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四、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全面康复护理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指导原则
谢谢观看!
三、康复护理评估
Rancho Los Amigos认知功能评估表
I级没有反应 病人处于深昏迷,对任何刺激完全无反应。 II级 一般反应 病人对无特定方式的刺激呈现不协调和无目的的反应,与出现的刺激无关。 III级局部反应 病人对特殊刺激起反应,但与刺激不协调,反应直接与刺激的类型有关,以不协调
延迟方式(如闭着眼睛或握着手)执行简单命令。 Ⅳ级 烦躁反应 病人处于躁动状态,行为古怪,毫无目的,不能辨认人与物,不能配合治疗,词语
理活动。颅脑损伤后常见的认知障碍是多方面的,有注意力分散、思想不能 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困难、归纳、演绎推理能力减弱等。 (二)行为功能障碍
脑损伤病人经受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困扰,对受伤情景的回忆、 头痛引起的不适、担心生命危险等不良情绪都可导致包括否认、抑郁、倦怠 嗜睡、易怒、攻击性及躁动不安。严重者会出现人格改变、类神经质的反应、 行为失控等。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一、概述
(一)概念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为由外力导致脑功能发生改变或者出现脑病理学变化 指由于头部受到钝力或锐器作用力后出现脑部功能的改变 如思维混乱、意识水平的改变、癫痫发作、昏迷、局部感觉或运动神经功能 的缺损
一、概述
(二)病因 导致颅脑损伤的原因主要见于交通、建筑等意外事
故,其次为自然灾害、爆炸、火器伤、跌倒及各种锐器、 钝器伤等。
一、概述
(三)流行病学 ● 我国年发病率为55.4/10万人口。在青年人的意外死 亡中,头部伤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发病年龄以 10~29岁最高,占62%。 ● 男性发生率多于女性,两者比例为2:1。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一、密切观察病情,定时记录:
1、观察生命体征、眼征,如瞳孔大小,眼裂大小,眼球运动有无震颤和位置
异常及肢体瘫痪程度和锥体束征,以判断病情好转程度;
2、血肿:绝大多数为幕上颞叶沟回疝,如有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骨管沟
时,应提高警惕。
二、体位:
为降低颅内压,伤后一般采取头高位,注意颈部勿卷曲,保持呼吸道通畅,意识不清者可侧卧或半侧卧,去枕,以利于咽喉分泌物排出或防止呕吐物逆流入气道,有脑脊液外漏者,应卧向耳漏或鼻漏侧的高半卧位。
三、营养:
伤初24小时禁食,使机体处于生理性脱水状态,三日内适当限制水盐摄入,防止脑水肿,大量或长期应用脱水剂者,应注意低钾血症的发生,静脉输液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快速滴注不仅加重颅内高压,还可引起肺水肿及心衰。
四、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者
保持外耳道和鼻孔清洁,禁止堵塞、冲洗或滴入药液,禁忌腰穿,鼻漏者严禁经鼻置胃管或吸痰,不可用力擤鼻涕和打喷嚏,以防逆行感染,耳漏者在外耳道轻放一脱脂棉球,以浸湿棉球数来估算每日漏出量。
五、躁动不安者需防止意外:
周围性面瘫致眼睑闭合不全者,应严防暴露性角膜炎,呃逆频发者,可压迫眼框上神经或服用中药柿蒂汤;做气管切开、人工冬眠及昏迷者,按常规处理,恢复期在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的同时,应加强心理护理,恢复缓慢者,护患双方均应有信心,即或严重头伤,在精心护理和医护密切配合下也能获得满意的康复。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目录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9)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7)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5)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31)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7)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2)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8)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5)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61)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70)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 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 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1.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2.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 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 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 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 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3)意识状态的评定(4)运动功能的评定(5)感觉功能的评定(6)言语功能的评定(7)吞咽功能的评定(8)认知功能的评定(9)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10)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11)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一、开放性颅脑损伤护理常规(一)按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和手术护理常规。
(二)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意识、瞳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与处理。
有休克按休克病人行相关护理。
(三)观察有无头痛,恶心,呕吐及脑膨出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时报告。
(四)观察有无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视野缺损、癫痫等脑损伤症状,加强各种安全照护,防摔伤、跌倒、烫伤等意外。
(五)注意伤口的部位,大小,数目,性质,出血情况,尽早行清创术,将开放伤变为闭合伤。
遵医嘱注射TAT和抗生素,预防感染。
(六)头下垫无菌巾,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污染或渗湿及时更换。
(七)有高热按高热病人护理,加强基础护理与管道护理。
(八)体位卧床休息,取侧俯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有脑脊液大量外流时平卧。
(九)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清淡饮食。
(十)加强心理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整洁,主动关心、安慰病人。
(十一)加强健康指导,嘱避免搔抓伤口,出院后定期复查。
二、脑干损伤护理常规(一)按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瞳孔、眼球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与处理。
(三)昏迷按昏迷患者护理常规;高热按高热病人护理;有气管切开按气管切开病人护理;加强基础护理与管道护理。
(四)预防并发症压疮、肺部和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等;防止烫伤、摔伤、坠床、管道脱落等意外。
(五)体位取平卧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易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平稳,可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大脑强直者颈部垫软枕,勿强力约束四肢。
(六)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糖,易消化饮食;高鼻饲饮食,必要时辅以静脉营养和鼻饲饮食以满足机体需要。
(七)加强心理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整洁,主动关心、安慰病人。
(八)协助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锻炼。
三、脑挫裂伤护理常规(一)按神经外科一般和手术护理常规。
(二)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必要时做好紧急手术准备。
颅脑损伤的康复
(三) 流行病学
发病率仅次于四肢的损伤,其发病年龄以10~29 岁最多,占62%。多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工伤、 运动损伤、跌倒和撞击等原因伤常,但部分患 者会出现持续不同时间的头痛、易疲劳、记忆力 差、眩晕、情绪不稳定和烦躁等脑外伤综合征表 现,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关节被动活动
重点做容易发生挛缩的关节(肩关节外旋、外 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 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和无自主 活动的肢体。在急性期每天做两次,以后每天做一 次,每次每个关节做3~5遍。
大小便管理
❖ 拔除导尿管,避免长期插导尿管引起的泌尿系 统感染。
❖ 保持每日的排便常规,注意会阴部清洁,减少 泌尿系的感染机会。
心理障碍的治疗
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能面对现实,用积极 的态度配合治疗,尽快消除其消极情绪,树立信 心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恢复和(或)代偿其失去的 功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运动障碍的治疗
从哪个阶段开始训练
❖ 运动发育程序: 翻身-起坐-坐位平衡-坐到站-站位平衡-步行 (1)床上训练 (2)坐起训练 (3)坐位平衡训练 (4)从坐到站训练 (5)站立及及站位平衡训练 (6)步行训练 (7)上肢与手功能训练
中医康复治疗
❖针灸 ❖推拿 ❖气功
三、后遗症期康复
(一)康复目标 使患者学会应付功能不全状况,学
会用新的方法代偿功能不全,增强患 者在各种环境中的独立和适应能力, 回归社会。
对患者进行身体上、精神上和职业 上的康复训练,为能顺利重返工作、 社会和家庭打好基础。
(二)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职业训练 矫形器和辅助器具的应用
病案
重型颅脑损伤
5.多器官功能不全
(1)呼吸功能不全: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声音、形态有无异常,动态监测病人的血气分析及 血氧饱和度,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积极控制肺部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 吸。
(2)急性肾衰竭 :严密观察病人的尿量、颜色、记录24 h尿量,严密监测肾功能。重视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的各种因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慎用甘露醇等肾脏排泄的高渗性脱水药及抗生素。
5.痫性发作:常见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或局灶性发作,注意观察发作部位、持续时间,并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防止受伤。
四、护理措施
用药护理: 1、控制脑水肿药物:20%甘露醇250ml,30分钟内滴完,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防止血栓性静脉炎及外 渗引起的组织水肿、皮肤坏死。根据医嘱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甘油果糖250ml,需1~1.5h滴完。 静滴过快可发生溶血及血红蛋白尿。
四、护理措施
(六)躁动的护理:引起躁动的原因很多,如头痛、呼吸道不通畅、尿潴留、 便秘、被服被大小便浸湿、肢体受压等,须查明原因及时排除,切勿轻率给 予镇静剂,以免影响观察病情。对躁动病人不可强加约束,避免因过分挣扎 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七)维持或稳定病人生命功能、防止颅内再出血及脑疝发生(出血性脑血 管病)或进一步改善脑部缺血区的血液供应(缺血性脑血管病)。对神志清 醒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焦虑、悲观的情绪。
重型颅脑外伤如何护理?
重型颅脑外伤如何护理?目前,颅脑创伤在创伤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重型颅脑外伤具有发病率高、伤情变化快、高致死率、多需急诊手术等。
在现实治疗中,重型颅脑外伤手术的发病率仅次于四肢,一旦发生很有可能会造成死亡。
所以,在手术之后如何对重型颅脑外伤进行护理,成为了患者康复治疗中最重要的一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重型颅脑外伤要如何护理吧!1重型颅脑外伤的病因目前,重型颅脑外伤出现的原因是患者因为暴力直接或者间接地引起颅脑组织的损失,根据相关标准确定,患者伤后昏迷6个小时或再次昏迷的患者,就可以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
即使患者醒过来也会有一些后遗症,比如说:意识障碍、头痛、恶心、肢体瘫痪等。
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原则还是以抢救为主,与此同时进行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等。
2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失语等。
在术后,由于头部组织创伤反应,最常出现的便是发热的现象。
如果损伤间脑或脑干,还可能会出现体温不升或者中枢性高热的情况。
术后,如果患者出现连日高温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患者伤口感染,引起并发症。
发热的原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颅内手术24小时之内,出现了血易或者脑水肿。
一般来说,脑水肿在术后24小时到72小时之内达到高峰。
所以在术后要在3天内要进行颅内压的检测。
一般术后,患者的意识障碍会加重,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或者出现一侧肢体瘫痪,影响患者正常运动。
而出现这种症状其实就是颅内血肿的晚期表现。
由于头部神经众多,再加上异常的脆弱,这就造成了颅内问题复杂多变,因此护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在患者康复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检查,降低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
3重型颅脑外伤的护理(1)保证呼吸道通畅。
一般来说,颅脑损伤的患者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因此尽量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采用侧卧位或者平卧位,这样做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同时也可以帮助患者分泌物更好地排除分泌物,防止患者因为误吸分泌物导致呼吸系统堵塞,引起窒息。
医院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
医院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一、概述颅脑损伤也称脑外伤,是指脑部受各种外力作用后,引起脑部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导致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颅脑损伤按损伤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其发生率居于各类创伤的第二位,占22%~42%,而死亡率居于首位,占创伤总死亡的72.2%~92.5%。
在中国每年新增颅脑损伤患者约60万人,其中47%为30岁左右的年轻人。
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
颅脑损伤后极易遗留严重残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同时伴有认知、言语交流、行为、心理、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等功能障碍,其中记忆障碍发病率近100%。
颅脑损伤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因此,利用各种康复护理手段,对脑损伤患者造成的身体上、精神上、职业上的功能障碍进行训练,使其消除或减轻功能缺陷,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或较正常的生活和劳动能力并参加社会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功能障碍及评定颅脑损伤后主要的功能障碍表现为: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记忆和认知障碍、言语与吞咽障碍、心理精神障碍等,其中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对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意识功能障碍及评定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见本章相关内容。
需特别注意,有两种情况不进行评分:颅脑损伤6小时之内死亡;颅脑火器伤。
颅脑损伤程度的判断:GCS计分3~5分为特重型损伤;6~8分为重型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13~15分为轻度损伤。
2.连续记忆恢复以后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伤后遗忘时间来进行评估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PTA是指受伤后记忆丧失到连续记忆恢复所需的时间。
其分级标准是:(二)运动功能障碍及评定颅脑损伤后可因脑器质性损害造成的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和由并发症造成的继发性运动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患者可因锥体束损害表现为偏瘫、单瘫、双侧瘫,也可出现帕金森综合征、共济失调、舞蹈样动作等锥体外系表现。
颅脑损伤运动障碍的评定:一般先用Bnmnstrom评测法作快速筛查,再进行肌张力、平衡协调能力评定。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安全,防止呛咳、防跌倒坠床、防烫伤等意外。
4. 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忌食辛辣、肥腻、生冷过咸的食物。
三.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稳定后再酌情根据医嘱观察。
2.颅底骨折耳鼻腔有液体流出者,用消毒纱布覆盖,切忌用棉花填塞。
3.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用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
4.注意口腔内有无动摇牙齿,如有应拔去。
若有假牙应取下交给家属保管。
5.躁动患者应加保护性约束。
6.外伤性癫痫患者按癫痫护理常规。
四.情志调理
1.关心尊重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疏
导。
2.缓解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悲观心理
3.鼓励家属陪伴。
五.康复指导
1.告之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
2.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
3.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
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观察与护理一、病情的观察•颅脑损伤病人病情重、变化快,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时可能发生脑疝,因此对病情观察就极为重要,假设不及早发现异常变化,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就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护士应该在掌握颅脑损伤病人受伤机制和病情变化规律的根底上,通过认真的观察及时发现,赢得抢救时机。
无论病情轻重,急救时就应该建立观察记录单,观察及记录间隔时间,根据病情决定,每15 min至1 h一次。
有条件情况下,采用床边监护仪实施24 h连续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待病情相对稳定后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情况。
意识状态•目前临床上通常将意识状态分为4级:1.清醒:是指对外界刺激反响正常,各种生理反射存在, 能正确答复下列问题.;2.嗜睡:是指在足够的睡眠时间以外,仍处于睡眠状态,对周围事物冷淡,对环境识别能力较差,各种生理反射存在,但较缓慢,对物理刺激有反响,唤醒后可以答复下列问题,但合作欠佳;3.朦胧或昏睡: 是指病人轻度意识障碍,定向力局部降低,对外界刺激反响迟钝。
瞳孔、角膜及吞咽反射存在,倦卧或轻度烦躁,能主动变换体位,对检查不合作,呼之能应,不能正确答复下列问题;4.昏迷:是指病人意识完全丧失,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障碍,不能被任何刺激唤醒。
•昏迷分为三度:轻度、中度和重度:(1)轻度昏迷:意识迟钝,反复呼之偶尔能应,但不能正确答复下列问题,对强烈疼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反射存在;(2)中度昏迷:意识丧失,常有躁动,强烈疼痛刺激反响迟钝,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尚存在;(3)深度昏迷:对外界一切刺激均无反响,深浅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和吞咽反射均消失,四肢肌*力消失或极度增强。
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评分•国际上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方法判断病人意识状态。
它是从病人的睁眼、语言、运动三项反响情况给予记分,总分15分。
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1.1 意识病人的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护士应经常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变化,发现病人由意识清晰转入意识障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观察的方法是呼唤病人的名字、词句性谈话、轻拍或捏病人的皮肤及至针刺、压迫眶上神经等。
1.2 瞳孔与意识同为重要的病情变化指征有定侧意义。
必须严密注意、观察意识的同时测瞳孔并记录。
测看双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如何。
如有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受压,一般受压部位与散大瞳孔同侧,应立即报告医生,确定血肿的部位。
如两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应差、或出现眼球分离,表示有脑干损伤。
如先是一侧散大,以后两侧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甚至眼球固定,病人深昏迷,说明病情危重,接近死亡。
1.3 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有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变慢而有力,呼吸变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升高,立即处理。
1.4 一般情况是否突然剧烈头痛;有无呕吐以及呕吐时的程度和次数;四肢活动情况(有无自主活动、是否对称活动、肌张力情况);面肌情况(双眼裂等大否、鼻唇沟是否同样深浅、嘴唇动时是否正中);有无癫痫;听力如何;视力有无改变,有无失语等。
2 颅脑损伤的护理2.1急性期护理包括自现场急救开始到伤情已基本保持稳定的整个时期过程。
此期的任务首先是通过维护基本生理功能以保持有病员生命;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合并症以争取最佳预后。
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的处理是否成功,其中不单纯是诊断和治疗的技术问题,还包括急救人员的组织、管理和配合问题,在紧急情况下医护工作的紧密配合和相互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2.1.1 保障肺部气体交换脑组织完全缺氧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保障气体交换应放在所有抢救措施的前位。
昏迷伤员如口腔有血性分泌物或呕吐物,均能因误吸造成窒息,在现场抢救及运送过程中,应使伤员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头偏一侧,以保持口腔向下,使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自然引流,有条件者可在口腔内放进通气管,并随时清除口腔内异物,以后应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护理常规,保持病室的温度在18-20℃,湿度在60-70%,定时吸痰及雾化吸入。
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护理PPT精品医学课件
3、 生活有规律,注意气候变化,预防感冒,保持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 神经功能缺损者应继续坚持功能锻炼,可选择行辅助治 疗(高压氧、针灸、理疗、按摩、 中医药助听器等)。
病因
1.钝器伤 常见的致伤物有棍棒、砖、锤、斧背等。该
类损伤所造成的头皮挫裂伤创缘不整,颅骨 呈粉碎性骨折伴凹陷,硬脑膜常被骨折片刺 破,脑组织挫裂伤面积较大,可伴有颅内血 肿及一定程度的脑对冲伤,常有异物、毛发、 泥沙等污染创面,感染发生率高。
病因
2.锐器伤 常见的致伤物有刀、斧、匕首等。该类损伤
14.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天用漱洗液清洗口腔, 一日2至3次,张口呼吸者用湿纱布盖口,保持湿润清洁。对 于肢体瘫痪者,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给予被动运动, 四肢 肌张力极高者,注意被动活动四肢关节,防止肢体萎缩和足 下垂。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15. 气管切开的病人,更换体位时避免气管导管过 度牵拉扭曲,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定时给予雾化 吸入和及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 顺序为气管内→口腔→鼻腔,不能重复使用同一根 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秒。
16. 每日气切伤口处消毒换药,套管口处应覆盖1— 2层潮湿的无菌纱布,保持呼吸道湿润通畅,做好 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护理。
17. 做好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剃头、清洁头部 皮肤等
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健康教育
1、 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维生素 丰富的饮食(如谷类、鱼、瘦肉、 奶、鸡蛋、豆制品、蔬菜、 水果等),发热时多饮水。
10. 对尿失禁或尿潴留者,应给予导尿。对急性期有蛛网膜 下腔出血,头痛明显者,应协助医生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 脑脊液,对于颅内压增高者,应抬高床头(15-30度)。
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
其分类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合并存在。
颅脑损伤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实现患者的康复进程,远离疾病困扰。
一、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1)意识障碍绝大多数病人伤后即出现意识丧失,时间长短不一。
意识障碍由轻到重表现为嗜睡、蒙眬、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
(2)头痛、呕吐是伤后常见症状,如果不断加剧应警惕颅内血肿。
(3)瞳孔如果伤后一侧瞳孔立即散大,光反应消失,病人意识清醒,一般为动眼神经直接原发损伤;若双侧瞳孔大小不等且多变,表示中脑受损;若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光反应消失,一般为桥脑损伤;如果一侧瞳孔先缩小,继而散大,光反应差,病人意识障碍加重,为典型的小脑幕切迹疝表现;若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光反应消失,多为濒危状态。
(4)生命体征伤后出现呼吸、脉搏浅弱,节律紊乱,血压下降,一般经数分钟及十多分钟后逐渐恢复正常。
如果生命体征紊乱时间延长,且无恢复迹象,表明脑干损伤严重;如果伤后生命体征已恢复正常,随后逐渐出现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变慢,常暗示颅内有继发血肿。
2、特殊表现(1)新生儿颅脑损伤几乎都是产伤所致,一般表现为头皮血肿、颅骨变形、囟门张力高或频繁呕吐。
婴幼儿以骨膜下血肿较多,且容易钙化。
小儿易出现乒乓球样凹陷骨折。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伤后反应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容易出现休克症状。
常有延迟性意识障碍表现。
小儿颅内血肿临床表现轻,脑疝出现晚,病情变化急骤。
(2)老年人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时间长,生命体征改变显著,并发颅内血肿时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但呕吐常见,症状发展快。
(3)重型颅脑损伤常常可以引起水、盐代谢紊乱,高渗高血糖非酮性昏迷,脑性肺水肿及脑死亡等表现。
二、护理措施1、临床症状的观察护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受伤原因及病情的发展。
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此过程中要对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出血、脑疝、休克等症状给予记录。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评估和观察要点(1)病情评估:评估病人的健康史,了解受伤的原因、部位、程度及现场急救情况。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原发病治疗用药情况、既往病史以及全身有无合并症等;了解患者饮食、二便及睡眠情况。
(2)安全评估:评估有无颅高压或脑疝的临床表现,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观察头部伤口的情况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
2、护理要点(1)术前检查:1)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全项,APTT+PT,HBsAg,HIV,HCV,梅毒抗体,心电图,胸部X光片。
2)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的目的、方法,积极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要禁食水6小时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2)术前准备:1)呼吸道: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因受凉,嘱病人勿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高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胃肠道:全麻手术需禁食、水6-8小时,防止全身麻醉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窒息等。
3)过敏试验:询问患者过敏史,遵医嘱做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记录结果。
皮敏试验阳性者,应在病历、床头卡和患者一览表名牌上注明,并及时通知医生。
4)皮肤准备:术前由责任护士根据医嘱为患者剃头,范围为全颅毛发,为手术做准备。
5)个人卫生:术前给予刷牙漱口、沐浴、剪指(趾)甲,保持全身清洁,男性患者剃净胡须。
颅底骨折发生脑脊液漏患者不可填塞鼻腔、耳道,保持清洁。
6)睡眠:创造良好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于术前晚给予口服镇静剂。
7)术晨准备:嘱患者取下假牙、眼镜、角膜接触镜,将首饰及贵重物品交予家属妥善保存,入手术室前应排空二便。
手术前遵医嘱给予术前针,并将病历、术中用药等用物带入手术室;检查患者腕带的信息是否清楚、准确、齐全,以便术中进行患者身份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入院方式、生命体征、既往史、手术史、家属史等评估患者脑功能情况、肢体运动功能等。
2、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精神、心理和情感状况、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的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情况等。
二、护理措施
1、体位:正确的体位是预防压疮和肢体挛缩、预制痉挛、保持肢体良好功能的关键。
凡不能自行翻身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瘫痪下肢可穿防旋鞋,使肢体处于功能位。
2、关节活动:指导患者或家属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主动、被动的活动。
3、言语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应尽早开始,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给予鼓励和帮助,增强其对疾病恢复的信心。
4、认知障碍康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指导,心理护理等。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早期康复介入为防止并发症、减少后遗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综合康复训练既要选择适当的运动疗法进行反复训
练,又必须配合其他措施,如心理康复、生活护理、药物治疗等。
3、家庭共同参与,对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应把康复训练贯穿于家庭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者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
4、定期随访,防止意外损伤训练,计划因人而异,定期门诊随访。
加强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教育,对减少颅脑损伤的发生十分重要。
四、注意事项
患者有功能障碍时注意压疮的预防,行走训练及使用步行架时应有人陪同,防止跌倒。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
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
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式、手术名称、返回病区时间,伤口出血情况、各种管路情况及引流液的性质量等。
手术当天及术后按要求书写交接记录,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
③已有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应记录损伤部位、分期及大小(长×宽×深)、渗出液情况、处理措施及转归。
④执行输血医嘱后记录输血过程、输血种类、数量以及有无输血反应。
⑤因疾病或治疗而出现某种症状时,记录患者主诉、临床表现、处置及护理措施,观察效果并记录。
4)抢救患者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因抢救未能及时书写护理记录的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5)及时打印重病护理记录并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