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论文
道法小论文800字

道法小论文800字有的人,逆天而行,只得枯枝败叶。
有的人,道法自然,等待花开一隅。
老子云:“天之道,利而不害。
”云在青天,随风卷舒;水中瓶中,随器显形。
万事万物,由天而生,依道而灭,无论尊贵或卑贱,无论珍稀或常见。
透过纷繁的表象,世界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道法自然,用平和等待花开,终不悔矣。
庄子行走在天地间,渺渺若重天之云,穿林度水,宁做曳尾泥塗之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之上,守护心灵上的月亮树,活着率性自然,自由自在,也滋补后世。
一代文豪苏轼在考试前问父亲以何种心态赴考,苏洵没有给儿子施压,让他像往常看大戏的心态去赶场,果然作文令考官拍案叫绝。
没有人不渴望成功,然立身于世,总有种种杂念牵绊我们远行的心,唯有道法自然,方能平和,浮躁的心得以安静,沉下来,成为自己,享受人生而不空虚,使所愿者实现抵达梦开始的地方。
道法自然,用坚守等待花开,不留遗憾。
上帝没有赐予他健全的身躯,却给他智慧的头脑,霍金禁锢在轮椅上,却用深邃的思想探求宇宙的秘密,指引全人类行进的方向。
然而当下,自以为是者比比皆是,认为坚守下去不过耽误重归光荣的时机。
英国脱欧,举世震惊。
但在英国人看来,难民危机、高额“份子钱”已严重触犯英国利益。
在脱欧后,英国经济反而不如人意。
可见,一味追求高速并非良策,坚守下去,道法自然理性判断前进的方向,才能游刃有余。
难道说不顺从发展规律,盲目冒进会成为最后赢家吗?道法自然,用智慧等待花开,终成大器。
新世纪的门打开,中国这头腾飞的巨龙飞翔盘旋,身姿威猛。
自古以来,我国便努力以智慧开辟了一条惊世之路。
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更是日新月异。
但是大跃进时,共产风浮夸风盛行,导致经济滑坡。
试问,是什么产生巨大的差异?是智慧。
用智慧等待花开,令山河失色,日月沉思;用智慧等待花开,令巨龙腾飞,举世瞩目。
道法自然,不骄不躁,成为最后的赢家。
道法自然,只为在最美的时光收获最美的风景,使指尖有风,心中有梦,等待花开一隅。
有关道家思想的作文

有关道家思想的作文英文回答:Daoism, also known as Taoism, is a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 that originated in ancient China. It emphasizes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Tao,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as the "way" or the "path." The main idea of Daoism is to live a simple and natural life, in tune with the rhythms of nature.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wu wei, or "non-action,"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let go of their desires and ego, and instead to go with the flow of life.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way I approach challenges in my life, by letting go of my need to control everything and instead allowing things to unfold naturally.中文回答:道家思想,又称道教,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和宗教传统。
它强调与道和谐共生,道可以被翻译为“道路”或“途径”。
道家思想的主要理念是简朴自然地生活,与自然的节奏保持一致。
例如,无为的概念鼓励个人放下欲望和自我,而是随波逐流。
这可以从我处理生活中的挑战的方式中看到,我放下了对一切的控制欲望,而是让事情自然地发展。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文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文
天人合一,听起来有点虚无缥缈,不过却是古人对于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领悟。
道家认为,天地与万物都是由同一个"道"所生,所以天人是一体的,人应当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
我觉得这种思想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
现在的人太过于理性化和工具理性化了,整天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甚至连自己都看不清楚了。
我们对大自然的伤害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人为的"人"与"天"的分离,最终会伤及人自身。
也许我们应该回到道家的智慧,用一颗平常心去体会天地万物的本来面目。
倾听花草树木的呼吸,感受潺潺流水的温柔,凝视夜空中那片浩瀚的星河......在这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面前,人的心灵就会获得净化,也会发现自己与天地的内在联系。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在于超越自我,与万物合一。
这样的生活状态,才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都放下了分别执著,就能与天地合而为一,达到返朴归真的彼岸吧。
道家思想论文

道家思想论文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中国。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追求与道相合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道”,道被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超越一切存在和无存在,是一种神秘而深奥的存在。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即不人为干涉事物的运行,而是以自然的方式,让事物按照它们本身的规律运行。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不为个人私利而行动,而是顺其自然,随缘而安。
这种不执着于个人欲望,不过分干预外界事物的态度,被认为是达到真正自由宁静的境界。
同时,道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通过修炼,使个体自身与道合一,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于个体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道家思想提倡养性修身,注重个体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社会层面,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抵制权力的滥用和人为的干涉,从而促进社会的自由与公正。
然而,道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
其强调的无为和顺其自然是否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以及个体是否能够真正摆脱私欲的束缚,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注重的是个体的自我修养与境界的追求,有些人认为这种个体主义的思想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和谐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以及修身养性,道家思想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道家思想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最新文传道家文化论文完美版 (12)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的道家智慧之我见》姓名林孜沫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1201学号20126116指导老师王慧玉老子的道家智慧之我见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态势,礼崩乐坏,传统的制度已经远远不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全国上下陷入了深重的社会危机。
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的学说主张,在当时一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共同丰富发展了中国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
其中,道家文化与哲学要数这百家之中影响极其深远、传诵极其广泛的一家。
(一)老子的“道”老子所有理论的核心和基础,都是从“道”所衍发出来的。
要想读懂老子的智慧就一定要先懂得“道”的所指所包。
老子在其着作《道德经》中不下七十次地提到“道”这一字,那么“道”究竟指什么?纵观八十余章,我认为老子口中的“道”有多种含义。
首先,“道”是万事万物宇宙所有存在的源头。
老子在其二十五章中提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见老子把这独立存在又不停循环运转的万事万物的母体就叫做“道”。
它先于天地的诞生而诞生,无形又无声,独立于万事万物不受任何牵制,却又任凭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而岿然不变。
第二种解释,就是“道”是万事万物内在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这里的道有时候是指总体规律,有时候是指具体规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里的“道就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规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里的“道”则指的是事物的具体发展规律。
这其中的“道”是可以用语言去说出来的也是可以加以运用的,即“可道”又“可用”,人们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并遵从它,按照客观规律做事,就可以取得成功。
其三,“道”是指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德”。
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只有道才能做到体行天下,贡献自己之有余。
总结道家儒家法家思想论文

总结道家儒家法家思想论文
道家儒家法家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儒家注重道德伦理,法家则强调法治,各有各的特点。
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的真理。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以自己的意志干涉。
道家追求的是超越尘世的境界,追求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他们主张遵循道的法则,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儒家强调道德、仁爱与忠诚,讲究礼仪、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公正与效力。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的束缚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他们主张实用主义,强调效益和功利。
法家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法制建设,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道家追求自然与心灵的自由,儒家注重伦理道德,法家强调法治。
这三种思想流派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这三种思想流派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未来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道家儒家法家思想论文

总结道家儒家法家思想论文道家、儒家、法家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这三种思想进行总结,并探讨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首先,道家强调“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
道家注重个人修行,主张追求自由自在、心静如水的境界。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社会秩序应建立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儒家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崇尚仁,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仁为准则,要体现人伦关系的和谐与成就社会公共利益。
法家则着重讲究法治,追求统一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规范。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为基础,通过规范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强调权威和惩罚,通过严密的法律和刑罚来达到社会控制和管理。
这三种思想流派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它们都致力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都关注公共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个人修行。
此外,它们都为治理社会提供了不同的理念和方法。
然而,道家、儒家和法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在,倡导无为而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
而儒家注重人伦关系,崇尚仁爱,追求和谐社会。
法家则着重讲究法治,侧重于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
在实际应用中,这三种思想流派各有其优缺点。
道家的追求无为而治可能过于理想化,不适合用于实际的社会治理。
儒家的重视道德伦理和人伦关系,强调仁爱,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积极影响。
而法家注重法律和刑罚,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维稳。
综上所述,道家、儒家、法家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
它们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上有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这些思想为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不同的思想来指导社会治理和个人行为。
[精编]道家思想研究论文
![[精编]道家思想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5eb07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3.png)
[精编]道家思想研究论文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强调自然和谐,追求无为而治,追求超越生死的永恒之道。
本文将探讨道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思想渊源、道家独特的实践方法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然和谐、反对权力和统治、追求无为而治、强调超越生死等。
其中,强调自然和谐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和道理,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之道,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
反对权力和统治则强调平等、自由和自主,反对各种形式的压制和剥削。
追求无为而治则强调不作为、不强求,让自然的规律自然产生作用,达到治理社会的效果。
强调超越生死则认为生死是过渡的状态,超越生死才能得到永恒的道。
道家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文化传统和神话传说。
道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道德经》和《庄子》等经典著作的创作。
这些经典著作提出了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自然和谐、无为而治、道与德、天人合一等。
道家独特的实践方法包括内功修炼、道德修养、医学养生等。
其中,内功修炼是提高身体能量和心智能力的方法,如炼丹术、太极拳等。
道德修养则是追求心灵净化和道德高尚的方法,如禅修和修道等。
医学养生则是强调预防治疗和健康长寿的方法。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在文学艺术方面,道家思想为诗歌、散文及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
在哲学方面,道家思想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框架。
在宗教信仰方面,道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众多宗教信仰和修行方法,如道教、佛教等。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和谐、无为而治、超越生死等。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理解论文总结

道家思想的理解论文总结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总结道家思想的特点与内涵是理解道家思想的关键。
道家强调“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其他一切事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
道家思想注重对人性、社会制度等问题的思考,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本文将对道家思想进行理解和总结,重点探讨道的含义、道家对人性的看法、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等方面。
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道家哲学的根基。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和本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超越存在。
《道德经》中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明,道不可言传、不可名状,因为它超越我们的理解和表达。
道家将道视为宇宙的本质和运行的规律,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应当顺应道的规律,摒弃私欲和功利心理,以达到个体与宇宙的和谐。
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道家认为人性本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
《道德经》中有云:“完全之美不必劳思,广大之德无须言述,原始之善无须刻舟求剑。
”这句话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就是言行不离于道,不做刻意追求功利成果的行为,而只需顺应自然的本性。
道家思想将“无为而治”运用到社会管理中,主张实行温和的统治,推崇大公无私的政治理念。
《道德经》中强调:“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对于统治者的政治观点,主张通过示范来塑造政治领袖的道德品质,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道家还提倡非攻和心性修养,认为通过内在的道德觉悟和心灵修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建立。
道家思想的充分实践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准则上。
比如,在待人接物方面,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追求自然而然的和谐相处。
在修身养性方面,道家主张“以静制动”,通过冥思静虑来陶冶自己的心灵,以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
此外,道家推崇“游心天地间”,以及欣赏自然景物等方式来感受大道的存在与体验。
道家论文

道家思想与组织管理摘要:管理“无常理”,组织在变化,已有的管理方式也须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组织管理走向更高层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推行“无为而治”将使组织管理达臻至高境界?关键词:无为而治;上善若水;自化;和谐;创造道家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思想流派,其学说表述严谨,是逻辑性极强的理论体系,它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已大异于老庄时期,但道家思想的精华对很多问题仍具教益?而仅从管理角度看道家思想,就可以发掘出不少颇具现代感的理念,也可说是“事少而功多”的管理之道?一\ 道家的管理之道道家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从中可发掘出的管理思想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策略?管理方法?管理环境?管理者素质等多方面,而其所涉的各方面,虽然各有表述,最终却可以极其简约的文字来表达:“无为而治”?“上善若水”?(一) “无为而治”——管理的至高境界“无为”是道家学说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司马迁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绝非无所为,消极应对只是其表象,以无为而治达成无不为的至高境界,才是其真正的内核?仔细研究无为思想,可从中发现颇具现代管理色彩的理念雏形?1循规律而不止于规律?《老子》42章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进而又在其着述中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其阴阳之说旨在说明万物都有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既然有规律存在,那么我们在处事时就必须遵循规律,“无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实质在于顺应规律?而遵循规律并不等于抱着现成规律停步不前,因为规律本身也不是一种常态,要明白“无成势,无常形”才能“究万物之情”?道家的这一思想恰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管理理念:管理存在普遍规律,组织的管理应该重视运用规律,只有更多掌握和运用规律,才能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但管理又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方法,组织只有结合自身情况,追求管理的突破和创新,才能更接近真正的管理规律?2“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在老子那里更多的是“不谋而谋”,他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清楚地表明他欲以看似消极的无为谋积极的“无不为”思想?这一点揭示了组织管理的至高境界:最好的管理不是纪律森严,迫使人人敬畏遵从?毫不逾矩;最好的管理者也绝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处处严厉苛责,管理之道在于谋求“万物自化,天下自正”的局面?因此,高明的管理是不见管理,高明的管理者必不见其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此意?(二)“上善若水”——管理的理想模式道家对水有极高的评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在《老子》中的许多论述,可以看出道家将水视为接近万物之奥——道的缘由,也正是这些论述,包含着管理的理想模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弱胜刚强”——管理虽然凭借一定的权力,但权力的重点绝对不是“力”,管理的重心在“理”而不在“管”上,管理者及组织靠强制力是很难达臻管理的至高境界的?相反,以柔弱似水的模式进行组织的管理,即以水的柔软性适应一切环境,以水的平静谦和对待组织成员,以水的宽广包容组织成员,以水的稳定性面对一切危机干扰,又象水一般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始终推动组织向上发展,这样的管理则“几近于道也”?二无为而治的必备条件如前所述,无为而治?水式管理属于管理的理想境界和模式,既为理想,就非轻易可达成,无论对组织还是管理者而言,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1素质要求?无为而治首先对管理者提出了极高的素质要求,它不仅需要管理者深谙管理之道,能把握组织发展的大局,还必须有宽广的气度,可为他人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在人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于事是“不为物先,不为物后”?这实在是挑战人类自身的尺度,地位如管理者,要不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表扬?自认为了不起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把握好不为物先,不为物后的尺度,实在是难之又难?但也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无为而治对组织成员同样有极高的要求?若管理者以“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指导思想推行无为而治,而组织成员却因此而无所适从,或是因“不见管理”而自我放纵?失之以责,必将导致无为而治的失败,并使组织遭受巨大损失?2环境要求?《老子》中有言:“清净为天下正”,纷乱浮躁的组织环境不可能孕育出无为而治的境界,也不可能让柔弱似水的管理模式在组织中展开?故而无为而治对于组织的要求很明确:一个安全而足够大的创造空间,这样的组织,既不会因为“无为”而使组织瘫痪,也不会因为“柔弱”而使管理者甚至组织陷于险境?基于上述要求,无为而治实际上只能在组织的高层(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环境相对适宜)或高层次组织中方能推行?三无为而治的推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是广义上的组织管理职能,在组织高层或高层次组织中推行无为而治,其目标追求与广义的组织管理职能并无二致,但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重心更趋向于组织内部,以战胜自己而使自己成为强者?1教育而至自化?将硬性的制度以水的柔性浸润每一位组织成员,使组织的需要?目标内化成为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和追求,使组织的管理成为成员的自觉行为,使组织的发展成为成员发展的舞台?这就是教育而至自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对组织成员的人格?人性?人生关怀基础上,以管理者的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为依托,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完成?每一个组织成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得到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会顺应组织发展规律,以最符合要求的态度对待任务,更受到直指内心的文化熏陶,对组织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自化”层次的组织成员是无为而治的人力资源?2调节而至和谐?在道家看来,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方面构成的,大至天地自然,小至生活个体,无不如此?对管理者而言,调整组织中的各种关系,减少负面文化对组织的影响;调节组织成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各成员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组织“在相生相克中相辅相成”直至组织的和谐统一,是至关重要的?3激励而生创造?激励其实是无为的反题,要激励必“有为”,但运用激励机制促使组织成员确立积极?稳定?持久的追求,恰又符合无为而治对组织成员的素质要求?同时,激励在推行无为而治的组织中,更多的是一种包容?这种以包容体现的激励,能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积蓄着力量的组织成员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这样,组织也将因此获得持久发展的原动力?组织的管理由“见物不见人”的简单做法,发展到严格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方式,应该继续走向柔化管理,凸显对人的关怀,以众人的管理来成就组织的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此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无为而治”将真正成为组织管理的至高境界?。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引言概述:道家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本文将从道家智慧的基本理念、修身养性、处世之道、领导智慧以及实践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道家智慧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道家智慧的基本理念1.1 道的概念:道家智慧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1.2 道德观念:道家智慧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自然的无为而为。
1.3 自然观念:道家智慧认为自然是人类的依归,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二、修身养性2.1 内观修身:道家智慧强调内观修身,通过冥想、静心等方式,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2.2 无欲无求:道家智慧主张无欲无求,不追求功名利禄,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2.3 修身养性的实践:道家智慧倡导养生之道,如饮食调理、养生保健等,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三、处世之道3.1 知行合一:道家智慧认为知与行应相统一,只有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道的智慧。
3.2 忍让与宽容:道家智慧强调忍让与宽容的重要性,通过包容和理解他人,实现和谐相处。
3.3 无为而治:道家智慧主张无为而治,通过顺势而为,达到事事顺利、无忧无虑的境界。
四、领导智慧4.1 领导者的修养:道家智慧认为领导者应注重自身修养,培养内心的淡泊和宽容。
4.2 以德治人:道家智慧倡导以德治人,通过榜样的力量和道义的引导,影响和感化他人。
4.3 指导与引导:道家智慧主张领导者应以引导为主,通过启发和激励,引导下属发挥潜力。
五、实践应用5.1 和谐社会建设:道家智慧的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契合,通过追求和谐与平衡,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5.2 个人成长与发展:道家智慧的修身养性思想对个人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提供了一种内心的指引。
5.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道家智慧的自然观念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道家的智慧: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应用引言: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的智慧在古代影响深远,而在现代社会中,它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1. 道的概念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它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
道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无法被言语所描述,只能通过直观体验来理解。
道家强调个体与道的融合,通过追求道的认识和体验,实现内心的和谐与自由。
2. 自然与无为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人为地干涉自然的运行,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
通过无为而治,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实现真正的自我。
3. 非对抗性思维道家强调非对抗性思维,即不与他人或者环境对抗,而是以柔克刚,以无为应对。
通过非对抗性思维,人可以减少冲突和矛盾,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二、道家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 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道家的智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平静和自由的方式。
通过修炼道家的思想和实践,人们可以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道家的智慧也可以匡助人们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个人素质。
2. 领导力和组织管理道家的非对抗性思维对于领导力和组织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
领导者可以通过学习道家的智慧,以柔克刚,以无为应对,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提高组织的凝结力和效率。
同时,道家的智慧也能够匡助领导者培养智慧型领导力,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代社会挑战。
3. 生态环境保护道家的核心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这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倡导道家的思想和实践,可以促进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
三、道家哲学的影响与启示1. 对于个体的启示道家的智慧提供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自由的路径,通过修炼道家的思想和实践,个体可以实现心灵的升华和成长。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道家思想,又称为道教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主张追求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的原始力量和本源。
在道家思想中,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以达到心灵自由和身心和谐的境界。
以下是对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平和、自然的生活态度。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与儒家强调人伦道义不同,道家主张放下人为的规范和压力,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和。
它提倡“无为而治”,即不操之过急,顺其自然,它认为只有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以实现身心的和谐与自由。
其次,道家思想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行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主张不干预自然的演化过程。
在个体行为方面,道家思想主张内敛、柔和、低调的处世态度,提倡放下私欲和功利心,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在社会关系方面,道家思想主张和谐、平等和互助的相处之道,反对权力斗争和竞争。
这种道家的人际关系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来中国人际关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道家思想强调心性的培养和修养。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的心灵自由和和谐,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权力的争夺。
道家通过修养心性,追求无为的境界,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修养方面,道家主张内外兼修,强调身心一体的修行方式,通过内观、冥想等方法,以培养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道家提倡“内圣外王”的修养方式,既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也关注社会道德的发展。
第四,道家思想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由与平和,放下私欲和功利心,这对于当今社会追求物质欲望、功利主义的现象提供了反思。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导致人们普遍感到心灵空虚和焦虑,道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宁静、自由的生活方式。
毕业论文:道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博大精深,老子主张无为,庄子崇尚自然,他们的思想不但造就了道家流派,在百家争鸣时代大放异彩,甚至成为汉代初期的统治思想。
由道家思想衍生的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从古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命题,“无为而治”意味着减少政治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尊重事情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往往实际上意味着给被统治者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先秦道家为人们勾画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社会,与世隔绝、没有压迫、路不拾遗,这对于人们的思想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带给百姓希望。
3、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比较赞赏隐逸生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性质。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影响。
1、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尊崇自然规律,提倡自然无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
三、道家思想对个人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影响1、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观,提出“无待”、“无己”“坐忘”“心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
2、道家强调顺乎“自然”之性的养生之道,其立身处世讲究与世无争,其修身养性讲贵生重己,逍遥自适。
四、道家思想对审美观和文学艺术的影响老庄认为素朴最美,因此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美术上都提倡归于自然,用一种对自然的大气来创作。
同时,越是朴素自然的越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五、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道家思想家主张“以柔克刚”,提出矛盾的对立,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认为事物的转化有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量变的不是发展观,而是循环往复的。
这不仅仅对于统治者还是知识分子,甚至是百姓都学会用辩证法来看待一件事。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道家的智慧引言:道家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源于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
道家智慧强调追求自然和谐、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本论文将探讨道家智慧的核心理念、道家智慧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道家智慧的核心理念道家智慧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和原则。
道家智慧强调人们应当顺应道的运行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达到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境界。
道家智慧中的“无为而治”思想也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二、道家智慧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1. 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道家智慧强调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通过修炼心性、舍弃欲望、保持内心的平静,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这种修养可以帮助个人减轻压力、增强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 追求真我:道家智慧认为人们应当追求真我,即追求自己内在的本真和真实的自我。
通过修炼内心,舍弃外在的名利诱惑,个人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和生活方式。
3. 顺应自然:道家智慧强调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不与自然抗争,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个人修养中的顺应自然可以帮助个人摆脱功利心态,减少不必要的纷争和矛盾。
三、道家智慧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1. 无为而治:道家智慧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政府应当尽量减少过度干预,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让市场自主调节,让人民自由发展。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和协调,而不是过度控制和干预。
2. 和谐共生:道家智慧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思想在社会治理中也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当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当鼓励人们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3. 以德治国:道家智慧中的“以德治国”思想对于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政府应当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倡导诚信、宽容、谦虚等美德,以德化人,以德治国。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道家的智慧一、引言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其智慧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智慧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在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应用。
二、道家的核心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和“无为”。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道是无形无象的,无处不在且永恒不变。
道家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道,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三、道家哲学的应用1. 道家的政治思想道家的政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君主应放弃权力的滥用,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家认为君主应以身作则,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过分干预民众的生活。
2. 道家的伦理思想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追求内心的和谐。
道家认为个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摒弃功利主义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3. 道家的审美思想道家的审美思想强调自然与简约。
道家认为美是自然的表现,人们应该欣赏自然之美,追求简约与自然的生活方式。
道家的审美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
四、道家智慧在文学中的体现1. 道家的诗歌道家的智慧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许多诗人以道家的思想为指导,创作出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的作品。
2. 道家的散文道家的智慧也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得到了体现。
道家的思想启发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以无为而治的思想为基础,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和艺术价值的散文作品。
五、道家智慧在艺术中的体现1. 道家的绘画道家的智慧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道家的审美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风格,追求自然与简约的表现方式。
2. 道家的建筑道家的智慧也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道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六、结论道家的智慧渗透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其核心思想贯穿于政治、伦理、文学和艺术等方面。
道家的智慧启发了无数的哲学家、文人和艺术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入世的议论文800字

道教入世的议论文800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主张看漩放下,两家学说各具意义,浸润着历朝历代不计其数的文人骚士。
.首先,中田古代士大夫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
他们胸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远大抱负,秉,持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美好信仰,渴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然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得志的。
士人们或因直言上谏被治罪,或因不受皇帝恩宠被贬谪,或被同僚诬陷遭流放。
内心苦闷抑郁,无人理解。
于是他们倾向与道家学说,倾心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士人于是便不断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作着艰难的抉择,不断在“进取”与'“看淡”之间徘徊,不断在“执着”与“放下”之间纠结。
其中令我尤为敬佩的是苏轼,即便被贬,仍能为当地百姓谋利,.所到之处皆能看见百姓安居乐业;而又能自适于山水之间,得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真埋。
最终实现出世与入世之向的自由切换,而苏轼的豁达情怀也化为了江间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与世长存。
儒家与道家学说都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苏轼。
我们今天何不效仿之?以一颗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放下占有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在如今这样一个万象更新高速发展的社会,真要做到一切都看淡,都放下,恐怕不合适,更加不可能。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把自己的工作、职业放下吗?我们能把家庭、情感看得如水一般淡吗?不能!我们需要努力,进取,执著,去实现、挖掘自我的多重份值,去为社会、为国家,基至力这企亡阔的世界,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我们应该去努力践行儒家学说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切勿太过极端,.一心追求,却忘记初心,而钻入“利益”的牛角尖。
执着,却执着于贪、嗔、痴,执着于欲望的实现,多么可悲丨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我们真主运该追求的境界——豁达坦然地放下可怕的贪念与欲望。
就让我们学会执着,学会放下,.做一个方写的“人”行走于这浩渺天地间!。
道家思想的论文

道家思想的论文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哲学观点以及其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
首先,介绍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然后,分析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包括道、无为、自然等;最后,探讨道家思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包括个人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方面。
通过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
1. 引言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与儒家、墨家等并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三大流派。
道家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道”,即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强调自然之道,并主张返璞归真,遵从自然的规律。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道德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今天,道家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道家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其奠基人被认为是“老子”(即李耳)。
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深受后世哲学家和学者的推崇和研究。
道家思想的发展得到了道家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有庄子。
3.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3.1 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这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
道无形无象,无法言喻,只能通过心灵的体验感知。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安宁和超越。
3.2 无为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主动干涉自然和他人,而达到和谐与平衡。
无为并非无作为,而是指“不逆自然”,不违背自然的规律,以返璞归真的态度来面对外在世界。
无为是一种超然的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3.3 自然道家思想主张遵从自然的规律,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表率。
自然之道贯穿于万物之中,不受任何人为的干涉。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生活,追求内心与自然的合一。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不同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核心观念、社会价值观、政治理念、人生哲学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哲学体系、思想内涵及实际应用中的不同,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一、引言道家与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大思想流派,各自拥有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文化价值。
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影响,但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不同。
二、核心观念的不同2.1 道家思想-核心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追求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1。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他们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等成为道家思想的经典2。
2.2 儒家思想-核心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推崇“仁政”,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及社会秩序的维护1。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通过《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得以传承3。
三、社会价值观的不同3.1 道家-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道家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4。
-自然无为:主张返璞归真,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反对过多的社会约束和道德规范1。
3.2 儒家-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儒家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利益应服从于社会利益4。
-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和“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4。
四、政治理念的不同4.1 道家-无为而治:主张政府应少干预社会,让社会自然发展,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4。
-反对争斗:道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反对争斗,追求和谐共处2。
4.2 儒家-仁爱治国:儒家主张君主应仁爱治国,实行德政,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6。
-教化为先:重视教育和社会教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知识的重要途径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与组织管理
摘要:管理“无常理”,组织在变化,已有的管理方式也须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组织管理走向更高层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推行“无为而治”将使组织管理达臻至高境界。
关键词:无为而治;上善若水;自化;和谐;创造
道家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思想流派,其学说表述严谨,是逻辑性极强的理论体系,它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已大异于老庄时期,但道家思想的精华对很多问题仍具教益。而仅从管理角度看道家思想,就可以发掘出不少颇具现代感的理念,也可说是“事少而功多”的管理之道。
一\ 道家的管理之道
道家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从中可发掘出的管理思想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策略、管理方法、管理环境、管理者素质等多方面,而其所涉的各方面,虽然各有表述,最终却可以极其简约的文字来表达:“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一) “无为而治”——管理的至高境界
“无为”是道家学说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司马迁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绝非无所为,消极应对只是其表象,以无为而治达成无不为的至高境界,才是其
真正的内核。仔细研究无为思想,可从中发现颇具现代管理色彩的理念雏形。
1循规律而不止于规律。
《老子》42章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进而又在其著述中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其阴阳之说旨在说明万物都有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既然有规律存在,那么我们在处事时就必须遵循规律,“无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实质在于顺应规律。而遵循规律并不等于抱着现成规律停步不前,
因为规律本身也不是一种常态,要明白“无成势,无常形”才能“究万物之情”。
道家的这一思想恰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管理理念:管理存在普遍规律,组织的管理应该重视运用规律,只有更多掌握和运用规律,才能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但管理又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方法,组织只有结合自身情况,追求管理的突破和创新,才能更接近
真正的管理规律。
2“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在老子那里更多的是“不谋而谋”,他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清楚地表明他欲以看似消极的无为谋积极的“无不为”
思想。这一点揭示了组织管理的至高境界:最好的管理不是纪律森严,迫使人人敬畏遵从、毫不逾矩;最好的管理者也绝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处处严厉苛责,管理之道在于谋求“万物自化,天下自正”的局面。因此,高明的管理是不见管理,高明的管理者必不见其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此意。
(二)“上善若水”——管理的理想模式
道家对水有极高的评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在《老子》中的许多论述,可以看出道家将水视为接近万物之奥——道的缘由,
也正是这些论述,包含着管理的理想模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弱胜刚强”——管理虽然凭借一定的权力,但权力的重点绝对不是“力”,管理的重心在“理”而不在“管”上,管理者及组织靠强制力是很难达臻管理的至高境界的。相反,以柔弱似水的模式进行组织的管理,即以水的柔软性适应一切环境,以水的平静谦和对待组织成员,以水的宽广包容组织成员,以水的稳定性面对一切危机干扰,又象水一般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始终推动组织向上发展,这样的管理则“几近于道也”。
二无为而治的必备条件
如前所述,无为而治、水式管理属于管理的理想境界和模式,既为理想,就非轻易可达成,无论对组织还是管理者而言,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1素质要求。无为而治首先对管理者提出了极高的素质要求,它不仅需要管理者深谙管理之道,能把握组织发展的大局,还必须有宽广的气度,可为他人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在人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于事是“不为物先,不为物后”。这实在是挑战人类自身的尺度,地位如管理者,要不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表扬、自认为了不起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把握好不为物先,不为物后的尺度,实在是难之又难。但也
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
无为而治对组织成员同样有极高的要求。若管理者以“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指导思想推行无为而治,而组织成员却因此而无所适从,或是因“不见管理”而自我放纵、失
之以责,必将导致无为而治的失败,并使组织遭受巨大损失。
2环境要求。《老子》中有言:“清净为天下正”,纷乱浮躁的组织环境不可能孕育出无为而治的境界,也不可能让柔弱似水的管理模式在组织中展开。故而无为而治对于组织的要求很明确:一个安全而足够大的创造空间,这样的组织,既不会因为“无为”而
使组织瘫痪,也不会因为“柔弱”而使管理者甚至组织陷于险境。
基于上述要求,无为而治实际上只能在组织的高层(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环境相对适宜)或高层次组织中方能推行。
三无为而治的推行
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是广义上的组织管理职能,在组织高层或高层次组织中推行无为而治,其目标追求与广义的组织管理职能并无二致,但无为而治要求管
理者的重心更趋向于组织内部,以战胜自己而使自己成为强者。
1教育而至自化。
将硬性的制度以水的柔性浸润每一位组织成员,使组织的需要、目标内化成为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和追求,使组织的管理成为成员的自觉行为,使组织的发展成为成员发展的舞台。这就是教育而至自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对组织成员的人格、人性、人生关怀基础上,以管理者的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为依托,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完成。每一个组织成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得到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会顺应组织发展规律,以最符合要求的态度对待任务,更受到直指内心的文化熏陶,对组织产生情感上
的认同。“自化”层次的组织成员是无为而治的人力资源。
2调节而至和谐。
在道家看来,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方面构成的,大至天地自然,小至生活个体,无不如此。对管理者而言,调整组织中的各种关系,减少负面文化对组织的影响;调节组织成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各成员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组织“在相生相克中相
辅相成”直至组织的和谐统一,是至关重要的。
3激励而生创造。
激励其实是无为的反题,要激励必“有为”,但运用激励机制促使组织成员确立积极、稳定、持久的追求,恰又符合无为而治对组织成员的素质要求。同时,激励在推行无为而治的组织中,更多的是一种包容。这种以包容体现的激励,能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积蓄着力量的组织成员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这样,组织也将因此获得持久发展的
原动力。
组织的管理由“见物不见人”的简单做法,发展到严格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方式,应该继续走向柔化管理,凸显对人的关怀,以众人的管理来成就组织的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此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无为而治”将真正成为组织管理的至高境界。。