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二)――封建社会声乐艺术的成熟与演变(1)

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二)――封建社会声乐艺术的成熟与演变(1)

摘要: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后,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古代声乐艺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秦汉以后,宋元以前这段时期,歌唱和舞蹈进入了空前的合作,大型歌舞成了这个时期艺术形式的主流。

宋元以后,戏曲、曲艺艺术兴起,且逐渐占据了歌唱艺术主流,尽管如此,宋元以后民歌和艺术歌曲同样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明清的民歌极为丰富。

因此,我们把秦汉以后,明清以前这个时期划分为“古歌舞时代”和“戏曲时代”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关键词:封建社会古歌舞时代戏曲时代一、古歌舞时代——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日渐成熟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先秦时期,出现空前的“文景之治”,这时的音乐也进入空前繁荣的景象。

短暂秦朝统一,结束了中国奴隶制,将历史推入了封建社会。

汉武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声乐、民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当时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乐府中集聚音乐家达1000余人,专门从事民歌收集和歌曲创作,演奏和乐器制作。

当时乐府中的李延年[1]就是著名的作曲家。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乐府”时期就进入正规化、专业化的轨道。

(1)秦汉时期的声乐艺术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声乐艺术的主要形式是大型歌舞。

在汉代的歌唱领域,当时兴起了一种叫“相和歌”的歌唱形式。

“相和歌”开始产生于民间,是没有伴奏的歌谣。

后来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演唱形式,再后来发展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式,它不反要求一人唱、众人和,还加入了乐器伴奏,且要求唱的人不定期要敲打一伴节奏乐器。

“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构成了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

这是一种大型的声乐歌舞套曲。

当时相和大曲有15种。

“相和大曲”已经具备了三段式的歌舞曲的基本结构。

由此可见中国的声乐作品,演唱形式到此已发展到相当水平。

西汉时期著名的歌唱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从“相和歌”、“相和大曲”的演唱形式看他们是当时比较大型的声乐艺术形式,“执节”者其实已起到了合唱指挥的作用。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始于古代,包括唐朝和宋朝的音乐和歌曲。

古代的声乐艺术通常是结合舞蹈或其他表演形式展示的。

在明清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不少新的歌曲和唱片,这些成果保存至今。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声乐艺术进入了中国。

首个音乐学校——华
丽音乐学校在1895年成立,此后中国的声乐艺术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的
影响。

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中国声乐艺术发生了巨大变革。

1949年建国后,中国文艺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新声乐表演
团体成立,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演唱家协会。

这些机构使得声乐艺术得到了更加专业的和持续发展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也得到了关注。

1960年代,大批流行歌曲涌现出来,这些歌曲通常是关注时政和现代
生活的。

到了1980年代,流行歌曲的风格又大为改变,越来越多的流
行歌曲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和传统音乐元素。

之后的几十年内,中国的
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飞跃。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戏曲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北京、京剧
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除了京剧,不少其他地方的戏曲也受到了赞誉。

戏曲音乐虽然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沦为过
时和无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中国声乐艺术正在快速发展。

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继承并发
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精髓,创造出了许多崭新的艺术风格。

同时,国际知名歌唱家到中国表演的次数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认识中国的声乐艺术。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府、祭文和戏曲演唱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文化。

1.古代时期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起源于乐府,早在汉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完整的音乐形式。

乐府是一种音乐诗歌形式,通常以古代政治、军事、爱情等主题为主,歌词明快朗润,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常常被赋予社会风气的作用。

同时,祭文和戏曲演唱也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文是一种宗教仪式中的宗教文学形式,以崇拜神灵和祖先为主题,音乐旋律庄重肃穆,富有宗教感。

戏曲演唱,则是在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唱腔、表演等形式来表现戏剧内容。

19世纪末,西洋音乐的传入带来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新变革。

西方唱法和器乐的特点在中国声乐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吸收,音乐文化开始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同时,一些全新的声乐形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如国歌、民歌、流行歌曲等。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东方红》等旋律激昂,表达了民族自豪和鼓舞士气的主题。

民歌则以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为主题,歌词自然真实,音乐旋律轻松愉悦。

流行歌曲则更加注重唱腔和舞蹈,对音乐视觉效果的呈现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声乐艺术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意识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为声乐表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前卫的视觉效果和创新的音乐风格,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特色之一。

从流行歌曲、民歌,到古典声乐和歌剧等领域,各种不同的风格和风格混合已经成为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结来说,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经了古代时期的乐府、戏曲演唱和祭文等传统形式,以及近现代时期的西方化和现代化因素的影响,最后走向了多元化和创新化的当代艺术形态。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声乐艺术也将面临更加广泛的展示和发展的机遇。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浅析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浅析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浅析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不断融合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围绕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历程、表演特色以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浅析。

一、发展历程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歌唱艺术以革命歌曲和民歌为主,女歌手的演唱一度成为了艺术的主流。

六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开始崛起,这其中也包括了女声演唱艺术。

当时的音乐界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歌唱家,如赵荣和、李双江、姜昆等,他们以其深情、激昂的演唱方式,迅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赏。

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经历了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女性歌唱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的演唱风格各具特色,有的善于演唱传统山歌、敦煌古唱、傣族歌舞等,有的则注重现代歌曲的表演和创作。

在八十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国际文化的交流逐渐加深,中国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也开始受到欧美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影响,出现了以欧美流行歌曲和舞曲为主的新风格。

这一时期的女歌唱艺术家们为歌曲注入了更多的个人特色和表演元素,表演更加自由、豪放,演唱技巧和艺术性也有了更高的水平。

二、表演特色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具有丰富的表演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风格丰富多彩。

中国地域广大,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女声演唱艺术家们常常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能够演唱多种民族音乐。

2. 情感丰富、表现能力强。

女性天生善于表达情感,在演唱中,则更加具有感染力,能够透过歌曲向观众传达情感,表现出极强的舞台表现力和沟通能力。

3. 演唱技巧高超。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家们通常都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能够灵活运用音乐元素,演唱出纯净、清晰、感人的音乐效果。

4. 风格多样,传承创新并重。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家们常常从传统音乐中探寻艺术的源头,同时也不断注入新的艺术元素,以期打造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

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

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

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

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

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包括辽、宋、金、明、清。

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

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

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民族声乐演唱时代变革辑梳

民族声乐演唱时代变革辑梳
合作
04
民族声乐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影响
民族声乐在文艺演出中的应用
民族声乐在大 型文艺演出中 的重要地位
民族声乐在各 类晚会中的表 现形式
民族声乐在音 乐剧和歌剧中 的应用
民族声乐在戏 曲演出中的独 特价值
0
0
0
0
1
2
3
4
民族声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民族声乐在电影 配乐中的运用
民族声乐在电视剧 主题曲中的体现
流与融合。
当代民族声乐的创新
融合传统与现代 元素,展现民族 声乐的独特魅力
借鉴西方声乐技 巧,丰富民族声
乐的表现形式
创新演唱方式, 如跨界合作、融 合多种音乐风格
利用现代科技手 段,如音乐APP、 网络平台推广民
族声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民族声乐的时代特征
民族声乐在各个 时代的发展背景 和特点
03
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演绎
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创 作的历史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创 作的文化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创 作的音乐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创 作的社会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旋律优美:民族声乐作品通常具有优美的旋律,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 地方风情。
情感真挚:民族声乐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歌声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对家乡的思念等真挚情感。
民族声乐与电子音乐的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音乐表现形式,为民 族声乐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声乐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
民族声乐的独 特性:体现中 国文化的深厚 底蕴和艺术魅 力
0 1
全球文化交流 中的传播与推 广:促进世界 对中国文化的 了解和认同

声乐发展简史总结汇报材料

声乐发展简史总结汇报材料

声乐发展简史总结汇报材料声乐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创造美感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本文将对声乐发展的主要里程碑进行总结,以及对不同时期的声乐特点进行描述,努力展现声乐发展史的全貌。

古代时期是声乐发展的起点,人们在宗教和庆典活动中开始使用声乐。

在古埃及,有记录显示了他们在礼仪活动中使用声乐的例子。

古希腊时期,音乐家被高度尊重,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如赫西奥德和阿里斯托芬就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是来自神的恩赐,通过声乐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中世纪是声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基督教成为了当时欧洲的主导宗教,宗教音乐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声乐的主导。

教会音乐合唱团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表演形式,许多重要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著名的格列戈里礼仪穹顶合唱团就在这个时期形成。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独唱形式的神圣歌曲,以及音高的系统化,也就是现代音乐的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声乐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人们开始对声乐进行研究,特别是人体发声的机理。

意大利成为了声乐发展的中心,许多重要的作曲家和歌剧家,如蒙特威尔第,就在这个时期兴起。

蒙特威尔第创造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歌剧作品,并通过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巴洛克时期是声乐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们开始对声乐技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发展出许多技术上和装饰性的乐曲。

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的歌唱学校成为了全世界声乐教育的中心,培养了许多后来成为著名歌唱家的人才。

巴赫和亨德尔等作曲家也在这个时期贡献了许多重要的声乐作品。

古典时期是声乐发展的巅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作曲家们开始写作更加复杂和技巧性的乐曲,强调明确和精确的表演。

帕格尼尼和舒伯特等作曲家在这个时期发展了一些高难度的声乐技巧,并鼓励歌唱家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

浪漣主义时期,声乐在音乐中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重视。

作曲家们开始创作更加感情丰富和戏剧性的声乐作品,以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

瓦格纳和普契尼等作曲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歌剧作品。

中国声乐的历史发展及教育意义

中国声乐的历史发展及教育意义

中国声乐的历史发展及教育意义
接触声乐中国还是较早的,在明朝就有传教士通过基督教给中国带了最早的声乐,但当时影响力有限,中国正式能叫做声乐是在二十世纪初,由于外来思想,政治,文化的入侵,对中国声乐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这个时期我们本民族的山歌小调花儿这些本民族唱法开始融入西方声乐的体系,出现了中国字的美声歌曲。

四十年代中国延安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第一部中国歌剧《白毛女》有一大批歌唱家,这就是声乐在中国的初期萌芽阶段。

四十年代后新中国成立,中国声乐同国家经济政治相同,有困顿也有突破,在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声乐作品也是大量涌现,为现代中国声乐铺清了道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同样中国声乐也是如此,不管是形式还是题材都比以往更加丰富精彩。

如今我们回到声乐一开始进入中国的探讨的模样--民族的?世界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现在叫科学的发声方法,就如同新文化运动,西方的文艺复兴一样,我们要更注重结果,观众觉得怎样好听,我们唱着不伤嗓子,这才是最重要的,民族唱法的有些不科学性,美声的国语与意大利语的差异性,这都需要我们加以去认识和把握的,我想答案已经渐渐命令了。

中外声乐发展史

中外声乐发展史

中外声乐发展史
中外声乐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述:
中国声乐发展史:
古代:古代中国声乐主要表现为乐府诗歌和曲艺,如《楚辞》和《诗经》中的歌曲。

此外,宫廷中也有独唱和合唱表演。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中国声乐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著名的诗人也是歌手,他们将诗歌配以音乐演唱,创造了许多大家熟知的唐诗宋词。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京剧和评弹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戏曲形式,这些戏曲融合了诗歌、音乐、戏剧和舞蹈。

现代:在现代,中国的声乐发展有了更多流派和风格的变化,从民族歌曲到流行音乐、摇滚乐和爵士乐等不同音乐风格都在中国发展壮大。

西方声乐发展史:
古希腊和罗马: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声乐被广泛应用于宗教崇拜和社交场合。

古希腊的戏剧使用了合唱和独唱。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声乐发展得更为多样化,包括宗教音乐(如圣歌)、宗教合唱、合唱乐团、清唱、宮廷音樂等。

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歌剧成为西方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意大利歌剧和德国歌剧。

古典时期:在古典时期,著名的作曲家如贝多芬和莫扎特创作了许多重要的声乐作品,他们对声乐作品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歌剧和艺术歌曲成为了主流,同时也出现了更多个人独唱演出的机会。

当代:在当代,声乐的发展多种多样,包括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流行歌剧等不同的音乐风格。

总的来说,中外声乐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古代文化到现代流派,不断创新和发展,赋予人们以美妙的音乐和歌唱艺术。

第十一讲 中国声乐发展史

第十一讲 中国声乐发展史


二、解放初期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50—60年代 新中国建立后,美声唱法的教学和传播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 展机遇。首先,一批如周小燕、张权等优秀的歌唱家纷纷回国, 投入到新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中去,他们不但活跃在中国的舞 台上,还为中国的美声唱法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 为中国美声唱法演唱和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次,作曲家们继续 尝试借鉴西洋作曲技法和西洋唱法创作声乐作品,并吸取了中 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些因素,创作出了一批更加适合中国人演唱 的美声作品。再次,以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为代表 的专业音乐院校的声歌系和各类师范院校音乐系声乐专业的进 一步发展也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材 和物质的基础。但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 面的政策都开始出现极左的倾向,并逐渐影响其后美声唱法的 发展。
5、郎毓秀(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郎毓秀,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1934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周淑安、外 籍声乐教授苏石林等主修声乐。1937年赴 比利时留学,主修声乐,兼学钢琴。1941 年回国。三十年代起,她就活跃在中国乐坛 之上,著名的《天伦歌》就是由她首先唱开 的。40年代她在上海、天津、北平、重庆等 地举行独唱音乐会,曾赴朝鲜、瑞士、意大 利、法国等国访问演出,深得好评。郎毓秀 的音色优美圆润,吐字准确清晰,行腔委婉, 对语言深有考究,善于从整体上提示歌曲的 内容,表达不同的艺术风格。她还长期向戏 曲艺人潜心学习,为探索中西结合的演唱方 法做出了努力。30多年来,郎毓秀除了培养 出一批歌唱人才之外,还从事有关音乐专业 的编译工作,将西方声乐理论系统地引入中 国。
3、黄友葵(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民族声乐发展史

民族声乐发展史

民族声乐发展史古代声乐艺术中国是个文化古国,在中华大地上自古就流传着很多相关音乐的传说。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动了文化艺术的萌芽。

早期的声乐艺术常与宗教、巫术相关,但其内容却又反映了现实生活。

如五帝时期的声乐曲《弹歌》:“断竹、断竹,飞土逐突(肉)。

”歌词仅有八个字,却反映了古时人们猎物取食的真实生活场景。

远古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但已有了音乐的萌芽。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音乐形式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了周商时期,已产生了较大型的乐舞,如《大夏》、《大漠》等。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圭寸建社会,音乐的萌芽逐渐发展成形,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歌唱的职业歌手。

春秋、战国时期的歌曲形式更为多样,除古代流传下来的由大量北方民歌汇集而成的《诗经》外,又有楚国南部民间祭祀神鬼时所唱的《九歌》和屈原加工创作的《楚辞》,同时荀子的《成相篇》也可谓是中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秦统一中国后,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民间音乐相融合的音乐中心。

汉朝朝廷为巩固其政治思想的统治,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一乐府,一一通过采录民歌了解各地人民的动态,同时加工整理乐府民歌为其娱乐所用。

民间的歌唱艺术由此走向专业化, 大量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

艺术的发展规律总是由简单趋向复杂,音乐家们持续追求表现形式上的更多变化,因而随着乐府民歌的加工整理,北方民间说唱音乐“相和歌”也衍进为“相和大曲”,汉代由此成为我国音乐发展第一个鼎盛时期。

音乐文化的发展建设,需要国家统一、相对和平的历史环境。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政治、经济、文化都繁荣昌盛的朝代。

统治者对艺术的喜爱,更促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飞速发展。

唐代出现的大型歌舞形式,称为“唐代大曲”,极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

其中的坐部伎、立部伎音乐,声乐艺术已达到相当高度。

这个时期出现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像梨园,对推动唐时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族声乐历史

民族声乐历史

民族声乐历史一、民族声乐历程和特点ﻭ(一)古代民族声乐ﻭ秦汉之后,为提高声乐的艺术美感,“歌”与“舞”的结合,将民族声乐艺术带入了全新的环境,其艺术思想内容也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歌颂帝王将相、传唱爱情、弘扬爱国,大型歌舞依附于多元的艺术思想,成功跻身艺术主流行列。

随后,唐诗宋词,将戏曲、诗词曲很好的融入到了声乐艺术中,这是声乐艺术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是民歌、说唱,还是歌舞、戏曲,其形态越来越全面,直至明清阶段,民族声乐在历史中不断的扩充、完善.(二)声乐ﻭ进入20世纪,西方声乐开始引入,对民族声乐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西方艺术文化、思想快速侵入传统民族声乐,从演唱方法到发音技巧,从乐曲创作到表现形式,在声乐中,到处皆可见到西洋声乐的影子。

1。

多元化ﻭ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声乐艺术家们接触到的艺术信息更加多元,他们在创作声乐作品时,其思维方式和动机都会发生多元改变,如多民族文化融合、艺术融合、艺术表现形式融合。

多元化的艺术信息可以为声乐艺术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先进信息。

ﻭ2.个性化发音技巧、音乐创作内容不同,民族声乐的表现形态则不同,由此可见,每个民族声乐作品都是一个的整体,它经多元素文化填充,便可以特殊艺术,绽放个性风采。

从艺术欣赏角度,日益挑剔的人们对民族声乐的欣赏需求越来越高,所以艺术家们纷纷选择利用声乐作品的个性化元素,博得眼球,抢占艺术高位.这也可以证明,民族声乐的个性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是民族声乐的一大优势性选择.二、民族声乐在历史中的审美变迁(一)“字正腔圆”的突出地位ﻭ所谓“字正腔圆”是古代歌唱艺术最基本的表演规则,“字正”,演唱者每个字的吐字发音必须清楚、干脆,每个字都是一个的单位,不能相互交叉,交互影响.同时,词语发声应具有艺术表现力,其中最为突出的理念便是“收声归韵”,要求字头、字腹和字尾的演唱表现必须连贯;“腔圆”,演唱者必须使用“圆腔”发声,字音的律动应当用柔情处理,字与音的相互融合,如同乐曲的脊梁一样,是支撑情感、艺术文化的基础框架。

中国声乐发展史总结汇报

中国声乐发展史总结汇报

中国声乐发展史总结汇报中国声乐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古代与现代。

古代声乐主要指的是古代宫廷音乐和戏曲,而现代声乐则是指自20世纪以来的流行音乐。

古代的中国声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在那个时候,皇帝和贵族们非常重视音乐,宫廷音乐成为了高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音乐的演唱者被称为宫廷乐师,他们使用一种称为“宫商角徵羽”的音律系统来演唱音乐。

这种音律系统将声音分成五音,代表着五种不同的情感。

在宫廷音乐中,乐师的演唱通常采用固定的音高和节奏,以保持音乐的庄重和优雅。

然而,古代中国声乐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宫廷音乐。

戏曲也是古代中国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是一种结合了演唱、舞蹈和表演的戏剧形式,通过演唱来传递情节和情感。

在古代,传统的戏曲演唱通常采用高亢激昂的音调和独特的演唱技巧,以增强戏剧的张力和魅力。

著名的戏曲剧种包括京剧、豫剧和越剧等。

进入现代时期,中国声乐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引进,中国的声乐也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

中国的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的唱法和演唱技巧,以及西方音乐的和声和节奏。

他们将这些新的元素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中,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国现代声乐风格。

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的流行音乐受到了摇滚、流行和爵士等西方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元素。

流行歌手们开始使用现代唱法和技巧,以及电子乐器和录音技术来制作音乐。

中国的流行音乐在80年代和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许多流行歌手和乐队涌现出来,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总的来说,中国声乐发展史展示了中国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和创新能力。

从古代的宫廷音乐和戏曲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声乐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音乐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声乐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中国声乐也将继续发展,并展示出更多的创新和表达。

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初。

当时,增
江四大家以及群英会的成员陆续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声乐演唱家。

上世
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程砚秋、洪深等优秀的京剧声乐演员以及出
色的民族歌手们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广为人知的声乐家王莘、郭淑珍和
李香兰等出现,他们的嗓音和技巧不输于国际级歌唱家。

60年代初,
中央音乐学院开始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声乐专业人才,并且在近现代
声乐艺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及成果。

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大力支持
歌剧艺术的创作与演出,越来越多的歌剧及歌曲原创作品陆续问世,
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逐渐成为中国声
乐艺术的瑰宝。

70年代后,中国声乐艺术开始向世界发展。

改革开放后,西方先进艺术及表现手段和传统中国声乐艺术产生了深度的交流和融合,国
际性的声乐比赛和艺术节也相继在中国举办,创建了一系列以声乐为
主体的独特音乐活动,如世界杯声乐大赛、中国杯声乐大赛等;同时,像侯宝林、崔健、许嵩等音乐人也为中国流行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正不断融合各个时代的优秀传统,完
善自身技术和艺术性,并得到了更多国内外观众的认可和赞誉。

声乐发展历程

声乐发展历程

声乐发展历程音乐史上,声乐是一门古老而又浪漫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古代,沿着岁月的长河逐渐发展壮大,并逐步形成了现代声乐的模样。

以下是声乐发展历程的概述,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古代声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

古埃及人相信音乐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们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声乐形式,用于祭祀和庆祝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希腊和古罗马也开始发展声乐。

古希腊音乐家阿里斯多芬创立了声乐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声音是由永恒不变的音程构成的。

而古罗马人则借鉴了希腊声乐的理论,并将其发展成为更加复杂的艺术形式。

中世纪是欧洲声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教堂成为声乐的中心,修道院和教堂的男孩合唱团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声乐表演形式。

这一时期,声乐以宗教诗歌为主题,演唱方式简单朴素,但却非常感人动听。

文艺复兴时期,声乐开始发生巨大改变。

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更加注重个体表达,声乐作品中充满了情感及个人体验的呈现。

这也为后来的声乐作品奠定了基础。

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趋向于复杂和技术性的发展。

作曲家开始注重声乐的技巧和表现力,创作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声乐作品。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声乐演员是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布丽盖,她以她极富感染力的演唱风格和出色的技巧在欧洲享有盛誉。

古典时期,声乐开始成为歌剧的主角。

歌剧作品不仅要求歌唱演员具备出色的音乐天赋,还需要他们具备戏剧演技。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声乐家是奥地利男高音弗朗茨·薇尔。

他的声音温暖而富有表现力,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男高音”。

19世纪是声乐发展的黄金时期。

浪漫主义的兴起给声乐带来了更多的表现空间。

声乐作品越来越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体的独特性。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声乐家是意大利女高音玛丽亚·卡拉斯,她以她的声音技巧和表演力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声乐家之一。

20世纪以来,声乐继续不断发展。

新的音乐风格和技术的引入使声乐变得更加多样化。

从歌剧到流行音乐,从爵士乐到摇滚乐,声乐在不同音乐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声乐发展轨迹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声乐发展轨迹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声乐发展轨迹一、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几个阶段在远古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就已经开始发展了。

声乐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劳动,源于人们猎物取食的生活场景中、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中和对统治阶级不满与赞扬中。

最早产生的歌曲是表现劳动和爱情的曲目,例如夏禹时期的情歌“候人兮猗”;表达女子的等待与思念之情,词曲包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

在封建中期唐朝时期的宫廷乐发展是最为繁荣,专门培养音乐歌舞人才,设立了更完善的音乐创作机构等,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时期也有西方音乐的传入,有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前来;但这些活动都只流传和知晓在宫廷的狭小范围内,这一时期的西方音乐不能撼动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传统音乐在广大人民生活中产生深刻影响的地位。

西洋音乐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相当久远。

最早大致可推至唐代“景教”的圣咏诵唱,而后经元代、明代,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并向朝廷进贡大键琴(当时称之为“西琴”)等西方乐器。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我国的声乐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1911—1978年),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使一直处于封建统治的文明古国从社会性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也是从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之后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大发展,思想也得到大解放,社会的转型也已完成,使声乐艺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二十世纪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19世纪中期战争的开始,西方国家的“洋戏”也传入中国,逐渐进入了中国上层社会、资本主义家的视野里。

洋戏的演唱方法是用欧洲传统唱法(美声唱法),这是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演唱是不一样的。

戏曲从诞生到20世纪初,地方戏曲种类就多达300多种,而且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体系,是上至宫廷下至普通人民大众都能接受并喜爱的艺术。

中国声乐发展脉络

中国声乐发展脉络
6
近古时期(宋、元、明、清)
❖ 人们对声乐技术的追求和声乐审美趣味的主要特点 是:声乐作品歌词的实际意义超过了歌词蕴涵的情感 而成为歌曲欣赏的主要方面;声乐作品的曲调被放 在次要位置;声乐技术理论主要是“咬字吐字”的 正音理论。
❖ 近古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几部主要声乐专著:
1、元代燕南芝庵《唱论》 2、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3、明代朱权的《词林须知》 4、明代魏良辅的《曲律》 5、清代毛先舒的《南曲入声客问》
❖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
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声乐活 动艺术的发展。
10
30、40年代的中国声乐艺术
❖ 代表人物及其声乐作品:黄自的《玫瑰三愿》 《斌登楼》《春思曲》 青主的《我住长江 头》《大江东去》 江文也的《水调歌头》、
任光的《渔光曲》
❖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 《毕业歌》、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救 国军歌》《黄河大合唱》、贺绿汀的《书陵 江上》《游击队歌》,郑律成的《延安颂》
7
中国近代声乐发展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是从国外归来并在中
等学校传授音乐的沈心工(1903年回国任教)、 曾志忞(1907年回国)、李叔同《1910年回
国任教)等人。
❖ 沈心工的《黄河》和李叔同的《春游》
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真正开端.为以后 的声乐艺术创作其定了基础。
8
20年代的中国声乐艺术
❖ 以美声为代表的西方歌唱方法在我国的传播 得益于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 建立。
❖ 70年代抒情歌曲盛行。代表人物及作品有:
❖ 施光南的《祝酒歌》《吐奋番的葡萄熟了》
❖ 伤逝》《打起手鼓唱起歌》、王酷的《边祖 泉水清又纯》

民族声乐50年的辉煌历程

民族声乐50年的辉煌历程

民族声乐50年的辉煌历程民族声乐,即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声乐经历了50年的辉煌历程,从传统走向现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民族声乐在国内外逐渐受到和认可。

这一时期,民族声乐作品以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美好生活为主要内容,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1956年,音乐家王洛宾挖掘、整理、改编出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曲,如《半个月亮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等,这些歌曲至今仍广为传唱。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声乐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下,民族声乐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一度失去了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然而,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民族声乐作品,如《公社是个向阳花》、《黑土歌》等,表现出民族声乐顽强的生命力和对新的音乐形式的探索。

改革开放后,民族声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音乐家们开始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创新,既强调民族性,又注重时代性。

1986年,第一届“全国聂耳、星海歌曲创作比赛”举办,一批新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脱颖而出,如《山高水长》、《烛光里的妈妈》等。

音乐家们也开始尝试将民族声乐与世界音乐相结合,探索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进入21世纪,民族声乐在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蓬勃发展。

音乐家们积极挖掘、整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融入到现代音乐创作中。

如《木兰诗篇》、《图兰朵》、《草原之歌》等作品,在吸收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展现了现代创作理念和艺术价值。

民族声乐在国际舞台上也越来越受到和赞赏,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50年的辉煌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价值观念。

它既传达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未来的发展中,民族声乐将继续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发挥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声乐发展史
古代声乐艺术
中国是个文化古国,在中华大地上自古就流传着很多相关音乐的
传说。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社会经
济的发展,促动了文化艺术的萌芽。

早期的声乐艺术常与宗教、巫术
相关,但其内容却又反映了现实生活。

如五帝时期的声乐曲《弹歌》:“断竹、断竹,飞土逐突(肉)。

”歌词仅有八个字,却反映了古时
人们猎物取食的真实生活场景。

远古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
艺术形式,但已有了音乐的萌芽。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音乐形式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了周商时期,
已产生了较大型的乐舞,如《大夏》、《大漠》等。

从原始社会到奴
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音乐的萌芽逐渐发展成形,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
歌唱的职业歌手。

春秋、战国时期的歌曲形式更为多样,除古代流传
下来的由大量北方民歌汇集而成的《诗经》外,又有楚国南部民间祭
祀神鬼时所唱的《九歌》和屈原加工创作的《楚辞》,同时荀子的
《成相篇》也可谓是中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秦统一中国后,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民间
音乐相融合的音乐中心。

汉朝朝廷为巩固其政治思想的统治,设立了
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通过采录民歌了解各地人民的动态,同
时加工整理乐府民歌为其娱乐所用。

民间的歌唱艺术由此走向专业化,大量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

艺术的发展规律总是由简单趋向复杂,音
乐家们持续追求表现形式上的更多变化,因而随着乐府民歌的加工整理,北方民间说唱音乐“相和歌”也衍进为“相和大曲”,汉代由此
成为我国音乐发展第一个鼎盛时期。

音乐文化的发展建设,需要国家统一、相对和平的历史环境。


唐时期是我国历政治、经济、文化都繁荣昌盛的朝代。

统治者对艺术
的喜爱,更促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飞速发展。

唐代出现的大型歌舞形式,称为“唐代大曲”,极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

其中的坐部伎、
立部伎音乐,声乐艺术已达到相当高度。

这个时期出现的专业音乐教
育机构,像梨园,对推动唐时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

”朝代变迁并没有削弱音
乐发展规律。

宋朝的音乐文化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唐大曲等丰富多彩
的传统艺术,又在城市的诗歌、曲艺、诸宫调、宋杂剧等方面有了新
的发展,特别是词曲的发展取得了与唐诗齐名的成就。

城市的发展,
也使得说唱音乐在歌馆酒楼和瓦舍勾栏的演出中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元朝文化艺术的发展在我国文化艺术上又是一个新的高峰。

商业
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民对文化生活
有了新的要求。

市民阶层的喜好极大地推动了元杂剧艺术的发展。


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关于歌唱的理论著述。

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是在前代音乐遗存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
成为当时民族声乐艺术的主流。

因为我国地域宽广,不同的地区又有
不同声腔的戏曲剧种,于是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戏曲形式,从戏曲
音乐格调到戏剧形式结构,都有了新的发展。

昆曲、京剧等代表性剧目,其对唱词的咬字发音严格要求,以求达到声韵与音韵紧密结合的
精致美感。

这样严格的声乐训练为我国声乐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
唱人才。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各门艺术都或多或少是民族性的,它们与某一民族的天然的资禀密切相关。

”这里所指的“民族的
天然的资禀”,实际上是某一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所显示出的精神特质。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声乐艺术,
同时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民族声乐唱法。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民歌
唱法、戏曲唱法和曲艺唱法都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

它们是我国民族
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大厦的基石。

民族声乐艺术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所以,演唱方法大都比较简便自然,随意,质朴。

而自古我国歌唱人才的教育培养中就缺少对人体生理学的实际知识和
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训练与切实把握。

所以,这些原始的民族声乐唱法,
因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局限,没有总结整理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一直
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处于自然流传、自生自灭的态势中。

近现代民族声乐艺术
1840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建立了新式学堂,开设了歌
唱课。

随着西洋音乐的文化入侵,新的音乐运动兴起,学堂乐歌应运
而生。

当时学堂乐歌演唱的歌曲,基本上是西洋、日本歌曲的曲调填词,只有少数几首是创作新曲,如沈心工的《黄河》、李叔同的《春游》等。

“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由资产
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群体。

中国早
期的新式音乐家对西洋音乐文化实行了更多的吸收与借鉴,使之同中
国固有的民族音乐传统相结合,创造了一批艺术歌曲、学校歌曲。


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不但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代表
了人民群众的进步要求。

影响较大的有萧友梅的《问》、《五四纪念
国歌》等。

除萧友梅外,还有很多留学归国的优秀音乐志士,已不再
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歌曲创作,开始使用和声及作曲技法,结合传统音韵规律,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实行大胆尝试。

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堪称&$年代我国艺术歌曲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

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时期。

作曲家们在民族风格的写作上开始了多方面的尝试,产生了多样的艺术手
法和个性特征。

一方面,黄自、青主等音乐家,在当时“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支撑下,创作了一批曲调流畅朴实、和声细腻充实、诗词
韵律与曲调结合细致,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

这些作品感情
色彩丰富,时而乐观明朗,时而多愁善感,曲调间渗透着新旧时期时
代交替的敏感与浮泛,表现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在时代变更前的忧
患意识。

黄自的《玫瑰三愿》、青主的《我住长江头》等艺术歌曲,
使得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也得到了发挥和提升。

另一方面,在抗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