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入静层次与功象及其入静方法
快速入静的感觉

快速入静的感觉所谓入静,是指思维活动相对单一化,杂念减少,即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之上,而出现的一种练功者在清醒的状态下,与外界中断联络,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状态。
在入静状态下,人体肌肉松弛舒适,不紧张,呼吸平稳轻缓,大脑皮层处于主动的、积极的自我抑制状态,从而有利于调节体内植物神经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谐调和恢复大脑及内脏之间的正常关系,而且对外界有害刺激能产生保护作用。
气理精典《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句话明确指出,入静是人体内在抗病真气集聚增强之际。
因此说入静是气功锻炼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入静的三个阶段入静一般是在对功法掌握的较好,练功的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出现,是通过长期练功实践得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在有意识的锻炼过程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而产生的。
入静程度取决于功夫的深浅,入静在主观感觉上常呈现出“恬淡虚无”的境界,入静境况往往随着气功功夫的进展而步步深入,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初级阶段姿势自然舒适,呼吸柔和,心平气缓,情绪逐渐的稳定下来,精神集中,主动地抑制各种杂念的产生,思维活动基本集中于体内呼吸和意守内容,大脑基本不起反映,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有所减弱,初步形成了“意气相合”,会感到体内气脉通畅,头脑清醒,精神安宁,此时即进入了排除杂念,集中思想的初步入静阶段。
2、中级阶段在杂念排除,思想集中的基础上,入静渐渐深入,思绪更加净化,主观上仅有一丝相息,绵绵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宁净,意念专一。
在此阶段里,经常出现各种变化的异常感觉,诸如:蚁行感,触电感,气温感,温热感,寒凉感,以及自觉全身或一部分肢体变得很大或很小;四肢发胀感或象要溶合在一起;也有时候好象身轻如鸿毛,若飘浮在空中或在水面上游荡,有时候则身重如大山,此外还有耳鸣微汗,肌肉跳动,肢体无意中颤动等。
这些现象都是入静进入中级阶段的表现,即进入了感觉和幻觉阶段。
3、高级阶段在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入静达到了更深的阶次,外界干扰已不起反映,对于极静中的任何微小声音听见了都不加分析。
气功练习入静的法门与状态

气功练习入静的法门与状态入静是在练习气功的过程中,在思想、意念都集中保持专一的一种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够入静呢?什么状态才算是入静呢?气功练习几种入静的方便法门1、随息法:意念呼吸自然出入,心息相依,意气相随,不加干涉,叫随息。
2、数息法:默念呼吸次数,从一到十到百,实者数“呼”,虚者数“吸”。
3、听息法:两耳静听自己的呼吸声,排除杂念。
4、观息法:如观者一样,去观察,体会自己的呼吸5、止息法:通过以上任何一种方法的习练,久炼纯熟,形成一种柔、缓、细、长的呼吸。
呼吸细若游丝,若有若无。
称止息。
也叫胎息。
6、禅语入定法:(默念数遍)体会联想:“独坐小溪任水流”的意境。
7、松静入定法: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
8、观心自静法:用自己的心去观看、体察、分析自己的思绪杂念,任杂念思绪流淌,不加干涉,久则自归定静。
上述是小编介绍的关于气功入静的几种练习方法,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入静呢?跟小编了解一下。
气功入门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入静呢?神志方面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
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
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
呼吸方面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
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
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
一切顺其自然。
aa体感方面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气场感。
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
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
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
入静修炼

对于一些道友在打坐,入静时遇到各种问题和疑惑,甚至有一些道友不知道怎样修静,入静,我在这里把入静的层次和反应作了介绍,道友可以对应层次境界提升入静的境界,入静的根本就是把自己的一切静止,去除动对自己感悟道,接受道的干扰,在静中体悟道,在静中以道养己,强己。
道养己强己不是自己要做什么,自己在无为中,道合身心,天地一体,身道共鸣。
初级入静:1能基本控制意念,有默念行为,不散乱,功时不长,偶尔心律不齐,呼吸比较平稳。
2不默念也安静,思维不乱而轻松,功是稍长。
3意念似有似无,绵绵若在,思维尚存,但茫漠不分轮廓。
中级入静中级入静:1思维近似终,身息近似不存,似乎与自然混为一体,心律整齐缓慢。
2出现各种练功反应如八触,十六景。
3各种感觉消失,轻微思维存在。
高级入静:1产生异常反应,如少眠,思维敏捷,能控制思维,以及控制自身脏器功能。
2出现特殊现象如反观内景隧道,所谓五通。
3明镜高悬,全身透明阳光感照达胎息(性光圆满),可连续坐几小时或更长时间。
4思维精神与道合,无自我感觉,与大道同游。
入静的境界进程和修炼的境界的进程是分立的,但入静的境界一般要先于修炼的境界,若入静的境界得不到提高,会影响修炼的境界,入静境界深入会加速修炼的境界。
但修炼的境界不会影响入静的境界,修炼的境界提高会对入静的境界有帮助。
对于有些人入静中看到各种记忆中的影像出现,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对自我重新经历一次人生,应该不要有自己的思想去改变过去经历,要以一种天道旁观人生的态度,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精神看待。
在观过去的自己的同时洗涤自我,本我,找真我,观天道。
但不可沉迷于观过去,要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过去的经历是否出现,就算不出现了,也不要强求其再现。
对于有些人入静看到各种景象,不是过去的景象,或者不是现实的景象。
其实这是一种意念的干扰,是妄念的发生,同时也是一种修静的考验,应该不要理会景象的发生,不要沉迷。
它是一种幻象,要以我本无念,亦无思,亦无想,无真,无实,是为虚空,是为道,看破幻象。
静功之层次解说

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易练。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气,意不动曰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气,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这炼精就是补精,炼气就是补气,炼神就是补神。精气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之所在。不过现代一般人只能练至心静,只有少数顿悟高层意静,也该想想原因了。
2、心静,念不动,谓之心静。
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做之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心中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
3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五、静功之层次
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身静,身不动,谓之身静。
起初练功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式,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也不要系得太紧,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身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
总之,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由听息观光入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气。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气。因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气合一,进入化境。
谈静功的层次

谈静功的层次静功是各家功法修炼上乘功夫的必经之路,尽管有的功法以动功为主,但往往缺乏静功的修炼,难以提高自身的功力功能层次。
真正要修炼高功夫必须通过深层次的入静功夫的练习方可达到功圆道满的高境界.无论是练动功或静功都能达到治病强身之功效。
在练功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比如我们练动功是在动中求静;练静功是静中有动。
尽管入静后表面什么动作也没有做,其实身体内的气血顺经脉运行.在这里笔者不是谈论动功与静功的关系,只是将静功修炼中的层次简要的作如下论述。
由于各门各派功理功法不同,对静功的认识和层次境界也就不同,这里只对自己对静功修炼加以论述。
由于我们在练习静功中各自情况不同,个体千差万别,不同病因病史、功力大小、身体素质强弱、敏感程度、等多方面实际情况,要对每一个习功者作出统一的要求是很困难的,这里我们只是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多数练功者层次,练功的体会综合归纳如下,首先我们要明白“静”字在气功中具体的含义,我们是这样理解的,一指心静,二指身静,三指神静,四指心形神皆静,这几句话具体应该怎样理解呢?心静:就是时时处处都要使自己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无恨、无、不悲、不喜、不生气,心静如水、静如泰山,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好似没有感觉,没有发生一样,做到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时时处处能做到心平气和方可内心安静,正如老子所说:“平常心是道。
”道由心生,魔由心生,只要我们做到内心空空如也,明净生辉,我们内心自然就会宁静,就可以达到养身益气,健体强身,开智激慧,储存自己体内的能量。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当然这种心境不单纯指的是在练功中,而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如此,这样才能训练出高的心法境界,才具备了相当的高功夫。
我们一般的常人没有通过长期修炼,当他们见到好事就特别高兴,见到坏事、不顺心的事,就一定很生气。
心法修炼较高的人你打他不还手,骂他不还口。
掌握了这些方法,入静如此简单!

掌握了这些方法,入静如此简单!
修行,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势动作,并不重要。
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
一、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
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
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说明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二、两耳返听。
返听即返听于内。
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
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耳韵,神内注,以便导心入静。
三、口须塞兑。
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
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
四、舌抵上腭。
即把舌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
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
故此以舌抵住,且能接通任督二脉,亦称搭“上鹊桥”。
五、自然呼吸。
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
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
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地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合法。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进入静的境界。
养生健康大宝典-气功疗法-气功练习入静法

养生健康大宝典-气功疗法-气功练习入静法
入静是在气功锻炼过程中,思维活动相对单一化,杂念减少,对人体内外环境刺激信号反应减弱,高度宁静,轻松舒适的一种状态。
进入“入静”的状态的要点是:
①练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凡与练功无关的一切事情都暂时撇开,把心思全部集中到练功上来。
要有一个培养练功情绪的过程,大约需要5~10分钟。
这样就可使练功中杂念减少,易于意守,从而入静。
②练功要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
练功入静时,外界的声响很易觉察到。
遇到这种情况,要做到“充耳不闻”。
一般说来,练功者
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即使在比较杂乱的环境中也能安静地练好功,达到入静的要求。
③练功时要调整好姿势和呼吸。
当姿势不正确,全身某些肌肉不能放松而处于紧张状态时,必然影响入静;呼吸对入静的影响更加突出。
意守是入静的手段,意守某部位之初,均由意守呼吸开始,而呼吸调整直接关系到能否入静。
“息调则心定”,即是上述关系的概括。
呼吸悠、匀、细、缓的活动本身可成为单一良性刺激信息,而有助于入静。
气功入静三境界平静、心静、神静

气功入静三境界:平静、心静、神静练气功,讲究要入静。
练功者能否很快入静,以及入静程度的深浅,是一个人功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入静,是人体一种精神上的保养。
人在入静中,可以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也叫做精神维生素)。
入静也是心灵的净化过程。
我体会到,入静和人的道德修养是水乳交融地联结在一起的。
我国的传统养生理论重视身心兼养,而养心中又首重养德。
入静的程度,其实是人的道德水准的一个标志。
仔细区分,气功入静有两种:一是一时入静,一是长久入静。
一时入静也可称为小入静,即练功时或接受气功治疗时排除杂念,使大脑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心静意定,全神贯注,忘记自我,外在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进入一种似醉非醉、若有似无、恍兮惚兮的功态。
小入静一是可以使脑电波稳定;二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三是可降低血中乳酸浓度,因而可迅速消除疲劳,收到显著的健身效果。
进入功态后,患者和练功者才能更有效地接受气功师的信息和导引,进行体内调整,而达到健身和祛病的目的。
长久入静也可称为大入静,即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时时都在入静的状态中。
只有一时之静而没有长久之静,气功祛病健身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练功时,你可以屏除杂念,但练功以后回到现实中,却热衷追逐名利,斤斤计较,名利得失,看到别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就嫉妒忌恨,觉得自己受了冤屈就悲愤交加,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拍桌子瞪眼,大发雷霆,练功时的入静效果会被冲得干干净净。
气功入静,既要讲求一时入静,更要修炼长久之静,而把长久入静作为奋斗的目标。
长久入静可分为三个境界,也即三个层次,即平静----心静----神静。
平静平静,是长久入静的低级阶段,是练功入门的起始。
平静,似乎十分简单,但要做到也不容易。
人生活在世界上,心理上是很难平静的。
就如同大海一样,真正风平浪静的日子是很少的。
社会生活错综复杂,变化万端。
人就像湍急黄河中的一页扁舟,在不断地同激流险浪搏斗。
你一会儿遇到困难,一会儿遇到挫折,一会儿遭逢危险,时不时被人暗算,免不了蒙受冤屈,“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不如意事常八九”。
最详细的入静_入定教程

禅修养生法-入静训练“入静”是修禅的首要功夫,从入静的深度和进入“入定”阶段的快慢,可以发现此人功夫的深浅。
下面专论此门功夫的一些训练方法。
“静”是指修禅时的精神和形体的安静;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运...“入静”是修禅的首要功夫,从入静的深度和进入“入定”阶段的快慢,可以发现此人功夫的深浅。
下面专论此门功夫的一些训练方法。
“静”是指修禅时的精神和形体的安静;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运动和发展中,这里的静是指相对的“静”。
人是个复杂的有机体,人的生命活动在于人体本身的除旧更新、新陈代谢。
因此,动是基本的,“静”仅仅是作为一种运动的形式而已。
入静的目的,是在于促进和调整人体的身体生理功能,使达到人体内的“内气——真气”“内劲——元阳”更好地动起来,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调动元阳,蓄炼内劲,适时外发,内外一致”的人体和自然高度融洽的状态。
这种融洽,是天地精气和人体精元互通,是一种精神的高级修炼。
而初学者的入静,就是要排除杂念,只要能做到克制杂念,减弱思维活动,不管其程序如何,都称作是“入静”。
对于初学者的要求不能过高,要指出其练功的方向,但又要“任其自然”,慢慢地引导。
入静的练习,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初练者,杂念较多,这是自然现象。
有些平时不大想起的事情,静丵坐时也想起来了,甚至童年中的遥远往事,也会隐约浮现,历历在目。
听到旁人的讲话,思想被牵引过去,而且慢慢地惹起很多联想。
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所想的事情,会逐渐地由远而近,由多到少。
再经一段时间的训练,杂念逐一地清除,思想上很少想别的事,这时即使听别人的讲话,也不会引起干扰和联想,逐步达到只闻其声而不知其意。
如此境界,再加努力,即可达到初步的入静阶段。
这个阶段中,就会出现:思想全无杂念,意守似有似无,形态姿势形巧舒适。
然后,若现若无逐步消灭,自觉有我无我,气血流畅,浑身浩然,犹如太空飘渺,几乎不知自身之所在。
道教静功的内在法门

道教静功的内在法门所谓静功,是以站、坐、卧等外表上静的姿势配合意念活动和各种高速呼吸的方法的一类功夫。
特点是外静内动,静中有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练习静功的内在法诀。
一、听息修习入静就是要身心安静下来。
为了能够入静,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则。
为了入静,道家创造了许多修习方法,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
听息法是最有利于入静的修习法门之一。
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
所谓“听息”,就是默默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静功要求自然呼吸。
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修习静功之初,练习听息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听息”的要求是两耳返听于内,好像是听呼吸出入之声。
修习静功时呼吸出入要求均匀细微。
所言“听息”的意思是为了凝神内注,专心养静;而不是必须听到鼻内呼吸的声音,也不是将意念集注于听觉器官。
听息的正确做法是精神集中,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只要能够觉得自己一吸一呼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去,就是正确的做法。
听息时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息是为了排除杂念而入静,练习听息一阵后,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几乎忘记了,这样也就逐渐达到了“入静”的境界。
初学者修习听息时可以分几个步骤进行。
1、注意力集中在一起。
专一于练功,不要有杂念干扰。
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排除,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2、开始做功夫,运用“听”字的口诀。
起初练习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
虽然鼻孔呼吸不应发出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
3、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气”已经相通,此即丹经所谓“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
但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
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
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渡阶段,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
入静的九个层次

入静的九个层次练功重点是通过调心至少进入九大入静的过程。
重点是把心态调整到安静、平静、宁静、定静、虚静、空静、真静、明静、灵静的状态。
1、安静平常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要好高鹜远,不要朝三暮四。
要培养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状态。
所从事的事情,所面对的事情,一定要从脚下做起,从今天做起,在生活中培养这种能够安下心来的性格。
皓钦建议不要急燥,不要烦躁,那怕你特别繁忙,那怕你今天晚上赶飞机,也不要着急,平常安于本职工作,安于你已经面临的那件事情的全过程,那么修练气功就容易静下来,坐能坐得住,站能站得住。
一种非常安稳的状态。
2、平静由安静进入平静。
平常待人接物要心平气和,要善于尊重所有人,要善于利用中国文化中“精神文明”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古人所总结的有积极意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忠孝仁爱等等内容。
在对所有人进行交往当中,不要轻易带情绪,即或有情绪也要善于调节,调节到自己没有情绪,别人更看不出你有情绪,那么修练气功就容易进入平静状态。
就是说无论你练的那部功法有多么烦,多么复杂,有多么难受,像有些步骤,有些动作是难做的,有时候呼吸需要你很长很长时闻,那怕你觉得很憋闷,你也会保持平静,这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心若止水的状态。
气功讲究“戒”、“定”、“慧”,要戒掉我们急燥的毛病,烦躁的情绪。
平静需要我们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自始至终不能因为任何事情而带任何情绪,否则修练气功不容易平静。
3、宁静由平静才能到宁静。
宁静指的是安宁、慈祥的、和谐的,就是有一种特别安详的感觉。
自己和别人对你的印象总是安祥的,那就比平静更进一步了。
安宁、安祥这种宁静,只有靠平常生活中去训练,在生活中又全靠慈悲心肠,全靠自始至终对所有人慈悲,而不是对一部分人慈悲。
无论你有多大理由,无论你有多大权限,要注意对所有人慈悲。
只要对一个人不慈悲,内心世界一定会在某个时候不宁静的。
在慈悲心下面,那怕那件事情非常武断,你也会处理得很圆满。
就是说一旦慈悲心肠有,那么后面就是智慧。
练气功如何“入静”

龙源期刊网 练气功如何“入静”作者:刘汉琴来源:《现代养生》2009年第03期初练气功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体会:练功时心里想着要“安静”,可怎么也静不下来,脑子里杂念纷起,这是何道理呢?用气功话语来说,就是还没有“入静”,即大脑皮质还未进入抑制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入静”呢?首先要宽松身体。
在练功之前先排除大小便,以免影响练功;不穿硬底鞋和高跟鞋,最好穿平底鞋、布底鞋;敞开领扣、袖口,放松腰带,摘掉手机、手表,使肢体不受任何束缚,为内气畅通运行创造条件。
另外,不在过饥、过饱或暴饮、久渴时练功。
这就是说,要使身体处于一种自然的正常状态下,练功才会渐入佳境。
其次要选好环境。
练功应尽量选择环境安静、空气新鲜的地方,以避免外界的干拢。
如果条件允许,可在依山傍水、松柏常青、环境清静的地方练功最好。
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喜、怒、忧、思、悲、惊、恐等情绪影响。
练功时要心情轻松愉快、专心凝思,渐渐做到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思,情要专一。
再者要排除杂念。
练功者在未正式练功前,先做几次自然的深呼吸,也可以缓缓地默念“松—松—松”,“静—静—静”等简单的单字,全神贯注,将“万念”归到一个单字上,并借助这个单字含意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促使全身放松,平息杂念,这样就能够帮助练功者尽快“入静”。
值得注意的是,默念“松”、“静”单字时,并不是故意强迫式的,而是自然意念上的。
故意强迫,反而使练功效果不佳,只有心中的练功意念到位,杂念才能排除。
最后要自然练功。
练功者可以采用数数法(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听数次(听自己呼吸);或全神贯注在某一景物上:如长青树、湖水、花草;或意想某一穴位,如涌泉、丹田、会阴等,其目的是收心归位。
初学者在意念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不勉强,不助兴,不追求,要自然练功。
否则,会造成大脑高度兴奋,影响内气运行,同时,练功也难以持久。
上述种种,均可帮助练功者排除杂念,诱导“入静”,渐入练功意境。
总之,练功实际上是练心,静从心中出,功在静中练,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入静的三层境界无论站桩、打坐,都要求松静自然,也就是要做到入静(行拳要求是动中求静,属行功)。
入静是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
入静是修炼者取效的关键所在,修炼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入静的程度深浅。
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功者入静的深度来衡量。
精神上的入静层次深浅,关系到功夫进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
入静又称虚静。
入静是修炼过程中逐渐达到一种思想宁静、意念集中、轻松舒适、头脑有序化的境界。
入静状态即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亦不同于睡眠状态,更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因为它还保持着炼功的意念活动。
由于每个炼功者的情况不同,每一套功法要求也不尽一样,所以入静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
入静的状态还与个人的修养、神经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等有关。
一般说,修养好的,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动情绪的人,易于入静;神经类型属于抑制型的,易于入静;而兴奋型的则难以入静;德性高的人,易于入静;德性差的人,难以入静。
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原理是一致的。
所有的入静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使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要真正达到入静的要求,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决没有捷径可走。
随着修炼的程度不断加深,入静程度也就逐步显现出不同层次来。
入静大体上可经过三个步骤,达到三个层次。
第一步:一念代万念,达到初步入静阶段。
初学者最难做到的是调心入静,越想入静越是百念俱起,“心猿意马”不知所措,闭上眼睛一切景物还历历在目。
通常炼功者多选用替代法,即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诱导人静。
如观想法,以观想蓝天白云,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把意念引向百会、膻中、会阴、涌泉等穴窍;数息法,默念自己的呼吸或听自己呼吸的声音等;读数法,从一到十,反复重复数数等;还有捻珠法、念诀法、诵佛号等等……,通过上述方法,使炼功者的杂念相对减少,随着导引进行炼功,炼功中感到身体舒适,情绪安定,常出现轻微的气感,如轻、重、热、凉、酸、麻、痒、动等感觉。
气功入静之法

气功入静之法气功入静之法气功的入静主要是调整精神状态使之入静,也是气功最基本的功夫。
练功效果,取决于入静的深度;越静效果越高,反之越差。
入静是指一种稳定的安静状态。
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点,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
对外界刺激,如声音.光线等的感觉减弱,甚至连位置和重量感也消失,进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亦即大脑皮质进入了保护性抑制状态。
一般人入静比较困难,常受杂念干扰。
而有的人经过练功入静极深,可能出现一些幻觉.幻听.幻视等,这时可以不加理会,自然会消失。
常用的入静的方法有下列五种。
意守法:意念高度集中于身体某一点,常用的是意守丹田或气海(脐下一寸三分)意守是要排除杂念,但不必过分用意,而要似守非守,不即不离松静自然,恰到好处。
随息法:意念集中在呼吸上,只留意腹式呼吸的起伏,但不可加意指挥,以便形成意气合一,达到入静。
数息法:一呼一吸谓之一息,练功时,默数呼吸次数,从一到十,十到百,数至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就自然可以达到入静。
默念法:默念字句要单纯,其目的是用一念代万念,用正念代“邪念”,以帮助入静。
例如默念“松静”二字,不少人可念到一心不乱,杂念不生.心旷神怡.舒适入静的境界。
听息法:用耳朵听自己的呼吸的出入,以听不到为好,在听不到的情况下去听,以助入静。
以上五种调心入静法,初练时可从意守开始,逐渐过渡到随息法或听息法,或始终练一种,可以因人而异。
1.入静的作用:练功入静是气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疗效有直接关系,疗效的高低取决于入静的好坏;因此练功必须达到入静,越静则疗效越高,反之则差,气功疗法的主要作用,是在练功中形成一种稳定安静状态,排除杂念,把意识集中于身体某一部分上,(如意守丹田)由于意识这一信号作用的刺激,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兴奋灶,并逐步加以强化,使它占有优势,以加深对于大脑皮层其他部分的抑制,形成一种具有医疗价值的“保护性抑制作用”一个人只要不是在睡眠状态,他的脑子总是不断的兴奋活动,古人说:“心猿意马难拴”,可见脑子真是个能者多劳的器官,如果任意使大脑皮层细胞长期兴奋和在极度紧张条件下工作,都能使脑细胞疲惫衰竭,甚至受到损害,造成神经细胞的不良后果,大家知道有许多慢性病,都是由于大脑皮层活动过分紧张,因此机能发生混乱,全身受大脑皮层控制调节的各种内脏器官,也陷于功能失调,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官能症等都和神经过度紧张有关,因而受皮层下中枢控制及调节的内脏器官功能失调,病态的内脏器官反过来又影响大脑皮层的活动,形成恶性循环,无法摆顾,如果我们能练功入静,人工的加强抑制,使大脑经常处在内抑制状态,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这就是自我能动地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
练功入静层次与功象及其入静方法

练功入静层次与功象及其入静方法.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练功入静层次与功象及其入静方法作者:张天戈入静,是在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气功练功状态。
特别是在静功类功法锻炼中,一般都要求达到入静.“入静”这一名词已在医疗气功学术界通用。
它原是道家术语,《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胡三省注:“道家所谓入静,即禅家入定(指入于禅定)而稍异。
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冀以接天神。
”儒家入静则指静坐,如《大学》理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说的是儒家对入静的要求和应用。
其他如医、武、释、俗家,对入静各有自己的要求,这是因为他们修炼的目的各有不同。
而当代人,对入静的认识,还未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
大多数人认为入静是指练功杂念相对减少,对内外刺激因子反应减弱,思维活动单一化而言。
有些人则是从入静状态的机制上来认识,认为入静是通过练功达到的清醒而低思维、低反应性的特殊状态。
其实质大概是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发系统的兴奋占优势的情况下,大脑皮层逐步加深的抑制过程。
这种兴奋与抑制统一的特殊状态可能是一种反复自我诱发而建立的特殊复合条件反射。
“入"是进入,“静”是安静.功中入静就是把散乱的思维活动,通过特定的手段如姿势调整、呼吸变换、默念字句、意守丹田、目观鼻准等,使机体放松,杂乱的思维活动相对减少,最终达到入静,使人体内产生一种特殊的生理效应而达到医疗保健、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和涵养道德的目的。
这点已为古今练功家所证实.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由于选择功法的不同和修炼时间的长短不同,入静的快慢、深浅,也就是入静的层次也不尽相同。
虽然这种入静指的是精神活动的寄托所在以及守住与否,目前没有统一指标,但从古今练功家的经验和临床实践来看,气功入静的深浅、层次与功效有密切关系。
气功入静方法

气功入静方法既然入静是练好气功的关键。
与疗效又有密切关系,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进入入静状态呢?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一)意守丹田法意是意念,守是守住。
丹田有内外之分,练功家指的是内丹,就是产生元气的部位。
太极内功的丹田部位有:前丹田(关元)、后丹田(命门)、下丹田(会阴)、中丹田(膻中)、上丹田(百会)。
另外其它功法也有不同的丹田部位如:气海、印堂、神阙、涌泉等等,都可以意守。
意守丹田就是把意念活动寄托在身体丹田部位上,以利排除杂念,顺利入静。
意守部位也要注意按病症选择。
(二)舌动法就是在练功中,随呼吸配合舌尖起落。
如吸气时舌尖抬起低住上腭,呼气时舌尖落下,也可在呼吸之间舌尖抵上腭。
还有一种是舌尖抵住上腭不动,下功后放下,也称“搭鹊桥”。
在练功中舌动与舌抵上腭可以排除杂念,帮助入静。
(三)默念字句法练功时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字句,进行默念。
如“自己静坐内气生”、“自己静坐身体好”等等。
字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不超过12个字为好。
初练者从3个字开始,逐渐增加字数。
默念是练功初期排杂念的常用方法。
(四)数息法就是在练功中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从一数到百或数到千,亦可周而复始,便可以很快入静。
(五)听息法就是在练功中听自己的呼吸,使精神集中,协助入静。
(六)意守外景法因某些原因不能意守丹田时,可以守体外景物,如意守大海、松树、鲜花等。
把意念寄托在体外某一景物上,也可以达到入静状态。
(七)意守脏器法由于某脏有病,在练功中可以直接意守某个脏器,如意守肝脏、意守肾脏、意守心脏等。
这种方法不仅有利入静而且可以使气至病所提高疗效。
(八)诱导法练功时双手放于小腹上,诱导气入丹田(形成腹式呼吸)或用压解溪法等,进行自我诱导。
若由他人从旁点穴导引、语言暗示等,则叫他人诱导,也是入静的常用方法。
(九)放松法又分部位放松、分线放松及脏器放松几种。
此法多用于练功初期,精神紧张或某些病症如高血压,局部疼痛等。
放松法是通过意念来完成的,吸气时不予以注意,呼气时配合默念一个“松”字,周而复始,即可入静。
真气运行之三,入静入静入静!

真气运行之三,入静入静入静!
【编者按】
真气运行法之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核心要领在于入静。
入静包含两点:调息和凝神
调息,呼吸深匀细长
凝神,凝神于丹田,不进不退谓之守,细细体会
这一步是传统内丹功的第一步,一般需要修习百日以上。
李老根据中医脏腑理论,后天生先天,以呼气注意心窝部为第一步,降低了修习内丹的难度,并使修习者更具信心,是对传统内丹功的发展,必将在内丹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
现摘录兰州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所公开的第三步修习方法如下: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
1. 方法。
当第二步功做到丹田有了明显感觉,就可以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
不要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
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
“少火生气”正是此义。
2.时间。
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
每次半小时以上。
这一段是培养丹田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一个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3.效果。
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
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转。
通过练功不断的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
患有阳痿病症的大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
肾水旺盛,肝得滋荣。
因此,在这一阶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显好转。
坚持锻炼,自然痊愈。
正宗道教养生功法——静功法(炼性)

正宗道教养生功法——静功法(炼性)对于道家的整个修炼系统来说,静功可以说既是最基础的要求,也是最高明的追求,对于修炼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
甚至可以说,中华道家修炼学的总体,就是一种静功。
(一)静功的外在动作道家修炼的外在姿势并不重要,只以头脊正直、舒适自然为最大原则。
一般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散步也无不可。
1、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
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
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
2、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
3、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和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
另外一手置于肱上,或放在丹田。
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势,与两手刚好相反。
4、散步应当选择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内,而且道路比较平坦。
缓步徐行,如飘云端。
散步之时可用听息法,但不要闭眼睛。
选择好一种姿势,开始炼功,要点如下:1、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便经脉通畅。
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放松,阻碍经脉畅通。
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却不察觉,需要意识到。
2、双目微闭3、舌顶上腭4、鼻息自然自然呼吸,忌粗短。
随着功夫加深,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法,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这个从前是师徒之间秘密相传。
两手抱诀之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
因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阳居外。
如图示,抱成一个太极图形状,如此人身之阴阳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即是接通之效。
(二)静功的内在法诀1、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因此听息的真正意思,是凝神内注,专心养静,目的是为了精神集中。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顺其自然,不要用意去强行支配。
入静是内功第一步!教你2种入静的方法!4种入静后的感觉!

入静是内功第一步!教你2种入静的方法!4种入静后的感觉!静功,道家称为服气、吐纳。
通过静坐,让自己的思想安静下来,道谓“存思”。
《道德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
婴儿者,无思无虑,饿者食,渴者饮,完全是种自然的状态之中。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入静的方法有呼吸法、意守法、体感法和口诀法等。
呼吸法又称随息法。
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
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
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
在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
意守法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
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
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
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
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
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
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5cm),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观想。
入静也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
世人都有凡尘杂念。
内心里的灰尘,必须运用慧剑斩心。
静坐有利于调整人的心态和情绪。
一个心烦气躁的人、内心有杂念的人、五心不定的人,是很难去做好静坐的修炼的。
入静的感觉神志:练功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思维处于停止状态,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合一,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了。
呼吸:呼吸较平常更细、匀、深、缓。
有时会出现胎息,即肚脐呼吸、皮肤呼吸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功入静层次与功象及其入静方法作者:张天戈入静,是在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气功练功状态。
特别是在静功类功法锻炼中,一般都要求达到入静。
“入静”这一名词已在医疗气功学术界通用。
它原是道家术语,《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胡三省注:“道家所谓入静,即禅家入定(指入于禅定)而稍异。
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冀以接天神。
”儒家入静则指静坐,如《大学》理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里说的是儒家对入静的要求和应用。
其他如医、武、释、俗家,对入静各有自己的要求,这是因为他们修炼的目的各有不同。
而当代人,对入静的认识,还未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
大多数人认为入静是指练功杂念相对减少,对内外刺激因子反应减弱,思维活动单一化而言。
有些人则是从入静状态的机制上来认识,认为入静是通过练功达到的清醒而低思维、低反应性的特殊状态。
其实质大概是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发系统的兴奋占优势的情况下,大脑皮层逐步加深的抑制过程。
这种兴奋与抑制统一的特殊状态可能是一种反复自我诱发而建立的特殊复合条件反射。
“入”是进入,“静”是安静。
功中入静就是把散乱的思维活动,通过特定的手段如姿势调整、呼吸变换、默念字句、意守丹田、目观鼻准等,使机体放松,杂乱的思维活动相对减少,最终达到入静,使人体内产生一种特殊的生理效应而达到医疗保健、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和涵养道德的目的。
这点已为古今练功家所证实。
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由于选择功法的不同和修炼时间的长短不同,入静的快慢、深浅,也就是入静的层次也不尽相同。
虽然这种入静指的是精神活动的寄托所在以及守住与否,目前没有统一指标,但从古今练功家的经验和临床实践来看,气功入静的深浅、层次与功效有密切关系。
入静快见效快,入静深疗效高,不入静则疗效差,或无效,杂念多则容易出现副作用甚或导致“走火入魔”的偏差,严重的可加重病情等。
一般来说,入静是在掌握练功的质量比较好的情况下出现的,是通过练功实践得来的。
它是在有意识的锻炼中,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
由于每个练功者的情况不同,选择的功法有所不同,修练的时间长短不同,入静的快慢、深浅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提示一个人静层次的问题。
怎样才算入静,层次如何划分,各家认识不一,有二层、三层、五层等分级法。
医疗气功的入静分层法,我认为以三级分层法较为适宜,易于掌握和应用。
下面介绍三级“入静分层和思维与功象”列表:入静层次思维与功象初级入静的思维与功象过渡:能初步切断杂念。
时有杂念袭来,心律不齐,有眨眼动作,呼吸有时急促意守较难。
1.能基本控制意念,可勉强守住丹田,有默念活动,但不散乱,功时不长,偶有心律不齐,呼吸比较平稳。
2.不默念也能安静,思维不乱而轻松,功时稍长。
3.意守达到似有似无,绵绵若存,思维尚存,但茫漠不分轮廓,功时较长,呼吸平稳。
中级入静的思维与功象1.思维近似终止,练功者的身、息、心似乎不存在于空间,心律整齐、缓慢。
2.功中先后出现各种练功反应,如所谓“八触”,“十六景”等。
3.各种感觉“八触”先后消失,只有轻微思维存在,完全入静。
基础代谢趋于降低。
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境地。
高级入静的思维与功象1.在完全入静中,部分修练者又可出现异常反应,如少眠,思维敏捷,清晰,并能控制思维活动,控制自身脏器功能等。
如肠胃功能增强或减弱,使血降低或升高,心跳次数减慢等。
2.特异现象如返观内景隧道,所谓“五通”。
3.更高级入静,五通亦无,达到“明镜高悬”,即鸟来影显,鸟飞影空,镜面上不留任何痕迹。
“无私无营”,甚或全身透明光照之感。
基础代谢明显降低,心律,呼吸次数明显减少,达到“胎息”,“真人之息”。
可连续静坐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
再次说明,从练功实践来看,高层次入静是从初、中级逐渐发展而来的,三级层次都应视为入静,其效应也都具有医疗保健等作用。
入静锻炼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再次说明:1、正确理解入静入静,是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意识清醒,而又与外界中断联络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特殊状态。
这种气功功能态即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状态,也不同于入睡。
它不可能是所谓万念俱熄,寂然无物。
因为它还需要保持着一丝练功的意念。
对练功者来说,如果在功中一点点练功的意念都没有了,就会象船失去了舵,以至在恍惚的情况下出现偏差,这是需要注意的。
2、入静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入静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这些因素对练功入静均能起到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练功时要注意利用有利影响,避免和排除不利影响。
有利因素方面:①幽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
②温度适宜和空气新鲜。
③情绪安定,心平气和,精神恬愉。
④有信心,有恒心,有诚心,是练功入静的思想基础。
注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克制杂念。
⑤正确掌握练功要领并有耐心,是练功入静的必备条件。
要耐下心来,遵照循序渐近的要领进行锻炼,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利因素方面:①恶劣的环境,如声音嘈杂,浊气污染,寒温不适等。
②不好的心绪,如思想负担,精神压抑,怒恼悲怨,大喜过望等。
③疾病干扰和痛苦折磨。
④练功者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修养,对练功入静也具有一定影响。
平素注意修养的人,有涵养,忍耐性大,情绪波动就小,有利于入静;修养较差的,自制力小,易动感情,暴喜暴怒,情绪波动很大,不利入静。
神经类型同样对入静有影响,抑制型者易于人静,兴奋型者则不易入静。
因此,加强平素的个人修养,对练功入静也有帮助。
3、入静快和入静慢由于练功者的年龄、阅历、文化、修养、性格、功法的不同,练功入静会有快有慢。
练功者每次练功有的几分钟、十几分钟甚或几十分钟才能入静,有的则在几十秒钟甚或几秒钟就可以达到入静。
所以,对入静的快慢千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与别人相比较。
人虽然都叫人,但每个人就像脸谱一样,一人一个脸谱(相片),人的生理结构也如此,各有不同之处(包括遗传)。
自己就练自己的功夫,体验和感觉也是自己的,书上写得是经验或前人的经验总结,老师教的是他的体验或经验,是否符合你?要斟酌参考,特别提醒初学者注意。
我认为不要求每个功时都能入静,只要有几分钟入静就可以了。
之后入静时间会慢慢延长、加深。
入静层次表记忆表4、练功入不了静怎么办?请看《入静方法》专题气功入静方法既然入静是练好气功的关键。
与疗效又有密切关系,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进入入静状态呢?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一)意守丹田法意是意念,守是守住。
丹田有内外之分,练功家指的是内丹,就是产生元气的部位。
太极内功的丹田部位有:前丹田(关元)、后丹田(命门)、下丹田(会阴)、中丹田(膻中)、上丹田(百会)。
另外其它功法也有不同的丹田部位如:气海、印堂、神阙、涌泉等等,都可以意守。
意守丹田就是把意念活动寄托在身体丹田部位上,以利排除杂念,顺利入静。
意守部位也要注意按病症选择。
(二)舌动法就是在练功中,随呼吸配合舌尖起落。
如吸气时舌尖抬起低住上腭,呼气时舌尖落下,也可在呼吸之间舌尖抵上腭。
还有一种是舌尖抵住上腭不动,下功后放下,也称“搭鹊桥”。
在练功中舌动与舌抵上腭可以排除杂念,帮助入静。
(三)默念字句法练功时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字句,进行默念。
如“自己静坐内气生”、“自己静坐身体好”等等。
字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不超过12个字为好。
初练者从3个字开始,逐渐增加字数。
默念是练功初期排杂念的常用方法。
(四)数息法就是在练功中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从一数到百或数到千,亦可周而复始,便可以很快入静。
(五)听息法就是在练功中听自己的呼吸,使精神集中,协助入静。
(六)意守外景法因某些原因不能意守丹田时,可以守体外景物,如意守大海、松树、鲜花等。
把意念寄托在体外某一景物上,也可以达到入静状态。
(七)意守脏器法由于某脏有病,在练功中可以直接意守某个脏器,如意守肝脏、意守肾脏、意守心脏等。
这种方法不仅有利入静而且可以使气至病所提高疗效。
(八)诱导法练功时双手放于小腹上,诱导气入丹田(形成腹式呼吸)或用压解溪法等,进行自我诱导。
若由他人从旁点穴导引、语言暗示等,则叫他人诱导,也是入静的常用方法。
(九)放松法又分部位放松、分线放松及脏器放松几种。
此法多用于练功初期,精神紧张或某些病症如高血压,局部疼痛等。
放松法是通过意念来完成的,吸气时不予以注意,呼气时配合默念一个“松”字,周而复始,即可入静。
(十)声音诱导法在练功中可以轻声(自己能听到)诵读字句,也可以听钟摆之声,这也是帮助入静的很好方法。
(十一)咽津法练功开始先搅海(舌体在口腔中搅动),生津液后,分3次用意念送入丹田。
也可用意念吞日、月、星、光等,都可帮助入静。
(十二)吐纳入静法练功开始可先大呼大吸3~5口气即可帮助达到入静。
以上是常用的入静方法,可任选一种或几种同时进行,但一般不宜超过3种,否则会人为的增加杂念反而不利于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