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声乐发展史
古代声乐艺术
中国是个文化古国,在中华大地上自古就流传着很多相关音乐的
传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社会经
济的发展,促动了文化艺术的萌芽。早期的声乐艺术常与宗教、巫术
相关,但其内容却又反映了现实生活。如五帝时期的声乐曲《弹歌》:“断竹、断竹,飞土逐突(肉)。”歌词仅有八个字,却反映了古时
人们猎物取食的真实生活场景。远古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
艺术形式,但已有了音乐的萌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音乐形式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到了周商时期,
已产生了较大型的乐舞,如《大夏》、《大漠》等。从原始社会到奴
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音乐的萌芽逐渐发展成形,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
歌唱的职业歌手。春秋、战国时期的歌曲形式更为多样,除古代流传
下来的由大量北方民歌汇集而成的《诗经》外,又有楚国南部民间祭
祀神鬼时所唱的《九歌》和屈原加工创作的《楚辞》,同时荀子的
《成相篇》也可谓是中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秦统一中国后,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民间
音乐相融合的音乐中心。汉朝朝廷为巩固其政治思想的统治,设立了
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通过采录民歌了解各地人民的动态,同
时加工整理乐府民歌为其娱乐所用。民间的歌唱艺术由此走向专业化,大量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艺术的发展规律总是由简单趋向复杂,音
乐家们持续追求表现形式上的更多变化,因而随着乐府民歌的加工整理,北方民间说唱音乐“相和歌”也衍进为“相和大曲”,汉代由此
成为我国音乐发展第一个鼎盛时期。
音乐文化的发展建设,需要国家统一、相对和平的历史环境。隋
唐时期是我国历政治、经济、文化都繁荣昌盛的朝代。统治者对艺术
的喜爱,更促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飞速发展。唐代出现的大型歌舞形式,称为“唐代大曲”,极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其中的坐部伎、
立部伎音乐,声乐艺术已达到相当高度。这个时期出现的专业音乐教
育机构,像梨园,对推动唐时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朝代变迁并没有削弱音
乐发展规律。宋朝的音乐文化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唐大曲等丰富多彩
的传统艺术,又在城市的诗歌、曲艺、诸宫调、宋杂剧等方面有了新
的发展,特别是词曲的发展取得了与唐诗齐名的成就。城市的发展,
也使得说唱音乐在歌馆酒楼和瓦舍勾栏的演出中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元朝文化艺术的发展在我国文化艺术上又是一个新的高峰。商业
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民对文化生活
有了新的要求。市民阶层的喜好极大地推动了元杂剧艺术的发展。这
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关于歌唱的理论著述。
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是在前代音乐遗存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
成为当时民族声乐艺术的主流。因为我国地域宽广,不同的地区又有
不同声腔的戏曲剧种,于是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戏曲形式,从戏曲
音乐格调到戏剧形式结构,都有了新的发展。昆曲、京剧等代表性剧目,其对唱词的咬字发音严格要求,以求达到声韵与音韵紧密结合的
精致美感。这样严格的声乐训练为我国声乐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
唱人才。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各门艺术都或多或少是民族性的,它们与某一民族的天然的资禀密切相关。”这里所指的“民族的
天然的资禀”,实际上是某一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所显示出的精神特质。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声乐艺术,
同时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民族声乐唱法。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民歌
唱法、戏曲唱法和曲艺唱法都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它们是我国民族
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大厦的基石。民族声乐艺术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所以,演唱方法大都比较简便自然,随意,质朴。而自古我国歌唱人才的教育培养中就缺少对人体生理学的实际知识和
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训练与切实把握。所以,这些原始的民族声乐唱法,
因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局限,没有总结整理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一直
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处于自然流传、自生自灭的态势中。
近现代民族声乐艺术
1840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建立了新式学堂,开设了歌
唱课。随着西洋音乐的文化入侵,新的音乐运动兴起,学堂乐歌应运
而生。当时学堂乐歌演唱的歌曲,基本上是西洋、日本歌曲的曲调填词,只有少数几首是创作新曲,如沈心工的《黄河》、李叔同的《春游》等。
“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由资产
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群体。中国早
期的新式音乐家对西洋音乐文化实行了更多的吸收与借鉴,使之同中
国固有的民族音乐传统相结合,创造了一批艺术歌曲、学校歌曲。这
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不但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代表
了人民群众的进步要求。影响较大的有萧友梅的《问》、《五四纪念
国歌》等。除萧友梅外,还有很多留学归国的优秀音乐志士,已不再
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歌曲创作,开始使用和声及作曲技法,结合传统音韵规律,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实行大胆尝试。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堪称&$年代我国艺术歌曲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
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时期。作曲家们在民族风格的写作上开始了多方面的尝试,产生了多样的艺术手
法和个性特征。一方面,黄自、青主等音乐家,在当时“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支撑下,创作了一批曲调流畅朴实、和声细腻充实、诗词
韵律与曲调结合细致,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这些作品感情
色彩丰富,时而乐观明朗,时而多愁善感,曲调间渗透着新旧时期时
代交替的敏感与浮泛,表现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在时代变更前的忧
患意识。黄自的《玫瑰三愿》、青主的《我住长江头》等艺术歌曲,
使得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也得到了发挥和提升。另一方面,在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