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刑事诉讼模式之抗辩式审判
2021法考刑诉法重要知识点解析与总结-刑事审判概述

刑事审判概述|「刑事审判的概念」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对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刑事审判的特征」1.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审判是一个居于中心地位,具有决定意义的诉讼阶段。
侦查机关侦查、监察委员会的调查及检察院的起诉都应当依照法院裁判的要求和标准。
审判强调庭审的实质化。
这就要求做到“诉讼证据出示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控辩意见发表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在法庭”。
2.法院行使刑事审判权的基本特征:(1)审判程序启动的被动性。
奉行“不告不理”原则。
如没有检察机关或者自诉人的起诉,则不能主动审判一个案件;不能审判控方未指控的犯罪事实;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没有提起反诉,不能主动审理反诉案件;没有被告人一方的上诉或检察机关的抗诉,上一级法院不得启动第二审程序等。
(2)独立性。
(3)中立性。
相对于控辩双方保持中立的诉讼地位,是被告人获得公正审判的重要保证。
(4)职权性。
(5)程序性。
审判活动应当严格遵循法定的程序。
(6)亲历性。
案件的裁判者必须自始至终参与审理,审查所有证据,充分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
(7)公开性。
除依法不公开外,都应当将审判活动置于公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
即使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告判决也应当公开。
这是摒除司法不公的最有力的手段。
(8)公正性。
审判应依照公正的程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实现实体上的公正。
(9)终局性。
判决一旦生效,诉讼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能要求法院再次审判该案件,其他任何机关也不得对该案重新处理,有关各方都有履行裁判或不妨害裁判执行的义务。
|「刑事审判的任务」1.审查判断控辩双方提出的证据与案件事实。
2.审查有关程序性事项。
3.适用法律,对案件作出裁判。
|「刑事审判基本程序」1.第一审程序。
2.第二审程序。
3.特殊案件的复核程序。
包括死刑复核程序以及法院根据《刑法》第63条第2款的规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案件的复核程序。
4.审判监督程序。
刑事诉讼模式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模式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模式是指在刑事案件审判过程中,法院采取的一种审判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刑事诉讼模式的解释:
1. 公诉模式:由公诉机关主导,起诉、调查、审判等环节由公诉机关负责。
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主要依靠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来判决。
2. 控辩模式:强调辩护人的参与和权益保障,辩护人与公诉机关进行辩论和争议,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注重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力。
3. 指控模式:指控模式下,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主要关注控辩双方提出的指控和抗辩,应用常规、明确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审判。
最终的判决结果主要基于提供的证据和辩论过程。
4. 强制模式:强调法庭的指导和主导作用,法院在判决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直接参与对案件事实、证据的评估和判断。
5. 兼容模式:综合运用公诉、控辩、指控和强制等多种审判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法院根据不同案件的特点和需要,灵活选用合适的审判方式,以保障司法公正和审判效率。
这些刑事诉讼模式在不同的法律系统和国家中应用。
每个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利弊和适用场景,法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以达到公正、公平和高效的审判目标。
关于抗辩制改革·朱苏力文集·法理探幽·法律思想网

关于抗辩制改革作者:苏力在司法程序上,中国自清末从欧洲引入了“讯问制”(inquisitorial system)审判方式,1到1989年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之后提出要抓公开审判,提出了庭审方式改革的问题。
这一改革到目前为止集中在民事和经济案件的审判方式上。
1991年4月颁布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64条实际上规定了当事人举证责任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在一些地方进行了“抗辩制”(adversarial system)的司法审判改革试点。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焦点访谈》栏目公开报道了大连市法院采用抗辩制审判程序对一起案件的审理。
“抗辩制”在社会上和法学界都引起不少反响。
2抗辩制和讯问制是两种不同的在法庭上出示证据的方式。
在抗辩制(也称对抗制,辩论主义或当事人主义诉讼方式)下,各方自行负责调查。
在民事法律中,原告和被告都必须各自准备证据,通常通过各自聘请的律师来进行。
在有陪审团参加的抗辩制诉讼中,法官只作为法律问题的仲裁人和公断人,很少参加迅问,除非他认为某些重要的法律或事实问题必须澄清。
在没有陪审团参加的庭审中,法官不仅作出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也就事实、并且在需要赔偿时就损害赔偿数额问题作出结论。
而依据讯问制(也称职权主义或混合式诉讼方式),为了提出一项可能的起诉书,通常由一位法官主持进行审前讯问,其责任包括对案件中当事人的有利和不利的所有方面进行调查。
在审判中,法官也担任直接角色,主持讯问证人,往往根据预审档案材料提出问题。
3概括说来,在讯问制中,理论上,法官的角色是发现案件真相和依法出决定;而在抗辩制中,用美国大法官杰克逊的话来说,就是“让双方打仗”,4法官的责任不是发现案件事实真相,而是竞争的裁断者,法官仅处理或集中处理有关法律的问题。
这两种审判方式到底各有什么优点?中国应当采取何种,在多大程度上采取哪一种审判方式?这些问题成为法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
然而,本文不打算抽象地、无背景地讨论抗辩制与讯问制之优劣,而是试图将这一抗辩制改革试点放到中国法理学和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一些初步的理论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供人们思考,而并不急于回答这些问题。
刑事诉讼法修改应进一步贯彻落实无罪推定原则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内涵无罪推定原则是舶来品,它是西方近代宪政文明的重要成果。
关于无罪推定的表述很多,比如,1764年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第一次对无罪推定作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
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1]。
其后,《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27条第2款给予了明确的法律表述。
最早用立法形式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国《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1789年)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被宣判有罪之前都推定为无罪,即使断定必须逮捕时,不是为了确保其人身所必需的一切严酷行为,都应当受到严厉禁止”[2]。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第1款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实有罪前,应视为无罪,审判时并须予以答辩上所需的一切保障”[3]。
又如,1958年《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纲要》第7条规定:“非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能被认定为犯罪人受到刑罚。
”1961年《苏俄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任何人非依法院刑事判决,不得被认为犯有罪行和应受刑事处罚。
”前苏联1977年宪法第160条规定:“非经法院判决和根据法律,任何人不得被认定犯有罪行和受刑事处罚。
”再如,1976年生效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款规定:“受刑事控告之人,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之前,应假定其无罪”[4]。
此外,1982年《加拿大宪法》第11条,以及英国的不成文诉讼规则等等,都对无罪推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无罪推定原则确切含义的要点有两个。
首先,无罪推定最关键的是在法院确定有罪之前视为无罪。
首先,限定法院是必要的,因为现代司法制度的核心就是法院享有审判权,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享有确定一个人有罪的权力。
其次,“确定有罪之前”的表述应当进一步明确法院裁判生效之前。
因为法院裁判只有生效才意味着最终确定被告人有罪,提起上诉前一审法院确定有罪还不能叫实质意义上的确定有罪。
第十章 对抗式诉讼及其模拟庭审

第十章好莱坞大片中的庭审再现——对抗式诉讼及其模拟庭审第一节对抗式诉讼制度概述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庭审剧已经成为一种电影类型,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在接受美国司法制度的教育。
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有两个,一个是美国警察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放弃这个权利,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法庭辩论中对你不利的证据”;另一个就是陪审团决定案件事实的对抗式诉讼制度。
前者就是以“米兰达法案”著称的被告权利告知,而后者则是英美司法制度中体现公正的司法实践形式。
第一节对抗式诉讼制度概述一、对抗式诉讼的概念对抗式(adversarial system)诉讼(也称抗辩式诉讼)是对英美法系国家民事和刑事诉讼程序各基本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特点的一种概括。
对抗式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或者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双方)及其辩护人、代理人或者检察官为中心,法官作为一个消极的裁判者,不参与双方的争论。
与对抗式程序同时存在的是陪审团制度。
①陪审团主要负责做出事实上的结论和法律上的基本结论(如有罪或无罪),法官负责做出法律上的具体结论,即判决。
庭审中,各方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会在法庭当中进行对抗,所以称之为“对抗式诉讼”。
对抗式诉讼与大陆法系的纠问式(inquisitorial system)诉讼相对应。
对抗制诉讼是英美法系区别于大陆法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以当事人双方的诉讼对抗和法官的中立听证为基本模式。
在民事和刑事案件中,法律地位完全平等的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或检察官)通过在法庭上的辩论和询问证人澄清事实,推进诉讼进程;法官在庭审中处于公断和仲裁者的地位,不主动询问证人、收集证据,而是从诉讼对抗中发现案件的真相并妥善解决争讼。
与纠问式诉讼(职权主义诉讼)相比,对抗式诉讼具有如下特征:(1)法官地位中立。
在这种诉讼模式下,法官与控方或者民事案件中的双方律师在庭前接触较少,在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前,并不形成对案件的任何看法。
刑事庭审实质化审判模式与传统审判模式之比较

刑事庭审实质化审判模式与传统审判模式之比较刑事庭审是指在法庭内对涉嫌犯罪的被告人进行合法的审判,以保障公民的人权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在庭审中,审判程序和模式对司法公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刑事庭审模式相对于现代化的实质化审判模式来说,各有优缺点。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模式的异同点。
一、传统刑事庭审模式传统刑事庭审模式重视程序和形式,在审判过程中,往往注重证据、程序、形式等规范问题,而忽略了案件的实质内容。
在审判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和辩护律师会围绕着法律程序、证据规律等方面进行争辩,切实的案情和被告人的权利则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这种审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被告人的自由只能在程序上得到保障,而被告人的实质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
同时,在传统刑事庭审模式中,庭审时间较长,内容冗杂,效率低下,延误了案件的审判时间。
二、实质化审判模式实质化审判模式注重案件的实质内容和被告人的权利保障,通过尽可能少地强调程序和形式,从而达到减少误判和加强实质性公平的目的。
在这种审判模式下,法官会更加重视被告人的权利,在审判过程中会与被告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并对被告人的陈述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和调查,以当事人实际的陈述和证据为基础,作出合理公正的判决。
在实质化审判模式中,法官、检察官和辩护律师都会更加注重案件实质,而不是程序规律,从而保障被告人的实质权利。
实质化审判模式强调效率快,效力高,能够认真审理案件事实和证据,并显著地提高了庭审效率和审判质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传统刑事庭审模式与实质化审判模式在审判方式和目的上存在差异,这也导致着这两种模式在庭审效率,公正公平和对案件实质的关注上有所不同。
在传统刑事庭审模式中,法官、检察官和辩护律师更加注重程序和形式,这导致他们在处理案件实质问题上显得比较被动和不作为。
而实质化审判模式强调案件的实质性问题,重视被告人的权利,从而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
实质化审判模式能够提高审判效率,从而缩短司法的时间,节约司法成本,防止了误判和杜绝了突出的司法不公问题。
审判模式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弹劾式诉讼(accusatorial procedure)→奴隶制1 .含义:个人享有控告犯罪的绝对权利,国家审判机关不主动追究犯罪,而以居中仲裁者的身份处理刑事案件的诉讼方式。
2 .特点1)实行私人告诉制,国家没有专门的犯罪追诉机关(“无告诉即无法官”);2)原、被告诉讼地位形式上平等(权利义务同等);3)裁判机关处于消极的仲裁地位;4)司法、行政合一;5)实行神示证据制度。
3.利弊1)利:a.控、审分离;b.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处理;2)弊:a.不利于及时有效惩罚犯罪(针对国家而言);b.不利于查明案情,正确裁判(针对法官而言)。
(二)纠问式诉讼(inquisitorial procedure)→封建制1.含义:案件的审理不公开进行,不允许当事人在法庭上辩论,判决主要以审讯被告人的书面记录或者被告人的供词为根据的诉讼方式,也称为书面审理或间接审理主义。
2 .特点1)司法机关主动追究犯罪;2)实行有罪推定,被告人是追诉客体;3)奉行口供中心主义,刑讯逼供合法化;4)法庭审理不公开进行,也不允许辩论;5)实行法定(形式)证据制度。
3 .利弊1)国家追究犯罪的能力得到提升;2)民主性不复存在。
(三)近代以来西方刑事诉讼制度的共同特征1)诉讼结构上实行诉、审分离,贯彻“不告不理”原则;2)实行无罪推定原则3)确认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及辩护权;4)贯彻审判独立、审判公开及直接、言词原则等;5)实行证据裁判原则和“自由心证”制度。
(四)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法基本特点:1)警察、检察官和其他有侦查权的官员依职权主动追究犯罪,侦查、预审不公开进行;2)追诉模式上采公诉为主,自诉为辅;3)实行案卷移送制度;4)法官在庭审程序中起主导和指挥的作用;5)庭审程序一般分为法庭调查和辩论两个阶段;6)实行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inner conviction / inner belief);7)确立了上诉和法律救济程序(三审终审制)。
抗辩式庭审问话的语言运用之探讨

中图分类号 :D 2 . 文献标 识码 :A 90 4 新 的刑事诉讼法实行 以来 ,我 国的法庭 审判方式也 目前我 国的庭审重点已经从庭外转到庭 内 , 举 证 、 “ 质证
已有 了新 的变化 ,吸收和借鉴 了英美法系中 ,法庭审判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0 1 90 5 -3 0 88 1 2 1)0 —040
抗辩式庭 审 问话 的语言运用之探 讨
彭 丹 云
( 福建 师范 大学 法学 院 ,福建
摘
福州
3 00 507)
要 : 自从 新的刑事诉讼 法 实行 以后 ,我 国的法庭 审判 方式有 了新的变化 ,法庭 审判 方式 由原 来纠 问式的发
收稿 日期:2 1-52 0 10 .3 科研项 目: 本文系福建省社 科规划项 目“ 控辩 式法庭诉讼语 言应用研 究” 阶段性成 果, 目编号 : 2 0 B 04 项 (07 20 ) 作者简介:彭丹云 ( 9 4 ) 16 一 ,男 ,福建古田人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 究方 向:法律语言 学、法律文书学、证据法学 。
也就是人们说的法庭问话 言语链 。
( ) 一 庭审交际主体 的知识储备 参与法庭诉讼各交际主体都有一套 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些储备通常 由两方面构成 :一方面是 由个人的身份 、
职业 、诉讼 中的法律地位 、性别 、人生阅历等多方面带
来 的知识 ,另一方面是积淀在交 际主体意识 中的法律背 景知识 。通常这些知识都积淀在庭审交际主体 的法律专
我是一名大学生我的性格偏于内向为人坦率热情讲求原则
第2卷 O
【重要知识点】司法考试刑诉讲义: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重要知识点】司法考试刑诉讲义: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司法考试刑诉讲义: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1、古代弹劾式诉讼制度和神示证据制度特征:私人告诉, 不告不理;原告和被告的诉讼地位平等, 享有同等权利, 承担同等义务;法院或其他裁判机构在诉讼中处于消极的仲裁地位;神示证据制度。
神示证据制度:根据神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 这种审判制度被称为神示证据裁判制度。
以获取神的启示作为断案的方法, 是神示裁判制度的证据制度下的本质特征, 故该证据制度称为神示证据制度。
包括诅誓, 水审, 火审, 决斗, 卜筮, 十字证明等。
2、外国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纠问式诉讼的本质特征是:(1)司法机关主动追究犯罪;(2)实行有罪推定;(3)刑讯逼供制度化、合法代;(4)书面审理成为庭审的主要方式;法定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 又称形式证据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 一切证据的证明力的大小及对它们的取舍和运用, 都由法律先明文加以规定, 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不得自由评断和取舍, 法官在审理案件中运用证据查证案件情况, 只需符合法律形式规定的各项规则, 并不要求符合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
3、近代辩论式诉讼制度和自由心证制度近代辩论诉讼制度特点:(1)起诉与审判职能分开, 不告不理;(2)实行无罪推定原则;(3)控诉、辩护、审判三足鼎立;自由心证制度: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又称内心确信证据制度, 是指法律对不作预先规定而由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加以自由判断的证据制度。
结语:司考大致的时间轴:3月份感性认识司考——4月份开始备考——5月份公布大纲——6月份网上报名——7月份现场确认——8月份打印准考证副证——9月考试。
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使你走上成功的捷径;但如果选择方法错误, 可能会使你误入歧途, 导致失败。
司法考试不仅仅是智力的考验, 同时还是一个方法的较量。
煮水要不间断地持续加热, 直到煮开, 这样才省时、省力。
诸城市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抗辩式审查逮捕诉讼模式

’ ’ ’’。 。。。 。。 。。。 。’。 。。.、
◆ 社会 观 察
诸城市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抗辩式审查
逮捕诉讼模 式
王珍珍
摘 要 文章首先论述了当前审查批准逮捕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要求以及司法实
践 重点 阐述 了建 立抗 辩式 审查批 捕诉 讼模 式 的重要 性 , 并提 出 了完善 建议 。 关键 词 抗辩 式 诉讼模 式 逮捕 作者 简介 : 王 珍珍 , 刑 法学硕 士 , 诸 城 市人 民检察 院侦 查监 督科 。 中 图分类 号 : D 9 2 6 . 3 文献标 识码 : A
人 司法 救济 权 , 是审查逮 捕 工作 的一大进 步 。
二、 建立 工作 制度 , 落实 抗辩式 审查 逮捕 今年 3 月 以来 , 根据 该院审 查逮捕工 作实 际, 依据 《 刑 事诉讼 法》 及《 人 民检察 院刑事诉 讼规 则》 结合 省院 、 市 院相 关规定 , 制 订
( 二) 建 立抗 辩 式审查逮 捕诉 讼制 度 的必要 性
介入 审 查批捕 阶段 的 比例低 二 是逮捕 条件 把 握标准 不统 一 , 尤 意见 , 作 出审慎 判 断奠定提 供法 律依据 。 《 刑事 诉讼法 》 第3 3 条、
其是 “ 社会 危 险性”条件 , 侦 查机 关和 检察 机关 有时 无法达 成 一 第 3 6条规 定犯 罪嫌 疑人 聘请律 师 的时间 , 以及审 查逮捕 阶段律 致 。三是 律师 在 审查逮 捕 阶段 的作用 以及 如 何提 出辩 护意 见缺 师 的权 利 。《 刑 事诉讼 法》 第9 5 条、 第1 1 5条规 定 申请变 更强制 乏 明确 的程序 性规 定 ,导致 律 师在 审查逮 捕 阶段 的权 利形 同虚 措施 的主体扩 大到 了辩护人 , 赋予 当事人和 与案件 有利害 关系 的
刑事诉讼的四种模式

刑事诉讼的四种模式展开全文刑事诉讼的四种模式(上)文/肯特·罗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院教授【学科分类】刑事诉讼法【出处】《刑事法评论》(京)2008年第23卷【关键词】刑事诉讼;模式【写作年份】2008年。
转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一、导论自从赫伯特·帕克所着之《刑事诉讼的两种模式》于1964年发表以来,有关刑事司法的诸多研究都受到了该模式结构的影响。
该模式学说在解析刑事司法的复杂特征方面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分析工具:无关紧要的细节被加以简化,而共同的特征和趋势则得到强化。
“正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一样,对于在刑事司法日常运作中由无数不同角色所作决定而产生的素材,该模式学说提供了一个假想的然而却是清晰的评价体系。
”与其他科学不同的是,将带有自由裁量和人性化运作的刑事司法简化为某种单一的理论是既不可能也不可欲。
多模式理论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并列存在的对现实形态的多种模式的概括,能够对该制度运作的不同方面提供合法化的解释和说明”。
35年之后的今天,影响最为深远的仍然要数帕克所提出的正当程序和犯罪控制模式。
刑事诉讼的模式学说有着多重的功用,它们为判断刑事司法体制的实际与准确的运作情况提供了指南。
模式学说还可以为主导刑事法律的价值选择提供某种规范性指导。
尽管帕克在其论述中有些言不及义,但有一点却是明确的--他的犯罪控制模式是建立在安全与秩序的社会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正当程序模式则建立在与国家相关的公民个人基本权利的基础之上。
帕克对刑事诉讼模式这一最为成功的划分已经成为人文学科的专门术语,以至于现在人们在公开论述中都争论和赞同帕克所指出的犯罪控制与正当程序模式的价值。
在一个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帕克的模式理论已经是一种可以自我证成的理论。
本文所提出的新的模式理论是建立在对被害人权利的不同界定之上的。
正如帕克的犯罪控制和正当程序模式一样,这些新模式试图为刑事司法体制的运作、为那些能够指导刑事司法的诸多价值以及围绕刑事司法的诸多话语提供积极的、规范性的描述。
刑事诉讼有哪些类型-

刑事诉讼有哪些类型?根据诉讼的内容和主要目的,我们可以将诉讼活动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世界各国因为国情不同,诉讼模式也不尽相同,刑事诉讼有哪些类型?我国属于什么类型?律师365小编在下文中介绍了刑事诉讼类型,详情请看下文。
根据诉讼的内容和主要目的,我们可以将诉讼活动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世界各国因为国情不同,诉讼模式也不尽相同,刑事诉讼有哪些类型?我国属于什么类型?小编在下文中介绍了刑事诉讼类型,详情请看下文。
刑事诉讼形式的历史类型▲(一)弹劾式弹劾式诉讼的特点1."不告不理"。
诉讼的进行主要是依靠当事人双方的积极性,诉讼是否提起完全取决于受害人。
2.法官在诉讼中处于消极仲裁者的地位,法官只负责审判不执行控诉职能。
3.需要依靠神明裁判时,就会采用决斗等办法并根据所谓神示的结果作出判决。
4.当事人双方在法庭上的地位和权利是平等的,可以进行对质和辩论。
5.弹劾式诉讼形式下的审判一般都是公开的,并通过言词辩论的形式进行。
▲(二)纠问式纠问式诉讼的特点1.国家官吏依其职权主动地追究犯罪。
2.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实际上都不具有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3.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不分,法官集审判权、起诉权和侦查权于一身。
4.同野蛮的刑讯、拷问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一般都是秘密进行的。
▲(三)混合式混合式诉讼既有弹劾式诉讼的许多特点,又有纠问式诉讼的某些特征。
在混合式诉讼形式下,刑事诉讼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法庭审判前的侦查追诉阶段和法庭审判阶段。
这两大诉讼阶段界限分明,各有各的特点。
在审判阶段,弹劾式诉讼的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混合式诉讼的法庭审判,也是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
混合式诉讼中的审判职能和控诉职能是分开的。
当事人双方在法庭上的诉讼地位是对等的,都是诉讼主本。
混合式诉讼中的法庭审判都是采用言词辩论和直接讯问等方式、方法,同时一般。
02第二章刑事诉讼模式的沿革

02第二章刑事诉讼模式的沿革一、刑事诉讼模式的起源刑事诉讼模式是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变迁而演变形成的。
在古代社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法律制度,刑事纠纷主要以私刑和血亲复仇为主要解决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私刑和血亲复仇的不足之处,开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刑事诉讼制度。
二、古代刑事诉讼模式1.早期刑事诉讼模式:早期的刑事诉讼模式通常由被告主动寻求救济和辩护,法官则根据双方的陈述和证据进行判决。
这种模式强调公平和公正,但受到宗教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辩护权和证据规则并不完善。
2.伦理审判模式:伦理审判模式主要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流行。
在这种模式下,法官主要根据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进行判决,辩护权和证据规则并不严格。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正义观念,但也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3.报偿刑事诉讼模式:报偿刑事诉讼模式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
在这种模式下,犯罪行为被视为对社会的伤害,应当由犯罪人进行“赔偿”,而非简单地判罚。
这种模式强调了犯罪行为的后果和社会影响,但也容易导致富人放纵犯罪行为。
三、近代刑事诉讼模式1.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近代刑事诉讼模式的出现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罪刑法定原则规定了法律的明确和确定,以及犯罪行为的清晰标准和法律后果。
这一原则为刑事诉讼提供了基本框架,要求法官和辩护人在判决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
2.证据规则的建立:证据规则的建立对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证据规则要求辩护人和检察官在提供证据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并限制了法官的判断权。
这一规则保护了被告人的权益,确保刑事诉讼的公正和合法。
3.审判主义模式:审判主义模式是近代刑事诉讼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这种模式下,法官是刑事诉讼的主导者,负责对案件进行调查和审判,并最终做出判决。
被告人和辩护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提供证据和进行辩护,但最终判决权仍掌握在法官手中。
四、现代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1.侦查导向模式:侦查导向模式是现代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试论刑事诉讼中“幽灵抗辩”的应对策略

试论刑事诉讼中“幽灵抗辩”的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进步,中国的刑事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刑事诉讼程序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幽灵抗辩的情况。
幽灵抗辩,指的是被告人、辩护人对自己的罪行事实都不予否认,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仍然在诉讼过程中无中生有、玩弄法律的情况。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需要有一套合理的策略,下面笔者将浅谈关于试论刑事诉讼中“幽灵抗辩”的应对策略。
一、把握审判重心,建立司法正义观在应对幽灵抗辩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审判的重心,以司法公正和司法正义为导向,坚决打击各种幽灵抗辩行为。
因为幽灵抗辩往往是被告人或其辩护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不道德、不合法行为,是对司法公正和司法正义的挑战。
因此,在应对幽灵抗辩的过程中,要坚决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正义,依法严惩幽灵抗辩者,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幽灵抗辩的现象。
二、完善诉讼制度,规范严格操作流程在应对幽灵抗辩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相应的诉讼制度,规范严格的操作流程,以确保揭露案件真相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刑事诉讼程序的监督,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对于涉及幽灵抗辩的案件,要加强对审判程序的监督,以确保审判的公正合法性。
2、加强对证据的审查和鉴定,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幽灵抗辩的情况下,往往是因为被告人或其辩护人采取的证据操纵行为,而导致案件事实难以查明。
因此,在应对幽灵抗辩的过程中,要严格审查证据,加强对证据的鉴定,确保证据的真实有效。
3、建立专业的审判团队,提高判决质量和效率。
在处理涉及幽灵抗辩的案件时,应建立专业的审判团队,加强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提高刑事审判的质量和效率,遏制幽灵抗辩的现象。
三、加强司法教育,提高司法素质幽灵抗辩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被告人、辩护人等缺乏基本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养导致的。
因此,在应对幽灵抗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司法教育,提高司法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养。
起诉状的抗辩和反击如何回应被告的反辩

起诉状的抗辩和反击如何回应被告的反辩在法律诉讼中,起诉状的抗辩和反击是原告在被告提出辩护或回应时所采取的措施。
当被告提出辩护时,原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反击策略,以确保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本文将探讨起诉状的抗辩和反击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一、起诉状的抗辩起诉状的抗辩是原告在法庭上回应被告辩解的一种方式。
在起诉状中,原告需要详细陈述案件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并对其法律主张进行支持。
当被告针对起诉状提出辩护时,原告可以采取以下抗辩策略进行回应。
1. 质疑被告的辩解被告的辩解往往与案件事实或法律规定产生冲突。
原告可以通过对被告辩解进行质疑来打破被告的辩解逻辑,以证明自己的诉讼请求合理合法。
例如,如果原告指控被告非法占有其财产,而被告声称该财产实际上属于他人所有,原告可以通过提交证据来证明该财产属于自己,从而质疑被告的辩解。
2. 重申案件事实和证据被告的辩解可能会试图操纵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以达到逃脱法律责任的目的。
原告可以通过重新强调案件的真实事实和可信证据,来还原案件真相,揭穿被告的虚假辩解。
例如,如果原告指控被告侵权,而被告声称自己并未侵权,原告可以通过呈交相关证据,如证人证言、照片或视频等,来证明被告的辩解是虚假的。
3. 揭示被告的过错在某些案件中,被告可能存在其他过错行为,原告可以通过抗辩来揭示被告的责任,以支持自己的诉求。
例如,在一起交通事故案件中,原告声称被告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事故发生,而被告可能辩称是原告自身的过错。
原告可以抗辩指出被告在事故发生时并未按规定行驶,或是调取交通监控视频等证据,来揭示被告的违规行为。
二、反击被告的反辩一旦被告提出了抗辩意见,原告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反击被告的反辩。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反击策略:1. 阐明案件的法律问题被告的反辩可能涉及对案件法律问题的质疑或误解。
原告可以通过在起诉状中详细阐明与被告反辩相关的法律问题,以及自己的法律观点和依据,来进行反击。
2. 回应被告的证据被告在辩护过程中可能会呈交一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辩解。
刑事诉讼法律论辩的经验和心得

刑事诉讼法律论辩的经验和心得在刑事诉讼中,法律论辩是律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合理的辩护理由和技巧,并运用法律知识和案例,律师可以为被告争取辩护的权益。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刑事诉讼法律论辩的经验和心得。
首先,刑事辩护律师要注重对案件的调查研究工作。
只有充分了解案件的细节,包括事实承认和争议点,才能在律师辩护中找到恰当的证据和法律依据,确保辩护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对于证据的搜集和分析,律师要深入细致,不能宽泛地把握问题。
通过与被告的沟通和研究,了解当事人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被告辩护。
其次,律师要善于运用法律知识和先例。
在刑事诉讼中,法律知识是律师必备的基本功。
只有深入了解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律条文,才能在辩护过程中提出合理的申辩。
同时,运用先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到类似案件的判例,对刑事辩护有指导作用。
律师要准确引用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先例,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准确的申辩。
除了法律知识,律师还需要具备优秀的辩论技巧。
在正常的庭审中,辩论是法庭上的一种特殊形式,律师在辩论中要善于与控辩双方进行互动,突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与对方辩护意见进行有力的反驳。
律师要善于识别和驳斥对方的非理性辩论,加强自己的立场。
辩论过程中,律师要注意言辞的严谨和表达的清晰,避免使用敏感或不恰当的措辞,以免引起误解或误导法庭。
此外,刑事诉讼法律论辩中,律师还要注重形象和仪态的表现。
在庭上,律师的仪态和行为举止是直接影响其辩护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律师要穿着整洁,言行举止要得体,以体现自己职业的专业性和庄重性。
同时,律师要注重与法官、检察官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沟通和关系建立,树立良好的律师形象,以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刑事辩护律师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不断学习。
律师事务所通常有一支强大的团队支持,可以为律师提供案件调查和研究的支持。
律师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共同为被告提供最佳的法律辩护。
抗辩意见和答辩意见

抗辩意见和答辩意见一、抗辩意见1.无罪抗辩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提出无罪抗辩,即主张被告人不构成犯罪。
无罪抗辩的理由可能包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等。
2.罪轻抗辩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提出罪轻抗辩,即认为虽然被告人构成犯罪,但存在法定或酌定的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
罪轻抗辩的理由可能包括自首、立功、从犯、胁从犯等。
3.指控事实不清抗辩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提出指控事实不清的抗辩,即认为指控的事实存在重大出入或者证据不足。
这种抗辩通常涉及到对证据的审查和判断,以及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4.证据不足抗辩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提出证据不足的抗辩,即认为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其指控。
这种抗辩主要针对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提出质疑。
5.适用法律不当抗辩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提出适用法律不当的抗辩,即认为公诉机关适用的法律条款与案件事实不符或者存在法律适用错误。
这种抗辩涉及到对法律条款的解释和适用。
6.程序违法抗辩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提出程序违法的抗辩,即认为诉讼程序存在重大违法之处,如侦查程序违法、审判程序违法等。
这种抗辩主要针对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提出质疑。
7.请求从轻或减轻处罚抗辩在量刑阶段,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提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抗辩,即认为存在法定或酌定的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请求法院对被告人从轻或减轻处罚。
8.请求缓刑或免刑抗辩在量刑阶段,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提出缓刑或免刑的抗辩,即请求法院对被告人宣告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这种抗辩通常基于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提出。
二、答辩意见1.对指控事实的答辩答辩人可以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进行答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反驳公诉机关的指控。
答辩人可以针对指控的事实进行逐一反驳,或者就整个案件的事实进行综合答辩。
2.对适用法律的答辩答辩人可以对公诉机关适用的法律进行答辩,提出自己对法律条款的理解和适用。
答辩人可以指出公诉机关适用法律不当或者错误的地方,并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和解释。
刑事抗辩书

刑事抗辩书
[被告人的姓名]
[被告人的地址]
[日期]
尊敬的法官:
我代表我的当事人[被告人的姓名],针对本次刑事诉讼指控,提出以下抗辩意见:
一、事实和证据抗辩
1. 指控事实不清:指控中涉及的关键事实存在诸多疑问,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例如,指控中提到的[具体事实],仅有[证人/证据]的陈述/证据,缺乏其他辅助证据加以证实。
2. 证据不足:指控方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
例如,证据[具体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存疑,且与案件事实关联性不强。
二、法律适用抗辩
1. 法律适用错误:指控方对法律条款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偏差。
根据[相关法律条款],本案应适用[正确的法律条款],而非指控方所引用的[错误的法律条款]。
2. 程序违法:指控方的取证程序存在违法之处,如未遵守法定程序、侵犯被告人合法权益等,因此相关证据应予以排除。
三、被告人的行为构成[辩护主张],不应被定性为犯罪。
1. 被告人行为具有合法性:被告人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条款]的
规定,不应被视为违法行为。
2. 被告人行为具有正当性:被告人行为出于[正当动机],符合社会道德和公平正义原则。
3. 被告人行为具有必要性:被告人行为是在[特定情境]下作出的,具有不得已性。
综上,我请求法院充分考虑被告人的无罪抗辩,公正审理本案,并作出公正的判决。
此致
敬礼!
[辩护人的姓名]
[辩护人的执业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刑事诉讼模式之抗辩式审判自1997年以来,伴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施行,抗辩式诉讼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得以推行。
而抗辩式审判模式又是抗辩式诉讼的重中之重。
一、抗辩式审判的概述。
什么是抗辩式审判?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知道刑事诉讼模式和刑事审判模式的概念。
刑事诉讼模式,是指控诉、辩护、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又称刑事诉讼形式、刑事诉讼结构、刑事诉讼构造。
所谓刑事审判模式,是指控诉、辩护、审判三方在刑事审判程序中的诉讼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判程序组合方式,刑事诉讼模式在审判阶段的体现。
其次,了解刑事审判模式的分类。
诉讼史上最早出现的刑事审判模式为弹劾式审判模式,实行于奴隶制社会;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形成,又出现了纠问式审判模式。
现代刑事审判模式大体上分为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前者主要实行于英美法系国家,后者主要实行于大陆法系国家。
两种审判模式各有所长,长期以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此外,还出现了兼采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审判模式优点的混合式审判模式。
最后,我们回答什么是抗辩式审判模式。
它是指法官(陪审团)居于中立且被动的裁判者地位,法庭审判的进行由控方的举证和辩方的反驳共同推动和控制的一种审判模式;它就是前面提到的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又称对抗制审判模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抗辩式审判模式,我们需要看一下,它与纠问式审判模式的区别。
纠问式审判也叫纠问式诉讼,纠问式诉讼其对称为“控诉式诉讼”,又称“审问式诉讼”。
它发端于罗马帝国时期,盛行于中世纪后期欧洲大陆国家的君主专制时期和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
亦曾是欧洲宗教裁判的一种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审判官集侦查、控诉、审判职能于一身。
不论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据职权主动追究犯罪。
二是司法机关负责调查事实,侦查和审判秘密进行。
三是被害人只是告发人。
被告人只是诉讼客体,没有任何诉讼权利,只是被审问,受追诉的对象。
四是被告人口供为最佳证据。
刑讯逼供合法化、制度化。
最典型的纠问式程序见于德国1532年的《加洛林纳法典》。
总之,它们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法官在诉讼中的作用主要是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来了解案件事实并作出判决;后者,法官在诉讼中起主导作用,通过法官的提问来贯穿整个诉讼过程。
我们再来看一下,抗辩式审判模式与职权式审判模式相比,它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1、法官消极中立。
法官对于案件事实的调查持消极态度,即不主动查明案件事实。
其态度的消极和地位的中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开庭审理前不接触证据,起诉方起诉时不移送卷宗材料,以免法官形成预断;(2)法官不主动出示证据、询问证人、调查事实,尤其不参与证据的收集。
法官的作用主要是主持审判的进行,司掌控辩双方举证、质证和辩论的规则。
同时,根据双方提出的证据和辩论对案件事实作出判断,并作出裁决。
法官的消极性和中立性,增强了审判程序的形式公正性。
2、控辩双方积极主动和平等对抗。
控辩双方当事人积极主动地举证、质证并相互辩论,目的在于使法官(陪审团)形成有利于己方的判断、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对抗得到了充分实现,表现为控方提出指控后,辩方享有充分反驳的权利;控辩双方都有权收集、提供证据,以证明自己的主张,反驳对方的主张;任何一方提供的证人都必须接受“交叉询问”,即举证方对证人进行主询问后,由另一方进行反询问;双方都有权当庭反驳对方提出的任何一项事实主张;围绕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双方可以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
控辩双方的积极主动和平等对抗,使审判程序充满了“诉讼竞赛”的气氛。
3、控辩双方共同控制法庭审理的进程。
尽管法官主持审判,但控辩双方控制法庭审理的进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事实和证据的调查范围、方式取决于控辩双方,只要不违反规则,法官不能主动干预。
(2)基本上实行辩诉交易,控辩双方可在庭前进行交易。
达成协议后,法官通常会尊重双方的选择,开庭时只要查明被告人认罪是在自愿、明知法律后果的情况下作出的,一般就不再进行事实和证据的调查,而迳行宣告判决。
二、我国刑事审判模式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刑事审判模式体现出超职权主义的特点。
这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社会2000年一直实行纠问式诉讼模式,司法程序缺乏民主性和当事人缺乏主体地位已成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直接参照了前苏联的模式,基本上以前苏联的模式构建了我国的刑事审判制度,而前苏联的审判模式则与职权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1979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超职权主义审判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庭前审查为实体性审查。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全案移送案卷和证据。
负责案件审判的法官不仅阅卷,还要预先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而且必要时进行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一系列补充收集证据、审查核实证据的活动。
2、法官完全主导和控制审判程序,审判程序以法官积极主动的证据调查为中心。
法庭调查以法官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和出示证据、宣读作为证据的文书为主。
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合议庭认为案件证据不充分,或者发现新的事实,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调查。
3、被告人诉讼地位弱化,辩护权受到抑制。
被告人实际上成为法官的审问对象,负有回答法官提问、配合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义务,辩护权难以发挥作用。
4、法官协助检察官行使控诉职能。
由于法官积极履行查明案件事实并提供相应证据的职责,特别是由于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开庭的前提是法官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因此,一旦决定开庭审判,法官便更多地充当了第二公诉人的角色,事实上履行着控诉犯罪、证实犯罪的职能。
法官与检察官实质上站在同一方共同对付被告人和辩护人。
传统的超职权主义审判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如庭前审查为实体审查,混淆了庭前审查和法庭审判的任务,造成了先人为主、先定后中的现象,使开庭审判成为走过场;法官控审职能不分,使得辩护权萎缩,审判的公正价值受到损害。
1997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对审判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是吸收了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对抗性因素,并适当保留了职权主义的某些特征。
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当事人主义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庭前审查由实体性审查改为程序性审查,开庭前检察机关不再向法院移送全部案卷证据材料,而只移送有明确指控犯罪事实的起诉书、证据目录、证人名单以及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
只要符合程序要件,法官必须开始审判程序。
二是强化了控方的举证责任和辩方的辩护职能,弱化了法官的调查功能。
控辩双方的证据都必须当庭由自己向法庭出示,而不再由法官出示;证人由控辩双方进行交叉询问,然后法官才可以询问;法官在法庭上不再主动调查事实和证据,将由法官对被告人的审问作为庭审调查的开始改为由公诉人开始对被告人进行讯问;除非为了核实证据的必要和辩护方提出了理由正当的证据调查申请,法官一般不再主动收集证据。
法官也不再对查明案件事实负实质性的责任,如果庭审后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法官只能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而不能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或土动收集补充新的证据。
三是扩大了辩护方的权利范围,强化了庭审的对抗性。
表现在辩护方有权收集和当庭提出证据,控辩双方可以在法庭调查阶段就进行辩论,控辩双方的积极活动对审判程序和裁判结果的影响有所增强。
上述改革使我国刑事审判模式具有当事人主义的特征,学界一般称其为“控辩式”。
但是,这些改革还只是初步的,只是弱化了超职权主义而已,职权主义色彩仍然相当严重,平等对抗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因此,刑事审判程序和审判方式的改革还须继续深化。
三、我国抗辩式诉讼中存在权力冲突诉讼中的控辩双方并未形成真正的对抗,往往出现有控难辩、重控轻辩的格局。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我国的抗辩式诉讼缺乏平等的价值基础,控方权利过于集中并与整个诉讼机制的权力运行形成冲突,是打破诉讼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使诉讼中的平等对抗流于形式。
综合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刑事诉讼中的控诉职能大多由人民检察院负责行使,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权力又使其与刑事诉讼的运行机制发生冲突:一方面,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享有公诉权,在刑事诉讼程序活动中担任控方;另一方面,人民检察院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行使监督权,刑诉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即对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在内的整个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
检察院一身两任的权力构成,使得诉讼中的控方权力远远超过辩方,双方平等对抗,谈何容易?乃至使得控方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凌驾于审判机关之上,法官居中裁判,又成泡影。
控、辩、审三方的关系已不再是理想设计中的等边三角形,而被控方过重的权力压成了畸形。
此种关系式,使得我国刑事诉讼的审判模式显得有些不中不西、不土不洋,你说它是传统诉讼理念的延续吗?但形式上又是控辩对抗,大有法制现代化的架势;你说它是西方法治“对抗式辩论原则”的真实演绎吗?其实质又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
庭审方式的改革如果一如既往地按照这种方法推进,那么,我国的法制建设会严重受阻。
我国的抗辩式诉讼由于检察机关的权力过大,并与审判方的权力形成对立,致使程序本身出现畸形,程序的价值难以体现出来。
表现出如下弊端:第一,控方所享有的诸多诉讼权利,以及其作为法律监督者的至上地位,使得对抗制诉讼的程序设计成了只能约束辩方权利的单方性程序,控辩双方的关系是畸形的,无法形成平等对抗。
第二,抗辩式诉讼除了强调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外,还强调法官居中裁决,不受任何一方的影响,亦不向任何一方偏袒,然而我国现行检察制度,使公诉方在刑事诉讼中集控诉与监督于一身,难以凸显审判权,控、审的关系也成了畸形。
在这种畸形的诉讼中,结构失去平衡,程序亦失去了合理的价值基础,现实中的种种迹象,已透露出权力冲突对程序价值的锈蚀。
如在法院宣布开庭的神圣时刻,诉讼参与人大多会肃然起敬,惟有公诉人可以漫不经心,甚至于拒不起立;庭审中,公诉人对辩方的辩护意见可以毫不在意,法庭纪律也可以不遵守,甚至与法官直接冲突,乃至拂袖而去中途退庭,如此等等,法官却无可奈何。
第三,不利于保障人权。
在某种意义上,刑事诉讼的文明程度标志着司法文明程度和人权保障状况。
因为刑事诉讼的功能之一就是运行并实现国家刑罚权。
刑事惩罚权是国家对公民动用的最严厉的惩戒权,这一权力的行使过程以及最终结果,都可能会对公民的人权造成限制甚至剥夺。
因此,国家在诉讼中,必须正确处理刑罚权的行使与公民权利保护两者间的关系,为使其权力行使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前提,应对公民的合法性权利作出宪法性承诺,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保障专门机关正当行使职权,对其范围、方法进行必要的制约与监督,以便对公民的尊严和人权给予尊重和保护,保障其得到正确的追究和适度的惩罚,而不至于让这种强大的国家权力偏离正义轨道,造成对人权的漠视和践踏,使人们对司法丧失信心,法治观念难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