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的文学寻根及其收获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作品中,正是大自然的深坑大岭阻隔了外界现代文明对山塞人的影响,使他们不管外面政权的交替、世纪的转换,依然生活在他们老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的文化习俗里。
这里的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又默默老死在山中。
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软软地踏上去,冒出几注黑汁和几个水泡泡,用阴湿浓烈的腐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的嚎叫。
"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山上的语言也与别处不同,例如把"说"说成"话",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
然而,无疑,鸡头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有自己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处事规则,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即,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
鸡头寨无疑是一个奇异的地方,然而似乎它又真的有可能存在于某个角落。
一般“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
韩少功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寻根文学论文 韩少功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摘要】“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少功。
本文通过分析寻根文学的背景等结合韩少功的作品来探寻寻根文学的主要思想理念和在作品里的表现。
寻根文学立足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以“文化寻根”为主题,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的文学形式。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派”作家往往会选择一个地域作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因此寻根文学往往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
韩少功作为“寻根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乡野文化寻根这一方面具有典型性,他的作品,如《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都是在一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地域为背景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曾经是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经历影响而来的。
而正由于他曾经居住过这样的封闭的乡土地方,所以他的乡土小说中对于那种乡土人文环境的描写就更有其代表性。
下面将通过他的几部作品来分析他的寻根文学观念。
《归去来》中,主角黄治先初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当以恐慌的心境逃出了乡村重返城市, 但却发现自己已深陷在被误认者的角色位置中难以自拔,好像自己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了。
作为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很明显这是体现他寻根理念的。
其实这写的也是作者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当时的那种迷茫困惑感。
一方面他们插队在乡村,远离了城市,但当他们再度回到城市的时候却发觉那已经不是他们印象中的城市了。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
文学的苏醒——解读寻根文学中的韩少功摘要: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文学派别。
其重要文学史意义就是倡导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深层的养料进行创作,唤起了文化审美性的苏醒,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
本文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着重分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爸爸爸》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文学苏醒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命而亡但是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发表《文学的"根"》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八十年代的许多作家秉承这个理念开始进行新的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少功、叶蔚林、何立伟、谭谈等人被称为“文学湘军”。
在这些寻根作家中,对寻根文学思考最为深入,最为系统,探索最富创造性的作家当属韩少功。
他在1985年相继发表的寻根文学纲领性文章《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标志性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显示出他在理论与创作上的高度自觉。
以韩少功为首的“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品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文学。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寻根文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内涵。
寻根文学作家群致力于挖掘出中国落后乡村的民俗社会的一切阴暗面:偏僻、贫困、荒诞、迷信、懒惰、保守、肮脏、冷膜、残酷。
论韩少功的寻根文学理论、创作及其贡献
2018年9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Sep.2018第35卷第9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Vol.35㊀No 9论韩少功的寻根文学理论、创作及其贡献王金城1ꎬ曾㊀霞2(1.闽江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ꎬ福州350121ꎻ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ꎬ南京210097)摘㊀要:作为寻根文学的主将ꎬ韩少功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其鲜明的 寻根文学 理论ꎬ而且还在于努力践行其理论主张的独特的 寻根文学 作品ꎬ这样ꎬ韩少功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便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ꎮ韩少功在«文学的 根 »中首先提出其文化寻根理论ꎬ进而在«归去来»中践行了自己的理论主张ꎻ接着ꎬ韩少功又发表寻根文学的代表作«爸爸爸»ꎬ并在此基础上修正了自己的文化寻根理论ꎬ发表了«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与审美优势»ꎬ进一步深化了寻根的理论思考ꎮ如果将其置于文学史的视野中进行纵横比较考察ꎬ就会更加凸显出韩少功对 寻根文学 理论与创作的独特贡献ꎮ关键词:寻根文学理论ꎻ寻根文学创作ꎻ«文学的 根 »ꎻ«归去来»ꎻ«爸爸爸»㊀㊀收稿日期:2018-07-01㊀㊀作者简介:王金城(1963-)ꎬ男ꎬ黑龙江哈尔滨人ꎬ教授ꎬ文学博士ꎬ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ꎮ曾㊀霞(1995-)ꎬ女ꎬ安徽广德人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ꎮ中图分类号:I206.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 ̄344X(2018)9 ̄0001 ̄06㊀㊀导㊀言1985年ꎬ韩少功发表«文学的 根 »ꎬ理论界将其视为 寻根文学 的宣言书ꎬ将1985年视为 寻根文学 的发轫之年ꎮ其实ꎬ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带有 寻根 特色的作品问世ꎬ譬如ꎬ1983年贾平凹写出了展现陕北地域风情的 商州系列 小说ꎻ1984年李杭育创作了具有吴越文化气息的 葛川江 系列等ꎮ而在1985年ꎬ韩少功的«文学的 根 »和«归去来»«爸爸爸»等相关寻根文学理论与创作出现之后ꎬ以及在李杭育㊁阿城㊁郑义㊁郑万隆等作家的合力介入下ꎬ当时文坛一个较有影响的寻根文学创作潮流应运而生ꎮ韩少功的小说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伤痕文学 时期㊁ 寻根文学 时期和 跨文体探索时期ꎮ如果对韩少功的全部创作进行整体观照ꎬ不难发现他的每一次创作转型与高潮到来之前ꎬ几乎都有某种思想或理论做为先导ꎮ仅就 寻根 时期而言ꎬ韩少功是先提出 寻根文学 理论ꎬ后有 寻根文学 实践ꎮ«文学的 根 »和«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1986)是其 寻根文学 理论的两篇重要文献ꎻ而小说«归去来»和«爸爸爸»是 寻根文学 实践的两篇重要作品ꎮ«文学的 根 »标志着 寻根文学 作为思潮的开始ꎬ在理论上提出要寻找文学的 根 ꎬ以及怎样去找寻㊁找寻到怎样的 根 ㊁ 寻根 的意义何在ꎬ而践行这种理论主张的则是韩少功首篇 寻根 小说«归去来»ꎮ«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是对其 寻根 小说«归去来»«爸爸爸»的理论总结与 寻根 概念的再阐释ꎮ可以说ꎬ作为 寻根文学 的主将ꎬ韩少功为 寻根文学 的产生㊁发展和壮大ꎬ从理论到实践均做出了独特贡献ꎮ一㊁从«文学的 根 »到«归去来»寻根文学思潮的兴起ꎬ有其复杂的背景ꎮ从文学外部来看ꎬ一是时代因素使然ꎬ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到来后ꎬ如何在中西文化㊁城乡文化的碰撞中进行民族文化的价值重构ꎬ成为当时知识分子思考和关心的问题ꎻ二是拉美文学的启发ꎬ1982年ꎬ1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ꎬ这一以 魔幻现实主义 现代手法书写本土原生文化并获得世界认同的成功范例ꎬ直接刺激了同属第三世界的中国作家ꎬ给了他们希望与信心ꎻ三是 文化热 的催生ꎬ开放初期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ꎬ推动了中国文化思想界的思维变革ꎬ并于1985年前后掀起了一场颇具规模的 文化热 ꎬ而与此同步的寻根文学思潮正是这场 文化热 在文学领域的反映ꎮ从文学内部来看ꎬ一是文学内在规律的制约ꎬ从包含更多政治诉求的 伤痕文学 ㊁ 反思文学 ㊁ 改革文学 思潮到更加注重民族文化㊁艺术本体与审美魅力的寻根文学 思潮的嬗变ꎬ正是新时期文学艺术内部规律运行演进的必然结果ꎻ二是作家创新意识的驱动ꎬ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主要创作流向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ꎬ那么ꎬ能否在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找到 第三条道路 ?这引起了一些作家的思考和探索ꎬ因此以西方现代艺术手法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 寻根文学 作为第三种流向出现了ꎮ[1]其实ꎬ文化寻根是一种文化反思和民族反思ꎮ 从宏观的文化历史角度来看ꎬ我们称之为 文学寻根 的那种意识倾向ꎬ乃是人类精神处于历史巨变的临界点上ꎬ对文化的又一次缅怀ꎮ文化认同作为当代中国的一种普遍心理动向ꎬ显示了一种历史的觉醒意识ꎬ表明人们试图在一个较大的文化背景中反思我们的民族ꎮ [2]那么ꎬ如何进行反思ꎬ韩少功开始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寻根之旅ꎮ1985年4月ꎬ韩少功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 根 »ꎬ第一次提出了 寻根 的概念ꎬ在理论上提出并回答了三个问题:去哪里寻找文学的 根 ?怎样寻找文学的 根 ?寻找文学的 根 意义何在?接着ꎬ以小说«归去来»从创作实践上进一步予以回答ꎮ首先ꎬ到民族文化中寻根ꎮ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ꎮ[3]任何作品都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能动反映的产物ꎬ文学创作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来看ꎬ都与社会生活ꎬ尤其是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有着密切关系ꎮ从客观对象来讲ꎬ社会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ꎻ就创作主体而言ꎬ作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并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ꎮ其一ꎬ创作主体寻根于文化ꎮ韩少功是湘楚文化哺育成长起来的作家ꎬ35岁去海南之前ꎬ湘楚文化已在其文化心理结构中成熟定型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ꎬ人的童年经验奠定了其先在意向结构的基础ꎬ从而影响到其性格的形成ꎬ于创作者而言则会影响其艺术风格ꎮ从这个角度看ꎬ韩少功从小接受的湘楚文化熏陶ꎬ必会在日后创作中或隐或显地表露出来ꎮ在«文学的 根 »的开篇ꎬ韩少功就提及插队过的汨罗县带有楚文化的遗韵ꎮ 如当地人把站立 或 栖立 说为 集 ꎬ这与«离骚»中的 欲远集而无所止 吻合 ꎮ[3]他在一些作品中常用带有古韵的方言词汇ꎬ致使«归去来»中的黄治先都不免疑惑: 视 大概就是指看ꎬ 得禄 大概是指得利ꎮ还有一个个 集 ꎬ是起立的意思?还是站立的意思? [3]这是韩少功刻意营造的语言环境ꎬ与在«文学的 根 »中提及绚丽的楚文化不知何处可寻ꎬ只有偏远的地方保留着一些古音相吻合ꎻ也是他曾经到过汨罗所受到当地文化影响的实证ꎮ«归去来»以及之后使用这种带有古韵的地方方言并非是一种浅薄廉价的方言爱好ꎬ而是对自身㊁对民族㊁对文化的重新确认ꎮ一个人的文化归属感往往是家乡所在地域的美食与乡音ꎬ因为人是文化的人ꎮ其二ꎬ对象客体寻根于文化ꎮ对象客体根植于文化ꎬ体现在韩少功小说题材来源于塑造中华民族心性的传统文化ꎮ在内容上ꎬ«归去来»中设定的空间是一个不知名的偏僻的寨子ꎬ日常话语与风俗习惯都非常传统ꎬ其中特殊的方言用词是湘楚文化影响的结果ꎮ«归去来»中谈及的风俗习惯并不多ꎬ除去 赶肉 即打猎(韩少功在«蓝盖子»«爸爸爸»等小说中也多次写到)ꎮ还有就是男子不能在少女背篓中放东西ꎬ女子把自己的头发给男子㊁男子在女子背篓里放东西就是互定终生的意思ꎮ«归去来»中提及的 四妹子 阿姐就与 马眼镜 有过这样的行为ꎮ另外ꎬ«归去来»的题目设置可以看出受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影响ꎬ而«归去来»的文本内容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又有些许相似ꎬ这些微小之处体现出民族文化对创作主客体的深刻影响ꎮ语言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ꎬ它不仅塑造着文学的创作者ꎬ还为创作者提供题材的来源ꎮ其次ꎬ文化寻找的路径ꎮ«归去来»是韩少功小说中最能够体现«文学的 根 »理论主张的一2篇作品ꎮ 文化是如何塑造人 是这篇小说的要点ꎬ进而体现出文学的 根 在于文化ꎮ小说以第一人称 我 的视角展开叙述ꎬ 我 姓甚名谁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未曾介绍ꎮ但当 我 抵达一处闭塞的寨子时ꎬ 我 却有某种先验性地熟悉之感ꎬ 我 脑中的一些猜想在深入寨子后一一得到证实:被雷电劈死的老树㊁老树后的牛房㊁牛粪ꎻ路上的每一位山民都认识 我 ꎬ向 我 打着招呼ꎻ随后一位大嫂率先喊出 我 的名字 马眼镜 ꎬ我 辩解却无人听从ꎮ他们对 我 讲述 马眼镜 曾经做过的事情ꎬ 我 却不记得是否做过ꎬ然而环境的熟悉又让 我 感到疑惑ꎬ对自己的历史和身份产生怀疑ꎮ小说最后ꎬ 我 虽然身体上走出了那个寨子ꎬ但心理上 我 依旧走不出当时当地人赋予 我 的 马眼镜 这个身份ꎮ韩少功旨在通过 黄治先 被规训成 马眼镜 来解释 文化塑造人 的原理ꎬ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ꎬ都要寻找其文化之 根 ꎮ再次ꎬ寻根的意义何在ꎮ«文学的 根 »指出: 只有找到异己的参照系ꎬ吸收和消化异己因素ꎬ才能认清与充实自己 ꎮ[3]综观 寻根 创作者的初衷ꎬ除了要在本民族多元文化中确认自我的文化身份ꎬ还要通过与作为 他者 的西方异质文化的比照ꎬ确认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多元世界里究竟是怎样一个身份ꎮ«归去来»中的 黄治先 变成 马眼镜 ꎬ其实就是一个文化重构与身份认同的问题ꎮ二㊁从«爸爸爸»到«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归去来»通过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ꎬ进一步表达韩少功提出的关于 寻根文学 的理论主张ꎬ而«爸爸爸»作为 寻根文学 的代表作ꎬ则是通过 丙崽 这个核心人物展现中华民族直觉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ꎮ«爸爸爸»以魔幻手法叙述了湘西村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ꎮ这里偏僻㊁闭塞㊁落后ꎬ生活方式愚昧㊁原始㊁野蛮ꎬ遭遇天灾人祸依旧遵循封建传统的献祭与宗族械斗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ꎬ«爸爸爸»为韩少功1986年发表的理论文章«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提供了一个文本实践来源ꎮ«爸爸爸»与«归去来»大约创作于同一时间段ꎬ虽然说«归去来»更能直接体现«文学的 根 »所表达的有关寻根文学理论ꎬ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爸»没有践行其理论诉求ꎬ恰恰相反ꎬ«爸爸爸»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已大幅度推进ꎮ如果说«归去来»更多展现的是中原湘楚的地域文化ꎬ那么«爸爸爸»则以地域文化为依托ꎬ进而拓展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丑陋方面的批判性思考ꎮ丙崽是一个侏儒和弱智ꎬ一出生就衰老了ꎬ满脸皱纹ꎬ目光呆滞ꎬ外形丑陋ꎬ思维混乱ꎬ只会说两句话: 爸爸爸 和 X妈妈 ꎮ若谁对他好ꎬ他就叫一句 爸爸爸 ꎻ谁欺负了他ꎬ他便骂一句 X妈妈 ꎮ这种话语方式ꎬ正是丙崽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体现ꎬ也是他人嘲笑欺辱戏弄丙崽的缘由ꎮ鸡头寨有个习俗ꎬ年岁不好就杀人祭谷神ꎬ祭神无效就转到风水上去斗冤家ꎮ山民们本打算杀死丙崽ꎬ以祭谷神ꎬ正要动手时天上响起炸雷ꎬ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ꎬ不能杀掉丙崽ꎬ对丙崽的态度随之发生大逆转ꎬ由讥讽不屑变为敬重膜拜ꎬ甚至尊奉其为 丙仙 丙大爷 丙相公 ꎮ这种转变ꎬ是他们非坏即好的二元思维方式的体现ꎬ也鲜明昭示出他们就是丙崽ꎮ丙崽们的存在ꎬ象征了民族文化中畸形㊁丑陋和愚顽的一面ꎮ经过一年多的创作与思考ꎬ面对 寻根 这个概念的混乱ꎬ韩少功在«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中对 寻根 重新做出诠释: 就我自己的理解ꎬ所谓的寻根就是力图寻找一种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 [4]ꎬ这里的 东方文化 已不再是狭义的地域文化ꎬ这个 东方文化 可以说是辐射东亚的中华文化ꎮ他认为ꎬ 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直觉ꎬ东方的思维传统是综合ꎬ是整体把握ꎬ是直接面对客体的感觉经验ꎬ如庄子的散文ꎻ东方的审美形态偏重于主观情致㊁主观表现ꎬ推崇风骨和气韵ꎬ如楚辞和书法这些思维特点和审美特征都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ꎬ是中国作家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ꎮ [5]虽然在«爸爸爸»中并未展示这些优秀文化ꎬ但对于其中暴露的某些愚昧落后的文化ꎬ韩少功是持批判态度的ꎮ文化的优劣面本就是一体ꎬ批判糟粕的同时就是在呼吁精华ꎮ这似乎与«文学的 根 »所倡导的理论相矛盾ꎬ但是批判并非是一个带有厌恶情感的态度ꎬ而是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痛惜ꎮ在呵斥丑恶的同时期待着美好ꎬ正所谓不破不立ꎬ欲立先破ꎮ想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确立自我与世界的对话ꎬ就要辩明自身ꎬ革除毛病ꎮ与«归去来»展示 文化是如何塑造人 进而传递的3«文学的 根 »所倡导的 寻根文学 理念不同的是ꎬ«爸爸爸»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ꎬ它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鲁迅«阿Q正传»的精神遗传ꎬ从批判国民性到批判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ꎬ这是«爸爸爸»的独特之处ꎬ也是超越之处ꎬ为«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重新阐释 寻根 概念ꎬ提供了坚实的文本支持ꎮ三㊁韩少功 寻根 时期的贡献韩少功的寻根理论及创作实践的历史价值ꎬ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不仅有别于其他 寻根派 作家ꎬ也与自己 伤痕 时期的创作有所不同ꎮ而这种差异性恰恰是韩少功此期的独特贡献ꎮ首先ꎬ韩少功与其他 寻根派 作家的不同其一ꎬ理论与创作的先后不同ꎮ韩少功的寻根文学理论及其创作与其他寻根作家不同在于ꎬ他是先有理论后有创作ꎬ而李杭育㊁郑万隆则是先有文学创作后才发表自己的理论ꎬ贾平凹与王安忆则是在当时只有文学作品问世ꎮ韩少功在他的 寻根 文学理论中所倡导的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ꎬ不仅仅是在文学创作的题材上更是在方法上ꎬ倡导怎样书写才能够让文学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ꎮ他在理论上呼吁美好的民族传统文化ꎬ在实践中却几乎变成了对丑陋的民族传统的批判ꎬ不是像其他 寻根 文学作家在自己的理论中呼吁什么ꎬ就在文学创作中直接体现什么ꎬ而是通过批判丑恶来反向追求自己所提倡的优秀民族传统ꎮ其二ꎬ对 根 的理解不同ꎮ韩少功与李杭育都在各自的理论文章中将中国文化划分为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ꎮ李杭育的规范文化乃是中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ꎬ 中国文化形态以儒学为本 [6]ꎬ而少数民族的文化则在不规范文化之列ꎮ韩少功虽也将文化分为 规范 与 不规范 ꎬ但他所谓的 不规范文化 不是像李杭育那样选取的是中原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这两个存在着对立关系的文化ꎬ而是不进入庙堂之高而存在于江湖之远的凝聚在乡土中的传统文化ꎮ李杭育的 不规范文化 没有儒文化的渗透ꎬ而韩少功的则有儒文化的浸润ꎬ他的 不规范文化 并不仅仅拘泥于中原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区分ꎮ阿城与韩少功都强调一个民族的文学要有该民族文化传统来支撑ꎮ阿城指出ꎬ 没有一个强大的㊁独特的文化限制ꎬ大约是不好达到文学先进水平这种自由的ꎬ同样也是与世界文化对不起话的 ꎮ[7]韩少功则认为 文学有 根 ꎬ文学之 根 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ꎬ根不深ꎬ则叶难茂ꎮ [3]他们都认为 五四 与 文革 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层ꎬ只学习西方文化ꎬ中国文学无法自立并与世界对话ꎮ他们在理论上虽然具有较多相同处ꎬ但在文学创作上ꎬ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却明显有别:阿城持赞扬态度ꎻ韩少功取批判态度ꎮ郑万隆«我的 根 »与韩少功«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在关于东方文化直觉式思维方面均持赞扬态度ꎬ但在创作中却大相径庭ꎮ郑万隆的小说描写自己故乡所滋养的那山那水那人那种精神ꎬ带有种歌颂态度ꎬ理论主张与创作取向一致ꎮ而韩少功在理论上赞颂东方文化独特的直觉思维ꎬ从找寻狭义的传统(地域)文化到追求广义的传统文化ꎬ但在文本创作中却对其倡导的文化(主要的东方文化中的劣质方面)加以挞伐ꎬ理论诉求与创作取向出现深刻悖论ꎮ其三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ꎮ这是韩少功与其他 寻根派 作家最大的差异ꎮ总体而言ꎬ寻根文学作品对待传统文化有三种价值判断:韩少功是批判的ꎬ阿城是赞颂的ꎬ贾平凹是既批判又赞赏的ꎮ更为重要的是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划分ꎬ韩少功也与众不同ꎮ他既不是按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进行横向式划分ꎬ也不是按占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与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来划分ꎬ而是按现代性和文明程度进行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划分ꎮ«文学的 根 »认为传统文化是由乡土凝结的ꎬ因此ꎬ韩少功将乡土文化作为其主要表达对象ꎬ却没有书写乡土的对立面城市给乡土带来的伤害ꎬ更多是写乡土闭塞环境所造成的愚昧与无知ꎮ«爸爸爸»«归去来»几乎是纯然的乡土ꎬ«女女女»虽有少许城市场景ꎬ但没有城乡对比的感情色彩ꎮ这与李杭育 葛川江 系列中的城市为富不仁并压制乡土明显不同ꎮ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ꎬ韩少功了继承鲁迅的批判精神ꎮ如果说鲁迅批判的是封建文化糟粕孕生的国民性ꎬ那么韩少功则致力于批判传统文化衍生出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ꎮ其次ꎬ韩少功 寻根 时期与 伤痕 时期的创作不同从本质上说ꎬ韩少功的文学创作始终贯穿一4种批判精神ꎮ 伤痕文学 时期的«月兰»«西望茅草地»揭露了农村生活的阴暗面ꎬ批评了 极左 的英雄人物形象ꎻ 寻根文学 时期的«爸爸爸»«女女女»等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ꎻ文体实验时期的«马桥词典»不仅对创作手法进行革新ꎬ内容上更是延续着 寻根 理路以及与对二元价值论的批判ꎮ不同则在于 寻根 时期终止了 伤痕 时期的诗意美感㊁政治诉求而走向了审丑和批判ꎮ其一ꎬ诗意终止与审美离去ꎮ 伤痕 时期的«飞过蓝天»«远方的树»营造出浓浓的诗意和美感ꎬ而到了 寻根 时期ꎬ这种诗意终止了ꎬ审美离去了ꎮ此期韩少功笔下常有鼻涕㊁体臭㊁屎尿屁㊁蝙蝠㊁蚯蚓㊁蛇等污秽意象ꎮ这并不是刻意地追求审丑ꎬ而是求真ꎮ文学既然要真实表现自然社会宇宙人生ꎬ就没有必要遮蔽㊁放逐丑与恶ꎮ但从审美到审丑ꎬ韩少功小说的艺术美感确实发生了变化ꎮ其二ꎬ疏离政治与回归本体ꎮ 寻根 之前ꎬ韩少功的小说带有浓郁的政治气息和意识形态色彩ꎮ«七月洪峰»中的孤儿小豆子成为检验干部是否真心关心群众的试金石ꎻ«月兰»控诉极左路线造成月兰的悲剧ꎻ«回声»«西望茅草地»揭示带有封建意识的农民的弱点ꎮ这样的表达与官方说法别无二致ꎬ这是韩少功以文学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绎ꎮ 寻根 时期的传统文化批判与 极左路线 ㊁ 农民弱点 等政治话语几乎没有联系ꎮ政治附庸话语的消失带来的是文学视野上的精进与辽阔ꎬ从浅层向深处挖掘ꎬ文学逐渐向本体回归ꎮ其三ꎬ叙述态度的根本转变ꎮ韩少功有过知青经历ꎬ这段岁月成为其 伤痕文学 重要的素材来源ꎮ«月兰»«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远方的树»等虽有批判精神ꎬ但仍难逃知青文学㊁伤痕文学的窠臼ꎬ知青以主人公身份主动介入叙事ꎬ使苦难叙述带有浪漫化与温情化的特点ꎮ至 寻根 时期ꎬ知青已经成为旁观者ꎬ譬如«归去来»中的黄治先ꎬ不再为理想激情辩护ꎬ不再对历史残酷进行控诉ꎬ而以旁观者身份进行理智冷静的思考ꎮ«雷祸»«领袖之死»描写了村民的愚昧㊁迷信和虚伪ꎬ冷冽的嘲讽与尖刻的批判力透纸背ꎮ这种叙述态度的转变表明ꎬ韩少功 伤痕 时期对历史反思中的回忆和温情ꎬ已被 寻根 时期对人性虚伪丑恶的尖锐批判所替代ꎮ韩少功 寻根 时期与 伤痕 时期创作的不同ꎬ除了社会时代巨变的外部因素ꎬ主要还是源于作者创作心态的变化以及主体性的艺术追求ꎮ从早期顺应主流意识形态到坚守第三世界民族文化的 寻根 创作ꎬ这是韩少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ꎮ正是由于作家独立人格㊁主体精神的日渐凸显以及文学的本体性回归ꎬ韩少功 寻根 时期的创作才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ꎬ并对其后来的跨文体创作时期的«马桥词典»«暗示»产生影响ꎮ因此ꎬ无论横向上与其他寻根作家比较ꎬ还是纵向上与自己 伤痕 时期与 寻根 时期比照ꎬ韩少功寻根 时期的理论与创作都做出了具有文学史意义的贡献ꎮ四㊁结语在韩少功的 寻根 文学活动中ꎬ他是理论先行创作随后ꎬ在创作之后又对其理论进行修正ꎮ最初韩少功呼吁 绚烂的楚文化哪里去了 ꎬ而其找寻的结果却是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个丑陋不堪的根ꎮ这是否矛盾?其实ꎬ«归去来»的最大意义在于从方法论上展示 文化塑造人 以及文本怎样践行理论ꎮ当一些作家将地域文化视为素材来源而造成 寻根 概念混乱时ꎬ韩少功在已有创作的基础上ꎬ提出要追寻东方文化的思维与审美优势来重新定义 寻根 ꎮ«爸爸爸»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批判ꎬ为后来«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所倡导的理论内容提供了文本支撑ꎮ韩少功的 寻根文学 理论并非是为了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传统文化因素ꎬ而是在与 他者 的比较中重新对文化身份进行定位ꎮ尽管韩少功的寻根文学理论与创作最终的效果未必与他当初的动机相符ꎬ但其 寻根 追求已转化为其 寻根文学 以及跨文体创作时期的叙事风格与审美效果ꎬ其文学意义也在历史之中日益清晰ꎮ韩少功 寻根 时期的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完成了自身的一次文学观念和审美风格的变异ꎬ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 寻根文学 创作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ꎮ参考文献:[1]刘再复.近十年的中国文学精神与文学道路 为即将在法国出版的«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选»所作的序言[J].(该文认为80年代中国文学有三种基本的审美流5。
思想着的自我——韩少功的写作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声,而按照英国艺术批评家赫伯特·里德在 《艺术
类群特征,但考虑到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是对小说
的真谛》 中的观点,任何好的艺术,“总是包含着一
过于贴近现实、写作缺乏想象力的一种反抗,它的
⑨
定的奇异性” ;能否包容和善待这种“奇异性”,
7
革命意义不容忽视。“实”是小说的物质基础,但太
是判断精神自由度的重要标准。现在很多人怀想 20
⑥
发表了著名的文学宣言 《文学的“根”》 。在此之
前,韩少功发表过两个中篇、二十几个短篇,还有
一些创作谈,这些文字更多是为他 1985 年后的写作
识流手法或荒诞派戏剧被模仿,而是在于作家开始
去争得“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这也是文学艺术
何以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能深度参与社会变革的内
在原因。艺术革命的终极目的是人的革命,人的观
应理性”,“现代文学就始于对个别的我的肯定” ;
利,这对于艺术而言,就是最好的时代。真正的艺
也就是说,抽象掉个别的“我”,过度张扬理性、普
术是从人群中出走,是从时代最为响亮的合唱声中
遍的“我”,文学性就会遭到怀疑。事实上,韩少功
辨认出那些细小、微弱的声音,并试着放大这种声
的写作一直都存在这方面的争议,过于清晰的理性
尽管每个作家都会受时代的局限,时代共有的
度的现代风格,这个风格至今还在变化和生长之中。
粗糙和简陋,身处其中的个体是无法超越的,尤其
韩少功作为现代作家的形象是如何建构的?这
是语言的积习,更是难以逃避,如韩少功在 《马桥
个问题值得追问。按他自己所说,他和同代其他作
词典》 中所说:“语言的力量,已经深深介入了我们
音。马克·吐温说,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特点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写作特点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在众多的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很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试从小说中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手法等方面方面来论述《爸爸爸》中是如何体现“寻根文学“的特点的。
关键字:地域的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特征一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80年代受到到普遍认可的小说观念是,“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1】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也曾这样说道:“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所以不少作家重视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的时代变迁,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言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成为拓展创作试镜的凭借。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生活抒情诗”。
有学者曾经指出:“韩少功是一个深受楚文化和近世湖湘文化影响的青年作家,而且他是一个有意识地在发掘这种“根”,并使之在现实中发扬光大的湖南作家。
”【2】韩少功在自己的楚人血统方面找到了突破口,走进传统的湘西世界,在神秘的巫楚文化里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基本上是以这一地域文化为土壤而展开的。
《爸爸爸》中对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的描绘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关传说及其相关行为。
《爸爸爸》中的蛇好淫及特殊的取蛇胆方法;"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敬天神及杀人祭神以求宽恕;追求女人及“花咒”之术;放蛊害人及放蛊者益寿延年之说;巫术占卜凶吉及杀牛卜战争结果之事。
《文学的“根”》韩少功
《文学的“根”》韩少功第一篇范文《文学的“根”》——深入探索文化之根的深刻洞察阅读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我被其深刻的文化自觉和独特的文学观念深深吸引。
这本书不仅是对文学根源的探寻,更是对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深度反思。
### 文化的寻根之旅韩少功在书中明确指出:“文化的问题,说到底,是寻根的问题。
”他倡导作家应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这一点,从他对楚文化的深入研究可见一斑。
他提到,“楚人对于艺术的狂热,对于自由的追求,都深深影响了后代。
”通过这样的引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文化根源的重视。
### 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韩少功强调文学不能脱离现实,他在书中犀利地批评那些“远离生活,远离人民”的作品。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触类旁通”,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从中生长出鲜活的文学之花。
书中原文:“文学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有根。
”这一观点掷地有声,让人深思。
### 独特的文学观在《文学的“根”》中,韩少功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观。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心灵与文化的碰撞。
他旁征博引,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文学的“根”在于文化的底蕴。
正如他所说:“没有文化的文学,是没有生命的。
”### 整体看法《文学的“根”》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随笔。
韩少功以其犀利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引人深思。
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对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强调,以及独特的文学观,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范文《文学的“根”》——从文化自觉到文学超越的思考路径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审视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追求。
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深入文学根源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文学使命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 文化自觉与本土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韩少功提醒我们要有文化自觉。
他强调:“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她的精神家园。
”在书中,他通过对楚文化的挖掘,展示了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韩少功《爸爸爸》读后感
韩少功《爸爸爸》读后感韩少功的《爸爸爸》这部作品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展现了一个从未探索过的世界,作家以现代意识反映传统文化,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爸爸爸》用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小说的主人公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永远长不大、外形极其猥琐的小老头,是全村人都可以欺辱的对象,也是全村人口里的智障孩子,他只会反复说着“爸爸爸和×妈妈”,却又是这种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之人在鸡头寨全体村民心里成为了“顶礼膜拜”的对象,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为“丙相公”、“丙大爷”、“丙仙”,村民一切以他的话作为行动和预测成功的指南。
于是,逻辑不清的丙崽和寨子里村民的前后态度的转变相互辉映,展现出鸡头寨远离文明的封闭、落后和愚昧。
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冲突、战乱之后,战乱以鸡头寨的失败结白痴并不少见,重要的是丙崽在寨子里的地位。
寻常日子里,丙崽不过是一个玩意儿供人取乐。
但是,在某些关键的时刻,他却成为神明。
鸡头寨在与鸡尾寨械斗之前借助丙崽打卦,丙崽的两句话也相应地成了“阴阳二卦”。
山寨对于丙崽的临时崇拜表明,山寨处理某些问题的智力并不高于丙崽。
通过丙崽,韩少功让读者看到了他周围生灵的存在。
鸡头寨的寨民在麻木、愚昧、自私、无知中植物般无意识地生存着。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混乱恐慌之中竟将全寨人的命运寄托于丙崽的两句话。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丙崽那超强的生命力。
裁缝仲满由于看不下眼前的世风,以坐桩的方式自杀,被人救起后,他提着一罐毒汁结果了寨中的老弱病残,以殉古道。
寨中人相继死去,丙崽“居然没有死,而且头上的脓疮也褪退了红,结了壳”。
“他虽然瘦,肚脐眼倒足足有铜钱大,使旁边几个小娃崽很惊奇,很崇拜。
”他似乎超然于时间之外。
当这个白痴象征着愚昧时,不死的丙崽成了一个可怕的事实。
丙崽的两句话连缀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爸爸х妈妈”,正隐喻着愚昧和荒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
确韩 关 的少 于 交功 《 待在 马 :《 桥 后词 记典 》》 中的 有成 很书 明,
《归去来》
《归去来》是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 表的第一篇小说,作者试图以人物意识及自 我怀疑达到对传统老庄文化中庄周与蝴蝶的 象征意蕴进行解读的效果。小说写黄治先初 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 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于是他开始顺势 扮演马眼镜,最后以他竟跳不出双重身份的 纠结结尾。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 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 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 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 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 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 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 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 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 族气派的文学。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 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 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代表作家有阿城、 张承志、韩少功等。
《女女女》
《女女女》着眼于人类生存的个人行为不端, 这些行为是善与恶互为表里,是禁锢与自由 的双双变质,如幺姑性格的变异。其中写 “媭”即是楚文化中的女性角色。幺姑年轻 时为家族奉献心力,年老后性格转变,最后 甚至有一种“非人化”的倾向:大家起初觉 得她有点像猴,后来又有些像鱼,最后只把 她当作一个活物,有一种由文明退至蛮荒的 神异恐怖气氛。
《韩少功》读后感(共5篇)
《韩少功》读后感(共5篇)第一篇:《韩少功》读后感他的小说和散文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的小说在追溯以前的故事,那些真善美,那些民族的过去,有不幸又有幸,《韩少功》读后感--侯新芳。
在一篇小说中用平淡的语气忧郁的叙述着那个写歌人。
他的歌被剽窃,他本人在文革中受到打击,再也无力站起来。
但是,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在灵与肉的拷问中,我们看到一些悲哀,属于我们民族的。
而他的散文却在拷问现实世界。
我读他的文章,越来越发现他与我有那么多的相似点。
我也是个叛逆的人,他也是。
只不过,我叛逆家庭,他叛逆社会。
真的我们真是气息相通。
也算是找到一名知己。
虽然这样讲有些高攀。
因为我的水平实在一般。
我的世界观仅仅局限在我的地盘上,而他却在为人类着想,读后感《《韩少功》读后感--侯新芳》。
他的血是为文学而流。
他不稀罕现代主义,不稀罕西方的名词。
他认为好的文学是从自己的体内分泌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
他甚至鄙视工业社会下的文学,因为有一群文学博士是这样产生的。
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念起,一直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后来,他们从事文学事业。
其实我是无地自容。
因为我就是在这样的工厂下生产出的产品,而且不合格。
在他侃侃而谈时,我甚至不知好多名字,因为我的功课实在是不扎实。
就算被这样圈养了,自己还甚是不争气。
面对大师,我很羞愧。
在木木然的感觉神经的调配下感触这等丑事。
发现不了细微的文学异常,写不出有任何价值的东西。
第二篇:韩少功《爸爸爸》读后感韩少功《爸爸爸》读后感2010年本科继续教育学院学生许环杰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类似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周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文学浪潮。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总的说来,“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深入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广泛而深厚的开掘,找到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学样式,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现代文学,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在为数众多的“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他从自己熟稔的湘西世界入手,把笔触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探求民族文化产生的原因,溯源而上挖掘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并试图超越“文革”阶段深埋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潜入历史深处对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重铸民族灵魂的依托。
时隔多年重读《爸爸爸》,仍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它以一种“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土语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瑰丽奇特的生活画卷,并对民族文化中深藏的愚昧蛮荒进行了批判。
《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并以审丑式的观照,通过他的遭遇折射出作家对“根”的寻求。
在小说中,丙崽不仅一出生就失去了家族(父亲)这道天然保护屏障,而且还因身体畸形、语言思想弱智而成为鸡头寨任何人都能随时取笑、取乐的对象。
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自始自终只会浑浑噩噩地咕哝着含义不明的两个词语:“爸爸”或“X妈妈”,以示自己的好坏、爱憎之别。
文学的根-韩少功
文学的“根”韩少功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我曾经在汨罗江边插队落户,住地离屈子祠仅二十来公里。
细察当地风俗,当然还有些方言词能与楚辞挂上钩。
如当地人把“站立”或“栖立”说为“集”,这与《离骚》中的“欲远集而无所止”吻合,等等。
除此之外,楚文化留下的痕迹就似乎不多见。
如果我们从洞庭湖沿湘江而上,可以发现很多与楚辞相关的地名:君山,白水、祝融峰,九嶷山……但众多寺庙楼阁却不是由“楚人”占据的:孔子与关公均来自北方,而释迦牟尼则来自印度。
至于历史悠久的长沙,现在已成了一座革命城,除了能找到一些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的遗址之外,很难见到其他古迹。
那么浩荡深广的楚文化源流,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中断干涸的呢?都流入了地下的墓穴么?两年多以前,一位诗人朋友去湘西通道县侗族地区参加了一次歌会,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找到了!她在湘西那苗、侗、瑶、土家所分布的崇山峻岭里找到了还活着的楚文化。
那里的人惯于“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披兰戴芷,佩饰纷繁,萦茅以占,结苣以信,能歌善舞,呼鬼呼神。
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楚辞中那种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
他们崇拜鸟,歌颂鸟,模仿鸟,作为“鸟的传人”,其文化与黄河流域“龙的传人”有明显的差别。
后来,我对湘西多加注意,果然有更多发现。
史料记载:在公元三世纪以前,苗族人民就已劳动生息在洞庭湖附近(即苗歌中传说的“东海”附近,为古之楚地),后来,由于受天灾人祸所逼,才沿五溪而上,向西南迁移(苗族传说中是蚩尤为黄帝所败,蚩尤的子孙撤退到山中)。
苗族迁徙史歌《爬山涉水》,就隐约反映了这段西迁的悲壮历史。
看来,一部分楚文化流入湘西一说,是不无根据的。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故湖南的作家有一个“寻根”的问题。
这里还可说一南一北两个例子。
南是广东。
人们常说不久前的香港是“文化沙漠”,这恐怕与现代商品经济瓦解了民族文化主体有关。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一、概述“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它主张作家应当深入民族文化的传统,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这一文学思潮的兴起,既是对当时文坛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过度追捧的一种反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挖掘的尝试。
在众多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探讨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启示。
《爸爸爸》以湘西边陲小山寨鸡头寨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丙崽这一痴傻形象的塑造,以及鸡头寨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品将荒诞现实与古老传说、民间信仰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传统的反思。
在寻根文学的浪潮中,《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寻根文学在追求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寻根文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深入分析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寻根文学的背景和意义寻根文学的产生,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是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刺激和启发了中国作家。
他们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寻根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寻根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创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
它试图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和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精神贫困等难题。
寻找文学之“根”——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寻找文学之“根’’一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Seekingtherootofliterature..--.-AbriefanalysisofmajorworksbyHanShaoGongin1985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申请人姓名:吴少英导师姓名:郭冰茹副教授答辩委员会组成(签名)主席:洌扒y委员:P:_3:f、: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乏勺误日期:≯剥年?硼fo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景勺受日期:碉)辟f钞月f6日导师签名:珏卸,alp日期:pg年,2一月,u日寻找文学之“根’’——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博)士生:吴少英指导教师:郭冰茹副教授摘要“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艺术追求民族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摇旗人和实践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大放异彩。
韩少功关于“寻根文学’’的论述,掀起了这股文学思潮的序幕,得到了李杭育、阿城等的声援和支持。
与此同时,韩少功对“根”的界定、书写在“寻根文学”的思潮中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集中在1985年发表,契合了韩少功同一时期的“寻根”理论,是韩少功“寻根"的主要代表作。
寻根文学
论寻根文学得创作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场寻根文学得热潮,挖掘中华民族文明得潜藏底蕴,求索文化得根基,揭示传统得精华与糟粕,探寻并且重构中国文化得绚丽乐章。
其中,韩少功就就是一位重量级得作家,她得寻根小说《爸爸爸》借助一个山寨得历史变迁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重生得过程。
关键词:寻根文学、寻根小说、传统文化、韩少功、一、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得”寻根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最显著得特点在于:以现在意识观瞧显示与历史,反思传统得文化,重铸民族得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得可能性;作品题材与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得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得手法,又运用现代派得象征、暗示、抽象得方法,丰富、加深了作品得文化意蕴。
(一)寻根‘小说作家对自己所寻得“根”究竟就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就是什么对“根”或“文化”得态度也比较矛盾,概括得说有这样三类:1就是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主要有阿城得《棋王》,《棋王》写了“吃”与“下棋”得故事,作品揭示了王平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得“吃”与“下棋”,也就就是物质与精神得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得年代。
作品中得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就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得一种,而“吃”与“下棋”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民族得韧性。
2就是持否定态度。
代表作有韩少功得《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得《小鲍庄》、《刘大庄》等。
韩少功在《爸爸爸》中所寻找到得就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得一个丑陋不堪得“老根”:丙崽。
丙崽就是一个白痴,但就是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她得胡言乱语致使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
作者在这里揭示了民族经常将自己得命运交付给荒诞而抽象得异已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陷入一种无理性得盲动行为。
3就是持辩证态度。
代表作有冯翼才得《神鞭》,[1]李杭育得《最后一个渔老儿》、《沙杜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
《神鞭》中得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这就是我们民族之前有过得辉煌,但就是在八国联军得枪炮面前,“神鞭”就不堪一击了。
韩少功的文学寻根及其收获
授课:陈仲庚教授
韩少功简介
• 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人,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 “寻根文学”主将,曾发表《文 . 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 《爸爸爸》《女女女》《马桥 词典》等是其表现楚文化的寻 根小说代表作 ,影响较大。 • 目前较全的作品集是山作品。 2、通过具体作品独立分析韩少功所演绎的 “思维和审美优势”,并写成一个小论 文。
五、参考资料
1、陈仲庚.《寻根文学与中国文化之根脉》.中 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 陈仲庚.《从“乡土”到“寻根”:文学现 代性的三大流变》.《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02。 3、 陈仲庚.《合一人神:楚文化思维模式与韩少 功之演绎》.《福建论坛》, 200202。 4、 陈仲庚.《韩少功:从“文化寻根”到“精 神寻根”》《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202。 5、吴义勤主编 李莉,胡健玲编选. 《韩少功研究 资料》.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因此,“语言说人”与“人说语言”也是一 个两极同体,其中的界线仍然是难以分清的。
马桥人说话本身也是一个两极同体的结合: “仲琪是有点贪心,又没怎么贪心;……黄 藤是他自己吃的,说他自杀根本不符合事 实”。这就是马桥人“栀子花茉莉花”式的 说话方式。
韩少功对“道”的体悟:“玄道本就是不可 : 执于一端的圆融, 执于一端的圆融,永远说得清也永远说不 清”。这也可以说是韩少功对楚文化精神内 涵和思维模式的最高抽象。
二、楚文化“绚丽”之缘由
楚地之民风特点:汉代王逸称“其俗信鬼而 好祀”。 形成这一风俗的原因:来源于楚人的远祖祝 融的巫祝身份。 《史记·楚世家》载,祝融是帝喾的火正。 火正者,生为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即 祝融是人(火官)与神(火神)兼备一身的。
关于韩少功与其寻根文学理论主张
关于韩少功与其寻根文学理论主张其一,从韩少功与寻根文学这一文学思潮的联系入手。
首先,从寻根文学的基本内涵来答。
文学“寻根”的主张,主要表现为偏离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而转向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文化。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表现为关心传统习俗、关注地域文化的倾向。
韩少功对湖南本土文化的书写正是如此。
在美学观和文化观上,寻根文学也并非单一的,而是呈现出犹豫、多元、矛盾等复杂性。
当然,在整体趋势上,反对规范、传统的中心文化是其共同特征。
在寻根作家看来,“边缘”的文化能够成为文学创造的最具活力的资源。
正如韩少功的作品中,野史、传说、民歌、偏远地域的民情风俗,蕴藏着更多文化精华,延续着“新启蒙”的批判立场。
其次,从寻根文学的具体形态来答。
在“寻根小说”的具体创作实践中,由于对所寻之“根”的理解不同,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韩少功则是神秘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作品都是通过对某种神秘生活的描写,对民族文化之根进行了深层次的探寻。
这些作品淡化时代色彩,强化地域特征和神秘色彩。
通过吸收神话、幻觉、怪诞、象征等手法,表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最后,还要注意韩少功本人的文学寻根理论与创作实践。
韩少功曾在《文学的根》中发表宣言,“根”即是归宿,是父亲的伟大替身。
《爸爸爸》中丙崽无父的形象,正昭示着作家试图寻找精神之父的叙事努力。
作品中隐含的文化寻父主题,无疑表达了作家对民族之根缺失的深重忧虑。
这种忧患意识既反映了韩少功对民族命运问题的关注,也使其作品体现出具有强烈启蒙意识的文学品格。
其二,从韩少功小说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入手进行作答。
总的来说,韩少功小说的文化意义主要在于对传统文化原型的揭露,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启蒙。
首先是宏观文化视野下的剖析与揭露。
例如《爸爸爸》中的鸡头寨,寨中人的观念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从古到今世代相传,实际上是中国南方蒙昧社会超稳定形态的一个缩影。
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文化艺术 |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徐天昱/文韩少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作家中“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与多数“寻根文学”作品不同,韩少功《爸爸爸》中充斥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它同时具备与鲁迅文学作品、沈从文作品的相似之处。
一方面,韩少功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忧患与批判意识在《爸爸爸》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另一方面,他和沈从文一样,以文学寻根为目的,创作了一系列展示乡土社会中愚昧、落后、野蛮的小说,但也挖掘了乡土文明的精神亮点。
本文着重从韩少功文学创作与鲁迅、沈从文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意在探讨韩少功对鲁迅批判精神、沈从文乡土寻根的继承和发展,探究《爸爸爸》中现代反省与文化寻根的融合。
1 寻根文学的产生背景“寻根文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目的在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
文革结束后,文学在抚摸伤痛中开始把“人”从伤痕累累的肉体与沉重的心灵创伤中扶起,“给以人性人情的滋润与慰藉,‘人’得以苏醒与再生。
[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把人放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以描绘,展现复杂的社会中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而寻根作家则试图弱化文学的政治性,把目光由现实生活转向乡村传统文化和民间历史。
2《爸爸爸》中的人物形象2.1 人物的丑恶《爸爸爸》讲述了鸡头寨的一个畸形儿,名叫丙崽,他生下来不会说话,第三天只会喊“爸爸”和“×妈妈”。
但这样丑陋、愚昧的人物被鸡头寨的村民们视为“丙仙”来膜拜。
后来,鸡头寨与鸡尾寨械斗,鸡头寨屡战屡败,决定杀丙崽祭神。
最终鸡头寨战败,丙崽却仍然活着。
这暗示了腐朽、愚昧永久地存在着。
“恶童”丙崽象征着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的一面,他是不死的、永存的,这暗示着腐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稳定的、永续的联系。
村民们在对待丙崽的态度上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村民们取乐于丙崽,没事便打他耳光。
村民们会杀丙崽做祭品,但又会将丙崽当作“丙仙”好吃好喝供着,这体现出了民众对愚昧、落后文化的矛盾态度。
文学的根
《文学的“根”》读记1985年1月,韩少功率先发表了《文学的“根”》。
这篇论文作为“寻根文学”的纲领,是拉开“寻根文学”思潮序幕的宣言。
韩少功在论文中反思“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呼吁“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没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作家无法继续前行,更不用说实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夙愿。
随后,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郑万隆《我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等相继出世。
他们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厚重的“本土文化开掘”之中。
只有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只无形的手,中国文学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诸多作家在“寻根”理论之下开始进行创作,并形成一股热潮,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小说”生如夏花,是一股生命短暂但影响深远,芬芳持久的小说思潮,其实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意识和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审视、评判和反思的小说。
《文学的“根”》引发的“寻根小说”热潮给当时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八十年代之前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等主流文学作品已经对“文革”带来的政治社会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抨击、批判和反思,但是作品缺乏艺术性,过度强调“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创伤,文本凸显生涩与坚硬,最重要一点,大部分作品对苦难根源的探讨没有深入到最本质层面——影响社会行为的文化范畴。
“寻根派”对当时文坛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寻根派”作家对一系列现代困境的深层次讨论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沉睡的中国文学。
“寻根派”以后的文学,文学的审美功能逐渐得到重视,文学的生命逐渐苏醒。
文学开始回归为真正的抒发个体个性的文学!其次,“寻根派”作家学习西方的叙述手法,在作品中充分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写作方式让读者眼界大开。
“寻根派”作家带领我们将视域移到现代西方文学发达的写作技巧。
总而言之,文化寻根在本质上是一次艺术的回归运动,作家作品表现了对民族生存之“根”的追寻,强化了民族思想传统和民间文化意识,寻根作家对民族优秀精神的认同,复活了我们民族历史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情致。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韩少功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他在创作生涯中的一部分作品中,在主题上尤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作品被称为“寻根”文学,其中包括《黄金甲》、《小城之春》、《浮生六记》等。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韩少功“寻根”之作的文学特点、社会意义和文化使命。
一、“寻根”之作的文学特点1.结构上讲究“辞章分句”的表现手法韩少功的“寻根”之作结构上讲究“辞章分句”的表现手法,尤其注意对话、场面和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使小说的情节饱满而紧凑,有力地表现出了小说的主题。
2.寻求文学的“原初”形式和审美价值韩少功在“寻根”之作中寻求文学的“原初”形式和审美价值,细致描绘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相处过程,通过文学的形式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整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体现出新时代文学创新和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寻根”之作的社会意义1.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因此,韩少功的“寻根”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同时也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2.反映社会现实,呈现历史观照韩少功的“寻根”之作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真实描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和发展,凸显出中华文化的宝贵性格和精神价值,通过对历史的观照,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三、“寻根”之作的文化使命作为当代文化的一份子,韩少功把“寻根”之作上升到了文化使命的层面,鼓励人们找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追寻人类自然和人文的历史和造就,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
总之,韩少功的“寻根”之作完美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使得“寻根”成为当代文学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高价值的创作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