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
初中历史五十年代外交教案
初中历史五十年代外交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背景,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及意义,认识新中国外交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文献等资料,分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提高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分析我国的外交成就,增强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难点:国际关系的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知识竞猜游戏。
老师说关键词,同学们猜人物。
请同学们仔细听好,关键词是:江苏淮安、南昌起义、总理、外交家。
大部分同学已经猜出来了,说是周总理,而且主要是通过后面两个关键词猜出来。
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一同感受周总理的外交风采。
二、新课讲授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背景教师展示漫画《时局全图》,引导学生尝试用几个词来归纳近代中国外交的特点,并阐述其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平等、屈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实力薄弱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师简要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含义。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外交环境,需要确立一种公正、公平的外交关系。
过程: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 “求同存异”方针(1)万隆会议的背景教师简要介绍万隆会议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会议的重要性和目的。
背景:1955年,亚非国家领导人聚会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旨在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教师介绍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掌握其内涵。
专题五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采取的外交方针2、了解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3、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知识要点:一、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方针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内容:“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新交关系;“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建交二、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 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建国后的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0年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①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②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
③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3)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A.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万隆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的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含义:“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意义: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民版必修一)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目的 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2、过程
①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
3、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 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 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内容 意义
含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 交关系,另建新的 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在政治上独立自主 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 主权,奠定平等互利 外交关系基础
“打扫干净 先消除帝国主义一 切特权,再考虑建 屋子再请客” 交 “一边倒”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 于孤立地位
②国内背景
A、历史:新中国建立 B、现实:百废待兴,综合国力不强。 C、新中国外交的目的:为巩固新生的政权
(3)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
①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使中国人民深受其害 ②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④国际环境:和平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 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 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四、建国初期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国际原因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 2、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亚非拉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赢得民 族独立
1 、卓越 的外交家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国内原因
3、英明的外交决策 (1)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外交
美国
苏联
资本 主义
对峙
社会 主义
外交 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
2.“一边倒”
基本原则: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容
含义
意义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 “另起炉灶”交关系,而在新的 民地的地位,在国 基础上另建新的平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等外交关系 先消除帝国主义 “打扫干净 在华势力和一切 特权,再考虑与 屋子再请客”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奠定了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经济:加强国际 交流与合作
政治;维护世界 和平 促进共同 发展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四项原则
2.表现
(1)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APEC) (4)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历史性的握手
周恩来:“总统 先生,你把手伸过 了世界最辽阔的海 洋和我握手,25年 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我感 到很荣幸,终于来 到了你们伟大的国 家。”
3、中日建交
原因
过程 1972.9.田中角荣访华,
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4、意义及影响:
打开外交新局面,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 世界局势变化,双方共同要求 ①1971年,乒乓外交 过 程 ②1972年,尼克松访 《联合公报》 华,
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③1978.12 发表《建交公报》 ④1979.1.1 正式建交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乒 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49张PPT)
4.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当成 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A.“另起炉灶”
C.“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
6
7.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
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49-1950)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 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国内: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国际: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体现特点
包容性、开放性——超越了建国初期方针中意识形
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
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目的: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 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结果: 周的六点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协议达成结束了法对印度支那地区的八年殖 民战争 意义: 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外交成就3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外交成就4
4、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
有台湾记者问李肇星:“如果有机会当面对陈水扁讲 话,你最想和他讲什么?”李肇星立即非常气愤的回 答:“我凭什么当面对他讲话,他是谁?“ 李肇星被记者问到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涉及贪污的问 题时说:"省级干部贪污不归我管."
历史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 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 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 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 《共同纲领》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 惟一合 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 相尊重领 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 本政府均 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 毛泽东的声明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 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 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 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
国内外形势
……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周恩来 陈毅 姬鹏飞 乔冠华 黄华 (1949-1958)(1958-1972) (1972-1974)(1974-1976)(1976-1982)
与新中国建交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新中国初期所面临的困境:
• 1、如何建立自己的对外关系? • 2、如何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 关系? • 3、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
人民版历史 必修一 专题五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25张PPT)
探究问题 材料
1950年2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的情景。
图片材料说明了当时中苏两国怎样的国家关系?这反映了新 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的实施有何重要历 史意义? 答案 关系:同盟关系。 外交方针:“一边倒”。 历史意义: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中国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新中国的政策,具有重 要意义。
_新__的__平__等___外交关系。
使得新中国改变了_半__殖__民__地_ 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 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 2、“一边倒”
_社__会__主__义__阵__营___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 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 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 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 权的建立;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了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③综合国 力的增强。
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启示
②社会制度落后是导致外交失败的重要原因; ③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
盾;
④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和印度……规 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它 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从此,我国外交 有了自己的“定海神针”,它表明我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作 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至今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芒”。 Nhomakorabea 当堂检测
巩固·应用·反馈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 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 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材料一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指出材料中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
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应创设情景,本着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合理的结论采用讨论法等,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1)背景:战后出现美苏为首和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2)特点:“一边倒”(保障革命胜利成果,维护独立与主权,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3)作用: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正式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基本信息
名称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主备教师
熊伟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节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一课,本课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在这一时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关系。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含答案)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含答案)第第1课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背景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对态度。
2方针方针含义意义“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其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判断正误1“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相矛盾的。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目的是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另起炉灶”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两者存在区别。
问题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什么答案“另起炉灶”。
3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0年2月,中苏两国领导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解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人教课标][课件(1)共18页文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
对中国: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对世界: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Thank you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首先是和 印度 的谈判中提出(1953年)。 然后是在 中印 和 中缅 联合声明中确立(1954)
内容:
互相尊重 主领权土和主领权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 干涉内政、 平平等等互互惠利 、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考你:
下列史实违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哪 些内容:
“一边倒”
第一次建交高潮:同苏联等17国建交 提出经过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主要内容
重要意义
日内瓦会议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万隆会议
作业:P85“本课测评”第1
题
美国
资本 主义
苏联
对立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 交关系,在平等基础
使我国改变了半 殖民地的地位,在国
2019年4月1日在中国领空发生了美国侦 察机和中国战斗机相撞事件。
2019年3月20日,美英在未得到联合 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伊拉克战争。
返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想一想: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你认为国 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 交关系?为什么?
返回
时 地 参与国 议题 间点
结果
意义
日
1
内
9
瓦
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 (共5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
同
的共同遭遇 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
经济的共同任务
团结合作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
异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会议显示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
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友好合作
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
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作用: 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一件,推动会
议达成日内瓦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 支那停战,缓和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意义: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印度支那:
即法国殖民地在东南 亚的一部分,其组成 包括今越南、老挝和 柬埔寨三国
中国国家总理周恩来乘专机抵达日内瓦
周恩来总理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1954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一系列民族国家获得独立
内容:
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的国际会议
成果:《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1955年4月11日,根据原定行程,周恩来应从香港搭乘飞机赴 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国民党当局在港特务买通启德机场清洁 员周梓铭,在周恩来预定搭乘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 号”的右翼轮舱处,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但周恩来本人却因刚刚 做完阑尾炎手术,临时秘密改变行程,经昆明取道缅甸前首都仰光 赴万隆参加会议。
苏联(1949.10.2)
印度(1950.4.1)
保加利亚(10.4)
——第一个与中国建
社 罗马尼亚(10.5)
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会 匈牙利(10.6)
主 义 国 家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导入】你有朋友吗?你为什么要交朋友?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认为朋友之间应如何相处?中国有朋友吗?中国为什么要交朋友?中国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中国认为朋友之间应如何相处?外交是什么?…….【新课探讨】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三大基本方针:【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问: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啊?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呢?毛泽东提出的外交三大基本方针是啥意思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三大基本方针有啥关系?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答记者问。
请阅读材料:材料一: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图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外交重大事件: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三: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材料四: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请回答:⑴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①决定因素: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 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③历史因素 ④国家性质 ⑤意识形态⑥外交家的智慧与骨气……⑵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看:新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党和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外交要开拓新局面,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从国内外形势看:二战后,不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新中国。
有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专题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的外交),主要内容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在此指导下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
这一时期我国外交的总体特征是中苏关系友好,中美关系不好。
二、课表要求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三、学习目标1、牢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以及我国走向国际舞台的重大外交活动。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历程,掌握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激情投入,人事新中国外交的曲折性与发展性,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学习难点: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和影响。
五、课本基本思路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主要特点是“一边倒”(中苏友好,中美不好),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外交政策和方针,在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取得了一些外交成就。
六、教学过程(一)展示和解读学习目标;检查同学们自学情况,评出自学优秀小组(二)导入新课【师】: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问:外交官你好,你们国家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迎来了胜利,那么中国建交之路上,是选择和美国友好交往,还是选择和苏联亲近呢,亦或是奉行中间路线?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外交关系还会继续保持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生】:各抒己见【师】: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看几则材料材料一: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图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外交重大事件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材料三: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专题五新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考点说明1.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考点: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重点把握:(1)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体会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巨大贡献。
(2)正确把握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政策都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有关,从而考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4. 浙江省已考考点(省抽测与高考卷,序号表示年份)13年省抽测50年代外交成就★基础过关一、外交方针的制定1.背景:(1)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向转变(2)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
2.总原则是3.主要内容(基本方针):(1)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的方针是“”。
这改变了中国的地位,政治上建立起的外交关系;(2)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在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方针是“”,这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是“”。
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至于处于的地位;4.外交成果:(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匈牙利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_____ __ _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为争取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内容与提出过程:五项项原则是指、、、、。
最初提出的时间是年,周恩来在我国与印度两国就问题时首次提出。
第二年,周恩来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再次确定。
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一)日内瓦会议:(年在举行)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问题;2.成果: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3.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进一步缓和了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二)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的运动不断高涨;2.召开:1955年4月,个国家在(国家)的万隆召开,讨论的问题主要由问题和问题。
3.成果: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宣言》4.地位: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5.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精神,被誉为“”。
★拓展延伸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原因(1)从背景看: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突出特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而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2)从内容看:它与独立自主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3)从结果看: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特点(1)革命色彩: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依次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方针都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色彩: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
3.正确理解和平共处原则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②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③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2)作用(1)和平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正确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1)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2)“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着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3)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之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3)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问题提升:1.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对中国态度差距最明显的是哪两个国家?各自的表现如何?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差异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影响?(1)最明显的是苏联和美国;表现:苏联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便与中国建交,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美国不仅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长期封锁、包围中国,同时还阻挠其他国家承认中国。
(2)原因: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异,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同时,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争霸与冷战,也使得美苏两国对新中国的态度的不同(3)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与苏联结盟,实行“一边倒”政策;长期与美国处于敌对状态。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中,最能体现新中国政权性质的是哪一条?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边倒”政策最能体现。
因为一边倒是导向社会主义阵营,并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而新中国的政权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国家。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关系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和美友好,疏远苏联;二是亲近苏联,疏远美国;三是奉行中间路线。
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指出中国最后采取了哪一种选择,并分析为何未采取另两种选择的原因。
、(1)未采取第一种:中美的社会制度有根本差异;而且美长期支持蒋介石政权,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时,美又站在台湾当局一边,拒绝承认新中国。
(2)采取第二种:在冷战形势下,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中苏又有某种意识形态的联系,况且,从中国国家安全来考虑,“一边倒”能得到苏联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倒向社会社会主义苏联是中共当时惟一的选择。
(3)未奉行中间路线:当时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抗,双方的意识形态和阵营界限明显。
这种国际形势决定了作为大国的新中国无法采取中间路线;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国内国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说它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成熟?(1)国内背景: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和平安定的国际周边环境;外交上迫切需要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团结新独立国家共同反帝,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合作,振兴民族经济。
(2)国际背景:二战后殖民体系日益瓦解,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维护独立发展经济共同任务。
也迫切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平等的国际关系,维护主权发展经济。
另外,《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也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创造了条件。
(3)成熟的理由:因为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赢得国际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同时也成为我国长期的一项外交政策。
可以说它是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一边倒”政策的辩证发展;顺应了二战后世界的进步潮流;也是对联合国原则的认同和发展。
5.有人对20世纪50年代初的国际战略格局形象的概括为:一个村子、两家姓、三大力量、四种人(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同时存在、殖民地宗主国与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同时存在)。
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反映了当时国际形势怎样的特点。
“一个村子”即一个地球;“两家姓”指姓资姓社两大阵营,东西对垒;“三大力量”是说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亚非等蓬勃发展的反帝反殖民地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
说明了当时国际形势多种势力并存,具有复杂性。
★巩固性练习1.(2013浙江抽测20)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周恩来说:“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毛泽东赞同地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缓和局势、和平共处,本是我们的口号,现在艾登(英国外交大臣)、尼赫鲁都说了,形势大变了,我们应与一切愿与我建立关系的国家建立工作。
”可以从中获取信息有①新中国决定以真正的不结盟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②新中国开始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③新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013·金丽衢十二校二模·17)《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
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
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侵略者的老路(作于1950)C .反映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D .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3.(2013·丽水一模·23)右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A .中朝人民的团结御侮的英勇壮举B .美国企图以朝鲜为跳板扼杀中国C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已遭受失败D .中国曾经取得反日斗争的胜利4.(2013·金丽衢十二校一模·19)1951年6月的美国《时代》周刊,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