利入学创造条件。
这也被视为北京市第一批探索音乐特长生招生改革的尝试。
着眼于民乐团的建制,学校整体布局,经过短短两年多的特长生招生与培养的探索,1984年,民乐团已经由原来十几人的规模,发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现代乐团编制规模的中学生民族管弦乐团。
1987年,成为北京市首批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之时,整体规模已近百人,成为当时北京市中小学的代表性乐团。
创建民乐团,不仅形成了学校教育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探索了人才培養方式的变革。
突出“育人首位”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
例如,民乐团第一届学生、现任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校长史卫东,于1981年被保送至十二中初中部就读。
由于他在柳琴、贝司方面的特长,入校后即被选入民乐队,并成为第一批优秀学生代表。
当年,陶校长亲自参与特长生的选拔与乐团组建工作。
学校从丰台区小学毕业生中认真遴选出首批民乐特长生,并在陶校长直接关心下组成一个小型乐队。
陶校长关心乐队里每个孩子的成长,他那些体贴的话语至今还温暖着首届民乐团师生。
又如,据担任北京十二中1984届初三年级教学的吴玉泉老师回忆,有个学生叫黄文胜,是1981年首批按音乐特长生招收的,口琴吹得特别好,也是乐团(竹笛)骨干,只是文化课的成绩不是很好。
在一些老师的眼里,这个学生顺利升入高中学习的希望不大,于是,一些老师在教研会上提出放弃这样的学生,以便把工作精力放在升学希望大的学生身上。
此时,陶校长明确指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并要求老师们一定在文化课学习上帮助他。
可见,陶校长对于素质教育的本质有着清醒的专业理解,深谙“不以分数论学生”的教育理念,他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陶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坚持“育人首位”的教育理念,对于民乐团学生投入的热忱化为学生成长的内驱力。
在民乐团建立初期,学生在学校各类活动中崭露头角,成为全校美育实践的中坚力量。
纵观十二中金帆民乐团近40年来的发展历程,陶校长“实现教育过程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乐团育人过程的方方面面。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为学校如何开展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陶西平先生关于民乐团建设的教育理念与路径探索仍然能够引导我们反思特色办学方向与实践策略。
3.坚持学生民乐团的正规化建设,让中国音乐有能力走向世界
陶西平先生在民乐团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视顶层设计,坚持专业取向,坚持国家级正规乐团的建制水准;坚守业余性质,充分利用并有效拓展学生的课余时间,助力学生的特色成长。
坚持音乐育人的定位。
民乐团通过成功实践,为素质教育在十二中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切入点。
从根本上看,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乐团与成年人的职业乐团、专业院校乐团存在鲜明差异,其建设与发展更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未完成性,尤其要重视乐团的教育使命与责任担当。
从“五育”融合的大前提看,民乐团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必须发挥以美育人、以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
因此,让学生在民乐团活动中更好地将音乐内化于心,是中小学民乐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教育任务。
坚持专业水准的取向。
陶西平先生因其良好的音乐修养,以及中西方音乐交流的世界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学校发展中学生民乐团的历史契机,充分反映了高水平学校管理者的战略眼光。
当然,从专业眼光看,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一支中小学生组成的业余乐团具有一定专业水准,是学生乐团专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北京十二中的历届校领导都十分重视乐团建设的专业水准,始终坚持聘请音乐学院的专家为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乐团由十几人的民乐队迅速发展为拥有现代编制的民族管弦乐团,学校还特邀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指挥、现代民族管弦乐团的“开山鼻祖”彭修文先生来团指导,为民乐团带来了最前沿的专业信息和全新编配的大型作品。
坚持弘揚民族音乐。
陶西平先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荣誉主席后,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师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走上了国际舞台,并得到广泛好评,彰显了中国学生的艺术素养。
彼时的陶西平先生为加强中外教育合作交流奔走于世界各国之间,而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师生也同样肩负着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的重任。
多年来乐团参与接待外事交流演出60余次,先后出访过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新时代中国学生的风采。
今天,回溯民乐团40年来的发展历程,乐团产生、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变革、学生个体成长都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改革形势紧密相连。
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作
为基础教育改革切入点,陶西平先生倡导并率先垂范艺术教育。
同时证明了:一位卓越教育管理者前瞻性眼光与创新思维不仅塑造着学校文化特色,也深刻描绘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底色。
本文系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创新方法与教育创新融合发展研究与示范”(项目号:2019lM030100)子课题“我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陶西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J].学习与研究,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